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裔吗?死后埋在什么地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3收藏

包拯有后裔吗?死后埋在什么地方,第1张

有啊!墓志就此写得十分清楚,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

包玉刚(1918—1991),上世纪80年代“世界八大船王”之一,原来竟是北宋仁宗皇帝时的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包拯的29代嫡孙。包玉刚1964年意外得知自己原是包拯的后代。1964年10月,已离开故乡多年的包玉刚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回到宁波访问,这次回乡之旅,他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就特意将“天一阁”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捧出给包先生看。这套线装古本的《包氏家谱》记录了包家绵延繁衍的根系。包玉刚当即查看了《包氏家谱》,并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高兴得呼喊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

包拯去世后,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公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一九八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包河秀色~·在城东南的旧城墙外侧,因北宋清官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风景区内还建有包公祠和包公墓,更使这一名胜古迹流芳百世,万民敬仰。

  明嘉靖年间,在包公幼年读书的河心香花墩上修建了包公祠,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包括《家训》及包氏家谱等展品。祠东六角亭有井一口,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头痛难忍,故名“廉泉”。包河东南占地3公顷的松柏丛中,是包公及其夫人、子孙的墓园。

  为纪念包公千年诞辰,在包河公园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了包公文化园,除包公祠、包公墓外,还新建了青天阁、包公纪念馆、功德广场、水面喷泉等。整个风景区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湖面波光涟漪,游艇荡漾;两岸垂柳婆娑,嘉木葱茏,是人们拜谒先贤、观赏游览的好去处。

  逍遥津名称历史悠久,以三国古战场闻名后世。曹魏与孙吴为争夺合肥,鏖战32载,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斗就在古逍遥津畔。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至今逍遥湖心3岛中还有一土丘,相传为张辽的衣冠冢。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真实无误,云南包公后裔与元太祖后裔都姓包,有很多蒙古包姓因仰慕包公而自称包公后人,所以两家要合写家谱。

1、包公后人入云南

明朝洪武16年,也就是1383年,朱元璋数次遣使来滇,希望平定“南蛮”,四海臣服。但是,明王朝希望兵不血刃平定大西南的愿望落空了。于是,朱元璋派开国大将沐英、傅有德率30万大军入滇平蛮。当时明朝军队从南京开拔,军中有一位包公第14代嫡孙包什一(字绍尧),官居明朝忠武校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旅长。因为战功卓著,包什一后被任命镇守宣威关,为明王朝把持滇东大门的稳定。从南京到滇东,此后包公后世包什一一族的子孙在一个叫宣威大令卡的地方世代繁衍,这里也就是后来包继平的诞生地—榕城包湾。

包家史记载曾有包家祠堂立于包湾当地的老街上,可惜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损毁了。但即使在今天,当地下堡街上仍有近半数人家姓包,而从包拯后裔云贵支系的族谱来看,今天大西南云贵地区的包公后人大多数就是从宣威下堡街流散出去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包公第31代嫡孙包继平。

2、成吉思汗后人成包姓及入云南

元太祖后裔蒙古族包氏:《元朝蒙古秘史》《黄金谱牒》《金册》记载:包端察尔蒙语意为包氏胞祖包赤金蒙语复数为包侕赤金使姓氏传承了,子孙形成包侕赤金贬译孛儿只斤氏族,姓包氏蒙语为包罗特,意为包氏,后裔蒙古可汗包公讳也速该去世后,族人背叛包侕赤金氏族,因而只有包公讳也速该后裔姓包氏,蒙古族习惯称名不称姓氏,包公讳也速该长子元太祖包公讳铁钼真误译铁木真,重振包氏黄金家族,元太祖与爱孙元世祖包公讳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后裔为蒙古族包氏,世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蒙古族包氏人口是汉族包氏人口的两倍多,为包氏主干。

元太祖后裔归化城土默特部部长包公讳俄木布之子包公讳罗,为蒙古戍牧长君,率领蒙古八旗之右翼四旗,从山西大同边外,随清军满州正蓝旗伊拜蒙古旗都统的蓝军,追击李自成大顺军。平山西后经陶寺至陕西西安,顺治二年置满蒙军二千多人,包氏世袭蒙古八旗戍牧长君,镇守西安。子孙分布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湖北,为蓝军籍。大部份为了生存,避免民族仇杀窝里斗,隐瞒蒙古祖籍,学习汉语,融入汉族沿用汉人籍贯,字辈各自编排,不相统一。有的后人受包公文化影响崇敬包拯,冒称是包拯的后代。

