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3收藏

张家族谱,第1张

  查看文章

  广东张家族谱(张氏来源)2009-04-19 12:45(1) 张氏来源之始

  挥祖是黄帝第九子(有谱载第五子)挥祖善制弓矢,赐姓张世居清河,故今之姓张者,通称曰清河。以后子孙繁兴,世代相传,至丕光、光祖以上世系不详,待考,光祖至九龄共九十五世。

  由汉代良祖第一世起传至曲江张族始祖“君政”公共二十四世。

  君政公是岭南之始祖。

  君政公以上世系,可参考张氏世系简表便明白。

  君政公以下世系本谱较为详细。

  第一世,岭南始祖

  君政公高祖守礼之子,原籍河南散骑里,唐朝贞观中,官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因居曲江,为岭南之始祖,妣 氏,生六子,长子虔、次子胄、三子冲、四子卿、五子誉、六子猷。(唐贞观中,约公元640年距今1341年)

  公葬于曲江田岭, 氏葬于皇岭。

  第二世

  祖子胄君政公之次子,越州郑州县令,妣姚氏生四子,长弘藏、次弘毅、三弘智、四弘愈。

  公葬于韶州平圃,妣姚氏葬于仁化,江口。

  伯祖虔君政公之长子

  叔祖子卿君政公之三子

  叔祖子冲君政公之四子

  叔祖子誉君政公之五子

  叔祖子猷君政公之六子

  第三世

  祖弘愈子胄祖之四子,唐官、新州索卢丞,广州都督,妣卢氏、李氏,生四子。长九龄、次九臬、三九章、四九宾。

  龄生之夕、母梦九鹤盘天而下,故有是名。

  愈公生于河南洛阳,随祖赴任,侨居南海而生九龄。

  祖与妣卢氏葬于洪义里、武临原、又曰牢原。

  妣李氏葬于金鸡坑,天心堂。

  第四世

  祖九龄,字子寿,号博物。愈公之长子,长拯、次挺。

  立学堂于始兴县清化乡,学堂前山律水旗冈,有人作始化族谱序,开元进士,幽州节度使,为唐玄宗左丞相,赐紫金光绿大夫,封始伯,谥文献公,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距今1244年。因安禄山之乱,李林甫当叔公恐被害,故罢政归田,总章元元,庚辰岁,二月二十五日受生,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初七日逝世,享寿六十三岁。赠善佑夫人谭氏,桂阳郡循州司马,谭海之女,至德三年十月初六日逝世,享寿七十七岁。俱葬于曲江洪义里,武临罗坡,即愈公茔下。

  叔祖九臬愈公之次子,生二子,长受、次捷,历宋、襄、广三州刺吏,受铨试,品字出身,官至中奉大夫,捷、端州刺吏,徒居长安。

  三叔祖九章愈公之三子,历温、吉、曹三州刺吏,生一子,捍,为建阳令。

  四叔祖九宾愈公之四子,为十道僧统。

  (2)广东(开平市) 张桥村(乡)立村前的范围及经过

  张桥村户首曰张喜户,原系陆万庄公所管。喾祖买受新兴静德里(今张桥地面)租谷五千余石,后分与我祖。华翁配陆万公之长女陆氏,就产而居于此,其始也新兴陆屋桥所管,后割归恩平县改名张桥。又于清顺治八年设立开平县,长静都二图一甲所管,以前村界东至开平城十五里,西至新兴九十里,南至恩平一百里,北至鹤山高明城一百二十里,现在各村为下:上截(杰),长间,边头,村心,维新,坎底,横巷,四间,东昌,及后有三踏(现龙),龙门,塘尾,聚龙,长安均在一处居住;以后子孙繁兴分居沙湾,桥新,竹林,卓山,官渡,张屋,新咀里,梧村,古坪,龙湾,连桥,北布(即北桥),上桥,胜桥,罗桥,安桥,沙桥,黎村等皆是张桥分居。华公之一本也。

  长宁寺(解放后拆平)

  张桥东边一里地,土名长坪。华祖祠之左,有一座长宁寺,南向用以卫张桥风水,面积有五、六亩;一连三座,后座观音殿左原为捐钱留名及和尚居住,右原为亡过和尚;中座为六祖禅师殿,左原为韦驮地藏殿;前座为关帝,张王殿,左原为华光北帝殿,右原为炼施公殿。常有和尚数人在此奉祀香灯。

  寺中常租谷五、六十箩,为奉祀之用。

  寺的东边有座敦义祠,凡本乡无嗣者在此,均由和尚奉祀。

  本寺追于明万历年间,约在公元1602年,距今379年。原建于狮山尾,用以暮鼓晨锺,惊醒睡狮,因狮山是睡狮。

  长宁今昔

  长宁寺依林带水,绿地一片,风景宜人,寺内神像,雕刻工巧,各表神态,栩栩如生,神台神桌,花鸟虫鱼,龙飞凤舞,绚丽多姿,令人看而不厌,时逢炎暑,游客如云,牧童成群,是避暑好地方。村地名胜古迹,如今杳焉无存,殊为可惜!

