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姓 次氏家谱 次姓起源 次姓名人 次姓的来源 次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次姓 次氏家谱 次姓起源 次姓名人 次姓的来源 次姓简介,第1张

次[次,古音读作qí(ㄑㄧˊ),亦可读作chí(ㄔˊ),不可读作cì(ㄘ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之子十日,属于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海外东经》记载,伏羲氏之子为十日,十日一族以汤为姓氏,称汤氏。汤氏后裔中有汤次氏。汤次氏之后有汤氏、次氏。次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顷王襄之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名熊横,迁都于陈国(今河南周口),其支庶后裔中有次氏,为楚国公族,曾产生了传神的斩蛟勇士次非。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据刘邦第七十一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刘氏后裔在东汉年间加入日本大和族,传到大藏春实的第九代孙大藏种直,生有五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五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

其中的次郎大藏幸种(次子)的后裔,在唐朝时期回祖国,在湖南一带学习、经商,并有不少人留居不归,按汉民习惯改姓氏为“次刘氏”,后有人省文取“次”简化为次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分支突厥族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隋书·突厥传》记载:突厥族下官职有叶护、次设、特勤、次俟、利发五等。其族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李绩率大军所破。后采取收其民与内地汉民混居,逐渐汉化的政策,其次设、次俟等官员的后裔后有取汉字“次”、“俟”、“设”等为姓氏者,其称次氏、鲍氏、俟氏、设氏等。

二迁徙分布:

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湖南省、河北省栾城县、 自治区、日本国,均有次氏族人分布。在韩国,除了次氏,还有次吏氏,亦为汉、唐之际古突厥族人的同源后裔,随渤海国破后逃亡至其地区的。

三历史名人:

次 非:(生卒年待考),楚国人。传说中著名楚国勇士。

有一天,次非在干遂(今湖北张家界)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突然波涛汹涌,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船上的乘客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摇船人也抖作一团。

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

摇船人吓得一个劲儿摇头:“碰上这两条恶蛟的船,没有听说能幸免的。”

次非唰地抽出宝剑,坚定地说:“我定要叫这两条恶蛟变成江底的一堆腐肉朽骨!如果我放下武器,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呢?”说罢,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终于斩杀双蛟。

风平了,浪静了,次非用忘我的牺牲精神和高强的本领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次 多:(公元1950~今),藏族, 人。 自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0~1992年在《 文艺》杂志社工作,副编审。曾任小说组长副主编、主编等职,发表十万字左右散文五万字文艺研究文章,翻译十五万字作品。

1992年调 作协工作,1995年出版个人创作集《母亲的恩情》,在第四届少数民族优秀文学评奖中获翻译奖;1995年获自治区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获《 文艺》“隆达杯”奖。首届才旦卓玛艺术基金优秀歌曲创作评奖中获铜牌。

现任 翻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次成刚:(公元1963~今),河北栾城人。著名 基层党务工作者。

河北省栾城县惠源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工程师。栾城县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以来,一直在惠源公司工作。

由于他工作积极负责、作风正派、成绩突出,1988年以来连续获石家庄市建材系统优秀人才、优秀经理、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1990年、1994年、1995年获市级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县十佳优秀青年、栾城县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获石家庄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鲍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鲍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1

鲍氏

分布地区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得姓始祖

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鲍姓很少为人所知,其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宋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1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当时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3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江苏等。明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4干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66%。明时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山东、江西等。全国形成以浙皖苏、陕西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

当代鲍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鲍姓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青海、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北、河南,这四省的鲍姓又集中了23%。浙江为鲍姓第一大省,占鲍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苏、西部青海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鲍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79)表明:在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黑龙江西北和东部,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鲍4.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在浙沪苏、山东南端、安徽大部、赣闽北部、吉林中部和东段、黑龙江中部、南、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0.26%之间全国总面积的12.6%,居住了大约30%的鲍姓人群。

家族名人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

鲍姓的起源与家谱 篇2

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食邑于鲍邑。因以鲍为氏。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鲍」氏。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家族名人

鲍叔牙

春秋齐大夫,生卒年不详。少与管仲友善,知管仲贤而贫,分财多与;后鲍叔牙事齐桓公,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牙乃荐管仲于桓公,卒佐桓公成霸业。世多称其知人而笃于友谊。

鲍靓 神仙太守

鲍姑

地望分布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次姓 次氏家谱 次姓起源 次姓名人 次姓的来源 次姓简介

次[次,古音读作qí(ㄑㄧˊ),亦可读作chí(ㄔˊ),不可读作cì(ㄘ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之子十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