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尚志的《唐将书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4收藏

骆尚志的《唐将书帖》,第1张

《唐将书帖》揭开明朝东征记忆

《唐将书帖》是现存韩国的一批明朝东征军将士的书信。书信的收信人柳成龙,是朝鲜宣祖时代(1568—1608)的著名相臣,安东人,字而见,号西厓,历任刑、兵、礼、吏诸曹大臣,终至领议政。东征发生在16世纪末(1592—1598年)的朝鲜半岛及所属海域,为中、朝联军与日本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作为《河间丰山柳氏文书》中《书简通告》类的一部分,该批书信已被收入《古文书集成》,1994年由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影印出版。影印出来的书信原件,翰墨淋漓,四百年后看起来依然如昔。  《唐将书帖》总共有43通。其中有署名的25通,包括明朝总兵刘綎、戚金;参将骆尚志、陈寅;游击王必迪、吴惟忠、李化龙,副将游击沈惟敬;明朝兵部标下练兵千总邵应忠等。余未署或另署名书帖18通。作者中除总兵刘綎《明史》有传,吴惟忠、陈寅、沈惟敬在《明史·外国传》的《朝鲜》及《日本》传中被提到过外,其他人均无考,包括《明实录》及各地方志的个别记载,文字均寥若晨星。 《唐将书帖》中书信的形式分为启、拜帖、揭帖、书等几类。结合书帖内容及书法形式等尚能断定作者的有11通,余7通作者俟考。   复原四百年前东征珍贵史料   据考证,这些书信大致可分三部分:一是南兵将领如骆尚志、王必迪、吴惟忠等人的书信,他们都为朝鲜的长治久安积极出谋划策;二是南兵教师(包括邵应忠、郑德、徐文、张三六等人)的书帖,这些下级军官表示“况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应募当兵“皆是为名利而至”,昭示了南兵追逐功名富贵的心理基础,真实而可信;三是其他作者,包括著名总兵刘綎,中日和谈的首席谈判官、译员沈惟敬,总兵戚金、李化龙、陈寅等。通过他们在书信中谈到的情况,结合地方史志家谱资料,我们可以复原四百年前有关这场战争的一些珍贵场景,聊补中国国内相关史籍寥落的缺憾。  南兵将中,以南兵参将骆尚志致柳成龙书数量最多,共有8通。除明确署名的3通外,尚有5通亦为其所作。如未署名的第28通书曰:

敝营官兵原额六百余员名,除阵亡、病故等项,见在不满五百矣。所费行粮,较之别营一日之需,可济我兵十日之用。今奉文撤兵回国,闻得前路驿站,钱粮不敷,有碍进发。俛想敝营官兵自守义州及破平壤,东至全罗,南原,庆州,光阳,顺天等处,备御侦探,辛苦最久,倍出诸营,为国除氛,颇有尽心之效。但兵少贼多,不能如愿悉扫为恨耳。今因给散关内解来坐粮,故停缓一二日,准拟初十日官兵先行。烦念久戍之劳,乞先发一文或差一官于前途,如开城、平壤诸处,预备大米百数包接济,足仞始终之盛德,何如?……冯妇多端,弗嗔幸甚。  其所领南兵,经历义州、平壤、全罗、南原、庆州、光阳、顺天等处战守,“辛苦最久,倍出诸营”,清楚地勾画出一幅南兵战绩图。最重要的则是第11通:  ……近因倭奴畏威效顺,让还朝鲜,退回日本……既而送还尔国储君并被掳居民及剃发为倭者,一一还之,是亦□□之意也。今闻贵国之人,欲同倭奴往日本者,何也?……为今之计,理宜与诸公陪臣议之,何不将计就计,宥其既往之愆,原其来归之意……或将倭巢出来之人,一万数千有余,立一大元帅统之,定立头目,教习武艺,修整器械,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以千教万,务成精兵,虽倭奴有复来之念,我有精兵待之,法曰弗恃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何如?军务纷纷,草草布达,此亦富国强兵之道,百姓安堵,居民乐业,岂不美哉?骆参将。  在此,骆尚志建议将降倭朝鲜人组织起来,教习操练,防备将来再犯日军。柳成龙立即上书朝鲜国王:“不如乘此南兵未还之前,急急学习、操练火炮、筤筅、长枪、用剑、鸟铳、器械,一一传习,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则数年之后,可得精卒数万,倭虽再来而势可防守。”完全引用了骆尚志的原话,朝鲜遂兴起了练兵之事。   以《纪效新书》执教海外版“戚家军”   南兵教师则多为应募而至的下级军士,为南兵将营中所携浙人,打造出了一支技艺精善的邻国军队——朝鲜王朝军队的正规军,却未在史册上留下相应痕迹。这些宝贵的书信提示我们去了解这一点。  南兵教师最集中进入朝鲜的时期是东征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尚未开始之前。人数多达百余人,有名有姓,事迹可考者约占四五十人。最著名者为闻愈,在骆尚志书中多次提到;留居朝鲜时间最长者是陈良玑,统领教练者是南兵游击胡大受,浙江义乌人,戚家军老将。最具特色是统领海防“南兵营”将郑德之书:  侍教生郑德顿首拜……生看尚州、大丘又无房屋栖身,雨水霜雪,其苦不可胜言,奈何,奈何!况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召募而来,又与马军不同,皆是为名利而至,攻城略地,实肯向前。目今天寒地冻,其实难存。今有愚见,虽不堪听,生托相知,故此具陈,倘其言可采,望乞玉音示下,以图进退可也。……德再拜具。  显示驻守南部的浙兵面临艰苦环境考验,时间应是万历二十一、二十二年冬春之季,第一阶段东征军撤归之前,表示其愿留朝鲜之心,且侃侃谈及“况我浙江俱是富家子弟”,应募当兵“皆是为名利而至”,昭示南兵敢战首先是为了追逐富贵功名,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朝鲜军队的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万历二十年(1592)一直延续到万历三十年(1602)。主要内容是“三手军”的训练——炮手、射手与杀手,尤重炮手。标准教科书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方法是“三同”训练法,朝鲜军人与南兵同吃住、同衣甲、同器械——“戚家军”的战术精髓,被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朝鲜军,故朝鲜军成为“戚家军”的海外真版。   明朝东征铸就了一道“异域的长城”   通过研读《唐将书帖》,我们对明朝东征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明朝东征军中最具战斗力的是“南兵”。朝鲜相柳成龙有个经典的解释:“所谓南兵者,乃浙江地方之兵也,其兵勇锐无比,不骑马,皆步斗,善用火箭、大炮、刀枪之技,皆胜于倭。头戴白幍巾,身以赤白青黄为衣,而皆作半臂,略与本国罗将之衣相近,真皆敢死之兵。”明军中军纪优良者亦为南兵,成为东征军的旗帜和表率。  东征军的核心打击力量是南兵。从“南兵”的主干浙兵中涌现出来的南兵将和南兵教师,构成了明朝东征军中掌握火炮技术的核心打击力量,不仅挫败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进而进入中国的企图,也帮朝鲜训练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炮兵。朝鲜为此专门成立一个新的练兵机构——训练都监,由朝鲜大臣柳成龙、李德馨专执其事,负责练兵的一切相关事务。朝鲜炮兵甚至在关系明清易代的松锦大战中仍有精良表现,根源即在于此。  东征对其后二三百年的和平局面功不可没。明朝本身虽因东征造成实力下降,给境内满洲崛起创造了条件,最终导致明清易代,但明朝建立的传统朝贡体系却因这次战争得到加强巩固——东征对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实际上是铸就了一道“异域的长城”——从“再造藩邦”的社会影响到“小中华”的民众心态都可说明这一点。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海英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海龙囤。

话说当年杨应龙在海龙囤上建起了和紫禁城般的皇宫,后来被朝廷给平了。

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杨应龙承袭播州宣慰使职。

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后,杨应龙采取两手策略,远交近攻,对上与朝廷修好,与明王朝没有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还经常得到朝廷的赏赐;对下行使土司特权,激化了播州内部的矛盾。

