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四库全书》书目(之一)——史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3收藏

资料 |《四库全书》书目(之一)——史部,第1张

《史记 第一册》 [汉]司马迁

《史记 第二册》 [汉]司马迁

《史记集解 第一册》 [南朝宋]裴駰

《史记集解 第二册》 [南朝宋]裴駰

《史记索隐》 [唐]司马贞

《史记正义 第一册》 [唐]张守节

《史记正义 第二册》 [唐]张守节

《读史记十表》 [清]汪越

《史记疑问》 [清]邵泰衢

《前汉书 第一册》 [汉]班固

《前汉书 第二册》 [汉]班固

《前汉书 第三册》 [汉]班固

《班马异同》 [宋]倪思

《後汉书 第一册》

《後汉书 第二册》

《补後汉书年表》

《两汉刊误补遗》 [宋]吴仁杰

《三国志》 [晋]陈寿

《三国史辨误》 [ ]不著撰人

《三国志补注》 [清]杭世骏

《诸史然疑》

《晋书 第一册》 [唐]房玄龄

《晋书 第二册》 [唐]房玄龄

《晋书音义》

《宋书 第一册》 [梁]沈约

《宋书 第二册》 [梁]沈约

《南齐书》 [梁]萧子显

《梁书 全书》

《陈书》 [唐]姚思廉

《魏书 第一册》 [北齐]魏收

《魏书 第二册》 [北齐]魏收

《北齐书》 [唐]李百药

《周书》 [唐]令狐德棻

《隋书》 [唐]魏征

《南史 》 [唐]李延寿

《北史 第一册》 [唐]李延寿

《北史 第二册》 [唐]李延寿

《旧唐书 第一册》 [后晋]刘昫

《旧唐书 第二册》 [后晋]刘昫

《旧唐书 第三册》 [后晋]刘昫

《旧唐书 第四册》 [后晋]刘昫

《新唐书 第一册》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第二册》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第三册》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第四册》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第五册》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纠谬》 [宋]吴缜

《旧五代史 第一册》 [宋]薛居正

《竹书纪年》 [梁]沈约

《竹书统笺》 [清]徐文靖

《前汉纪》 [汉]荀悦

《後汉纪》

《元经》 [隋]王通

《唐创业起居注》 [唐]温大雅

《资治通鉴 第一册》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第二册》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第三册》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第四册》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第五册》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第六册》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第七册》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目录》

《通鉴地理通释》

《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胡注举正》

《稽古录》 [宋]司马光

《皇王大纪》 [宋]胡宏

《中兴小纪》 [宋]熊克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一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二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三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四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五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六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七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八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九册》

《纲目续麟 》 [明]张自勋

《纲目分注拾遗》 [清]芮长恤

《纲目订误》 [清]陈景云

《大事记》 [宋]吕祖谦

《大事记通释》

《大事记解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第一册》 [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第二册》 [宋]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第三册》 [宋]李心传

《九朝编年备要》 [宋]陈均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西汉年纪》 [宋]王益之

《靖康要录》 [宋]不著撰人

《两朝纲目备要》 [ ]不著撰人

《宋季三朝政要》 [元]不著撰人

《宋史全文 第一册》 [元]不著撰人

《宋史全文 第二册》 [元]不著撰人

《资治通鉴前编》

《通鉴纪事本末 第一册》

《通鉴纪事本末 第二册》

《通鉴纪事本末 第三册》

《通鉴纪事本末第四册》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宋]章冲

《三朝北盟会编 第一册》 [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第二册》 [宋]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第三册》 [宋]徐梦莘

《蜀鉴》

《炎徼纪闻》 [明]田汝成

《宋史纪事本末》 [明]冯琦

《元史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

《平定三逆方略》 [清]勒德洪

《亲徵平定朔漠方略 第一册》

《亲徵平定朔漠方略 第二册》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 [清]来保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 第一册》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 第二册》

《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

《平定两金川方略 第一册》 [清]阿桂

《平定两金川方略 第二册》 [清]阿桂

《钦定临清纪略》

《钦定兰州纪略》 [清]阿桂

《钦定石峰堡纪略》 [清]乾隆四十九年

《钦定台湾纪略》 [清]乾隆五十三年

《绥寇纪略》 [清]吴伟业

《滇考》 [清]冯甦

《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

《绎史 第一册》 [清]马驌

《绎史 第二册》 [清]马驌

《绎史 第三册》 [清]马驌

《绎史 第四册》 [清]马驌

《左传纪事本末》 [清]高士奇

《平台纪略》 [清]蓝鼎元

《逸周书》 [晋]孔晁

《东观汉记》 [汉]刘珍

《建康实录》 [唐]许嵩

《隆平集》 [宋]曾巩

《古史》 [宋]苏辙

《通志 第一册》 [宋]郑樵

《通志 第二册》 [宋]郑樵

《通志 第三册》 [宋]郑樵

《通志 第四册》 [宋]郑樵

《通志 第五册》 [宋]郑樵

《通志 第六册》 [宋]郑樵

《通志 第七册》 [宋]郑樵

《通志 第八册》 [宋]郑樵

《通志 第九册》 [宋]郑樵

《通志 第十册》 [宋]郑樵

《东都事略》 [宋]王称

《路史》 [宋]罗泌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 [宋]叶隆礼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 [宋]宇文懋昭

《古今纪要》 [宋]黄震

《萧氏续後汉书》

《郝氏续後汉书 第一册》

《郝氏续後汉书 第二册》

《春秋别典 》 [明]薛虞畿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第一册》 [清]王之枢 周清原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第二册》 [清]王之枢 周清原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第三册》 [清]王之枢 周清原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第四册》 [清]王之枢 周清原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第五册》 [清]王之枢 周清原

《钦定续通志 第一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二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三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四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五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六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七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八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九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志 第十册》 [清]嵇璜 曹仁虎

