余氏宗祠对联大全,余家人请收好,非常值得一看
曲江衍派源流远
风采流芳世泽长
下泽村余氏大宗祠对联
狮嶂钟灵持厚
蝉林世泽孔长
余氏蝉林祠
下邳衍派家声远
雁塔流芳世泽长
南安院下余氏宗祠对联
三使契丹寒赤胆
七平西夏建奇勋
澄海名贤余氏家庙楹联
耕读为本幸前人双登进士
仁德当先希后辈独占鳌头
湖北孝感祝站镇余氏宗祠
祖自古杉分一脉
族居连幕发千支
燕翼贻谋绵世泽
克绳祖武耀宗风
余氏一脉传千秋
庆府祥和留万芳
宣和天子御书瘦
庆历铮臣谏草香
八贤望重家声远
三谏风高世泽长
宗功祖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
忠孝持家碧海开龙藏
诗书处世青云起雁堂
春祀秋赏万年礼乐
左昭右穆百代源流
宗功祖德千秋难享尽
敬老尊贤万代永长存
先祖功德绵长百代冠裳鹊起
后昆人才继世千秋簪笏蝉联
修宗祠忠心尽职扬名百世
建祖业无私奉献颂德万年
泗水溯源有八贤三谏冠裳显赫
浮洲分派传百子千孙俎豆馨香
鹤山又见鹰扬气祠禴蒸尝永继
鳌水更闻鲤跃声诗书礼乐长弘
杉镇分枝余氏万里鹏程添锦绣
幕洲聚族宗祠千秋祖业更辉煌
鹿洞衍薪传百代人文蔚起留余庆
鹤山崇树本千秋子姓瓜绵沗祖恩
肇下邳衍禅林光前裕后与时俱进
派杉洋支幕浦继往开来为国争光
幕云开处日斜照鹰扬祠上徴佳谶
浦水涨时潮正平鲤跃江头兆吉祥
少师气节凛冰霜名齐庆历三家谏院
殿撰文章昭日月才冠绍熙一代明经
狮距古田彰祖德 先贤百世鸿基定
鹤翔鳌北显宗功 后裔千秋骏业兴
追本泗州承世德同源皆弟兄谦和为贵
札根幕浦绍宗风异姓亦朋友礼让当先
南听敖江浩荡潮数百年望族同怀盛世
西观凤邑氤氲气千余户宗亲共拓新天
自元代开基七百年以至孝承先宗祖功德无量
从昉公衍派廿余世于笃亲启后子孙业勋有光
多了点,慢慢看o(∩_∩)o
辽朝、金朝、宋朝版图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朝-晋朝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汉化程度及活动区域南北:多汉化程度、南境者为熟女真,少汉化程度、北境者为生女真。
清朝以后,“女真”一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金,是朝代,由女真人建立的,女真人的领袖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入侵并占领了汉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并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建立按照汉人的习惯建立叫做金的国家。 女真人用家乡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 aisin - 金的,黄金)。
辽,是朝代,是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所建,在我国北部,初名契丹,947年(一说938年)改称辽。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云南“本人”犹如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人均是元代不同民族的官兵落籍于当地而保存着原来民族的记忆。
西夏,是朝代,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西夏政权国号为“大夏”,因在当时宋朝的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还有一说,拓拔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
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唐初武德中(618~626)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唐贞观九年(635),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唐朝以夏州为定难军,以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再赐李姓。历经五代,党项拓跋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已经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党项人遂成为蒙、元属民,系色目人之一种。蒙古语译党项为唐兀(《元朝秘史》译作唐兀惕或唐忽惕),故元代以唐兀氏指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因西夏领土主要在黄河以西,汉文文献称之为河西,自蒙古语转译,又作合申,故拉施特《史集》谓“蒙古人称做合申的唐兀惕地区”。但元人所说的河西人是泛指所有的西夏遗民,不专指党项族,故河西又有“蕃河西”和“汉河西”之别,《新元史》卷二九《氏族表》(下)曰:“其俗以旧羌为‘蕃河西’,陷没人为‘汉河西’。”有的学者认为,在西夏统治的近二百年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元代用“唐兀人”、“河西人”、“西夏人”来指称这个民族共同体,而“党项”之名却再也不见于载籍。[31]我不能同意这种说法。党项一名之所以绝迹,不过是因为蒙古人已将党项改称为唐兀罢了,唐兀和河西虽然都可以用来指称西夏,但在指西夏遗民时,唐兀人与河西人、西夏人还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党项族的族称在各个历史时期颇有歧异,为了行文的统一,本文仍采用其初始名称党项,以党项遗民来指元代的唐兀人,以党项遗裔来指元以后的党项人后裔。
西夏亡国后,党项人失去了其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汉、藏、蒙古等族所同化。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西夏亡国后的党项遗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从中可以看到这个民族是怎样经历民族融合而最终走向消亡的。
(一)西夏故地的党项遗民 :白滨、史金波认为,现今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带的裕固族,可能是包含着党项、回鹘、蒙古血统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另外有学者指出,在甘肃南部的迭部地区,至今居住着一个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周边各族都不相同的民族,故怀疑他们是党项遗裔或鲜卑吐谷浑的原始居民。
