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液与崔颢是什么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1收藏

崔液与崔颢是什么关系?,第1张

崔液是唐中宗时候的人,其家庭成员:祖父:崔仁师(详见“崔仁师”词条)父:崔挹(详见“崔挹”词条)长兄:崔湜(详见“崔湜”词条)三弟:崔涤

而崔颢是唐玄宗时候的,与崔液不是同时代的,相差两个辈分,也无血缘关系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姜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姜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尚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②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③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始祖:崔季子。 迁徙: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为多。目前崔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四位。 郡望: 清河郡 西汉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

  博陵郡 三国魏置,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南)。

  荥阳郡 三国时分河南郡置,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堂号: 噤李堂 “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清河、博陵、荥阳。②敦五、惇叙、默荫、三戟、惇本、德星、崇志、承绪、永思等。 字辈: 某氏崔氏字辈:大膺克之,文学永启,世代宏昌,善良广继,福远泽长,传承祖德,光明志向,家庭清正,宜尽振新,安守繁荣。

  辽宁锦西崔氏字辈:封文显德,克永康祥。

  河北庆云崔氏字辈: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

  山东日照崔氏字辈:基肇荣惟久,恩延世克昌,书传兴裕远,尊祖耀增光,崇文家国盛,孝敬显宗堂,诗礼承绍绪,仁德恒祯祥,忠厚喜益寿,乾坤平安康。

  辽宁辽阳崔氏字辈: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维政,天廷尚常纪,宏云万世庆。

  山东利津崔氏字辈:化芳承传吉,世业永安长。

  四川宜宾崔氏字辈:朝廷万顺。玉学传家发达远,国正天兴得太平。

  河南渑池崔氏字辈:友应从连,之学凤殿,中云鸿道,书月乐德。 名人: 崔骃(-92),东汉文学家。字亭伯,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崔篆孙。少与班固、傅毅齐名。窦太后临朝,车骑将军窦宪召为府掾,后改任主簿。宪骄恣,骃屡劝谏,宪不能容,出为长岑县长,不赴任而归,卒于家。著有《达旨》等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崔亭伯集》。

  崔瑗(77-142),东汉书法家。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崔骃中子。官至济北相。善章草,师法杜操,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点画之间,莫不调畅”。与杜操并称“崔杜”。曾为张芝所师法,对当时影响极大。字迹失传,著有《草书势》。

  崔寔(-约170),东汉政论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瑗子。桓帝初,举至孝独行,除为郎。后辟太尉袁汤府、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寻以荐召拜议郎,迁梁冀府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以病征,拜议郎。梁冀诛,坐免官禁甸。后拜辽东太守。母忧服竟,召拜尚书,以疾免。有《政论》五卷,《四民月令》一卷,《集》二卷。

  崔宏(-418),北魏臣。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出身关东名门士族。少号冀州神童。初仕前秦苻坚,继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北魏道武帝访得之,任黄门侍郎,与张衮执掌机要,草创典章。天兴元年(398),议改国号为魏,为道武帝采纳。迁吏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通制36曹,权倾一时。俭约自居,不营产业,为帝所重。明元帝即位,奉诏与穆观查处不法官吏,又与长孙嵩疏决刑狱。神瑞初年(414),建议明元帝起用寿光侯建,讨平并州羯胡。拜为天部大人,封白马公。善书法,时人引为摹本。

  崔浩(381-450),北魏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崔宏子。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太武帝灭赫连昌、击败柔然、攻灭北凉,均参与策划。长天文历学,制定五寅元历。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他对北方士族人物多所荐拔;又汲引寇谦之,助道抑佛;主张辨别姓氏门第,企图恢复五竺封爵制,以发展士族势力,与北魏统治者发生矛盾。他主持编纂国史,又直书拓跋氏皇室一些避讳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因而得罪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被杀。其宗族及亲戚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并受族诛。

  崔鸿,北魏史学家。东清河鄃(今山东平原西南)人,字彦鸾。少时博览群史。太和间拜彭城王国左常侍。后为员外郎,迁中散大夫、司徒长史。孝昌间任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有《十六国春秋》,佚文收入清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

  崔融(653-706),唐文学家。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东)人。高宗上元间(674-676)登辞殚文律科,历任宫门丞、崇文馆学士、太子侍读、著作佐郎、右史、著作郎、凤阁舍人、司礼少卿、袁州刺史、国子司业等。文辞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与苏味道、李峤、杜审言齐名,合称“文章四友”。原有集,已散佚。

