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家谱的变动情况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
牛姓部分人曾一度改为辽氏。三国时期司马懿用权术控制了曹魏政权,处处防范别人故伎重演。魏有后军将军牛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中有威望,为司马懿所忌,深怕“牛继马后”,政权丢失,便以毒酒害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牛元定立即避难逃亡,因祖先有名叫宜僚的,随改姓辽氏,历时近300年。到了南北朝末期,一位在北魏王朝官拜侍中的辽允(一说辽允仕周,任工部尚书),通过皇帝赐姓,又恢复了牛姓。《隋书·牛弘传》载:“牛弘,本姓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说的就是这件事。
少数民族的牛姓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牛姓。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中有牛氏,为纳西族。满族中也有牛姓,世居沈阳。此外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为牛姓,这些与牛父没有关系。
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裔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百家姓牛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牛姓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
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 传说 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着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 饲养 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起源四
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
另外,还有记载说 三国 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起源五
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牛姓分布
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牛姓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牛姓 典故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赵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东汉时期,牛邯担任护羌校尉,牛姓遂成陇西望族。十六国后赵石季龙“以韦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华胄,不在戌后限。”北朝时期,陇西大量牛姓因官播迁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来,山西牛氏日渐繁衍壮大,尤其在晋东南地区广为分布。
三国曹魏后牛金因“牛继马后”谶语被司马懿毒杀,子孙逃离。宋代《古今姓氏书辨正》记载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难到安定,改姓寮氏。据一些史籍、碑刻记载,唐代许多牛姓家状都记载为牛金之后,如牛弘家族、牛肃家族,以及上党一带牛氏。山西壶关沙窟村近年因盗掘出土许多唐代牛姓家族墓志,这些墓志大都记载其先祖为牛金,官任上党太守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张姓村民建房时牛金墓及墓碑据说被发现,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后下落不明。从山西明初迁出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情况来看,宋元时期打锅牛传说已经在山西广为流传。今沙窟村流传牛丞相因皇帝巡游被馋抄家打锅一说,依据本村牛姓以牛金为始祖来看,其打锅传说可能与牛金家族罹难有关。
北周末年,工部尚书寮允复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书等职,敕封为奇章公,史称“大雅君子”。唐贞观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参与弑杀隋炀帝,被流放到岭表。贞观七年唐太宗又下诏这些弑君罪臣“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牛弘家族再次蒙难。唐天宝年间,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时期出现的“牛姓干唐祚”谶语被周子谅参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凉杖杀。唐代后期,牛弘之后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职。因“牛李党争”缘故,李德裕一党又刻意编撰《周秦行记》、《牛羊日历》等文诋毁牛僧孺,此谶语被再次提及。
“牛姓干唐祚”谶语为“首尾三麟六十年,两角犊子恣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当时好事者解云:“两角犊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谅弹牛仙客,李德裕谤牛僧孺,皆以应图谶为辞。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从 历史 真实情况来看,此谶语预示唐末朱泚、朱温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正应谶语之验。
除壶关流行的牛丞相打锅传说外,河南、山西两地还流传“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打锅传说。“猛牛扑帝王”描述为“牛肋插双刀”或“牛生双尾”,也与“朱”字有关。清末以牛凤山为代表的众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为打锅牛始祖,顺理成章地解释此“朱”字应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典故和传说。但实际上,“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传说与“牛姓干唐祚”谶语关系更大,牛丞相打锅传说可能为“牛姓干唐祚”的民间 故事 版本,另外再加上牛金、牛弘家族罹难故事变化、演绎而成。由于时间、地点、流说者不同进而演化出多种版本,此为民间传说流传的共性特点。今山西潞城贾村流传“八角牛”传说,“两角犊子”,“八角牛”也,此可能为“牛姓干唐祚”谶语的另一个民间版本,与牛丞相打锅传说异曲同工。
