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五里川镇2010年7月24日暴雨灾情怎么样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卢氏县五里川镇2010年7月24日暴雨灾情怎么样了,第1张

  上一年发生的事,现在都好了

  7月28日,副省长刘满仓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遭受严重洪灾的三门峡市,实地察看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防汛工作。

  刘满仓一行先后到灵宝市西阎乡杨家湾村、焦村镇纪家庄窄口灌区一干渠和窄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地察看,对三门峡干部群众千方百计开展抗洪救灾所取得的成绩表示敬意和感谢。他强调,要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把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好、照顾好,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要抓紧建设受灾群众房屋,努力使群众在天冷前住上新房。要抓好秋粮生产,把灾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立足长远,把重要的基础设施纳入长期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同时,要认真总结群防群治防洪防灾的成功经验,为山区防洪防灾体系建设提供样板。在抓灾后重建的同时,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为全省抗洪救灾工作作出新贡献。②9

  水文预警让8万多人及时转移

  “如果不是水文部门及时提供预警,后果不堪设想。”提起7月24日的那场特大暴雨,淅川县防汛办负责人至今心有余悸。

  7月23日至24日,受强降雨影响,丹江荆紫关站出现了100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峰,重现期均超过百年一遇。当地水文站将这一水情信息提前2个小时通知了淅川县政府,丹江荆紫关站下游4万多群众及时转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省水文水资源局局长杨大勇介绍,7月24日,因上游普降暴雨,淅川县寺湾镇等地一片汪洋。在这场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广的洪水中,水文部门及时的灾前预警、洪水预报对防汛减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杨大勇说,从今年起,我省水文部门雨情水情遥测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全面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报汛方式,雨情反应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为现在的10分钟。在“7·24”洪水中,卢氏县水文部门提前2小时向全县发出山洪灾害红色预警,4万多名群众得以及时转移。尽管这次洪水比2007年“7·30”洪水迅猛,但灾情却降到了最低限度。

  据统计,在这场暴雨洪水中,我省水文部门共收集雨情水情遥测信息20.6万份,向有关部门转发信息22.6万份,为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及时向有关乡镇预警、主动防灾避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门峡枢纽科学调控黄河中游洪水

  7月22日~24日,黄河中游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多条支流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大洪水过程。据水文数据显示,洛河卢氏站15时42分洪峰流量为1510立方米每秒,伊河东湾站19时36分洪峰流量为3750立方米每秒。

  面对严峻的汛情,为应对中游即将出现的高含沙洪水过程,黄河防总办公室决定实施中游水库群(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水库)联合防洪调度,其中,根据渭河洪水演进情况,依据2010年黄河中下游洪水调度方案,经研究决定,三门峡水库于7月26日6时开始按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泄洪,直至敞泄运用。

  三门峡枢纽局高度重视此次泄洪排沙运用,目前,正密切关注汛情发展,根据黄河防总的要求进行泄洪排沙运用,以确保黄河防洪安全。②13

  洪阳河畔生产自救忙

  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洪水裹挟的石块使村边的河床一夜间长高了2米;护佑村庄的河堤被冲得支离破碎;多处水泥路路基被洪水掏空……

  虽然柳庄村受灾严重,但村民并没有被洪水击垮,记者看到了一幅幅让人振奋的生产自救场景。

  大水过后,农作物水毁严重,该村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迅速开展抢救工作。据村支书石小江介绍,大水冲倒了1000多亩玉米,目前已扶起300多亩。被掏空路基的路段,村民已用木桩石块支撑固定。

  紧邻柳庄的德厚村,村民们也在积极行动。该村的六一桥桥洞当时被洪水冲来的树木堵塞,村民第二天便将桥洞清理通畅。

  柳庄村、德厚村是洪阳镇灾后生产自救的缩影。

  洪灾中,洪阳镇15个村全部受灾,交通、通信、供电全部中断,全镇经济损失达133亿元。最让洪阳镇人痛心的是洪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耗时5年,投资12亿元,眼看秋天就要竣工,却在洪水中毁于一旦。目睹满目疮痍的洪阳河堤,镇党委书记李聪梅禁不住潸然泪下。

  7月30日记者见到李聪梅时,曾经黯然神伤的她如今信心满怀。据她介绍,目前该镇正在掀起灾后重建、生产自救的高潮:灾后3天,全镇电力、通信全部抢通;14个行政村的交通主干道已基本畅通;全镇已治理水毁农田1500亩。②13

  “防汛演练救了俺们村”

  7月30日上午,嵩县旧县镇上川村村民李新娃正坐在自家门楼的一张罗圈椅上纳凉。回忆起几天前洪水冲来的那一幕,他仍有些后怕。李新娃今年60岁,因患脑溢血行动不便。“7·24”洪灾发生时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紧急时刻,村干部带人来到家里,背上他就走。李新娃说:“当时水已经涨到了胸口。如果再晚一会儿,简直不敢想……”

  村委会主任吴永见告诉记者,上川村22个村民组、3600多口人,全部是沿伊河背山面水而居,东西绵延十四五公里,是县里的防汛重点村。

  早在今年6月汛期之前,县里就组织该村村干部和50多名防汛突击队员进行了防汛抗洪演练。7月23日特大暴雨前,乡里及时通知村里做好了防汛准备。7月24日上午,接到乡里发出的洪水警报后,村干部按照分片包干立即组织住宅地势较低的群众向高地转移。

  “乡亲们都说,是提前进行的防汛演练救了俺们村。”吴永见说,当时一接到洪水信息,村里立即按照演练的方案一方面用大喇叭向村民喊话,一方面逐家逐户组织群众疏散和安全转移。事后统计,洪灾造成全村房屋倒塌49户、232间,1400多人受灾,没有一个人员伤亡。

  吴永见说,目前全村住房倒塌的近200口人都已得到妥善安置,全村人正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争取将洪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②8

