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 吴姓各支的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1收藏

谁知道 吴姓各支的辈分,第1张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吴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

寻根溯源

1、《通志•氏族略》、《史记•周本纪》、《元和姓 纂》《丹阳吴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

3、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远古时代部落有虞氏的后裔。

4、出自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 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 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 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 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 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吴姓发源于我国南方,在秦汉时期,是得姓以后第一个发 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 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 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 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 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有一部分迁 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至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濮阳、渤 海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 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 吴姓为东汉大司马吴汉之后,历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 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到了宋元时期 ,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 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 ,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 。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 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华东各省吴姓人口比率均占各省人口百分之二以上,尤 以福建省为高,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五。

郡望堂号

吴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有关资料 所载,主要有八个:

1、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

2、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3、渤海郡 ,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

4、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

5、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

6、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7、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

8、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

堂号:

“源远”、“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让”、“崇礼”、 “让德”、“思让”、“均安”、“履成”、“敦厚”、“德让”、“源德”、“树德”、 “世德”、“观乐”、“双合”、“思源”、“崇本”、“瑞本”、“听彝”、“种德”、 “延陵”等。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 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名人精粹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时著名的兵家,善于用兵,曾 为鲁将与魏将,在楚国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于秦二世元年在蕲 县率队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吴芮:西汉初诸侯王,秦时任番阳(今江西波阳东)县令,秦末率兵起 义,因助汉高祖称帝有功,被封长沙王。吴汉: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大司马,为南阳吴氏代表人物,因助汉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为广平侯,使其家族成为东汉初吴姓中最为显赫的家族。吴均: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官奉朝请。通史 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时称“吴均体”。 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史学家,官至卫尉少卿兼修文 馆学士,著有《武后实录》、《贞观政要》等书。吴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著名画家。他所作人物、鬼 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于世。后人奉为“画圣”。吴镇:嘉兴(今属浙江)人,元代杰出画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称,为 “元四家”之一。吴承恩:明代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人,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而著称于世。吴三桂:江苏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 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吴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 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吴昌硕:浙江安吉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和书法,尤精篆 刻。吴沃尧:广东南海(今广州)人,清代著名小说家,所著小说影响最大 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有训:江西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 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等职。

一、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二、吴姓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三、吴姓由来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

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扩展资料: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吴氏制定统一的行辈字比较晚,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至今仍未统一起来,各地仍旧照按自己的家谱字辈进行起名。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

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将它继承和发扬。

▲吴氏家谱信息:

2690全国吴氏宗谱支蕃衍志不分卷

杨继盛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1全国吴氏宗谱支世系图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2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吴如胜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3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吴鸣凤撰

写本 一册

2694辽宁本溪吴俄雨格氏家乘五卷

清雍正间纂 写本

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邨

2695辽宁凤城吴氏家谱一卷

(民国)吴春融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杨木乡

复印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2696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2697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民国)吴恩培编

民国二十九年(1940)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辽宁图

2698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清)吴优善 吴鸿磐纂

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

铁板本

河北滦南县档

2699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清)吴宝善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滦南县文管

注:吴怀慎首修於清道光三年。

2700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吴淑珍纂

钞本

河北青县崇 镇野兀屯

2701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

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图

2702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承佑纂

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上海松江县博

注:该族为张泽吴氏。

2703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吴宗洛十一修

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该族散居常州、无锡、江阴等地。

2704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吴瑞宗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海图

2705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清)吴丽生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科图

2706江苏吴氏 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仲山纂修、

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l)

2707江西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陈里坑邨竹窝里

注:谱首修於清道光十七年。

2708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民国)吴祖起纂

民国五年(1916)锦肃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邨小吴家

注:吴孺敦创修於元至正间。

2709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民国)吴怀镡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赣榆县档

2710江苏淮阴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清)吴昆田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镇江市图

2711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其种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美国

2712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芸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江苏镇江市博

2713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引孙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714江苏仪徽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邨

2715江苏泰州富安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吴嘉珠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历史所