综合考虑,牛丞相打锅传说应该始自唐代,但打锅来源则有可能上溯到三国牛金罹难事件。
元代打锅牛姓已经遍布山西全省,尤其晋东南地区牛姓更为集中,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如定襄牛荣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潜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进士,如仅陵川一地就有牛潜、牛元伟、牛宗文三名牛姓进士。
明清之际,大量打锅牛姓从山西分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为打锅牛,名称有“打锅牛”、“破锅牛”、“ 锅茬牛”等多种称谓,除牛丞相打锅传说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种兄弟破锅传说。千百年来,“打锅牛是一家”祖训一直在打锅牛家族传唱,族人见面往往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回答“打锅”的就是一家人。相识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亲切称谓,给予热情招待,成为牛氏家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清代乾隆初年,广为流传的18打锅牛传抄谱在河南济源石露头村始正式出现,干嘉年间此谱在周边地区得到初步传播。道光、同治年间,由于汜水武状元牛凤山父子寻宗修谱影响,此谱开始在河南及其周边广大地区流传。因为把打锅牛与18打锅牛混为一谈缘故,很多打锅牛家族认作18打锅牛,造成牛氏家族乱认祖宗与家谱传抄的滥觞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网络、书籍等影响下,18打锅牛家谱传播更为迅速,更多的打锅牛氏认到18打锅牛。此风如不及时纠正,将对牛氏家族造成难以估量的 文化 劫难,后果不堪设想。
牛姓名人
牛子厚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是在吉林城拥有几十家商号,并在东北各主要城镇都布有“买卖”的大东家。他创建了“喜连成科班”,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子厚声名显赫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乐善好施。在吉林市开设“粥棚”,无偿向穷苦人施舍稀粥;捐款修建了“凌云寺”;创办了“三皇会”(盲人聚会之所);对无亲无故的贫寒人,慷慨相助。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门外设一粥场,施舍粥饭。因为他施舍行善,市民多有赞誉,“牛善人”之称远近闻名。清光绪皇帝、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分别向牛家颁发“乐善好施”的匾额。永吉送楹联一副,称牛子厚是“泊然与人无争,修世服畴,应共松江流泽远;富而好行其德,赈灾济困,料诸庐室感恩多”。
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他盛情回报。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梅兰芳、萧长华等倡议梨园界给牛先生义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为牛子厚购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间,又用1500元银大洋购买香木棺材一口。
1943年牛子厚于北京病故,后归葬于吉林市。
牛邯
狄道人,东汉名将,官护羌校尉,后擢太中大夫。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文科
1984年。山东淄博人,本科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青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自由撰稿人,传媒 公司法 人代表。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 教育 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新作文》杂志编辑。词条被《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收录。
牛金
三国时南阳人,曹仁麾下部将,官至魏后军,在军中很有威望。司马懿怕“牛随马后”,取代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牛金惨遭司马懿毒酒暗杀。
牛兴祖
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
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
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牛富
安徽霍邱人,南宋抗击元兵入侵名将,自青少年时代起,就勇而知义,立志报效祖国。有一次在战斗转移时,令城内居民 烧绝街道,抵抗贼军,牛富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下落敌人之手,自己就以头触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义凛然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死后,赠静江军节度史,谥“忠烈”。
牛峤
最早写咏物词的五代词人,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陇西(今甘肃省陇西县)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孙。唐僖宗干符元年(874年)进士。历任拾遗、补尚书郎等小官。王建立后蜀,牛峤在后蜀任判官、给事中等职。牛峤一生博学多才,受好写诗填词,诗学李贺,词闻于世,着有《歌诗集》三卷。是“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其词收入《花间集》一书三十二首,《全唐诗》附词二十七首。他的词特点是“繁弦促柱间有劲气”,字句富丽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评价说他的词“蜜丽香软”,词风似温庭筠。他是我国最早写咏物词的词人之一,对后世咏物词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有《梦江南·街泥燕》、《菩萨蛮·舞裙香暧金泥凤》等。
1 百家姓牛姓姓氏起源
2 牛姓女孩名字
3 25个最难取名字的姓氏
