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洪(Hóng)源出有六:
1、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5、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
① 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② 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
③ 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上古时期的共工,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后,直至汉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发展繁衍。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状称矩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随从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约7000人、64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唐玄宗时,豫章宏姓为避讳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属安徽省)黄荆墩的洪姓为避战乱行徙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之东,凡七百余家,世代读书耕桑,逐渐昌盛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说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这说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仅称盛于安徽、江西,而且甘肃还有一支比较兴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舆,孙经纶皆显贵于当朝,并沿袭洪姓未改。隋唐以后,洪姓称盛于皖赣一带。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湾、北方各省含甘肃、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三、历史名人
洪 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大臣、词人。政和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后因与秦桧不合,被贬。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 迈:南宋大臣、史学家。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黄庭坚外甥,南宋诗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剧作家、诗人。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之一。1858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
洪 钧:江苏省吴县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
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临安於潜(今浙江省临安西)人,南宋大臣、词人。嘉定进士,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加端明殿学士。词学苏、辛,以淡雅见长。有《平斋词》、《平斋文集》、《春秋说》。
洪子舆:江苏省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时官至侍御史。
洪觉范: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字庆善(1090-1155),南宋丹阳人。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亮吉:阳湖(今江苏省常州)人,清朝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一生著述颇丰,尤精于史学与地理沿革。有《春秋左传训诂》、《补三国晋书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亮吉:清代学者兼文学家。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学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级将领。有勇有谋,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总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2、堂号
双忠堂:源自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此外,洪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义居堂”、“招隐堂”、“平山堂”、“敦煌堂”、“积德堂”等。
============================================================
洪姓宗祠通用对联
〖洪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陪凤阁;
四达銮坡。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金石学家洪适,字景伯,晚年自称盘洲老人,鄱阳人,工文词,与两个弟弟洪遵、洪迈先后考中词科,并称"三洪"。历官通判、知州、户部郎中,孝宗时升司农少卿、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此为根据证明历史所传的讹误,考核较精,著有《隶释》、《隶续》及《盘洲集》。下联典指南宋丹阳人洪兴祖,字庆善,绍兴年间受召到翰林院参加考试,高宗将他拔为第一,官秘书省正字。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及考异》。銮坡,指翰林院。
才称四子;
书列三奇。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洪师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联典指宋·洪觉范奇于书,为“新昌三奇”之一。
瑞成连理;
图写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洪皓以宁海主簿摄县令事,轻赋税,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实、竹枝皆成连理,人称“三瑞堂”。下联典指清·洪亮吉绘《机声灯影图》,以示不忘母教。
洪皓我祖;
节著冷山。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1)
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环墙,设一大边门,门额匾书“洪氏庙门”。进门为花岗岩铺砌石埕,面积约165平方米。宗祠朝东南向,沿中轴三进;一进祠门,二进正祠,三进住户,并配两翼护厝。虽历经拆除重建,但主体建筑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4年立碑作简明介绍。
忠贞贯日;
感动天颜。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2)
正祠悬山式木构架筑于石台基上,祠门木构,中间大门作几何棂窗,隔扇对称,两扇雕梅花,另两扇分别雕有鹿凤、龟鹤配翠竹,竹叶精心设计雕刻联句(1-4联),这些联句往往没有被参观者发现。
缵承绞绫;
荐任赤泉。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3)
甘棠遗爱;
聚族瓜绵。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4)
-----------------------------------------------------------------
〖洪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文章高天下;
姓字列榜头。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
