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不展落稼轩——读辛弃疾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3收藏

怀抱不展落稼轩——读辛弃疾词,第1张

怀抱不展落稼轩——读辛弃疾词

苏轼被贬黄州,在东坡垦荒种地维持生计,以地名自号东坡。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自建的一个庄园“带湖新居”,其中有一室名叫“稼轩”,后来辛弃疾就用“稼轩”二字作为自己的别号,表达一种园林山水情思。

学校里讲稼轩词,多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这一类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军旅边塞壮词,让人知道辛弃疾也是一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驰骋沙场的战将。殊不知辛弃疾也是一位身世传奇,趣味多样的武将文人。

辛稼轩是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已是南宋立朝十三年,山东早已沦为金国统治区。他从小亲身体验了被外族蹂躏统治的不幸,幼年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据说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红颊青眼,被人称作“青兕”(兕是古代像犀牛一样的野兽)。他二十二岁时带领自己组织的两千多义军归顺到耿京任首领的二十多万起义大军队伍中,并被任命为掌书记。辛弃疾力促耿京率队南下,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受耿京委派到南京面见高宗皇帝商议抗金事宜。当他从江南回到山东,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并率队投降金人,辛弃疾悲痛气愤至极,用计率五十名敢死队员进入金兵营盘,活捉了正在饮酒狂欢的张安国。之后率一万多义军辗转千里,日夜兼程,将张安国押送到南京交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大无畏的英勇豪气震慑了金人,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金的斗志,更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但是南宋朝廷是主和派当家,辛弃疾的将才和忠诚在此后的几十年直至老死并没有被重用,他长期在一些中下层地方官职上徘徊,甚至有二十年被革职赋闲。他一腔抗金救国的热血,在归来前期化作廷对的滔滔宏论,化作洋洋洒洒的奏章,他连续写了十九篇文章上奏皇帝,主张对金人用兵。前十篇编为《十论》,后九篇编为《九议》。事实证明这些奏章没有被重视,更没有被采用,所以他晚年在一首《鹧鸪天》中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意思是饱蘸热血写成的抗金《十论》、《九议》,被人丢在一旁,一位坚定的抗金勇士被消磨成栽花种树的闲散老人。他一腔抗金热血,在归来后期化作战歌式的军旅壮词,成为稼轩词的主旋律,被后人景仰。

辛稼轩既是武将,又是一位妙趣横生的诗人。

他一辈子好酒,有客狂饮,无客独醉,很多词作中都写到酒,如一阕《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就很让人享受到诙谐有趣。又有一阕《沁园春》写即将戒酒,更有趣: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词中用对话方式塑造了两个生动俏皮的文学形象:一个是自称老子的主人,即词人自己,一个是被主人大呼小叫、差前使后的近似仆人的酒杯。前者简称人,后者简称酒杯。

上片开头,人如君临天下,大声喝令酒杯前来听训,人说老子今早自我体检,发现长年随时口渴,喉咙干得像烧热的锅底,又还嗜睡,睡下去就鼾声如雷。你听到后不但不同情,还说我为什么不能像古代最达观的酒客刘伶,想喝就喝,醉死埋掉了事。我听后真有点心凉,过去还把你当成知己,想不到你竟然这样薄情寡恩。

下片人接着声讨酒杯:碰上朋友聚会又有歌舞助兴之时,酒好像找到了它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常常使人像中毒一般疯狂沉醉,酒就是人间的毒魔。不过词人毕竟是一位理性文人,觉得应该有点君子风度,该作点自我检讨,于是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于酒是爱极生怨,酒于自己是美过成灾。至此,人和酒杯之间似乎变声讨为和解,把戒酒的题意弄丢了,人突然意识到还是应该对酒杯强硬一些,于是用严厉的口气大声对酒杯说:你走吧,赶快从我的视线中消失。酒杯不慌不忙地一拜再拜,谦卑地说:是!是!是!您让我走我马上就走,什么时候您需要,只要招呼一声,我马上就来。