  寺内对联:

  寺门口:千章古木菩提树,一派长江明镜台。

  六祖殿:夜鹤惊时禅月白,暮云深处佛灯红。

  了了了,凡尘息了,心了了。空空空,色相俱空,想空空。

  暮鼓晨钟,惊醒凡尘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观音殿:西方绿竹千年翠,南海红莲九品香。

  客 厅:客至不嫌茶味淡,僧居那比俗情浓。

  张桥村的善举

  经泰祖义设石桥二座于本村东边陂头塘、牛肠水,当时行人来往无蹇裳之忧,解放后拆毁。

  荣甲祖义设石桥二座于卓山上手鸟水桥处,又筑石路一条由坎底至长宁寺、大海基止,世人多感其德,解放后拆毁。

  捐款办学

  桥阳小学(今张桥旧小学)于民国时代,曾二次向海外侨胞捐款办学,当时热心捐款的侨胞有三踏(现龙)张名清、张广就、龙湾张泽曹等,以及新加坡、加拿大、越南等侨胞。凡捐白银壹百元以上者,有一颗大照片存校,以资纪念。

  (3) 广东(张桥)张氏异地支派不经列入本族世系者

  各地支派出自“华”翁者,因前谱中世失缺,而中世之年代缺矣,今起修此谱,难得已失者,妄书其中,故追其踪迹而书之,俾后人见之不失其根因也。

  兹将各地宗裔叙列于下:

  新兴县高村张氏系长房盘翁分支。

  新兴县军屯,木当二村原系张桥水松塘迁于此,前谱失缺忘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城有名张芳,名樵容者。“华”公之后,“芳”系明季贡生,其先祖曰张正,其墓在新兴要古,墓碑书及我二房纪翁、三房杰翁、曰叔公,其墓至今犹在。明季有一甲第名张聪是其孙也,详于新兴县志。

  查第八代先祖曰张正。

  新兴县叶村张氏系柱尚祖之后。

  新兴县叠村张氏系“华”公所出,前谱缺失,不知何祖分支。

  新兴县沙乐村系允经祖之后,是本盛祖之次子,娶冯氏迁于此。

  查本盛祖是怀一祖十九世孙。

  新兴县十里村张氏系张耀臻祖之子,垣益祖之后,清嘉庆十年,公元1816年,距今176年,由北布迁于此。

  新兴县合洞地方,庄头村、小塘村等张氏系法翔祖之后。

  新兴县乌蛮村张氏系“华”公之后,不知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小稔村张氏系“华”公之四子,志达祖之后。

  高州茂名县张氏于明成化弘治中,自张桥南向上截村迁于此,与我张喜户同一籍,甲名曰迟久,即未迁之祖,悬霄公于明万历间曾至其乡,其乡成丁者有二三十人,有一老成者,家财甚厚,二子在庠。

  香山县(今中山县)斗门、都小、赤堪等村张氏系“华”公之后清波、清美祖之后。

  香山县钱垅等处张氏系“华”公之后,相传是文祥、文祯二公之后,前谱缺失,不知其分支之祖,不知其世系,其始祖祠曰秀成。

  曰泮祖是经诘祖之长子,明嘉靖间同弟木二、阿三迁往新会未知实居。

  显叠祖是光玉祖之长子,祖在顺德两陇地方立一妾生一子,乾隆间在新会城葵扇街开铺,我乡祚建公曾至其铺相与谈及系张桥显叠祖之后。

  罗定县罗经村自祖相传系“华”公所出,因失谱不知其详。至清康熙初年,沙富有名钟便者,曾在其乡三年,其乡人历述祖宗根由,原系陆屋桥迁于此。

  罗定州大甲村张氏系怀二祖之后。

  顺德县黄连张氏系始祖仲贤公之后,失谱不知其详。

  顺德县江尾张氏系大成祖之后。(第七世祖)

