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通论的图书目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1收藏

中国家谱通论的图书目录,第1张

绪论

一、什么是家谱

二、家谱的种类

三、家谱的沿革

四、家谱的价值

经编

一、中国家谱的起源

(一)中国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二)口传家谱

(三)父系口传家谱从母系口传家谱发展而来

(四)结绳家谱

(五)甲骨家谱

(六)青铜家谱

二、中国家谱的诞生

(一)周代完整系谱的出现

(二)史官修谱制度

(三)《帝系篇》、《世本》的问世

(四)汉代谱学的发展

三、中国家谱的兴盛(上)

(一)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的原因

(二)谱学著作和谱学世家

(三)家谱内容和特点

四、中国家谱的兴盛(下)

(一)唐代官修谱牒发展的原因

(二)三次规模巨大的官修谱牒

(三)私修家谱迅猛发展

(四)家谱内容

(五)家谱种类

(六)谱学名家

(七)唐代皇族谱牒

五、中国家谱的转型

(一)宋代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

(二)欧阳修、苏洵创立五世图式谱法

(三)宋代谱学变革

(四)朱熹的谱学思想

(五)简介《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

(六)宋代皇族谱牒

(七)呈过渡形态特征的元代家谱

六、中国家谱的完善

(一)明代家谱数量大幅上升

(二)朱元璋的“圣谕六言”

(三)明代家谱以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宗旨

(四)家谱体例、内容的完善

(五)祠堂、祠产

(六)规模宏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七)程敏政的谱法与谱辨

七、中国家谱的普及

(一)清代、民国时期家谱体例与明代比较

(二)清代、民国时期家谱数量激增

(三)家谱续修

(四)领谱、藏谱和验谱

(五)章学诚的谱学理论

(六)少数民族编修家谱

(七)清代玉牒

(八)孙中山的三篇谱序

(九)20世纪谱学名家

八、中国家谱的新修

(一)台湾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二)大陆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三)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共同编修新谱

(四)新谱对旧谱的继承与创新

(五)特大型会通谱、统宗谱

(六)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纬编

一、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上)

(一)谱名

(二)祖先像赞

(三)目录

(四)修谱名目

(五)谱序

(六)凡例

(七)恩荣录

(八)谱论

(九)姓氏源流

(十)世系

二、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下)

(一)传记

(二)家法

(三)风俗礼仪

(四)祠堂

(五)坟茔

(六)族产

(七)契约

(八)艺文

(九)字辈、排行

(十)领谱字号

三、中国家谱的数量

(一)中国家谱知多少

(二)中国主要藏谱单位

(三)国外主要藏谱单位

四、中国家谱的姓氏

(一)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

(二)中华姓氏的起源

(三)中华姓氏发展轨迹

(四)中华姓氏的特点

五、中国家谱的体与魂——以徽州家谱为例

(一)中国家谱以欧、苏五世图式为躯体

(二)中国家谱以朱熹理学思想为灵魂

六、中国家谱的图像

(一)祖先像

(二)住宅图

(三)祠堂图

(四)坟墓图

(五)其他图

七、中国家谱功能的嬗变

(一)萌芽阶段:优生功能

(二)兴盛阶段:政治功能

(三)普及阶段:伦理功能

(四)新修家谱:文化功能

八、《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

(一)著录家谱文献书目历史回顾

(二)《中国家谱总目》的立项

(三)《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经过

(四)《中国家谱总目》的特点

(五)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意义

附录一 上海图书馆整理、开发家谱资料工作大事记(1996-2001)

附录二 中国家谱论文索引(1874-2008)

附录三 主要家谱网站名录

后记:迟到的研究工作的春天

……

张姓

系承黄帝,始祖为张挥、张侯(解张)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三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

家谱

张姓的家谱有:《河北南皮张氏族谱》( 河北大学) ;《山西平定张氏族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人民大学辽宁图书馆) ;《山西五台张氏家谱一卷》( 山西五台县五级村) ;《江苏徐州彭城张氏族谱□□ 卷》( 江苏铜山县张氏) ;《安徽芜湖张氏续存名录六卷》( 吉林大学) ;《山东安丘张氏家乘不分卷附续安丘张家乘不分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吉林大学) ;《河南新乡张氏族谱不分卷》( 人民大学) ;《临清张氏族谱》( 临清县发电厂张振文) ;《长垣张氏家谱》( 漯河市张付昌) 。

迁移名录

1、始祖名讳为张筐、张篮,明洪武年间由洪洞迁商水县邓城白堤村(现名白帝村),一个兄弟迁往安徽毫州,一个留居白帝村。(河南)

2、据记载始祖于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由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赵州治隆北,外迁始祖名讳张志公(或张志功)。(河南)

3、始祖名讳张寿,字仁山,据河南省渑池县南庄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年奉诏迁豫渑池治北南庄村立业。始祖张公讳寿,字仁山;张公讳福;张公讳禄。字辈:英、伯、仲、京、万、大、一、凌、森、令、效、继、崇、金、杉、全、玉、继、凌、敬。十六世祖张文林为武举人,山东泰武临道三品官,山东济南张府街为同族人。(河南)