事可对人语;
心常如水平。
——宋·洪咨夔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洪咨夔,字舜俞,于潜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驷马高车地;
忠臣理学家。
——清·洪翟离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5)
祠门硬山式筑于石台基上,中门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门边石柱刻有清咸丰己未年(1859年)举人洪翟离撰书的这副对联。
-----------------------------------------------------------------
〖洪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三洪名满天下;
一军功安社稷。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洪适,字景伯,鄱阳人。幼敏悟,与弟遵、迈,先后中词科,由是“三洪”名满天下。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下联典指宋代卫州知府洪梦炎,字季思,淳安人。宝庆进士。端平间高沙兵变,命梦炎绥之。他开以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官至卫州知府。
宋代忠臣世系;
剑州少府名宗。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联。夏茂镇洪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祠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门牌楼,门前还有一对大石狮。门楼往前殿的通道用鹅卵石铺成一个“日”字,其它用地砖铺成;门楼前一“月”字形台阶,取皇帝题匾“忠贯日月”之意。当时的整座宗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俨然象一座宫殿府第。据《剑沙茂溪洪氏族谱》载:“夏茂洪姓迁沙始祖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县尉(主管全县治安保卫的职官)。洪茂(1171-1227年),字季松,号青田。原江西省饶州(今上饶市)鄱阳籍。登宋嘉太辛西秋(1201年)乡榜第3名,授福建南剑少府转沙县尉,卒于官。洪茂逝世后第3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后裔分迁四川江油县、福州洪山桥、沙县南坑仔(今南霞乡)松树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传历35代。
-----------------------------------------------------------------
〖洪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宗山拱秀隆基业;
星斗长明映画堂。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1)。
天帝次子声威远;
共工水神源脉长。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下联典指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
九重早见长杨赋;
一世先传短李诗。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1746-1809)书赠联。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工篆书,有《洪北江全集》。下联典指南宋诗人洪咨夔事典。
-----------------------------------------------------------------
〖洪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桃实竹枝,瑞成连理;
机声灯影,图绘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鄱阳人洪皓,字光弼,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奉命出使金朝,被扣留十五年,拒绝金人所授的官职,还秘密派人向南宋汇报金朝虚实。绍兴年间被释放回南宋,官徽猷阁直学士,因忤逆权相秦桧,被贬英州、袁州、南雄州等地。工诗词,著有《鄱阳集》;另著《松漠纪闻》,是贬居时追忆在金的见闻而成的书。他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人。乾隆年间进士,官编修;嘉庆时,因批评朝政遣戍伊犁,赦还后改号更生居士。精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学;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与粮食生产不相适应的问题;工诗文,骈文作品受当时称誉。著有《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他幼年丧父,靠教书奉养母亲,母亲去世时,他又不在家,曾绘《机声灯影图》,来怀念母亲。
敦盛宗支,源来一本;
煌明衍派,义属同家。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2)。联首(鹤顶格)嵌“敦煌”堂号。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
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联,祠祀清朝剧作家、诗人洪升。许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人),但鲜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开始在西溪定居。据考证,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时期,西溪洪氏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尽管洪升生平并没有留下很多与西溪直接有关的作品,但他的确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
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
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
——清·龚显曾书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6)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
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
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医洪适事典。下联典指宋代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
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
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官禄镇土布村洪氏宗祠联。
节著冷山十五年,衔命抱符,忠贞志远×苏武;
派分晋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铁石心迈迹琼崖。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7)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神龛雕工精美,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神龛筑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禄寿”三字。正祠面积169平方米,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神龛前上方是“忠贯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这副对联(及1-6联),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据史料记载,洪皓字光弼,谥忠宣。江西乐平人,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羁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龙江省东北),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最后遇赦归宋。宋高宗赵构赞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与秦桧不和,被放于英山、袁州,最后在南雄州(今海南省海口市)病卒,时年68岁。洪氏大宗祠迄今已130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应,徒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