《补历代史表》 [清]万斯同

《後汉书补逸》

《春秋战国异辞》 [清]陈厚耀

《尚史 第一册》 [清]李锴

《尚史 第二册》 [清]李锴

《国语》 [吴]韦昭

《国语补音》 [宋]宋庠

《战国策》 [汉]高诱

《鲍氏战国策注》 [宋]鲍彪

《战国策校注》 [元]吴师道

《贞观政要》 [唐]吴兢

《渚宫旧事补遗》

《东观奏记》 [唐]裴庭裕

《五代史阙文》 [宋]王禹称

《五代史补 》 [宋]陶岳

《北狩见闻录》 [宋]曹勋

《燕翼诒谋录》 [宋]王栐

《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

《咸淳遗事》 [宋]不著撰人

《大金吊伐录》 [金]不著撰人

《汝南遗事》 [元]王鹗

《钱塘遗事》 [元]刘一清

《平宋录》 [元]刘敏中

《弇山堂别集 第一集》

《弇山堂别集 第二集》

《革除逸史》 [明]朱睦

《钦定蒙古源流》 [清]蒙古萨囊彻辰

《太祖高皇帝圣训》 [清]康熙二十五年

《太宗文皇帝圣训》 [清]世祖

《世祖章皇帝圣训》 [清]康熙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圣训》 [清]雍正九年

《世宗宪皇帝圣训》 [清]乾隆五年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 [清]允禄

《上谕八旗上谕旗务议覆》

《上谕八旗谕行旗务奏议》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第一册》 [清]允禄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第二册》 [清]允禄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一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二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三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四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五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六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七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八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九册》 [清]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第十册》 [清]雍正十年

《唐大诏令集》 [宋]宋敏求

《两汉诏令》 [宋]林虙

《范文正奏议》 [宋]范仲淹

《包孝肃奏议》

《尽言集》 [宋]刘安世

《谠论集》 [宋]陈次升

《左史谏草》 [宋]吕午

《商文毅疏稿》 [明]商辂

《王端毅奏议》 [明]王恕

《马端肃奏议》 [明]马文升

《关中奏议》 [明]杨一清

《胡端敏奏议》 [明]胡世宁

《杨文忠三录》 [明]杨廷和

《何文简疏议》 [明]何孟春

《垂光集》 [明]周玺

《孙毅菴奏议》 [明]孙懋

《玉坡奏议》 [明]张原

《南宫奏稿》 [明]夏言

《讷溪奏疏》

《谭襄敏奏议》 [明]谭纶

《潘司空奏疏》 [明]潘季驯

《两河经略》 [明]潘季驯

《两垣奏议》 [明]逯中立

《周忠湣奏疏》

《张襄壮奏疏》 [清]张勇

《文襄奏疏》

《华野疏稿》 [清]郭琇

《宋名臣奏议 第一册》 [宋]赵汝愚

《孔子编年》 [宋]胡仔

《东家杂记》 [宋]孔传

《晏子春秋》 [周]晏婴

《魏郑公谏录》 [唐]王方庆

《李相国论事集》 [唐]李绛

《杜工部年谱》 [宋]赵子栎

《杜工部诗年谱》 [宋]鲁訔

《绍陶录》 [宋]王质

《金佗萃编》 [宋]岳珂

《金佗续编》

《象台首末》 [宋]胡知柔

《魏郑公谏续录》 [元]翟思忠

《忠贞录》 [明]李维樾 林增志

《诸葛忠武书》 [明]杨时伟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 [清]不著编人

《朱子年谱》 [清]王懋竑

《朱子年谱考异》

《朱子论学切要语》

《古列女传》 [汉]刘向

《高士传》 [晋]皇甫谧

《卓异记》 [唐]李翱

《春秋臣传》 [宋]王当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宋]不著编人

《廉吏传》 [宋]费枢

《伊洛渊源录》 [宋]朱熹

《宋名臣言行录》 [宋]朱熹

《钱塘先贤传赞》 [宋]袁韶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 [宋]杜大圭

《庆元党禁》 [宋]沧州樵叟

《京口耆旧传》 [宋]不著撰人

《昭忠录》 [元]不著撰人

《敬乡录》 [元]吴师道

《宋宝祐四年登科录》 [宋]不著编人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

《元名臣事略》

《浦阳人物记》 [明]宋濂

《古今列女传》 [明]解缙

《嘉靖以来首辅传》 [明]王世贞

《殿阁词林记》 [明]黄佐 廖道南

《明名臣琬琰录》 [明]徐紘

《明名臣琬琰续录》

《今献备遗》 [明]项笃寿

《百越先贤志》 [明]欧大任

《元儒考略》 [明]冯从吾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 [清]乾隆四十六年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第一册》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第二册》