清朝康熙年间,包公讳振德为驻防置省蒙古八旗戍牧长君,率领四弟包公讳振达,包公讳振江,包公讳振海,包公讳振龙,二十八子侄,随西安将军瓦尔喀平三藩入四川,瓦尔喀卒。又随信郡王征伐甘肃,后随岳父绿旗军勇略将军赵良栋转战云南各地,平定吴三桂后,追击吴三桂家人经沾益曲靖至贵阳,荒山密林不见踪迹,帝责令追讨不力,削职为民,改土归流,长子包公讳天才一直学不懂汉语,不会说汉话,在云南常与汉人相处,至宣威时能听懂汉话,四子包公讳天魁留在宣威屯田,子孙世居宣威,包公讳天才到四川东川府者海汛,喝了水换水后,会讲汉话,始迁祖包公讳振德很高兴地说:“这是长生天赐给我家的福地!”逐拓荒包堡地数千亩,定居者海街,雍正四年东川府改属云南,始迁祖去世后,安葬云南东川府者海今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者海街小坡坡,子孙取棺木回陕西西安途中,盗贼野狼成群,与土匪一路拼杀,家人伤亡八人,道路荆棘丛生,林中瘴气迷茫,致人死命,至昭通无法前行,改葬昭通,部分子孙定居昭通守墓。后裔融入汉族和回族,分布四川重庆云南各地。今云南包氏有十万多人,其中包拯后裔近五万人,元太祖后裔蒙古包氏黄金家族约三万多人,其余的一万多人。元太祖34世孙云南会泽包世福。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大臣,凭借他的大公无私被后人铭记,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包拯成为进士,为国家效命,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包拯曾因为自己父母年迈,有辞官的想法,因为牵挂父母,他辞官陪伴二老,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墓旁筑起草屋,直到守丧期满,同乡的父老乡亲来都来劝包拯,包拯采取做官。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建议练兵选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培养一批作战能力强大的士兵,驻守国土的边疆,抵御外敌的侵略。

包拯在执政的时候以廉洁著称,他严刑峻法,以严明的纪律规范自己的下属,包拯为人刚正不阿,眼里容不下任何沙子,看到不良的现象存在,王逵曾经强制征收百姓的钱财,弄得百姓名不聊生,发生暴乱。

王逵非但不找自己的原因,还派兵抓捕想要为自己争夺权力的百姓,包拯七次上书弹劾他,最后一次更是将矛头直指当今的统治者,这一举动震惊朝廷,当时人们都佩服包拯能有这样的胆量,皇帝也没想到他要维护百信权力的决心有这这么大。

包拯秉公执法,在他为官的时候,深得民心,他出处为百姓考虑,帮百姓做事,有贵族想要从老百姓那占到半点便宜都逃不过包拯的法眼。

他整顿民风,改革人们的诉讼制度,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向自己倾述遭遇的不测,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是清廉的象征。

包拯怎么死

包拯被安葬在安徽省合肥市,关于当时包拯在开封逝世的情况,他的墓志铭上有说明,嘉佑七年五月,包拯患病,期间有吃过药但还是去世了。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包拯从发病到去世只有短短几天,期间还服用了好几味治疗效果极佳的药。因为包拯生前敢于谏言,他不害怕权贵,执法的过程中不被私情困扰,他每次的秉公执法,都是在侵犯贵族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树敌很多。

再加上这样突然的去世,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和关注,包拯究竟是怎么死的,是因为病死的,还是因为被政治上的敌人害死的。

最近,中国科学院的物理研究所和安徽博物馆合作,对包拯的遗骨进行研究,发现包拯的一股中钙、铁、汞的元素比现代人骨骼中含量要高,但是砷和铅的量却比现代人骨骼中的要低。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毒药砒霜中主要是砒霜和朱砂。这两种毒都可以制人于死地,包拯的骨骼中砷的含量比现在人低可以排除他在生病的时候被小人投毒这一原因,那么为什么包拯的骨头中汞的含量会那么高。

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古代为保存尸体,常常在棺材中加入这种东西,帮助尸体防腐烂,包拯的骨头很可能因为被朱砂的侵蚀汞含量那么高。还有一种认为包拯生前肯呢过服用了含汞的一些药品,可以得出包拯是正常死亡的结论。

相信这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每个人都不希望心中的大清官会惨遭小人的毒手。

包拯的后代

包拯的墓志铭中记录的很清楚包拯一共有四个孩子,他的大儿子过早的就夭折了,包拯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离家很远的陕州,另一个许配给国子监,包氏家族的继承全靠包拯的小二子。