酒杯的形象聪慧狡黠,它似乎完全把握住了主人的性格,深知主人只是一时重病难受,说几句气话,过后一定离不开自己,必定请它回来。

这阕词用对白口语表现出的滑稽幽默令人捧腹。

又有一阕《永遇乐》拿自己的姓氏玩笑发挥: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辛稼轩在一阕《丑奴儿》中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但是等到经历了很多挫折不幸之后,对“愁”字变得“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这阕拿自己姓氏开涮的《永遇乐》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词人细参自己的辛氏家谱,它起源于夏启封支子于莘地,后为辛氏始祖。之后历代辛氏多有名臣,但是辛家先祖的光辉业绩,是用艰辛甚至悲辛换来的,自己的仕途功名一路多遭不测,其中艰难险阻,就像把辣椒、花椒、桂皮这些具有浓烈 气味的东西混在一起捣碎,让人感觉辛辣无比不能忍受。

世人多赞美自家姓氏,为先祖的业绩自豪,为家族的发达吉祥感到荣耀。如屈原屡遭迫害打击,仍在《离骚》的开头就盛赞自己出身不凡,是帝高阳的后代。但辛弃疾却玩笑自家一族祖辈儿孙的不幸,皆来自姓氏。因为姓辛,所以“芳甘浓美”的好事都轮不到“吾家门户”,只能眼巴巴看人家后代子弟封金挂印,何等神气。不尽的辛酸委屈,全由嬉笑戏语中出来,苦而不呆,怒而不恨。最后还嫌不够,又拿自己的面容形象自嘲,说自己像欧阳修描写的北宋官员田元均违心虚以应酬,强作笑颜,以至笑得面容皱如鞋面。“鞋纹绉面”不但说老,更说强作欢颜的无奈。

辛稼轩还有一阕《最高楼》很独特。古时候陶渊明有教子诗,诗中列数先祖荣光,希望儿孙发扬光大,如果命中无官,也不必太过烦恼,做个自食其力的正经人也是挺好的。辛稼轩这阕词也是真正的教子词: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这阕词前边有个短序:“吾拟乞归,大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由序可知此词来由。

当时稼轩五十五岁,在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因在任上憋气,打算马上给朝廷上辞职报告。但没料想儿子知道此事后,竟出来提反对意见,说家中田地房产还没有置办齐全,你老头子就辞职退休,今后哪来钱财办这些事?儿孙们怎么过?

词的上片说,我已经很衰了,等你们说的富贵要等到何时?在另一阕《贺新郎》开头,也有类似的哀叹:“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富贵是危机”是这阕词的词旨。典出《晋书·诸葛长民传》,说东晋末年,诸葛长民官至都督,深得掌大权的太尉刘裕的信任,权倾一时,而本人又贪得无厌,大建府宅,广聚钱财,美女珍宝盈门。但长民这个人心理素质不好,时时担心别人惦记他的官位和钱财,以至寝食不安常做恶梦,梦见与人厮打、被人追杀,于是自己叹息:“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果然后来被刘裕所杀。“穆先生”是刘邦弟弟刘交的门客,被待为上宾,因不胜酒力,宴会上刘交特为他单独备甜酒。刘交死后其孙子刘戊继位,有一次宴会上没为穆先生备甜酒,穆先生很敏感,马上称病去职。果然,后来证明刘戊是个荒*残暴之徒,留在他身边的人非死即伤。“陶先生”即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的故事历来被文人称道。辛稼轩用这三个典是要说明,人要知己知人知事,方能自保自全。

下片开头四句先说出自己退休之后的打算和乐趣,设个园子建个亭子,闲来饮酒,醉后作诗,与天地往来,以草木逸情。他又怕儿孙没有这样的超然情趣,转而又开导两句:广置田产没多少意思,君不见一片田地千年之中已换了八百个主人,古今有谁是田地真正的主人?一个人有几张嘴,一张嘴能插几把调羹,能吃得下多少?家有几亩薄田,够儿孙们粗茶淡饭就可以了。