2716江苏泰州海陵南巴塘吴氏族谱□□卷

(民国)姚龙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爱字号卷6、忠字号卷

1、2、4-6)

2717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金波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邨塘河队

2718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南京博

2719江西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清)吴章焕六修

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吴鸿翼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2720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1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2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锡纯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日本 美国

2723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吴国桢主修 解 编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往:吴其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

2724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吴世铮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注:一名《京江吴氏族谱》。

2725江苏镇江润洲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耀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四册

上海图

2726江苏镇江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钱龄撰

民国十一年(1922)至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谱始修於宋大中祥符五年,此为九修。

2727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四卷

(清)吴兆麒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敦厚堂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美国

注:一名《润州吴氏宋谱》。

2728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三卷

(民国)吴兆元等重修

民国(八年(1929)刊本

日本 美国

2729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六卷

(民国)吴兆元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敦厚堂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吴氏宗谱》、《徽州迁润家谱》。

2730江苏镇江润州吴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荣章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均安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上海图

注:书口作《吴氏家谱》。吴新晖等始修於清康

熙二年。

2731江苏镇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士荣等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32江苏丹阳延陵荆邨吴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广财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美国

2733江苏丹阳延陵吴氏世系表不分卷

吴国定 吴逊新纂修

刊本 二册

美国

2734江苏丹阳吴氏族谱志略

(清)吴庄撰

清康熙闲刻《延陵合璧》本

北图

2735江苏常州吴氏伯武公房谱二卷

(清)吴文薰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2736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六卷

(清)诸葛润 吴家祥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至德堂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吴应鳖初修於明天启七年。

2737江苏常州毘陵庵头吴氏宗谱九卷

(清)吴庆朝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至德嗽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3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大成宗谱四十二卷

(清)吴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江苏镇江博(存卷首、卷1)

273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培炳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2740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清)吴凤藻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41江苏常州毘陵薛墅吴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吴唐林续修

清光绪九年(1883)履成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隆庆间,此为十二修。

2742江苏常州薛墅吴氏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吴晋主修 吴澄总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履成堂活字本 二十二

北图 历史所 美国

2743江苏常州邘里吴氏族谱十二卷

(清)吴瑞荣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读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44江苏常州宋泽吴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吴秉性 吴廷瑞增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2745江苏常州毘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吴富德 吴其贤等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让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2746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清)吴川法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2747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祥鸿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美国

2748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赓麟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佳胤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2749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2750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吴观周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刻本 二十四册

上海图

2751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8)

2752江西常州毘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清)吴志尚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美国

2753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民国二年(1913)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历史所

2754江苏常州毘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2755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刊本

江苏档(存卷2)

2756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凤照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4)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57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德尧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四十五册

吉林大学

275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275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附收支清帐

一册

民国十八年(1929)周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顺治间,此为八修。

2760江苏常州毘陵吴氏宗谱六卷补遗一卷

(民国)吴廉宝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绪堂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补遗--卷缺)

2761江苏常州章 吴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吴照 吴道援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五册

河北大学

2762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志霖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7)

2763江苏常州毘陵西角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德华 吴德福等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十九年。

2764江苏常州蒲岸里吴氏宗谱八卷

(民国)吴志诚 吴志炳主修

民国:二十七年(1948)常州吴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祖元始修於清嘉庆十九年。

2765江苏金坛吴氏家乘四卷

(清)吴联庆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雍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2766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清)吴人秀 吴世焜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山西省文史馆

2767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清)吴亭甫纂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一册

台湾

2768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2769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吴振钧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存卷首、卷1-13)美国

2770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清)吴祥霖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宇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书口题《吴氏统谱》。

2771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 五册

上海图

2772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吴叔渭等修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木活字本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2773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清)吴超然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复旦大学

注:吴明轩首修於明代。

2774江苏江阴严 吴氏宗谱四十卷

(清)任震初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吴日宣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七年,此为六修。

2775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翔九等九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2776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增甲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77江苏江阴澄江横邨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顺根 吴秉灿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县档

