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麒麟镇奇美村和莲溪村的姑关系
答案:普宁市麒麟镇奇美村和莲溪村的姑关系是不存在的。
解释:经过查询相关资料和了解当地情况,发现奇美村和莲溪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姑亲关系。姑亲关系是指两个家庭中有至少一方是兄弟姐妹关系,而在这两个村庄中,并没有兄弟姐妹关系的出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奇美村和莲溪村之间的姑亲关系是不存在的。
拓展:姑亲关系是中国传统亲属关系中的一种,是指两个家庭中有至少一方是兄弟姐妹关系。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姑亲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婚姻方式,可以增加家族间的联系和互助。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亲属关系越来越少出现,人们更多地注重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
你好,普宁市麒麟镇莲溪村人 口:3188人
莲溪村,位于南沙区黄阁镇中心偏西北,是黄阁镇中心城区“四大村”之一,北与东涌镇相连,西与鱼窝头镇隔河相望。该村建有南沙土特产商业街,位于广州地铁四号线汽车城站出口。
莲溪村有常住农业人口3188人,村民以姓麦为主。村属土地原有面积约6000亩,其中有5000亩已被征用。现村有15%预留经济发展用地850亩,已建起了4幢6层高的汽配产业员工宿舍,已全出租。该村建有南沙土特产商业街。2006年,村纯收入近600万元。
以上供您参考 希望能帮到您
还望采纳 谢谢
普宁市辖镇。1957年建麒麒乡,1958年并入南径公社,1966年从南径公社析出建立麒麟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设镇。位于市境东北部,面积563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地方公路洪(阳)和(平)与麒(麟)占(陇)两线于镇区交汇。
人口:约230万人
人口密度:1420人/km2
德安里
德安里
普宁培风塔
普宁城隍庙
方方纪念馆
(注:下文中所指的普宁泛指包括普宁市区与普侨区以及其他乡镇在内的普宁市辖区,有关普宁市区的信息请参照普宁市区)
市名
普宁市(英语:Municipality of puning汉语拼音:pǔníng Shì)。简称普。
经纬度
地处东经115°43′10″——116°21′02″,北纬23°05′40″——23°31′48″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乡镇
全市乡镇级区划数为23个,共有5个街道办事处和22个乡镇(2008年,普宁市民政局)。
0
普宁市0位于流沙北街道办事处。市委书记杜小洋,市长陈声亮。
面积
全市面积1620平方公里,折243万亩(2008年,普宁市国土资源局)。其中市区面积1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全市耕地384万亩,占158%,山地1447万亩(指林业用地,不含侨场),占596%。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105米。最高峰峨眉嶂海拔980米。
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50万,其中户籍人口近230万人,为中国人口第一县/市/区。外来人口120万人,市区人口56万。
华侨
普宁现有在外华侨190余万
民族
普宁市现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最多,占全市9935%
语言(方言)
以潮汕话为主,主要操流沙、洪阳、潮阳三个口音,西部有梅林、船埔等几个镇语言以客家话为主。
宗教
普宁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25多万,约占全市10%。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德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普宁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515300
电话区号
0663(+86)
汽车牌照
粤V
地区生产总值
175亿元人民币。
人类发展指数
中
市花
铁山兰
民生
普宁近几年的发展开始由低谷走向复兴,城市面貌,经济发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基本概况
普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西缘、揭阳市西南部,东毗汕头市潮南、潮阳2区,南邻惠来县,西南连汕尾市陆丰、陆河2县(市),西北接揭西县,东北界揭阳市榕城区,地处东经115°43′10″——116°21′02″,北纬23°05′40″——23°31′48″,市境东西最长距离50公里,南北最长距离38公里,市界线周长约206公里,全市区域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折243万亩,其中耕地384万亩,占158%,山地1447万亩(指林业用地,不含侨场),占596%,市区规划控制区157平方公里,建成区23平方公里。
普宁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纺织服装是该市的主导产业,另外一个支柱产业是医药。2007年普宁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195亿元。
2008年普宁新增注册商标4112件,全市有效商标达11041件,总量跃居全省县级第1名,全国第15名。新增省著名商标4件,全市现有省著名商标22件。
自然地理