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氏宗祠祖公棚联。原载于《洪氏宗谱》。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徒居花县官禄布村艰苦的历程。
============================================================
附录:洪氏家训·勤务歌
在“百家姓”中,有一些姓氏有祖传的家训,并以“歌”的形式流传下来,世代传诵。明朝中
叶,洪良冲、洪良季兄弟(江西省抚州金溪县人)奉调驻武所(今广东省中山市)以功封武威将军,退职后定居武所,为军籍。为了教育好子孙,他们制定了《洪氏家训·勤务歌》,五百多年来,在洪氏家族中相传不衰。《洪氏家训歌》虽夹杂了部分迷信色彩,但主题明确而健康。此《洪氏家训·勤务歌》为:
或农或士或工商,为着生涯时时忙;耳闻鸡鸣宜早起,莫到日出未离床。
勤耕下苦诸般好,浪荡闲游莫学它;公侯将相多么大,也须早起去朝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家庭妇少共耕织,地旁桑荫学种瓜。
手拿书本论古今,你问我答来追寻;读书需要常勉励,成功之本在于勤。
每日清晨一枝香,谢天谢地谢山岗;只求处处禾苗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社稷乐,家无逆子闹爷娘;守国法梦里无惊,吃菜根淡中有味。
忍几句无忧自在,让三分何等清闲;大丈夫成家容易,是君子立志不难。
--------------------------------------------------------------------------------
中国人民解放军洪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洪学智上将
洪学智(1913-——),河南省商城县(今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人。1929年3月参加商城县游击队任队长,5月率游击队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3师八团班长、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连长、营政治委员,第274团政治处主任,红31军第93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在甘孜地区迎接红2、6军团后,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与红1、红2方面军在会宁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3大队1支队支队长、副大队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开辟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3军军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渡江战役和进军中南的湘赣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3月参与指挥海南岛登陆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的作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以及反绞杀战、反细菌战。并主持领导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1954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著有《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等。
洪水少将
洪水(1906-1956),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内市籍人。出生于越南河内市,1925年随胡志明来到中国,就读于黄埔军校四期,此时改名武鸿秀。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鉴于国民党反动派常常攻击***为“洪水猛兽”,至此正式改名洪水,以表示自己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斗争到底的决心,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东江游击队连政治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34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红军学校工农剧社社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东北地委宣传部部长,1937年夏调到五台县任东冶镇四区区委书记,1938年3月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来改为《晋察冀日报》)报社社长,晋察冀边区宣传科科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越南。印度支那***(越南***前身)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国党和军队里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特别提到洪水,认为他在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群众工作、政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是回国发挥作用的时候。为了做好回越南工作的准备,洪水特意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与中国***》等著作译成越南文。临行前,毛泽东主席在枣园接见了他,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为他送行。毛主席对他说:“我们了解你,你是个好同志。”主席接着戏谑地说:“洪水的性格是执着、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骋千里的骏马,否则就是爱尥蹶子的马。使用不好,他还会跑人哩。”这实际上是毛主席代表党对洪水参加中国革命20年所做的评价,真实反映了洪水率真、耿直的性格。他16岁来到中国,如同在中国母亲怀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血液已经和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融合在了一起。1945年应越南劳动党之邀赴越南参加抗法战争,此时又改名为阮山,被胡志明任命为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第四、五战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直接领导和参加了抗法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洪水第三次来到中国,5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洪水,并请他住在中南海,不久被安排到中央统战部二处担任越南组负责人,1951被调到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一期一班,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1954年夏以优异的成绩在南京军事学院毕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战斗训练》杂志社总编辑、社长。1956年初,洪水突然咳嗽不止,后确认为肺癌。党中央对洪水的病情极为关注,周恩来指示卫生部:“要请最好的医生为洪水做手术。”著名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和张大为医生在手术台上发现,洪水的恶性肿瘤已大面积扩散,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下,已无法手术,只好将刀口缝合。产了延长洪水的生命,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用钴放射治疗。洪水知道,钴放射对他的晚期癌症作用不大,加上苏共二十大刚刚开过,中苏两党的分歧已渐显端儿,从政治上考虑,他表示坚决不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有一个愿望——回越南。周恩来亲自安排洪水回国事宜。他请国防部长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黄克诚批给洪水3万元人民币。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关人士向洪水表示,今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再同中方联系。1956年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等领导在政协礼堂为洪水送行。洪水于9月31日回到越南河内。