这阕词与其说是骂犬子,不如说是辛稼轩借题发挥的人生赋,表达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对得失穷达的取舍,有文人的睿智深长,又有俗世的浅白淡泊,今天读来也正好揽镜自照,可仿可效。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绍兴市志》总编研究员任桂全: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馀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按照《姒氏世谱》记载,从大禹到现在,世代相传已经140多世了。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从大禹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现在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句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句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民族开国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精神,向来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别是我们绍兴老百姓的敬重。因为大禹死后,他葬在会稽山下,现在这里有大禹陵、禹庙、禹祠。历代都纪念大禹。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这几年,我们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包括台湾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这里。因为大禹的子孙当时封在全国各地,那么便以国为姓,子孙的姓氏据我知道就有23个。其中有夏氏、禹氏、费氏、辛氏、杞氏等等。那么,姒姓是大禹的嫡传子孙。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国家现在是每年4月20日祭禹。祭禹的时候,分布在台湾的姒姓亲人也赶来,其它地方的人也来,在祭禹的时候,这里是非常热闹。

近几年来,分布在海内外的大禹后代们,纷纷前来绍兴公祭大禹。台湾夏氏宗亲会和台北绍兴同乡联谊会,他们年年组团来绍兴寻根祭祖。

台湾夏氏宗亲会大禹后裔:我们是姓姒,他是姒氏的143代。他是我的孙子,每年我们都来,我们老家就在禹陵门口那边。原来我们是守墓子孙。大禹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真是很伟大。

台湾夏氏宗亲会台胞:因为我是姓夏,也可以说,夏禹是我们夏氏的始祖,所以,我每年基本上都要参加。

台湾夏氏宗亲会台胞:在台湾50年,我们下面的第一代、第二代对祖先,说良心话,都已经没什么印象,比较淡忘了。回来参加大典,告诉小孩子,我们回家去参加我们夏氏祖先祭大禹,大禹在历史上又非常有名,那我们夏氏觉得非常荣幸,回来让小孩子也了解一下祖先的一些光辉历史,让他们也回忆一下祖先有什么事迹,让他们了解一下祖先。

提示:

姒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大禹。

历史上姒姓人物有:大禹、夫谭、允常和勾践等。

明清时期,姒氏后裔从浙江陆续迁到台湾定居。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

  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3楼

  旧城的土疙瘩,位置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

  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安州八景之一

  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

  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

  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

  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

  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

  于留佐上文有述。晋庄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

  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难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谐音归还。树南男归还。树北,北归还。南归还西,西归还。系南归还迁出。

  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

  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因南处,名南龙化。北为北龙化。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传说而已。

  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4楼

  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说的就是无影山。在旧城。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的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

  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

  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太宗年间,移旧城,即当时的高阳,称高阳关。宋景德二年,杨延昭自保州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在任九年病死。杨延召功勋卓著,且品德高尚。事迹甚多,苦木不一一详述,单说其屯田。杨延召有许多军事发明,屯田只是其一。他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此举后人颇赞,并广为引用,最成功的一人便是明兵部尚书孙承宗

  宋朝的“三关”则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内)、草桥关(或淤口关文安境内)据史实杨延昭二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的西北部的无棣)北部的“三关”前线度过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戏剧的艺术演义。

  旧城又称龟背澶洲府,为高阳县先前之县城,历经国、州、城、府、县、镇、村,你明白吗?世界许氏宗亲会的来历你或许知道一二。旧城有历来传说,聘出的闺女往北不走正北的街口

  黄帝25子。正妃嫘祖。嫘祖生二子,一名青阳,一名昌意。昌意子名颛顼。此人便是我国远古第二帝。曾有苍舒,仲容等八才抚佐,初国高阳。这个高阳,就是旧城。高阳,盖在高水之阳也。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三年因水患西迁,此地称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旧城历史久远,传说众多,不是一朝一夕说完的

  高阳有好几个村子消亡。其中包括许姓的渊源塔头村。原因大致有三。一为水淹。二是一种硬盖得红虫吃人,咬人即死。三,战争。其中燕王扫北时,曾在这里屠村无数,梅果庄东北,和西龙化之间以前有一村,因瘟疫消亡,关于消亡的村庄,列举几个。刘庄,南蔡北蔡之间。 银庄,梅果庄村北。 太平庄,教台村东南。 王家坨,辛侨东。