普宁市境内主要河流有榕江、练江和隆江三大水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南部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为峨嵋嶂山地和南阳山丘陵,东北部为铁山、洪山的低矮丘陵,中部为宽广平原,在平原与丘陵之间有台地分布,全市诸山为莲花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市境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气温高,夏长冬暖春来早,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左右,每天平均约6小时,阳光充足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1℃——22℃之间。夏季长达半年以上,一般在4月份开始到10月中旬方见秋意,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夏季气温高而无酷暑,在气温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气温28℃左右,日最高气温≥35℃的酷热天数,每年在3天以内。冬季时间短,一般在每年12月份到次年1月份,这一段时间里,本区受冷空气控制,普宁地图降水量小气温相对较低,但极少有严寒。最冷的1月份,日平均气温仍>13℃,高于气象学以日平均气温≤10℃为冬季的标准,到2月份雨季开始来临,气温回升草木萌生,虽然仍有寒流的威胁,但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的难过早春景象。1959年—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21015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1973年为3165毫米,最少的2004年为12333毫米,累年相对湿度平均为82%。
历史沿革
普宁历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汉时隶属南海郡揭阳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隶属潮阳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3都,取“普遍安宁”之意首建置普安县,初始县治设于戎水都(今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境内)。至万历十年(1582年),将普安县改称普宁县,又将普宁县洋乌、戎水2都划归潮阳县管辖,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厚屿(今洪阳镇)。清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个村、贵山都西半部93个村以及洋乌都尾段45个村划归普宁县管辖,在明、清两代普宁县隶属潮州府,民国时期隶属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0在流沙镇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普宁县先后隶属广东省潮汕专署、粤东行署、汕头专区专员公署、汕头地区行政公署、汕头市,1950年3月1日将惠来县的南阳山区505个村、陆丰县的大坪乡以及揭阳的九斗、乌石村划归普宁县,1952年普宁县驻地由洪阳迁至流沙镇,1958年12月惠来县并入,1961年3月惠来县析出。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号文)批准普宁撤销县建市(县级),隶属揭阳市管辖,2003年撤销黄沙、南阳2个乡和石牌镇分别并入船埔、梅林、里湖3个镇,尤以崖涧野生素心兰花闻名,花开时节香溢四野,“铁嶂兰芬”为旧时普宁八景之一,铁山是普宁的“镇山”,现“铁山兰”为普宁市城徽。现管辖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5个街道,占陇、军埠、下架山、大南山、云落、高埔、大坪、船埔、梅林、里湖、梅塘、燎原、大坝、赤岗、洪阳、南溪、广太、麒麟、南径19个镇,后溪1个乡以及马鞍山、大坪、大池3个农场,下辖518个行政村和46个社区居委。
普宁标志普宁是著名侨乡,从远昔红头船漂洋过海的年代起,海外侨胞心系故园,热心家乡事业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传,不仅为家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物质支持,也为普宁了解世界、走向世界铺设了虹桥,现全市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835万人遍居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涌现出方方、庄世平这样杰出的国家侨务工作领导者。旅外侨胞中大多业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坛人物以及名人学者,他们不仅为侨居之地繁荣做出贡献,爱国爱乡之情也源远流长,仅改革开放以来,侨胞累计捐资就达6亿多港元,在家乡兴建了大批公益事业,还投资逾3亿美元在家乡兴办实业,为普宁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普宁人口姓氏结构特点:
普宁现有姓氏总数在260~320之间
其中人口10万以上姓氏有陈、黄、李三姓,普宁市为中国大陆陈姓及黄姓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县市:其陈姓总人数有近40万,约占全市人口17%,黄姓总人数20余万,约占全市总人口9%,李姓总人数约11万,约占全市人口48%
人口5~10万的姓氏有10个,分别是:林、张、杨、方、王、郑、赖、许、吴、罗;其中林、张、杨、方4姓人数在9~10万之间;
人口在2~5万的姓氏有11个,分别是:蔡(约33万)、周(约31万)、庄(约3万)、刘、谢、钟、温、江、苏、邱、詹
人口在1~2万的姓氏有11个,分别是:韦(约15万)、洪(14万余)、余、何、叶、马、曾、卢、郭(1万余)、官、肖
这样全普宁人口上一万的姓氏共计35个,为中国大陆县域之最!
