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太极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第1张

看看是不是有帮助啊

太极拳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然后经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蒋发,传入温县陈家沟,传给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前陈家自己的家传武术是由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之拳(炮锤),偏于刚猛。陈长兴经过收集整理,将太极拳定型为陈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后来产生杨、吴、武、孙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由陈氏族人所创,并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须知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陈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给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干流作用。

但不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但近年来也有人倾向于张三丰创拳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后经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时陈家有自己的家传武术,偏于刚猛),后蒋发又传入赵堡镇,形成赵堡架太极。近年来赵堡镇出来的拳师也开始肯定这一说法。

虽然众说纷纭,但有的脉络是清晰且有据可考的。如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源于陈氏,而吴氏又源于杨氏。孙氏源于杨氏和陈氏。

陈式太极拳简要发展脉络

陈王廷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这套拳架与陈氏老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也称老架为大圈拳,称新架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有本所传拳架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击,常在周身一起转圈的过程中突然发劲,劲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传于陈家沟北邻的赵堡镇,人称赵堡架;后者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当村,人称"圪当颤架",或称"忽雷架"。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有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劲,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在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努力,逐渐衍变出几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陈正雷

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袓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铯,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袓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袓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袓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袓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袓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袓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袓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袓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庭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相结合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四)创造了双人剌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话,「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袓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撞、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棈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教有名弟子扬露襌。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凊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世人称为赵堡架。

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囗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袓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

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栵.肘、靠、拿、跌、掷.打,兼旋井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983一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探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刃、单剑、双剑、双镧、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 武、孙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以上内容引自-《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谨供大家参考 作者:陈正雷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2、程氏太极拳

3、宋氏大极功

4、俞氏大极功(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

5、后天法

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 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后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后至武当,调"九载。道乃大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火龙真人即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老祖的弟子贾得升。究其年代,陈抟归天于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乐之说,张三丰1247年生而67岁 (1314)入终南遇火龙,此时陈持逝世己325年。显然露出永乐之说的破绽。三丰既为陈转的再传弟子,只能是北宋时人。

陈抟,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先居武当,后隐华山。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上。其学说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传说他于五代混世见一妇人 (赵匡胤之母)用担子挑着兄弟二人逃难,便道"休说当今无天子,天子就在担上挑"。后与赵匡胤在华山下棋,赵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宋太宗诏请陈转,抟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华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传为火龙真人为其师所建。张三丰遇到这样的高师传授,自然不难成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说。张三丰创的是内家拳,不是太极拳。须知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明确记载,所谓内家者,是相对外家而言是大的分类,犹如武当拳、武当派之说。至于具体的拳种、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武当秘鉴》作者乾宣道长严嘉康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将三种拳术精华熔于一炉,通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逐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称三丰太极拳或武当太极拳。另有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其总歌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势十三," "十三总势太极全。"可见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其后的分支,在武当山又叫太极拳、内家拳或十三势。

三、近代大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蕊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赵堡太极拳的鼻祖,目前最佳说法,是------蒋发。

(因为有不少人 一听“张三丰、王宗岳”就急,认为没有记载的,就是虚构的

~哎,多少人没有家谱,都是凭空出现的。)

赵堡太极拳,始于蒋发传授邢喜怀。

明朝末年。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成立了“戚家军”,1580年左右,戚家拳与当地道家拳术相融合。1585年左右,有南方道人 云游至山西,随缘而传“丹功拳技”给王林桢。

依照赵堡《太极秘术》及赵堡太极拳口诀,内容有太极丹功之说,说明赵堡偏于修道,临时称为“丹功拳技”也相符。

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蒋发回到赵堡,遇邢喜怀,传授了拳功。后来,去登封谋生,1638年,随李际遇起义;在开封普济寺休养时,帮寺庙编了一套“鬼扯攒”拳术,授之以防身;1647年,李际遇受“王道士案”牵连而遇害,蒋发逃匿入陈家沟。

赵堡太极拳的部分传承线:

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陈秋阳、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霍文毅--陈清平--张敬芝、和兆元、牛发虎、武禹襄、李作智、李景元、任长春等。

