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突主要经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狐突主要经历,第1张

狐突

狐突(?-前637年),姬姓,狐氏,名突,字伯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狐突是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沦落于狄族的后裔,出仕晋武公。有女狐季姬、小戎子嫁于晋献公,分别生公子重耳(晋文公)、公子夷吾(晋惠公)。有二子狐偃、狐毛,投于公子重耳门下。

前656年,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晋国动乱,狐偃劝重耳流亡外国,重耳于是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重耳起先居住在狄国,后来继位的兄弟晋惠公密谋行刺重耳,重耳便与属下大夫们流亡中原。

前637年,晋惠公之子晋怀公即位,命令狐突召回狐偃、狐毛,狐突说要教儿子忠义,没有从命,晋怀公于是将曾外祖父狐突杀害。

中文名:狐突

别名:伯行、伯氏、狐子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交城

逝世日期:公元前637年

职业:春秋晋国大夫

主要成就:三晋名臣

狐突庙

代表作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

简介

其女狐季姬、小戎子嫁晋献公诡诸,狐季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重耳居蒲城(今石楼县东南)。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因献公宠姬骊姬欲立其子为太子,宫乱迭起,重耳出逃,狐突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先后周游狄、齐、鲁、宋、郑、楚,秦等国。

公元前651年,献公死,晋国内讧加剧,献公诸子奚齐、卓子相继被杀。齐、秦两国派军队护送夷吾归国即位,是为惠公。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惠公死,其子圉立为晋怀公。为巩固帝位,削弱其叔重耳影响,命随重耳出逃在外之人至期而归,不归者,诛其全家。同年冬,因狐突不召二子归国,被怀公拘捕。怀公对突说:“子回则免罪”,突答:“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拒绝了怀公的要求被杀害。次年,秦国送重耳归晋,晋人迎重耳,杀怀公。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厚葬狐突与狐氏戎于境内的少阳山(今交城县境内马鞍山,亦称狐爷山)。

狐突庙

现在最大的狐突庙位于清徐县城西南八华里的西马峪村北。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作过修葺,并彩饰武士侍女及狐突夫妻坐像。明代又扩建了献殿,明正德年间的石柱及木构件至今还保存得十分完好。清代又扩建了山门、乐台以及钟、鼓二楼,遂构成了东西宽30米,南北深75米,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重院建筑。

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公布狐突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清徐狐突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传》、《史记·晋世家》)

备受推崇

因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千百年来,交城县境内立庙数十座而祀之。《搜神记》”开栏语。

神灵传说

神灵的传说是历史的另类文本

晋人干宝作《搜神记》,主要用意为“发明神道之不诬”,意即证明神鬼实有。而“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世上没有救世主,创造幸福要靠我们自己”这早已成为今天的常识。但值得注意的另一个事实是,那些被创造出来的虚幻的神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实的生活。有的寄托着百姓在苦难中憧憬幸福的理想(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有的是民众对历史杰出人物民间形式的褒奖(如宋朝清官包拯传说死后成为阎罗王),有的还成为人民反抗暴政的旗帜(如白莲教的弥勒信仰),一概把他们视为古人精神世界的麻醉剂,视为统治阶级欺骗人民的手段和工具,是有失偏颇的。

虽然,许多神灵的“威力”在人类改天换地的气魄中黯然失色,许多神灵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庙宇毁败,香火不继。但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那些关于神灵的传说是历史的另类文本,那些对于神灵的祭祀朝拜成为乡土风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些从人被升格为神的神灵,至今我们还能从中体悟到崇善抑恶、为民造福的道德光辉。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将这些神灵以及神灵的传说做一番梳理溯源的工作,以备后来的历史、人文学家考察研究。

山西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种类型的神灵崇拜都有证可查,几乎一地都有一地的独特神灵,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风的开化,像这样局限于特定地域与特定人群的神灵,势必会渐渐消失,他们的荣耀将成为黯淡的影子。所以在《厚重山西》这个系列中,我们将稽古钩沉、探访追忆,以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目的,重新讲述他们的故事。

狐突

姓名狐突

性别男

籍贯交城县

封号灵弼忠惠护国利应侯

能力兴云布雨

据说,在太原傅山祠前,曾经悬挂一副对联,其下联云:“忠孝神仙本一途”。我猜测这意思是说,忠臣孝子,人人景仰,死后英名也不湮没,为后世赞颂,千古不朽,岂非如同神仙长生不老一般?历史上,忠臣孝子死后被视为神灵的所在多有,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就是一个。