1948年1月,39岁的被越南授予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当时越南最高的军衔),1955年被中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外籍将军,成为同时拥有中越两国将军称号的第一人,成为世界上也是少见的集两个国家的将军军衔于一身的双料将军。1956年10月21日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河内越协友谊医院逝世,终年仅48岁,为表彰洪水的功绩,越南政府追授他二级军功勋章,并为他举行了国葬。遗著有《战术》和《越南革命的战略力量——民兵》等。
洪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来源相当复杂,源于黄帝的有两支,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世代沿袭。下传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后进士及第,他便让六个儿子一个人姓一个姓,除老三继续姓翁之外,其他五个儿子都改了姓,从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龚、汪,老大处厚易姓为洪,并繁衍至今。这六个姓的血缘关系,被姓氏学者称为“六桂联堂”。很显然,出自翁乾度长子之后的这一支洪姓,理所当然是黄帝后裔。
二、山东省汶上县、河南省偃师市《姬氏志》都介绍:“洪姓,系出安乐郡,姬姓,卫大夫弘演之后。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讳,改为洪姓。”此支洪姓显然也是黄帝后裔。
三、其他来源:1、出自共氏,为炎帝之后。2、古代共工氏部落后裔,由祁连山一带逐步往东迁徙至河南灵宝以至朝鲜、日本,有的姓共,后来又有的加一个三点水,姓了洪。譬如:汉武帝时,共工氏后裔共勋之子共普,为躲避朝廷内乱,去敦煌后改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为避讳唐太子宏而改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赵弘,江西、江苏的弘姓人、刘姓人因避讳,改为洪姓。
洪姓鼎盛于闽、粤、台。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浩之孙迁居广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娇、兄长洪仁达、洪仁发,亲属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儿子洪天贵福,都是广东花县人。起义失败后,纷纷逃至南洋、美国。
洪姓名人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妹妹嫁给洪家生第四子,长子洪朋随黄庭坚学诗法,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的诗文都不错,被誉为“四洪”。洪普后裔、宋朝洪皓与金人谈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都有成就,洪迈担任龙图阁学士,著有历代政治家所钟爱的《容斋随笔》。宋代重臣洪咨夔、学者洪兴祖,明朝万历进士、崇祯时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清朝文学家洪亮吉,戏曲家洪升,出任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大使的洪钧,当代将军洪学智,党政要员洪虎、洪兰友、洪陆东、洪绂(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东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号:
双忠堂(宋朝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皓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状元及第,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蠲免赋税,抚恤贫民,县中的荷、桃、竹都成连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三瑞堂”。
飞白堂、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义居堂、招隐堂、积德堂、听彝堂、务本堂、怀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宝堂、永锡堂、和顺堂、敬爱堂、洪福堂、著存堂、光裕堂。
洪姓适用楹联: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头(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乐中会试第一)。宗山拱秀隆伟业;星斗长明映画堂(台湾南头县洪姓家庙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藉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地学也恢弘敦煌之遗风(洪姓祖公棚对联。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徙居花县官禄布村的艰苦历程)。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南宋诗人洪咨夔自撰联)。三洪名满天下(宋朝名医洪适、洪遵、洪迈,先后中词科,由“三洪”名满天下);一军功安社稷(宋朝卫州知府洪梦炎,宝庆进士,高沙兵变时,他开自新之路,使一军得以平安)。天帝次子声威远(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脉长(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为神明)。兄弟俱才争比谢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宁海之三(宋朝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九重早见长杨赋;一世先传短李诗(清朝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书赠联)。六桂家声(指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氏联缘);敦煌世泽(指共普避祸去敦煌后改名为洪普)。才称四子(指北宋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四兄弟);书列三奇(指书法出奇的洪觉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洪姓后裔分布于豫、鲁、冀、京、津、赣、皖等地。
楼主,你好!