4 姓谢男孩属牛起名字
5 百家讲坛百家姓温姓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
木有本而后生千枝万叶,水有源而后分东流西派。
宋微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建国,经历厂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到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吞并,建国时间长达近800年。其前期和中期,政权比较巩固,经济、军事势力比较强大,积极参与了大国之间的争霸活动,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牛姓产生后,随着宋国的强大,其子孙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向外迁徙。从那时到现在有2700余年,牛姓子孙已从发祥地宋国北渡黄河,南徙长江,纵横万里,散居九州,且辗转播迁,走向世界。
[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牛姓在得姓以后,便以宋国故地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根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时期,牛氏已有人离开宋国,到其它诸侯国做事和做官,如当时的晋国(今山西曲沃西北),有牛谈,为赵简子家臣,有勇力”。战国时,赵有贤士牛畜、将军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双;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汉代,牛氏发展至甘肃省陇西一带(今甘肃临洮),名人辈出,有护羌校尉牛邯,主簿①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孙旺盛,在陇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据唐《元和姓纂》记载,商汤这一支以牛为氏的家族,过去是以陇西地区为繁衍中心的。
从《唐书·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陇西,牛邯始居陇西,后徙安定,再徙鹑觚(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三国牛金将军之子为避祸也逃至安定,这些牛姓子孙,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时,大至可分为三支。一支为:牛兴(牛邯孙)、牛遵、牛元亮……至牛肃为岳州刺史,唐开元二十八年到怀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二支为牛元定(牛金之子)……辽炽、辽允至牛弘为隋吏部尚书。三支为牛通、牛会、牛意至牛仙客为唐玄宗时宰相。可见到隋唐时,牛姓从陇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迁到首都长安及全国许多地方。
①主簿: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印鉴等,中央、地方郡县都设有。
唐宋至元末明初时期
唐宋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两个封建王朝都有较长时期稳定的政治局面,因此人口得到迅速发展。牛姓的分布地也就更广,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许多地方都有牛姓子孙聚族而居。牛姓出现了不少历史名臣、诗人、词人等,如唐后期宰相牛僧孺、五代后梁宰相牛存节、词人牛峤、牛希济等著名人物。
元代是牛姓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许多牛姓人在朝中当官,史称“牛氏元半朝”,意思是朝中有近一半的官员姓牛,这显然为夸张之词,但也从侧面说明,这一时期牛姓人口发展较快当官较多。元末明初,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支迁徙到五省十八县的“打锅牛”,也出现了“扁担牛”、“鞭杆牛”等迁徒分家的史实,这既是牛姓家族史上的一次悲剧,也为牛姓大发展带来了又一次机遇。
相传六百多年前,河南荥阳汜水镇(古汜水县)十里村(当时叫十里亭牛占村)有一牛姓大户人家。据说是元末从山西洪洞迁来住在此处。长者叫牛川,元朝泰定乙丑年(1325)进士,任过洪洞县令。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牛洪、牛裨、牛超,都曾在元朝做过大官。他们三兄弟又各有六个孩子。牛洪六个孩子叫楷、炳、来、杭,捷、铨;牛裨六个孩子叫青、健、郁,秦、颖、堡;牛超六个孩子叫鹏、子、园、翼、栾、迁。全家堂兄弟共——十八人。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家大业大,正所谓“名宦寄籍,大家迁来,财贿多有,仓粟必丰。”据济源市南官庄《牛氏族谱旧序》记载,当时有“地百顷,牛千俱”,一家人迁此居住,“欢欣鼓舞”,和睦相处。
谁料好景不长。元末明初,朝代更替,战乱频繁,盗贼峰起。荥阳这一带也极为动荡。据道光十八年(1838)荥阳穆沟村《牛氏宗谱序》记载:当时“一门济美”的十八兄弟,遇“红军作乱,势不能聚,而又恐后日无可考据也,遂将食锅分为十八片,兄弟各持其一,投亲友而去。故当时号为十八锅牛家,又号为打锅牛家”。这就是“打锅牛”的起源。济源、温县、密县,巩县、林县以及山东、山西等全国各地的“十八锅牛家”后代,族谱上也都大体作了这样的记载。
相传弟兄十八个,与贼人打了三天三夜后,知难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怀揣锅片,手持利刃”,逃往他乡。后来明朝政权,逐步巩固,天下太平。十八兄弟中的老大牛楷由“济源回汜水县,兄弟难忘,互通音信,择期会于城西十里亭”,于农历十月十九日,在十里亭山寨门前,筑一高台,举行了隆重的对锅认亲会。
十八兄弟通过对锅认亲会,乃知当年离散后,跑到黄河南岸、北岸的都有,“居中州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到外省的有:牛颖到河北完县(现改名顺平县),牛堡到江苏盱眙县,牛迁到山东冠县,牛翼又回到山西老家洪洞。“兄弟难忘”,于是约定每年对锅这一天聚会。不想事与愿违,根据济源南官庄《牛氏族谱旧序》记载:“其后子孙繁衍,县官恐生事端,因诈呼为白莲教,众兄弟畏惧,不敢再聚,始书家谱,州城府县,确切说明,各带一本,以昭示来许。”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
楷济源,丙洛阳,来在固始鹿邑,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六祖洪爷后子孙记莫忘。
青祥符 ,健林县,郁居密县颖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县。六祖裨爷后子孙记心间(祥符即现在的开封)。