包玉刚是上世纪80年代是,是当时的世界八大船王之一。没想到他的祖上竟然有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包拯这样有名的人。

包玉刚是1964年在机缘巧合下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后代的,当年十月的时候,包玉刚怀着对故土的浓浓情思,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回到故土宁波,想要感受家乡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慰藉,也想知道这么多年家乡的发展情况。

在这次回想之旅中,包玉刚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工作人员听说今天来的这位贵宾室香港的世界船王,就把天一阁珍藏已久的《包氏家谱》拿来给包玉刚看,这本书籍记录了包拯家族的点点滴滴。

包玉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随着包氏的脉络查下去,他惊喜的发现自己正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孙子,自己也按耐不中心中的喜悦,高兴的欢呼,我是包青天的后代。

包拯去世后,他的女婿为他下葬,后来随着金兵的入侵,合肥被攻陷,包拯的墓被破坏,当时陪葬的东西也大多被偷走,后来他的后代将包拯的墓重新修建,一九七三年,合肥政府对包公墓重视程度提高,开始动工重新修筑包公墓,三年后竣工,为后人缅怀包公提供了好去处。

柳哲

我在一套清道光癸巳年(1833)《包氏宗谱》上,发现了一幅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从侄、翰林学士沈遘为北宋大清官包拯所编家谱《莲花手卷》的题词“宝藏”,弥足珍贵。该家谱不独载有包拯手书家训,当时名家范仲淹、沈遘、韩熙载、胡铨、赵汝愚、方逢辰、钱象祖、张九成、李宗勉、王珪、张环等,也都留下了稀世墨宝,殊为难得。

北宋科学家沈括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妇孺皆知。沈遘,为沈括从侄,虽然几乎湮没无闻,但他也非凡夫俗子,他是一位饱学之士,更是一位大清官。他廷试第一,因为以官员身份就试,故列第二,仅得榜眼。他为官清廉,造福一方,克己奉公,忠孝传家,为人称道。

沈遘,字文通,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四十三岁,与弟弟沈辽、叔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皇祐元年(1049),弱冠之年,登进士第,为榜眼。出任江宁府通判,归,上奏本治论10篇,为仁宗所欣赏。除集贤校理,不久,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加知制诰,因其父犯事免职,出知越州。嘉祐七年(1062)为尚书礼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时召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

沈遘才干超群,明于吏治,他先后出任越州、杭州、开封知府,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老百姓无不称赞他:“此杭州沈公也”。百姓无力丧葬的,给予赈济;对孤女,亲为作主婚嫁者,凡数百人;有养良家女为娼优者,悉令其父母领回。又曾在杭州主持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时称“沈公井”。每文士投贽,必择其贤者而誉之。待人诚信,下属皆愿为之效力,故当时后进之士多归附。处理政务,只需半日,即可与宾客旧友往来谈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称其能。

天妒其才,英年早逝。他无怨无悔地走过了短短四十三年的人生,守丧尽礼,无疾而终。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西溪集》(10卷)、《文献通考》,流传于后世。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忠君爱国,清廉有声,吏为民役,爱民如亲,死而不亡者寿!

沈遘其人,百度搜索,寥寥无几,传世墨宝,仅见于《中国历代行书珍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录有沈遘的尺牍。沈遘手迹,大字所书,遒劲有力,心正笔正。从落款“学士”可知,该墨宝当写于其“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任上。家谱乃传家至宝,沈遘题词“宝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沈遘与包拯,先后为开封知府,他们人品高洁,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包拯编修家谱,沈遘题词支持,自然是情理中事。该墨宝的发现,对于研究沈遘生平与书法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的名字叫包玉刚,是包公第29代嫡孙。相对比为官清廉的祖辈包公来说,这位嫡孙可是吸金能力过人。他在37岁时才开始创业,60岁的时候就已经坐拥400亿资产,并成为华人首富,在当时远超李嘉诚。当这位富豪回到大陆老家时,随行人员拿出了包家的世系家谱,富豪捧着家谱却放声大哭,这是为何呢?

