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元璋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元璋出身贫贱,原名叫朱重八,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大哥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恭喜你,也许你已经猜对了,重八还有个三哥,叫朱重七。名字之所以取得这么随意,是因为在元朝,出身贫贱的人家一般摘取出生的日期,或者将父母的名字加起来为名字。
朱元璋自贫贱中创业,登基成为皇帝之后,过去的艰辛依旧历历在目,尤其是17岁那年,仅一场饥荒就夺去了父母、长兄、侄子四个亲人的性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命运,朱元璋不光给自己改了名字,还把已经故去的父亲、三个兄长的名字全改了。逝去的仍可追,未来的自然更可待了。这位对功臣刻薄的太祖皇帝,对子孙后代可是相当疼爱,他把子孙几百年的名字都给安排好了。
朱元璋一共生了26个儿子,他把所有儿子的后代都安排了命名规则。除了早亡的幼子,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开枝散叶到全国各地。因为封地的原因,不同的儿子分成了不同的支派,千秋万世之后,他的儿子们是各宗派的祖先,那他就是太祖。所以,他给不同的儿子各自安排了不同的辈分,延续的辈分还组成了一个打油诗。
比如太子朱标家族的辈分: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老四朱棣家族的辈分: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镕基的祖先,排行十八的朱楩家族的辈分: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总理的辈分就是其中的镕字。
取名狂魔朱元璋,不光给后代定下了辈分,连名字的第三个字都给想好了。上面说了,朱元璋把二十六个儿子当成了自己的不同支派,儿子们是各支的祖先,所以他的儿子们是没有辈分的,辈分是从孙子辈开始算的。比如他的孙子朱允炆的太子家族“允”字辈,另一个孙子朱高炽的“高”字辈。老朱儿子们没有辈分之后,都是单独的两个字,比如朱棣。
其实细究可以发现,不管是提到的朱标、朱棣、朱楩,还是其他二十三个儿子,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木字旁。老朱的疯狂之处就在于此,他按照五行相生的观点,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将后代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一律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定了下来。也就是说,孙子辈第三个字必须带“火”,重孙辈必须带“土”,以此类推无穷尽也。
子孙后代名字的三个字中,有两个半被老朱钦定了,后代们能够发挥的空间就最后那半个字。然而老朱没能料到的是,他低估了自己后代开枝散叶的能力,最后那半个字也编不下去了。老朱家开枝散叶的疯狂能力,来源于他们丰厚的待遇。朱元璋给大臣们开了历代最低的工资标准,极为苛刻的生活待遇,促使明朝腐败不断,发展到后期腐败俨然已经正义化,一个为了死谏屁股被皇帝打掉一块肉,都能晒干了回家挂起来作为荣耀的忠臣,但贪起来毫无道德负罪感。对大臣们虽然苛刻,但对于自己的后代,朱元璋生怕他们苦着了,定了丰厚的待遇。比如第一级亲王的俸禄,就是最高级官员的七倍。
不仅工资高,老朱还生怕繁衍过久,哪个后代成了庶民。比如汉代也有皇族,但是慢慢就会被边缘化,比如刘秀、刘备,除了名义和草民没什么区别。然而老朱家不一样,皇帝的儿子除了继承皇位全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继承亲王位全封郡王,郡王的儿子除了继承郡王为全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后面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真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朱元璋规定他们不能参加科举,不能从事商人等职业,都由国家财政养活。优渥的生活,给国家财政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使得皇族数量迅速扩张。比如万历年间,仅河南的周王一支,皇族就达到了5000多人。
皇族的扩张,带来一个意料之外的后果就是,名字不好取了。姓和辈分是固定的,第三个字有一半也是规定下来的,由剩下的半个字和“木火土生金”组成一个字,还要尽量不重复,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造字!对,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比如有一代轮到“金”了,那就金字旁,加一个字造字,比如朱同铬,朱成钴,朱成钯。大量的带五行偏旁的字就被这么硬生生造出来了。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近代西方的化学传入中国,尤其是元素周期表,突然冒出一百多个新元素,很多没有现成的中文名称,化学家们就发现老朱家的家谱是个宝库啊,大量的元素中文名就来自于此,比如钴、镉、钚、钛等等。朱元璋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又为中国的化学事业添了一把火。
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和朱元璋的儿子们的姓名有关系。因为当时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很多字都找不到,后来专家们就从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中发现了很多可以用来命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字。所以专家们就借用这些字来为元素周期表命名。所以这也只是一个非常巧的巧合罢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他希望自己的基业能够非常的稳定,子孙后代都能够千秋万代,永坐江山。所以他就把这些希望寄托在他的子孙后代上面,我们都知道我们对待下一代的期许都是从名字开始的,所以我们都会给自己的后代取一个好名字来,希望他有一个好的发展。所以朱元璋在子孙后代的名字选择上他也是下了一定的功夫。所以朱元璋就规定他们家族的名字命名必须是辈分,再加上五行。每一个辈分会占掉一个字,然后最后的那一个字需要有包含五行的偏旁部首在里面。
每一代都要取一个偏旁部首,从金木水火土这样开始轮流下去。像朱棣就是木字旁,朱高炽就是火字旁,朱瞻基中有土。有,因为朱家的子孙后代在后期实在是太多了,足足有十多万人之多,所以为了给他们取名字,宫里的大臣也是煞费苦心,所以也就创造出了很多少见的字,就是为了给这些人取名字。所以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的名字中就会有很多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的名字。因为这些元素也都是五行当中的。
周期元素表刚刚传到我们国家的时候,翻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专家找不到字来进行翻译。后来有人从朱元璋子孙后代的名字中找到启发,取用她们名字里面与元素谐音的字来将元素周期中的元素命名。所以朱元璋也就歪打正着的为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长大后自己改名为兴宗,后来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时下流行的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开篇为朱元璋列出一份档案,在姓名与别名的栏目里写道:“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①将朱重八列入“别名(外号)”一栏,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朱重八、朱兴宗单独列为“曾用名”一栏。