《两汉博闻》 [宋]杨侃

《通鉴总类 第一册》

《通鉴总类 第二册》

《南史识小录》

《北史识小录》

《吴越春秋》 [汉]赵晔

《越绝书》 [汉]袁康 吴平

《华阳国志》 [晋]常璩

《邺中记》 [晋]陆翽

《十六国春秋》 [魏]崔鸿

《别本十六国春秋》 [魏]崔鸿

《蛮书》 [唐]樊绰

《钓矶立谈》 [宋]不著撰人

《江南野史》 [宋]龙衮

《江南别录》 [宋]陈彭年

《江表志》 [宋]郑文宝`

《江南馀载》 [宋]不著撰人

《三楚新录》 [宋]周羽翀

《锦里耆旧传》 [宋]句延庆

《五国故事》 [宋]不著撰人

《蜀檮杌》

《马氏南唐书》 [宋]马令

《陆氏南唐书》 [宋]陆游

《安南志略》 [元]黎崱

《吴越备史补遗》

《十国春秋 第一册》 [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 第二册》 [清]吴任臣

《朝鲜史略》 [明]不著撰人

《越史略》 [ ]不著撰人

《岁时广记》 [宋]陈元靓

《御定月令辑要》 [清]李光地

《三辅黄图》 [ ]不著撰人

《禁扁》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第一册》

《太平寰宇记 第二册》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记》

《方舆胜览》

《明一统志 第一册》

《明一统志 第二册》

《大清一统志 第一册》

《大清一统志 第二册》

《大清一统志 第三册》

《大清一统志 第四册》

《大清一统志 第五册》

《大清一统志 第六册》

《大清一统志 第七册》

《大清一统志 第八册》

《大清一统志 第九册》

《大清一统志 第十册》

《吴郡图经续记》

《淳熙三山志》

《乾道临安志》

《吴郡志》

《新安志》

《剡录》

《会稽志》

《会稽续志》

《赤城志》

《宝庆四明志》

《四明续志》

《海盐澉水志》

《景定严州续志》

《景定建康志 第一册》

《景定建康志 第二册》

《咸淳临安志》

《至元嘉禾志》

《昌国州图志》

《延祐四明志》

《齐乘释音》

《至大金陵新志》

《无锡县志》

《姑蘇志》

《武功县志》

《朝邑县志》

《岭海舆图》

《滇略》

《吴兴备志》

《唐六典》 [唐]张九龄

《翰林志》 [唐]李肇

《麟台故事》 [宋]程俱

《翰苑群书》 [宋]洪遵

《南宋馆阁录》 [宋]陈骙

《馆阁续录》

《玉堂杂记》 [宋]周必大

《宋宰辅编年录》 [宋]徐自明

《翰林记》 [明]黄佐

《秘书监志》 [元]王士点 商企翁

《礼部志稿 第一册》 [明]林尧俞

《礼部志稿 第二册》 [明]林尧俞

《太常续考》 [明]不著撰人

《土官底簿》 [明]不著撰人

《词林典故》 [清]鄂尔泰 张廷玉等

《钦定国子监志》 [清]梁国治

《钦定历代职官表 第一册》 [清]永瑢 纪昀

《钦定历代职官表 第二册》 [清]永瑢 纪昀

《州县提纲》 [宋]不著撰人

《官箴》 [宋]吕本中

《百官箴》 [宋]许月卿

《昼帘绪论》 [宋]胡太初

《三事忠告》 [元]张养浩

《御定人臣儆心录》 [清]世祖

《通典 第一册》 [唐]杜佑

《通典 第二册》 [唐]杜佑

《通典 第三册》 [唐]杜佑

《唐会要 第一册》 [宋]王溥

《唐会要 第二册》 [宋]王溥

《五代会要》 [宋]王溥

《宋朝事实》 [宋]李攸

《建炎杂记甲集》

《西汉会要》 [宋]徐天麟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

《汉制考》 [宋]王应麟

《文献通考 第一册》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第二册》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第三册》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第四册》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第五册》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第六册》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第七册》 [元]马端临

《明会典 第一册》 [明]徐溥

《明会典 第二册》 [明]徐溥

《七国考》 [明]董说

《钦定大清会典》 [清]允祹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第一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第二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第三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第四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第五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第六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续文献通考 第一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文献通考 第二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文献通考 第三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文献通考 第四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文献通考 第五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文献通考 第六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第一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第二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第三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第四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第五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第六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第七册》 [清]乾隆十二年

《钦定续通典 第一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典 第二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续通典 第三册》 [清]嵇璜 曹仁虎

《钦定皇朝通典 第一册》 [清]乾隆三十二年

《钦定皇朝通典 第二册》 [清]乾隆三十二年

《钦定皇朝通志 第一册》 [清]乾隆三十二年

《钦定皇朝通志 第二册》 [清]乾隆三十二年

《崇文总目》 [宋]王尧臣 王洙 欧阳修

《郡斋读书志》 [宋]晁公武

《遂初堂书目》 [宋]尤袤

《子略》 [宋]高似孙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汉艺文志考证》 [宋]王应麟

《文渊阁书目》 [明]杨士奇

《授经图义例》 [明]朱睦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 [清]于敏中 王际华 梁国治

《千顷堂书目》 [清]黄虞稷

《经义考 第一册》 [清]朱彝尊

《经义考 第二册》 [清]朱彝尊

《经义考 第三册》 [清]朱彝尊

《经义考 第四册》 [清]朱彝尊

《集古录》 [宋]欧阳修

《金石录》 [宋]赵明诚

《法帖刊误》 [宋]黄伯思

《法帖释文》 [宋]刘次庄

《籀史》 [宋]翟耄年

《隶释》 [宋]洪适

《隶续》 [宋]洪适

《绛帖平》

《石刻铺叙》 [宋]曾宏父

《法帖谱系》 [宋]曹士冕

《兰亭考》 [宋]桑世昌

《兰亭续考》 [宋]俞松

《宝刻丛编》 [宋]陈思

《舆地碑记目》 [宋]王象之

《宝刻类编》 [宋]不著撰人

《古刻丛钞》 [明]陶宗仪

《名迹录》

《吴中金石新编》 [明]陈暐

《金薤琳琅》 [明]都穆

《法帖释文考异》 [明]顾从义

《金石林时地考》 [明]赵均

《石墨镌华》 [明]赵崡

《金石史》 [明]郭宗昌

《求古录》 [清]顾炎武

《钦定重刻淳化阁帖释文》 [清]于敏中 王际华 裘曰修

《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

《石经考》 [清]顾炎武

《万氏石经》

《来斋金石刻考略》 [清]林侗

《嵩阳石刻集记》 [清]叶封

《金石文考略》 [清]李光暎

《分隶偶存》 [清]万经

《淳化秘阁法帖考正》 [清]王澍

《竹云题跋》 [清]王澍

《史通》 [唐]刘知几

《史通通释》 [清]浦起龙

《唐鉴》

《唐史论断》 [宋]孙甫

《唐书直笔》 [宋]吕夏卿

《通鉴问疑》

《三国杂事》 [宋]唐庚

《经幄管见》 [宋]曹彦约

《涉史随笔》 [宋]葛洪

《六朝通鉴博议》

《宋大事记讲义》 [宋]吕中

《两汉笔记》 [宋]钱时

《旧闻证误》 [宋]李心传

《通鉴答问》

《历代名贤确论》 [宋]不著撰人

《历代通略》 [元]陈栎

《史纂通要》

《学史》 [明]邵宝

《史纠》 [明]朱明镐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第一册》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第二册》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第三册》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续资治通鉴纲目第一册》