鹏温邑,子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栾庄太康南,迁在冠县东。六祖超爷后子孙记心中。
(上述黑体字是十八弟兄名,有横杠的字是迁居地址。)
这首迁居地址歌,打锅牛氏代代相传,子孙大都能详背此歌,有的地方还把祖上拿的锅片也编成歌,留给子孙。如:济源楷祖后代的“锅片歌”:“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贰钱叁。”(见济源石露头《牛氏家谱》)。所有这些已成为同宗之间相识、相认、相互团结的有力纽带,极大地增加了同族之间的凝聚力。
这首迁居地址歌说明:当时打锅牛氏已播迁到五省十八县,已从汜水,走向中原,开始走向全国。难得的是这十八弟兄又生了整整一百个儿子。使这个家族迅速兴旺起来,这百名后代,个个有名有姓,家居何方,迁往何地,家谱中大都有明确的记载。下边举三例,略加说明:
l、牛楷一支,六个儿子
长子牛翔后代主要分布在荥阳、巩义、武陟、偃师等地。次子牛林后代主要分布在荥阳、巩义、济源、原阳、唐河、山东菏泽,陕西宝鸡、福建、湖南、云南、新疆等地。三子牛春后代主要分布在新安县、黄河南岸元山等地。四子牛谌后代主要分布在济源、沁阳等地。五子牛广后代主要分布在济源等地。六子牛景后代可能到唐河一带。
2、牛丙一支,四个儿子
长子牛水彩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洛宁、偃师等地。次子牛贵彩后代主要分布在伊川、宜阳、偃师、登封、栾川等地。三子牛坤彩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宜阳等地。四子牛绘彩后代主要分布在孟津、温县、新安、陕县、宝丰、南阳等地。
3、牛鹏一支,四个儿子
长子牛得泉后代主要分布在温县等地。次子牛得茂后代主要分布在孟县等地。三子牛得材后代主要分布在沁阳等地。四子牛得林后代主要分布在巩义等地。
以上列举了十八兄弟中三支后代播迁概况,观其一斑,略知全貌。可以看出,打锅牛氏子孙,枝繁叶茂,家族兴旺,已繁衍成一个遍及五湖四海的大家族,这个大家族,以“打锅”为特殊标志,聚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明清至近现代时期
这是牛姓人口逐步向南方、向边疆、向诲外发展的时期。
明末清初,有牛姓人口移居台湾,清朝中叶以后,有牛姓人口去海外谋生,有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国民党离开大陆退守台湾时,也有部分牛姓人口去了台湾。1979年前后,一些去台牛姓人员倡议成立了“牛氏宗亲会”。1982年在去台人员牛方仁等同族人员的主持下,恭修了《牛姓十八锅支系家族归谱》,为台湾、东南亚等地牛姓子孙寻根问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更有不少牛姓子孙到海外经商、求学、办企业、搞科研……有些人已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如现居美国的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就是河北人。可以说,牛姓子孙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不但在原籍奋发图强,摘好家乡建设,而且也有不少人走出家门、走向世界,为祖国建设、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牛(Niú)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宋国。微子启有后人名叫牛父,曾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长逖军队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后来其后世子孙以他的字“牛”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牛姓是由寮姓改姓而来的,北魏时有一个名叫寮允的大臣,被赐姓牛,其后世子孙也随之以牛为姓。牛弘是隋朝的吏部尚书。牛僧孺是唐朝时的宰相,是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著有《玄怪录》。
《百家姓》详解
1and2bokee/blog/2605668
一、姓氏源流
牛(Niú)姓源出有四: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始祖为宋微子启。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子(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
2、出自尞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尞允,在北魏朝廷做官(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常通用,故尞也作寮、了等姓。(一说三国时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宜僚,改姓尞氏。至尞允赐复本姓)。
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和有牛姓:
① 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
②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
③ 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省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三、历史名人
牛 邯:狄道人,东汉名将。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 弘: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人,隋朝大臣。性宽厚,好学博闻,隋文帝时任礼部尚书,致力贯彻各级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免的政策。擅长文学,精通律令。有《牛奇章集》。
牛 峤:陇西人,唐末官吏、词人。乾符年间进士、历官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辟为判官,及开国,拜为给事中。今辑《牛给事词》。
牛 皋:汝州鲁山(今属河南省)人,南宋抗金名将。为岳飞副将,收复随州、襄阳,又驰援庐州,败金兵。后随岳飞镇压杨么起义,杨么携钟相子钟义投水,他入水擒获。后擢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7年,被秦桧使人毒死,遗言谓“所恨南北通和”。
牛 富:霍丘(今属安徽省)人,南宋抗元名将。曾守襄阳五年,后移驻樊城,率军死守,拒不投降,城破后,身受重伤,以头触柱赴火而死。
牛 鉴:甘肃武威人,清朝大臣。嘉庆年间进士。1841年任两江总督,鸦片战争时,畏敌如虎,不战而走,致使英舰长驱而入南京江面,后随耆英至英舰签订《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议罪。