陈敬柏(1653~1738?) ,在赵堡镇开设武馆,学员有陈沟村陈继夏(陈长兴的爷爷)。

王柏青(1653-1742?)—→刘恒山—→刘凤梧— —→王震川(陕西铜川)。

张宗禹(1707~1791?) →传陕西霍文毅→霍秉昌→霍金龙→岳绍羲→喻承镛(天津)。

在张宗禹的时候,传出了“赵堡太极拳108式”。

喻老师所传承的赵堡太极拳为108式其中有一部分式名如“翻掌”、“铁扇一挥”、“雀地龙”、“三步捶”、“霸王敬酒”、“跌叉”、“当头炮”等,与现行赵堡太极拳的式名有所不同。

1、起势  2、领落  3、金刚捣碓  4、翻掌  5、懒扎衣  6、为封似闭开合 

7、按式  8、单鞭  9、铁扇一挥  10、金刚捣碓  11、白鹤亮翅  12、雀地龙

13、搂膝斜行  14、手挥琵琶  15、搂膝拗步  16、十字手  17、雀地龙

18、搂膝斜行  19、手挥琵琶  20、搂膝拗步  21、十字手  22、雀地龙

23、贯耳捶  24、束手解带  25、伏虎  26、擒拿  27、指裆捶  28、肘底看捶

29、倒撵猴  30、白鹤亮翅  31、搂膝斜行  32、旋靠  33、海底针

34、扇通臂  35、按式  36、单鞭  37、云手  38、跃步探马  

39、转身拍脚右  40、转身拍脚左 41、双峰贯耳  42、旋脚蹬跟

43、三步捶  44、青龙探海  45、黄龙翻身  46、霸王敬酒  47、二起拍脚  48、封门椿

49、喜鹊蹬  50、鹞子翻身  51、磕脚右 52、磕脚左 53、掩手肱捶

54、穿心肘左 55、穿心肘右  56、抱头推山 57、为封似闭开合 58、按式

59、单鞭  60、前招  61、后招  62、勒马式  63、野马分鬃  64、右探马  

65、白蛇吐信  66、玉女穿梭  67、转身懒扎衣  68、为封似闭开合

69、按式  70、单鞭 71、云手  72、跌叉  73、扫脚  74、金鸡独立。朝天蹬 

75、金鸡独立 76、双震足  77、倒撵猴  78、白鹤亮翅  79、搂膝斜行  80、旋靠

81、海底针  82、扇通臂  83、按式  84、单鞭  85、云手  86、跃步探马

87、十字手  88、单摆莲  89、指裆捶  90、金刚捣碓  91、翻掌  92、懒扎衣

93、七星下势  4、擒拿  95、回头看画  96、进步指裆捶  97、青龙搅水

98、当头炮  99、按式  100、单鞭  101、七星下势  102、擒拿

103、进步砸七星  104、退步跨虎  105、转身双摆莲  106、弯弓射虎

107、金刚捣碓  108、收势。

附:《武当赵堡太极拳108式太极拳谱 》:

001 预备势  002 领落  003 金刚捣碓翻掌  004揽插衣  005 如封似闭  006 单鞭

007 领落  008 金刚捣碓 白鹤亮翅  009  搂膝斜行  010 开合  011 琵琶势

012搂膝腰步  013上步十字手  014 搂膝斜行  015开合 

016 收回琵琶势  017搂膝腰步  018上步十字手  019 搂膝高领落

020 束手解带  021 伏虎  022 擒拿  023指因捶 

024 迎手捶  025 肘底看捶  026 倒撵猴  027 白鹤亮翅

028 搂膝斜行  029 开合  030海底针  031 闪通背 

032 如封似闭  033 单鞭  034 云手  035 腰步 

036 高探马  037 转身  038 右拍脚  039 再转身 

040 左拍脚  041 双风贯耳 042 旋脚蹬根  043 三步捶

044 青龙探海  045 黄龙转身  046 霸王敬酒  047 二起拍脚

048 跳换脚  049 分门桩  050 抱膝  051 喜鹊登枝 

052 鹞子翻身  053 裹膝  054 再裹膝  055 研手捶 

056 迎面肘  057  抱头推山  058  如封似闭  059 单鞭 

060 前招  061 后招  062 勒马式  063 野马分鬃 

064 右高探马  065 白蛇吐信  066 玉女穿梭  067 转身揽插衣

068 如封似闭  069 单鞭  070 云手  071 跌岔  072 扫腿

073 转身  074 右金鸡独立  075 左金鸡独立  076 双震脚 

077 倒撵猴  078 白鹤亮翅  079 搂膝斜行  080 开合 

081 海底针  082 闪通背  083 如风似闭  084 单鞭 

085 云手  086 腰步  087 高探马  088 十字手 

089 单摆莲  090 指裆捶  091 金刚捣碓领落  092 翻掌  093 揽插衣

094 右七星下势  095 擒拿  096 回头看画  097 进步指裆捶

098 黄龙绞水  099 如封似闭  100 单鞭  101 左七星下势

102 擒拿  103 进步砸七星  104 退步跨虎  105 转身

106 双摆莲  107 搬弓射虎  108 金刚捣碓领落    

传至陈清平,幼从学张彦,约1822年去陈沟学了通背炮锤,同时,陈有本学到赵堡太极拳小架。

1825年冬,陈清平收徒和兆元;1848年,指点杨露禅;1852年,传授武禹襄,等等。

赵堡,一度成为了“太极拳宗师发源地”,在民间太极拳六大派中,更是祖师级别的太极拳圣地。

而,赵堡的太极拳鼻祖,就是------明朝后期的蒋发。

同时,赵堡拳法也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

当地亦有歌传曰:““太极为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

赵堡太极拳的口诀亦如是:

       起式大周天,阴跷督上连。

任脉落阳跷,松身至涌泉。

吸化归命门,呼放送丹田。

赵堡尺寸架,两手一肘宽。

两胯圆锅柄,端平树旗杆。

胯动如牵线,木偶顺拐盘。

发劲找曲池,肩井小指间。

两手劳宫合,心手小球转。

十字胯相送,丹田支跷板。

喇叭大张口,阴阳颠倒癫。

走步肩井动,涌泉轻摇肩。

肩井涌泉合,左右势回还。

手上气下注,中脉精神满。

手下神上顶,意势拔云天。

身化大球体,划圆摸球面。

丹田球中球,臂腿接两圆。

先练外带内,大丸弄小丸。

后悟内带外,后天往先天。

内外浑淡忘,道入武艺先。

虚灵合一体,太极自天然。

杨氏太极拳第一代传人:

杨式太极拳是由杨禄禅(1799—1872)创始,师从陈氏太极拳名师陈长兴,传友武禹襄兄弟三人,亦师亦友。杨露禅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去掉发力等难度动作,经过后人努力,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第二代传人:

富周 侯得山 纪子修杨班侯 杨凤侯 杨健侯;

富周是当年杨氏太极传人杨禄禅在亲王府内亲传弟子大将军;

侯得山史载的非常少;

纪子修在向杨露禅学太极拳之前就是一位武林高手。他因手臂被载货大车压过分毫无损而被人称为铁臂纪三爷。当时,纪三的看家本领就是岳氏散手,纪子修很少收徒,将太极与岳氏散手精心传给了张达泉;

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目前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传承。

杨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杨式大架子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杨式太极拳功法体系完整,理论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富英  陈秀峰  龚润田  纪老福  冀福如  教莲堂  李莲芳  李万成  凌山  牛连元  全佑  万春  王矫宇  吴孟侠  杨少侯    杨兆鹏  张信义  张印堂   杨兆林  刘胜魁  许禹生  杨澄甫  杨兆元  张策  张敦熙    张义

