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姓秦的名人-秦姓起名字-秦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秦氏-姓秦的名人-秦姓起名字-秦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秦」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正》所载,周朝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大夫者食采于秦邑(今河南省范县北),以邑名「秦」为氏。二;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归汉,子孙以国为氏。三;古代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公元226年由海道抵达吴国,曾谒见孙权,谈及大秦的风土人俗,后归本国。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太虚,北宋高邮人。官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官。少豪隽慷慨,工诗文,词风柔婉,世称秦淮海。着有淮海集四十卷。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祐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张邦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微不足道,算是个小人物,尽管他在两宋过渡时期的历史夹缝里曾经被金人扶为伪楚的“皇帝”。为什么张邦昌会被称“最冤的乱臣贼子”?

首先说他是乱臣贼子,历史上称张邦昌主张求和,是金人的内应。当金人进攻汴梁时,张邦昌打开城门让金人顺利入内,导致北宋灭亡。事实上呢,那时金国进攻汴梁势如破竹,宋钦宗早已吓破了胆,根本没有预估两方能力就贸然求和。张邦昌被任命为割地使,与赵构一同前去谈判割地事宜。割地求荣就是卖国,之后的李鸿章也是这样被骂的!

再来说得他的冤枉。

张邦昌受皇位实属无奈之举,传说在准备立他为帝前,金国将一名北宋的妃嫔,放入醉酒后张邦昌的屋子里,然后突然闯入抓了个现行,这基本是后世“仙人跳”的翻版,但这杀头灭族的大罪,让张邦昌不得不答应人家的条件。

上位后的张邦昌很不安,他既惧怕金国人的威胁,也害怕一江之隔的大宋遗民,所以,皇位之上他并不敢坐上去,他让宋哲宗时期的孟太后垂帘听政,自己和大家坐在一起办公,平常对大臣也不敢称孤道寡,而是你我相称。这种小心翼翼的日子很难受,在接替这个位置时起,张邦昌就知道。

他不在皇帝办公的地方办公,禁止官员行跪拜礼,与官员商量国家大事时自称“予”,他所下发的指令也不是圣旨。这些都反映了张邦昌是把自己放在和朝廷官员同个级别上处理政事的。

在仅仅登基一个月后,张邦昌找到孟太后,与老太后商量还政与赵构的事情,老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下诏于赵构,即皇帝位,使赵构有了正式的名份。

在金兵走后,张邦昌把玉玺给了赵构,这唯一的皇族。他认为,赵构当了皇帝,能比自己更好的治理国家,稳定战局,做出利国利民的事情。

张邦昌确实是最冤的一个乱臣贼子,他最后是被赵构给杀了。其实他根本算不得上是乱臣贼子,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造反。他只是因为金国的逼迫被逼无奈当了一个傀儡皇帝。金国选他当傀儡皇帝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一个性格非常的软弱无能,容易被恐吓。虽然当初经过要求他当皇帝的时候,他是万死不从的。

但是当金国用全城的百姓做要学的时候,在泉城百姓的求救声下,他最终答应了金国的要求当了傀儡皇帝。但是他当了傀儡皇帝之后也没怎么过上好日子,他一直谨小慎微不敢做皇帝该做的事情。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皇帝,所以他处理政务也不在皇帝该处理任务的地方处理政务,他商讨事情也把官员和自己放在同一位置。总之他就是一个。傀儡皇帝,而且这个傀儡皇帝。做的还并不顺心。

后来他将皇位转给老赵构,并且将玉玺也还给了赵构,让赵构当这个皇帝。但是赵构并不适合当皇帝,他无心政事整天迷恋在女人堆里。但是赵构对张邦昌也是有所猜疑的,因为张邦昌毕竟做过傀儡皇帝,所以在大臣们的议论和皇帝的猜一下,赵构赐死张邦昌。

所以张邦昌死的是真的特别的冤屈,他本来就是一心为国,但是却被敌国强行推为傀儡皇帝,最后又在自己国家皇帝的猜疑下被赐死。而面对皇帝的赐死,张邦昌也不敢违背,所以就在家里选择了悬梁自尽这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这一生,我个人觉得是非常的憋屈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为他平反的。