  顺德县马宁张氏系文雅祖之后。(第九世定祖之孙)

  顺德县福岸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岁,元旦,公元1890年,距今92年。来清祖诒公(新科举人)去祭祠,至明年辛卯岁,元旦十一日,江尾约有一百多人归宗谒祖,祠贴一联曰:

  “忆当年别处离宗,难望燕私备言得与诸公诸父同堂

  共叙。”

  “想此日荣归谒祖,何幸龙光再锡相见乃文乃武并驾

  齐来。”

  顺德县道教村张氏系志远祖之后,顺帝三年自新兴小稔村迁于此,其祖坟在新兴小稔村对面山,土名大冲。

  新会县田边村张氏系“华”公之次子志兆公之后。

  新会县凌冲村张氏系“华”公之三子志远公之后。

  湖广茶陵卫张氏与我同宗。我张喜户明初军籍,其祖居茶陵,以当时系军籍,其子孙屡向我乡讨取帮军之费,后因地远势变,帮军缺少,忘其祖宗之名字。明万历间有一甲第任广东督院,托人密至新兴陆屋桥其时陆屋桥改张桥,割归恩平,我乡人还恐有帮军之累,不招认,其人不获踪迹回去。

  高明五坑洞张氏系法罡祖之后,入客籍就产。

  高明宁岭村张氏系“华”公之后,因失谱不知其分支之祖。

  阳江县屯钵村张氏系晚嗣祖之后。

  阳江县北鉴村张氏系裕祖之次子纪祖之后,法翔祖也逃居于此与叔祖同村。

  阳江县鳞水村张氏系子宽祖、瑞明祖之后。

  恩平县和平村张氏系法罡祖之后与岑村同房。

  恩平县杭根村张氏系英裕之子元珍祖之后。

  恩平县锦江村张氏系履瑞祖之子柱拨祖柱刚之后。

  恩平县沙地村张氏系显文之四子,生一子名迟得祖。

  高要县金渡村张氏系端夫祖之子经福公之后,娶邓氏夏氏生三子,长聪、次敏、三达。明弘治年间,约公元1487年,由长间迁于此。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距今203年,荣守公至其乡,并引归谒祖,至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公元1815年,距今166年,其子孙将祖祠平基重修,是年丙申岁,十一月十五日奉主入伙陛座,其乡人帮华伯与后生二三人回族请父老如期至其乡谒祖,我乡父老将秀成祖取银备办祭品,做匾七个,金猪等。父老及后生四五十人至其乡谒祖,其乡人厚情招待,送回匾金、金猪、付马钱等,一应备足,并赠祠联曰:

  “前开邑,后要邑,邑里分居,同归肇庆;生桥溪迁金溪,溪流滴水均属清河。” 岁贡生乳源县学正张其翼撰

  公元1980年八月间边头张赐麟引归金渡兄弟数人回族寻宗,并拜狮山回去。

  公元1981年,五月间维新法名、龙门福官二人,送族谱到金渡,其乡人厚情相待并引导游七星岩,鼎湖等名胜。

  据说经福公约有子孙三百多人,并有分支到广西。

  肇庆城麦子园张氏系经广公之长子文衡公之后,因事逃居于此,祖曾回家省安,不期病死于张桥,其山葬于莲塘迳,其乡建一座养然张公祠。

  高要莲塘村张氏系悦祖之后。

  新宁县(今台山县)海燕处,陈姓地文村张氏系庚孙祖之后由庞村迁于此。

  恩平县岑村张氏系才夫祖之子经可公之后,“可”七岁,“才”祖携可迁于此。生二子,长文玉、次文润,查才祖是晚祖之孙。

  于伟祖、于亨祖系逊夫祖之子,伟携幼弟随庶母李氏寄居外家处更字迥贤。至康熙初年恩平石坑村有名曰登者,原系阳江迁于此,系于伟祖之子孙,其乡人皆曰其祖由张桥迁来,我乡宗显盈腾二公曾在其乡,他们亦来我乡住一二日回去。

  逊夫祖葬于黎村冈尾咀,土名鹤松园龟形,坐南向北,明嘉靖三年,戊午岁,公元1524年,距今457年,八九月间,我乡祚 公在恩平卖药,到古坑村相与谈及系张桥迁来。其乡有二位秩珍公禀生,秩豪庠生与祚 公回族祭山,黎村荣广不与他祭,相与争论,于四年,已未岁,正月初旬,秩珍公秩豪公与四、五十多人回族祭山,并请二三房公叔同去祭山,立碑宁妥,然后回去,当年其乡有一百六七十人。(秩字班与镛字同)