  小冯村,很有意思的一个村。曾数度改名,元朝聂姓建村,名小堡村。后易小福村,村民强横,人又称小霸村,解放前,还叫过赵元佐。大约在1944_1946年间改称小冯村

  梅果庄,该村成于元代,由梅姓建村,称梅庄,该村有一段时间属于石氏村,大家就叫他梅郭庄,后改称梅果庄。

  都曹口,张姓建村。因位于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曹口。

  石氏,村建于汉代。村有碑云,汗永元石将军里也。故名石氏里。后称石氏。

  小王果庄,原名王古庄。后称王果庄,为区分东边的大王果庄,又叫小王果庄。

  骆屯,原属北圈头。清朝骆姓定居自立,冠其姓称骆家屯

  宋代梁姓建村,称梁村,后梁姓渐无,清代改良村

  南赵堡成村较晚,因位于赵堡店村南,称南赵堡。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5楼

  宋时,高阳关兵多将广,良马甚多,所需草料供给不是很充足,就在关北寻水草丰富的水淀,设马棚监,专饲马。此淀即名马棚淀,在今龙化、蒲口一带。

  拥城原名淀边村,盖因处淀边也。明有人迁来定居,改名雍城,取四面水雍之意。后简化成拥城。

  刘家庄,系杨家务有人搬来。刘姓,故称刘家庄。

  有村名龙化。盖因此村古代临潴龙河道,“以猪化龙”取一个祈福镶灾的意思,故名龙化。有南龙化,北龙化。

  明永乐年间,曹姓自山西搬来在北龙化村西建村,名西龙化。

  永乐年间戴姓自山西搬来,冠其姓称戴家庄,后简化为代家庄

  宋代即有此村。史姓建村。称史家庄。后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称史家左,建国后改史家佐

  河西村,因位于河道之西,名河西。

  庄头,原属于河西。原名桩头,好像和防水排桩有些联系。后改名庄头

  辛留佐,系刘姓自蠡县刘佐搬来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改新留佐。后简写为辛留佐。

  东街原为丰家口

  南蔡家口,蔡姓宋时建村,因濒临古滱水渡口冠其名称蔡家口。后为区别北面的安新蔡家口,更名为南蔡家口。也叫南蔡口。

  高阳县的移民大约是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后迁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古槐树下。在一定意义上有积极的方面,比如果树栽培,比如商业活动。另有小兴州的说法。

  移民到高阳之后,曾在三岔口集结。再分散各村。

  古有利家口王家大户,王福村王驸马世家的记载,没有南蔡家口王姓的记录。

  留祥佐,建于北宋末期,曾因赵王堡屯兵故址命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留祥佐。该村出过高人啊,否则,留祥之语不易想出啊。

  北佛堂教台上文有述。

  孟仲峰,建于周代末期,吴、杜二姓建村。相传此地曾有两座土山,称孟峰、仲峰,遂称村名孟仲峰。

  尚家柳,宋初尚姓建村称尚家里。明代邓文德自北佛堂搬来定居,尚姓渐绝,留下许多柳树,故改名尚家柳

  杨庄,清代有杨姓自庞口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杨庄。好像也叫东杨庄,是为了区分西北边的杨家庄。

  东王,西王应该是东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时为官兵屯积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代移民在东西各建村落,故名东\西皇草庄,清代又将皇字改为王字

  西庄上文有述。值得补充的是,此村西南有关帝庙,北二里为古安洲界,西南里许有运河故道。孙承宗、孙岳的故里。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

  古人讲究吉利,丰家口有丰富丰厚之意,村南有马家河流过,交通便利。高阳数水,也因此可使高阳继续处于河之阳。高阳的初得名,就是因为处于高河之阳。高河,以后我会给大家讲述。

  丰,为周易64卦之一,离下震上,火上行风,颇多吉祥。更有诸多丰字命名的地方,如丰京,丰镐,有周朝800年天下,所以,丰家口是高阳理想的搬迁地方。

  明景泰年间,山东人鲁能知高阳县事。此人清正廉明,体察民情。甫上任便缉捕盗贼,修桥筑堤。修建庙学。1460年,鲁能修筑高阳城池。置四门,南城沾化门,北城迎恩门,东城东作门,西城西成门。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6楼

