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人是蒙古人的分支吗?有什么依据?
不能简单地说哈萨克人是蒙古人的分支,这种说法不妥。哈萨克人就是哈萨克人,蒙古人就是蒙古人,这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哈萨克族的形成确实与蒙古族有很大的渊源,是蒙古族与中亚、西亚的诸多民族混血而成的一个新民族,血缘构成非常复杂,众多民族数百年杂处,早已混血混得一踏糊涂。
一、哈萨克是突厥,就是人们整天说的突厥,哈萨克民族比蒙古人早多了,唐朝的时候就有了。
哈萨克就是历史上来自中亚和西亚民族和蒙古人通婚形成的,蒙古血统占了很大部分,达到40%,为第一大血统,但是说哈萨克语,哈萨克是一种标准的突厥语,哈萨克和蒙古人是邻居,所以二个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通婚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哈萨克开始比蒙古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所以大部分人和哈萨克人通婚以后就说哈萨克语了,不过有一段时间,哈萨克民族突然从历史上消声灭迹了,缺乏历史记载,然后在蒙古帝国崛起以后又衰弱出现在历史上面,看起来似乎是蒙古人建立的,但是从这个民族的人数看,哈萨克民族至少形成与500年前和1000年前的,因为你要那么多蒙古人说哈萨克语,需要很长时间的。
二、哈萨克的非蒙古族缘。
主要来源于土库曼和一部分欧洲血统,也有很少部分汉族血统,汉族血统大部分也是各种原因历史上通过蒙古民族进入哈萨克的。比较精确的基因分析,蒙古血统占哈萨克民族34%,欧洲和中亚血统占哈萨克40%,汉族血统占9%。
三、许多人很顽劣,整天胡说八道,唐朝的时候蒙古高原也是被突厥控制的,所以中国史书只见突厥没有蒙古这个说法的。
蒙古部落当时是突厥的一个小部落,只是后来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的以后,由他的部落的名字称呼蒙古高原了。
说到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包括他们的饮食方面,服饰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礼,这些都是很有特点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吗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公元六世纪,哈萨克部族的咄陆部就在塔城、额敏一带活动,十三世纪后,居住在额敏河流域的哈萨克部落有乃蛮、克烈、乌克斯、咄陆等部。十七世纪末,西部蒙古族准噶尔部与哈萨克各部因争夺草场发生战事,县境内哈萨克人被迫向西迁移,哈萨克人口剧减。
以前的哈萨克人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较大。
十九世纪中叶,一部分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俄国哈萨克人迁入塔城额敏一带,和丰、阿尔泰的哈萨克人先后迁至额敏所属的玛依尔、加依尔一带居住。1929年,苏联境内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哈萨克人又一次大批迁入中国境内,一部分在额敏定居。1943年,额敏县内哈萨克人达32222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少数贵族及宗教上层掌管着经文,他们把子女送往外地读书,大多数牧民与教育无缘。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哈语中学9所,在校生4085人,小学17所,在校生5522人,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100%。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时进寺礼拜。哈萨克人崇拜太阳和月亮,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哈萨克族过去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经腌制、风干的肉和马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便于储存。主食有炒米、馕、馓子、包尔沙克、抓饭、面条、油饼等,奶制品有奶疙瘩、奶酪、奶油等。喜喝用砖茶加牛奶和适量的盐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营养丰富,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饮料。
过去的哈萨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男子多穿用白布做的衬衣和长裤,冬天套以坎肩、短大衣,再套袷袢(棉衣),戴狐皮尖顶四棱皮帽。妇女喜穿连衣裙,年轻女子的连衣裙下摆有二到三层褶子,色彩艳丽,领口袖子绣有花边,胸襟上饰有银元等饰物。少女喜戴小花帽,以珠子玛瑙作装饰。新中国成立后,年轻人服装紧随潮流;男子穿西装、夹克衫,妇女穿西装套裙,只有节日时才穿传统服装。