狐突教子不二

狐突之狐姓本出于姬姓,与晋国的国君一样,同为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后裔,只是在很久以前,他们这一支,就被封到大狐犬戎,即今天交城县一带,以地为姓,改姓大狐。因为这一层关系,当狐突将他的两个女儿狐季姬、小戎子嫁给晋献公时,时人还以“同姓不婚”的原则评论说,他们的后代恐怕不会昌盛。但无论如何,狐突还是凭借着这个身份,进入了晋国的统治层。

晋献公时,有“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杀,狐突的两个外孙,狐季姬生的重耳,小戎子生的夷吾都出逃在外。当宫乱平息,夷吾在齐国和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在位14年。晋惠公死后,子圉被立,史称晋怀公。他即位以后,根基不稳,对他威胁最大的正是在各国有良好声誉的重耳,当时依然流亡在外。为了削弱重耳的力量,晋怀公就下命说跟随重耳的人必须回国报到,若不回来,则诛其全家。跟随重耳的有十九人,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著名的是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的介子推,可在当时,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和狐毛恐怕要更重要一点,他们是重耳以后回国执政乃至春秋争霸最重要最得力的助手。

命令到狐突处,狐突却不肯听命。他说,古往今来,儿子出仕,父亲一定要告诉他忠诚。我的儿子跟着重耳已经许多年了,如果现在叫他回来,这和我原来说他的可不一样了。我不能教子以二心事君。你要逞*刑杀人,我听命就是。于是狐突被杀。

这件事情在《左传》等史籍上有明确的记载,除此之外,他的记载还有两三件,事关军务、政务,仅能知其贤,而“教子不二”的事迹却更为历代统治者所赞赏,成为后世忠臣的一个典范。

狐突被杀第二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感念狐突的忠诚,厚葬其于封邑马鞍山,且立祠祀之。

帝王恩赐而成神

狐突死后,被立祠祀于其封地,百姓对于他的遭遇非常同情,所以祭祀狐突成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渐渐地也有了些神异的传说。历代忠臣孝子有独立祠堂的也不新鲜,而与神的距离依然非常遥远。狐突要成为神灵,还得靠帝王的加封。

这在古代中国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君主们总要说自己受命于天,是上天意志在凡间的代理人,甚至会说自己是某某神仙下凡,让人以为王权因神权而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但实际上,所谓神灵的荣耀却大都出自君主们的恩赐,没有君主们的认可,神灵无从展现他的威能,并会被当作*祀或邪祀而摧毁。狐突要想获得“官方认证”,需要等到宋徽宗时。

宋徽宗是历史上艺术天赋和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皇帝之一,对除了治理国家之外的任何事情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所以,作为一个皇帝,他的昏庸在历史上同样突出。草草翻看一下史书,我们还会发现他的另一个爱好,封神。

在他27年的皇帝生涯里,他封过许多神仙,遍及华人文化圈的关公崇拜就是以他封关羽为“崇宁真君”为开端的,更过分的是,他还封过三只蚱蜢为侯,所以,大观二年(1108年),他赐额狐突祠“忠惠”并不是件不寻常的事。宣和五年(1124年),他又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狐突在此时完成了从忠臣到神灵的转变。

我们需要注意宣和五年这个年份,它离“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只有两年时间。宋徽宗应该也感受到时局的危险,所以才特意在狐突的封号上加“护国”二字,但指望自己封的神灵保佑自己,无非是个虚幻荒唐的梦而已。而忠臣狐突,成神竟然得自这样一个昏聩的君主之力,他该感到幸运还是愤怒?

在宋朝之后的许多年,狐突享受着一种习惯性的香火供奉,历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十分在意他,一直会等到光绪四年(1878年,又是一个王朝的末期),才能再荣耀一下,当年,山西巡抚曾国荃奏请在狐突封号前加“灵弼”二字——灵弼,神灵庇佑——原因是“求雨普泽”。

因人需要而造神

几百年来,狐突能够降甘霖解旱情是个通行的说法。光绪《山西通志》记载,狐突“雁门以北,祠宇相望,太、汾二郡亦无县不祀”,有如此规模的原因,志上同时解释“俗传神司雨雹”。

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有狐突庙,据传说最早建于北宋时期,历代多有修葺,是省内狐突庙中较有规模且典型的一处,2006年还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必能找到些狐突司雨的资料。

2006年3月24日,记者来到此地,庙在村半山上,仅余献殿和正殿,殿前简陋地放着一个瓷盆以作香炉,但盆内却并无香火供奉,显见已经很久没人来了。看门的大娘说,原来此地是大队的办公室,后改成仓库,成为国保单位后,才将杂物搬出去,粗略地恢复了旧貌。