  让灾难从百姓身边走开

  7月26日,有人在内乡县政府网站——亲民网“群众呼声”栏目留言:7月24日上午,内乡县城湍河发生大洪水,而无一人伤亡,关键时刻领导决断正确,挽救了数十条生命。

  7月27日,网友在南阳新闻网“书记市长留言板”上发帖:俺内乡县领导在这次抗击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果断地爆破了湍河上的截潜流坝,使滔天洪水没有给我们造成重大灾难。

  顶着指责封桥,不到半小时桥垮

  7月23日,内乡县北部普降暴雨,湍河水位暴涨。24日8时许,县长全新明等人来到湍河老桥察看汛情。

  在洪峰的冲击下,老桥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征询了水利专家的意见后,全新明果断下令:立即封死老桥。

  一听说要封桥,一些途经此处去上班的人议论纷纷:老桥历经几十年风雨,咋能说塌就塌呢?

  面对不解和指责,执法人员开始有些犹豫。

  关键时刻,全新明提高嗓门命令:“大桥必须立即封堵,这是命令!”

  命令迅速得到执行。

  就在封桥令下达不到半小时,一排恶浪袭来,湍河老桥3孔桥梁轰然垮塌。不到半分钟,突然一声巨响,桥体坍塌,恶浪四溅。

  顶着“怨言”炸坝,两次分洪成功

  内乡县赵店乡东南部,地势平坦。当地政府在湍河上建起的截潜流坝,方便了两岸数千名群众的通行。没想到在这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面前,截潜流坝影响泄洪,威胁着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7月19日深夜,内乡北部山区遭遇暴雨,山洪暴发。22日,洪水越来越大,截潜流坝西端的台地已经被洪水冲刷出几米深的槽沟。眼看洪水很快就会漫过大堤,淹没附近的村庄。正在现场指挥抗洪抢险的全新明在征求专家意见后,立即决定炸掉截潜流坝。当地老百姓一听说要炸坝,坚决反对。

  全新明来不及和群众讲道理,要求立即执行命令。很快,爆破专家潜水实施爆破分洪。随后,又组织了第二次爆破分洪。尽管洪水越来越大,但堤坝东边村庄的2000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2003年,我国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黄河中游干流局部河段发生历史最大洪水,黄河、长江的主要支流渭河、汉江发生罕见的秋汛,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大洪水。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03657千公顷,成灾面积129998千公顷,绝收面积43105千公顷,受灾人口226亿人(次),因灾死亡1551人,倒塌房屋245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3005亿元。受灾较重的有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广东、湖北、湖南等省。

2003年的洪涝灾害损失重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

2003年的洪涝灾害有以下特点:

1洪涝灾情重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

2003年洪涝灾害损失除死亡人数和倒塌房屋数略低外,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以及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均重于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直接经济损失为1990年以来的第五位。

2山地灾害人员伤亡比例较大

2003年因灾死亡人数是1990 年以来最少的一年,低于3416人的90年代以来同期平均水平。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黄河秋汛都未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山丘区洪水、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仍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全国因灾死亡1551人,其中洪水冲淹608人,山地灾害699人,其他244人,山地灾害比例为45%。

2003年的主要洪涝灾害过程如下:

3~4月,受局部降雨影响,广东、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生局部洪涝灾害。

5月,全国大江大河水势平稳。5月中旬,湖南湘江、江西赣江、广东北江和韩江、福建闽江、新疆渭干河等河流先后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新疆、广西等省(自治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湖南:5月中旬,湖南出现连续强降雨,局部大暴雨,湘江流域

和资水上游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株洲、湘潭、长沙站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5月13日,湖南临武县发生山洪泥石流,17人死亡,13人失踪。江西:5月12日至17日,江西省连降暴雨,抚河上游、赣江及信江部分支流发生超警戒洪水,万安、团结、江口、油罗口等水库先后开闸泄洪。江西省有5978万人受灾,死亡17人,倒塌房屋2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12亿元。广东:5月16日至17日,广东梅州、河源、韶关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石窟河、梅江、韩江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17日,梅州、河源发生山洪,造成9人死亡,1人失踪。广东省有1404万人受灾,死亡29人,倒塌房屋0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7亿元。

6月,长江上游部分支流发生历史第一或第二位的洪水,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浙江、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发生山洪灾害。新疆:6月5日,受前期连续降雨影响,新疆伊犁州的新源县、巩留县等地发生多起山洪灾害,造成26人死亡。云南:6月13日凌晨,受降雨影响,云南金平县发生多处山体滑坡,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四川:6月中下旬,四川局部暴雨发生频繁,受降雨影响,四川西南地区、盆地南部、岷江上游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大洪水,金沙江黑水河宁南水文站、岷江支流杂谷脑河杂谷脑水文站发生了建站以来最大洪水;长江南岸支流狮头河、凉山州孙水河等河流部分水文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大渡河发生了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岷江发生了中等洪水。四川凉山、攀枝花、泸州、广安、甘孜等地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省共有44个县(市)159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万间,死亡4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89千公顷,成灾51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贵州:6月24日至25日,贵州遵义市习水河流域普降暴雨,暴雨引发洪水,习水县和赤水市沿河的部分乡镇受淹。24日晚,山洪将习水县一家餐馆冲毁,两辆货车被冲翻,造成20人死亡,11人失踪。湖南:6月23日至27日,湖南北部地区大范围降暴雨,主雨区集中在湘西北地区的澧水流域。受降雨影响,澧水干流及渫水水位迅速上涨,江垭、五强溪、凤滩等大型水库相继开闸泄洪,部分地方山洪暴发,湘西自治州、常德、张家界、株州、永州等州(市)1349万人受灾,全省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江西:6月24日至27日,江西出现明显降雨过程,赣中、赣北降大到暴雨,全省江河湖库水位普遍上涨,修水、乐安河、锦江等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南昌、九江、宜春、上饶等地发生洪涝灾害。此次过程全省有3308万人受灾,死亡4人,倒塌房屋7千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广西:6月26日至29日,广西桂北、桂东以及桂南大部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山洪暴发,古宜河、融江、洛清江、北流江、南流江、钦江以及西江干流陆续出现超警戒洪水,城市内涝严重,有29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万间,死亡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淮河大水:6月20日至7月21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并持续控制江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西南暖湿气流强盛,冷暖空气在江淮和黄淮地区交汇,淮河流域降雨异常偏多,累积面平均降雨达487毫米,为常年同期的22倍。受降雨影响,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大洪水,干流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7月下旬分别出现三次大的洪水过程,干流水位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其中正阳关至淮南河段最高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25~051米。干流王家坝以下河段最大流量全线超过1991年最大流量。淮河水系18座大型水库拦洪错峰,启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分泄洪水,启用了蒙洼等9个行蓄洪区行洪、蓄洪,下游洪泽湖充分利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灌溉总渠加快泄洪,实施“上拦、中控、下泄”科学调度,有效的减轻了灾害损失。据统计,淮河流域大水洪涝受灾面积38469千公顷,成灾25914千公顷,绝收11295千公顷,受灾人口37297万人,因灾死亡29人,倒塌房屋75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858亿元。