今年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50周年。从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剧《太平天国》之后,学术界对太平天国及其***洪秀全的评价,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推动历史前进的爱国运动,洪秀全作为正面人物和农民革命家应予以肯定;另一种意见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认为洪秀全是一个“灾星”、“邪教主”、“暴君”。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洪秀全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早在15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时,因太平天国要造清朝皇帝的反和“敢将孔孟横称妖”,清朝当权者及其御用文人就把洪秀全贬斥为异教徒和暴君了。当时有人写诗云:“扫除塔庙传元魏,焚弃诗书踵暴秦,最是病狂堪一噱,仲尼日月毁遭频。”对洪秀全“焚弃诗书踵暴秦”的反传统文化行动,曾国藩在1854年写了“卫道辟邪”的《讨粤匪檄》,指责太平天国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使“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应该说,太平天国推行的那种试图抛弃一切传统文化的过激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曾国藩以封建卫道士身份祭起孔孟之亡灵,把洪秀全视作一个大逆不道的邪教主和暴君,却是别有用心的。正是根据以上有关史料,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学者得出了洪秀全是“继秦始皇之后”的“第二个”大规模焚书暴君的结论。也有学者认定,洪杨政权是个背叛孔孟、违反中国道统的邪恶政权。
最早起来为洪秀全翻案的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指出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推翻了几千年来总是说“剥削有理、压迫有理、造反无理”的旧案,把曾国藩等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我们认为孙中山翻这案,是针对清朝腐朽黑暗反动统治而言的,是实事求是的。相反,那种要“将洪秀全这个暴君和邪教主送进坟墓,给太平天国划上句号,从根本上来说,是曾国藩对中国的重大贡献”的观点,要把孙中山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过去,那才是既违反马克思主义,又不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笔者认为,洪秀全对历史的新贡献,主要有三条。
首先,如马克思所说,洪秀全把鸦片战争后“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即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据笔者所知,马克思从来没有把太平天国上帝教说成邪教。其次,他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平等平均思想之大成,提出要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天下为公”的“公平正直”大同理想社会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把历史上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这个纲领虽然有严重的空想性、反动性,但它反映了“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产生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马克思曾把这种要求“消灭私有制”的思想称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第三,顺应时代潮流,洪秀全于1859年批准颁布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全方位的近代化纲领——《资政新篇》,试图把太平天国建成一个与“番人并雄”、“民富国强”的新国家。可见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把历史上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而且也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是探索解决近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一次伟大尝试。
正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先进思想,洪秀全不可避免地要重蹈历史上农民运动领袖的覆辙,犯了不少甚至严重的错误。他的第一个错误是建都天京后,不思进取,日益封建化,过早称王,大过其享乐腐化的皇帝瘾,成了天国最大的皇权主义者。终于导致1856年秋的大悲剧——天京内讧。内讧等于自杀,几乎葬送了革命。其次,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任人唯亲,信天不信人,又成了一个日益迷信的宗教狂,试图用“天父天兄”的精神鸦片来治理天国,结果更加速了天国的覆亡。他的第三个错误是紊乱朝纲,治国无方,效法封建帝王众建诸侯而削其力的方法,滥封王爵达2700人之多,几同儿戏。结果使革命内部更加分裂,终于被中外反动联军各个击破,正如李秀成所说,天王是“自惹而亡”。洪秀全的悲剧与太平天国的悲剧正是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的。对洪秀全的错误,我们应当正视,但要从当时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苛求于前人。列宁说:“如果评论一位革命家,只看到他遭到的牺牲在表面上是无益的,往往是无结果的,而不顾他的活动内容,以及他的活动同以前和以后的革命家联系,如果这样来评价他的活动的意义,那末,这不是闭塞无知和愚昧透顶,就是有意暗中维护反动派的利益,为压迫剥削和阶级压迫做辩护。”
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洪秀全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甚至严重的错误,但功过是非相比,过不掩功,仍不愧为近代历史上伟大的农民革命家。孙中山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并将他创立的旧三民主义,看作是对洪秀全开创的太平天国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是对太平天国“奉天讨胡”的承继和发展;“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是对《天朝田亩制度》中“田产均耕”的思想的发展;“建立民国”的民权主义,虽然是孙中山先生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但也是总结了太平天国“大家想做皇帝”而自相残杀的反面教训的结果。正如我们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指出:“先生(孙中山)承接了太平天国的正统,而淘汰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显然受到洪秀全的影响并总结了太平天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神化洪秀全固然是不对的,但鬼化洪秀全更加荒唐。因为那种把他贬斥为“邪教主”、“魔鬼”来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也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客观上是在为150年前清王朝的压迫、剥削做辩护。还洪秀全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结论。
出自续修云山洪氏家谱。积诚以动物,观物而兴感,意思积聚诚心,亦指蕴积的诚心,出自康熙的续修云山洪氏家谱。动物是生物的一大类,已知有一百多万种,一般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够运动。
据现在的考证,洪秀全的后裔有两个族群,一个在中国的安徽淮南,一个在日本。这两支洪秀全的后裔都被证实确实为洪秀全的后裔。
洪秀全一生共有十个孩子,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有名有姓的子女有6个,最为著名的就是被清军俘虏的长子洪天贵福,他的结局最为悲惨,在曾国藩的大营里交代了一些他所知道的太平天国秘闻后,被凌迟处死。其他的几个儿子三子天光、四子天明,五子天佑和次女天姣都在天京城破后,受困于天京,根据当时的混乱局面来看,他们存活的几率很小。至于洪秀全其他的不知名的子女,极有可能遇害或者下落不明。
那么安徽淮南的那一支洪秀全后裔是他的哪个儿子的后代呢?