  光滚祖讳朝佐文道祖之四子,娶周氏、邓氏、杨氏生三子,阿群、显特、显令。可群周氏所出,因清康熙十一年壬子之难,被贼捉去,上马石之寨,终于此。群祖流荡在阳江地方,长大成人改名松兴,又名武翁,生二子,迁玉、迁壁,讳陛。二十年丁已岁,八月由行伍出身,任凡地把总至乾隆五年庚申岁,任鹤山城守,娶陈氏生一子讳忠字开耀;乾隆三十年任千总,回族谒祖,由光滚祖扳一大会,取银三百两回去,以后情况不明,有说寄居广海。廷玉生二子,长文高、次文明,开耀公阳江城守,陛任广海游击府。

  达信祖系于教祖之长子,在高要娶一妾,生一子。康熙初年,我乡宗配公曾至高要宿一夜,他对宗配公称述达信祖是他伊父,达相祖是他从伯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战地女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目录

初版序言

向21世纪进行新的伟大“长征”——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序言

第一章神秘的出征

引子

刘英接到“特殊任务”

出发前的尴尬

伤感的出征

拉开长征序幕后先遣队

数千女兵大转战

“七仙女”苦求出征

第二章特殊的连队特殊的兵

旅途中诞生的特殊连队

彭徳怀戏称“迫击炮”

危秀英两次遇险

情恋遵义城

茅台酒闹出的笑话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衣服破

第三章走过雪山草地

“神军”登“神山”

雪山悲歌

翻越大雪山

两起中毒事件

从牛粪里捡来的粮食

穿越死亡地带

张国焘对她们无计可施

第四章一路迁徒

在战火中成长的女性团队

从虎品夺来的粮食

流泪的白衣天使

与死神结伴同行

蹇氏姐妹的故事

流血的悲伤

死里逃生的人

第五章女人不是弱者

非战斗部队的战斗

唱出歌的妹子

用爱心拯救生命

战火中传来的婴啼

……

第六章蒙难河西走廊

第七章寻找归路的失散者

第八章苦涩的浪漫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编者小记

再版后记

第一章神秘的出征

第五次反“……

确认后请采纳

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丘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于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夏候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治

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辕轩令狐钟离宇文

长孙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丌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佰赏南官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蹇不在百家姓中,只有“简”但蹇jiǎn是7姓。

·蹇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相传为伏羲氏臣子蹇修的后裔。②出自嬴姓,春秋秦国大夫蹇叔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名人

春秋时秦国有大夫蹇叔,汉代有蹇兰,为交州刺史。”春秋时秦国大夫蹇叔后代以祖名为姓,称为蹇氏,世代相传。

始祖:蹇叔。

迁徙:

蹇姓早期居住于陕西一带,后逐渐向南、向东扩展,汉唐之际在湖北襄樊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分布渐广。如今江苏宜兴、湖北、湖南、四川、安徽、云南、陕西、贵州、山东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居住。目前蹇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襄阳郡汉初置县,东汉末置郡,治襄阳,相当于今湖北襄樊一带。

堂号:

郡望堂号:襄阳。

字辈

四川南充蹇氏字辈:年思国天元。大朝文学启,明廷仕永登,根培崇仁秀,映绍时维荣。续字辈:华兴升平庆,宏志茂贤嘉,良泽定显伦,宗继程万远。

四川苍溪蹇氏字辈:显元奉文思,国际联登时,先声可茂士,有得应天之。

重庆潼南蹇氏字辈:德福臣尔朝,儒政维仁宗,永远跃先泽,文光毕士通。

湖南安乡蹇氏字辈:承先昌厚德,振宗在敦常,斯文达启正,永代迪祥光。

湖北松滋蹇氏字辈:正大光明,洪开永昌,绍承祖德,为起贤良。湖北利川蹇氏字辈:大后陈先德,振宗守天常,

陕西汉中蹇氏字辈:朝应国明维,万登林正长,红云福兴利。

名人:

蹇叔,春秋时秦国上大夫,秦穆公六年(前654)以后任职。初居齐,纳百里奚,与之友。又居宋。百里奚荐之于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于宋,以为上大夫。三十二年(前628)穆公欲袭郑,蹇叔曰:“师行千里,其谁不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无乃不可。”公不听,以百里奚、西乞术、白乙丙率师袭郑,回师经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为晋所袭,大败。