  崔颢(-754),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年少时,诗风轻浮。从军边塞后,诗风大变,风骨凛然,感情昂扬。七律《黄鹤楼》诗,传说曾使李白大为佩服。有《崔颢诗集》。

  崔国辅,唐诗人。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开元进士,历任山阴尉、许昌令等。天宝间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坐贬晋陵郡司马。其诗语言秀丽,风格雅蓄,擅长描摹红颜情思。《唐诗品汇》列其五绝为正宗。原有集,已佚。《全唐诗》辑存其诗一卷。

  崔护(-831),唐诗人。字殷功,蓝田(今属陕西)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后传为“人面桃花”故事。

  崔白,北宋画家。字子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前后。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有《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图》等传世。其弟崔悫、孙崔顺之皆善画,同袭崔白画风,颇为时人所重。

  崔立(-1234),金将领。将陵(今山东德州)人。少贫,为寺庙杂役,后乘兵乱随上党公完颜开为都统、提控,积功遥授太原知府。正大初,为汴京安平都尉。天兴元年(1232)冬,哀宗弃汴,授西面元帅留守汴京。二年,与其党杀完颜奴申,自任都元帅,挟持后妃以城降元。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郑王。三年,被李伯渊等设计刺杀。

  崔恭,明臣。字克让,广宗(今属河北)人。正统元年(1436)进士。授户部主事。出外任治理延绥仓储,有能声。因推荐升莱州知府。居官六年,莱人比之汉杨震。景泰中,历任湖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制定均徭法,斟酌轻重,十年一役,遂成定例。天顺中,历任右副都御史、吏部左右侍郎。巡抚苏、松诸府,与徐恭疏浚仪真漕河、常,镇河;大治吴淞江;疏浚曹家港、蒲江塘、新泾诸水,民得其利。成化中任吏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参赞机务。致仕后二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崔呈秀(1571-1627),明臣。蓟州(治今天津蓟县)人。万历进士。天启初求附东林,被拒。四年(1624)以依法被革职议罪,乃投魏忠贤,乞为养子,密造党人名单,参与残酷迫害东林党人。累迁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势倾朝野,为阉党五虎之魁。崇祯帝即位,定为逆案,下诏逮治,自缢死,追戮其尸。

  崔子忠,明末画家。初名丹,字开予,更名后,字道田,号北海、青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朝末年。山东莱阳人,居顺天府(今北京)。为顺天府生员。曾投董其昌门下。通五经,工诗文,擅人物、仕女、肖像,师法顾恺之、陆探微、阎立本、吴道子等。所画人物面目奇古,用笔颤掣,线条细劲,格调高古,境界奇异。颇为时人所重,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有《云中玉女图》、《洗象图》等传世。

  崔述(1740-1816),清经学家。字武承,号东璧,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知福建罗源、上杭县,在职平反冤狱。不久告归。读著以终。《清史稿》载其为学“勇于自信,任意轩轾者亦多”。考据详明,不墨守旧说;辨析精微,不空谈虚理。认为传注不可信,而著《考信录》,以经为主,传注合于经者取之,不合者辨之,谬误削之。史学家顾颉刚编其著为《崔东璧遗书》。

  其他崔姓名人有三国名士崔琰、崔州平;北朝魏书法家崔挺,作家崔纂;唐大臣崔玄暐、崔仁师,天文学家崔善为,名伶崔徽;宋大臣崔立、崔与之,经学家崔子方,学者崔敦礼、崔敦诗;元大臣崔斌,书画家崔彦辉;明大臣崔亮,将领崔胜、崔贤;清书法家崔班等。近当代崔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崔田民,经学家崔适,**导演崔嵬,舞蹈演员崔美善,摇滚歌手崔健等。

崔篆,(?——?),西汉河北安平人。王莽时建新大尹(太守),临终作《慰志赋》。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崔骃,(?——92年),东汉文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人。崔篆之孙,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瑗,(77——142年),东汉书法家,河北安平人,字子玉,崔駰次子,著《崔瑗集》五卷。

崔寔,(?——170年),字子真,东汉政论家,河北安平人,著述颇丰。

崔烈,(?——192年),东汉河北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州平,生卒年不详。名不详,字州平,博陵 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韬(广元)、孟建(公威)、庞统(士元)、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来往。汉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徐庶、石韬、孟建皆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荆州名士、诸葛亮之友。亮与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先主来隆中见亮,忽见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先主与语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崔洪,(?——291年),字伯良,西晋河北安平人,官至司农、吏部尚书。