天京城破后,洪秀全已经死了,天王府其实已经很混乱了,洪秀全的几十个老婆也是跑的跑,逃的逃,根本就没人管。其中一个王妃就带着自己的幼子洪来喜逃出来天京城,他们逃到了安徽定远,王妃就改嫁给了一位姓程的人,儿子洪来喜就过继给了程姓人家,改名字为程文起。
王妃携子躲在安徽,逃过了清军的绞杀,过完了平淡的一生,她在临死前将程文起的身世之谜告诉了儿子和后代,要求他们恪守秘密,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程文起一直活到了1924年,死的时候68岁,他的后代一直生活在安徽淮南。1993年的时候,程文起的后人重修家谱,改姓为洪,而且这一支洪氏后人得到了洪秀全族裔的承认,并且将他们列入了《洪氏族谱》。
那么,来喜到底是洪秀全的哪个儿子呢?根据程文起的年龄来推算,他应该是洪秀全的五子洪天佑,来喜只是他的小名。洪天佑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东王杨秀清的继子,杨秀清在天京事变全族被屠杀后,洪秀全为了安抚军心,重修东王府,重继东王血脉,将自己的儿子洪天佑过继给了死去的杨秀清作为东王继承人。
安徽淮南的洪秀全后裔可以确凿,那么日本的洪秀全后裔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要从抗日战争说起了,1943年,广东花县官禄㘵村来了一群日本兵,他们簇拥了一位日本军官三叩九拜的来到洪氏宗祠,这位叫洪矢崎义郎的日军军官自称是洪秀全的后人,据讲他的奶奶从小教育他是洪秀全的后代,以后一定要回到中国去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位洪矢崎义郎后来还保护过花县官禄㘵村的洪氏宗祠,如果单凭这么一个故事很难确定洪矢崎义郎是洪秀全的后人,但是从他的后人最后将洪矢崎义郎骗取的洪氏先祖的画像归还洪氏宗祠来看,可以确认他们就是洪秀全的后裔。那么洪矢崎义郎到底是洪秀全的哪个儿子呢?
据国内专家考证,整合太平天国被俘降将和核心人物交代,洪秀全在临死前特意交代将最小的儿子及其部分的亲属秘密送往上海,并通过上海坐船逃亡到了日本。这些信息完全可以从某些资料上找到,那么洪矢崎义郎的说法就得到了印证。
洪秀全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但他的祖籍是哪里的呢?一般资料都是语焉不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太平天国史料大量发现,其中就有洪氏族谱《万派朝宗》,让洪秀全的祖籍露出端倪,原来是江苏邳州。
洪氏族谱《万派朝宗》的发现很传奇。
“九一八”事变前夕,有一个日本人名叫矢野兴的,以驻粤日领事署随员的身份,来到洪秀全家乡官禄土布村,探访洪姓宗族中的长老,诡称“寻根”。他编造说,自己是天王洪秀全外逃日本的裔孙,旅日后改姓矢野。洪氏族中长老起初不敢相认,矢野早有准备,款款而谈,描述天王在乡间的活动和天京突围的故事为证,并说据父辈告知,天王在乡教书之书馆前埋有两只石狮。依言挖掘,果见石狮一对。族中长老信以为真,遂出示《万派朝宗》,认他为族人。“九一八”事变后,矢野兴返回日本。抗日战争时期,矢野兴再次在广东出现,此时他已是日本“皇军”,遂以“南方军司令部”名义,到官禄土布村强行夺走《万派朝宗》和洪氏祖先画像等一大批文物运回国内。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 重视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征集过洪氏家谱族谱。当听说日本有一部完整的《万派朝宗》时,国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认识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托他寻找归还我国。后来,小岛晋治带来了一部《万派朝宗》的复制品。虽未能见到原件,但据此可以整理研究加以出版,公之于世,
只是这部《万派朝宗》原件至今尚未归还!
从这部洪氏宗谱复制品考查得知,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全家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客家人”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不少的“客家”贫农,大多是由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那么邳州的洪氏又从何处来?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可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江葛氏同源于下邳。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万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本文作者:崔学法
洪姓的来源
本文2023-11-28 01:45: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