7月,长江支流滁河、乌江、汉江分别发生较大洪水或大洪水,洞庭湖水系澧水发生大洪水;黄河中游干流府谷站发生超历史最大流量洪水;黑龙江上游支流呼玛河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安徽、江苏、河南、四川、重庆、湖北、贵州、内蒙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洪涝灾害严重。四川:7月四川共出现5次较明显降雨过程。降雨集中在盆地东、北部和川南地区及川西高原的凉山、甘孜等地。受降雨影响,四川省大部分地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生频繁,全省有92个县(市)、705万人受灾,死亡96人,失踪43人,直接经济损失167亿元,其中水利经济损失37亿元。重庆:7月3日,重庆市遭受大范围暴雨袭击,导致城口、巫溪、綦江、万盛、巫山等县(区)发生多起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6人死亡。7月13日,受连续降雨影响,重庆市奉节县发生滑坡,6人死亡。西藏:7月10日凌晨,西藏林芝县色季拉山318国道因连续降雨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16人死亡。湖南:7月上旬,湖南省西北部澧水流域、酉水流域(沅水一级支流)普降特大暴雨,永顺县、张家界市降雨量分别达598、594毫米。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澧水、酉水流域大小溪河山洪暴发,发生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张家界城区8日下午部分受淹,最大淹没深度2米以上,永顺、龙山等县城因积水、山洪受淹,枝柳铁路一度中断,永顺县中坪水库(小2型、蓄水40万立方米)溃坝失事。全省张家界、湘西、常德、怀化、邵阳5个市州、395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4人,倒塌房屋3万余间,农作物受灾219千公顷,成灾143千公顷。湖北:7月7日至9日,湖北省自西向东出现强降雨过程,雨区覆盖全省。13日凌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千将坪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造成14人死亡,10人失踪,房屋倒塌346间,省道宜巴公路部分损毁。内蒙古:7月24日至25日,内蒙古中部地区普降大雨,暴雨中心乌盟凉城县县城降雨106毫米。大青山沿山大黑沟、红山口沟、水磨沟、美岱沟等黄河支流,以及海河支流饮马河等河流发生洪水,凉城县城部分受淹,京包铁路一度中断。25日凌晨,内陆河岱海水系的弓坝河、五号河相继发生较大洪水,25日11时,五号河水库漫顶垮坝,造成4人死亡。内蒙古有466万人受灾,受灾面积282千公顷,成灾190千公顷,死亡15人,倒塌房屋0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亿元。黑龙江:7月26日至28日,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黑龙江省发生入夏以来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嫩江干流上游、部分支流,黑龙江支流呼玛河、盘古河等多个河流发生洪水。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等地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全省有167万人受灾、受灾面积893千公顷、绝收73千公顷、房屋倒塌1014间、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

8月,我国大江大河水势基本平稳。8月上中旬,我国江南出现罕见的高温伏旱天气。8月下旬至9月中旬,长江支流汉江上游发生超过10年一遇的较大洪水,下游发生接近保证水位的洪水,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四川:8月28日至9月初,四川省出现入汛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暴雨天气过程。岷江、青衣江、涪江出现了超警戒水位和超保证水位的洪水。四川省除泸州外的20个市(州)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4503万人,死亡54人,失踪25人,农作物受灾232千公顷,成灾14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湖北:8月28日至9月11日,受冷空气及高空槽影响,湖北汉江流域连续发生两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176毫米,其中丹江口水库以上面雨量219毫米,是多年同期均值的三倍。受降雨影响,汉江流域发生了198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来势猛、强度大、水位高、流速快,两次洪水过程相继而至,丹江口水库超汛限运行,沙洋以下河段不同程度超警戒水位,汉川洪峰水位3124米,为1936年有实测记录以来第四高水位。受降雨及汉江流域洪水影响,湖北省襄樊、十堰、荆门等部分县市发生了洪涝灾害,全省有14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35千公顷,成灾104千公顷,因灾死亡6人,倒塌房屋近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甘肃:8月23日至27日,甘肃省出现两次降雨过程,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受降雨影响,甘肃多处河流水位上涨,部分淤地坝被冲毁。庆阳、武威、陇南、平凉、天水、定西等地市发生洪涝灾害,全省受灾人口998万人,因灾死亡44人,倒塌房屋(窑洞)06万间(孔),农作物受灾面积50千公顷,成灾3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广西:9月16日开始,广西出现较强降雨过程,17日荔浦站出现洪峰水位14476米,超警226米,洪峰流量251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1953年建站以来第一大洪水。此次洪水造成广西荔浦县1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人。