崔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鸿:字彦鸾,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崔豳,唐代武城人,兄弟六人皆官至三品。四世同灶,和睦相处。唐玄宗谓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

崔灵恩,南朝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琳,唐代武城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挺,北魏京师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崔玄暐,唐代博陵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第78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689团政治委员,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二旅政治委员,中共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特务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陇东特委正宁县工委主任,镇远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6支队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1旅33团政治处副主任,盱眙总队副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独立第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6纵47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政治部主任,第7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4军71师改建为空军,师部和211、213团机关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任总队政委,212团调到北京编为警备团。1951年5月,编为空军15师,任师政治委员。1951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空15师入朝作战,编入志愿军空军序列,这支队伍刚组建,经过改装训练、学习组织飞行的程序和方法、6000米以下单机到大队的基本训练、团的编队训练、战斗使用科目训练,飞行员仅飞了20多个小时,1952年2月在空4师带领下升空作战,3月20日在空4师一个大队掩护下,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经过8次空战,1952年5月,空15师撤回吉林省公主岭机场休整,9月转场到东丰机场,保卫小丰满水电站。9月中旬,空15师接收米格-15飞机52架,随即进行改装训练和战斗科目训练。1952年11月,空15师再次入朝作战。空15师两次参战,共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被击落41架,击伤37架。空15师涌现出3名二级战斗英雄:吴胜凯(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蒋道平(击落敌机5架、击伤2架)、韩德彩(击落敌机5架,其中击毙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回国后,任空8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河北省大名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1938年6月任涉县独立团教导员时,改名“崔建工”,号“广运” ,意思是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建设工农政权。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将他的名字错写为崔建功,他便顺其自然,沿用此名至逝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等职。参加了山西永和、陕西桥板以及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29师新编第1旅1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第3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以及山东高塘东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第12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45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平汉、汲县、安阳、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师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2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副军长,第14军代军长,后入南京军事学院上级速成系第一期学习,1956年毕业,任第13军军长,1960年11月指挥5个团21个营跨越国境进入缅甸,在东西长三百公里、南北宽一百公里的热带山地丛林,与缅甸国防军双边夹击滞驻“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经过80天的出国勘界警卫作战,消灭了国民党残军的“复兴基地”。后任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崔毅(1930-——),山东省蓬莱县人,1945年加入中国***。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军区分区连文化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济南军区青年部助理员、科长、副部长,师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3年退役。是中国***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崔 岑 ,1939年5月生,黑龙江肇源县人。大专文化。原任中共肇源县委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副处级)。于1999年6月退休,1963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省双城市中等师范学校,1970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党员。曾任过小学教师、文教局科员、公安政法战线审判 员、刑事侦查员、侦查产科长、乡镇党委书记、县信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常务副书记、县政府调研员。在担任政法委副书记时,开始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因素问题。几年来共撰写较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先后在黑龙江省《法学与实践》、吉林省《政法丛刊》、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法制心理》等杂志上公开发表。撰写的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理论文章,多次在《黑龙江日报》、《大庆日报》公开发表。1986年7月参加南开大学法学研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法制心理研讨会,撰写的《贪污犯罪规律、心理特征与对策》一文在会议交流,于1987年被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出版的《法制心理科学与应用》一书收编,公开发表。1988年8月参加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在深圳市召开的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在大会上交流,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奖。撰写的《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一文,已收入《中国法制心理研究》一书。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将十几年钻研犯罪心理科学科研成果,撰写的论文,编撰成15万多字的《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文集》出版。在1986年和1988年被黑龙江省法学会、心理学会吸收为会员。1996年7月中国预防青工犯罪专业委员会在哈尔滨市召开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会议,被选为该会常务委员

崔 汉 ,1935年8月生。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任广西柳 州电视台副总工程师。自治区第六届政协委员。1958年在核工业部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是 中国爆炸物理电子学科创始人之一,曾获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1980年在航 天工业部机械厂研制了“高炮射击遥控模拟指挥训练设备”,该项目获1984年广州部队科技 成果一等奖。发表《爆炸物理电子学》方面的论文数篇,译有国外战术导弹技术和电视工程等篇文章。 崔 模 ,1924年10月生,河北宣化人。195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河北医科 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眼科专题 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四届委员,省眼科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 4名。合作研究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获卫生部甲级科学技术奖、省科技三等奖;“眼底 新生血管”获省甲级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奖;“眼动脉及其主要分枝”获省乙级医药卫生科研 成果奖;“河北省盲和低视力流行病调查”获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眶腔静脉瓣的观察 与测量的研究”获省卫生厅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进行性近视眼底后极部病变的研究”获 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合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释义》获北方10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第 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参编高等院校《眼科学》教材。发表论文30多篇。