注:谱首修於明烘武七年。

2778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七卷

(清)吴光焯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2779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吴德庸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2780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吴一清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

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性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一年。

2781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润徵编修

清宣统间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782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科图

2783江苏宜兴北渠吴民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吴一清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北图(二部)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2784江苏宜兴城塘吴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吴国瑾 吴正美主修

民国三年(1914)崇礼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吴子道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年。

2785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吴诚一等八修

民国十五年(1926)齐美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2786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吴唱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9)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河北大学

z787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民国)吴莲溪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一名《钟离吴氏宗谱》。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五

年。

2788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清)吴潮 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89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清)吴焕文 吴焯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 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封面作《吴氏支谱草稿》。

▲《义乌吴氏家谱》序

作者:梁启超来源:

谱牒之学,起于周汉,而极盛于南北朝。

夫南北朝所以独尊谱牒者何耶自永嘉之乱,河洛沦为■腥,胡羯鲜卑氐羌诸裔,交错于中国,其后乃至如元魏之九十六族,咸减字译音以冒汉姓于是神明遗胄,如范阳之卢,博陵之崔等,不能不各溯其祖之所自出,以自翘异,以示其子孙故北朝谱牒之重,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

大江以南,虽自汉以来,次第置郡国;然土著之民,半属夷越,晋元渡江,中原衣冠阀阅,相从南徙,王谢郗庾之伦,惧播迁之后,数典忘祖于是系固有之郡望,著其世次,使永不忘其所自来,此南朝谱牒之重,又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或者曰:门阀之见,增憍慢,奖褊心,非所以善群斯固然也虽然,人性固恒恃其所观感激劝,而日以向上,为人子孙者,食旧德,诵先芬,知吾祖若宗所以立身砥行,效忠于国而光大其家者为何如,则往往悚惕鼓舞,求所以自建树,不坠其绪《诗》不云乎,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人人如是,则不肖者惧,而善者劝矣若是乎谱牒之可以翊助世教,如此其重也《隋书 经籍志》著录之诸谱,今无一存矣然而故家名族,相传家乘,未经陈农之采,未入刘向之校,而体例谨严,纪载详备者,尚往往而有,谈国故者宝焉。

延陵吴氏之谱,据于志宁序,谓创修者,实为东汉灈阳侯如胜其信否虽不敢知,然以《隋志》所载,褚氏,江氏,庾氏,裴氏,虞氏,曹氏,明氏之家传家记世录等,其撰人多出魏晋之际然则吴谱传自汉末,其事盖非不可能又据明弘治桂钺之序,则覙述旧谱自灈阳侯以下世次,一无所紊,其佚名者则阙其名而但著其代,其支派之迁徙,皆朗然如列眉,非代有所受之,而能如是耶 吴氏自泰伯以来,以北人而首殖民于南服,姬宗受封命氏者数十,及周之衰,则零落殆尽,而吴乃绵历数千岁,至今为名宗大江以南,血统之纯,世泽之远,未有能与吴氏抗颜行者。

义乌之吴,吴氏支派之一耳然其谱,自明洪武,弘治,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光绪,未有经五十年不修者其第十三修之本,成于光绪十年,距今亦仅四十一年耳其族之长老,又复有十四修之举,其敬宗收族,继继绳绳之盛业,抑何其远耶!昔泰伯季札,以礼让仪型天下,实为吾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国之能与天地久长者恃此今也承浇末之敝,贵争贱让,谬种流传,神明之胤,其不沦胥以亡者如发吴氏子孙,其有能阐扬世德,以风天下者耶 此又非独一人一姓之事云尔。

民国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新会梁启超拜撰。

抚州黎川东山金泉井:泰伯祖-季札祖-……-简公-宣公-经公-仁公-豪公-近谦公-仲六公-东四公-玉四公-云十公-伯亨公(东山一世)-孟江公(二世)-愈宽公(泰字辈)-平溪公(时字辈)