《续资治通鉴纲目第二册》

《御制评鉴阐要》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富春倪氏宗谱》(小源版)——杭州富阳锄经堂倪家(老谱尚有50卷 2003年17修 盈公派简介:富春倪氏,长标名门、久称望族;溯自黄帝、源出曹挟;为,郳国苗裔、黎来之后;富春倪氏世系,自倪宽、倪若水、倪盈、倪五以降;本支祖千十一公倪开基,系邾友父67世孙、宽公47世孙,千十一公的子孙最小已到23世即宽公69世、邾友父89世;公自紫阆迁居小源,家族散处富阳的倪家溪、丹竹口、凤仪台、丁家坎、倪家路、直塘、倪家岸、张千堂、富阳镇、横路头、洪庄、建华、姚家畈及杭州、余杭、临安等地。家谱载诰敕、序文、谱论、锄经堂祠记、凡例、家规、传赞、科名表、迁移表、出入继承表、祭产表、殉难烈士题名表、世系图、经纬图、行序等等。辈分排行:(自宽公60世起)明、建、国、如、毓、秉、鸿、风、宪、家、德等;富阳倪氏有8000多人。

《富春倪氏宗谱》(紫阆版)——诸暨紫阆倪家(古属富春 1938年修 盈公派)紫阆倪氏世系上自宽公、若水公、盈公、仁稠公、昂十二公,后昂十二公自金沙迁居诸暨白浦、昂十二公玄孙渭师公在雷州当官,后迁居紫阆,世系清晰明了,目前子孙已经传到宽公的第60世。辈分排行:昂、元、亨、利、贞、仁、义、礼、智、文、行、忠、信、辞、让、恭、敬;有祠堂

《富春倪氏宗谱》(沧洲版)——富阳沧洲敬爱堂倪家;自金华石门迁入;民国37年老谱23卷(康民公派)有辈分及祠堂多座;富阳陆家坞倪氏与沧洲同派

《富春倪氏宗谱》(安禾版)——杭州富阳安禾倪家与沧洲倪家隔壶源江相望但家谱不同(盈公派)安禾倪氏属盈公次子之后 有祠堂

《富春倪氏宗谱》(萧山版)——萧山档案馆,萧山倪兴发捐 盈公派

《富春倪氏宗谱》(萧山、富阳版)——萧山义桥寺坞岭和富阳渔山2008年修 盈公派

《暨阳倪氏宗谱》——育德堂 诸暨倪家;清木活字本(盈公派)始迁祖倪锦,明代自绍兴九湖桥迁居诸暨王家堰新埂庄。谱存行传。

《暨阳城南倪杨氏宗谱》——翼善堂 紫阆倪家分支改杨;支祖千十三公谊(盈公派)卷首像赞、祖训、传记、行状、祀产、谱序、仕宦、墓铭、寿序,卷一至八系图,卷九至二十行传。字派主要为:1顺2瑶3卸4千5辛6曾7荣8佑9瑞10贵11升12咸13轩14冕15环16英17道18礼19永20恺21悌22鼎23盛24河25坊26铉27广28耀29熙30暤31连32吉33昌。2009年续修

《江东倪杨氏宗谱》——翼善堂分支永源堂 (2007年第1次修 盈公派)

《诸暨概浦杨(倪)氏宗谱》——缵绪堂 紫阆倪家分支改杨始祖顺,支祖千十一公钦(盈公派)字派主要为:1顺2瑶3卸4千5万6曾7正8宁9理10圭11畴12旻13和14宪15寅16德17胜18晓19昭20时21景22彰23均24孝25友26诗27礼28克29缵30承31惟32昔33留34彝35训36奕37祀38共39敬40听。

《暨阳泄溪杨(倪)氏宗谱》——缵绪堂(盈公派)

《暨阳长塘杨(倪)氏宗谱》——清白堂(盈公派)字派:1顺2瑶3卸4千5万6兆7正8演9允10涓11绶12肃13性14澄15彬16都17富18廉19康20泰21备22景23春24育25生26茂27华28起29全30鼎。

《暨阳杨(倪)氏宗谱》——缵绪堂,千十一公分支和六房(盈公派)

《暨阳十都杨(倪)氏宗谱》——紫阆倪家分支改杨 始祖倪顺 ,支祖千一公镇(盈公派)字派为:1顺2瑶3卸4千5万6曾7正8清9良10恒11昶12武13钦14尊15敬16恭17嘉18柱19煃20埆21铭22淳23桂24灼25坊26镛27沼28杞29炼30垣

《诸暨徐坞杨(倪)氏宗谱》——佑启堂 紫阆倪家分支改杨始祖顺,支祖千二公喧(盈公派)

字派为:1顺2瑶3卸4千5万6三7正8大9治10文11浩12暹13滋14椿15东16振17芳18菁19云20霖21霁22茂23燧24培25钰26广27衍28崇29成30祥。

《暨邑杨(倪)氏宗谱》——佑启堂 紫阆倪家分支改杨 2007年第20续修(盈公派)

