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顺的评书和单口相声的水平如何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3收藏

张文顺的评书和单口相声的水平如何呢?,第1张

张文顺的评书和单口相声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他是老一辈的相声演员,他甚至是郭德纲的师傅。所以他的相声真的是特别的地道的。能够成为郭德纲的师傅,肯定是比郭德纲还要厉害的人物。能够让郭德纲都尊敬的人,肯定是特别厉害的。郭德纲的相声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仅是学识特别深厚,而且也是能够逗笑观众的。所以张文顺老先生的相声肯定是要比郭德纲还要好的。

因为郭德纲是非常尊敬张文顺老先生的,甚至把他称为自己的师祖。就连郭德纲那几个徒弟的名字,也都是张文顺老先生去赐予的。所以张文顺老先生实际上是相声界的泰斗。就是他定的云鹤九霄这4个字成为郭德纲收徒的字。

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郭德纲和曹云金在互相撕的时候。他们都说自己是张文顺老先生钦定的接班人。所以究竟是谁在说谎,也不得而知了。不过好像张文胜老先生是比较偏向郭德纲的,因为他们之间好像是有很多打交道的机会。而曹云金作为郭德纲的弟子,实际上也是没有什么机会去接受到张文顺老先生的。而张文顺老先生估计是很早的一辈的相声演员了,估计是我们爸妈那一辈才听过的相声演员。

不过相声这门行当是特别在乎传承的,特别在乎自己的师承。所以郭德纲对于哪些前辈都是非常尊重的,甚至德云社还有一个家谱。不过这个家谱已经把曹云金还有何云伟等人剔除了。甚至把他们划分为欺师灭祖的人。真的得罪谁不能够得罪郭德纲,因为郭德纲真的是特别的会整人。不管怎么说,赵文顺老先生应该还算是郭德纲的师承,这是郭德纲自己承认过的

第一代:火山王杨衮字君爱,由北汉宋初时的杨信演变而来。“金刀杨会”之子

第二代:北宋的抗辽名将杨业演变成小说中的杨继业。评书中杨家将第二代为兄弟七人,有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杨继业、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合成“老八郎”。

第三代:《宋史》等书所记兄弟七人是:延朗(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烬余录》中所记兄弟七人为:渊平、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昭、延彬。其中,大郎杨延昭已经变成杨六郎。有的书中,杨延昭作杨延钊。元明杂剧中,写杨六郎(或为杨六使)的戏文较多,剧中人名多叫杨景或杨朗。明代小说《北宋志传》中,兄弟七人为:渊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而《杨家府》中兄弟七人则为: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早期京剧《铁旗阵》中,七兄弟都为单名,他们是:杨泰、杨贵、杨顺、杨□、杨春、杨景、杨希。晚清时,评书、戏曲中,七兄弟才定型为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加上杨继业的义子延顺(原名王平),合成“七郎八虎”或作“中八郎”。从前述中可知,大郎杨渊平,流传几百年,最后才改渊平为延平。二郎杨延定,是由《北宋志传》延用而来。三郎杨延光与《杨家将》中的杨延广音近,可能与其有关。四郎杨延辉,在《北宋志传》中为三郎,自京剧《四郎探母》问世后,四郎杨延辉已经定型。五郎杨延德从明人小说到今天的评书、戏文一直未变。六郎杨景字延昭,从元人杂剧一直流传到今天。七郎杨延嗣从明人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八郎杨延顺源于京剧与河北梆子《雁门关》。此外,还有八姐杨琪(京剧中作春花)和九妹杨瑛。

第四代:历史上有大郎杨延昭(朗)之子传永、德政、文广、充广,还有六郎杨延贵之子杨宗闵。明代小说中的六郎之子杨宗保,是由历史上的杨宗闵演变而来的。评书中杨门第四代堂兄弟七人是: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峰(忠);杨延昭之子杨宗保、杨宗勉(京剧中作杨宗冕或杨宗显);杨延嗣之子杨宗英;杨延顺之子杨宗林(德、连、奎)、杨宗飖,加上杨延昭的义子任宝童(任堂惠之子),合称“少八郎”。其中,杨宗保、杨宗英二人的故事最多。

第五代:杨文广由历史上杨家将第四代的杨文广演变而来。明代小说《杨家府》中,杨文广有一个姐姐杨宣娘。后来在评书中,第五代有杨文广、杨文举、杨金花兄妹三人(均为穆桂英所生)。其中,杨文广的小说、评书最多。另外,京剧《太君辞朝》中还有个杨藩。