泰时国可元 顺仁世益昌 祖功光裕远 宗德滋培长 立志宜思善 居家贵守常 道由心上学 才自品中彰 成都:梁、上、世、逢、纯、修

简阳市河东镇:泰伯-季子-吴宣-吴纶-吴宥-吴坤二-吴泰甫-吴四六郎-吴源-吴友全-吴伯善-吴永富-吴长发-吴文宝-吴万兴-吴永暄-吴颜-吴玉铿-吴普宙-吴海-吴文炜-吴世珍-吴愈-吴斯先-吴德舟:文武全敬孝、功成名显驰、修性能平治、世代辉门楣、亲恩群重报、后裔步金梯

简阳市:泰伯-季子-吴宣-吴念一郎-吴念十二-吴十四-吴十六-吴祖受-吴三哥-吴原得-吴永全-吴细满-吴应崇-吴文显-吴秉德-吴希贤-吴兴忠-吴嘉铨:应文秉希兴嘉、永继世德、大发其祥<--传家忠孝、辅国贤良、人文起、金玉满堂、天赐纯嘏、祚胤锦长-->陛虹万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明空]\晟煜玺泽\昊[羽中]武强\春钦熠昂\远瑾举昆\华贵辉章\常龙承邦\尚奉栋梁\嗣鼐安宝\皋振建康\有翥君皋\攀逵俊浩\[斌贝]伟立志\正义明朝\繁荣顺道

宜宾邱场乡(原湖北黄州府孝感乡湖广入川迁入):世次字班行如下:元亨利贞信善。仁义礼智绵长。五伦克守古训。世德自尔遐昌。(元亨利贞信善。仁义礼智询良。橾本维遵古训。恒传世代典章。忠孝纲常兴振。德泽裕後绵长。祥和自臻瑞庆。天申茀禄荣昌。)  遵义市正安县市坪镇刀塘(含猪头岩)共6000余人吴氏苗寨:

世传万古,延汉承宗、太廷忠兴

市坪刀塘苗族吴氏宗祠:

刀塘吴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谷旦,距今约二百年左右,祠堂坐西向东,占地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分上下殿,中间天井,内木结构(四列三间),外用青砖砌成围墙,前面装饰如牌坊样,上书“吴氏宗祠”四字,大门用青石条拱门框:下殿两边是耳房,中间是过道,楼上是戏台。

祠堂空地两块,祠堂门前一块是院坝,约120平方米,祠堂南面一空地大约3亩空地,供全寨人集会、娱乐活动场所。

刀塘吴氏宗祠,是遵义市范围内唯一的吴姓宗祠,欢迎各地吴姓族人常来做客!

遵义市务川县:世传万古,延汉承宗、太廷忠兴

遵义市湄潭县黄家坝镇:

正 家 天 成 克 文 学 全 凤 仪 盛 朝 贞 玉 瑞

世 代 永 昌 基 金 声 联 雨 顺 国 音 和 谐 于

延 汉 集 孔 子 功 议 在 栋 涌 多 快 须 好 省

社 会 占 荣 光 泰 伯 称 智 德 发 祖 应 时 锡

方 香 参 恒 现 远 福 行 寿 灿 廷 中 九 万 阳

诗 书 禁 示 长(共计八十个字)

金沙县沙土镇官田乡:乾守汝金有,永怀宗国安,文明光盛世,德始应朝官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禄:宁毓俊美、传礼家声、经华远用、泽赞中和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铭: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维丕、茂协青松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雄:增开运会、恒展才谋、隆章锡庆、相佐咸钦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千佑:有益成就、亲贤安国、位育高厚、遇萃亨通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万总:由斯怀德、治化荣昌、优极科品、善继超群  平塘县克度镇:泰伯-季札-?:起、国、茂、怀、永,开、学、定、洪、邦,宗、培、铭、毓、秀,正、治、裕、祯、祥  余庆县:泰伯-季札-吴先春:新胜光奋起,金国朝大先,万有洪作正,四代永兴隆