《杨(倪)氏宗谱》——紫阆倪家分支改杨始祖倪顺 ,支祖千八公(盈公派)四知堂

《新坝倪氏宗谱》——永思堂 萧山倪家光绪9年(1883年)(盈公派)

《萧山倪氏宗谱》——世德堂 萧山倪家临浦横塘倪倪金贵家民国34年(盈公派);萧山倪氏总共有20000多人,聚居地在后倪、倪二、麻车倪、横塘倪、梅里、新坝、义桥、石马头、党湾镇、党山镇等地

《倪氏宗谱》——锄经堂 萧山倪家后倪村(盈公派)

《倪氏宗谱》——萧山倪家戴村镇石马头村(盈公派)

《萧邑桃源倪氏宗谱》——勤乐堂,萧山梅里(盈公派)倪氏,萧山倪氏始祖千五公,为邾友父67世孙、宽公47世孙;萧山倪氏已经传到宽公73世即邾友父93世。

《倪氏宗谱》——浙江兰溪大塘新塘源倪家民国19年木刻本(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兰溪倪氏宗谱》——兰溪倪家 1930年木活字本(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浦阳千乘龙池倪氏重修宗谱》——忠孝堂 浦江龙池倪家(以今兰溪梅江倪大村为总发源地,龙池即在该村,总祠堂属下有36分祠堂)清倪宪存修(盈公派)简介:世系自始祖倪宽开始,本支一世祖倪盈,初自吴兴迁浦阳之石陵,晚年来居龙池。明倪尚忠即出此族。卷一至六序、像赞、仕宦、家规、碑记、传记、墓志、行状、诰命、祭祀、文赋、寿序,余卷皆墓图、世表。有明章拯序。

《龙池倪氏宗谱》——忠孝堂 2007年第30次合族续修(盈公派)主要聚居于现在的兰溪、浦江、建德、新昌、衢州、金华等;倪盈31世孙起:允、宪、安、邦、成、如、有、贵、宏、扬、伦、理、振、畅、延、年(后八字为2007年新增)

《龙池倪氏宗谱》——锄经堂 兰溪前倪倪家 1991年电脑打印本(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龙池倪氏宗谱》——笃庆堂 浦江倪山背倪家 2005年修(盈公派,36分祠堂之一)

《浦阳倪氏宗谱》 ——锄经堂 始祖盈由石陵徙政内檀石,复迁金沙(今诸暨马剑金沙盈公派)辈分排行:伟[font=ˎ̥]、陈[font=ˎ̥]、绍[font=ˎ̥]、道、[font=ˎ̥]善[font=ˎ̥]、加;浦阳金沙倪氏下辖上施倪氏(有宏大的宗祠)、窈口倪氏、汤家倪氏、安禾倪氏(有宗祠)

《浦阳古楼倪氏宗谱》 ——树德堂 诸暨马剑镇栗树坪村2006年续修(盈公派下倪思派)浦阳古楼倪氏以倪宽为一世祖,目前已经传到第65世,世系自宽公、若水公、盈公、仁招公、胀公、称公、思公、汝奇公、台山公以来清晰明了。胀公于公元1022年自浦江迁吴兴锦山,汝奇公于1259年自吴兴迁对阔,后更名古楼。汝奇公曾孙莆南公返吴兴求得旧谱,回来后再修家谱,至今已修17次。浦阳古楼倪氏辈分排行:宏、尚、元、以、鼎、兴、可、光、祖、德、启、善、良、为等

《辰溪倪氏宗谱》—— 敦伦堂 淳安倪家倪德运等主修 1926年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辰溪潭边倪氏宗谱》—— 敦伦堂 淳安倪家同治6年(1867)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吕湖倪氏家乘》——金华石门吕湖(康民公派)始祖騄,北宋崇宁间自歙迁睦,旋再迁婺州金华龙门。始迁祖道福,騄十五世孙,明嘉靖间徙石门吕湖。卷一至四源流、谱图,卷末祀田、宗规、祭仪、捐助名次等。

《倪氏家乘》——嘉善倪家 始迁祖倪贵嘉靖间自嘉兴桃花里迁嘉善斜塘镇 手写本

《倪氏宗谱》——锄经堂 浙江长兴 祖籍江苏丹阳(盈公派)

《上虞贺溪倪氏宗谱》——经锄堂,上虞倪家,民国20年(盈公派下倪思派),始迁祖文载公,南宋初来居浙江上虞贺溪。裔孙分横山、南隩、裹陈、上倪、横路、花浦等支派。明倪元璐即出此族。卷首谱序、宸章、题词、祖像,卷一至十二世系,卷十四至十八列传、赞序、科举、艺文、倪元璐年谱、轶事、族规,卷末为捐助、跋。有孔毓繤序,朱熹、周必大、文天祥、郑清之、黄蟳、张孝祥、张德桂以及宋太祖赵匡胤等题词。

《上虞横山倪氏宗谱》——经锄堂 上虞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谱载题词、谱序、像赞、传记、诰勅、世系、小传

《倪氏宗谱》——锄经堂 余姚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倪氏宗谱》——善庆堂 新昌倪家 1922年(盈公派下倪思派),辈分排行:作、尊、元、良、美、存、怀、圣、学、心、诗、书、光、祖、德、忠、孝、振、家、声等

《倪氏宗谱》——嵊州锄经堂 新昌善庆堂 倪家 2008年修(盈公派下倪思派)

嵊州辈分:世、承、先、志、孝、友、佳、声;[font=ˎ̥]2008年新增:弘、宗、扬、祖、益、吾、秀、灵、博、学、广、文、毓、子、建、英;

《枫林倪氏宗谱》——锄经堂 余姚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范家桥倪氏宗谱》——锄经堂 余姚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岩溪倪氏宗谱》——王吉人修