(二)四川的木雅人:本世纪二十年代,英国人伍尔芬敦(SNWalfenden)曾赴西康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当地部分居民的语言特征,认为他们有可能是西夏亡国后南徙川康的党项人的后裔。1944年,四川大学邓少琴先生应西康省通志馆之邀,对西康地区进行历史考察。他从木雅一带居民口中听到了关于“西吴甲尔布”(即西吴王,“甲尔布”乃藏语“王”之意)的传说,说是西吴王曾为北方汉地之王,所居之地曰“木雅”,后来南迁此地建立新邦,遂亦称此地为木雅。邓少琴先生根据这一线索,以当地遗迹和历史文献相印证,写成《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一书。[36]他认为西吴就是西夏的对音,[37]西吴王(即西夏王)是西夏皇族亡国之后南来此地建立的一个边裔小政权,并将它与辽亡后耶律大石所缔造的西辽相提并论。他还指出,藏语的“木雅”一词源自宋元时代汉文文献中的“木纳”、“母纳”、“密纳克”等,原是指西夏国都兴庆府地,党项遗民南来后把这个名称带到了川康地区。自此以后,人们始知木雅人是党项人后裔。
(三)安徽的党项遗裔 :对安徽党项遗裔的探索主要是围绕着余阙及其后裔展开的调查。余阙为元朝唐兀人,先世居武威,其父沙剌臧卜因在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做官,遂定居于庐州。余阙以科举出身,元末为安庆守帅,城破死节,由此名声显于后世。
1981年,史金波和吴峰云根据从地方志里获得的线索,同赴安徽调查余氏后裔。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并参证访得的两部《余氏宗谱》,弄清了自元末余阙至今已延续二十七世的传承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在安徽合肥和安庆等地共有余氏后裔约5000馀人,他们今天都已彻底汉化,只有少数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党项人的后裔。[40]这一调查结果为研究入居内地的党项人与汉民族融合演变的历史提供了典型的例证。
(四)河南的党项遗裔
从元代文献来看,当时移居河南的党项遗民数量相当可观。1985年,任崇岳、穆朝庆根据河南省濮阳市城东柳屯乡杨十八郎村发现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所提供的线索,前往濮阳考察党项后裔,以他们查访到的杨氏族谱及记载杨氏事迹的《述善集》等资料与碑铭相印证,得知现今居住在濮阳市柳屯乡十馀个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遗裔。杨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夏末年归附蒙古,从军征战多年,后其子闾马定居濮阳,易姓杨氏,至今已传二十八世。[42]杨氏子孙虽然聚族而居,但因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其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已与汉族毫无二致,他们今天申报的民族均是汉族,但私下却自称为蒙古族,我想或许他们的先人在元朝时曾经冒称过蒙古人吧。
此外,近年任崇岳又根据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三三《故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铭》和1974年在河南浚县出土的《中义大夫汉阳府墓志》的记载,推断在今天的浚县应该有一支党项人后裔,但从浚县的乡土资料中却找不到任何痕迹,估计他们也已经彻底汉化了。[43]
(五)河北的党项遗裔
1962年,在河北保定韩庄出土两座明代西夏文石刻经幢。七十年代,西夏史研究者对经幢上的西夏文进行了解读,得知它是一批党项人的后裔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兴善寺亡僧而立的胜相幢,两幢上共刻有八十多个党项人姓名。[44]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西夏文的使用下限是元末,完成于至正五年(1345年)的居庸关过街塔洞壁的西夏文石刻被认为是现存最晚的西夏文资料。三十年代初,陈寅恪先生在柏林国家图书馆见到该馆所藏据称为明万历写本的藏文甘珠尔,上面偶有西夏文字,因而推测当时“或尚有能通解其文字的人”。[45]保定韩庄出土的西夏文经幢,证明迟至明代中叶,还有党项人的后裔在河北境内聚族而居,并且仍在继续使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六)青海的党项遗裔
西夏亡国时,末帝李睍为蒙古军所杀,此后便再也没有关于西夏皇族的任何消息。1995年,原青海河湟地区李土司的后人李培业,根据他所保存的从乾隆到民国间的十部族谱资料,提出李土司是西夏皇室的直系后裔,并称居住在今河湟地区的李氏后裔人口达十馀万之众。[46]这一说法已经得到某些西夏史专家的首肯,认为它揭开了西夏皇族失踪之谜。
在对这个问题略作考究之后,我觉得上述结论是很值得怀疑的。首先,所谓河湟地区的十馀万李氏后裔,当是指原属李土司统辖的土族人(1982年的统计数字为15万馀人),土族的族源,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是出自鲜卑支系吐谷浑,与党项毫无关系。[47]不过,土司的族属和土族的族源是两码事,关于李土司的来源,自明代以来就有沙陀李氏和党项李氏两种不同说法,现存最早的《李氏家谱》[48]即称为沙陀李氏之裔,后来有的族谱则干脆将这两种说法揉合到一起:在沙陀李氏建立的后唐亡国之后,续以党项李氏,在西夏末帝李睍之后,续以李土司之始祖李赏哥。我认为李土司出自沙陀李氏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唐末曾有一部分沙陀人迁居河西,在西夏统治时期,他们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小李”,“以别于西夏国姓”。[49]后人可能因为他们是西夏遗民,就误认为是党项皇族李氏,而将李赏哥附会为西夏末帝李睍之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这个问题颇为复杂,容另文讨论。
以上所述党项遗裔问题,有的尚未得到证实,即使是可以确认为党项遗裔者,也大都已被其它民族彻底同化了,以至于我们今天只能通过族谱资料去识别他们。只有木雅人算是一个例外,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较为封闭,其民族特征至今尚未完全泯灭(比如语言)。对于研究民族演变和民族融合的过程来说,木雅人具有它特殊的价值,应该成为西夏史研究者今后的主要致力方向之一。
