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找杨氏家谱字辈
杨氏家谱字辈如下:
重庆:永秉必朝廷兴仁可以德世代有贤良忠正刚常泽源本至圭锡涵良佑成均汉校宣台伯海堂照笔明,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
湖北沔阳: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
湖南: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四川: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扩展资料:
杨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
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杨氏
-杨氏家谱
从我见过的资料有四:
一、从甘肃宗亲所编修《幸氏宗谱》中,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以后可能因朝代更替、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或蒙不幸,或发展滞后,少有踪迹。”这里提到了“鹅掌大丘”是在江西泰和县。
二、又从幸氏家族网论坛中,幸大伟发表的《继湖广填四川》中提到“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这里提到“鹅掌大丘”是在湖北麻城孝感乡。
三、《幸氏通讯》第二期,“幸氏起名与字辈”栏目中,“重庆南川水江幸氏字辈(祖籍江西宁江府鹅掌大丘)”,这里“鹅掌大丘”又属江西宁江府。
四、据泰和县志办肖文定先生介绍:“鹅掌大丘”在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此名,一是禾市镇的禾院村,一是在灌溪镇。很多姓氏来查鹅掌大丘,但都没有此姓的记载,按历史分析,鹅掌大丘像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是一个移民集中点。”按湖北黄岗县志记载,迁到麻邑的江西移民,为纪念江西的移民点,也在麻邑取了“鹅掌大丘”这个地名。
]
杨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
2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寿100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3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4世,帝喾:娇极子,名(俊-亻)。生而祥灵,年15,佐颛顼帝受封于辛。年30,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70年崩,年105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5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螈,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
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螈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6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7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8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10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11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14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15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19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20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21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22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23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24世,公叔祖:诸(幸攵皿)子,嗣位豳国。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26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98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羡里,后6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7年而崩,寿97岁,谥为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今陕西省咸阳西北18里处,有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28世,武王发:文王太子。商纣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寿93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杨杼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为:
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于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不详)诰封贞静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
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时,寿89岁,诰封专肃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贲氏,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时,卒于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时,寿76岁。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发、重邑、应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统伯(阮伯)、耀高(叔蒿)、谓明。
4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时,寿86岁,谥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
配山氏,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时,卒于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寿69岁,谥端庄夫人。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时,寿73岁,谥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
配宣氏,生于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时,寿85岁,谥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载(栽)、骞、颜;京,配万氏,生子二:羡明、羡光;襄,官太傅,配华氏,诰封紫阁夫人,生子四:丰、礼、鳌、鲁。
6世,杨康:生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时,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前 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时,寿64岁,谥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于周懿王五年己未(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时,寿 73岁,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绍甲。
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源于春秋晋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二、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
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3改姓
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党员杨靖远,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原姓马名尚德。
4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三、少数民族杨姓
白族杨氏 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 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 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 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 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介绍文件
杨姓迁徙史
杨姓迁徙史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台湾杨氏
台湾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莱。”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莱,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湾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湾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湾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20余家。