第六代:从这代起都属虚构人物。第六代有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杨怀仁、杨怀兴、杨怀恩兄弟四人。其中,杨怀玉最为出名,在《杨家府》中他行四,《杨文广平南》中他行三,评书《小五虎》中行大。

第七代:有杨怀玉之子杨士奎、杨士亮、杨士瀚(或作世汉)、杨士鹏。其中以杨士瀚故事为主。

第八代:只有杨士瀚之子杨金豹一人,最早见于清代鼓书《金陵府》中。

第九代:为小英雄杨满堂。别本中第九代为杨再兴。传说杨金豹夫妇中年无后,后来夫人郭彩云吃了一粒仙丹,生得一子,使杨门再次兴盛,故为其子取名杨再兴。而把杨满堂说成为第十代 杨门女将

第一代:杨衮之妻金玉荣

第二代:杨继业之妻佘赛花,后称作佘太君或杨令婆。

第三代:明代小说《杨家府》中有:大郎之妻周夫人,二郎之妻耿金花,三郎之妻董月娥、邹秀兰,六郎之妻黄琼女、重阳女,八郎之妻马赛英等。后来的评、鼓书中有: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屏,三郎之妻朱月梅(或称作花谢玉),四郎之妻林素梅(或称作林月英),五郎之妻马赛花(或称作马翠玉),六郎之妻柴美容、王兰英,七郎之妻杜金娥(京剧中,有的称作杜玉娥;另称作呼延赤金),八郎之妻周淑荣(或称作班秀英)及八姐、九妹、杨排风等人。京剧《雁门关》中,四郎化名木易,娶碧莲公主(《四郎探母》中称作铁镜公主);八郎化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

第四代:有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勉之妻焦月娘,杨宗英之妻姜北平(或称作姜翠苹、江北萍)。别本中还有一个石丽贞。

第五代:,在小说《杨家府》中,杨文广之妻有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和长善公主。在评书《呼杨合兵》中,杨文广之妻有吴金定、曾凤英、苏三娘。杨文举之妻有万红玉、黄翠琼。

第六代:在《平南全传》中,有杨怀玉之妻金莲。评书《小五虎》等书中有杨怀玉之妻陈玉霞、花玉梅、罗三娘、孟九环、隆淑贞。说唱《十粒金丹》中有杨怀玉之妻王鸾英、王凤英、李明霞、隆淑贞。

第七代:有杨士瀚之妻陆云娘(按:杨士瀚曾化名花昆,当为花玉梅所生)。说唱《十粒金丹》中还有个杨士瀚之妹杨瑞娘。

第八代:有杨金豹之妻郭彩云。

第九代:有杨满堂之妻萧玉姣、安巧妹

湖北评书艺人众多,名家辈出,各流派自怀绝技,各有代表书目,这正是城市化促进评书艺术成熟的标志。建国后吸收知识分子加入,使其别开生面。自1958年后,不断有作品和演员在全国获奖,并有人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

湖北评书早期著名民间艺人童雪松、王丹普、刘维舟、夏秀峰被称为评书“四杆旗”,孝感何玉山、天门蒋春山、应城徐振山被称为评书“三大山”。20 世纪30 年代,出现了以荣忠圣、陈树堂、江云卿为代表的荣、陈、江三大流派。李少霆吸取三派之长成为武汉著名评书艺人,沈邦寿的评书则善于营造舞台效果而深受欢迎。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师承李少霆,他博采众长,将湖北评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