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乡涂坊村、排头村、碧溪村、岭上村、陈普堂村、神署嘴村等(原:禾山乡)余氏,十八世宠九公名下字排行:恭贤铭德,扶植纲常,厚载祈佑,富寿永昌,俊义克定,文章显光,忠孝名家,奕代绵长。此字辈自三十二世始。
1、余镐
余镐(生卒不详),字周京,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人。唐懿宗咸通十年(869)进士及第。除校书郎。黄巢乱后回归故里莆田黄石隐居。
2、余靖
余靖(1000~1064年),本名余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北宋政治家,“庆历四谏官”之一。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集贤校理、右正言,出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出任桂州知府、集贤院学士、广西体量安抚使,以尚书左丞知广州,跟随名将狄青打败侬智高。
3、余深
余深(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罗源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
4、余天锡
余天锡(1180-1241),字淳父(或作纯父),号畏斋。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南宋官员,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对拥立宋理宗赵昀起到了重要作用。
5、余有丁
余有丁(1526~1584)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申时行榜进士第三人。万历元年(1573)以右庶子领南翰林,次年为国子祭酒,颇多建树,谥文敏。告病辞官回乡后,于东湖一古洞外构筑亭榭,门外种五棵柳树,名“五柳庄”,林园之美,盛极一时。
-余镐
-余靖
-余深
-余天锡
-余有丁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培根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221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兴岩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辽宁大连中图(存卷5-卷末) 日本 美国
注:清初黄自章创修,此为五修。
8222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金耀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活字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美国
8223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黄南垣等七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8224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介孚等八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永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日本 美国
8225安徽桐城黄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黄南垣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刻本 二十二册
吉林大学
8226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
(清)黄慕颜 黄菊佳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永堂木刻本 五十八册
河北大学
8227安徽桐城黄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睦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16、18、19)
余姓: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严姓:
14451安徽桐城严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严佳树 严淦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春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日本 美国
姚姓: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姚氏先德传七卷
(清)姚寿昌等七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北图 日本 美国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
氏先德传七卷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杨姓: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 民国九年木刻本
杨竹坡、杨望如等修 三十一册 2846
安徽桐城彭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杨伯侯、亿世杰等修 十册 744
胡姓:
崇德堂。始迁祖胡玉一(字立起)、胡金章(字璜章),元末自江西鄱阳迁居桐城。
双峰堂。始迁祖胡广一,明初自豫章迁居桐城西乡撩风铺。
浔源堂。始迁祖胡光亨(字时升),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十世,宋时迁桐城走马津。
桂姓:
5892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心斋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盛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5893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枝润五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盛堂木刻本 三十七册
河北大学 安徽博(存二十七卷)
注:清乾隆元年始修,此为五修。
詹姓:
11615安徽桐城詹氏支谱六卷
(清)詹怀彦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守训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1:33
高姓: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项姓:
9922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项寅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十六册
上海图
马姓:
6217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博 日本 美国
金姓:
4479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4480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清末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4481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金莘农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博
--------------------------------------------------------------------------------
作者:唐志虎
发表时间:2005-2-15 11:33:17
内容可否提供?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2:58:39
如果要看到家谱的内容,就是从民间祖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到收藏的地方去查阅。
我只能整理到家谱目录!内容无法知道!
--------------------------------------------------------------------------------
作者:东方红
发表时间:2005-2-15 13:41:14
目录网上可以查到的,我也查阅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04:59
陆姓:
7107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叶国文等续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伍姓: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殷姓:
6733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
(清)殷士琏等修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6734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心田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美国
6735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初殷朝聘创修。
6736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殷家友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注:该族居住黄荻板。
董姓: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章姓: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朱姓: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葛姓:
10282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26 21:48:07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55:20
周姓:
4728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729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730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4731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4732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4733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15 14:56:00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8:39:26
芮姓:
2052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芮学之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9:54:02
曹姓:
8515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日本
--------------------------------------------------------------------------------
作者:gmsh917
发表时间:2005-2-26 12:03:42
郜姓可查到么?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13:45:02