4、据家族光绪16年碑文记载,始祖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到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府)老河市(光化县)张集镇大房营、二房营、三房营、四房营四村,现在已发展到十村,现居住全国各地,约有1万人左右,原始字辈为:世从文守凤 有子可成 光明正大 万宝同生。(河南)

5、始祖名讳张汉卿,自明永乐年间(1403/1404)从陕西米脂/吴堡到山西大槐树下集中,后迁移到汾邑之闫家庄(今孝义市司马村)。(河南)

6、始祖名讳张忠,于明初五十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杨树村移居河南省济源县庙道街蓬莱坊。(河南)

7、始祖名讳张守仁,于明正德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往河南郑州市北里村。(河南)

8、始祖名讳张慎言,后世字辈排行为:慎大洪克金 元廷成世泽 书林作士志 起鳯光王国。(河南)

9、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楼德镇力里村张氏族人,七世祖讳张继祖,以上六世不详,据说六世居住在力里村北东王庄,东王庄始祖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文革前,东王庄村西南有张家家庙,坟地千百座,占地十五亩,家庙中有家谱,但文革时,被夷为平地,家谱也被毁。(山东)

10、据张氏族谱记载,我辈始祖张斌原籍洪洞县辛渡村,于明洪武年间赴山东省聊城仁县丞,至今已繁衍二十六代,人口达万人以上。(山东)

11、始祖名讳张津,另有张应、张鸣、张存、张思四兄弟,明初迁往山东,其他资料不详。(山东)

12、始祖名讳张君阁,明洪武二年自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江苏沛县、山东滕县。(山东)

13、始祖张公三迁至东昌府博陵城,有字辈排行,张公三(一世),安,海,文,志、汝,仕、鸣、庆,问、宪,铎、锦、镔,大、予、沛、滨,名、朝,宗、汝,景、玉,立、尚、恒,风、东、来,安、太,西、屏、有,孟、学、春,国,家,金(二十世)。(山东)

14、始祖名讳张嵩,由洪洞大槐树下迁到陕西西安,外迁兄弟三人,二弟迁到河南郑州市,三弟迁到河南黄河以北。(陕西)

15、据传,始祖名讳张孟帝从洪洞大槐树迁至河南省陕县王家后崖底村。(河南)

16、据悉,始祖张光兴,携侄子张守群迁往湖北武乌山,原碑文山记载有字辈“全秀文治、光宗耀祖、明德修身、启由兴丛”。(湖北)

17、据记载,张氏一家七口,于明洪武2—5年自洪洞大槐树迁至河北大名府东明县,始祖名成,字克老。(山东)

《孟氏家谱》中提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一、孟氏家谱的起源

中国的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孟氏族人十分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的关系。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是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二、孟氏家谱的发展

明景泰年间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

明末六十六至七十五代,立“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六至八十五代,立“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近现代七十六至一百零五代,立“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

这样,从孟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昌”字辈共105代。

扩展资料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十分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族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关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参考资料:

孟氏族谱

家谱的封面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主体形式,叫世系图,长这个样子

世系图分为宝塔式图谱、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和牒记式图谱(无图,曾以是以文字叙述先人事迹)

树系图谱

线性图谱

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写家谱呢?

目的是记载自己家族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

一般是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该写家谱了。大家一致决定好,然后如果祠堂的钱够,那就直接从祠堂拿钱,开始写家谱。如果祠堂没钱,那就大家捐钱。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谱,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决定辈分什么的。

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

家谱的内容都有什么?

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写清楚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

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

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训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有功绩和品行之人的传纪。

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五、家族中人的诗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在这部分进行续补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六、祖先、老照片、风水图等。

这里的祖先、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风水图主要只祠堂图、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甚至详记地理方位。有的族谱中还要把故居和村庄图放上。

最后补充一点,女孩可以上家谱吗?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现代修家谱也有例外,因为有可能小辈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修家谱的情况出现。

萨氏家谱在明隆庆元年由六世孙首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十六世孙萨镇冰、萨嘉曦续修,《雁门萨氏族谱》共八卷八本,古装本,木刻铅印,宣纸印刷,线装,全谱630余页,囊括1271年至1935年664年的家谱。

其内容“上溯本源,下绵瓜瓞”,此谱系第七次续修。全谱卷一恩纶录,卷二赐茔录,卷三世系录,卷四科名录,卷五叙赠录,卷六荣哀录,卷七吉光录,卷八传信录。据1933年印刷账目清单记载,共印制130余套,其中30余套分发到北京、南京、青岛、河南、湖北、保定等地,

六世祖萨釴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始修谱牒。在清代,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世祖萨希亮第一次重修,到宣统二年(1910年)的234年间,先后五次重修、续修谱牒。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和三十五年(1946年)又相继两次修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6年又续修一次。2007年是入闽萨氏第十次修续族谱。

中国家谱通论的图书目录

绪论一、什么是家谱二、家谱的种类三、家谱的沿革四、家谱的价值经编一、中国家谱的起源(一)中国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二)口传家谱(三)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