二:天津评书---刘立福,作品有《聊斋志异》《名优奇冤》《义侠传奇》等三:辽宁评书---1袁阔成的“袁派评书”,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泊梁山》《封神演义》等2刘兰芳的“鞍山评书”,作品有《岳飞传》《杨家将》《朱元璋演义》等3单田芳的“鞍山评书”,作品有《隋唐演义》《童林传》《乱世枭雄》等4田连元的“本溪评书”,作品有《水浒》《杨家将》《小八义》等5陈丽君的“陈派评书”,作品有《大西唐》《曹家将》和《隋唐演义》等当代还有张震佐的《东汉演义》,张少佐的《杨家神枪》,田占义的《李自成》,孙一的评书快餐系列《民国十大军阀演义》《中国帝王史话》等。 补充: 评书的南北两支派,都是明末清初柳敬亭传下来的。柳敬亭在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随漕运总都蔡士英北,曾在北京说评书,而且收了王鸿兴为徒,因此在京师播下了种。王鸿兴手下有何良臣、安良臣、邓光臣三徒弟,时人称为“三臣”,成为评书权威,且自立门户,后来北京的评书演员皆是这三个派传流下来的。当年,说评书的这个门户,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曾在掌仪司立案,有皇家颁发的龙票。直至光绪年间,这件历史文物,才被评书界的一位后人所遗失。早年,评书本是说唱相兼的玩艺,有如现代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说与唱相辅相成。只因光绪年间听书的多为一班太监。因此,被宫中慈僖所闻,传其入宫。在禁地演唱诸多不便,遂改“评讲”,仅以桌凳各一,醒木一块,去掉弦鼓,用评话演说。于是,说评书这种表演形式就被肯定下来了。清代,民间说评书的,绝大多数是在街面的甬路两旁支棚立帐,摆上长板凳,围成长方形的场子,谓之“撂地”。只有少数评书艺人才上茶馆献艺。庚子事变(公元1900年)后,评书茶馆才畅兴起来,民初是评书茶馆的鼎盛时期。开茶馆的初创“书座”,须通一个所谓“请事家”(即说书馆内的主持邀角者)来邀请评书演员。照例由头一个演员给评书茶馆举行“开荒破台”仪式——祭周庄王、文昌帝君、柳敬亭之后,送给这位评书演员一个装有现金的“台封”才能开业。在收入上按评书界的行规是“三七下帐”,说书的挣一元钱,个人只拿七角;开茶馆的拿三角。开书头天和最末一天挣了钱“头尾不下帐”全归说书的。每一位说书的演员,在一个书馆内只许说两个月,名为“一转”。内城的评书茶馆都是白天说书,晚上卖清茶。前三门以外的评书茶馆都是白天卖清茶,灯晚说书。内、外城的评书茶馆,黑白天都说书的只有宣武大街路西”如云轩”、“森瑞轩”;磁器口虹桥“天有轩”和天桥“福海居”。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海战》)。21世纪,出现动画评书,如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田连元的《杨家将》、《海青天》、《李元霸别传》、《罗成别传》,孙一的《时迁演义》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很难再看到年轻的说书人了。也有很多青年演员在为评书努力,有的在书馆传承古老的说书艺术,有的大量的创作新作品,录制音频、视频;正式从业者不多,但是业余爱好者不少;还有很多相声演员也在其他时间里说评书。

在单田芳的评书自传中,有这样一段开场白:

人生在世难难难,酸甜苦辣麻涩咸;

起早贪黑为温饱,争名逐利不停闲。

倒霉之事七八九,如意之事无二三;

喜迎盛世天地变,时遇神州笑开颜。

这首打油诗,虽不足以述尽他平生所历,却也将他的人生大概,说了个明白。

01

单田芳祖籍山东德平,1934年12月出生于天津,本名单传忠。

父亲单永魁是个弦师。

外祖父王福义是最早闯关东那批民间艺人,擅长评书、大鼓。

原本是雇了单田芳的父亲来当伴奏,日常相处看他忠厚老实,就把女儿许给了他。

他母亲王香桂比他父亲小八岁,是西河大鼓演员里的佼佼者,能说能唱能弹,人送外号“白丫头”。

在东北、华北一带颇有名气,可以说是“鼓槌一响,黄金万两”。

临产那天,母亲还在说着《杨家将》,单田芳差点就生在了说书台上。

总而言之,他家里的成员不是说书的,就是唱河西大鼓的。

这种家世,放到现在,绝对称得上文艺世家,但在当时,却叫“下九流”。

为了讨生活,自小,单田芳就随着父母四处卖艺。

他们在台上说书献艺,他就在后台扒拉着看。

那时候没有所谓的出场费,艺人们说完一段书,就拿个小笸箩,要饭似的,下去讨钱。

人家给,你就接着请好,人家不给,你也没辙。

赚多赚少,全凭看客们打赏。

就这样,单田芳随着父母说一场,换一个地方,童年时,就已经跑遍了整个东北。

五岁那年冬天,家里让他入私塾读书。

可东北的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每天都把他冻得瑟瑟发抖,手和脚全都给冻伤了。

班子里的长辈见他可怜,于是就和他母亲说,孩子这么小,何必让他遭那个罪。

于是,学了十几天,他便回家享福了。

来年天气暖和了,父母才又把他送去读书。

在私塾里,他主要是识文断字,学一些传统书目。

因为是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有出息,光宗耀祖。

尽管当时社会动荡,一家人又居无定所,但父母还是尽其所能的让他多读书。

单田芳8岁那年,父母找了多方门路,将他送进奉天(沈阳)的官办小学,接受正规教育。

然而,在那里没读上一年,他们又举家迁往长春,随后单田芳又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