蹇硕

蹇硕(-189年5月27日),东汉时期的宦官。据《后汉书》记载,中平五年(188年),蹇硕为上军校尉,灵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对其特别信任,并以其为元帅,以监督司隶校尉以下。蹇硕虽然握有兵权,但对何进非常畏忌,曾和宦官们一起说服灵帝派遣何进西击边章、韩遂。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在病重时将刘协托给蹇硕。灵帝去世后,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但失败。刘辩继承帝位后,何进命袁绍入宫捕杀蹇硕,混乱中蹇硕被中常侍郭胜所杀,其士兵亦被何进所领。

蹇周辅(1021-1096),北宋臣。成都双流(今属四川)人,字磻翁。第进士。累官为御史台推直,善治狱。熙宁十年(1077),廖恩起事闽中,他任福建转运使,督诸将进行镇压。改福建盐法由官卖为商卖,减盐价,严保伍,增巡兵,以禁私盐。元丰初,任大理寺少卿,擢三司度支副使。更革江西、湖南部分地区盐法,以广盐取代淮盐。元祐初,坐立盐法扰民,罢官。卒于庐州。

蹇序辰,北宋臣。字授之,周辅子。第进士。历提举江西常平,右司谏,提点江东刑狱,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知扬州。徽宗立,坐谤讪罪除名,放归田里。蔡京为相,授刑部、礼部侍郎,为翰林学士。因事黜知汝州,徙苏州。坐纵民盗铸钱等罪,屡谪至单州、永州等。遇赦,复官中奉大夫,卒。

蹇义(1363-1435),明臣。字宜之,初名瑢。巴县(今属四川)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授官中书舍人。因奏事称旨,太祖又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入继大统,蹇义官迁左侍郎,不久,进尚书。永乐七年(1409)成祖巡狩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其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因得帝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十九年,蹇义分巡应天诸府,访军民疾苦,黜免扰民之文武官吏,上疏条陈数十事奏行。翌年,成祖听信谗言,怪罪太子,蹇义受牵连入狱,次年获释。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朝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仁宗卒,他力赞修筑献陵宜俭。宣宗即位后,以其年事已高,命朝夕侍于左右从备顾问。英宗即位未逾月,以疾卒。蹇义为人朴实,待人以诚。久任吏部尚书,历事五朝,对明初政治曾起过重要作用。其为政致力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蹇谔(-1855),清臣。字一士。贵州遵义人道光举人,选充教职。咸丰四年,镇压桐梓杨龙喜起事,蹇谔助官军围攻,次年战死。赠道衔,封世职。

其他蹇姓名人有明大臣蹇英等。近当代蹇姓名人有英烈蹇先为、蹇先超,政治活动家蹇先佛、蹇先任,材料专家蹇锡高,外国文学专家蹇昌槐,作家蹇先艾等。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王若飞、宁静、伊扬、刘婕、颜振豪、刘孜、何洁 ,聂远,舜天齐

杨粲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叛国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分裂的行径,决定率师讨伐,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粲“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讨伐,“斩永忠,归其田”。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武力统一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镇压,“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仗各以千计”。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何腾蛟

何腾蛟(1592一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腾蛟稍长,便随父就读。父训课极严,有一天问书不解,父怒,举石砚击腾蛟的头,并责骂说:“子不受教,击死无悔。”于是腾蛟奋志不懈,考取了秀才,“岁试拔前茅”。但参加省里的乡试落第,在科试中,因文章刺伤时政,被置四等,父闻大怒,母亲廖夫人暗中使人报知,叫他不要回家。腾蛟于是躲在卖书的李静溪先生家含泪攻读。后前往内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长谋职。起蛟知道他的来意,想刺激他以求进取,便责令守门人不准他进门,送他一本《百中经》和铜钱一贯。腾蛟感到惭愧,便回到家乡,屏迹于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阁,刻苦攻读,昼夜不懈,磨练自己的志气。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启程跋涉赴省会试,考取举人。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腾蛟治理南阳,“土寇”作乱,他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崇帧十一年(公元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帧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后“遭母忧”,辞官归里。孝服除后,起任淮徐兵备道。所在任内,皆以“才谞精敏”,廉明、勤政、爱民著称。