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杨氏二十九世土司杨应龙调集8万役夫工匠、用了4年时间,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崖屯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12关,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上围筑坚壁巨垒。建筑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发,于次年攻破海龙屯,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至黔南州北部),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5]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总督李化龙率八路大军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就此展开。六月初六,海龙屯被攻破,杨应龙自缢。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其行政区划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双龙组。

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公里。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

海龙屯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黔北一带,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人善于酿酒,早就有人把这一带称为“酒乡”,而“酒乡”中又以仁怀县茅台村酿的酒最为甘洌,谓之“茅台烧”或“茅台春”。所以茅台酒是以产地而得名。

  茅台村开设正规酒坊,始于何时,目前尚没有完整确切的考证材料。据茅台村现存最早的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邬氏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其临近有酿酒作坊。族谱所载,邬氏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进军贵州,平定了播州土司杨应龙动乱后定居茅台的。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年以前就有了酿酒作坊。

  茅台最早的酒坊名称,据查考,是大和烧房。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户名单有大和酒坊名称而获得的。据最近的考证发现,有一家比大和烧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号。这是在1980年茅台镇原荣和烧坊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碑上刻有明神宗二年(1458年)茅台偈盛酒号。

  茅台酒在清代兴旺起来,这与在乾隆年间,开修赤水河,茅台镇成为川盐连黔的集散地有很大关系。到嘉庆道光年间,制作茅台酒的烧房已发展到不下20余家。据黄植青《自流进李友堂由发韧到衰亡》一文,富顺﹑荣县大盐商“李四友堂”与陕西商人田﹑刘二姓在仁怀所设盐号“协兴隆”就拥有了子号70余外,分布在由仁怀至贵阳的各州县。由于盐业的兴隆,茅台地区,商贾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达和酿酒技术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诗人郑珍所说:“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当时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已基本形成,而且生产规模不小,(清道光)《遵义府志》相《田居既室录》说: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清道光年间,茅台酒已远销滇﹑黔﹑湘﹑川。清朝张国华《茅台村》作技词写道:“一座茅台旧有村,糟丘无数结为邻。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疆更醉人。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战!”清朝卢郁芷有诗赞云:“茅台香酿严如酒,三五呼朋买小舟,醉倒绿波人不觉,老渔唤醒月斜钩。”清咸丰初吴振或在《黔语》中写道:“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贳烧春也。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洌……。”

  到清咸丰年间,在黔北一带有杨龙喜领导的号军起义。清咸丰四年(1854年)派兵镇压,与号军战于茅台,村寨夷为发墟,茅台的几十家酒房皆毁于兵燹茅台酒生一度中断。战后1862年华聊辉在茅台开办“成裕酒房”(成义酒房的前身),茅台酒从此才逐渐恢复和发展。

  清光绪年间,由于再说疏通赤水河道,大大提高了川盐入黔的货运量,加上改革运销制度,实行官运商销,使茅台盐运业进一步兴旺,因而也促进了茅台酒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暑期具有特色的“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酒”等名酒也远销外地。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在这个暑期也大体定型。据《续遵义府志》载:“茅台酒﹑前志:出仁怀县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近泉居记录》制法,纯用高梁作沙,蒸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输曰燧沙,六七输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品之醇气之香,乃百经自俱,非假曲与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处难以仿制,故独以茅台称也。”

李华龙的家谱

先祖 李渊,唐太祖。

曾祖父 李诫,盱眙县丞。

祖父 李继古。

父亲 李栋,在刘綎前来贿赂李华龙时将其斥责。

母亲 张氏,节妇。

姑父 殷炼,万历十二年任山西稷山县知县。

儿子 名不详,世袭锦衣指挥使之职。

找到的、、、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接连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被称作万历三大征。分别为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三战皆胜,但明朝的国力也损耗巨大。明人茅瑞征有《万历三大征考》附东夷考略,瞿九思有《万历武功录》十四卷。