没有查到,只知道是发源于今山东菏泽成武(古郜国),兴旺于今陕西西安一带(郡望京兆)!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22:06:3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扩展资料: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参考资料:
读铁改余家谱感言
西南地区铁改余姓是一个大姓,主要分布在川、滇、贵等省的长江中上游地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有说自己的老祖宗是成吉思汗,有的出示家谱,有的是老人口传,在集居区甚至于还保持众多的蒙古族习俗。1983年以后有部分家族还恢复了自己的蒙古族别。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网上发表不少文章。从这些文字看,铁改余是蒙古族,认识是比较一致的,而在成吉思汗后裔这一点上却幸煲椤K撬堤挠嘈帐怯窭锊牢崾蟵燕帖木尔}元叛臣的后裔。这在余氏族人中引起了反感,他们说学者先生歪曲了余氏家史。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余氏家谱目前较多,大多是明清时代的撰写谱或抄录谱。最早一本是明成化年间余子俊撰的《青神余氏家谱》。这是一本余氏始谱,其它余氏家谱几乎都沿用了它,但加上了各自的观点,作了扩写。这些扩写五花八门,是引起混乱的主要原因。要理清世系,确认真实的先祖,关键在于第一本始谱。
余子俊四川青神人,明景泰进士,成化任兵部尚书,明史有烈传,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长于志谱和诗赋。他的诗词在川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当地民众,至今仍朗朗上口。他和元史撰写人宋濂是同乡(宋居蒲江),深受影响,是余子俊撰写家谱的原动力。从余子俊所写余氏族源一章可以看出,其史实和修辞,用语与宋濂写的成吉思汗传无异。对整过元朝的兴衰、皇室传承、得失评价,与元史相符,乃至年代,最多也只有一、二年的出入。在全谱中没有一个传说,也没有任何神话。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如:粤稽我祖,始姓奇渥温。其先尧时人,本胡地蒙古郡人也。与女真国为邻,居北方。其远祖姓奇渥温,名孛端义儿。母曰阿蓝,夜梦见白光自穸而入,化为神,感而生子,名曰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少言,长为蒙古部长。这段话在元史 太祖篇是这样写的:
浠实(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义儿,母曰阿兰果火,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儿也。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儿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赀,不及之。孛端义儿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苍鹰搏野兽而食,孛端义儿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狎,乃臂鹰,猎兔禽以为膳,或阙即继,似有天相之。)
子孙世袭其爵位,至十世,其势越大,孙名铁木真者,有大志,并吞诸部。在宋宁宗开禧元年,称帝于斡难河之源,号大元太祖皇帝(成吉思汗)。与宋争衡,灭国四十,在位二十二年崩。太子立,号为太宗。宽仁恕物,尊贤礼士,以孔子五十世孙孔元擢为衍圣公,世袭官爵,修孔子庙,并赠诸贤位,与宋共灭金人,金地悉为元有。在位十三年崩。太子立,号定宗,在位三年崩。定宗弟立,为宪宗,在位九年崩。其弟忽必烈立,为世祖文武皇帝。忽必烈生于宋宁宗嘉定八年。仁明英睿,志气恢宏,初领各道军侵宋,及端宗年间,遂举兵伐宋,而天下及一统。
世祖知天下军民久困,发粟散财,诏罢各路军匠人役免差,流民兴学,天下喜曰:不意吾君仁德至此,规模远出汉唐之上。寿八十,在位三十五年崩。
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年曰元贞,曰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悉遵古制,蠲商旅之税三之一,蠲民田租十之二。近臣奏曰:江南贫者,多佃富人之田,今所蠲者,施其田主,佃民未沾圣恩,宜佃民当输,田主亦如所蠲之数。帝纳其奏,颁召天下,民多感之。在位十三年崩。
传海山,立为武宗,改元至大,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赠诸贤位。立常平仓,百姓感恩,在位五年崩。武宗弟立,为仁宗,诏儒臣讲大学演义,封宋诸臣,举孝廉,黜贪污。罢各路工匠人役,远近戴德,寿六十,在位九年崩。太子立,为英宗,改元至治。英宗当仁宗病时汤药亲调,焚香告天,求以身代,及仁宗崩,哀毁过礼,近臣有献七宝带者,帝曰:卿不引进一贤,而引进一带,是以利诱我也。在位三年,为奸臣所弑。位传宪宗长子,名也孙铁木儿,初封晋王,镇北边,因奸臣谋弑英宗,迎立为帝,承祖宗旧业,无年损益,颇称治平,改元者二:曰:泰定,曰:致和。在位五年崩。无子,群臣迎武宗长子嗣位。号明宗,在位八月崩,武宗次子立,为文宗,赋性宽仁,在位五年崩。升遐之日,远近哀慕,位传明宗次子,初封鹿王,及承位,号宁宗,在位二月崩。请旨于后,迎宁宗兄立为顺宗,即位之日,地震山崩,妖昨昼现,天降血雨,百物皆赤。刘福通作乱,陈友谅称帝,徐寿辉、邹普胜俱起兵,以红巾为号,与元为难。攻陷江西、湖广各郡,明太祖于癸卯起兵,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大败之,红巾悉平。戊申,太祖取各州郡,势如破竹。顺帝得报,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太子、公主,避兵北行。
以铁木儿右丞相庆童住守燕京,七月二十八日夜帝皆北去。
明兵执元淮王,解赴行营,不屈而死,太祖以宾礼葬之。
燕平,太祖建都南京。
庚戍元年元顺帝崩,在位三十六年,群臣奉梓棺归葬胡地。太祖知顺帝顺天命而去,故谥曰顺帝。封元皇孙买的八剌为崇礼候,元臣被执者,皆宥之。
大元自太祖至顺帝,十三主,一百五十九年。
关于铁改余,《青神谱》是这样记的:祖十人避乱入蜀,至泸州凤锦桥,相议各散,曰:我弟兄此别,存亡未料,可各呤诗一句,以为后日子孙之验。遂撮土为香,对天誓曰:后有子孙,皆我十人遗种,如有知而不认亲者,促寿,后必不倡。遂相泣而别。一往富顺,一往夹江,一往内江,一往叙府,一往泸州,一往青神,一往犍为,一往重庆,一往荣县,一往眉州。其诗长幼为序,诗曰:
我本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失散知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化作万千家。