另有人口5000~10000姓氏18个,分别是:杜(9600多)、房(9200多)、秦(8800多)、田(8300多)、朱(8200多)、辜(7000多)、冯、颜、潘、高、傅、巫、沈、翁、廖、章、朱、蓝(5200多)、纪(5000多)
辖地地名简介
流沙北街道 因位于流沙大道以北,新河西岸,大流沙北部而得名。
流沙南街道 因位于流沙大道以南,大南山北麓,大流沙南部而得名。
流沙西街道 位于流沙大道以南的大流沙西南部而得名。
流沙东街道 因位于流沙大道以北,新河东岸的大流沙东北部而得名。
池尾街道 位于市中心区西部,因明末始建于一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2000年12月撤镇,原主体辖区设池尾街道办事处。
流沙镇(已撤) 位于市境中部偏东、大南山北麓、练江上游。古时此地河溪泥沙淤积,在练江起源寒妈水及主要支流三坑水汇合处形成冲积沙滩,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附近村民开始在此搭棚摆摊卖农副产品,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正式成为圩集,因沙滩的沙属于流动性的,故这个圩根据地貌特征,取名流沙圩,建镇时因驻地得名。2000年12月撤销流沙镇,原辖区成为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四个街道办事处的辖区主体。
洪阳镇 古、近代时旧普宁县城,古称厚屿。相传“宋末闽莆邑名士方瑶,遍游名山胜迹,至洪山之南,见山明水秀,遂于此定居。因地处洪山之南,山之南曰 阳”,故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后,至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从贵屿迁此,知县刘钝于此建县城。明·万历十四年(1586)建城池。县治历明、清和民国时期共374年。由于三面环山,四水归汇,素有“盘底珠”之称。
占陇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部。1940年在东占陇与西占陇之间形成集市,称占陇圩。
里湖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北部,北濒榕江,邻接揭西。于万历年间建圩,因地处西门溪、火烧溪汇入榕江处,地势低洼,雨季洪涝成湖,这里两溪间明代建有龙门桥,相传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取“鲤跃龙门”之义,故得名鲤湖,亦简作里湖。
军埠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南部,镇以驻地名,东邻汕头市潮南区。原为荒埔,相传北宋杨文广平南时曾驻军此地,名军埔后改名军埠。
下架山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南部。镇因驻地名,地处小丘,与3公里外之笔架山相比为低,故名下架山。
大南山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中部,以镇西大南山为名。
云落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中部,镇以驻地名。因山谷白云缭绕而得名,又传说有仙鹤栖密林中,故名。
高埔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西南部,镇以驻地名。清初建村于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西部,镇因驻地名。相传建于明中叶,初称船埠头,成集市后改名船埔。
梅林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中部。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始建村,因多梅树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镇因圩名。