传说宋代奸相张邦昌是东光县大龙湾人,这和《东光县志》上的记载是相符的。可你要到大龙湾村去打听,没有一个承认这件事的。大概是从这村的老祖宗就忌讳这件事吧。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张邦昌在金人的一手安排下粉墨登场,做了傀儡皇帝。他自己也深知,百官劝进是出于无奈,并非自己深得人心,故而不是十分猖狂,而是处处谦恭,装腔作势,收买人心。

登基之日升文德殿,在御床西设位受贺,让阁门传令百官勿拜。留守王时雍为讨好张邦昌,率百官遽拜。张邦昌连忙拱手起立,一副谦恭之态,令人作呕。那一天天色十分惨淡,乌云蔽日,阴风四起,百官想到家国破碎,从此要屈节异姓,各个容颜沮丧,毫无喜庆之色。张邦昌的脸上也有些挂不住。唯有王时雍、吴拜、莫俦、范琼等人欢欣鼓舞,得意洋洋地簇拥在张邦昌左右,俨然是佐命立功的开国元勋!百官参拜已毕,王时雍等人又跪倒尘埃,请求分封。张邦昌封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拜为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为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为权领门下省,徐秉哲为权领中书省。并下令百官:“多日以来朝廷常有变故,大臣有司尽失其职,从令以后由御史台监督,大家要各遵法度、各司其职。”他声称自己不称“朕”,见百官时仍然自称为“予”;传谕称“宣旨”、手诏称“手书”;执政、侍从可以坐议国事,言可称其名;平日不穿帝服,遇金人方遽换,饮食起居均不用天子礼。王时雍每向张邦昌打小报告,都要说“臣启陛下”,张邦昌则装模作样也训了他一顿。

张邦昌以为嗣位之初,应该推恩四方,笼络人心,于是想宣布天下大赦。权领门下省的吕好问问他:“京城四壁之外,都为金人所占,大赦天下是指赦免哪个天下?”张邦昌哑口无言,十分难堪。

金人扶植他作了皇帝,便立刻造使索要北宋宗室为人质。张邦昌不敢怠慢,派徐秉哲领旨搜寻,得宗室三千多人,押送到金营。金人并不满意,又催交银两,开封府以见在户口为准各家摊派,限日缴纳,无奈京中百姓连遭战火,即使倾家荡产也无法凑足那个天文数字。

张邦昌内心里分析了自己的处境:是金人将自己扶上金銮,操纵了自己的命脉,金人喜则已生,金人怒则已亡,因而万不可以得罪金人。但这棵大树一旦撤离,城中军民不见得总买自己的帐。自己不能把事做得太绝,断了后路。于是他给金人修书恳求免催银帛:“仰仗贵国的大恩,不敢忘怀,然而即使献出生命,也不足报答。城中的百姓因围城日久已困敝不堪,饥饿而死的不计其数,某虽愿抚养却无资钱以厚其生,欲赈给相救却无食粮以续其命。贵国催促日急,有不胜其力自寻死路的比比皆是。希望能体恤恳迫之情,免括金银。”

金人搜刮抢掠已得到不少实惠,也知道这块瘦肉上已榨不出多少油水,就顺水推舟卖他一个人情,答应他免括金银,带了二帝、宗室北归。听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要被金人押到北地,张邦昌心中窃喜非常,但为了收买人心,掩人耳目,使僭用天子仪卫、法驾,脱去龙袍换成缟素,率文武百官及城中的百姓在南薰门摆设香案,面对囚禁二帝的金营遥遥祭拜,哀哀痛哭,声泪俱下,一副耿耿忠心的样子。可是,当他到金营与他的恩人话别时却又换了一副颜色,他穿红袍、张红繖,威风“凛凛”,王时雍、徐秉哲、吴拜、莫俦等众星捧月一般簇围左右,俨然一位货真价实的真龙天子爷。