香港八闽弘农杨氏
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 (“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 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
移居海外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目前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如今马
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菲律宾杨氏
杨姓人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开封寻根访祖,并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欧美澳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的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戴氏宗谱序
戴氏出殷汤之后,国于宋,有谥戴公者。子孙因以为氏。初殷后得者十人,殷氏、汤氏、宋氏、孔氏、华氏、肃氏、林氏、褚氏、皇甫氏、而戴氏其一也。其后戴氏子孙,蕃衍散处郡围,居亳州者以谯国为望:居扬州者以广陵为望:居齐州者以济阴为望。由汉以来,代有文人,大小戴以礼学显,凭以明经显,南渡,若渊若邈若逵各以勋德著。若尚书侍郎济,中书侍郎夔,亦其杰然者也。李唐初兴,胄、至德父子相继名臣。而戴氏益大济后家歙之篁墩,都使扩始迁婺源之桂岩,(唐)天祜中,大尉陶公,雅尚书汪公,英武命帅师讨乱,累著勋绩,没于兵马使,其子寿代领其众,仕后唐,为中书舍人。寿之子安,仕南唐,为光禄大夫,其孙匡宜、匡德、复登明经三传科。汪陶二公牒命手贴暨光禄公诰命俱存。武功文学世济其美亦云盛矣,迄今三百年,家传厚德,代跻上寿家诵户弦,入贤关试礼部者,相踵未艾也,于乎,惟善可以寿后,惟学可以亢宗,父子兄弟尚其勖哉。尝读苏文安先生族谱引,有曰吾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视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生矣。善哉、言乎,是谱之所以作也,为吾宗者,因其流之异,溯其源之同,必修吕正献之家法,广范文正之义田,而又由近及远,访岷隐之史学,寻石屏之诗卷,考端明之易说,而且参之名公巨卿以订其异同,则尊祖睦族之谊,得而可垂诸来裔矣。虽未能如朱文公之族谱,苏文安序引之意,亦庶几云尔。时
宋开庆元年(公元一二五九年)己未正月十七世孙仲杞述
第一世
黄帝:
以土德旺天下故曰黄帝在位百年建都涿鹿(今河北涿县)少典国君之子母附宝孕而生帝於轩辕之寿丘因名轩辕本姓公孙长於姬水遂以姬姓国於有熊氏代神农为天子帝始作甲子造律吕作舟车制衣裳对古代文明贡献甚大配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玄嚣昌意龙苗次妃方累氏曰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生苍林万阳其馀从妾生子十六共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於十二姓馀者未详崩葬於荆山之阳桥山括地志云宁州罗川县东八十裏子午岭(今陕西黄陵县)
第二世
玄嚣:名挚姬姓 黄帝长子《帝王世纪》曰少昊帝
母嫘祖生邑於穷桑国之青阳亦号青阳氏继天子位从都曲阜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龙修太昊伏羲之德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傅位颛顼故曰少昊氏崩葬山东兖州曲阜县西南玄阳山之原
第三世
矫极:因高阳氏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故让位於颛顼
第四世
帝喾:名梦 高辛氏五帝之一
妃四元妃邰氏曰姜嫄生後稷次妃有娀氏曰简狄有玄乌之祥生契三妃陈锋氏曰庆都孕十四月生尧帝於丹陵四妃取訾氏曰常仪生挚喾年十五佑颛顼治天下三十岁代高阳为天子都亳今商丘县南在位七十年据(帝王世纪)寿一百零五岁墓商丘县城南高辛集
第五世
契:名阏伯
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赐子姓任唐尧之火正官保管火种观测辰星运行规律并适应天气的变化安排农时祭祀火星其後又任舜之司徒为我国天文历法创始祖后人对契感恩戴德奉若神明称他为火神契逝後葬于所居高台被尊称为火神台也称阏伯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观星台阏伯封号商墓冢也被称为商丘位於河南商丘西南三裏王坟乡
第六世
昭明:夏诸侯 后皆子姓
第七世
相士:夏诸侯 继祖父火正司星之职商这势力发展到渤海一带
第八世
昌若:夏诸侯
第九世
曹圉:昌若之子 夏诸侯
第十世
冥:夏诸侯 善治水
第十一世
振:夏诸侯 《纪年》载有殷王子亥甲骨文称王亥 弟:王恒
善于丈量计算商贾始祖从事畜牧业马车制造者
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
第十二世
微:夏诸侯 史称上甲微
《竹书纪年》载“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因父放牧到黄河北岸被有易氏首领绵臣所杀夺去牛马微年长向河伯借兵攻有易杀绵臣夺回牛马报父仇
第十三世
报乙:夏诸侯
据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甲骨文字缀合成果《甲骨拼合集》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之世系“报丁、报乙、报丙”世次有误应订正为“报乙、报丙、报丁”
第十四世
报丙:夏诸侯
第十五世
报丁:夏诸侯
第十六世
主壬:夏诸侯
第十七世
主癸:夏诸侯
第十八世
天乙:名履 史称商汤、成汤、武汤
契之十四世孙商太祖商朝开国之君甲骨文称大乙商族首领夏王朝腐朽众叛亲离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翦除夏王朝方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各部落纷至纳贡归服任人於贤重用奴隶出身伊尹为相兴国强盛後逐放夏桀於南巢国号商都亳子姓传到纣十七世三十帝
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为夏朝商诸侯十三年为商朝天子)《韩诗内传》曰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公元前1742年—公元前1730年)
第十九世
太丁:商代王亦称大丁《史记》载未登帝位去世
外丙:《史记》曰帝外丙即位二年(公元前1729年—公元前1728年)
仲壬:商懿王名庸《史记》曰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立太丁子太甲即帝位(公元前1727年—公元前1724年)
第二十世
太甲:名至太丁之子汤嫡长孙继叔仲壬位商朝第四任君主
号太宗在皇宫娇生惯养看不起奴隶出身伊尹以暴治民经尹先劝规不改後给尹放逐祖墓地桐宫(即今河南偃师县)经看墓者演说祖史三年後而悔改成为明君《帝王世纪》曰太甲反位又不怨故更尊伊尹曰保衡即《春秋传》所谓伊尹放太甲卒为明王是也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孔丛子》所谓“忧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即政谓之明王者也”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1723年—公元前1690年)
第廿一世
沃丁:名绚继太甲位居毫葬狄泉(河南洛阳)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689年—公元前1662年)
太庚:名辨又作大庚 太甲次子
《纪年》称小庚继沃丁位崩後由子小甲继位諡号宣王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661年—公元前1637年)
第廿二世
小甲:名高太庚之子 居毫葬狄泉在位十七年(公元前1636年—公元前1620年)
雍巳:名伷太庚之子 在位十二年(公元前1619年—公元前1608年)
太戊:名密太庚之子
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史记·殷本纪》载述雍己在位时“殷道衰诸侯多不至”及至太戊即位“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太戊陵位於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607年—公元前1533年)
廿三世
仲丁:名庄太戊之子
《纪年》毫迁都於嚣《史记》称迁都敖在位十三年(公元前1532年—公元前1520年)
外壬:名发太戊之子 甲骨文称卜壬在位十五年(公元前1519年—公元前1505年)
河檀甲:名整太戊之子 在甲骨文中作戋甲继外壬位自嚣迁都于相《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九年病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在位九年(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6年)
第廿四世
祖乙:名滕 仲丁之子 《纪年》曰胜《史记·殷本纪》称为河亶甲之子甲骨文记载是仲丁之子当以甲骨文为准祖乙在位时国运再度中兴曾迁国都由相迁耿迁邢最後迁庇(今山东鱼台)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葬于狄泉据传“春节”和“万年历”是此时樵夫万年发明在位十九年(公元前1495年—公元前1477年)
第廿五世
祖辛:名旦 《史记》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476年—公元前1461年)葬于狄泉其弟沃甲继位
沃甲:名逾《世本》作开甲甲骨文曰羌甲《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年《史记》记在位二十五年葬于狄泉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1460年—公元前1436年)
第廿六世
祖丁:名新 祖辛之子《竹书纪年》载在位九年继叔沃甲位在位三十二年(公元前1435年—公元前1404年)由堂弟沃甲之子南庚继位
南庚:名更 沃甲之子《史记》南庚在位二十九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六年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 崩传位于祖丁之子阳甲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1403年—公元前1378年)
