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氏在百家姓排等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4收藏

甘氏在百家姓排等几,第1张

百家姓:甘氏 (排名第238位) 甘氏

历史来源

「甘」源出:

一、 姓氏起源

1、 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 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 出自姬姓。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

4、 出自春秋时甘昭公子之后。

二、 郡望堂号

郡望渤海,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丹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堂号 "五城堂" 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甘公:名德,本是鲁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甘公著《天文星占》8卷、《长柳占梦》20卷,均已佚。

甘延寿:字君况,后汉时北地郁郅人。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卒谥壮。

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喻破曹cao,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cao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

甘泳: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分布地区

郡望渤海,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丹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一、 姓氏起源

  1、 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 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 出自姬姓。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 4、 出自春秋时甘昭公子之后。

  二、 郡望堂号 1、 郡望渤海: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丹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堂号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三、 历史名人甘公:名德,本是鲁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甘公著《天文星占》8卷、《长柳占梦》20卷,均已佚。甘延寿:字君况,后汉时北地郁郅人。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卒谥壮。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甘泳: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姓起源典故:

  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而甘盘之得姓,则夏有甘国是以国为姓的。可见甘姓人的源远流长。

  不过,甘氏家族的组成,实际上不仅此一支,到了2100多年前周武王伐殷而有天下之时,姬姓的庞大家族之中,也有子孙由于被封为甘伯而改姓甘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为明证。

  这一支源自姬姓的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陕西省长以西的地方,到了列强争霸,周天子有名无实的战国时期,已经是属于秦国的领域。当时,甘氏的先人也大多是秦国人。长久以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甘罗拜相的故事,便发生于秦国。

  实际上,根据正史的记载,甘罗不但确有其人,而且确有拜相其事。他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事秦相吕不韦,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 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家有家谱了

系由一个甘先生开始建立,在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他遇上她一生最爱,就系现在的甘太太,他们十分快乐地过了九年的日子,直至二零零三年九月十九日,他们结婚了,当日的心情只有他们两人才知晓,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九日,一个月纪念的一天,

甘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居第245位,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遍及祖国南北。今山东郓城、安徽宿松、安徽太湖、上海嘉定、江西丰城、江西萍乡市(莲花县、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南丰县、金溪、崇仁、高安、南昌,广西玉林、梧州、贵港、北海、柳州、平南、百色,湖北浠水、麻城、红安、峨边,四川合江、邻水,贵州遵义、毕节、兴义,湖南汨罗和湖南湘阴月湾村、常德、衡阳祁东县

       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 ,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可以说没去过甘家大院,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南京。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这仅仅是一个名门望族的宅邸,足以见得其家族在当时实力的雄厚,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甘氏一族的社会地位。由此看见甘氏一族肯定是人才辈出,才能在当时享有那么高的声望,才能建起如此气势恢宏的宅院,那历史上甘氏一族到底有多少声名显赫的人物呢?说出来真的令人震惊,难怪甘氏一族能这样的兴盛。

        一、战国、秦、汉时期。甘德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甘茂,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官至秦左丞相。其曾孙甘罗,十二岁因功官拜秦国上卿;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东晋初期名将甘卓,均战功显赫,名震一方。

       二、乾清时期。这个时候的甘氏一族开始修建甘家大院,由甘福主持修建藏书楼津逮楼,这就是早期甘家大院的雏形,其后由甘府次子甘熙扩建完善,最后形成甘家大院,也称甘熙宅第。而甘熙则是清代文人、方志学家,金石家、藏书家,精通堪舆之术。虽然甘福、甘熙没有祖先名声那么显赫,但是建起了甘氏宅邸,为甘氏一族留下了值得纪念和称颂的文化遗产——甘家大院,在甘氏家族里算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三、近现代。当然这不能算作历史名人,在这里说一下的原因就是,想说明甘氏一族是血脉相成的,后代也是一样优秀。甘贡三、甘南轩、甘涛、甘律之、汪小丹等都是文艺名人, 甘贡三的女婿汪剑耘被称为南京“梅兰芳”。还有著名演员、有国民媳妇之称的海清,也有甘氏血脉,其外公就是甘氏一族。

      甘氏一族上至先秦,下到当代,人才辈出,所以留下建起甘家大院这一建筑文化瑰宝并保存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

甘罗:战国时期著名小神童,楚国下蔡(今安徽省凤台)人。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岁事秦相吕不韦从政,做事胸有成竹,善于言辩,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甘公:名德,本是鲁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甘公著《天文星占》8卷、《长柳占梦》20卷,均已佚。

  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

  甘泳: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延寿:字君况,后汉时北地郁郅人。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卒谥壮。

甘熙:晚清著名文人,曾经中过进士,生平著作甚丰。

甘泗淇上将

  甘泗淇(1903-1964),原名姜凤威,湖南省宁乡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将“姜凤威”更名为甘泗淇。1930年回国。

甘渭汉中将

  甘渭汉(1908-198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1928年参加平江游击队。

甘思和少将

  甘思和(1915-198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

甘祖昌少将

  甘祖昌(1905-1986),江西省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按:应2019年甘宗祠文物布展中制作主题展板之需,辑录竹溪甘氏家族忠勇仁孝人物故事数则。