黎平县中潮镇吴氏支系: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雄-尚泰93世吴伯政、显荣、曰、宏、国、起、思、道、世、川、之、文、元、培、朝、家、昌、达。110世开始:承、继、传、仁、孝、声、名、定、远、扬、再、立、光、宗、志、宏、开、大、吉、祥、敦、伦、增、厚、泽、万、代、庆、联、芳。

麻江县贤昌镇吴氏支系:开、秀、光、春、和、兴、暮、顺、华、国、全、家、远

黔西南晴隆县光照镇马京村吴氏字派:

前定字派:宗 守 思 君 言 目 手 志 邦 龄

续定字派:传 家 维 有 山 大 事 积 德 求 地 读 书

再续定字派:科 学 技 术 兴 国 富 民 子 孙 世 代 永 远 继 承

镇远县大地乡大峰岩、惠水县水井湾、石阡县(塘头、高魁): 延陵堂吴廷甲四川(今重庆涪陵)起祖,吴三凤(涪陵族祖),吴起龙(重庆迁入贵州镇远路腊起祖),字派:起默世联宗 玉(王字旁)仁国大宏 其成家有庆 至德本谦恭

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为:(目前已到了“定”字辈)

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

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

继先贵务本,耀祖重安邦,循法显道哲,守信添谊良。

华藻蕴繁士,英才绍宗光,言功建树伟,奇志贤声扬。

会同县地灵乡: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

邵阳市长阳铺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光\廷\应\一\承\亨\士\文\宗\登\主\静\立\人\极\心\正\福\自\永

华容县 民吴一世祖秦皓公,字复初,是季札的八十三代孙,世居南京江宁府句容县七户桥打铜巷 。1402年,为避兵祸,公之长子易东、次子图南、三子雨西、四子北江迁居华容。句民自埜公而下演派为:卜元孟志、 建本从之,继以火土金水木偏旁为派,在继以士世家良、师年道长、时维丕作、名甲尚方 渤海吴姓广西桂林市平乐县二塘镇谢家先锋村分支字派(与以上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部分相同):

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

传家宜忠厚,经邦在文章,德懋勋乃茂,望崇誉自芳。

(传下来的族谱上记载,此分支源自泰伯以下第96代,自第96代起据此排辈,族谱上最后的记载到的第26代即“经”字辈在乾隆年间,但目前的排行是到了“亨嘉逢康泰”的“康”字辈。据此猜测,可能是族谱上的第26代之后再未补充记载,而后人在派完第40代“扬”字后又重新开始派了一轮,才到了现在的“康”字辈。) 黄石志辅公後裔:显一学启文 、锡洪相焕坤、 著作高风远 、永兴世则长、 韵书承祖训 、礼让肇家帮 、唐宋文章盛 、阐明进入商 、孝室维息利 、籣桂庆腾芳