牛仙客:鹑觚人,唐代大臣。任河西节度使时,省用所积巨方。后历任工部尚书、宰相等职,任相期间,独善其身,仅唯诺而已。
牛僧孺:安定鹑觚人,唐朝大臣。唐末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在穆宗、文宗时二度为相,又屡次遭贬。著有传奇集《玄怪录》。
牛希济:陇西人。五代十国时官吏、词人。前蜀时,累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任后唐雍州节度使。今辑有《牛中丞集》。
牛存节:青州博昌(今山东省寿光),五代十国时后梁大将。其勇武果决,节操高尚,野战攻城,无坚不摧,因而威名远扬,为梁末帝所器重,更难得的是他忠心不二,有大将风范,累官至检校太保、同州节度使。
牛兴祖:晋宁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记载:牛氏望出陇西郡。
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2、堂号
陇西堂:实际上和牛姓望族郡号通用,陇西是牛姓繁衍发展中心,后世牛姓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出这个堂号,便会相认是同宗,最初都来自“陇西”,相互交谈,倍感亲切,有事相助,尽心尽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既是纪念性的专用堂号,自然有歌功颂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雅堂”、“惟明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
牛姓宗祠通用对联
〖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牛父;
望出陇西。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牛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庐州却贼;
校尉平羌。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名将牛皋,字伯元,鲁山人,出身射士。曾聚众抗金,后归宋跟从岳飞,攻克随州,驰援庐州,击退金军。随岳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尚岸,屡立战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议和被秦桧派人毒死。下联典指东汉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气雄于边陲,光武帝时任护羌校尉,曾与来歙平定陇右。
-----------------------------------------------------------------
〖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瑞日波中上;
仙禽雾里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牛凤及《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句联。
-----------------------------------------------------------------
〖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御史休祥预报;
天官选举惟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子少师牛僧孺,历官御史中丞。下联典指隋代吏部尚书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鹑觚人。有文集。
子孙贤族乃大;
兄弟睦家之肥。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济源市西石露头村牛氏祠堂门口两边八字墙联,内容明白如话,寄托着祖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
〖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为民自愿称孺子;
相国乐于献丹心。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析取自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意。
应贞女诗文应梦;
奇章公邂逅奇缘。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牛肃长女牛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鹑觚人,“牛李党争”牛派首领,两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传他曾夜里迷路,入薄太后庙,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绿珠等,相互吟诗。天明时辞去,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座荒庙。
颍水一支分派久;
涎河两岸卜居多。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林泉县定庙牛氏宗祠联。牛氏自元代初年迁来,已成当地大姓,民谚说:“砖集刘,黄岭侯,赶不过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阳世泽;
五百年毫西名门。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偃师县牛氏家庙堂联。
-----------------------------------------------------------------
〖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好学博文,史称大雅君子;
清操正气,人号廉洁自将。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时,寮(后赐姓牛)弘,在隋朝任吏部尚书,人称“大雅君子”。下联典指宋代宝章阁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洁自将。
枢府转环,奠唐瓯于中叶;
铨曹秉鉴,调隋鼎之初硎。
——佚名撰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时与李宗闵结党,权震天下,时称“牛李”。下联典指隋牛弘,好学博闻,寡欲清高。隋初为秘书监,清开献书之路,修五礼,立明堂,拜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史称“大雅君子”。
============================================================
附录一:牛姓典故、趣事