甘继芳抗击叛军,为国捐躯

清朝康熙年间,身为竹溪守备的甘继芳,率领乡民,英勇抵抗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的叛军,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载,清代康熙十四年( 1675年)夏,“三藩之乱”的叛军攻打到竹溪县,知县曹席珍率部分县府军政人员,退守甘家岭村后的中峰寨。时年64岁的甘继芳,率领乡勇,成为曹知县领导的临时竹溪县署的最后依靠。

老英雄甘继芳果然有勇有谋。在三面伏兵的危局中,他率一干团练乡勇,背倚绝壁,从六月坚守到八月,叛军久攻未果。

堡垒最终从内部攻破。曹席珍手下有一个叫曹二的杂工,因犯错被曹知县责罚,竟偷下山寨,向叛军告密:中峰寨后山绝壁,尚未设防!叛军获知其秘,连夜攀上绝壁,杀进山寨。

寨破,知县曹席珍和守备甘继芳相继被叛军所拘。曹知县的女儿纵身跳崖,甘氏族人战死及被虏遇害者众多。

叛军对甘继芳劝降。甘继芳不屈,大骂叛军,英勇捐躯。

忠勇仁孝,英才辈出

甘家岭村的甘氏族人,继甘继芳之后,无论文臣,抑或武将,多有乃祖之风,忠勇贤良辈出,多次立功授爵,事迹载入史志,不断张大家族名望。

另外,载入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卷中的不少甘氏后人,以仁孝行世,多有“疏财仗义”之善行,或“急公好义”的义举,赢得竹溪官民的普遍赞誉。

甘杜:祖孙三代忠勇

甘继芳第四代嗣孙甘杜,清代乾嘉年间任来凤县的训导,算是文官,却有其祖辈一样的壮烈事迹。

在清代嘉庆年间保卫来凤县城的战斗中,甘杜与儿子甘文郁、孙子甘敬选并肩作战。

最终,甘文郁突围,甘敬选战死,甘杜自裁殉国。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甘杜,字联召,继芳四世孙也……(清)嘉庆丙辰二月,逆匪胡正忠等蜂起……贼逼城,语其子文郁曰:县无城无可为,为臣死节,吾家故事耳,汝等勉之!随城陷,孙敬选战死,(子)文郁怀印突围出,杜衣冠自裁明化堂。事闻,照四品以下例,给云骑尉世职。”

甘敬员:战死荆州

甘继芳后人中以武功著称的,不在少数。其代表人物,有清朝咸丰年间战死的甘敬员。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载:“甘敬员,继芳之嗣孙也。(清)咸丰元年,从征粤匪,叠次立功,拨补宜昌府水师营千总,驻防荆州,贼逼竟陵,员战死瓦庙子,人谓之有乃祖之遗风焉!”

甘承欢:御匪立功

三藩之乱后,三省门户的鄂西北竹溪,依然匪患不息。甘氏族人坚持在中峰寨一带,组织乡勇民团御匪,英雄辈出。

其中的代表人物甘承欢,是个将才,有胆有识,运筹帷幄,很会打仗,立下军功。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载,“武生甘承欢,有胆识,局度娴雅,(清)同治年秋,川匪骤至,欢(甘承欢)率勇同兵堵剿,右营游击府曾,旌以‘布置有方’匾额,保举六品军功。”

笃学德高善教化

甘氏家族的忠烈一门,多善战的勇士,以武功名世。但甘氏后人中,也不乏笃学之士,更有饱学善教、德高望重的鸿儒。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传附》载,“甘梿,字商典,邑岁贡,笃学士也。非公事足迹不履城市。卒后,人悼惜之。”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甘元慎,为溪邑宿儒。动遵礼法,至老不衰。教学多所成就,乡中人咸钦仰之。”

甘承健:孝友慈爱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监生甘承健,赋性孝友,事亲温厚慈祥。迄弟死,孀弟媳卢氏,以贞女守志。健抚子为之嗣,绝不累及家事,又善能辅持节德者。”

甘承健,是在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读过书的(毕业后可以做官,可以考进士,相当于举人),学问不错,又有孝友之德,厚爱亲人,并尽力帮助有节有德的人。

弟弟死后,弟媳守节不改嫁,甘承健就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弟媳做后嗣,好让弟媳将来有养老送终的人,但依然自己抚养儿子,不增加弟媳的负担。

乐善好施、急公好义

对国忠勇、在家孝友之外,甘氏后人还很有社会担当,当乡亲们遇到天灾人祸时,挺身而出,尽力施以援手,提供救济,备受地方官民赞誉。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武生甘文远,好义乐施。(清)道光十三年,岁凶,均粮济急,里人德之。”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巡检甘承政,好善乐施。(清)咸丰六年,春荒,均粮数百石,以济穷困,修寨施药,以保全乡人。周邑侯(周县令)奖以‘急公好义’匾额。”

注:应2019年甘宗祠文物布展之展板制作(文字)之需,作上述故事辑录。及尘埃的美篇。

甘作为姓氏的读音是:gān。

甘作为姓氏的读音是:gān。甘姓作为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居第245位,现行较常见姓氏。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

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氏。

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现在陕西省的鄠县西南一带当时就是以甘为名的,因此,陕西一带就是该支甘氏的发源地。

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

甘姓的来源

甘姓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

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

甘氏在百家姓排等几

百家姓:甘氏 (排名第238位) 甘氏 历史来源「甘」源出:一、 姓氏起源 1、 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