哈萨克人在婚嫁上,提倡本民族通婚,但血缘须隔七代以上。婚姻有浓厚的买卖婚姻色彩,男方须交足够的彩礼,方能迎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象有所好转。近几年,索要彩礼现象又有所抬头。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按伊斯兰教礼仪进行,一般是人死后隔天埋葬,葬前要请毛拉、阿訇为其诵经,尸体洗浴后用白布包裹,不用棺木,抬到墓地挖穴土葬。葬后7天、40天和周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称过“乃孜尔”,进行缅怀和悼念。
哈萨克族的小男孩一般5-7岁要举行割礼仪式,即割除少部分生殖器的包皮,并大宴宾客。
哈萨克人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哈萨克人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赛马和摔跤活动。
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关于它的来源,在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马。小伙子历尽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马的整个过程。从此,以骑马为题材的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时矫健姿态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各种动态揉进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欢舞达旦。
卡拉角勒哈以同名乐曲伴奏。这种乐曲的节奏感极强,明快活泼,旋律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它由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布拉弹奏,按照舞蹈的快慢来变换节奏,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地方特点和个人演奏技巧。
卡拉角勒哈可以随时随地即兴起舞表演,即兴表演时不需要专门的服饰和道具。在民俗活动等演出时需要戴毡帽,穿衬衫和带彩色图案的坎肩,穿长裤和靴子,扎牛皮腰带。
阿嘎加依
“阿嘎加依”是哈萨克语,故乡的意思,哈萨克族人只要一提到“阿嘎加依”就会想到阿勒泰。大型哈萨克民族歌舞诗《阿嘎加依》以诗的抒情方式表达哈萨克族歌舞,以现代艺术手法演绎草原文化,反映了新疆大地上哈萨克族的历史与传统、生活与梦想,是一部美轮美奂、有灵魂、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阿嘎加依》演出阵容庞大。作品演出时间为90分钟,分《序幕》、《生命达斯坦》、《英雄达斯坦》、《爱情达斯坦》、《狂欢达斯坦》和《尾声》6个部分,在所涉及到的节目内容中,80%以上都是哈萨克民族传承下来的受国家或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文化元素。独特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歌舞文化、优美的音乐和超凡的舞美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其余在河南、广东和甘肃三省。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其总人口的65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哈萨克族的人口数为1562518人。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哈萨克族的建筑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几户人家称作一个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亲关系的人家组成,居住的地方草场相连,协作生产,一同转场迁徙。
毡房是春夏秋从一个栖息地搬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简便的活动房屋。毡房日遮阳,夜隔潮,防风挡雨,通气透亮,移动方便,一般30分钟内就可支撑拆除装卸完毕。
富裕家庭的毡房很讲究,里面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种图案,围毡都加以修饰。格栏四周挂着壁毡和花色毡子。地上铺满花毡,绣花毡、地毯。富有的人家毡房格栏、辐柱上漆,镶上镂刻的骨饰和银饰。
—哈萨克族
两个不是一个族源,哈萨克族的血统构成很复杂,先后有高加索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并入,也有蒙古血统(蒙古西征时),所以哈萨克族的长相也很多样,有金发碧眼的,有像土耳其人的,有像蒙古人的,很多。哈萨克人包括哈萨克斯坦政府现在自称是突厥后裔,和土耳其人一样,土耳其也承认。也就是说,哈萨克是混血人种,有白人血统和黄人血统。
蒙古是纯纯的黄种人,族源和突厥没什么关系,历史上没有其他民族注入,所以长相单一。
再说信仰,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是萨满教。 一个是穆斯林,一个是吃猪肉的。
民族风情,听一听哈萨克的有些音乐就知道,他们的民俗现在更倾向西亚土耳其或俄罗斯,不是说他们效仿,而是本来就有一定牵连,现在哈萨克人的血统比重中,西亚、欧洲血统占得越来越多,包括和俄罗斯人通婚等等。
我发现的,老一辈的哈萨克族和现在的哈萨克青年,长的真不一样,现在的哈萨克族感觉更像外国人,很多都是浓眉,双眼皮,蓝眼,绿眼。
