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盗掘清东陵,说是为他的祖宗报仇,他先祖究竟是谁?
据记载,孙殿英曾经盗挖了古人的陵墓。当然,他当时手下还有一些跟班,作为领导,如果不给大家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他盗挖古人陵墓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好看,于是孙殿英便说自己盗挖清东陵是为了替自己的祖上孙承宗报仇。
孙承宗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兵部尚书。虽然孙殿英是盗贼出生,但是他的祖上孙承宗却是一个大人物,不仅饱读诗书,还在明朝身居兵部尚书的要职,并且孙承宗在“文”、“武”两个领域都有比较大的成就。
在“文”,他是君主朱熹宗的老师,可见他的学问比较高了,在“武”,他培养出出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以一敌十的文武将才,并且还曾经与努尔哈赤战斗,成功安置众多无辜受难的百姓。即便强大如金国,也曾被孙承宗的一众将士逼迫撤退七百里。可见,孙承宗确实是个颇具文韬武略的人才。
同时,孙承宗也是个英勇忠烈的人。在清军到达他的家乡高阳县以后,他不仅不害怕,还带领手下所有的将士和百姓誓死抵抗。但是双拳难敌四手,敌众我寡,县城北攻破以后,孙承宗也自杀殉国。
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孙承宗确实是因清朝将士而死,所以他的后代孙殿英在挖掘清东陵的时候便打着为他报仇的名号,也算是勉强可以说得过去。只是,孙殿英盗挖陵墓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报仇,还是为了陵墓的财物,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明朝末年出现了很多能臣名将,如: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袁崇焕、陆相生、祖大寿、毛文龙等。其中,孙承宗在明末的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中颇具代表性。他曾任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是明末的文坛领袖,还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职务。在明朝灭亡前,他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卓越的功绩,被《明史》赞誉为“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孙氏名人
中国历史上的孙姓名人多不胜举。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孙阳,即是善相马者伯乐,也称孙阳伯乐。春秋时齐人孙武,其《兵法》13篇是世界上第一本军事理论著作。其后代战国的孙膑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有《有孙膑兵法》存世。三国时吴国的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在江东称霸一方,建吴称帝59年。建都建业(今南京),魏国的名将孙良。西晋有'漱石枕流'的文学家孙楚,映雪读书官至御史大夫的孙康。唐代有名医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立。五代有词人孙光宪,宋有词人孙兴宪、著名工匠总管孙威和兵部尚书孙承宗。清代有经学家孙星衍、孙冶让,诗人孙原湘等等,都是孙姓中引以为荣的杰出人物。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影响深远的一位伟人。
简介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孙承宗,高阳人(河北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天启二年以帝师身份督辽,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大举进攻,从大安口直取遵化,快要直逼都城。朱由检传旨让孙承宗去守通州。孙承宗于是领二十七名骑兵出东便门,直奔通州。他到职后,整顿营伍,严明将吏职守,禁馈遗,绝宴会,罢供帐,省参谒,以严肃军纪,振奋士气。又立东营,建水师,练火兵,改革马政,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
他出巡宁远等地,切实地考察了关外数百里内的人情与地形,认为宁远地当险要,可守可屯,为必据必争之地,主张在此建城,练兵屯田,扼守关外。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其耕之人以为战、其战之人以为耕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先后恢复辽河以西疆土四百余里。
十一年,清军深入内地,十一月进攻高阳,这正是孙承宗的故乡,此时的孙承宗正在城中坚守。清军并未发动攻击,而是派使者围着城墙大声呐喊劝降,因为他们知道城中既无将领,又无守军。可没想到,换来是竟然是孙承宗在城墙上严厉的拒绝。清军无奈之下发动了进攻。其实必须猛攻,对于这个小地方,很容易就能拿下。但别忘了,此时站在城墙的是孙承宗。
此时,孙承宗七十六岁,城内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更没有粮草,弹丸之地,不堪一击。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派出使者,耐心劝降,做对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位超级牛人,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而孙承宗的态度,是这样的,清军到来的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墙,开始坚守。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百姓,无一人逃亡,准备迎敌。失望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在坚守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他整顿衣着,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孙氏一家四十余口,全部殉国,满门忠烈。
这就是气节。这位老人!没有在家中安享晚年,为国尽忠至最后一刻,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朝末年,文臣武将当中,不乏佼佼者,但是,孙承宗这个人绝对应该是在大明朝最后的一抹残阳当中,最辉煌浓重的一笔。
孙承宗的生平,与其他臣僚相比较,有几点不同。首先,孙承宗作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地位独特而显赫,一时无人企及。之后,作为明末的文坛领袖,其文学地位也独步当时。
孙承宗是做过明朝兵部尚书的,至于入阁之后,更是得到其学生,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信任和依托。而孙承宗的目光盯住辽东之际,当时经略辽东的正是朝廷重臣王在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辽东情势已经难办,朝中能臣对此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以大学士兼主管兵部的孙承宗来了个所谓的自请行边,并亲至山海关踏查。回朝之后,孙承宗面圣之时,直接不客气地否定了王在晋经略辽东其间的主要举措,并且告诉天启皇帝;王在晋“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于是,王在晋被撤换,孙承宗毛遂自荐,取代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
也就是在这一期间,孙承宗按照自己的战略构想,开始了对关宁锦防线的建设和经营。孙承宗在经略辽东的过程中最明确的一点就是,在此之前,明朝与后金军队作战已经接连败北,战争朝着一边倒的情况发展了。
孙承宗接受辽东之后,渐渐地遏抑住后金军兵的攻势,在他的策划、经营之下,明朝辽东军兵达到了11万人之多,见缝插针地收复失地400余里。
而且,后期在袁承焕的筑城以扼制后金军队的进攻的方略中,就是得益于孙承宗早期经略辽东的手笔。孙承宗的内筑大城,外则辅以小城堡,军兵又进行大规模的屯田自给。这些相互策应的举措,无论是在军事上应对后金方面的侵扰,还是对于由于战乱导致大规模难民的安置,都有着规范、有序的作用。
正因为孙承宗对辽东的得力经营,才使得当时后金统领努尔哈赤一时之间无计可施,面对孙承宗的步步为营,竟然后退700余里,一时之间,孙承宗威名大震。
也正是因为这些文治武功,使得孙承宗的地位渐次上升,掌握辽东,又出入阁部,进而毫无悬念地成为明朝末年朝廷核心策略的决断之人。至于后来,孙承宗卷入东林党与魏忠贤等人的党争之中,并深受其累。加之坐守辽东4年,虽然保得辽东无事,但是,也被人攻扞为无所作为,空耗朝廷钱粮。
被罢官之后,孙承宗在朝野上下威望依然很高,其出言为上下所景仰。到崇祯帝一朝,曾经起复孙承宗,崇祯帝更是对孙承宗给出了“汉则孔明 唐则裴寂”的至高评价。在76岁之时已经家居的孙承宗,犹然率领孤城民众与清军血战,与全家一起,不屈殉国就义。有鉴于此,孙承宗可谓是一代完人。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说是为他的祖宗报仇,他先祖究竟是谁?
本文2023-11-27 19:01: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