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督部史可法极力推荐,超拜他任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左师指左良玉,驻扎湖广的总兵官,手握重兵。当时湖北尽为农民义军所占领,仅存武昌一郡,左良玉大军素无纪律,将兵骄横。人劝腾蛟勿往,腾蛟说:"国家养仕设官,原以救倾危之急,当立千万年不朽之功;今日偷生畏死,岂人臣之责乎"遂慷慨赴任。到任之后,他终日尽瘁边事,不问利害。而左良玉亦服腾蛟威望,倾心接纳,得以相安。次年春,遣将惠登相,毛宪文恢复德安府及随州,武昌得以稳定。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采取了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一方面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一方面迫使北京汉族居民迁离北京,并颁布圈地令、剃发令、逃人法,企图用暴力统治中国,因而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官僚地主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弘光政权,以“复故土以光祖业”相号召,抵抗清军南下。大江南北官兵纷纷响应,各地人民群众,把恢复祖国的河山,拯救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政权的身上。但弘光朝廷内部腐化,福王只知享乐,封建统治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党争,政权极不稳固。同年六月,福王诏书至楚,当时左良玉驻军汉阳府,拥有七八万军队,他的部下有异议,迟迟不肯开读诏书,有意东下干预朝政。腾蛟说:“社稷安危,系此一举。倘不奉诏,吾当以死殉之。”持一剑往良玉住所。当时左良玉的正纪官卢鼎也力陈国家祸福,对左良玉晓以大义,才如礼开读诏书,使政局暂时安定下来。同年八月,福王命加腾蛟兵部右待郎,兼抚湖南。冬十一月,复命腾蛟以原官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不久,左良玉又以"清君侧"为名,拟出兵东下,诛讨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兵部尚书阮大钺,发动内战,自相残毁。腾蛟为了顾全抗清大局,竭力劝阻。良玉不听,反而大肆掳掠,大杀城中人民,并胁迫腾蛟同行。舟至汉阳门,腾蛟乘机跃入江水,漂十余里,被渔船救起。远近人民认为腾蛟入水三昼夜不死,必有神灵保佑,由是人民更加信服他。后腾蛟绕道浏阳到达湖南长沙,召集部属,商议抗清战守之策。令堵胤锡为湖北巡抚,傅上瑞为湖南巡抚,章旷为总督监军……调副将黄朝宣、张先壁、刘承胤所带士兵,先后聚集长沙,兵势稍振。而这时左良玉已在九江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后来降清。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权覆灭。接着江南苏松所属各城镇先后被清军占领。同年四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号隆武。唐王居南阳时,素知腾蛟贤,委以重任,加腾蛟督师的官衔。

这年四月,李自成遇害,农民军残余部分别由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及李锦、高一功等领导。共约四五十万人,向荆襄进发。义军纪律严明,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他们骤然失去主帅,认识到大敌当前,应该联合明朝官军,共同抗御清兵。农民军由岳州到湘阴,节节向南移动,距长沙百余里,不与明军争锋,并通知明军,愿归顺何腾蛟统帅,表示希望彼此团结,共御强敌。何腾蛟便派部将万大鹏带领数骑前往郝摇旗营中商量合作条件。摇旗等大喜,便带领5万农民军至长沙。腾蛟开诚抚慰,宴饮尽欢,并犒赏官牛酒。摇旗便召集袁宗第、蔺养成、牛有勇等率义军来归。腾蛟兵力骤增10余万,声威大震。

不久,李锦、高一功拥众数十万逼常德,腾蛟令堵胤锡接纳,安置在荆州。李锦从此一心跟随腾蛟,农民数十万大军悉归腾蛟节制。后又有明将卢鼎、马进忠、王允成等部亦听命于腾蛟。诸军汇集,号称百万。唐王立拜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总督豫、楚、秦、蜀、粤军务,仍督师。并饬令先收复江西,然后收复南部。何腾蛟指挥农民军约10万余人,驻湖南各地,担负起抗御清兵进攻的重任。在湖广北部的李锦、高一功所带领的18营共30多万人,改名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何腾蛟把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仍由原来的农民军将领统率,分别驻扎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即人们所称道的荆襄十三家军。他们不久又和川东各地农民军紧密地联系,发展而为夔东十三家军,在抗请战争中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清军兵力。

荆襄十三家军与明军联合后,明军的声势突然强大。1646年春天,清政府派兵进攻湖广,何腾蛟领大军由长沙出发,大败清军于岳州,不久在藤溪、湘阴等地打了几次胜仗,使清军一时不能再向南侵入,隆武政权在福州得以从容立国。