在献殿两侧墙上,有明朝的壁画,一幅是狐突布雨图,一幅是回宫图。回宫图因在阴面墙上,已被水渍得模糊不清,但布雨图还非常清晰。在布雨图上,鬼卒为前导,龙王为扈从,电母雷公、风婆雨师各持法器作法,夜叉举伞罗,狐突端坐伞下,左手执杯,右手扬拂,作施雨状。由此可见,至晚到明朝时,狐突已经成为一个雨神。献殿内一通乾隆时期的碑,也给出了文字的证据:“每遇旱魃之年,邑侯之来守是邦者,往往率诸父老祷雨于斯,随求随应。”

这不禁令我们困惑,狐突是如何从希冀能“护国”的神转变为司雨的神呢?

这看起来复杂,但细想却并不神秘。古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对北方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干旱,而在古代,人类的科学水平比较低,对于风雨的来临无法预测掌控,只能祈祷于神灵。狐突作为当地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神灵,人们自然会去乞告于他。另则,祷雨得应实际上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无论多么干旱,雨总会下的。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干旱得越久,下雨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而另一方面,干旱得越久,人们对于神灵显应、普施恩泽的希望也更热切,只要某次祷雨中,神仙居然“显灵”了,人们自然奔走相告,并形成思维定势,把来此祈雨当作风俗习惯保存下来。

在古交市的狐突庙中,有一口井,宋朝以前就有传说,天旱的时候,从井中打水,并祷告于神,就会下雨——这很有可能就是狐突转变为雨神的由来。至于,祷告却不下雨,想来也很普通,但民间自有解释,不够“心诚”——下雨是神灵的威能,不下是我们自己的错,这真是一个万全而圆滑的解释。

因为要做到“心诚”,民间自然会对狐突谦卑而恭敬,不仅每年的七月十五(狐突生日),举行庙会酬神(有些朝代还是官方主导),甚至在祈雨偶一灵验时,清徐县还有这样的风俗,谢神的队伍中,会有一人胳膊上用铁钩钩穿皮肉挂满了布条,一路平举走进庙中以示虔诚。当然,这种戕害肢体的粗俗陋规近代早就消失了。

事实上,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水平较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今日缓解旱情,既能挖沟开渠,更可人工降雨,极少有农民再会向虚幻的神灵祈祷。清徐县狐突庙的毁败,正是“神灵威力”让步于人类伟力的明证。更何况,连他自己的居所也要赖人所保护而得以存在——这当然不是因为还信奉他,而是他的庙宇是珍贵的古代建筑,在文化、历史研究上有其特殊的价值。

相关故事

故事原委

晋献公的太子申生于公元前656年被骊姬谗言陷害逼死,成为春秋前期晋国的一大冤案。公元前650年,执掌国政的晋惠公夷吾为收买民心,准备改葬太子申生,晋国老大夫狐突随行至申生生前所居之邑曲沃新城(今山西闻喜东北)。狐突是晋臣狐偃之父,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的外祖父。《左传·僖公十年》和《史记·晋世家》载,狐突在新城参加改葬时,恍惚间遇见太子申生,申生让狐突为他御车,在车上他告诉狐突说:“夷吾办事无礼,我已求得天帝的同意,准备把晋国交给秦国,秦国将会祭祀我。”狐突乃对申生回答说:“臣听说,神灵不享受别族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别族的神灵。如果晋国不存在,您的祭祀会断绝的。何况百姓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以灭国作为处罚呢?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都是不合适的,您还是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那我将重新请求。过七天,在新城西边,将有巫者在那里附现我。”狐突答应到时候去见巫者,申生突然不见了。到了约定的日子,狐突去见巫者,这位巫人告诉狐突说:“我请求惩罚有罪的人,天帝允许了,这人将会在韩地受困。”

背景分析

狐突遇见申生完全属于一种幻觉。幻觉是在没有外物刺激的情况下由人体自身生成的一种虚假的感知,亦即人们常说的“白日梦”。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主要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类,后者代表着人的本能欲求,平常受到意识的潜抑,而当意识因某种原因变得松弛时,潜意识就会以做梦、幻觉、笔口之误等形式表现自己。因而,幻觉在本质上代表着人的某种深藏不露的期盼和欲求。