梅塘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北部,北临榕江,隔江邻揭西县。镇驻地池塘边多梅树得名梅塘。
燎原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中部,镇人民0驻泥沟村。
大坝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铁山西侧。清中叶建村于大沙坝上得名,后形成大坝圩,镇因圩名。
赤岗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邻接揭西县。镇人民0驻赤岗山村。明代建村,左侧有呈赤色山岗,故名。
南溪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镇以驻地名,隔江与揭东县为邻。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建村,因临榕江南河,故名。
广太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镇以驻地名,邻接榕城区。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广太圩,据碑记“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
麒麟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部。东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镇因驻地处麒麟山东麓得名。
南径镇 普宁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练江之北,镇以驻地名,东邻汕头市潮南区。因处狮山和小园山径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径。
石桥头(Shíqiáotóu)在普宁市区东南122公里。东接汕头市潮南区, 相传元末明初福建莆田人杨庸道携妻、子迁此创村。在村东侧架一木桥,名桥头村。后重建石桥,改为今名 。
大长陇(Dàchánglǒng)在普宁市区东偏南12公里。属军埠镇 。含长盛、长泰、长乐3个自然村。元至正年间(1341—1370),福建莆田人迁此开垦大长陇山创村,故名。_
小扬美(Xiǎoyángměi)在普宁市区偏东4公里,北临 练江。属流沙镇。明天启年间(1621—1627)闽人迁此。因练江泛滥成灾,一片汪洋,名洋尾 仔。民国11年(1922)雅称为今名。_
马栅(Mǎzhà)在普宁市区东南34公里。属流沙镇。明末清建,闽人迁此,立名牡田寮。时潮阳市马姓租主抵村收租病故,葬于村北水闸下,遂改为马公栅。19 50年简称为马栅。_
北山(Béishān)在普宁市区东北51公里,南临练江。属流 沙镇。明崇祯元年(1628)闽人迁此,因北倚铁山,故名。_
华溪(Huáxī)别名下溪仔。在普宁市区东35公里。属流沙镇 。明正 德年间(1506—1521)闽人迁此。因村北地势低洼,常有水患,称下溪仔。1927年创华溪公学 ,遂改为今名。
赤水(Chìshuǐ)在普宁市区西24公里。属流沙镇。明嘉靖 年间(1522—1566)已有人定居。山洪暴发时水呈赤色,故名。
_泗竹埔(Sìzhúpǔ)在普宁市区东南26公里。属流沙镇。明代建村 。因此地荆棘丛生,竹林成片,故名棘竹埔。清初,村民多姓江、罗,取“江”字水旁、“ 罗”字头,合成“泗”字,改为今名。_
南园(Nányuán)在普宁市区西北郊11公里处。属流沙镇。元至正 三年(1343)建村。搭草寮在园地上而居,故名寮园。民国29年(1940)村办南园公学,遂改为 今名。_
郭厝寮(Guōcuòliáo)在普宁市区东北45公里,铁山南麓。属 流沙镇。明郭姓自闽迁此,故名。
新耘(Xīnyún)在普宁市区东郊1公里。属流沙镇。明嘉靖年间(1522 —1566)军埠镇莲顶耘村人迁此。承原村名“耘”字而得名。_
大池(Dàchí)在普宁市区西南10公里。属云落镇。清雍正三年 (1725)中央村和楼仔村民迁此。因在村前开一大池唐而得名。
月塘(Yuètáng)在普宁市区西南258公里。属高埔镇。明初建村。因村前有一口池塘,似一弯新月,故名。_ 。