崔建发,河北安平人,现任安平代县长。

崔海霞(女),河北安平人,现任安平副县长。

(待续)

  丁(ding) 出自姜姓,起源济阳,祖宗丁公 。 《通志·氏族略》记载:“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 ,支孙以丁为氏。”《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东里文集》记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引以为姓。”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定陶县一带)。 秦末有都将丁固。西汉有郎骑将、宣典候丁义;大司马、阳都候丁复;梁孝王将军丁宽;大司马骠骑将军丁明。后汉有孝子丁密。三国时魏有名将丁仪;吴有丁固,大将军丁奉。唐代有丁公著。清代有山东巡抚丁宝桢,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阚(kan)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阚止。 《尚友录》记载:“齐卿阚止之后,望出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齐邑,鲁昭公在乾候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 春秋时齐有阚止。三国时吴有阚责。北魏有学者阚骃。唐代有将领阚棱。元代建康人有万户府知事阚文兴。

  易(yi) 出自姜姓,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姓氏考略》记载:“以地为氏。”《卢若虚集》记载:“太公后有易氏。”姓源之一是以地为氏。周朝姜子牙(太公)的后世子孙受封于易(今河北易县),其后代子孙易受封地为姓,称为易氏。 以父王字为氏。即《尚友录》记载的:“齐大父易牙之后,即雍巫也,善知味,有望出济阳,今江东多此姓。”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亦称易氏。望族居济阳郡(今山东的菏泽、定陶、濮城、武曹、钜野诸县一带)、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县)。 春秋时齐有易牙。晋代有舂春陵令易雄。宋代有画家易元吉、将领易清、大理丞易延庆、吏部尚书易祓。明代有学者易翼之。清代龙阳人有江苏布政使易佩绅;湘乡人有学者易正言,著有《周易讲义》、《家训》等书;龙阳人易烦鼎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之一,著有《诗集》、《词集》、《四魂集》、《经史杂著》等。

  崔(cui)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姓,齐太公生字公 ,生嫡子叔乙,让国,食采于崔,遂为崔氏。”由此说来,崔姓中国人是出自齐太公姜子牙的直系后代,他们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当初崔氏始祖所居以得姓的崔邑,根据后世考证,就是现在山东章立西北的崔氏城。《左传》上所记载的“襄二十七年,崔城请老于崔,”指的正是这个地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渊源的古老地区。 春秋时齐有大夫崔杼。东汉时有儒生崔骃。三国时魏有司空崔林。南北朝时北魏有大将军崔浩、著名学者崔俊。唐代有诗人崔护、崔颢。宋代有名画家崔白。明代有吏部右侍郎崔恭、安庆卫指挥使崔文、画家崔子忠。

  高(gao) 出自姜姓,起源渤海,祖宗公子高。 以邑为氏,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文公有个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名 ,以祖父封邑为氏,称为高 ,其后遂为高氏。” 以父王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称高氏。盖春秋以后之高氏出于齐国。《左传》记载:“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为上卿也。”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高克。东汉上古太守高诩;著名学者高诱,著有《战国策注》。宋代有名将高怀德,太尉高俅。元代邢部尚书高克蓁。明代有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清代有诗人兼画家高其佩。

  章(zhang) 出自姜姓,起源鄣国,祖宗姜太公。 《古今姓氏辩证》记载:“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通志·氏族略》记载:“章氏即鄣国之后也。姜姓,齐太公子孙封于鄣,为杞附庸之国,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 秦代有大将章邯,秦二世时官为少府。汉代有大夫章明,宋代有朝清大夫章冲;殿中侍御史章谊;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章颖,临江人,著有《南渡十将传》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校书郎、太常寺丞章衡;谏议大夫章元振;丞相章得象,宰相章敦。明代有袁州知府章庠,工部尚书章拯,经学家章潢,礼部右侍郎章敞。清代有画家章诏,史学家章学诚、章大来。近代有章炳麟。