《岩溪倪氏草谱》——王吉人修

《古虞倪氏族谱》——经锄堂,非常漂亮的手写本家谱,为上虞倪家倪明等纂修清抄本(盈公派下倪思派) 卷一旧序、题辞、原姓考、封赠,卷二世系图、世传。有郑清之序,朱熹、周必大、张孝祥题辞,王十朋、魏了翁、查元芳、张德桂、黄蟳、文天祥、薛季宣题赞。

《山阴亭後倪氏宗谱》——诒谷堂 绍兴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光绪22年(1896);卷首题词,卷三祠规、宗约、祭规、议约、祭文。有朱熹、周必大、文天祥、郑清之、黄蟳、张孝祥、张德桂等题词

《会稽富盛倪氏世谱》——绍兴倪家(盈公派下倪思派)

《范洋倪氏宗谱》——是亦堂 嵊州倪家 民国15年(盈公派下倪思派)

《壶山倪氏宗谱》——永康倪家 民国11年( 1922);先祖騄,北宋时来居金华龙门。始迁祖棠,南宋时自龙门迁永康壶山。卷一序、源流、仕宦、传记、行述、跋,卷三系图,馀卷皆为行第。有明朱廉序(康民公派)

《壶山倪氏亨一公重修宗谱》——永康倪家同治6年(1867)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东阳倪氏宗谱》——东阳倪家 (倪记派)浙江东阳倪氏一世祖倪记,北宋神宗时自河南荥阳迁来台州,後复转徙婺州东阳南淡竹涧。宋殿中侍御史倪千里即出此族。卷一序、像赞、凡例、诗赋、碑记、墓图、家训,卷二世系。

《倪氏宗谱》——东阳大里倪家,该处有倪家祠堂

《倪氏宗谱》——青田方山倪家(盈公派称公支系)青田倪氏系盈公后裔称公之后,原居吴兴,迁居青田

《蛟川倪氏宗谱》——爱日堂 鄞县倪家光绪20年(1894)

《虹川倪氏宗谱》——锄经堂,乐清虹川倪氏;主要居住在虹桥、仙垟陈、信岙,平阳流石、单板桥、大荆北阁、蒲歧、娄岙、峃前、瑶岙、雁荡、官塘、温州小南门登选坊、太平亚湖塘、太平长钓嘴;辈分排行:汝、从、孝、敬、嗣、公、守、之、永、延、祖、世、天、庆、洪、丕、学、宗、孔、孟、圣、贤、三、阳、开、泰、运、千、乘、本、古、乡;本族人口约15000人,有祠堂10个;祭祖日期为每年农历3月14、15两天。(涛公派)

《倪氏大宗谱》——乐清倪家倪国祚修宣统3年(1911)抄本

《蛟河倪氏宗系》——1911年

《当湖倪氏宗谱》——平湖倪家倪宝璜修同治钞本(盈公派下倪思派)

《吴兴菱湖倪氏族谱》——宝经堂 湖州倪家(美)倪丙业等编纂 2001年电脑打印本 始祖倪位庵。其孙启元(字肇南,号绮霞)清嘉庆、道光间人,原为绍兴一吏,游幕至湖州府,遂定居于吴兴县属东南之菱湖镇,为始迁之祖。谱载世系图、家传。(盈公派)

《倪氏家乘》——报本堂 金华倪家道光22年(1842)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报本堂 金华倪家光绪8年(1882)木活字本(康民公派)

《倪氏禄申堂派下外谱》——禄申堂 金华倪家倪易书等纂修光绪5年(1879)木活字本

《龙门倪氏宗谱》——兰溪金湖倪家民国25年木刻本(康民公派)

《龙门倪氏七修宗谱》——敦本堂为龙门倪氏大宗祠,前厅高悬“锄经世泽”匾额,原来尚有倪普家庙、倪霞家庙(敦厚堂)、倪尚家庙、倪茂家庙(继述堂)、倪梦申家庙(忠孝堂)、倪德升家庙;家谱为民国14年刻本(配木活字本);龙门倪氏分仁、义、礼、智、信五房;始迁祖倪騄,北宋崇宁间由歙县迁睦州,旋由睦再迁金华循理乡之龙门。卷首序、凡例,卷一至三十四世系,卷三十五至四十一世录、世宝、遗文、赠答、行状、墓图、像赞、碑铭、祠墓、祀田、先贤警戒、山川题咏,卷末载后序、跋、颁给胙簿、修谱名目、捐助名次。有宋杨时、魏了翁文,元许谦题词,明黄蟳、朱大典序。辈分排行:继、福、元、光、联、炳、耀、锦、佐、菊等,龙门倪氏行第和字第非常复杂,也不统一。

辛辛苦苦弄得,给分八~

20观赏美丽灿烂的彩霞,可以领悟到它光芒四射的艳丽;观赏天空漂浮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书卷自如烂漫多姿的妙态;观赏高山雄峰,可以领悟到它灵秀挺拔的气概;观赏一望无垠的大海,可以领悟到它博大宽广的胸怀,在这些天地山河中,都可以体会到美妙的景致,到处都是好文章。面对翠绿的竹子,可以品味到它的虚心有节;面对飘香的菊花,可以品味到它的高风亮节;面对苍松翠柏,可以品味到它傲然不屈的性格;面对兰花香草,可以品味到幽然醉人的芳香。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游览观赏中,时时处处都有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21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22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比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来户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23某山脚下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没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在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它钱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24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25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十条鳝鱼,有一位婢女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了两三条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光景。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婢女仓皇逃出,被火所灼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著了。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好了许多。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婢女的行为所感动,於是停止行业,拆除炉,将库存的数石活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26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鵷鵮,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鵷鵮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