塘唇(Tángchún)在普宁市区西南387公里。属大坪镇。 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五华市人迁此。因民居建于塘边,故名。
灰寨(Huīzhài)在普宁市区西南325公里。属船埔镇。明 末闽人至此建灰屋(石灰三合土建造)定居,故名。村民尚习武,被誉为“武术之乡”。_
石牌(Shípái)在市境北部,五峰山东麓,北邻揭西市。清初官兵在此围困农民义军,立石牌3块,故名。镇以驻地名。1962年成立石牌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_
古岭(Gǔlǐng)又名鹧鸪岭。在普宁市区西北254公里。属石牌镇 。清中叶里湖镇庵埔、蓬和等地人迁此。村后龙岭如鹧鸪展翅之状,名鹧鹕岭。1980年改为 今名。_
竹头(Zhútóu)在普宁市区西偏北153公里。属里湖镇。明末建村 ,因村内翠竹丛生,故名。
竹林(Zhúlín)又名阳竹篮。在普宁市区西14公里。属里湖镇。清初 建村。因地处南阳山东麓,多竹,名阳竹篮。1952年改为今名。_
河头(Hétóu)在普宁市区西北15公里。属里湖镇。明嘉靖年间(1522 —1566)建村于榕江之滨,有渡头,故名。
白坑(Báikēng)在普宁市区北77公里。属大坝镇。元末明初建村 。因村东南有白坑湖,故名。_
_山前(Shānqián)在普宁市区北偏东22公里。属广太镇。清康熙二 十二年(1683)潮阳市贵屿人迁此建村于小山前,故名
平宝山(Píngbǎoshān)又名林口山村。在普宁市区东北217 公里。属广太镇。相传明末揭阳白塔人迁此,村后山多林木,时名平宝山,故名。因地处十 二乡出水口,又得名林口山。_
金狮池(Jīnshīchí)在普宁市区东北205公里。属广太镇。明 嘉靖二十二年(1543)饶平市双罗村人迁此建村。因山有巨石状似“金狮”,山下有池,故名 。_
钟堂圩(Zhōngtángxū)在普宁市区东北225公里。属南溪镇 。1943年钟堂村民在村边自创圩场,故名。
龙门(Lóngmén)又名篮门。在普宁市区东北18公里。属南径 镇。南 宋初村名篮门。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闽人迁此,始祖葬于村北鲤鱼埔,取“鲤鱼跃龙 门”之义,改为今名。_
白石(Báishí)在普宁市区东北12公里。属南径镇。清康熙年 (1662—1722)建村。后山有大白石得名。_
白暮洋(Báimùyáng)在普宁市区东北98公里。属南径镇 。明建 村于铁山东麓,早晨从田野到山顶,呈现一片白茫茫雾海,又因处南径西部,取日落为“暮 ”,故名。
陇华(Lónghuá)在普宁市区东北14公里。属南径镇。清初建 村,称下乡。因周围多小山墩,连成“陇”,又处南径东首,改名陇头。1951年因与军埠山 家陇头村同名。改为陇华。_
百吉岭(Bǎijílǐng)又名百吉岭新村。在普宁市区东南13_2公 里。属下架山镇。四面环山,山径险要,旧时常有盗贼抢劫,名百劫岭。后取“吉祥”意更 为今名。因建汤坑水库,1962年全村迁入汤坑、西埠交界处建新村,故又名百吉岭新村。_
汤坑(Tāngkēng)在普宁市区东南108公里。属下架山镇 。村南坑中有温泉喷出,故名。_
咸寮(Xiánliáo)在普宁市区东南71公里,属下架山镇。 元至元 二年(1336)严、孙、廖3姓人来此定居,原名严孙廖,后谐音称咸酸寮。1952年简称咸寮。
碗仔(Wǎnzái)别名案仔村。在普宁市区东南152公里。属 下架山镇。因村前有一长方形若“案几”状山,名案仔村。又有山凹若碗,故称碗仔。_
月屿(Yuèyǔ)在普宁市区东北178公里。属麒麟镇。明建文 年间(1399—1402)创村,建于小丘之上,围筑寨墙,墙周有池,故名。_
奇美(Qíměi)原名_ 寨。在普宁市区东北15公里。属麒麟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和平市万竹乡人迁此 用“_”搭寮,名 _寮。清乾隆年间(1736—1795)知市莅村,以风景秀美改为今名。_
德安圩(Dé_ ānxū)在普宁市区东北175公里。属麒麟镇。 圩镇民国九年(1920)由村民集资14股合建而成,表示“14股一条心,相安贸易”,取名为德 安。
石港(Shígǎng)在普宁市区东134公里,北临练江。属占陇镇。 元至顺年间(1330—1332)建村。因后山多石,村前即练江港口,故名。_