当阳县:泰伯-季子-?:字 家 遵 道 毅 传 世 尚 文 章  阳新县、红安、大悟、黄陂吴万七世系字辈:(吴荣一)玉培锡泽木、熙德绍基隆、茂绩光高代、宏名万世同。(吴荣二)士之大本、立行惟先、世守家法、福泽永绵。“四荣”后裔继:爰思宗子、秉正从中、永联孝友、相庆时雍;1997年继:弘扬祖志、长发其祥、宽厚仁义、商尚为方。 黄梅大河吴炳武支系:炳福锦德钧、元仲道世中、用天国应士、兆之本致知、明理希贤哲、修身慕善良、诗书攀桂蕊、忠孝永流芳。 黄梅吴七一支系:熙堂铭淑楷、炳塾铸洪材、丞育钧源本、辉增锡汝梅。然圭钟浚桂、灿圣锦沂桓、烈域锋淳柘、焯坦锐济槐。 黄梅山南:宏万利遥、协和攸思、元应呈祥、上达位列,文运开华国、忠义世名扬、光前启裕后、懿德永远长。 黄梅吴河:德思伯志孟、时天国道中、正心光宗应、懋学仕宜崇、周邦新景远、富寿兆长隆、昭代伟人起、恒兹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浩庆开先业、修和韶煜同、伦常展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福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世泽、华耀振兴丰、信义符钦敬、亲爱乐咸雍、吉裕禧模范、纪纲训芳朋。 黄梅大洋庙口上:耀志荣大名、楚邦衍贤声、盛德光先业、良谋裕后昆、诗书贻世泽、礼义启宗庭、永远笃和顺、家园庆隆兴。 武穴市:世仁让开业、存心定有天、家和长迪吉、毓庆懋承前、由斯方遂意、惟勤必遇缘、忠正培本厚、效作应常绵、善学增荣耀、谦恭继祖贤、谱光明汉献、良范启宗联。 蕲春桐梓:本从至德、延及大升、箕求济美、枝干齐荣、诗礼裕后、忠恕存心、习善成性、克绍先型、献身祖国、奋斗云程、金台显隽、艺苑扬声、书香永振、进泽长新。 蕲春大同南冲:三百千万兆、广德永泰兴、廷帮宏绍应、达登明圣君、儒昌禄位盛、善大福基生。 蕲春两河口蟹子地: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惟锡类、兰桂庆腾芳。 蕲春黄厂梅畈:道大宗国世德新、贤才尚承先祖恩、作述家修教一本、延陵万代有余馨。 宣恩: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世咸德、光宗必荣昌、文明学仕贵、宏景应开芳;再正通光昌胜秀、承继先贤德、廷翰世泽长、嗣西中心振、万代照明芳;再正通光昌胜秀、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 钟祥市:楚凤贡起显、可廷开作尚;本修学先广、德明家定昌、继宗传承宪、崇道兆安邦;福泽奠业基、祖绩震环宇、忠厚源远长、世代葆康宁。 黄陂祁家湾星火村:坦锡济纯良天人景运昌齐遵先世志家国庆祯祥。  汉阳:贤 良 方 正 克 振 家 邦  江夏::继起定荣昌,祖德争光大,--名--显扬  武汉:世家继承泰   淄川市枣强镇:泰伯-季子-吴禹:永世宗兴凤廷化魁立志守本克承乃长、天宝晟辉千秋万昌  淄沂市:泰伯-季子-吴献:献化凤良廷????明?一世殿治岐开昌运

泰安市楼德镇西城前村:士钦修建言 加师占其燕

临沂市郯城吴冶庄村:

吴氏宗谱载,吴氏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自郯城县吴蒲坦迁居城西南五里处定居

元朝永庆,福兴绍清,

士传善继,克富维宗,

开昌景太,志学佃庭,

加怀成瑞,敏慎培英,安溪县剑斗镇:泰伯-季子-?:时学延茂佐、志思世伊衡、伯仲及叔季、贻谋子孙承、文武允吉甫、万邦为宪郷、光大列祖德、永昌厥后徵  石狮市蚶江水头乡:泰伯-季子-吴仁甫-吴均德:继维文章家帮吉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  晋江市磁灶:泰伯-季子-?-吴先举13世吴福:公侯伯子卿平治庆家声孝友孙谋远诗书世泽宏22世吴鹰霄敦宗怀礼让绍德尚廉贞大道涵仁厚心清鉴理明

三明市将乐县光明村:民国己丑年重修族谱取名字辈 :士兴其世 家道永昌恢宏先绪 灡桂腾芳

克绳祖德 继述流光 祥开厚福 远绍书香 潮州府潮阳县河陇吴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韶关市:泰伯-季子-?:崇德伯子彦有风、日万以沁侍元隆、孟祖荣华文英显、仲孙慎秀发兴重   信阳光山砖桥吴大湾及斛山三座楼吴英支:先、致、礼、本、传、家、宝、文、华、世、泽、长、大、恩、光、有、庆、道、德、永、维、祥

南阳,新野、唐河、镇平、西峡、南召:从19世--109世 从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吴汉先祖到吴志尧,吴志辅到吴道泰、吴广祥、吴聪盼、吴永州、吴守卿到吴军赏 吴忠言、吴道钦 道广新祥,永守忠道