27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28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议论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29仪真人王维宁善于写诗作词,特别擅长的是草书,十分精妙。王家祖上富裕,给他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家产。维宁性格豪放,喜欢喝酒接交朋友。每天都在家里摆下宴席,款待朋友。客人往来络绎不绝,常常要加上好几桌才行。有人劝王维宁为将来做些打算,他回答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做钱财的主人,怎么能做钱财的奴隶呢?”家产耗尽之后,王维宁已经没有办法自己养活自己,可是他仍然每天饮酒不止。又有人劝他不如靠卖字为生,他回答说:“我学习书法可不是用来糊口的啊!”有一天,王维宁又没有酒喝,觉得非常难受,于是出来闲逛。他走到江边,看到落日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极为美丽。维宁喜出望外,说:“水里面一定是个好地方,龙宫的珍奇宫殿,或许能给我欢乐。”于是,他跳入水中。就这样死了。

30温彦博担任吏部侍郎的时候,候选官员裴略没有得到任命。于是他向彦博自荐,说自己善于以俗语讽刺戏谑。彦博就让他嘲厅前丛竹,裴略说:“竹冬月不肯凋,夏月不肯热,肚里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又让他嘲屏墙,裴略说:“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彦博说:“你说的嘲语好像在针对我吗。”裴略说:“已经在动你的肋部了,何止是伤到胳膊啊(博膊谐音)。”温彦博感到羞愧,给了裴略官位。

31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身体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32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对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中求英才,于山野隐士中征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华来参加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孟津河里;满握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难道诸位就是那些百姓的后代吗?”

33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34王羲之10岁的时候,大将军十分喜爱他。常让他在帐中睡觉。王敦曾经先起身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一会儿,钱凤进来了,商量大事,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就谈背叛朝廷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后,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惊骇之余,知道自己没有性命了,于是吐口水污秽自己头脸和被褥,假装睡着。王敦他们刚刚密谋到一半,才想起了王羲之还没有起,两人十分惊慌,生怕小孩泄露出去,都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揭开帐子,却见王羲之吐的唾沫满脸,相信他确实是睡着,于是得以保全。在当时称赞他聪明。

35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36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

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

37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38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是的,是这样,有这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有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城里跟他唱的有几千人;他唱《阳阿》《薤露》,城里跟他唱的有几百人;他唱《阳春》《白雪》,城里跟他唱的不过几十人;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城里跟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高雅,和唱的人越少。

39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0壬未年14时束发拜师,不害怕艰难险阻。常常说道,人如果不学习,有什么可以成功的呢?于是经常依在树下,编茅作庵,削荆当笔,挤出树汁当作墨汁。晚上借星光读书,如果太黑就用用麻蒿来照明。看书有心得的地方就顺手写在衣服上,以便很好的记住。同学看他勤奋的学习,于是常借给他干净的衣服穿。临终的时候说:人好学,即使死也如活着一般;不好学的人,即使是活着,也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啊。

41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写时是夜晚,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治理得很好。国家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书人的本意。现在求学的人大多都是这样。

42东方有一个人,名字叫爰旌目,准备到远地去,但在半路上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狐父地方有个叫丘的强盗,见他饿倒在地上,便拿来一些汤水喂给他吃。爰旌目吃了三口以后,眼睛能看得见东西了,一看到丘,就问:“你是干什么的呢?”丘回答说:“我是孤你人,名字叫丘。”爰旌目说:“呀,你不就是那个强盗吗?为什么还喂我饭食呢?我是一个讲仁义的人,不吃你们强盗送来的饭!”说罢,他便两手趴在地上用力呕吐,呕吐不出来,喉咙里格格作声地趴在地上死去了。

43庚寅年冬天,我从小路想要进入蛟州城,让小奴仆(书童)用木简捆着书跟着。这个时候夕阳下山,傍晚的烟霭缭绕着树木,谣望蛟州城还有两里多路。于是问渡船人:“(现在从这里过去)还能赶上南门开着吗”渡船人仔细看看小奴仆,回答说:“慢慢走,还开着;快走,那么就关了。”我不高兴(他)拿这个开玩笑。快步而行才走到一半,小奴仆摔倒了,捆书的绳子断了,书倒塌下来,小奴仆哭着没有立刻起来(这句不知翻译对否)。整理并捆扎好书籍,然而南门已上锁了。我豁然开朗,想着渡船人浅近的道理。

44宋真宗年间,皇宫失火,一夜之间,大片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宋真宗挑选了大臣丁渭负责修复宫殿。当时,要在短期内完成这项重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解决一系列相关难题:一是皇宫离郊区远,取土困难;二是运输建筑材料的工具不好解决;三是竣工后大片废墟垃圾的处理问题。丁谓运筹规划,制定了高明的施工方案。首先下令“凿通衢取土”,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挖出的土作为施工用土。这样一来,取土问题就舍远求近地就地解决了。第二步,再把宫外的汴水引入新挖的大沟中,“引诸道竹木筏排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这样,又解决了大批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待建筑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排除堑水,把工地所有垃圾倒入沟内,重新填为平地。这一施工方案,收到了“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的最佳效果。

45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当官可以闻名天下,工匠伐木不如伐木工人,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46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47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就开始完成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与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48圣明的君主不一定要看见所有的事物,要懂得做为君主所应该坚持的事情。有谋略的君主并不是一切事情都得自己去做,要懂得管理百官的关键,懂得管理百官的关键,所以事情少而国家太平。要懂得做为君主所应该坚持的事情,所以权力集中而奸佞的事就会停止,奸佞的事停止那么游说的人不来,而事情明白清楚,事情不被伪装,事情的真相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高的治理境界。

49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50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北宋末年,宋徽宗有共生有32子,其中有25位能活到成年封王封公。还有34女(见《宋史》和《靖康稗史笺证》中《开封府状》《宋俘记》《呻吟语》《青宫译语》等),据《靖康稗史笺证》记载,徽宗入五国城后,又生六子八女,全部子女共八十人。这些都是地主阶级。