何腾蛟镇守长沙三年,军纪严明,兵将不敢违抗。当时瘟疫流行,他"吊死问孤"、"博施劝谕",百姓暂时得到复苏。而他自己吃粗粮、野菜,穿补缀的衣服。当时军饷不足,他委任章旷创办义饷,增加地租,预征两年军粮,查抄富户财产,开设铸局铸钱,抽盐税等以资助军饷。难能可贵的是在兵荒马乱中修建文场,开科取士,使两湖之地,不废弦歌,政局得以暂时稳定。

1646年8月,隆武帝及皇后在汀州不幸被清军所俘,死于福州。消息传来,腾蛟大为悲痛,厉兵保境如平时。

当隆武帝殉国的消息传到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等立即返回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号为永历,拜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王进才守益阳,闻清军渐逼,退出益阳,还守长沙。这时腾蛟处境十分困难。

1647年2月,清兵逼广东,桂王自肇庆逃到梧州,清军迅速攻下梧州,桂王再奔至桂林。这时,只有大学士瞿式耜坚守桂林,顽强抵抗,桂林才得以保全。当时湖湘一带,总督何腾蛟的部将及率领的荆襄十三家军与清军顽强的战斗起到了前卫作用。

这时,怀有野心的武冈总兵官刘承胤挟持桂王由桂林出走到全州,三月到武冈,由瞿式耜留守桂林。当时汉奸孔有德率领清军大举进攻长沙,马进忠、王进才等纷纷溃退。何腾蛟势孤,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俱失,五月腾蛟至永州,不久,退驻白牙市(今湖南安东县)。

八月十三日,清兵破武冈,刘承胤以城降。桂王携带官眷奔靖州,九月返桂林。而城中只有焦琏一军,腾蛟虑势孤,率赵印选、胡一青入城相助。正危急时,南安侯郝摇旗忽拥众万余至,上下震动。摇旗与焦琏部将角斗,恰逢卢鼎亦带兵至。腾蛟从中调解,使桂林得以安定。于是腾蛟派遣焦琏、郝摇旗、卢鼎、赵印选、胡一青各营分别守兴安、灵川、义宁诸州县,兵势稍振。

十一月,清兵逼全州,腾蛟督五将共同御敌,亲自到营溶江口。次年二月,清军由湖南席卷而下,占领全州、兴安。郝摇旗败走桂林,挟桂王走柳州又奔南宁。三月,腾蛟在永宁闻讯,重返桂林。四月初六,腾蛟督焦琏、胡一青等分三门拒守,腾蛟督诸军鏖战,居中指挥。胡一青率将士,挥戟冲锋陷阵,叱咤撼山岳,清军被击退。腾蛟尾随至岩关,身先士卒,大战于兴安的三里桥。清军列阵塘铺营,漫布山谷,以四股侵入,腾蛟命赵印选率五司将士奋勇当先,多有斩获。直至酉刻,胡一青仍率兵继续战斗,至三里桥,诸将踊跃,无不以一当百,清军再退至兴安。初八日,腾蛟督诸将前至凤凰坪距三里许与清军大战于松林。清军伏兵炮声隆隆。腾蛟令四路出击,命赵印选、胡一青率诸标镇往来冲杀,鏖战良久,望之如在奔雷急电之中。标镇周金汤、熊朝佐奉令从凤凰坪左山横击,清军大败,死者山积,鸾桥之水为之不流。十六日,清军退走。

五月十五日,腾蛟指挥三军进攻全州城,自辰至酉,炮伤敌副参顾有能等45人。二十六日夜令赵印选督全营攻北关,焦琏督全营袭南关,蒲镇一营攻西关。次日卯刻胡一青先登城,生擒清巡抚李懋祖,押送桂林斩首。各营相继攻入,悉斩清军精锐。这次战役,八次大战,五次进攻,收复了全州。史称"全州大捷"。六月,江西的清降将金声桓、广州的清降将李成栋先后反正,据地归附,声势复振。在湖南的清军逐渐退去。秋七月,腾蛟进驻全州。八月,桂王自梧州入肇庆。腾蛟再派遣曹志建、卢鼎、焦琏、赵印选等率军攻永州。围三月,大小36战,至十一月,攻占永州。接着不久,连克宝庆、衡州、常德,以前所失的土地,渐次恢复,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抗清声势为之大振。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军后方的榆园军、吕梁山的起义军和关中农民义军都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高潮。