南阳镇平、西峡、南召从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吴汉先祖到吴帮翰:邦元白永春,文玉其中应。 天(日)世相成美,志(乾鸿)大广朝廷,家祥长发富,时达显才能。  新县沙窝集东吴家湾:泰伯-季子-吴少微-吴达甫:金佃传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国宝、孝友理家珍、良善荣华久、仁义富贵兴、祖贤宗恩远、光前裕后昆  新县:泰伯-季子-?-吴国宝:春永维家式、 荣华耀泽芳、瑞明从德载、 培延定克长、正达安邦志、 金玉立朝章、天赐必万有、 敦本应千祥 无为县樊家湾:先祖吴廷翰(1491-1559),字嵩柏,号苏原。明无为州人。现世次字班行如下:克振先绪、复辉昌大、膺锡嘉祥、恩荣世继

灵璧县尹集镇三村村吴家:延陵堂,与徐州吴氏联谱。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新迎裕庆善、礼顺道恒彰;毓秀兰华谱、声名培树昌;根深叶芳茂、延陵代增光。(其中“忠”为106世)

五年(11)至德堂木活字本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清)吴超然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0)经远堂木活字本 复旦大学 注:吴明轩首修於明代 江苏江阴严 吴氏宗谱四十卷 (清)任震初纂修 清同治八年(1)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吴日宣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七年,此为六修 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翔九等九修 清光绪十三年(1)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增甲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澄江横邨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顺根 吴秉灿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县档 注:谱首修於明烘武七年 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七卷 (清)吴光焯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吴德庸修 清光绪五年(1)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0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吴一清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0)活字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 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性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一年 1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润徵编修 清宣统间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科图 江苏宜兴北渠吴民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吴一清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0)活字本 北图(二部)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宜兴城塘吴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吴国瑾 吴正美主修 民国三年(11)崇礼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吴子道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年 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吴诚一等八修 民国十五年(1)齐美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吴唱续修 民国十八年(1)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河北大学 z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民国)吴莲溪续纂 民国三十六年(1)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一名《钟离吴氏宗谱》。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五 年 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清)吴潮 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清)吴焕文 吴焯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修 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封面作《吴氏支谱草稿》。▲《义乌吴氏家谱》序作者:梁启超来源:谱牒之学,起于周汉,而极盛于南北朝。

1、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注: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2、安徽省桐城马埠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旗、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注:马埠山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马埠吴氏一世祖吴道二(字祥甫)的8代孙开始。

3、安徽省桐城麻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诒、厥、孙、谋,聿、怀、多、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5、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6、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7、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8、安徽省滁州市吴连作一支家谱字派

……炳、增、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注:自该支始祖吴连作的5代开始。

9、安徽省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注:自茂林吴氏始祖吴万一开始。

10、江苏省丹徒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土、正、益、文、学、绍、述、启、宠、昌,积、善、传、家、远,居、仁、衍、世、昌。……

注:从丹徒吴氏一世祖吴春的15代孙开始。

11、江苏省洞庭吴氏一支字辈

……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

注:季札66代至81代。

12、江苏省暨阳东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汗、潮、涨、清、源、润、潜、泾、渭、澄、江、淮、洙、泗、法、汪、洋、沛、泽、深。……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允材的13代孙开始。

13、江苏省沐阳虞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昶、显、洗、远、梦,之、昌、克、道、廷,华、大、晋、希、尚,惟、以、国、从、忠,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勤、孝、传、家、久,世、泽、承、礼、让。

续:启、仁、保、信、义,富、学、耀、先、宗,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注:自虞溪吴氏始祖吴昶开始。

14、河北省黄骅市吴高崇支系统一字派

……高、景、和、华、龙,世、邦、志、广、恩,国、绍、道、之、增,式、重、玉、保、忠。英、杰、儒、德、盛,子、俊、贤、圣、明,学、显、学、富、贵,润、泽、洪、庆、廷。……