读了几年书以后,字认的差不多了,母亲学新书的时候,就让他帮忙做记录,抄写书词、段子。

小孩子记性好,脑子灵,往往是母亲还没记住,他就记住了。

十三四岁,单田芳就已经背下了几部长篇大书。

虽然单田芳在说书上有天赋,但他却丝毫没想过继承父母衣钵,当个说书人。

一心梦想着考大学,当医生或者当工程师。

怎奈,在当时那个动乱年代,普通人求生都难,哪有机会安安稳稳的求学。

战火之下,为了避难,单田芳随家人从长春到吉林,从吉林到沈阳,四处流离,居无定所。

直到新中国成立,他才回到自己最初读书的那所小学,完成了学业。

然而,这种平静,并没能维持多久。

02

1950年初春,单田芳的父亲单永魁因为帮助了一个化名为王子明的“反革命”,遭到羁押,被判刑六年。

一年零三个月后,家里收到父亲的来信。

得知父亲的真实处境后,母亲王香桂一狠心,便和父亲离了婚,丢下他和几个妹妹,一去不复返。

不久后,便改嫁他人,另有生活。

父亲入狱,母亲改嫁,作为家中长子,17岁的单田芳不得不撑起生活的重担,与祖母一起打理家务,艰难求生。

就在单田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困惑地不知何去何从之际,他遇到了一个大他8岁的女人——王全桂。

这个女人不仅鼓励他继续求学,还帮他照顾几个妹妹。

在她的帮助下,单田芳顺利的读完了高中,并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

结果,入学没多久,他就因为生病,接连动了三次手术,一连落下几个月的课程。

学业跟不上,生活又艰难,单田芳不得不放弃当工程师的梦想,辍学谋生。

随后,他便拜入李庆海门下,正式学习说书。

按曲艺行排辈分,他属于“田”字辈,自此就得了个艺名——单田芳。

学艺期间,单田芳没有收入,一大家子,全靠王全桂照顾。

为了报恩,单田芳就决定将她娶进门。

那时,他父亲刚刚出狱,对于儿子的决定,表示了强烈反对。

一来,嫌王全桂年长,二来,嫌她文化水平不高。

可单田芳心意已定,父亲拗不过,最后也只能听之任之。

1954年10月1日,还未满20周岁的单田芳,正式把大他8岁的王全桂娶进了门。

婚后,单田芳一边学艺,一边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

日常开支全依仗妻子的演出收入。

妻子王全桂一面操持家务,一面说书赚钱,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见她如此辛苦,于是单田芳决定下海。

随后,他便跟着妻子所在的演出团,一起迁往辽宁鞍山,并落户到鞍山市曲艺团。

后来,单田芳在西河大鼓“赵门”创始人赵玉峰的鼓励下,找到了鞍山市曲艺协会的会长张树岭,申请登台说书。

几个月后,单田芳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批准。

虽然不让他说正场,而是说“板凳头(中场到夜场之间的空白时间)”,但好歹是有了前途。

1956年正月初三,单田芳在鞍山市的一家茶社首次登台,一部《明英烈》正式开启了他的评书生涯。

一人一桌一椅,一折扇,一抚尺,道出千年历史,话尽人世沧桑。

单田芳成为当时辽宁省唯一一个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

当时,他一口气,连说了俩小时。

虽然是数九隆冬,他却热得浑身上下全都在冒汗。

看单田芳说得忘情,茶社的赵经理来到书台前,敲着书桌提醒他,“单先生,你跑到这儿过书瘾来了,你看看,都几点钟了?”