黄河秋汛:8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黄河流域发生持续的降雨天气,受降雨影响,黄河中游先后发生多次洪水过程,出现了自1964年以来最大的秋汛,其中渭河流域连续发生6次洪水过程,渭河中、下游干流全线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洪水总量超过历史最大值,为1954年洪水总量的5倍;伊洛河发生5次洪水过程,洛河上游发生超历史记录的洪水。黄河秋汛持续时间长,水位高,险情多,渭河南山支流发生多处决口,黄河下游干流出现多处漫滩险情。据统计,渭河流域有56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2千公顷,成灾81千公顷,倒塌及损坏房屋18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黄河下游干流漫滩累计淹没河南、山东两省耕地253千公顷,滩区受灾人口14万人,损坏房屋39万间,倒塌房屋05万间。陕西: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陕西省出现五次强降雨过程,宁陕县最大降雨达509毫米。全省有55条河流发生洪水,其中渭河、汉江上游干流及其他24条江河出现超警戒流量或水位的洪水,4条河流出现超保证流量或水位的洪水。汉江干流安康站9月1日、6日两次出现1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洪水,泾河8月26日发生1977年以来最大洪水。洪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渭河下游滩区全部漫水,堤防全线临水,干堤尤孟段及南山支流8处决口,全省15个县发生严重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宁陕县城局部被淹。全省共有68个县区、507万人受灾,因暴雨山洪死亡20人,农作物受灾720千公顷,成灾293千公顷,西康铁路一度停运,电力、水利、交通设施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498亿元。河南:8月下旬以后,河南全省再次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局部暴雨和特大暴雨。暴雨中心位于沙颍河、洪汝河上游、唐河上游和伊洛河中下游,其中偃师陶花店48小时累计雨量313毫米,泌阳双庙252毫米。受降雨影响,洪汝河、唐白河发生较大洪水,黄河支流洛河上游卢氏水文站29日洪峰流量2350立方米每秒,为1951年建站以来第一位洪水。全省有12个市受灾,受灾人口1221 万人,受灾面积1166千公顷,成灾842千公顷,因灾死亡19人,倒塌房屋16万间,直接经济总损失16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7亿元。山东:9月下旬以后,山东黄河秋汛形势紧张,干流高村站流量持续在2500至3000立方米每秒,由于洪水持续时间长,含沙量小、冲刷严重,黄河干流山东段多处发生险情。9月18日,河南蔡集生产堤决口,山东东明滩区漫滩,随后郓城、鄄城、梁山等县的4处滩区相继发生漫滩险情,山东省漫滩淹没耕地144千公顷,受灾人口13万人,损坏倒塌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6亿元。山西:进入9月份以后,受华西秋雨影响,山西南部、东南部出现了连续的阴雨连绵天气,造成大量房屋和窑洞倒塌,临汾、运城等地相继发生多起滑坡灾害。全省有9个地市16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万间,累计因灾死亡95人,直接经济总损失85亿元。

2003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台风(含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21个,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在我国沿海登陆6个,接近常年,分别是:0307“伊布都”,0308“天鹅”,0309“莫拉克”,0311“环高”,0312“科罗旺”,0313“杜鹃”;影响我国沿海的有0320“尼伯特”。台风影响范围相对较小。2003年我国大陆受台风(含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影响,共造成农作物受灾1172千公顷,成灾759千公顷,受灾人口3861万人,倒塌房屋64万间,死亡77人,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0307“伊布都”:7月24日10时,今年第7号台风“伊布都”在广东省阳西至电白之间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2级。受“伊布都”影响,粤西部分地区降了暴雨到大暴雨;广西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和强降雨。广西南流江上游江水上涨,合浦县境内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113米。广东省阳江、茂名、江门、湛江等7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478万人,倒塌房屋6千间,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9亿元。广西自治区玉林、贵港、北海等6市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95万人,倒塌房屋近5千间,死亡6人,农作物受灾1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

0308“天鹅”:7月21日18时35分,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在海南省万宁市北坡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9级。台风穿过琼中、保亭、五指山、乐东等地,于22日3时从东方市进入北部湾。由于遭受台风正面袭击,海南全省有近50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2千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4千公顷,成灾1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0309“莫拉克”:8月4日19时30分,今年第9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在福建省晋江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减弱为热带风暴,中心风力8级。福建泉州受灾较重,全省有14千公顷农作物受灾,成灾03千公顷,受灾人口38万人,因灾死亡1人,倒塌房屋近千间,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受“莫拉克”影响,8月5日,广东东部出现一次较强的大风降雨过程,惠州市一处工棚倒塌,造成2人死亡

0311“环高”:8月20日10时10分,今年第11号热带风暴“环高”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9级。受其影响,浙南、浙西、浙中地区20日、21日普降大到暴雨,温州等市发生洪涝灾害。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9千公顷,成灾13千公顷,受灾人口22万人,倒塌房屋9百余间,直接经济损失06亿元。

0312“科罗旺”:8月25日4时10分,今年第12号台风“科罗旺”在海南省文昌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受台风影响,海南全省普降大雨,北部降大暴雨,南渡江全线超过警戒水位。由于台风风力强、范围广、降雨量大,海南省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全省共有21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千多间,农作物受灾89千公顷,成灾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损失近7亿元。8月25日6时15分,“科罗旺”在广东湛江徐闻县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3米每秒。广东粤西和珠江口受台风正面袭击,粤西南、东南下暴雨,阳江到雷州半岛一带沿海出现高潮位。徐闻、雷州、坡头、吴川等东海岸一带灾情较重,沿海鱼虾塘、渔排以及高杆经济作物大片受损。全省有20个县510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33千公顷,成灾69千公顷,倒塌房屋09万间,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85亿元。受“科罗旺”影响,8月25日下午开始,广西沿海出现10级左右大风,桂东南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其中防城港市小峰18小时时段降雨量达228毫米。广西自治区有25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千多间,农作物受灾175千公顷,成灾9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7亿元。