  贺(he) 出自姜姓,起源河南,祖宗庆公。 《通志·氏族略》上说:“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姓氏考略》记载:“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望出会稽、河南。”《元和姓纂》记载说:“齐公族,庆公族,庆公之后。”东汉时有贺纯。三国时吴有中书令贺邵。晋代有光禄大夫贺循。北魏时有雍州刺史贺拔岳。隋代文帝时有右武侯大将军行军总管贺若弼。唐代有著名学者贺纪;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有画家贺真、词人贺涛。元代有贺胜。清代道光时有工部尚书贺寿慈。

  柯 (ke) 出自姜姓,据《路史》载,周朝齐国姜太公后有柯氏。 宋代有柯梦得。明代有官吏柯乔。清代有柯维桢;清末台湾抗日武装首领柯铁。

  卢 (lu) 出自姜姓,起源卢邑,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奚,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即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我国的卢姓,既然是创自齐太公的曾孙奚,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姜太公后裔。卢氏的得姓,是由于“氏采于卢。”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根据考证,就在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方。 西汉有燕王卢绾。东汉有卢芳、植北中郎将卢植。后魏有卢内。唐代有户部尚书、太子太师卢知猷,有卢氏宰相八人,诗人卢照邻、卢纶、卢仝。五代后唐有著名画家卢汝弼。宋代有卢斌。明代有卢安世;抗清名将卢象升。清代有广东总督卢崇俊;两广总督、经学家卢坤。

  井 (jing) 出自姜姓,起源山西,祖宗井伯。 《尚友录》记载:“虞大夫井伯,姜子牙之后,以字为氏,望出南阳。”《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大夫井利,汉有司徒井宗。”据《姓源》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子牙受封于齐国,其后裔有奔于虞国者,官至大夫,食采于井邑,称为井伯。其子孙以邑为氏,遂有“井“氏。 东汉时有经学家井丹,通五经。明代有井田。

和谐世泽博陵郡;

    正笔家声噤李堂。

  ——全联典指包姓的郡望和堂号。“噤李”指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

    画家扬北海

    师表出增城。

  ——上联典指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少娣恭和妯娌;

    夫人善事姑嫜。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笔聚诗才黄鹤楼。

  ——上联典指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始祖崔思义故乡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下联典指唐代大诗人崔颢,诗风浮艳、慷慨豪迈。《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附: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为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

    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

    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

    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

    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

  ——以上两联为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联。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本联64字)。

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二、迁徙分布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三、历史名人 崔 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崔 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 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春秋》一书。

崔 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 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 白:濠梁(今安徽省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 立:将陵(今山东省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 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 述: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清代历史学家,考据学者。字承武(1740-1816),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弊,为人称道。30岁后,因见群经的传记、注疏多与原经文有出入,由怀疑而进行考据,辨别真伪。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全信,因而专攻古史。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骃 :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敦礼、崔敦诗: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二人均为绍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崔姓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汞阳郡等。

清河郡:汉高祖所设置,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2、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外,崔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清河堂”、“德星堂”、“敦叙堂”、“默阴堂”等。

============================================================

崔姓宗祠通用对联

〖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世推三虎;

人羡五龙。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太子少保,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三戟崔家”。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崔玄暐,明经科进士,历官高陵主簿、记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武则天赏识,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因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有功,任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崔昪,历官司刑少卿、尚书右丞。崔琚,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崔涣,长于议论,历官亳州司功参军、司门员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房琯推荐,于是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代宗时,官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元载而被贬为道州刺史。崔郢,历官商州防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一门孝友;

三礼义宗。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邠,,字处仁,进士出身,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处,宣宗曾说他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的典范。”下联典指南朝梁东武城人崔灵恩,少年时读遍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魏时官太常博士,入梁,官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聚徒讲学时,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出任桂州刺史。著有《周礼集注》、《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及条例》等,共一百三十余卷。

五原贤守;

四皓齐名。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崔寔为五原太守。下联典指汉·崔广号夏黄公,为“商山四皓”之一。

覆瓯待相;

却璧鸣廉。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金瓯覆盖。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安平人崔挺,字双根,孝文帝时官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和睦妯娌;

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

〖崔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八行称于众口;

三相出诸一门。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下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封魏国公崔铉一门三相。

-----------------------------------------------------------------

〖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中年弍才号大儒;

少小博学通百家。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后官至司徒。

教民纺织留世远;

立石直笔播誉长。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族之灾。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能和妯娌;

唐夫人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名卜金瓯宰相家。

——佚名撰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祠祀此支崔氏始祖崔思义]