一句话,不仅点醒了单田芳,还惹得听众哄堂大笑。

他急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今儿个就说到这儿吧,如果您愿意听我明天接着讲”。

靠着这股子忘我劲儿,没过多久,单田芳就成为了鞍山的 “板凳头大王”。

名气打出去以后,单田芳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主场,转入宜昌茶社,先后说了《童林传》和《三侠五义》。

靠着自己独特的嗓音,和自小积累来的说书技巧,不过一年,他就成了评书界的小红人。

1958年,鞍山市曲艺团由个体转成集体,单田芳也由一个流浪艺人变成了一名正式演员。

说书人有了社会地位,有了稳定的收入,再也不是原来难登大雅的“下九流”。

为了响应曲艺界的“新书”运动,单田芳受命,依据文学作品,将《平原枪声》《红岩》《草原烽火》等改编为评书。

这时的单田芳,已经成了鞍山评书界,响当当的人物。

03

虽然单田芳在鞍山站稳了脚跟,打出了名头,但他却不愿止步于此。

为了闯出点名堂,1962年,他与妻子出走海拉尔,挑头儿“单干”,一年就说了《三国演义》《大明英烈》《草原烽火》等30部书。

当他们夫妻重新回到曲艺团的时候,原有的出身问题和“外流”事件,使单田芳成了“灰色人物”。

后来,他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被揪住不放,成了“现行的反革命”,遭到痛打。

不仅被打掉了9颗牙,还听力受损,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耳边都一团嘈杂,几乎什么都听不清。

随后,他又经历了逮捕、坐牢、批斗、改造等一系列折磨。

最终,被下放到农村。

在此期间,他的妻子王全桂始终对他不离不弃,甘苦与共。

为了照顾丈夫,她不辞辛劳,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农活重,她就帮着干;没吃的,她就把衣服卖了换粮食;丈夫意志消沉,她就与他谈天说地,鼓励他振奋坚持。

总而言之,她是尽其所能,照顾着这个小他8岁的丈夫。

尽管一家人苦苦支撑,怎奈单田芳被下放的地方,是东北的“穷中之穷” 。

即便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上一年,收来的粮食也不怎么够吃。

他自小在城里长大,草苗不分,根本不懂得如何打理庄稼。

外加自己是带着“帽子”流放下来的,身边没人肯搭手帮忙,日子过得是每况愈下。

苦苦挨了四年,他把家里的东西都卖了,到头来还是落了个吃不上饭的境地,迫不得已,他就逃了。

不久以后,妻子也带着儿女逃出来寻他,一家人隐姓埋名,躲了好几年。

后来,全国展开“平反冤案”工作,单田芳不顾奔劳,南下鞍山,四处申冤。

前前后后的奔走了9个月,他的“历史问题”终于水落石出,得到平反。

为了申冤他没少着急上火,最终急坏了嗓子,造成了后来浑厚沙哑的嗓音。

为了弥补声线上的不足,他就努力的把每个字的发音都给咬清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单氏腔调”。

平反不久,单田芳就被任命为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长,筹办“迎春”与“百花”两家茶社,同时招募人才,培养后生。

单田芳终于重返书坛,真正迎来了他口中的“喜逢盛世笑开颜”。

后来,科技进步,收音机和电视逐渐普及,在茶馆里说书已经不流行了,单田芳又开始录广播、录剧集。

从《封神演义》到《白眉大侠》再到《民国英烈》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红色经典,他一生说书百余部。

巅峰时期每天大概有1亿人在听他讲故事。

甚至让人们把那句“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改成了“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谁料,正当单田芳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的妻子却因病离世。

当时是1992年,二个人结婚的第38个年头。

妻子去世后,单田芳备受打击,甚至一度把自己关在屋里,闭门不出。

尽管,单田芳曾多次公开表示:

我跟全桂不算情投意合,结婚也是凑合。

我接受她,一句话,就是为了报恩。

但因为妻子情深义重,大苦大难都陪他一路走过,几十年下来,恩情与爱情早已混为一谈。

曾经的将就与凑合再也不见,只剩下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

因此,妻子早逝,成了单田芳一生最大的遗憾。

由于王全桂去世时,单田芳不过58岁,后来,身边许多人都劝他,再找个人照顾自己。

可他却把全部的经历,都投注到了评书中去,再也没有谈论感情之事。

2018年9月,84岁的单田芳因病去世,说书人的事,也变成了故事里的事。

人们再也等不到他的“下回分解”。

张文顺的评书和单口相声的水平如何呢?

张文顺的评书和单口相声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他是老一辈的相声演员,他甚至是郭德纲的师傅。所以他的相声真的是特别的地道的。能够成为郭德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