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宰相如:蔡京 吴敏 唐恪 章惇 曾布 何执中 张商英 郑居中 王黼 白时中 李邦彦 张邦昌 余深 何栗 张邦昌

其他大臣如岳飞 蔡卞 蔡攸(蔡京之子) 蔡懋 王安中 童贯 高俅 梁师成 张叔夜 种师道 薛昂 邓洵武 李植 张确 赵伯臻 钱盖 钱景臻 刘宗元 刘敷 刘敏 张楙 王舜臣 朱孝孙 钱忱 张孝纯 陈过庭 邓州 胡直孺 王云副 陈过庭 孙傅 郭京 李回 霍安国 耿南仲 曹辅 梅执礼 陈知质 程振 安扶 唐恪 徐揆 蒋宣 李福 朱勔

这些人都是地主啊。

北宋初年,一般大地主占田几十顷,如果占有田地数百顷,已是少见的现象。仁宗时,官员占田限三十顷,反映出实际状况超过了此数。北宋末年,朱勔每年收租十万石。朱勔死时,抄没全家田产,到达三十万亩。朱勔是有名的广置田产的贪官。收租十万石,在当时是骇人听闻的。但是,宋朝南迁后,皇帝、贵族、文官、武将、地主、商人掀起了兼并土地的狂潮。大地主收租十万已不再是罕见的现象。溧水县石臼、固城湖中有圩田约十万亩,绵亘八十四里,号永丰圩。起初是官府所有,百姓承佃。后来宋朝把永丰圩赐给蔡京,又赐给韩世忠,以后又给秦桧。他们一次得赐田即多达十万亩,想见占地数量的庞大。秦桧在金陵“田业甚富”,见于记载的有永宁庄、荆山庄等等。秦桧的后人,据说“家道”“衰落”,“生产亦薄”,但每年还有租米十万石的剥削收入。秦桧一党的武将张俊,喜殖田产,罢将家居后,每年仍收入租米六十万斛。如以一般田租每亩不足一斛计算,即占田六、七十万亩。一一五一年,高宗到张俊家,张俊接驾供宴,进奉上等酒食果子等共几百种。又进献多种宝器,内有金器一千两,珠子六万九千余颗,玛瑙碗二十件,各种精细玉器四十余件,绫罗锦绵等一千匹,另有名贵的古玩书画多种。家居收租的张俊,豪华奢侈,超过了北宋以至唐朝的贵族。秦桧、张俊等官僚,都占有几十万亩良田,他们在政治上主张投降妥协,苟安江南,正是反映了那些兼并了大片土地的大地主们的利益。

宋朝地主阶级兼并成风,在政治上主张革新、主张抗战的官员,也都占有大批田产。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府半山买田。王安石子王珪妇萧氏,舍给半山报宁寺的庄田,即有一千亩。韩侂胄被害后,朝廷没收韩侂胄、陈自强、苏师旦及其他主战官员的田产归官,每年共收租米七十多万斛。南宋抗金将领中,占田最少的是岳飞。岳飞被害后,被没收的家产有田地一千多亩。这和投降派张俊占田六、七十万亩相比,自然是为数甚少。但广大农民,贫无立锥之地,岳飞占有田地千亩,也还是不算小的地主。这里也反映出,南宋官员兼并土地已是多么普遍。

北宋朝廷直接控制的官田,只有很少的数量。据一一七四年的纪录,南宋的官田,包括职田、学田、户绝田、荒田等在内,总共有两千万亩。这个数字相当北宋官田的三倍,但在大地主一户可占田百万亩的情况下,官田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一二四八年,理宗命同签书枢密院事史宅之设立田事所,在浙西路括“公田”。州县乡镇设局,检括圩田、湖荡田等作“公田”即官田。括田也涉及到户绝田和废弃寺庙的田产。理宗、史宅之企图用这样的办法来扩大官田,同兼并土地的大地主作竞争。但田事所随即遭到浙西一路地主们的反对,没有多久即行停罢。大地主兼并土地,依然继续。

宋代的职役,被普遍视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按宋朝政府的规定,官户也在一定范围内免差役:“若夫品官之田,则有限制,死亡,子孙减半;荫尽,差役同编户(一品五十顷,二品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四品三十五顷,五品三十顷,六品二十五顷,七品二十顷,八品十顷,九品五顷)。封赠官子孙差役,亦同编户(谓父母生前无官,因伯叔或兄弟封赠者)。凡非泛及七色补官,不在限田免役之数;其奏荐弟侄子孙,原自非泛、七色而来者,仍同差役。进纳、军功、捕盗、宰执给使减年补授,转至升朝官,即为官户;身亡,子孙并同编户。太学生及得解及经省试者,虽无限田,许募人充役。”即使是官僚地主的上层——品官之家,也不是可以一概免差役,也有田地数量和身份高低之类的严格限制。然而,法令规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情况,二者之间相距甚远。乾兴元年十二月“上封者言”中就曾提到:“且以三千户之邑五等分算,中等以上可任差遣者约千户。官员、形势、衙前将吏不帝一二百户,并免差遣。”

在四川嘉州,“王蒙正姻明肃太后家,侵民田几至百家,有诉者,更数狱,无敢直其事。”“(吕)惠卿之舅临簿郑膺,始寄居秀州华亭县,以惠卿之故,一路监司如王庭老之辈皆卑下之,而招弄权势,不复可数,至夺盐亭户百姓之地以为田。”天章阁待制、提举洪州玉隆万寿宫曾考蕴,在池州“干扰州县,侵夺民田”。宋

资料 |《四库全书》书目(之一)——史部

《史记 第一册》 [汉]司马迁 《史记 第二册》 [汉]司马迁 《史记集解 第一册》 [南朝宋]裴駰 《史记集解 第二册》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