余子俊是庚六公余德成的四代孙,他出生时曾祖健在,对余氏家变并非年远事湮。以一个很有造旨的史学家,他不会去歪曲自己的家史的。何况把一个刚推翻的先朝皇帝作为自己的先祖,作中国人来说那是要避嫌的。他握百万,智勇过人,明皇帝不怕他造反!如果不是历史的真实,他是不会去冒这个险的。而这个真实的历史明皇帝也是认可的。在余子俊死后,明皇赐礼葬,御题对联:青松古柏壮金牛,寒共漫草埋忠魂。按蒙语不花是姓,是公牛之意。这与谱中的不花铁木耳、不花铁木见等皇姓相符。同时还赐有一对石狮子,造成形与明陵相似,至今仍存。
余子俊陵园有很多石碑,现存的世系碑,从一世到二十一世清楚可考。
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年曰元贞,曰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这一段的前部分有元史可考,而后一句“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食邑湖广麻城。”元史中没有查到相关记载。当然史海无边,没有查到不等于就去否定它。
由此看来要把玉里伯牙吾氏强加为铁改余的先祖也是立不住脚的。
1、余汉谋,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抗日将领。
余汉谋(1896—1981),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是中国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晚年余汉谋定居台湾,蒋总统并未追究余汉谋的军事责任。余汉谋得以清闲安逸过日子,1981年病逝台北。
2、余程万,民国陆军中将衔,抗日将领,曾指挥“常德保卫战”。
余程万(1902-1955),广东台山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1931年就任南京警卫军少将教官,次年转入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高,在国民党军队将领中少见。
早年长期从事政工工作,1940年任74军57师中将师长,1943年11月至12月率部8000守卫抵挡日军116师团30000精兵长达12天之久,部下仅剩五六十人弹尽粮绝他率部突围。次日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反攻常德,当日收复。
3、余秋里,开国中将,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余秋里(19141115—199923),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吉安人。1929年参加吉安县农民暴动和工农红军,1931年5月加入中国***。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赤卫大队中队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红军第二军团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独立第三支队政治委员、第三五八旅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第三五八旅政治委员、第一军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一军副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大学副政委、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总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军委副秘书长。
4、余立金,开国中将,曾任空军政委,“杨余傅”事件受害人之一,平反后任空军党委第二书记,民航总局第一书记。
余立金(1913104 -1978122),湖北省大冶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六军团十八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组织部副部长,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兼旅政治委员,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部队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副政治委员,空军政治委员等职。
参加了鄂东南武装起义、湘鄂赣苏区反“围剿”作战、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长征、“皖南事变”突围作战、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役、解放一江山岛作战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5、余瑞璜,著名物理学家,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
余瑞璜,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著名X—光晶体学家、金属物理学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杰出校友。1930年1月毕业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3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
1942年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国际上第一流晶体学家。4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抽气式X光机,1950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支医用封闭式X光管,70年代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余姓
余氏宗祠对联大全,余家人请收好,非常值得一看
本文2023-11-28 04:35: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