  梁庄,清代梁姓三兄弟自山西搬来,逐渐繁衍成村,人称梁家庄,也叫北梁家庄,为的是区分西南的梁家庄。

  庙子,称隆和庄。

  嘉庆十八年,满人元善来建此庄。后于村西北角建一座麦王庙,供天、地、风、雨、雷、雹六神,取尊贵六合之意名隆和庄。时因有大庙,亦称庙子。

  1957年因为修潴泷河分洪道,全村搬出。现又有人定居,仍称隆和庄

  古旧城人称龟背澶州府,高阳巧得是也出土了一座石龟。于是新高阳城大体延续了旧城街道的特点。比如,南街长,北街短,东街长,西街段。四条主街名称相同,柴市街,枣市街,辘轳把街等也名称相同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丘家左。后改为,丘家佐。

  相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之后裔所建,称殷峤。后谐音新桥。宋时有史书记载新桥镇之说。清时改写为莘桥。

  西河,唐代此地有两条河流经过,一名东河,一曰西河。该村以河命名,盖因傍于西河也。秦、曹、吕、季四姓建村。

  赵官佐,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赵王河。赵王河指宋军开挖的运粮河。该河由季朗、王草庄,经赵通往东至旧城。

  河西村,唐代即有此村。明永乐年间,侯氏三兄弟自山西搬来定居,因位于河道以西,名河西村。

  赵官佐 ,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边家务,唐代就有人居住。宋顺安军设水陆营田务,并设商税务,由姓边的主持。后来,此地有人居住后,便称边家务。

  崔庄,明朝因崔姓由山西搬来建庄,人称崔家庄。 崔姓的来历,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西梁淀以水成名。古来地势低洼,高河泛滥,贮水成淀,称梁淀。该村因位于淀西,而名西梁淀。

  高阳县城原名丰家裕,明永乐年间(大概,不过肯定是明朝)原高阳县县城(今旧城)遭洪水,因丰家裕地势较高搬迁至此,原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城。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河西村始建于唐中期,秦贾二姓建村。明永乐二年侯氏仁义友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处河道之西,称河西村。庄头村原属河西村,因防洪打桩形成桩头之称。清咸丰十年前后与河西村分离,名曰桩头,后简写为庄头。都曹口古为高河支流都漕河的渡口。明永乐初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都漕口,后写为都曹口

  石氏汉代以前石姓建村,曰;石氏里。后简称石氏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7楼

  龙化乡张庄;明代一张姓以卖糖为生于此居住,始称张糖庄,后称张庄。 请苦大师快出,主持课堂。

  周辛庄:据周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小行舟迁于本县百尺(今属任丘)定居,后其一人由百尺迁于此处始建新村。冠其姓氏名周家新庄,后简写为周家辛庄。长果庄:明永乐七年(1409年)山西移民李友智和同村张氏来此定居,种桃、李、杏、桑等果园,取名长果庄。

  高河,也是高阳的名字的来历。高阳,盖因在高河之阳也。于是说说高河。说说高阳。高为崇,阳为日,这高阳含自然崇拜之意。很见吉祥。旧城成龟形,中间高四处低。古有四象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玄武,便是龟,颛顼族的族徽。

  高阳自古多水,但是所有的防水工程里,只有旧城是龟行的。十字街是龟背,坚硬无比,从来轧不出车辙来,北街为龟尾,人言常有车翻死人之事,盖因尾巴常常晃动所致。南街口两侧各有一井,为龟眼。南街就是龟脖子,很长,正对高河。

  高河,天启四年高阳县志记载,潴泷河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河,在旧城东三里。高河会河间经流入邑,在旧城汇入潴泷河。