0313“杜鹃”:9月2日晚7时50分,今年第13号台风“杜鹃”在广东省惠东县登陆;登陆后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穿过大亚湾,于2日晚上8时50分在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再次登陆;随后,越过珠江三角洲,于2日夜间11时15分,在珠江口西侧的中山市沿岸地区第三次登陆。三次登陆时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都在12级以上。台风“杜鹃”形成迅速、风力强、范围大、移动速度快,又适值天文大潮,连续三次登陆,是1979年以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登陆的最大台风,破坏力较大。台风“杜鹃”造成广东深圳、惠州、汕尾等市800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千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05千公顷,其中成灾93千公顷,死亡47人,直接经济损失278亿元。福建省约50万人受灾,1人因灾死亡,农作物受灾2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元。

0320“尼伯特”:11月16日至18日,今年第20号台风“尼伯特”从海南省西南部近海不到20公里处经过,三亚、乐东、东方等地陆地最大风力331米每秒。受台风影响,海南省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一些中小河流发生局部洪水,全省10个市(县)173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近千间,农作物受灾64千公顷,成灾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元。

全年的分类损失如下:

农林牧渔业损失: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203657千公顷,其中成灾129998千公顷,绝收43105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受灾129383千公顷,成灾85407千公顷,绝收29861千公顷,减收粮食30157万吨,死亡大牲畜789万头(只),水产养殖损失4703万吨,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7873亿元。

工业交通运输业损失:全国有40844个工矿企业因洪涝停产,铁路中断50条次,公路中断18179条次,毁坏铁路路基143公里、公路路基43085公里,损坏输电线路25969公里、通讯线路16151公里,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851亿元。

水利设施损失:全国有5座小型水库垮坝,损坏大中型水库175座、小型水库2573座,中小河流堤防损坏46356处、长10827公里,中小河流堤防决口24102处、长1534公里,损坏护岸48467处,损坏水闸17215座,冲毁塘坝84081座,损坏灌溉设施139087座,损坏机电井99668眼,

洛河流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向东流入河南境,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在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

主要支流

洛河水系有伏家镇河和泥阳河两大支流,一般以泥阳河为正源,即干流。伏家镇河,发源于徽县江洛镇,上游原路河、游龙河等几支,南流至伏家镇合而为一,称伏家镇河。至栗川的栗亭下店子与泥阳河汇合。较大的支流有山王河、瓦茨河、沿川河、雪水河、吊沟、安家河、黑灰沟、斜沟、周家沟、曹家峡、架山沟、耿寺沟、西沟等13条;泥阳河较大的支流有元龙河、殷家河、老水沟0茶树沟、陶家沟、尾子沟、乔王沟。另外有白塔河在成县红川斜家坪汇入,龙王洞水在栗川草坝村汇入,全河有大小支流9条。

水文特征

《成县志》载,洛河多年平均自产水038亿立方米,在出境处多年平均流量249立方米/秒,年径流07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418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峰流量1256立方米/秒。

《徽县志》载,洛河年平均流量897立方米缈,年径流总量283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258亿立方米,入境水025亿立方米。年输沙总量9324万吨,水力资源蕴藏量177万千瓦。由于洛河中上游地质构造及农耕地集中等原因,加之人为活动,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伏家镇河、泥阳河年侵蚀总量达587万吨,侵蚀模数931吨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深度062毫米,是徽县水土流失较重地区之一。

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南洛河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称。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与蓝田县、临渭区交界的箭峪岭侧木岔沟,流经陕西省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巩义市注入黄河。河道全长447公里,陕西境内河长1298公里,河南境长366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

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河南省境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是形成古代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理条件。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特别是建国后,形成了以伊河陆浑灌区、伊东灌区、洛宁县引洛灌区、宜阳引洛灌区等分布广泛在完善灌溉体系。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很大。