这一年的春天,完颜宗望先行一步退兵,他押解徽宗、宁德皇后及诸亲王、妃嫔经滑州向北进发。三天之后金帅完颜宗翰押钦宗及皇后太子随后由郑州向北进发,撤离京师。金人围城时到处侵扰劫掠,甚至挖坟掘墓,把尸体挖出来弃之荒野,用棺材装饲料喂军马。撤兵前夕,又惨无人道地焚毁无数寨栅,当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金兵却在城下鼓乐而歌。金人临走时问张邦昌是否要用留兵保护,张邦昌倒是很想有金人一直撑腰。可权领门下省吕好问却拒绝说:“恐怕北方的兵卒不习南方的水土,不会安心驻扎。”金人又试探:“只留一贝勒怎么样?”吕好问又托辞贝勒是金人,不敢留住,恐担不起责任。金人只好全军北撤。张邦昌很是恼火,责怪吕好问。吕好问说;“相公对天下人说,忍辱负重屈节金人蹑位登基,实出无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应徐图后举。相公请三思,过去大臣劝进,人心所向都是慑于金人的暴虐。而今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风依旧。如今康王是皇室后裔,领兵居外,众所归心,为什么相公您不拥戴康王?为今之计,应迎元佑皇后,并请康王正位,庶获保全。”监察御史马伸也请求奉迎康王。张邦昌权衡利弊,知道金人北归,大势已去,也应该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于是决定从吕好问之计,王时雍反对说:“而今已是骑虎难下,您应深思熟虑、方作定择,以免来日后悔莫及。”徐秉哲也赞同王时雍。但张邦昌远比这两个目光短浅的家伙狡猾得多,他立刻册元佑皇后为宋太后,入御延福宫,又派蒋师愈带信去见康王自陈:“邦昌勉循金人拥戴,是想权宜一时以救国难,绝无其他企图!”他还恬不知耻地杜撰一大篇他精忠报国的情节:“邦昌得知二帝蒙尘,哀号欲绝,以身投地欲殉家国,绝而复醒,金人却不肯收回成命,实在是口舌难争,邦昌又以首触柱速求一死,无奈金人昼夜监守,求死不能……忽然城中百官联名劝进,推邦昌为主以求自免。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与大金抗争到底!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只为百官劝谓:“势已至此,虽死不能使二帝回迁,只有从权全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谋后留。若坚持一节而死,一定连累二帝,怎么称得上是忠臣呢?”本来邦昌身为宇辅,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节,还有何面目见天下黎民!然而念及复兴之计,实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国不顾!不久,张邦昌又派谢克家把大宋的授命宝——玉玺献给康王,又降手书请元佑皇后垂帘听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处资善堂。他又派遣使官奉车驾、衣物以及其他御用之物去南京进献给康王。不久他自己也赶到南京,拜见康王。张邦昌见到康王时表演得更是生动逼真,他在康王驾前伏地恸哭,请求康王赐之死罪。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就这样,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是为高宗,改年号建炎。高宗封他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不久又擢为太傅,位脐三公。

由于张邦昌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人们纷纷告状。孟太后从张邦昌当儿皇帝起,就恨在心里,又加上他进和香惑主,就下令把他杀死。赵构挺同情张邦昌,由于宫内外的一致反对,他也没办法。在张邦昌正法以前,就宣布了: “张邦昌赐死,不予株连九族。” 张邦昌最后在湖南长沙被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张邦昌一生,先后经历了大司成、知州、礼部侍郎、尚书右左丞、中书侍郎等多个重要工作岗位的历练和考验,直到公元1126年官居少宰,位列使相,期间长达数十年的领导生涯,居然没有做出一件突出的政绩,唯一可堪一提的,竟是“首请取崇宁、大观以来瑞应尤殊者增制旗物”。——实在是典型的溜须拍马、粉饰太平之徒。无怪乎后来会被秦桧攻击为“专事宴游,党附权奸,蠹国乱政”,是导致“社稷倾危”的罪魁祸首。 公元1126年,金国大军突然南下,六万人马势如破竹,直捣京城汴梁。当是之时,以宋钦宗赵桓为首的一干人等似乎被如狼似虎的金军吓傻了眼,根本无视敌我双方兵力之比(当时汴梁城内的守军多达20万),就“毅然”决定割地求和。作为当时主张“求和”态度最为坚决的国家***之一,张邦昌则被宋钦宗“英明”地任命为“河北路割地使”,负责陪同康王赵构前往金营充当谈判的预交“押金”——人质。