杨澄甫是杨健侯的儿子,杨澄甫所定型的系列拳架有八五式(八五式太极拳又分实腿转体和虚腿转体两个套路)、三十七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五个套路。目前,人们称杨班侯为代表的支派为杨式老架。杨健侯为代表的支派以杨澄甫所修订的拳架为准,称杨式定型架两大流派。杨澄甫有五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锺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萧功卓  蒋玉堃  白忠信  范宝林  范宝林  范保林  张新庆  关钦  郭振清  韩会明  郝从文  贾治祥 林金声  潘河清  周志成  周志德  范铁安  郭连荫  孙继先  吴兆峰  顾丽生  刘东汉  翟文章  王新午 张虎臣  周遵佛  陈光恺  陈尚毅  陈微明  陈月坡  禇挂亭  崔立志  董世祚  董英杰  范亚夫  傅钟文 傅宗元  郭清杰  郭阴棠  郭子荣  郝家俊  姜廷选  讲延宣  匡克明  李得芳  李万程  李雅轩  刘尽臣 刘论山  刘希哲  吕殿臣  牛春明  裴秀荣  滕南璇  田兆麟  田作林  田作霖  汪永泉  王保还  王景星 王镜清  王其和  王旭东  王竹坡  魏心唐  吴志青  吴志青  武汇川  奚诚甫  形玉臣  徐岱山  阎月川 阎仲魁  杨凤歧  杨鸿志  杨绍西  杨振铎  杨振国  杨振基  杨振铭  杨振声  叶大密  尤志学  曾昭然 张钦霖  张庆麟  张种交  赵斌  赵桂恒  郑曼青  郑佐平  朱纫芝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崔仲三 杨振河马仲谦  黄永德 孟宪民 张勇涛 杨军  杨斌等等

没有公开发布。

牛姓,传统汉族姓氏。

牛姓,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为第113位。

牛姓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国君主宋微子后裔牛父。

牛姓人口约2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51%;其次为安徽、山东、甘肃、湖北四省,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河南最多,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27%。牛姓客家人较少,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有少数牛姓客家人。

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吴式太极拳(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吴鉴泉先生所传为例)源于杨式太极拳小架(以杨少侯先生所传为例,俗称“小架”),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但是今天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以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杨澄甫先生所传为例,俗称“大架”)已经与今天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拳架(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陈发科先生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例)有了明显区别,简要而言: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Njg5Mg==html(陈正雷演练)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视频:http://vku6com/show/DtF24tmA0qcPzVMuhtml(吴英华演练)

  如果想具体了解,可以看看陈式、吴式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关于吴氏太极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c12c70100khf4html

 作为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讲杨露禅还得从太极拳的起源讲起。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综合起来大致有五种说法:

 1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创;

 2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

 3明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

 4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5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

data-filtered="filtered" 电视剧《太极张三丰》

 第一种说法现在基本上被认定为假托,第三种说法连大多数陈氏后代也不相信,值得一提的是张三丰创拳说,经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的强化家喻户晓。实际上,明清史料中连张三丰死而复生这样的神异都有记载,就是没提他会拳脚。把他和太极拳联系起来大概是上世纪的事情。比起少林功夫、太祖长拳,太极拳诞生较晚,但中国人为了凸显一件东西的分量,喜欢往久远、往名人身上掰扯,就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书《内经》非要署黄帝的名才觉得自己牛一样,这一点可谓是文武殊途同归。

 陈王廷创拳说目前是主流,也被官方所认可,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牌子就挂在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大概生活在1600年—1680年,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曾任温县“乡兵守备”,在山东扫荡群匪。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刚柔相济的太极拳。但这一说法一直以来都遭到质疑,因为陈王廷创拳说最重要的证据来自《陈氏家谱》,陈王廷名字旁注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他的一首遗词中确有“造拳”一语,但没说造的是太极拳,很多人认为他造的可能是陈家世传的“炮锤”。

 第五种说法王宗岳创拳说信者寥寥,但有关王宗岳的争论却没有停止。原因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曾和杨露禅学拳的武禹襄,在1852年见到一篇署名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篇文章是太极拳经典文献,许多人认为杨露禅和武禹襄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对学自陈家沟的拳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造和完善,也正是这篇文章太极拳命名为“太极拳”。但就是这样一个对太极拳发展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人,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只推测他大概是乾隆年间人,持陈王廷创拳说的认为他学自陈家沟;也有人干脆否认王宗岳的存在,认为那只是个假托的名字。

 不管怎么样,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当在1852年。**中杨露禅跑到陈家沟学的也是“陈家拳”。

 十八年间三赴陈家沟学拳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字露禅。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他的师父陈长兴(1771-1853)是陈王廷的后人,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其人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绰号“牌位大王”,无论别人怎样推、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按照民间传说,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假装哑巴乞丐,混入陈家做家丁,暗中学会了太极拳。这个说法之荒谬可笑在于:要是凭借“偷窥”能学来真功夫,早有人跟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尽得数家真传开宗立派了。