那么,朱元璋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的作者解释说:“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是两个数字,所以作者说:“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②但是,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农历(当时使用农历,即阴历)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这一年他父亲朱五四48岁,母亲陈氏43岁,父母俩的年岁相加91岁,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叫九一或一八,怎么说也不会是重八或八八了。
其实,这位作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元以来的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没有职名的,除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外,还有以行辈命名的。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即云:徐诚庵大令为余言:“向见吾邑《蔡氏家谱》有前辈书小字一行,云:‘元制:庶民无职者,不
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以上并徐君说。余考明勋臣开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东瓯王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又考洪文敏《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又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又载阳武四将军事云:访渔之家,无有知之者,亦不曾询其姓第,识者疑为神云。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③
重八这个名字就是按照行辈的次序而取的。他属于“重”字辈,有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纪最小,就叫重八。既然是按辈份取名的,这个重八,就不能叫八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同样也不能叫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事实上,翻遍明代的史籍,也从不见有称朱元璋兄弟为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的记载。
这位作者主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他的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文字俏皮、幽默,确实好看。但是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往事,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是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历史作品,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否则,戏说历史,真假混淆,就无助于人们认识历史,得到有益的启迪了。因此,历史作品应该写得好看,更要写得真实。真实是历史作品的生命之所在。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有的皇帝。不仅是他治理天下,他的方法、策略少有。他的出身奇特,也是少有的。他是从赤贫,社会最底层,成功地登上帝座,建立一个辉煌的皇朝。延续了二百余年。这样一个大明皇朝的皇帝。以前也有出身底层的皇帝:刘邦。刘邦是亭长,也是地方的小官吏。朱元璋不同,没有尺寸之地。他的出身十分奇特,为什么这样一个赤贫的,出身的普通人,能够最后登上帝座呢?他的身世有什么暗藏的秘密吗?
我们先讲他的出身地之谜, 大家知道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民谣,这民谣写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花鼓》。第三句就说了朱元璋的出生地,出身之地。自从出了朱皇帝,那就是凤阳出了朱皇帝,他的出身之地没有争议,但是有的朋友就问,我可看到一些材料说,朱元璋不是生在凤阳,是生在泗州盱眙,江苏苏北。这个地方还有朱元璋的祖陵在那里。为什么朱元璋的出生地,会有这样的争论呢?我们查一下最早的记录,按照朱元璋本人,最早的说法,我生在濠州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没错啊,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到了清朝以后,就出现了泗州盱眙的说法,为什么呢,怎么这么容易就混淆了,这两个地方,我们在往前推,查一查《元史》,《元史》上记载,泗州盱眙是属于安丰路,《元史》的,《地理志》上写的,安徽的濠州钟离呢,在元朝的时候属于淮安路,所以在朱元璋的时候,这两个地方,根本不能混淆,为什么到了中后期,就混淆了,后来就混淆了呢?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提高了他老家的地位,他把他的老家,建立成了中都,而且称为凤阳府,这个凤阳府,不仅包括钟离,濠州钟离,而且把泗州盱眙,也纳进来了,所以这一大片都是凤阳,而泗州盱眙,又有朱元璋的祖陵,所以就容易造成混淆,我们怎么判断呢?我们根据朱元璋自己的回忆判断,朱元璋说,他的父亲从泗州盱眙,迁到濠州钟离之东乡,在五十岁的时候,“而眹生焉”,有没有盱眙这一说呢?有,当时他父亲,是从泗州盱眙迁过来的,迁到了濠州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在五十岁的时候,生了朱元璋,后人把这两条,这两个地方弄混了,但是我们以朱元璋,自己的说法为准,确认他生在安徽的凤阳。
今天,国内外公私收藏和新修的朱姓族谱极多,其中,仅北京图书馆所藏朱姓族谱就72部之多,其族谱数在各姓中排第九位,而见载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中的朱姓族谱更多,达88部,在各姓中名列第六。又据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中国家谱目录》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朱姓族谱也有60部计771册71652页之多。
朱姓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朱元璋为秦愍王朱樉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朱棡后裔,以: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楚王朱桢后裔,以: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代王朱桂后裔,以: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庆王朱椭后裔,以: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衍,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朱撼后裔以: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朱模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佶幼诠勋胤,恬理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唐王朱柽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
“禺页勉諟讦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为什么说朱元璋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2023-11-27 20:26: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