宁夏之役,又称明平哱拜叛乱。

哱拜原为蒙古人,嘉靖年间投降明廷,以功升都指挥。暗中蓄养亡命之徒。万历十七年(1589年),哱拜以副总兵致仕,其子哱承恩袭为指挥使。万历二十年三月,哱拜与刘东旸杀宁夏(今银川)巡抚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焚毁公署。逼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连陷河西四十七堡,占宁夏为王。全陕震动。

三月四日,总督魏学曾恢复河西四十七堡,唯宁夏镇迟不能复,调副将麻贵驰援,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等进行围剿。兵部尚书石星计划以黄河之水灌淹宁夏城,魏学曾力主招安。万历帝将他革职查办,以叶梦熊取代魏学曾。九月,刘东旸杀土文秀。哱拜自尽,哱承恩等被部卒何世恩擒下,在西安被处死。至此宁夏平定,梦熊居功不傲,“让功学曾及诸将敢战者”,官复原职。

dedecmscom

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国万历年间,日本文禄、庆长年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因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故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军救援,明朝联军最终获胜;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战争末期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全部从朝鲜撤退。

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是万历年间镇压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

唐朝末年杨端割据播州,洪武五年(1372年),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前后历经二十九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万历十七年杨应龙叛乱,烧杀掳掠。时叛时降,反复不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以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之,杨朝栋等迎战于飞练堡(今贵州翁安东北),明军夺占三百落,杨军佯败设伏于天邦囤。杨国柱不知是计,一战失利,国柱战败被俘,骂贼不屈,与经历潘汝资等俱死,三千人全军覆没。明廷遂罢免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万历二十八年,李化龙指挥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总兵刘綎出綦江(播州的北面),马礼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童无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卫,陈璘出白泥,每路约三万人,共计二十余万人。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其中又以刘綎部最善战,三月二十九日破娄山关(今贵州遵义县北九十里),娄山关既失,播州无险可守。四月十六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囤(贵州遵义西北)。五月十八日,明军会师于海龙囤下,轮番进攻,杨应龙则令士兵以滚木、礌石阻挡。应龙的第一勇将杨珠为炮击死。六月刘綎大破大城。六月初六日,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周氏、何氏自缢死[1]。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应龙妾田雌凤等被捕,明军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此役前后历时114天,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约二百余万两。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磔杨朝栋、兆龙等于市。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

贵州遵义播州的杨氏土司,统治播州地区达700余年后,最终毁在了第29代土司杨应龙手中。

播州土司自唐末时期开始,就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司,经历了宋、元、明四个朝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繁荣。可是,到了明朝后期,杨应龙到底做了什么,会让明朝出动24万大军攻打,让杨氏土司从此消失呢?

要了解播州杨氏土司为何会败在杨应龙手中,我们得先了解杨应龙这个人。

杨应龙善于和朝廷搞好关系,利用西南大山盛产珍稀木材的优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明朝万历皇帝进献了70根良木,得到万历皇帝的器重,封他为“都指挥使”。