但由于永历政权内部党派纷争,矛盾重重,农民军也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加以南明军中军心涣散,纪律废弛,将帅、士卒怯懦贪鄙,不接受何腾蛟调遣约束,各路军马各行其事,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以致在以后的争战中,马进忠烧常德走武冈,王进才放弃宝庆逃走,各郡邑守将闻风溃逃。腾蛟当时驻衡州,十分惊骇,看到千里一空,忧心如焚。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正月,腾蛟檄召马进忠由益阳出兵长沙,并亲往忠贞营,邀李锦入衡州,其时只带随身30名士兵前往。然而李锦已往东开拔,腾蛟即尾随至湘潭。湘潭已是一座空城,李锦弃守离开了。腾蛟便进驻危城之中。是时诸将都去增援江西,金声桓、黄飞鸾又已调往全州。马进忠听到腾蛟轻身独往,随即遣将追护,但已来不及。汉奸孔有德探知腾蛟在湘潭空城的消息,昼夜兼程追至城下,派降将徐勇以轻骑突入湘潭。率众罗拜劝腾蛟投降。徐勇原是左良玉部将,曾追随过腾蛟,腾蛟见其为虎作伥,怒火中烧,骂不绝口,举剑要砍徐勇,徐勇只好退避。十九日晓起,营垒皆空,腾蛟方巾便服坐堂上,流泪痛心地说:"五年督师,心血呕尽,而结果落得这样地步,这难道是天意吗"清军从四面八方涌来,簇拥腾蛟而去,将他安置在城外慧德庵中。明将宣威将军杨一营不知腾蛟去处,想寻找救护他,曾7次冒险单骑入危城寻访,终不可得,竞被流矢击中殉难。满洲贵族固山额真佟养和延请腾蛟谈话,劝他归顺清朝。腾蛟膝地而坐,一言不发。清军将他的家属40余口(包括他的继母孙大夫人及正妻徐夫人在内)带来胁迫他投降。腾蛟不动声色地说:"老母耄矣,余无足惜,一惟命。"又强迫他投降,他说:"我国不幸,大臣被掳,我肩负大明三百年纲常的重任,岂能以一身事奉两主我是个血性男子,百折不回,你们为何还吝惜一剑,不把我杀死"佟养和见他意志坚决,不可动摇,便退出。腾蛟居庵中,正襟危坐,谈笑自若,几次请他不去,几次馈送饮食不吃。有一天,庵中一僧将一钵清水献给他喝,他马上用手挥去说:"烦劳大和尚,为我另取一壶江心水,饮了好上路。"僧人立即舀来一钵江心水奉上,腾蛟接过,望南流泪说:"这江水自衡山流来,是桂王那里流来的水啊!这水可以洗涤我的肠胃,死了也好瞑目。"腾蛟饮了江水绝食七天没有死。佟养和再派人来劝降,他拒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衣带之遗,彼则行之,我则继之,吾志决矣,勿复多言。"佟养和叹息道:"真是个硬汉,他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了。"又不忍心杀他,便给他一捆丝绳,一面汗巾,由他自裁。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此诗表达了他悲亡国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怀念。

何腾蛟遂自缢于流水大埠桥边[时已丑(公元1649年)春正月二十六日],终年58岁。举家40余口同时被残暴的清军杀害。腾蛟死难噩耗传出后,湖南各郡县的老百姓,莫不流涕哀悼。桂王闻讯,令三军缟素,望祭痛哭,三军皆哭,声闻数里。遂追赠何腾蛟为"中湘王",谥号文烈,设位于肇庆天马寺,并授其子何文瑞为佥都御史,袭定兴侯。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廷表彰已故明臣,谥腾蛟"忠诚",建祠于黎平城内神鱼井旁,名"何忠诚公祠"。次年腾蛟侄(起蚊子)往湘潭扶榇归里,安葬于黎平西门外之西佛崖。继后,几经修建,命名为"明谥中湘王何腾蛟陵园",乡人题有联曰:"大埠桥边,万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抔黄土壮山河。"表达了乡人对何公的景仰与崇敬。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西南硕儒--郑珍、莫友芝

郑珍、莫友芝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俩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是同窗挚友。他们多方面的成就,均为士林所重,因而被时人尊崇地称为“郑莫”和“西南硕儒”。

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一八○六年三月十日出生在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他自幼勤奋好学,记忆之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一八一八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的舅父每次都满满地装了一箱书给他,郑珍从早到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朝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如此数年,他在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一八二五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并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于是,他又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各种制度。当时的

张家族谱

  查看文章  广东张家族谱(张氏来源)2009-04-19 12:45(1) 张氏来源之始  挥祖是黄帝第九子(有谱载第五子)挥祖善制弓矢,赐姓张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