在晋献公晚年的朝政纷争中,狐突更倾向于支持申生,申生被害后,由于重耳素有贤名以及与重耳的亲缘关系,狐突转而支持重耳,他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偃一起随重耳出外流亡,这是狐突支持重耳的最明显的证据。惠公夷吾回国执政,不合狐突的本意,加上惠公一上台就杀了里克等倾向重耳的大臣,使狐突对惠公政权更产生了一种内心的对抗和憎恶,但这种情绪因受到传统的君臣观念的抑制而难以表现。在改葬故太子的活动中,悲愤情绪的强烈刺激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使狐突的意识松弛,潜意识的暗流遂在某种场景的诱导下冲过意识的堤防,以幻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故事旨意

狐突通过遇见申生的幻觉,表达了他复杂的深层心理愿望:其一,幻觉掩饰了申生的死情,把狐突带入一种君臣重逢的愉快情景中,实现了他让申生存活人世的愿望。其二,狐突在幻觉中借申生之口,表达了他准备以晋畀秦、灭掉晋国的心理,这一要求因为已经得到了天帝的同意,成了无法避免之势,从而报了申生的冤仇,也伸张了他们对惠公政权的报复心。其三,狐突以百姓无罪的理由说服申生放弃灭晋请求,表达了他厚民爱国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满足了他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的心理愿望。总之,狐突的幻觉体现了他怀念申生和反对惠公政权的意念,表露了他既仇恨晋国当权者、又同情晋国民众的复杂心理。

巫者附现申生的情景,既可能是幻觉的延伸部分,也可能属于幻觉过后的真实情景。如果属于后一种可能,那我们在难以知道申生、狐突与城西巫者往日关系的情况下,只能将其揣测为《左传》作者的想像性描述。如果是属于前一种可能,那则表明了狐突对上述心理矛盾的妥协态度。他既爱恋祖国、同情百姓,同时又憎恨晋国当权者,在这两种心理欲求的作用下,最后的决定是在保存国体的前提下给当权的晋惠公以惩罚。这一决定仍然是以申生的请求表现出来,并且也得到了天帝的同意。

深度分析

公元前645年,即狐突幻觉之后第五年,秦晋发生韩原之战,晋惠公被秦军俘虏,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惩罚,巫者之言得到了证实。事实上,抛却先验的认识方法,我们不难确定,所谓巫者之言的“预言性”记载,肯定掺杂了《左传》作者对后来真实事件的照应性的记述。

幻觉代表着人的一种潜意识活动,这种精神现象由于没有意识的参与,因而不受现实境况的制约,它完全是个人欲念的表达,使个人欲念在表达中达到满足;另一方面,幻觉对个人欲念的表达又要披上一些貌似真实的伪装,它要假借过去的一些真实体验以及一些深入人心的道德规范来粉饰自己,以便不至于使过于唐突的欲念惊醒休眠着的意识,能悄悄通过意识的警戒,成功地表达自己。这是幻觉自我制作的机巧。狐突在幻觉中为申生御车,这一情景是有来历的。公元前660年,晋国讨伐赤狄的别种东山皋落氏(在今山西垣曲县西北五十里,今为皋落堡)时,狐突曾为申生御车(事见《左传·闵公二年》)。幻觉中狐突又重现了往日一种愉快的经历,同时幻觉也借此披上了一层真实的外装。

狐突见申生的幻觉,是他的一种深层心理及其人格特征的表露,同时也是他某种强烈的政治欲念的表达。惠公执政时,狐突曾告老还家,人们也许以为他变成了一位超脱政治的贤达之士,但幻觉明确透露了他对惠公政权的反对态度,只是当时人们不能全都知晓他的幻觉,也无从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因而得不出关于其政治态度的明确结论罢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史记·晋世家》载,公元前637年狐突拒绝执行惠公之子晋怀公让他手书召回狐毛、狐偃二子的命令,狐突支持现政权反对派重耳的政治立场至此才暴露无遗,终被怀公杀害。这一结局可以说是狐突长期以来内心坚持某种政治立场的必然性遭遇,同时也证明了潜意识活动对某人深藏不露的政治态度无意表露中的准确。