旱塘(Hàntáng)在普宁市区东偏北8公里。属占陇镇。包括 东西南、下寨、北门三个村。明嘉靖四年(1525)福建莆田人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积水,筑 堤防水,原称土旱塘,今作旱塘。_
山湖(Shānhú)在普宁市区西偏北48公里。属池尾镇。清初 福建陈姓迁此。因村后虎地山长满黄栀树,“栀”与“枝”同音,取名黄枝山。后又有福建 陈姓迁其侧,因地势低洼,取名龙湖。后黄枝山、龙湖两村合并,各取一字名山湖。
华市(Huáshì)在普宁市区西偏北23公里。属池尾镇。清初建村。名下市。建国后雅称华市。
西村(Xīcūn)别名西门。在普宁市区东北155公里。属洪阳 镇。南宋末福建莆田人迁此建村,处古市区池西门,故名。建国后改称西村。_
雨堂(Yǔtáng)别名河堂庵。在普宁市区北偏东195公里。 地处洪阳河畔。属洪阳镇。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建村。原名河堂庵。又有雨堂庵,是唐大 颠和尚道场遗址,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亭,市令天旱时到此祈雨,故名雨堂。_
宝镜院(Bǎojìngyuàn)在普宁市区北偏东162公里。 属洪阳镇。清康熙时建村。因村中有一小山丘形似镜,故名。
石头圩(Shítóuxū)在普宁市区南37公里,大南山北麓。 大南山镇人民0驻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成集市。原地长年受三坑水冲刷,遍地乱石, 故名。_
什石洋(Shíshíyáng)在普宁市区南36公里。属大南山 镇。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迁此。原为乱石滩,故名。
陂头(Bēitóu)在普宁市区东58公里。属占陇镇。相传明末 福建莆田人迁此。因村址建在水陂边,故名。
陂沟(Bēigōu)在普宁市区南偏西37公里、大南山北麓。属 大南山镇。明嘉靖九年(1530),福建韶安人迁此。村民从村南陂石下开沟筑渠,故名。_ _
泥沟在普宁市区西北54公里。燎原镇人民0驻地 。明初,村舍沿一泥沟而建得名。_
果陇(Guōlǒng)在普宁市区北48公里,练江上游南岸。属 燎原镇。明弘治时建村。时大片平川皆果木,故名。
大宅(Dàzhái)在普宁市区西偏北96公里。属梅塘镇。清雍 正年间 (1723—1735)福建晋江人迁此。原以村西鸡笼山为名,称为鸡笼山村。民国30年(1941)发现 此山有锡矿,又称锡山。后取大村宅之意改为大宅。
_瓜园(Guāyuán)在普宁市区西北119公里。属梅塘镇。明 中叶建村。以村民多种瓜而得名。
_涂洋(Túyáng)在普宁市区西北8公里。属梅塘镇。明中叶潮 阳县龙山人迁此。四周低洼,大雨时一片汪洋,故名。_
利坑(Lìkēng)在普宁市区西偏南33公里。黄沙乡人民0驻 地。清初李姓在此居住。因村前有一山坑,得名李坑。清代改为利坑。_
_永兰(Yǒnglán)又名幽兰肚。在普宁市区西偏南258公里。属南 阳乡。清康熙五年(1666)建村于深幽谷中,兰花芬香,名幽兰肚。后取“兰香永不断”之义 改为今名。
2020年9月14日,阿里研究院发布《2020年淘宝村百强县》,普宁市上榜,排名第12位。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普宁市在列。
2019年3月,普宁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海陆丰片区)。
2016年2月16日,普宁市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麒麟镇下辖村委会包括麒麟居委会、发坑村委会、径水村委会、奇美村委会、南陇村委会、南陂村委会、水寨村委会、苍豪村委会、大寮村委会、后山村委会、蔡口村委会、高明村委会、樟岗村委会、月屿村委会、新溪村委会、姚厝围村委会、潮围村委会、江头村委会、堆下村委会、陈洞村委会。
普宁市麒麟镇奇美村和莲溪村的姑关系
本文2023-09-22 12:15: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