这一由国家最高元首亲自交付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充分代表着来自皇帝的信任和关心,但凡有点上进心的人,都会高兴的接受的,比如康王。可是,张邦昌却是一个小人,而且是“懦夫式”的小人,所以在接到圣旨以后,他如丧考妣,为了自己的这条小命,居然又是荒唐地要求宋钦宗做出书面承诺,切实保证“无变割地议”;又是要求宋钦宗干脆先下发投降文件,让他揣在怀里然后直接送给金国。理所当然的,这些荒唐的要求被干净利落地一一否决了。

尽管要求没有成为事实,可是堂堂一名国家***,为了一己之私利,竟然可以如此光明正大地做出如此厚颜无耻的事来,张邦昌实在想不小人都不行了。因此,如果史书据此将其列入《奸臣传》、《宠幸传》或者干脆单列一篇《小人传》,都是可以理解而且顺理成章的。问题是,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传说,却将张邦昌归类于“叛臣”,而究其理由,不过因为他当过那么个把月的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皇帝”。这,就是对张邦昌的莫大冤枉了。

其实,张邦昌从来就没想过要当皇帝。关于这一点,《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得很清楚:当被告知将成为皇帝候选人时,张邦昌是明确反对并坚决拒绝的。是粘罕和斡离不谎称只是让他当宰相,辅佐宋朝太子治理国家,他才勉强进入汴梁城中。而其最终也是由于京城父老乡亲的苦苦哀求,才勉强成为理论上的“皇帝”的。

事实上,尽管在王朝内部表现得相当可耻,可是一旦进入金营,正式成为人质,张邦昌的行为却可圈可点,基本上展现了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员所应当具备的那些风度和品质。比如,当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二人召其单独议事时,张邦昌就始终坚持自己与肃王赵枢(其时康王已经被金军退货并另立山头)以及驸马曹晟等三人所组成的“人质代表团”是一个共同的整体,自己绝对不能违背外交工作纪律私自行动,最后还是金国使者使用武力才将其带走的。

此外,张邦昌也从来没有当过皇帝。虽然当皇帝的任命经过了文武百官的共同签名认可,但他本人根本就没有以皇帝自居的意思——他将办公地点设在文德殿(皇帝的办公地点为紫辰殿和垂拱殿),将办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坚决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当有的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而对其跪拜时,他必定“东面拱立”。他与朝廷官员开会聊天时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时用“手书”而不是“圣旨”。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了他始终是与朝廷官员们以同事和平级关系相处的(《宋史》卷四百七十五)。

王时雍是推举他成为皇帝的首席功臣,也可以说是他的心腹和死党,可是当王时雍以皇帝专用的“陛下”称呼他时,他丝毫不留情面地将其狠狠训斥了一番(《宋史》卷四百七十五)。

后来金国大军准备返回北国,已经身为“皇帝”的他却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完全是为人臣子的礼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所有这些行为,无不实实在在地说明,张邦昌所谓的皇帝职位,确实是只存在于理论上的。

事情的真相是,与后世一致认定为“叛臣”的结论恰恰相反,自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张邦昌就在为推翻自己的统治,实现前朝的复辟而做着种种不懈的努力。就算张邦昌当过皇帝,其终极目标也还是为了恢复“旧时王谢”。

金军没走之前,他亲自到金营拜见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提出了“不毁赵氏陵庙,罢括金银,存留楼橹,借东都三年,乞班师,降号称帝,借金银犒赏”等七项重要提议,并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工作,得到了当局的许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中,仅岁币一项就成功免除钱一百万贯、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负担(《大金吊伐录》),为赵宋王朝的成功复辟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他又亲自致书金军统帅,成功地将左丞冯澥、管军郭仲荀、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太常少卿汪藻、礼部侍郎谭世绩、中书舍人孙觌以及徐天民、苏余庆、沈晦、路允迪、黄夏卿等一干政治精英争取到了汴梁(《三朝北盟会编》)。前京城留守孙傅、签书枢密院张叔夜以及御史中丞秦桧曾经反对他当皇帝的态度最为激烈,但他丝毫没有计较前嫌,同样致书请求放归(《宋史》卷四百七十三)。