  河间得名,便是因为处于高河和沱沱河之间。河西村,是因为处于高河之西,庞口则是因为处于高河河口,坎苇,是因为高河在这里被砍了尾等等。

  高河的走向应是,河间、相连口、边渡口、汜水、庞口、坎苇流入潴泷河,今已不再。

  说说杨六郎高阳关(指旧城)拒辽。杨六郎到任高阳后,曾有许多措施用于抗辽。他训练部队,巩固城防,修补城墙。挖井以备冬季灌城结冰御敌。修地道。用来袭击。还有传说宋军曾在城墙上放蜈蚣蝎子,敌军上城被咬,无法进攻。因此,旧城又称蜈蚣蝎子城。杨六郎还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明朝高阳人孙承宗曾亲临杨六郎屯田地考察,并效仿在山海关广为应用。杨六郎作战身先士卒,功勋卓著。从不抢功。他自景德二年(1005)一月调来,在任九年病死。死后民间为其修建庙宇,称六郎庙。当地人亦称三关庙。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集中区大多在高阳蠡县清苑交界之处、高阳南部、东部。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当然,高阳碱地也很多,也可以熬煮硝盐,但当时这是违法的。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高阳的陆路,是可以到达天津的。但是那时没有公路,泥路很难行走,交通多用水运,高阳水路发达,渚泷河自太行山发源,经博野、蠡县,在高阳城东北三十余里注入白洋淀。是该河上游各县到天津的要道。高阳城雇大车往北到安新的同口,装货登船,渡白洋淀,经大清河,直奔天津。水路大约三百余里。只需三日。由天津来高阳亦然。

泊[泊,读音作bàn(ㄅㄢˋ),不可读作bó(ㄅㄛ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夏禹后裔楚国公族,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泊氏。其他十二氏为斗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本书列其源流为:

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禹:姓姒。夏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国者,分衍出辛氏、计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崇氏。夏禹下传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纪),其后代中以封国为姓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阳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寝氏、彤氏、弋氏、褒氏、纶氏、巢氏、男氏,鲍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季连芈姓,季连氏。其后裔传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楚顷王襄(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名熊横,迁于陈邑。分衍出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

到了春秋时期,芈姓熊氏楚国分衍出更多姓氏。

单姓有:泊氏、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斗斵耆氏、斗斵乳氏、斗斵谷氏、斗斵强氏、斗斵缗氏、斗斵文氏、斗斵班氏、斗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泊”,即为夏朝分封的诸侯国(今安徽泊州),其泊侯的后裔以祖上受封国名为姓氏,称泊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疍家人,属于以生活方式名称为氏。

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岛青云山上有一丘荒芜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还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迹。

该支“泊”氏族人原聚居于马岗乡一带,原甚兴盛,后渐中落而消亡了。从源流来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编户,侯弃舟上岸与他姓杂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经》中称为“鱼旦”。广东潮汕地区历来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第,明朝学者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隆庆版》中记述:“县西南江上有曰疍户者,岸无室庐,耕凿不事,男妇皆以舟楫为居,捕鱼为业,旧时生齿颇众,课棣河泊,近或苦于诛求,逼于盗贼,辄稍稍散去……”

据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记载的“县西南江上”,即当指现在的濠江。历年来达濠岛周围就有着为数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为室,捕鱼煮盐为业。大约在明朝时期,部分疍家人开始陆舟两栖,他们在靠近海滩的地方搭建草寮为屋,“或有弃舟楫入民间为拥保者矣。”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的“三寮村”,就是因为原疍家人在海边搭了三个“寮仔”而得名,当为疍语之遗存。

清朝初期,朝廷加强了对沿海地区丁户的管理,对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阳志》中记载:“雍正八年许疍民村居编户”,疍家人正式上岸陆居,现在濠江区的“莘香里”,就是当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称疍家乡。后来,疍家人的生活习俗也渐渐被地方同化了。比如葬俗,按疍俗为水葬,“棺沉海底”,自清朝雍正初年后,始改为土葬。

疍家“泊”氏之源,是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时原无姓氏,在编户之际,始用该姓。从“泊”字本义来看,“课棣河泊”,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状态。

二迁徙分布:

今广东省汕头市、台湾省桃园县有泊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泊中泰:(公元1936~今),广东潮阳人。著名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官员。

泊中泰是广东潮阳市地方税务局峡山分局原副局长,经济师。

1949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时加入陈后围地下交通情报站,任实习交通员。1951年1月调人潮阳市税务局,一直在基层征收单位工作。1956年6月起任副所长,税务机构分设后任峡山分局副局长,1997年6月离休。

他从事税务工作四十七年,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团结进取。每项工作部完成得很出色,1959年被潮阳县人民委员会评为三等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汕头市 评为税务系统米进工作者。

1996年分别被三峡、潮阳市委、市府评为先进劳动者。1997年被广东省人事厅、省地方税务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怀抱不展落稼轩——读辛弃疾词

怀抱不展落稼轩——读辛弃疾词 苏轼被贬黄州,在东坡垦荒种地维持生计,以地名自号东坡。辛弃疾被弹劾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自建的一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