包玉刚1918年底出生在浙江宁波。父亲经商,家境富裕。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上海求学。不久,抗战爆发,包玉刚辗转来到重庆,在一家银行当了职员。在这里,他积累了金融业的经验,并由此逐渐升任,直到成为上海银行的副总。由此可见,包玉刚头脑敏捷,才干过人。

1949年初,国军败局在即,国内一片战乱。包玉刚和父亲带着仅存的一笔积蓄,一起来到了香港。通过经营小生意,他们立足了脚跟。小生意虽然能赚钱,但很辛苦,收入不保。于是,包玉刚决定转行做海运。

在当时,香港航运业已经是稳定成熟,但竞争也是相当激烈。从零开始的包玉刚并未气馁,他一边学习运营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这一年,他已经37岁了。

在朋友的帮助下,包玉刚从英国购回一条28岁高龄、烧煤发动的旧货船并视若珍宝,靠着这条船,他的事业开始起步。

在日本和印度之间运输煤炭,让包玉刚赚得盘满钵满。随后,好机会来了。第二年,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为国有,引起了运费高涨,包玉刚借机投资买船,扩大业务;1967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一场战争,战乱中有人破产有人发财。包玉刚就是后者。他趁机又扩大了自己船队。

到了1978年的时候,包玉刚凭借400亿的资产稳稳当当坐上了世界七大船王的头把交椅。美国媒体甚至称他为“海上之王”。他的业务已经遍及亚洲、欧洲以及北美。英国女王还亲自授予他爵士勋章。

这位世界船王事业成功后做的最开心的事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不但捐赠大学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商业合作。1984年秋天,他回到了故乡宁波。在浏览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时,随行人员拿过来一本“天一阁”珍藏的包氏家谱。

包玉刚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包公的第29世嫡孙。捧着家谱,他激动得放声大哭。风风雨雨大半生,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竟然是包青天的子孙!

原来,包玉刚捧着家谱大哭的原因是自己身为包公之后,并未愧对先辈的英名,他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

包拯(俗称包公),字希仁,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他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嘉裕六年(1062年)。仁宗赵祯皇帝在位期间。 包拯墓葬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关于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墓志铭上记载为:“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对于肥东,并不熟悉。在很久之前,我的大学室友,是肥东人。小巧玲珑的女子,十分勤奋,《高代》学得一流的棒。小女子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十分了得,竟然把我们班高大威猛,又异常优秀的班长收服。至今夫妻双双还在肥东的某一中学任教,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后来又了解包公老家也在肥东。对于包拯,他的传奇,我们从小就耳闻目染,小小的戏台上,总是演绎着宋朝最温暖、最振奋人心的故事。包青天一次次粉墨登场,对于陈州放粮、包铡美、狸猫换太子等民间传说可以说耳熟能详。

 宋朝有很多清官,像寇准、范仲淹等,但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包公。他如同长夜中的一颗明星,闪耀在人们的心底。当然,这也反映了老百姓期待政治清明的一种心理。他们期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希望有父母官,爱民如子。一直到现在民间都亲切地喊他“包黑子”、“包青天”,崇敬之情可想而知。曾经有人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点也许就是包公的为官之道,他不畏强权,自然有不畏强权的智慧。到现在人们提到他,依然追思绵长。

 包拯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青天,从南到北,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怀念他,历代文人还写了不少颂扬的诗词。

 和他同时代的一代名臣文彦博赠包拯《七律·寄友包兼济拯》诗“缔交何止号如龙,发箧畴年绛帐同。方领聚游多雅致,幅巾嘉论有清风。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别后愈知琨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也同样歌颂了他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

 包公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政治清明时,人们怀念他;世道衰败时,老百姓更加怀念他。自宋朝到今天,虽然世事变幻不定,然而,人们对于包公的怀念从未停止。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省)人。天圣五年(1027年)中申科进士。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以孝闻名于乡里。包公也是大器晚成的典范,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但由于父母年老,后来辞官在家守孝十余年。36岁才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

 古庐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合肥现在有个挺有名的景点叫“古逍遥津”,据称是三国时期大将张辽大战逍遥津的古战场,张辽是河北河间人,但张辽墓是在合肥。

 1062年,64岁的包公死在都城汴京(今开封)。

 在他死后的第四年,家乡人民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就在城内的兴化寺中供起了包公像,或许这就是最早的包公祠。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为了纪念包公,就在包公幼年读书的香花墩建起了包公书院,民间习称包公祠。包公祠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重大的修建就达十几次。包公祠的地址,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曾移设到合肥城内,此后又移到城外香花墩,因为那里有包公年青时的足迹,香花墩便成了包公祠永久的驻地。

 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和太平军两度争夺庐州,包公祠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清光绪八年(1882年)合肥籍状元李鸿章因母亲病故居丧合肥,目睹自己读书时经常流连忘返的包公祠变成一片废墟,遂捐银2800两重建,至今殿后还有一块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石碑。