太子申生帅师

太子申生带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左右两色的衣服,佩带有缺口的青铜环形佩器。狐突驾御战车,先友作为车右。梁馀子养为罕夷驾御战车,先丹木作为车右。羊舌大夫作为军尉。先友说:“穿着国君衣服的一半,掌握着军事的机要,成败全在这一回了,您要自己勉励啊!分出一半衣服没有恶意,兵权在手可以远离灾祸,与国君亲近又远离灾祸,又担心什么!”狐突叹息说:“时令,是事情的象征,衣服,是身分的标识,佩饰,是心志的旗帜。所以如果看重这件事,就应该在春、夏季发布命令;赐予衣服,就不要用杂色;使人衷心为自己所用,就要让他佩带合于礼度的装饰品。如今在年终发布命令,那是要让事情不能顺利进行;赐给他穿杂色衣服,那是要使他疏远;让他佩带缺口青铜环佩器,那是表示出丢弃太子的内心。现在是用衣服疏远他,用时令使他不能顺利进行;杂色,意味凉薄;冬天,意味肃杀;金,意味寒冷;_,意味决绝,这怎么可以依靠呢?虽然要勉力而为,狄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人不剩吗?”梁馀子养说:“领兵的人,在太庙里接受命令,在祭祀土神的地方接受祭肉,还应该有一定的服饰。现在得不到规定的服饰而得到杂色衣服,命令不怀好意可想而知。死了以后还要落个不孝的罪名,不如逃了吧!”罕夷说:“杂色的奇装异服不合规定,青铜环形佩器表示不再回来。这样,即使是回来还有什么用?国君已经有别的心思了。”先丹木说:“这样的衣服,狂人也不会去穿的。国君说:‘将敌人消灭光了再回来’,敌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干二净吗?即使把敌人消灭干净了,还有内部谗言,不如离开这里。”狐突要走,羊舌大夫说:“不行。违背命令是不孝,抛弃责任是不忠。虽然已经感到了国君的心里冷酷,不孝不忠这样的邪恶是不可取的。您还是为此而死吧!”

太子准备作战,狐突劝阻说:“不行。从前辛伯劝阻周桓公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宠臣相等于正卿,庶子和嫡子同等,大城和国都相同,这就是祸乱的根本。’周桓公不听,所以遭到祸难。现在祸乱的根本已经形成,您还能肯定会立您为嗣君吗?您就考虑一下吧!与其危害自身而加快罪过的到来,何如尽孝道而安定百姓!”

原文:

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_。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光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期衷则佩之度。今命以时卒,_其事也;衣之龙服,远其躬也;佩以金_,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_之,龙凉冬杀,金寒_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受_于社,有常服矣。不获而龙,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龙奇无常,金_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

大子将战,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谂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_,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左传》

郭姓,按姓氏人口统计,居第18位,总数达一千余万人。

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郭姓就已得姓开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当古老的渊源。

一出自夏代的郭哀和郭支之后

古书记载“禹乘二龙,郭哀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哀是黄帝少子禺虢的后裔。郭哀与郭支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国历史上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郜城镇)等地的夏代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河南是中国最早的郭氏族人居住地。

二出自商代郭崇之后

据《三一经》记载:商有郭崇,是郭哀的后裔。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郭崇的部分后人,在春秋战国时生活在古郭国的封地——博之聊城,即今山东、辽东半岛广大地区。后世所称之中山郭氏、馆陶郭氏即其支脉。

三出自姬姓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 ,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黄帝生昌意,历经玄嚣、帝喾、后稷、不屈、叔望、季历等数十代先祖之后,季历生三子,长姬昌,次虢仲,三虢叔。武王封侯,封虢叔于西,地在郑虞之间。虢叔裔孙世居阳曲,号曰郭公。

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以郭为姓,渊源自姬姓,又多半与河南、山西有关。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季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虢国中的“虢”字为象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此形从手、从攴、从虎,作一手按虎,一手持械,奋力击虎状,本意为双手奋力搏(或持械击)虎的会意兼形声字。东虢地址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结犬戎作乱,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周王室被迫东迁。当时,郑武公与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阳,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平王依重,同时把郑国从陕西迁到河南虢(即东虢)、郐之间。为兴建郑国,郑武公于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灭郐国,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吞并东虢。从此,郑国日渐强盛,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楚国趁机起兵向周平王问罪,率陆浑(地在河南省嵩县东北)之师,逼近洛阳。周平王大惧,于是把虢叔裔孙虢序封于阳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县),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于是,其后代遂成郭姓。

虢叔所封之西虢,东迁后分为两部分,徒居下阳(分属山西平陆县)者,因滨河之北,称为北虢,宗庙社稷之所在;徒居上阳(今河南陕县)者,称为南虢。公元前658年夏,晋献公假道子虞(虞,国名,故址在平陆县北,今称古城),以伐虢,克下阳,北虢亡。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又假道虞国,克上阳,南虢亡。回师途中又灭虞,虞国亡。晋献公迁虢国和虞国之民于瓜衍(今汾阳孝义间),虢人聚居地,称虢城;虞人聚居地,称虞城。此即今汾阳县虢城与虞城之由来。《太平寰宇记》载:“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如果说阳曲是郭姓得姓之地的话,那么虢城(今属汾阳)则是虢人聚居之地。阳曲和虢城的郭氏都是虢叔之后裔。西虢东迁后遗留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所灭。东汉末,大司农郭全,即世居阳曲之郭序的后裔。唐高宗时宰相郭待举,即郭全之后裔。唐睿宗时宰相郭元振,即东汉时郭泰之后裔。郭泰,字林宗,世居介休。师事成皋屈伯彦,博通典籍,太学生首领,与李膺友善,名震京师。后归乡里,屡拒征召,深得人们敬仰。党锢之祸起,闭门讲学,弟子数千。后周游各地,扬名天下。死后,四方之士,皆来会葬。书法家蔡邕执笔书《郭有道碑》,流传至今,现存太原傅山碑林。