洛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黄河交汇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南洛河 河南段河长 :王炯  干流概况,河流走向,河道特征,水文特征,流域概况,流域地理,流域文明,主要支流,水利开发,陕西省境,河南省境, 干流概况 河流走向 南洛河是黄河右岸支流,古称雒水。从河南偃师市支流伊河河口杨村至巩县南洛河口一段又称伊洛河。位于陕西地区东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是陕西省东南部唯一入黄河支流。 南洛河巩义 段 南洛河源出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与蓝田县、临渭区交界的秦岭海拔20284米的龙凤山东南侧箭峪岭侧木岔沟(岔沟脑)即洛南县洛源镇的龙潭泉。《山海经》曰:“灌举之山(今冢岭山),洛水出焉。”《水经注》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灌举山,东经熊耳山北(今河南卢氏县境),《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即此。”一说源于洛南县洛源镇龙潭泉。 南洛河东南流入洛南县,横穿中南部,经洛源、眉底、尖角(县城正北)、柏峪寺、灵口及庙湾等乡镇,在沙河口附近流入河南省卢氏县境;经洛宁县、洛阳、偃师等县(市),由巩县东北注入黄河。 洛南县境内,源于洛源镇龙潭泉,流经张坪、保全、眉底、白洛、祖师、尖角、官桥河、柏峪寺、黄坪、灵口、庙湾等12个乡,于王岭乡兰草河口进入河南卢氏县后在河南巩县北流入黄河。县境内流程129公里,流域面积26817平方公里,占全县河流流域总面积的961%,比降704‰,多年平均径流量819亿方立米。 洛河发源于秦岭山脉东侧的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木岔沟流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在本县岳滩村东约1公里处与伊河相汇,向东北经巩县神堤村北注入黄河。偃师段则崖望村至杨村长31公里,占洛河全长453公里的68%,流域面积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其河床宽05-1公里,最宽处(西石桥)22公里,最窄处(喂南)032公里,河床纵坡度约1/2400。洛河与伊河汇流后称伊洛河,其纵坡度约1/4000。河床由卵石、泥沙构成,渗水性较好,水浅多洲,不能通航。 1954年至1985年(白马寺水文站观测资料),洛河最大流量7230立方米/秒,相应海拔13332米(1958年7月17日);最小流量039立方米/秒,相应海拔12845米(1960年6月22日);最高海拔13372米,相应流量5380立方米/秒(1982年8月1日);最低海拔12842米(1978上5月24日)。年平均含沙量710千克/立方米。1965年至1978年平均径流量1915立方米。 自西向东该河北北岸主要村庄有龙虎滩、小湾、鱼骨、和村、古城、城东、前纸庄、新寨、塔庄、西寺庄、东寺庄、许庄、魏窑、山圪垯、台沟、忠义、寺沟、石家庄;南岸有崖望村、西新庄、西石罢、孙家岗、河头、大郊、关庄、北许、二里头、喂庄、郭家滩、何家地、后马郡、岳滩。 河道全长447公里,陕西境内河长1298公里,流域面积314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83亿立方米。(一说陕西境内流长1246公里,集水面积3110平方公里),为河流上游段。河南境长366公里。流域总面积18881平方公里,河南境内流域面积为157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35%。 河道特征 陕西省境内,洛河河谷形态可分三段:发源地至保全为上游狭谷段。山高坡陡,水流急湍,海拔高度由1600米降至1100米,流程28公里,平均比降17—9‰;保全至庙湾,为较开阔的中游川原段。该段河道宽阔,间有滩湾,流程75公里,海拔高度由1100米降至750米,平均比降47‰。南北地貌形态差异较大。南部蟒岭横断,以风化片麻岩为主,河短水小,推移质多,大量粗沙粒堆积河床,北部以石灰岩为主,风化小,推移质少;庙湾至兰草河口为下游狭谷段。流程26公里,海拔高度由750米降至679米,平均比降3‰。夹岸有石质山地,谷坡陡峻,悬崖壁立,沟深水急。 水文特征 南洛河灵口站,集水面积24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2784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6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深随地形升高而增加,并自西向东削减。河谷沿岸为低产流区,年均250毫米以下,以此为轴向南、北二岭中部递增,变化范围在250~327毫米之间,为中产流区,秦、蟒岭中高部位为高值区,北部面积大于南部,最高区在石门河流域北部,径流深297毫米。灵口、庙湾一带由于蒸发量大,年均径流深约在220毫米以下,为低产流区。 灵口站地下水补给量792立方米/秒,占年径流总量的347%。 南洛河径流变差系数(Cv)060,呈丰、平、枯水年周期交替。灵口站实侧最大径流量为1745亿立米(1964年),最小径流量为2535亿立米(1973年),丰枯比为686:1。 南洛河灵口站年平均输沙量173万吨,平均输沙模数70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含沙量211公斤/立方米。 南洛河灵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均值787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370立方米/秒,发生于1965年7月。 流域概况 流域地理 南洛河陕西段,处在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与秦祁地槽的东秦岭褶皱系交界带,多灰岩、页岩地层,河道以砾石质结构为主。地势北缘秦岭(草连岭海拔2646米)、华山(海拔2165米),南顺蟒岭(最高处1744米),中间为南洛河河谷,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形成三个小区:一是干流以北广大山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流急,仅一些较大支流沿岸有少量川地。二是干流两岸及永丰、景村、古城、三要等乡镇一带的浅山川原区,有较完整的三级阶地构成的大片川原,拥有“四十里梁原”和古城川,土层深厚肥沃,为洛南县的主要产粮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南洛惠渠以及星罗棋布的库塘,为川原耕地提供了灌溉条件,有“小关中”之称。三是面积较小的南部蟒岭花岗岩流砂丘陵区,为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干流文峪河口以上为山溪性河流,比降达125‰,全河平均比降为37‰,官桥河以下曲流发育,形成许多“鸵胫”、“驼背”河道。雨量750毫米左右,年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57年灵口最大流量3030立方米每秒,最小258立方米每秒。年输沙量476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530吨。 流域文明 洛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洛河交汇处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河洛地区,而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这一地区是“中国”名称的来源。 伏羲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受“河图”启发画了八卦。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再如黄帝也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县的青要山即黄帝密都之所在。还有帝喾也曾生活在洛阳偃师境内。 河图洛书传说,就发生在河洛地区。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图”和“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 河洛地区长期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都城所在地,古代的国家制度和都城制度,基本都在河洛地区发轫和完成。古代两次大的社会制度变革,即奴隶制的确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都与都城洛阳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河洛地区是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平台和发源地。 司马迁在洛阳受命写《史记》,班氏兄妹在洛阳著《汉书》,陈寿在洛阳撰《三国志》,司马光在洛阳完成《资治通鉴》。《尚书》开中国散文作品之先河;《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洛阳人虞初著《周说》,被誉为小说的开山之作;汉代词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都成就了河洛文学的辉煌。 科学技术发明荟萃河洛地区。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是迄今最早的一批青铜器;夏代杜康在洛阳发明酿酒;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东汉蔡伦创制了“蔡侯纸”;魏晋发明家马均发明了龙骨水车、水转百戏。 河洛教育向称发达。偃师二里头夏都,有最早的“庙堂式大学”;东汉著名的洛阳太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和研究生院;东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专科艺术学校;隋代炀帝于洛阳创科举取士之制;唐代武则天首创殿试并设武举。 河洛地区产生的对社会历史有影响的名人有伏羲、黄帝、帝喾、大禹、商汤、伊尹、周公、老子、苏秦、白圭、贾谊、刘秀、班超、班昭、张衡、蔡伦、王充、华佗、马钧、曹操、曹丕、曹植、司马懿、陈寿、裴秀、左思、孝文帝、隋炀帝、韩擒虎、宇文凯、唐太宗、武则天、狄仁杰、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贺、吴道子、李龟年、玄奘、神秀、一行、赵匡胤、赵普、吕蒙正、欧阳修、司马光、邵雍、二程兄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 主要支流 陕西省境内直接入洛支流24条,其中百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条,主要有文峪河、石门河、石坡河、县河、东沙河等,河系呈不对称叶脉状,左侧支流长大,多常流水,右侧支流短小,多季节河。 蒿坪河,源于华州,自武家院进入洛南境内后,流经乱石坪、蒿坪至保全街西汇入洛河。境内长29公里,流域面积127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为299‰,河流落差753米,常流量0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689万立方米,枯水流量041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579千瓦。上游山高、谷狭水急,下切力强,下游谷川相间。 文峪河,源于华州水仙台,流经金堆城,自石嘴入县境后,穿瓦子坪至眉底注入洛河。境内长32公里,流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49‰,河流落差567米,水势湍急。多年平均径流量3430万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024千瓦。山高川平,落差较大。 麻坪河,源于华阴市肉架子沟,自栗峪乡斜岭村北部燕石沟进入洛境后流经栗峪、麻坪、孤山至石门峪口注入石门河。长382公里,流域面积184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9‰,多年平均径流量5081万立方米,常流量0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5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529千瓦。