 杨露禅自幼好武,不过却是良民,从未像**上那样参加过天理教。关于他如何到陈家沟学拳也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杨露禅家贫,十岁左右背井离乡,卖身到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长兴每天晚上都在陈德瑚家里聚同族习武。杨露禅从小聪明伶俐,把陈长兴侍候得很到位。因此,陈长兴收他为徒,令其随同习拳。杨露禅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领,成为陈长兴门徒中佼佼者。杨露禅到了40岁许,主人陈德瑚亡故。杨露禅自陈家沟返永年老家,寄居陈德瑚在永年所设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

 还有一种说法,拜师地点改成了陈德瑚“太和堂”,陈长兴在此授徒。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并私下练习。后被陈长兴发现,令其徒轮番与杨比试,皆败北,始赞叹其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特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正式拜师后,十八年间杨露禅曾三次赴陈家沟学拳,不像**上跟着陈长兴没几天就俨然一代宗师了。

 杨露禅大概是在1821年拜师,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出山到永年授徒。武氏是永年的大族,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三兄弟前两个都是进士。武河清就是前面提到的武禹襄,他见杨露禅拳法精妙,常与其比试。杨露禅不肯轻以授人,所以武禹襄仅得其大概,而此时杨露禅称呼自己的功夫为“软拳”或“化拳”。1852年,武禹襄求教于陈长兴,当时陈长兴已经八十有余,推荐他去赵堡镇向陈青萍学拳,此后他又得到了《太极拳论》,勤加钻研,终于融会贯通。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可以想见,杨、武二人在拳法上必然还有交流。

 在刑部员外郎武汝清的邀请下,杨露禅赴京教拳,太极拳也迎来了从农村走向大都市的转折点。

 弟子多为京中权要

 初到北京城的杨露禅扬名于一次宴会。在北京城里,有一张姓富豪,开小店出身,人称小铺张,后来暴发致富,张公馆雇有拳师数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学武练拳。一次,杨露禅到张府赴宴,小铺张见杨露禅身材瘦小便有些看不起,问道:“杨先生,你的绵拳能不能打人?”杨露禅说:“我这绵拳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铺张又说:“你能不能与在座的各位比试一下呢?”杨露禅说:“好!我就和各位师傅亲热亲热。”

 下场之后,杨露禅略一举手,对方立即跌出几丈开外。另一拳师见状,不服气,扑了过来,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余拳师不敢再比。小铺张大惊,马上吩咐重摆酒席,请杨露禅上座。杨露禅见小铺张如此势利,愤然离席,扬长而去。这事很快传播开来,北京各门派的代表人物一一找上门来切磋技艺,无不铩羽而归,杨露禅也得了一个外号——“杨无敌”。他的儿子杨班侯脾气火爆,实战记录比较多,后来继承了父亲“无敌”的英名。

 杨露禅最著名的对手是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民间关于两人的斗法传的是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比试的 是两人上了梅花桩,如流星蝴蝶般飞来飞去,最后是个平手。观战的恭亲王大呼过瘾:“八卦董、太极杨,实乃武林双绝也!”**《太极》中杨露禅与元彪饰演的八卦掌掌门人在厨房上空的比试,显然脱胎于此。但不知道为什么把董海川改成了李乾坤,把恭亲王奕改成了他五哥惇亲王奕誴。真实的历史上,两人确实惺惺相惜,但是否交过手,谁也没看见过。

 1864年,同治、光绪二帝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武艺后曾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 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杨露禅带着他的两个儿子杨班侯(1837—1892)和杨健侯(1839—1917),长期住在端王载漪(当时还是贝勒,直到1889年才晋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极拳得以成名,除了杨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赖于弟子多为朝中政要。

 当时清朝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武术脱离了战场,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开始与防身自卫一并受到人们重视。这种变化在杨露禅那些徒弟们身上表现最为明显,都是些王公大臣、贝勒贝子,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玉体不动”,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删改了一些发力、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让拳法柔和易练,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后经其子、孙改进,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广为流传的“简化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太极拳为蓝本精编而成。

 今天,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功夫,也正是杨氏太极拳。

太极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

看看是不是有帮助啊太极拳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