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篡》写到: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曰虢公,因以为氏。《公羊传》云:虢即郭,声之转也。《左传》云:齐有郭最,燕有郭隗,后汉有司徒郭丹,郭泰。明代罗伦撰《郭氏族谱序》云:“郭得姓自周虢叔。林宗振汉,郭子仪鸣唐,太原、汾阳著望天下,上下数千年由二人而郭氏大焉。

四以封地为姓

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又因虢、郭同声之转,故虢、郭二姓互通。

五以居处为姓

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郭姓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翻译: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 傅山小时候就聪慧过人,读书时十行一下浏览而过,过目就能背诵。十四岁,督学文太清选拔他到学校(学习)。袁继咸一见就很器重他,时常用道义和学问激励他,傅山更加勤奋闭门苦读。崇祯丙子年,袁继咸被直指使者张孙振诬陷诋毁下到狱中。傅山徒步奔走千里,赶到京城为他申辩冤屈。张孙振大怒,到处搜捕傅山,傅山穿着破衣烂衫,四处辗转躲藏,经受了很多挫折但不退缩,最终袁继咸的冤情得以真相大白。当时,傅山为人仗义的名声传遍天下。后来,袁继咸到南方做官,多次召傅山前往,但傅山最终也没去。 

清朝建立后,朝廷从九江押着袁继咸北上,傅山就潜入到都城,悄悄伺候袁继咸的日常起居。袁继咸被杀,傅山收藏他的遗骨返归家乡。 

傅山为人特别重孝道,他的父亲傅之谟病重,他从早到晚虔诚地在神像前跪拜,愿意以身代替父亲。十天后,他的父亲病情痊愈,人们都说是傅山的至孝感化了神明。(他)友善地爱护几个弟弟,先祖留下来的遗产,弟弟们抢占了一大半,他一生没有埋怨的脸色。弟弟死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胜过对待自己的孩子。傅山丧妻时刚二十七岁,儿子傅眉刚刚五岁,他发誓终生不再续娶。 

自从李自成进攻京城,明庄烈皇帝殉国(指明朝灭亡)以后,傅山就断绝了求取功名的意念,抛弃读书人穿的青衣戴上黄帽子(指出家当道士)。他穿着草鞋,时常遨游在平定、祁汾之间,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笔墨的痕迹。他工于写诗赋文,擅长古文词章,学习书法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的精髓,他博览古今典籍,百家诸子的文章没有不深通广晓的。(他)还精通医术,登门求医的人经常挤满了屋子,无论身份贵贱他都一样对待。他家里本来还算富有,此时渐渐贫困,但他安贫乐道,恬然淡泊。房舍田产宅院,大多被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据,他一概置之不理。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宏词科考试,朝中大臣呈递奏章推荐傅山,傅山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拒绝。但是当权者强逼着他上道赴京应试,傅山在半道上称腿有病不能走路,于是就让别人用轿子抬着他入京,到了京城,他却躺在旅店里不去赴试。满族和汉族的王公大臣、贤良之士,下至平明百姓,没有不推崇傅山品行道义的,求见的人列满了他的门庭,儿子子眉送客迎客经常来不及。傅山只是靠在床榻上说:“(我)身体衰弱不能行礼。”众多的身份显贵的人因此尊重傅山,不责怪他。 

第二年三月,朝廷念他年迈,特授予他内阁中书的官职,着令地方官去慰问他,于是傅山得以放归故里。回到故里后,他更加清静淡泊,自己甘愿居住在偏僻的山村,不再进入城镇和官府。这样钦敬他名声的人更多了,都迂回绕道前往拜见他,希望能以见他一面为荣耀。又过了六年,傅山去世,远近来参加葬礼的多达数千人。 

我说:傅山先生大概是那种坚守道义而隐居的人。至于为节义伸张知己的冤屈,他比世上那些师友间平常相亲相慕,一旦临难就背弃,却不出手相救,冷漠如同不相识的人贤明太多了。傅山先生真是无愧于贤明的称号啊! 