上游山高谷狭水急,下游宽谷与狭川交替。 石门河,源于黄龙山道沟,流经陈墹、石门,于石门峪口汇入麻坪河至尖角注入洛河。长439公里,流域面积3531平方公里,比降161‰,多年平均径流量10608万立方米,常流量18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89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87千瓦。上游山高河狭,中游川宽地阔,下游谷窄,水势急湍。 石坡河,源于驾鹿火龙关,自西北向南流经巡检、石坡、李河,于梁头塬王村注入洛河。上游名高山河,中游称禹坪河,下游为石坡河。流程562公里,流域面积662平方公里,比降204‰,多年平均径流量18403万立方米,常流量327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3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9961千瓦,可开发5889千瓦,占全县可开发量158%。中游的纸房、罗窑、石坡、李河均建有水轮泵站和小水电站。 周湾河,(西抚河)源于驾鹿五道沟,流经驾鹿、窄口河至石坡,汇入石坡河,全长386公里,流域面积1171平立公里,比降207‰,多年径流量31617万立方米,常流量056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396千瓦。 桑坪河,上游名寺耳河,下游名桑坪河,源于秦岭八套山麓,流经寺耳、桑坪至李河口汇入石坡河。流程351公里,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7‰,多年平均径流量5033万立方米,常流量08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7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83千瓦。 西峪河,源于陈耳大王西峪,上游称陈耳河,中游称田门河,下游称西峪河,于河口注入洛河。长408公里,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67‰,多年平均径流量4427万立方米,常流量07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389千瓦。 龙河,源于庙台寺沟,上游在庙台境内称补珠河,南流至浮庄口纳浮庄河,至大庄口又汇合大庄河,南流至后碥汇入洛河。下游统称为龙河。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99‰,每年平均径流量3264万立方米,常流量05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573千瓦,河道弯曲,地势宽坦。 县河,系洛河二级支流。旧志载有3名,即“武里水”、“清池川”、“里清川”。自隋大业十一年(615),因县治由武谷川(古城)移此而得名。源于马河乡境内的埝浪,上游名叫洗马河(即大渠川),又汇秦王川(即黄柏川)再汇小渠水,沿西南转向东北流向,经马河、谢湾、城关,于城关陶川村碾子沟口注入洛河。干流长314公里,流域面积15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07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00万立方米,常流量0.7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8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734千瓦。 西沙河,(景村沙河)亦称庙坪河。源自油泉分水岭,经景村至下墹双桥汇鹿池川河,流经茶臼山西纳鏊峪河,于薛楼入洛河。干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23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23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087万立方米,常流量05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5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860千瓦。因上游花岗岩和红色沙砾层风化剥蚀严重,故下游河道细沙淤积。 中沙河,(古城沙河)源于蟒岭北侧老君峪流岭槽,北流经沙坪纳小秦峪河、高河、蒋河至页山再纳韩西沟河,于沙河口入洛河。干流长355公里,流域面积157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49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47万立方米,常流量068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04千瓦。其特点是季节性河多,久旱即涸。洪水暴发时,黄沙淤积,冲压沿岸村庄良田。建国后,创办国社合作及集体林场,植树造林,封沟打坝,治理小流域,兴修基本农田,支流建有朱沟、贾沟水库,在古城境开凿红惠渠,引水灌溉,使沿岸成为主要产粮区。 东沙河,(三要沙河)位于县境东南。其上游为姬家河,自寺坡何村以东称东沙河,沿东流经寺坡、三要折向东北,于土家嘴注入洛河。长412公里,流域面积35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59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47万立方米,常流量05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9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908千瓦。其特点是流沙淤积,泥沙混流,泄流滑坡现象严重。 姬家河,发源于古城马连滩卧牛石沟,沿东北流至寺坡何村,下游称沙河。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8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52万立方米,常流量01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36千瓦。 兰草河,位于县境东南,源自河南省兰草薛沟,为过境客水。向北流经王岭至兰草河口入洛河。在县境内长17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河流落差9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2万立方米,常流量020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51千瓦。其特点是:上游为石灰岩地貌,山高谷深,流水湍急;下游弯道中有成片农田。 河南省境内,伊河是洛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张家村,经嵩县、伊川、洛阳市,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道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029平方公里。 水利开发 陕西省境 灌溉工程 伊洛河洛惠渠灌区,分布于洛南县县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全区张坪乡磨沟口引洛河水至城关镇张曹村,全长632公里。灌区辖保全、永丰、兑山3区和城关镇、卫东镇计9乡(镇)52个村。设施灌溉面积3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2万亩。属全县规模最大、灌溉面积最多的水利工程。 “苦瓜梁塬黄柏川,人畜饮水都困难。”建国前,梁塬人民深受无水之苦,梦想洛河水上塬。1957年 洛南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根据民众迫切要求,着眼洛南的经济建设,作出兴修洛惠渠水利工程的决定。经过勘测设计,上报省、地批准,于1958年9月5日动工。当时抽调干部40名、民兵3000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由县长张东任团长,县委书记冯培智任政治委员,县武装部部长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员,并具体负责全部工程。战斗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攀岩凿壁,先后打通鸡关山、老虎岩、龙山岩、神仙洞等26座悬岩、29处峻岭,于1959年9月开通125公里石渠工程。10月26日又动员万名劳力、百名干部开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开通。12月16日在席洼工地举行通水典礼, 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到会祝贺,商洛专员公署专员郭茂生剪彩。《陕西日报》报导讯息并发表社论,西安**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主渠建成后,又进行了4次续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塔沟段,开凿隧道9346米,裁弯取直,甩掉了张塬一段渗漏干渠,缩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塔沟至鼓楼河隧道18268米,并修筑了排洪桥等配套工程,使鼓楼河水库死库变活库;1976年扩建中干渠,从辛岳水库至李湾83公里,南低干渠从焦村后峪至四皓中学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从龙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沟又修筑了一条隧道,使总干渠缩短了2公里。 洛惠渠建成后,每年为鼓楼河、辛岳、李村3个总蓄水量59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90个总蓄水量72万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时在下游打机井27眼,建抽水蘸20处、流动喷灌站63处。 该工程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1万元,社队自筹169万元,总投工1315万个。在工程进行中张永银、姚生成、张吉才等16人光荣牺牲,阎孝敏等6人因伤致残。 1993年至1994年,又由国家立项,省、地、县共同投资,在灌区兴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修支、斗分渠道16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 防洪工程 民国年间,百里洛河任水漫流,蟒岭黄沙伴水压田,洪涝灾害经常出现。1956年,白洛乡杨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民众在洛河滩筑起河堤,植树万株,办起了林场,保护农田千余亩。保全乡黑潭村、灵口乡焦村等地仿效这一做法,沿河砌筑石堤,堤外栽杨柳,堤内栽桑树,兴利除害,一举两得。七十年代末,全县开展“向洛河要地”四大治理工程,组织力量对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统一规划,采取干砌(少数险段浆砌)石坝,坝外植树、坝内造田的方法组织沿岸民众施工,建成防洪堤坝1845处,总长210公里,保护、新造农田10万余亩。保全、眉底、白洛、尖角、柏峪寺、黄坪、灵口、庙湾等段河堤防洪工程坚固,在抗大洪、渡大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省境 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清代洛阳县有周阳渠、五龙渠、通济渠、洛渠、伊渠、大名渠、新兴渠、永通渠、古红渠、任解元渠等。民国时,卢氏、洛宁、洛阳、偃师、嵩县、伊川6县共有灌渠49条,灌区多为数百亩,万亩以上的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协济渠、洛宜渠5处。6县共有灌溉面积19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洛河水利得到进一步开发。1949~1955年整理旧渠,开凿新渠;1956~1960年修水库、打井、开渠全面展开;1961年以后调整、巩固已有工程,走向稳步发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一类水库73座,小型二类水库179座,总库容165762亿立方米。