〖最佳牛氏贺婚联〗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清·纪昀贺牛稔文之子新婚联
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这副贺婚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副对联被后人推为最佳的嵌典姓氏贺婚联。(下附“牛郎织女”和“对牛弹琴”的典故)
〖中华成语:对牛弹琴〗
述源:汉·牟融《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各其耳矣。”
源出:古代有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公明仪,能弹得一手好琴,但轻易不给人弹。在城里住着太过嘈杂,便搬到农村幽静处,饮酒弹琴,好不痛快。
一天,他见牧童骑牛放牧,吹着竹笛,悠闲自在,便突发 奇想,人民都说我弹琴到深处,听者都想翩翩起舞,我何不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让牛给我跳舞呢?于是公明仪就认真地弹奏起来,弹得满头大汗,但牛只是低头吃草,仿佛无动于衷。
公明仪很是丧气,手按在琴上,无意间发出“哞哞”之声,那牛立即竖起耳朵,抬头望来。公明仪自觉得可笑:“牛把我的琴所发出的声音当成是小牛叫了。”
今喻:讥笑听话的人不懂所说的是什么。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白费口舌。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附录二:牛氏祖宗训
家谱受修谱时代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有不少内容需要我们批判继承,但也有好多内容,如一些祖宗训、家规等,保存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学习借鉴。在各地牛氏家谱中,常见到如下“三训”:
敬老训
对待长辈,定要尊敬。出必告诉,返必回禀。
早晚问安,聆听教诲。所托之事,尽心完成。
赡养老人,义不容辞。念念不忘,衣食住行。
老人患病,快请医生。确保长辈,身心康宁。
同辈训
兄弟和家业自兴旺,姊妹和亲友情意深。
夫妻和百年同偕老,姑嫂和家中少纠纷。
妯娌和家事样样顺,叔嫂和全家都欢欣。
同辈之间团结紧,黄土也能变成金。
亲如手足福满门,萁豆相煎祸临门。
教子训
生就为人子,当报父母恩。
父母谆谆教,牢牢记在心。
行成在于思,业精在于勤。
成就栋梁材,利国又利民。
办事秉公论,勿做势利人。
父母年事高,赡养要尽心。
遗弃父母者,非吾牛门人。
类似这样的家训、族规,蕴含着老一辈的心愿,也是他们生活经验总结,寓意深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极为有益的。
牛氏寻根问祖
牛氏民间传说
牛氏史实依据
牛氏迁徙繁衍
牛姓历代名人
牛氏家谱宗祠
牛氏世系谱
牛氏字辈谱
中国人民 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bbslnd/dispbbsboardid=112&id=75216
起源一
源于牛国,出自西周时期“牛医先生”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文献《灵台牛氏家谱·序》中记载:“当周盛时,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祖牛孝参定雅乐,后附帝意,销设前代金石,以自异议,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乐成,诏行之乐,常有新乐,孝义此一志也。”这在《灵台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开国帝王成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牛氏始祖为西周初期宋国君主微子启(一说为微仲衍)。
商时纣王残暴奢侈,荒*无道,微子多次规劝,他都充耳不闻。眼见国家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于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便毅然离开王宫。传说微子离宫出走时,在正午时分,便将“午”字出头为“牛”字作为姓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书·世系表》等的记载,周王朝建立以后,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启(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有“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之记载。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专家张澍编著的《姓氏寻源》载:“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牛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牛人,是西周时期所设官位,专职负责饲养国家牛畜,然后按典制贡送诸侯,保障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职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还设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两周时期很重要的官职。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起源四
源于改姓,出自尞姓回复为牛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隋书》及《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称寮氏、了氏。
另外,还有记载说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牛金被司马懿毒杀,其家人避难逃亡,因祖先名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赐复本姓后,也都随着一起改回为牛氏。
起源五
源于民间,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在北方有一种说法,砸锅牛是一家;还有一种说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为生,故以职业为姓氏,称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土家族、东乡族、回族、朝鲜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牛氏,世代相传至今。
牛氏家谱的变动情况
本文2023-11-27 18:49: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