第廿七世
阳甲:名和 祖丁之子 甲骨文中称象甲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史记》阳甲在位十七年《竹书纪年》载在位四年葬于狄泉在位六年(公元前1377年—公元前1372年)
盤庚:名旬 祖丁之子 甲骨文做般庚继位第三年迁都于殷从此政治稳定国又复兴改国号为殷商朝也被称为殷商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71年—公元前1344年)
小辛:名颂 祖丁之子 继位後殷复衰落《竹书纪年》载在位三年病死葬于殷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343年—公元前1323
年)
小乙:名敛 祖丁之子 《竹书纪年》称在位十年《史记》载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1322年—公元前1295年
第廿八世
武丁:名昭 号高宗 小乙之子 即位後任用傅说和甘盤等贤臣先後征服多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殷墟卜辞载武丁配偶妇好也亲自率军征伐羌方使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广大疆域《史记殷本纪》称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史称“武丁中兴”在位五十九年(公元前1294年—公元前1236年)
第廿九世
祖己:武丁之子 《史记》称祖己未继君位《帝王世纪》作孝己《太平御览》《帝王世纪》为武丁嫡长子《太平御览》载孝己母早亡继母妣辛虐待流放孝己饿死於野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祖己位居武丁之後祖庚之前
祖庚:名曜 武丁之子 《竹书纪年》载在位十一年《史记》在位七年(公元前1235年—公元前1229年)
祖甲:名载 武丁之子 曾征伐西戎改革祭祀早期政治家《史记》称他荒*无度商朝再度衰落在位三十三年(公元前1228年—公元前1196年)
第卅世
廪辛:名先 祖甲之子《竹书纪年》称冯辛在位四年崩在位六年(公元前1195年—公元前1190年)
庚丁:名嚣 祖甲之子 甲骨文作康丁 祖甲之子《今本竹书纪年》称在位八年《史记》曰帝庚丁在位三十一年崩子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在位二十一年(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69年)
第卅一世
武乙:名瞿 庚丁之子 《纪年》曰武乙继位居殷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裏玉十瑴马八匹《後汉书·东夷传》载武乙时“东夷寖盛大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史记·殷本纪》载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殁在位四年(公元前1168年—公元前1165年)
第卅二世
太丁:名托 甲骨文中作文武丁
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竹书纪年》在位十三年《史记》在位三年(公元前1164年—公元前1162年
第卅三世
帝乙:名羡《吕氏春秋·当务》曰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後用法若此不若无法”《太平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载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曰启中曰衍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衍也尚为妾及立为後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
帝乙有三子启衍辛无争议而箕子为帝乙之子文献说法不一武王灭商後封箕子於朝鲜《竹书纪年》在位在位九年《帝王世纪》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1161年—公元前1125年)
比干:名干 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是林氏的太始祖二十岁乙太师高位辅佐帝乙继托孤重辅帝辛从政四十馀载年纣王暴虐荒*横徵暴敛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六十三岁周武王封比干垄为国神赐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諡“忠烈公”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第卅四世
微子:帝乙之子 名开讳曰启
详见《史记·宋微子世家》纣王无道启数谏纣而不听为周所灭启肉袒面膊以续殷祀而封微地(即今微山)子爵封武庚禄父继殷庚叛为周公平之後成王始封启於宋不以臣相待故皿宾王墓於商丘县西南二十五裏青岗寺村
宋国第一任国君建都商丘立国受封下传三十三君历二十六世唐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曾立子微庙碑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十一月重修殷微子墓。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末“三仁”
微仲:帝乙之子 名衍或泄曰仲思 宋国第二任国君
帝辛:帝乙之子 名受或受德史称商纣王商朝末代帝王纣王暴虐无道武王伐之纣自焚在位五十二年(公元前1124年—公元前1173年)《竹书纪年》载在位五十三年
第卅五世
宋稽:名稽 继召伯
宋国第三任国君微仲之子详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多数谱记微子启为宋公稽直系不符史书 礼记曰“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郑玄曰“微子适子死立其弟衍殷礼也”微仲衍继兄微子启位为宋公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过其故故以旧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犹称微至於稽乃称宋公也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国第三代国君仁而爱民宽其政国乃治
武庚:帝辛之子
武王封武庚禄父主殷使管叔度蔡叔鲜传之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国政故管蔡疑之与武庚作乱为旦平之诛武庚杀管放蔡乃命微子代殷
第卅六世
丁申:名申 宋国第四任国君
第卅七世
湣公:子姓名共宋之诸侯 宋国第五任国君
焬公:名熙 宋国第六任国君 被鲋祀诛杀
第卅八世
厉公:名鲋祀 湣公之子 宋国第七任国君
缗公庶长子因不服叔父炀公熙继位杀熙欲立太子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於是自立史称为宋厉公封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
费父何:湣公之子 宋大夫 弗父何是孔子之远祖
第卅九世
嫠公:名举 厉公之子 宋之诸侯
宋国第八任国君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八五九年至公元前八三一年)举崩子覵立
第四十世
惠公:名覵宋国第九任国君《十二诸侯年表》载三十一年(公元前八三0年至公元前八00年)宋惠公薨葬于商丘
第四十一世
哀公:名史逸 宋之诸侯宋国第十任国君在位仅一年崩子撝公继位
四十二世
戴公:名撝 宋国第十一任国君 称宋戴撝公为戴姓第一世始祖
戴姓聚集地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
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戴姓是台湾的一个大姓位居第五十二位。主要集中在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也有不少。台湾戴姓的始祖是清代雍下年间从福建来的。最初到达现在的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然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有来自嘉应州的戴姓入垦今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则有泉州人戴南仁入垦今新竹县关西镇新富里开垦等等。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中华李姓族谱资料及存放地索引
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2057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8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9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补辑钞本记事至清咸丰十年。
2060全国李氏族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 正白旗。
2061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文杞重惨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科图
2062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2063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清)李惠苍等续修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64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民国)李维祺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2065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2066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清)李畿屏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科图
2067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民国)李士伟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2068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2069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70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鸿文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2072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清钞本