自己对应一下吧

吴氏宗谱

我家藏有民国元年修订的陆家堰吴氏(敦本堂)红面缎宗谱一本,长43公分,宽30公分,记录吴氏始祖一世待问公居福建省建宁府浦城县,到三世由安时公赘居姑苏,到五世由柏公居鄞之丽山孟公桥之东墙里宅的宅前,到十世由显公桂公迁陆家堰十三世由净观公分支陆家堰,由宅前起<陆家堰在内>民国六年止吴氏共有二十一个分支<内有分支地名附件一份>都有共同建立的二十个一统的(二十个)排行(辈分)是:德、泽、承、先、世;诗、书、启、嗣、昆;永、祈、常、庆、泰;忠、孝、立、乾、坤;

陆家堰吴氏由净观公德字辈现临孝字辈了。

陆家堰吴氏<敦本堂>宗谱中有数幅对联,其中一幅对联是(共五十个字)。

三让流风不替,发祥于闽历仕于宋待郎正肃事业功名昭古史。

延陵旧俗维新,一迁于苏再徒于鄞宣使义郎文章书画傲南宫。

吴氏始祖待问公居福建省建宁府浦城县东五里的吴山。宋乾德四年授光禄卿官至礼部待郎。三世时期由安时公赘居姑苏,任平江府提刑决狱,五世时期由柏公,因宋高宗南渡居鄞之丽山丰乐乡宅前,仕至宣义郎,十三世净观公避金兀术之乱居陆家堰。

丽江宅前吴氏分支

民国元年时期止

共二十一个分支

1丽山宅前 2西宅金家堰 3后宅

4姜山菱池漕 5陆家堰 6墙里宅

7泥桥巷 8宁海 9山西宅

10奉化汘路下霍 11唐家桥 12松树坟头

13东河际 14杭州 15江东后街

16杨家岸 17河泊所 1廨院桥

19吴家山 20茅山斗门桥 21定海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

吴祈康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著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著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吴氏宗支蕃衍志不分卷 藏地: 美国 杨继盛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写本 一册

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如胜纂写本 一册

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藏地: 美国 吴呜凤撰写本 一册

辽宁本溪·吴俄尔格氏家乘五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村 (清)吴守恩纂清雍正间纂写本

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藏地:北京图书馆清钞本 一册

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藏地:北京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民国)吴恩培编1940年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档案馆 (清)吴优善 吴鸿盘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纂 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铁板本

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藏地:河北泺南县文管会 (清)吴宝善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刻本

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藏地:河北青县崇仟镇野兀屯吴淑珍纂钞本

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仁泽堂刻本

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藏地:上海松江县博物馆 (民国)吴承祜纂 1929年1936年铅印本

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宗洛十一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瑞宗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清)吴丽生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本 十册

江苏·吴氏汇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存卷1)(民国)吴仲山纂修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江苏淋水县云合乡陈里坑屯竹窝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屯小吴家 (民国)吴祖起纂 1916年锦绣堂木活字本

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藏地:江苏赣榆县档案馆 (民国)吴怀镡重修 1937年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淮阴·南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图书馆 (清)吴昆田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翻刻本

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 美国 (民国)吴其稑等重修 1921年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清)吴芸等纂 1935年石印本

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吴引孙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朱印本 四册

江苏仪徵·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藏地: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屯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泰州·富安县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图书馆 (清)吴嘉珠纂修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江苏泰州·海陵南圯塘吴氏族谱□□卷 藏地:江苏丹阳县图书馆(存爱字吴卷 6、忠字号卷1、2、4—6)(民国)姚龙光重修 1919年木刻本

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藏地: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屯塘河队 (民国)吴金波重修 1924年石印本

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藏地:南京市博物馆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清)吴章焕六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铅印本 二十八册

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藏地: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1925年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锡纯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均安堂刊本

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吉林大学 (清)吴国桢主修 解簠编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怡德堂刻本 四册

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镇江市博物馆 美国 (清)吴世铮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江苏常州·毗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 美国 (清)吴富德吴其贤等续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让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清)吴川法修清光绪

谁知道 吴姓各支的辈分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吴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 寻根溯源 1、《通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