更让朝廷欣慰的是,杨应龙利用自己手下的精兵强将,充当朝廷的打手,在西南地区,不断攻打各地的土著部落,因此,朝廷以“杨应龙平蛮有功,先后赐金币”。

随着功劳增加,杨应龙开始狂妄起来,加上万历皇帝生活奢靡,对各地的土司管理松懈,杨应龙有了更大的野心。

杨应龙不仅大肆修建自己的宫殿,还将宫殿用龙凤图案进行装饰,自称“千岁爷”,将播州一些小孩强行带入自己的宫殿中,阉割成太监,侍奉自己及其妻妾。

当时的播州面积比较大,下辖“九姓五司”,由于“九姓五司”均为当地的世袭贵族(相当于小土司),颇有声望。

长期以来,杨氏土司和“九姓五司”的关系十分融洽,可到了杨应龙时代后,开始内讧不断。

杨应龙为了维持自己像皇帝一样的奢靡生活,开始不断讹诈老百姓和各个贵族首领,横征暴敛,稍有不从,就直接抢劫。引起了播州百姓和九姓贵族的不满。

而导火索发生在一个女人的身上。

按照惯例,杨氏土司为了和当地贵族形成联盟关系,均以联姻的方式维系。杨应龙也一样,娶了九姓之一的张姓女子为妻。

可是,张氏嫁给杨应龙后,并不得宠,并被杨应龙的一个小妾诬陷,说张氏对杨应龙不忠,从而被逐出土司府。

可杨应龙并未放过张氏,直接将张氏一家满门屠杀,从而引起张姓贵族的强烈不满,并联合罗、宋、何、郑等其他八姓贵族,将杨应龙意图自立为王的消息上报到朝廷。

杨应龙大怒,将告状之人全部处死后,索性于万历20年起兵造反。

明朝第一次攻打杨应龙时,主要兵力为贵州和四川两省的明军,一共有四路,除了一路被杨应龙打败后,其余四路均攻入播州。

万历22年,杨应龙投降,不仅愿意出4万两银子给朝廷,还将自己一个叫杨可栋的儿子送到重庆当人质。

朝廷见杨应龙认罪态度较好,饶恕了他。可没想到,杨可栋却莫名其妙地在重庆暴毙,这让杨应龙十分愤怒,怀疑儿子被人陷害,不仅不交纳4万两银子的罚款,再次起兵反叛。

杨应龙此次谋反规模非常大,而且也十分残忍,凡是攻下的城池,一律屠城。由于明朝正出兵朝鲜,帮助朝鲜攻打入侵的倭寇,没有力量攻打杨应龙,因此,让播州军不仅在贵州和四川烧杀抢掠,也攻入湖广地区。

万历28年,从朝鲜归来的辽东军队南下西南,和明朝的南方军队合兵一处,在明朝名将李化龙的指挥下,兵分八路,直捣杨应龙的老巢——海龙屯。

明朝此次出兵的规模非常庞大,有24万,是明朝军队一半的兵力。

在明军的猛烈攻打下,杨应龙困守在海龙屯。

由于杨应龙不得人心,内部出现叛徒,将明朝军队从一条鲜为人知的狭窄水道带入海龙屯。

杨应龙见大势已去,绝望地带着自己几个妻妾举火自焚。有着700余年 历史 的播州杨氏土司,就败在了杨应龙手中,从此土崩瓦解。

现今,海龙屯已经成为遵义著名的 旅游 景点,如果进入屯内,依旧还能见到当年杨应龙修建的坚固堡垒。

播州杨氏土司对遵义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融合当地土著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的文明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由于播州杨氏土司实力雄厚,在宋、元等朝代的战争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但杨应龙对西南的破坏性也很大,由于起兵谋反后,阴狠嗜杀,让很多人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仁怀市邮编为564500。

贵州省仁怀市属于遵义市管理,自2019年7月1日起仁怀市由省直管调整为由遵义市管理的县级市。此前仁怀市为贵州省直管(副厅级)。

该市面积1788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仁怀常住人口为655300人。

仁怀市作为酱香酒发源地,茅台酒的故乡,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先后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地名由来:

一种说法,以万历年间李化龙的《播地善后事宜疏》为代表,赞成的有《明史·地理志》和《贵州通志》(民国),认为仁怀之名源于古时这里建有怀阳县。其依据是该县境内有名胜“怀阳洞”,以洞名作县名。

但这一说法就被编修《遵义府志》的郑珍否定,其理由是怀阳洞名在李化龙所说的时间之后由仁怀县令程正坤所命名;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怀阳县。

另一种说法,以明《遵义军民府志》为代表,赞成这种说法的有清初陶淑李的《设仁怀县议》和(道光)《遵义府志》。认为在这一地区宋朝设有仁怀县、仁怀堡,元朝设有仁怀长官司,明朝设有仁怀里,后建县故名仁怀县。

以上内容参考-怀化市

骆尚志的《唐将书帖》

《唐将书帖》揭开明朝东征记忆《唐将书帖》是现存韩国的一批明朝东征军将士的书信。书信的收信人柳成龙,是朝鲜宣祖时代(1568—1608)的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