辽宁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2073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清)李树道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辽宁图
2074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
三册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
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辽宁大
连市图 吉林大学(二部) 日本 美国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2075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民国)李俪洲等修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美国
2076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守和等修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美国
2077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清)李念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美国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2078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逢纶等增修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北图
2079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辽宁图
2080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清)李树德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2081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美国
2082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2083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美国
2084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民国)李鸿翥续修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吉林大学 美国
2085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民国)李曾耀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上海市文管
2086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美国
2087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2088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清)李增孝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2089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清)李怡廷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2090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清)王薇堂等修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91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嘉谋初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092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2093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民国间稿本
南京博
2094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2095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民国)李盘纂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2096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附考述一卷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民国间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中山大学
宁夏大学 美国
2097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清)李金台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8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李岳恺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9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民国)李德森等修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
2100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101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102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活字本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2103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2104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箴编辑
云南图
2105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云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2106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江苏南通博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107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
清嘉庆四年。
2108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湖北图
2109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清)李士鏻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
日本 美国
2110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清)李宝熔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111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世系图二卷附山门派八卷唐冈派八卷
(民国)李世勋等纂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美国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2112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民国)李福翔续编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2113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承霖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历史所
2114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后。
2115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李镛金续修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116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民国)李永师等修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117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民国)李培英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
修。
2118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2119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清)李发忠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120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民
求找杨氏家谱字辈
本文2023-11-27 19:12: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6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