(一)伊河陆浑灌区,陆浑灌区因自陆浑水库取水得名。灌区分布在嵩县陆浑水库两岸、临汝县汝河以北、伊川县焦枝铁路以东和伊河西岸先锋、顺阳二渠以西及偃师县南万安山北麓。库区以上有伊北、伊南两渠,渠首分设在嵩县南纸房乡西伊河两岸,径引伊河水东北入陆浑水库两侧。库区以下有总干渠1条,分干渠3条,全长298公里。干渠和总干渠均为1970年修建,1974年放水,设计灌溉面积134万亩。80年代灌溉面积40万亩,最多达60万亩。

(二)伊东灌区,伊东渠原建于1924年,渠长9公里,灌地6000亩。1950年和1951年扩建后,渠长22公里,灌溉面积增至18万亩。1959年二次改建,渠长315公里,设计引水117立方米/秒,实引水85立方米/秒。灌区范围为干渠以北,伊河东、南,陶化店以西,偃师县伊河南岸河谷平原地。有耕地1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70年代实灌面积8万亩。

(三)洛宁县引洛灌区,分布于洛宁县境之洛河两岸,北岸原有干渠2条,1967年连二渠为一,总长38公里,重建长水渠首闸,总称洛济渠。南岸干渠1条,长41公里,称洛济南大渠。二渠分灌长水镇以下洛宁境内洛河两岸河川地,灌溉面积7万余亩。

(四)宜阳引洛灌区,灌区分布在县境洛河两岸,有干渠4条,总长721公里,总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宜阳县和洛阳市龙门5乡48村地508万亩。

(五)洛阳南郊南渠灌区,位于龙门以北、洛阳市区以南伊、洛夹河地区,有耕地面积约145万亩。灌渠多以洛河为源,主要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和伊渠,四渠总长34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大清渠为大新渠,把古洛渠并入大明渠,统称为洛南渠。灌溉面积1950年7万亩,1964年12万亩,1980年85万亩。

(六)中州渠灌区,959年开凿,渠长50公里,灌溉洛阳市郊、孟津、偃师84万亩。

卢氏县五里川镇2010年7月24日暴雨灾情怎么样了

  上一年发生的事,现在都好了  7月28日,副省长刘满仓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遭受严重洪灾的三门峡市,实地察看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