崔氏祠堂坐落在白沙村北、老官道(今汴洛高速公路)南,背临洛水,南望嵩山,占地面积达2900平方米,由舞楼、山门、耳房、拜殿、过厅、正殿、配殿、偏殿、库房、厨房等十余处建筑组成,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全是皇族家庙式样。山门上方嵌“崔氏祠堂”木匾,正殿后墙镶“崔氏祠堂”石匾。正殿暖阁内设始祖碑,拜殿明柱上悬挂着这副孤形的木质楹联。山门内过道旁,还竖有袁世凯撰文并书写的《崔继泽墓表》。祠堂对面,建有一座戏楼,砖瓦木质结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上,保留着咸丰壬子(1852年)年间镌刻的两副对联,分别是:“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早年,祠堂后墙上悬挂着皇帝亲书的钦赐牌示,凡在官道上过往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务必入祠参拜,无不肃然起敬。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兵连祸接,人口损伤惨重。朱元璋南京即位以后迁山西、河北等省之民,到河南及沿海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崔氏始祖崔思义,自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迁居河南省巩县白沙村。生有五子,后分为五门。单说次子举,传至四世满时,生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名标,因作战有功,被招为亲王郡马,官拜亲王府仪宾。

-----------------------------------------------------------------

〖崔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慈父神君,民歌遍汲县;

清风高节,师表出增城。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官吏崔琼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的事典。崔与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32+32=64字)

--------------------------------------------------------------------------------

中国人民 崔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崔田民中将

崔田民(1912-1991),陕西省绥德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 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第78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689团政治委员,344旅政治部主任兼冀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兼新编第二旅政治委员, 冀鲁豫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华北局党校第四部主任、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 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 铁道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班主任兼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委员、顾问,第二炮兵顾问。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 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1月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崔文斌少将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红军,1936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特务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兼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 陇东特委正宁县工委主任,镇远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6支队营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11旅33团政治处副主任,盱眙总队副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独立第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6纵47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政治部主任,第7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4军71师改建为空军,师部和211、213团机关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任总队政委,212团调到北京编为警备团。1951年5月,编为空军15师,任师政治委员。1951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空15师入朝作战,编入志愿军空军序列,这支队伍刚组建,经过改装训练、学习组织飞行的程序和方法、6000米以下单机到大队的基本训练、团的编队训练、战斗使用科目训练,飞行员仅飞了20多个小时,1952年2月在空4师带领下升空作战,3月20日在空4师一个大队掩护下,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经过8次空战,1952年5月,空15师撤回吉林省公主岭机场休整,9月转场到东丰机场,保卫小丰满水电站。9月中旬,空15师接收米格-15飞机52架,随即进行改装训练和战斗科目训练。1952年11月,空15师再次入朝作战。空15师两次参战,共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被击落41架,击伤37架。空15师涌现出3名二级战斗英雄:吴胜凯(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蒋道平(击落敌机5架、击伤2架)、韩德彩(击落敌机5架,其中击毙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回国后,任空8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 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崔建功少将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河北省大名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 。1938年6月任涉县独立团教导员时,改名“崔建工”,号“广运” ,意思是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建设工农政权。1954年从朝鲜回国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秘书处将他的名字错写为崔建功,他便顺其自然,沿用此名至逝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敌工干事等职。参加了山西永和、陕西桥板以及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29师新编第1旅1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第3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以及山东高塘东月寨、香城固、林南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第12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45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平汉、汲县、安阳、豫北、豫西、淮海、渡江、广东、广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第15军45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师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2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 第15军副军长,第14军代军长,后入南京军事学院上级速成系第一期学习,1956年毕业,任第13军军长,1960年11月指挥5个团21个营跨越国境进入缅甸,在东西长三百公里、南北宽一百公里的热带山地丛林,与缅甸国防军双边夹击滞驻“金三角”的 残军。经过80天的出国勘界警卫作战,消灭了 残军的“复兴基地”。后任昆明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功勋。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三级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9月10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

中国人民 崔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崔毅中将

崔毅(1930-——),山东省蓬莱县人。1945年加入中国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 。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军区分区连文化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 青年部助理员、科长、副部长,师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3年退役。是中国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崔液与崔颢是什么关系?

崔液是唐中宗时候的人,其家庭成员:祖父:崔仁师(详见“崔仁师”词条)父:崔挹(详见“崔挹”词条)长兄:崔湜(详见“崔湜”词条)三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