此外,他还殚精竭虑,请求遣还诸王夫人及诸帝姬,希望通过“曲线救国”的策略——因为当时有部分夫人的腹内正有孕——为皇室宗族保全一丝血脉,可惜被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粘罕看破(《南征汇录》)。

最后,当金军终于准备北归时,他又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粘罕留一万金军帮助其巩固统治秩序的“好意”,彻底消除了赵宋王朝复辟的暴力隐患。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可以在金军撤退以后的第一时间内,就派出使臣谢克家带着传国玉玺赶到前北宋王朝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恭请大宋王朝现存唯一合法继承人——康王赵构前往继承皇位。同时,恭请元祐皇后在康王到来之前先垂帘听政,暂时主持大局,自己则以太宰的身份退到内东门资善堂居住,继而又亲自赶到南京,痛哭请罪(《宋史》卷四百七十五)。

至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自始至终,张邦昌从来都没有任何叛变国家的行为。因此,说他小人则可,将其列为叛臣,则不但有失公允,更是千古奇冤。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张邦昌在金人的一手安排下粉墨登场,做了儡皇帝。

  他自己也深知,百官劝进是出于无奈,并非自己深得人心,故而不放十分猖狂,处处谦

  恭,装腔作势,收买人心。

  登基之日升文德殿,在御床西设位受贺,让阁门传令百官勿拜。留守兰时雍为讨好

  张邦昌,率百官遽拜。张邦昌连忙拱手起立,一副谦恭之态,令人作呕。

  那一天天色十分惨淡,乌云蔽日,阴风四起,百官想到家国破碎,从此要屈节异姓,

  各个容颜沮丧,毫无喜庆之色。张邦昌的脸上也有些挂不住。唯有王时雍、吴拜、莫俦、

  范琼等人欢欣鼓舞,得意洋洋地簇拥在张邦昌左右,俨然是佐命立功的开国元勋!百官

  参拜已毕,王时雍等人又跪倒尘埃,请求分封。张邦昌封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

  省,吴拜为权同知枢密院事,莫俦为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为权领门下省,徐秉哲为

  权领中书省。并下令百官:“多日以来朝廷常有变故,大臣有司尽失其职,从令以后由

  御史台监督,大家要各遵法度、各司其职。”他声称自己不称“朕”,见百官时仍然自

  称为“予”;传谕称“宣旨”、手诏称“手书”;执政、侍从可以坐议国事,言可称其

  名;乎日不穿帝服,遇金人方遽换,饮食起居均不用天子礼。王时雍每向张邦昌打小报

  告,都要说“臣启陛下”,张邦昌则装模作样也训了他一顿。

  张邦昌以为嗣位之初,应该推恩四方,笼络人心,于是想宣布天下大赦。权领门下

  省的吕好问问他:“京城四壁之外,都为金人所占,大赦天下是指赦免哪个天下?”张

  邦昌哑口无言,十分难堪。

  金人扶植他作了皇帝,便立刻造使索要北宋宗室为人质。张邦昌不敢怠慢,派徐秉

  哲领旨搜寻,得宗室三千多人,押送到金营。金人并不满意,又催交银两,开封府以见

  在户口为准各家摊派,限日缴纳,无奈京中百姓连遭战火,既使倾家荡产也无法凑足那

  个天文数字。

  张邦昌内心里分析了自己的处境:是金人将自己扶上金鵉,操纵了自己的命脉,金

  人喜则已生,金人怒则已亡,因而万不可以得罪金人。但这棵大树一旦撤离,城中军民

  不见得总买自己的帐。自己不能把事做得太绝,断了后路。于是他给金人修书恳求免催

  银帛:“仰仗贵国的大恩,不敢忘怀,然而即使献出生命,也不足报答。城中的百姓因

  围城日久已困敝不堪,饥饿而死的不计其数,某虽愿抚养却无资钱以厚其生,欲赈给相

  救却无食粮以续其命。贵国催促日急,有不胜其力自寻死路的比比皆是。希望能体恤恳

  迫之情,免括金银。”

