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医学检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第1张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学习临床检验与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旨在培养掌握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与方法,具备临床检验和检测及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医学劳动者,既可以从事医学科研,又可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填补了临床医学工作人员的短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1、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领域。毕业生可以在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中心、诊断中心等单位从事临床检验和研究工作。

2 医药企业:毕业生可以在药企从事质量检验、药品生产和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3 监控机构:毕业生可以在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从事监督检验、样本检测、卫生信息管理等工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医疗模式的变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据统计,医学检验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0%,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就业前景良好。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特色也日益凸显,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A 医学检验专业,职称考试买什么书啊

卫生局没有书的吗那就自己书店看看啦应该有的

B 医学检验技术有用书籍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细胞形态学书籍。脱落细胞学检验以及我们常见科目的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专业书

C 求一些医学检验入门的书籍和卫生检验必看的书籍 谢谢!

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寄生虫检验和临床检验基础。考的时候分成四块,基础知识,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什么的,名字给

D 请为我推荐医学检验方面的书籍

《生物化学检验》(第2版) 李萍 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生物学检验》(第2版) 刘运德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学检验》(第2版) 吕世静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检验基础》(第2版) 罗春丽 人民卫生出版社

希望能帮到你

E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类的入门书,求介绍

医学的课程挺多的,你的先从基础科目开始。基础公共课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组胚、病理、生理、系统解剖、病理生理、局部解剖、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影像、免疫、机能、外科手术操作等等临床专业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鼻喉及颈部、皮肤性病学、传染病学、临床诊断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等等这只是临床专业的课程,看楼主要往那一方面发展,医学各学科的学科各有侧重。。。

F 与医学检验有关的书籍有哪些

医学检验操作规程、检验医学鉴别诊断——临床医师快速参考指南 、2011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指南、检验医学考核指南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ISO15189认可指导书) 、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 中译本、 临床真菌病学彩色图谱 、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 、《检验医学》-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 、《实用检验医学》-为检验医师培养准备的一部教科书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 ISO15189认可指导书 、 肿瘤标志学—基础与临床 、 实用检验医学试验技巧 、 检验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 、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技师(医师)系列资格考试习题集

都不知道你需要这些做什么,学校的基础知识先搞好再说。其他的你上班啦,自然会接触!

G 2016医学检验事业单位考试买什么书

上海中公为您解答:

医学检验事业单位考试科目有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等科目,//bookoffcn/c_13_46____,可以打开这个链接,包含了医学检验事业单位考试的历年真题、面试教程及考试书籍等,供你参考。

希望可以帮到你!

H 考医学检验编制要买哪些书

亲,copy据我说知,是没有专门医学检验编制的,也就不存在什么考医学检验编制!医学检验资格证倒是需要考的,也就是职称(初级,中级,高级)根据你的学历和从业经历一步步来!

编制,如果你想考的是某医院,或某事业单位的编制,那得根据你们地方来,一般是公共基础知识加专业知识!跟公务员差不多

I 考医学检验师买什么书复习好

检验师背书没有重点的说法。

而通常就是人卫书+习题册反复看做。

你可以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书,习题册的话买1~2本,人卫和军医版的都很受用。

我今年考师,坐在我旁边的同学和我说,她买了两本习题,人卫+军医,考第一门基础知识的时候他90%以上都做过。

可见做习题还是很重要的。

考题经常是犄角旮旯的地方,所以基本上每个知识点都要掌握。还有参考范围也要考的。

一般来说寄生虫学考的内容较少,一张卷子中个《5道题。

我自己这次考试每门80+以上,这个是我的建议哦。。。

J 请问您一下 ,医学检验初级技师考试 看的具体的什么书谢谢

医学检来验初级技师考试需要看《临床源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检验基础》。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报名条件

1、取得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中专学历,受聘担任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职务满5年。

2、取得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

3、取得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10)医学检验专业的书扩展阅读:

医学检验初级技师的考试范围:

(一)适用人员范围: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内,从事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工作的人员。

(二)专业及级别范围:临床医学检验专业分为初级资格(含士级、师级)、中级资格。

(三)考试科目设置: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四)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内容: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医学伦理学。

医学检验和医学检验技术的区别在于:

1、学位证不同

医学检验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颁发的是理学学士学位证;而医学检验大学本科毕业后颁发的是药学学士学位证。这两个的差别是非常的大。

2、就业范围不同

医学检验毕业后是可以考取医师证的,可以出诊断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毕业后是技师,是不能够出诊断报告的,就业面相对较窄,目前很多大学已逐渐取消这个专业。

扩展资料:

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2、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

3、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4、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各种常用医学检验分析仪器的构造和操作技能;

6、与健康相关检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7、具有临床医学检验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

—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需要考的证书:全国的检验士、检验师、主管检验师等,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信息,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检验专业可以考哪些证

医学检验技术(士)、医学检验技术师、中级检验师、副高级检验师、高级检验师。

医学检验技术(士)(专科及以下工作一年后)。

医学检验技术师(本科毕业工作一年或考完士两年后)。

中级检验师(考完师工作五年后)。

副高级检验师(考完中级五年后,要求在杂志上发表3+论文)。

高级检验师(副高考完工作五年后,也有论文要求,比副高的要严格)。

医学检验专业考研科目

医学检验专业的考研需要考的科目是:数学+英语+政治+西医综合(生化+生理+内科(诊断)+外科+病理)。医学检验专业的考研初试和其他临床医学专业一样,都是统考的。复试的时候笔试内容根据每个学校的规定都不一样的,具体的要去查看每个医学院的研究生招生简章。

医学检验考研方向有:理学:微生物,医学:临床生化、血液、微生物、免疫、分子五个方向。

医学检验技术就业前景

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医学检验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是相当大的,相对其它医学专业更容易就业,医学检验技术工作轻松、薪资待遇好,就业稳定。

 荷兰。雷文霍克可以说是医学检验专业起源的第一人物。

自从十八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使得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细菌

 学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由于细菌学家的共同努力,对病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相继

 有了新的认识,并建立了免疫学和传染病学等新的概念,先后形成了微生物学和米免疫学。

医学检验技术

检验仪器

一、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检验技术、临床医学。

二、核心课程

1 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等。

2 专业核心课程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学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等。

其中五大检验自然必不能少,这指的是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微生物检验,临检基础,血液检验。如果你是去医院工作,独立值班涉及最多的是临检基础的玩意,也有其他的。

如今分子检验在临床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你做科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这个都很有用。大部分的专业核心课程都要上实验。

临检实验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医亦被称为“皇汉医学”。在日本中医被称为“汉方医学”。

中医四大经典

何首乌传说可以乌发,如果给长黄头发的白人用了会有什么效果呢?难道他们的头发也会变黑吗?可见有些中医的内容,受到古代的地理限制,只是针对中国人,也没有科学实验,都是代代相传。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不应该死抱古代医书,其中很多内容显然是错误的,却没有人敢挑战。西医的书籍通过科学实验,内容在不断更新,中医也应该放弃那种医书越古老,越有效的错误观点。

《黄帝内经》简介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 全书浏览

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邵雍认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程颢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司马光认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也认为:“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明方孝儒认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清魏荔彤认为:“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其实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

《难经》简介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为并不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 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 卷,载药365 种,其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 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 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 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 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 ),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等。

十大名医之祖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医学检验专业是国家教育局在2013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形成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也就是2013年之后将不存在医学检验,而都是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课程: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卫生理化检验、检验仪器学和实验室管理。

医学检验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学习临床检验与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旨在培养掌握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与方法,具备临床检验和检测及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