 第一次见到包公祠还是去年春末,我们学校到省立医院检查身体。包河周围异常幽静,河边有不少卖花的小车。可谓清香四溢,春意盎然。

 沿着包河幽静的石凳走过,在河中的绿洲的香花墩上,一组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显得古朴端庄。有人说,那里就是包公祠。真可谓是绿树浓荫之间,别有洞天。

 祠由正殿、两厢、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壁上嵌有黑石包公刻像,上悬“节亮风清”匾额。正中供奉着威严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赫赫有名的龙头、虎头、狗头三铡,凸显“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

 左侧一方石碑刻着包公1037年初入仕途时写的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另一石碑刻着包拯亲笔写的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辟以昭后世。”。

 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包括《家训》及包氏家谱等展品,最动人心弦的还是历代存留的感叹和崇敬。

 有钦佩得五体投地的:“照辉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嘉祐溯贤臣,待制直声,济美乎富欧韩范;庐阳留正气,阎罗威望,常昭於河岳日星。”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庐墓守终,丧移孝作忠,最是片言争国本;居官持大,体以宽继肃,漫云一笑比河清”有见贤思齐的:“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也有爱屋信乌、引以为荣的:“一笑河清,乡国旧闻传谏草;千秋墩在,岁时薄酹荐香花。” “铁面写丹青,遗像传家,怀庆历年间梗概,一时直节同推;古祠环绿水,澄波澈底,过城道上娳徘徊,千载心清可鉴。”

 享堂东面有一座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一口。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日映空,雕龙影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故称“龙井”。

 据“香花墩井亭记”载:昔有一赃官饮此井水后,头痛不止。清末举人李国苇据此写下了《井亭记》,“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慨叹,让龙井有了“廉泉”的今称。祠内有读书亭,,相传是包公青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环境幽静,林木葱笼,是一个得天地精华的好所在。包公祠四面环水,一曲清流原是古时庐州城的护城河,因为包公而改名包河。包河水光潋滟,河中生长的红花藕和铁面鲤鱼也与众不同:铁面鲤身阔背青,黝黑似铁,人喻包公的铁面无私;而铁骨铮铮,久煮而不散架,更似包公的刚直不阿。红花藕藕断无丝(私),“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自古传为佳话。有诗赞曰:“孝肃祠边古树森,曲桥回转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包公祠东南方约400米处,是包公墓园,称包孝肃公墓园。“铁面贮黄泉,清声远播,墓侧常开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高悬,民间永念一青天。”的楹联寄托着人们的崇敬和怀念。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七年(1062年),追谥孝肃,赠礼部尚书,奉诏陪葬于永定陵西北。次年归葬故里,安葬于庐州合肥县城东公城乡即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也就是现在的肥东。

 墓园掩映在苍松翠柏丛中,总面积1200平方米。由西向东排列着石阙、神门、石像生、享堂及墓冢等,规制甚为壮观。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和包拯禀性峭直十分相称。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特别令人感动的,因为有包公“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的遗言,包氏后代子孙,未有不肖者。包青天之所以为包青天,原因就尽在后人无言的凭吊中。

 后来又有几次路过肥东,只是走马观花。

 只是觉得新建的楼群如雨后春笋,而且街道绿化也来越丰富。和路过的许多地方一样,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肥东风光秀丽,景观众多。巢湖,奇石密布的皖中第一高峰、有“北九华”之称的浮槎山,江淮分水岭上的璀璨明珠岱山湖,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位于巢湖岸边、塔身 7 层、高 12 丈的振湖塔,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龙泉古寺等。人文景观有包氏宗祠、李鸿章家族遗存、曹植墓、太平天国驻军旧址、六家畈古民居和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青龙储老圩新四军旧址纪念馆等,其中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被命名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

 肥东的那些风景,至今无缘相见。总是想着,以后联系上在肥东工作的那两位同学,才好好地一睹肥东的风采。

 每次到合肥,路过包河,都想到包公祠转转,享受一下那里的清幽。也表达自己对父母官的敬意和怀想。想到在肥东工作的两位同学,他们曾经沿着青春的足迹来到我的老家找过我,可惜,我不在家。我不知他们怀着怎样的怅然离开!希望,有机会到肥东去看他们,看看那里温暖的土地,给了我同学怎样的滋养,让他们那么幸福,那么快乐!

包拯有后裔吗?死后埋在什么地方

有啊!墓志就此写得十分清楚,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