  金人搜刮抢掠已得到不少实惠,也知道这块瘦肉上已榨不出多少油水,就顺水推舟

  卖他一个人情,答应他免括金银,带了二帝、宗室北归。

  听说徽宗、钦亲父子要被金人押到北地,张邦昌心中窃喜非常,但为了收买人心,

  掩人耳目,使僭用天子仪卫、法驾,脱去龙袍换成缟素,率文武页官及城中的百姓在南

  薰门摆设香案,面对囚禁二帝的金营遥遥祭拜,哀哀痛哭,声泪俱下,一副耿耿忠心的

  样子。可是,当他到金营与他的恩人话别时却又换了一副颜色,他穿红袍、张红繖,威

  风“凛凛”,王时雍、徐秉哲、吴拜、莫俦等众星捧月一般簇围左右,俨然一位货真价

  实的真龙天子爷。

  这一年的春天,金宗望先行一步退兵,他押解徽宗、宁德皇后及诸亲王、妃嫔经骨

  州向北进发。三天之后金帅宗翰押钦宗及皇后太子随后由郑州向北进发,撤离京师。金

  人围城时到处侵扰劫掠,甚至挖坟掘墓,把尸体挖出来弃之荒野,用棺材装饲料喂军马。

  撤兵前夕,又惨无人道地焚毁无数寨栅,当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金兵却在城下鼓

  乐而歌。金人临走时问张邦昌是否要用留兵保护,张邦昌倒是很想有金人一直撑腰。可

  权领门下省吕好问却拒绝说:“恐怕北方的兵卒不习南方的水土,不会安心驻扎。”金

  人又试探;“只留一贝勒怎么样?”吕好问又托辞贝勒是贪人,不敢留住,恐担不起责

  任。金人只好全军北撤。张邦昌很是恼火,责怪吕好问。吕好问说;“相公对天下人说,

  忍辱负重屈节金人蹑位登基,实出无奈,而今金人既去,相公应徐图后举。相公请三思,

  过去大臣劝进,人心所向都是慑于金人的暴虐。现在金人已去,相公如何能威风依旧。

  如今康王是皇室后裔,领兵居外,众所归心,为什么相公您不拥戴康王?为今之计,应

  迎四元佑皇后,并请康王正位,庶获保全。”监察御史马伸也请求奉迎康王。张邦昌权

  衡利弊,知道金人北归,大势已去,也应该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于是决定从吕好问之计,

  王时雍反对说:“而今已是骑虎难下,您应深思熟虑、方作定择,以免来日后悔莫及。”

  徐秉哲也赞同王时雍。但张邦昌远比这两个目光短浅的家伙狡猾得多,他立刻删元佑皇

  后为宋太后,入御延福宫,又派蒋师愈带信去见康王自陈:“邦昌勉循金人拥戴,是想

  权宜一时以救国难,绝无其他企图!”他还恬不知耻地杜撰一大篇他精忠报国的情节:

  “邦昌得知二帝蒙尘,哀号欲绝,以身投地欲殉家国,绝而复醒,金人却不肯收回成命,

  实在是口舌难争,邦昌又以首触柱速求一死,无奈金人昼夜监守,求死不能……·忽然

  城中百官联名劝进,推邦昌为主以求自免。倘使邦昌手中有甲兵,一定与大金抗争到底!

  邦昌本不想忍辱偷生,只为百官劝谓:“势已至此,虽死不能使二帝回迁,只有从权全

  人,才可保全宗室社稷,以谋后留。若坚持一节而死,一定连累二帝,怎么称得上是忠

  臣呢?”本来邦昌身为宇辅,世代承恩,主上蒙辱而不能死节,还有何面目见天下黎民!

  然而念及复兴之计,实在不忍心一死而置家国不顾!不久,张邦昌又派谢克家把大宋的

  授命宝——王壐献给康玉,又降手书请元佑皇后垂帘听政,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处资善

  堂。他又派遣使官奉车驾、衣物以及其他御用之物去南京进献给康王。不久他自己也赶

  到南京,拜见康壬。张邦昌见到康王时表演得更是生动逼真,他葡葡在康王驾前,伏地

  恸哭,请求康王赐之死罪。康王好言相慰,免他死罪。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是为

  高宗,改年号建炎。张邦昌跪倒称贺。高宗封他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

  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不久又擢为太傅,位脐三公。

秦氏-姓秦的名人-秦姓起名字-秦姓的起源与家谱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秦」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