扩展资料

《传奇傅青主》以傅青主传奇而坎坷的人生历程为故事情节的主线,以他的忧国忧民、亲情友情、人文情怀为基调,在表现他的医学(特别是妇科学)成就和救死扶伤高尚医德的同时,也兼顾他作为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的建树,表现出他桀骜而超脱的个性光彩。

傅青主少年时代在“虹巢”小屋度过了惬意时光;他与妻子静君美好结合,再到失去爱妻的深沉痛楚,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此后,傅青主就读于三立书院,在恩师遭到诬陷的时候,率领众书生“伏阙鸣冤”,表现出侠肝义胆。在大明王朝倾覆之际,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清斗争,写下了《汾二子传》等讴歌抗清义士的篇章。此后,他经受住了“朱衣道人案”的牢狱之灾,又在晚年拒绝了康熙皇帝的“博学鸿词”考试和授予的官爵,演绎了惊心动魄的历程。对于傅青主一生中这些传奇般的经历,本书都作了浓墨重彩的记述。

傅青主注重亲情、爱情、友情。本书对于他与父母、兄弟、子侄、孙辈的亲情,他对妻子静君的终生不渝的爱情,都投入了深切的关注。傅青主与戴廷栻、薛宗周等同窗好友的深情厚谊,与魏一鳌的传奇缘分,与顾炎武等学者的友情交流,也着力加以表现。

傅青主集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而他的医学成就尤为受到民众的赞誉。本书在全面记述傅青主坎坷多舛的人生经历的同时,着力展示了他的医学成就和医德风范。

对于傅青主为什么要学医,怎样学的医,他的医书是怎样写成的,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发挥小说体裁所允许的想象空间,对傅青主的学医经历、医著的写作与流传过程,做了形象的记述。

《傅青主女科》是傅青主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本书对《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内容,如带下、血崩、调经、种子、妊娠、产后等,都结合具体病例作了介绍,并尽可能体现出傅青主的辨证论治特点。傅青主在诊疗中,注重对病人的情志调节,本书在“巧治黎娃”等章中着力体现了这一点。本书将傅青主的行医故事融入他的人生传奇,除了让人们了解傅青主的医学建树之外,也期望对于普及中医药知识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书还结合《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介绍了傅青主的养生思想。而傅青主本人在历经人生磨难之后,总能自强不息,从深重的痛苦中崛起,这对今人也是颇有教益的。

玩的地方可多了,有下面这些:

晋祠

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

晋祠包括几十座古典园林式的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景观布局可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入晋祠大门,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这里是晋祠的主体;北部,从文昌宫起,经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唐叔虞词、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至吕祖阁,这组建筑群起伏有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部,从瀛胜楼起,经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亭、水母楼,至公输子祠。

祠内还有难老泉、周柏、侍女像,号称晋祠三绝,其中43尊侍女像服饰、形态各不相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晋祠还是海内外“王氏”、“张氏”寻根祭祖圣地。

开放时间:7:30--18:30

门票:40元(中小学生半价)

交通:从太原火车站前乘804856路公交车可直达(票价2元,车程约45分钟)。

常家庄园

如果说乔家大院使山西的大院文化首次为国人知晓,那么常家庄园则把大院文化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位于太原东南晋中市榆次区的常家庄园,是清代晋商巨贾常氏一族的私家庄园。高大的堡门坐西朝东,名为郭艮吉,门外有条环墙的深宅大院小河,大门口架着白色石拱桥。正对着堡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板街,所有修复的宅院都在街北一字排开。与宅院相应的还有百余亩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园林——“静园”,园内有楼台阁榭,还有杏园与桑园,冬天湖上结着冰,春天时,满园杏林飘香。

明弘治年间,常氏家族由太谷惠安迁到榆次车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朝,其鼎盛期长达150年之久。18世纪中期,常氏发现俄蒙对茶叶的需求与日俱增,于是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开始,经陆运、水运、驼运,行程一万余里,最远到达莫斯科的“万里茶路”。

作为坚持“学而优则贾”的儒商世家,常家非常重视子弟们的学术教育,家族中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除了深邃的儒文化内涵外,这里的艺术含量也很高。分布于各个大院的门式、窗饰、彩绘、匾额、楹联、砖雕、木雕、碑刻法贴等堪称晋商文化精品。