哈萨克族的族源,一个重要的民族是乌孙,在汉朝的时候,史书就有记载‘乌孙人,高鼻深目’,其他史学家也认为乌孙是白种人。再说还有后来的阿拉伯人传教来的时候 ,留下来的,也就是现代哈萨克部落里的 霍家。
哈萨克部落在远古时代是非常崇尚神灵的,所以哈萨克族人有一个萨满教,就是想要驱邪避灾的一种途径,起初,哈萨克族崇敬大自然,他们将天空视作上苍,是万物的根源所在,而且他们每年都会进行一些萨满教的活动,并且他们还崇拜月亮,将月亮作为自己的保护神,所以哈萨克族形成了与其他部落完全不同的文化艺术。
一、哈萨克族人对自然环境非常敬畏哈萨克人里面的女人必须包头巾,并且将自己的脸部围住,用以告诉世人,自己作为女人非常纯净保守,哈萨克人视蓝天为天神,他们认为在天上有神仙,他们掌控着风雨雷电,尤其是白天的太阳,夜晚的月亮,还有璀璨的星辰,他们认为打雷刮风都是天神生气暴怒发威了。并且,每晚,哈萨克人都会敬奉月光,让月亮给他们消灾。
二、哈萨克人与众不同的习俗哈萨克人有着与其他部落不同的风俗习惯,每逢遇到大旱或是瘟疫的时候,他们就会到河的岸边放置一些牛羊,进行祭拜天神,让其保佑哈萨克族风调雨顺,还有哈萨克人比较喜欢火,他们认为火会给人带来生命和希望,而且还能驱魔降妖,为他们摆脱灾祸,并且每当族里有新生儿降生,那么他们就是点长明灯,一直点七天七夜,保佑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安宁将家业长久不衰的传承下去。他们认为上苍和大地都值得供奉,他们都是具备灵气的东西,必须敬畏。
哈萨克人非常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那里的民风淳朴,而且景色也是非常美的,虽然他们仍旧落后,但是哈萨克族在努力的跟随大时代的脚步,不断去提升自己的科技与发展,现今哈萨克族还保留着之前的一些文化习俗,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
15世纪哈萨克汗国成立后,周边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经过上百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 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兹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汗王阿布尔海里对外大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对内凶狠残暴,进行野蛮统治,从而激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汗的儿子克烈和加尼别克(吉来和扎尼别克)苏丹(苏尔坦)对阿布尔海里汗王的不满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公开对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别克带着自己的部落向东逃入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白天鹅。哈萨克民族在此时形成,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纷纷前来加入。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锡尔河流域)。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但是在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哈萨克各部损失严重。
18世纪中叶起,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并侵入中亚草原和原属清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1883年,沙皇俄国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皇俄国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千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了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勒泰区(1919年)。
哈萨克族。
哈萨克斯坦首都是阿斯塔纳,拥有835,000人口。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前首都阿拉木图,这也是文化和商业中心。阿拉木图拥有155万人口,每平方公里2300人(5,900平方英里)。哈萨克斯坦整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人(15 /平方英里),居世界第227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哈萨克斯坦的地缘环境应该来说是很差,很闭塞的,在强大的沙俄和柔弱的清朝面前,只能倒向沙俄、苏联,国内戈壁荒漠漫布,可开发的价值并不高,当年并入苏联之后,俄罗斯把乌拉尔工业区的很大一部分划进了哈萨克斯坦的北部,这个乌拉尔工业区中的人口多是俄罗斯人,文化,宗教也更加俄罗斯化。
哈萨克斯坦东南是他们最富庶的地方,那里降雨充沛,经济良好,属于东西方陆上要道。而哈萨克斯坦西部则是伊斯兰教众的聚居地,是极端分子的活跃地带。
-哈萨克族
-民族
哈萨克斯坦人是蒙古人的分支吗?有什么依据?
本文2023-11-27 23:17: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