交通:从太原市向东南方向开车1小时到榆次,高速公路上有指示路标。

门票:60元

天龙山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山腰,始凿于东魏年间,共有24个洞窟,包含了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等5个时期的作品F渲械诰趴摺奥�礁蟆蹦诘奶拼��吒�翘炝�绞�咧械木�罚�谟斜4嫱暾�氖湾饶材岱鹱�瘢�壤�托常�菝捕俗��逑殖鑫夜�糯�そ尘�康牡窨碳家铡

由于天龙山和晋祠都在太原市的西南方,两地之间有新建的公路相通,所以你可以把这两地作为一条旅游线。

交通:游完晋祠后,在门口乘中巴车,约20分钟即可到达天龙山(注意:上车前要先讲好价钱)。

门票:20元

崇山寺4元

三晋名刹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

纯阳宫5元

在山西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 隆间增筑巍阁三层。宫有四座院落,为吕祖殿、方形单间回廊亭及巍阁。四围建配房和砖卷窖洞。吕祖殿为主殿,面阔三间,极壮观,殿后两院为楼阁式建筑,高低错落,曲折回旋,形式别致。后院巍阁最高,登阁环眺,市内景色历历在目。前院亦楼阁式建筑,平面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攒 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后又增设假山,建关公亭及碑廊二十楹,已辟为山 西省博物馆二部。

天龙山15元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双塔寺10元

三晋名刹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

汾河公园

汾河公园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首期工程建于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总投资56亿元,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平方米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乌金山

太原市东郊外10余公里处有一座乌金山,北与罕山紧相毗邻。这里现在已是一处国家级的森林公园,但是太原市民中十处国家级的森林公园,但是太原市民中十有八九不知道紧挨太原还有这样一个好去处。

太原市是山西的首府、旅游的集散地、现代山西的缩影。本区位于山西高原,北抵太原盆地北端,东依太行山西侧,西达黄河岸边,南与临汾地区接壤;涵太原市、晋中地区、吕梁地区和阳泉市,是以汾河谷地众多的旅游点为主体的人文景观旅游区。

旅游点的分布,以太原市为中心,沿铁路和公路向四周扩散,其中沿南同蒲线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汾河两岸及其周围山地,形成了旅游价值最高的景点集群区。

这里的精华旅游点有:

晋祠古典园林,其宋代的建筑和塑像尤为珍贵;

天龙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为中原地区罕见的佳作;

龙山道教石窟,是中国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

双塔永祚寺,其〖双塔凌霄〗已居为太原的标志;

交城玄中寺 ,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

交城西北的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绿色宝库;

方山县的北武当山,是集雄、险、奇、秀景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榆次的城隍庙,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庙之一;

平遥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遥双林寺,内有数千尊彩塑是中国罕有的五代原作;

阳泉平定的娘子关,是唐平阳公主挂帅驻防的著名关隘;

昔阳的大寨,曾在现代农村发展史上名重一时;

汾阳的杏花村汾酒厂,是著名的汾酒之乡;

祁县乔家堡民俗博物馆,把昔日晋商的豪宅变为展示晋中民俗风情的胜地。

现代化的“太旧”(太原--旧关)高速公路,穿越太行山天堑,使北京至太原的旅游线成为一片坦途

建议你在太原及周边玩一玩,其实太原地区值得去的地方太多了。来太原的游客必到晋祠,即便从太原火车站做车也用不上30分钟,门票四十元,今后去可能就涨到六十了。里面有唐代的建筑和唐槐,西周的千年古柏,有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神医傅青主的修行洞,有欧阳修题词赞颂的难老泉,有天下一家的王氏忠祠,里面有全国最全的王氏家谱及海外分支图谱,所有王姓的人到了这里都会叩头祭拜的。晋祠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今年太原的奥运火炬也是从这里传递的。里这里不远还有晋阳古城,当年李世民从这里起兵建立了大唐。几公里外有全国最大的道教石窟:天龙山石窟群。太原一个小时的车程内可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晋商文化的发源地,三半个小时可以到达佛教圣地五台山五个小时可达云岗石窟,壶口瀑布,应县木塔,北岳恒山等,总之太原值得去的地方太多了!

特产有汾酒 小米 红枣 陈醋等。其中沁州的小米在别处是买不到的,一定要买点回去,超市里就有,一小袋500克的也要七八块钱,特产点里会更贵些。红枣一定要买交城的俊枣,500克左右的盒装是四五十元,贵是贵些,但这是最好的。如果想买陈醋的话就去宁化府买,就在市中心铜锣弯商业广场的对面巷子里,这是家一百多年的老字号。

狐突主要经历

狐突狐突(?-前637年),姬姓,狐氏,名突,字伯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是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沦落于狄族的后裔,出仕晋武公。有女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