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姓 法氏家谱 法姓起源 法姓名人 法姓的来源 法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法(Fǎ)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战国时期齐襄王(田氏)后裔所改,以祖名为氏。据《后汉书·法雄传》载,齐襄王法章之后,本姓田,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战国时期,齐国强盛之时,过于炫耀武功,且因杀了燕昭王之父而种下祸根。后燕国以乐毅为帅,联合另外秦楚等五国军队一齐攻打齐国,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仅剩下宫、即墨两城尚在坚守中。齐王逃到宫城,被假意来相助的楚国人杀死了。齐太子田法章只好化装成平民逃到太史□家当仆人,改姓为法,以避敌军。不久,齐国的田单打败燕,收复了齐国。法章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被拥为齐襄王。齐襄王的庶子后来便以他曾用过的法姓做为姓氏,称为法氏。
2、出自 中有法姓。据《中国 大辞典》载,法姓, 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
3、出自蒙古族伍尧氏所改。清朝时候,蒙古族人中的伍尧姓一族,也来到中原,为适应汉族习惯,取“法”字 为姓,得法氏。如清朝乾隆时,有位文学家名法式善,他的祖先就是由蒙古来到中原的伍尧氏。
得姓始祖:法章。法姓起源于战国时期。战国时齐国成为田姓之国,以代姜姓、田姓本为妫姓,是禹王之后。齐国君主襄王名法章,田齐时代,大约有一百五、六十年时间,后秦国灭齐统一中国。秦国灭齐后,子孙为避免仇杀,不敢姓田,乃以其祖齐襄王田法章之名为姓,遂成法姓,称法氏。故法氏后人奉法齐为法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法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后汉书·法雄传》记载:“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氏,故以法为氏。”《元和姓纂》记载:“本妫姓,田氏之后。齐襄王名法章,子孙以名为氏,盖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也。”根据史载,战国中期,齐国经过齐威王的一番整顿,不久便打败了魏国,成为东方的强国。闵王即位以后,倚仗国力东征西伐,先是联合韩、魏等国几次进攻秦、楚,后来,又趁燕国内乱之机破燕,杀死燕王哙。齐军占领燕国3年,引起燕军民的不满和各国诸侯的 ,最后齐军在一片反对声中被迫撤军。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以后,发誓为父报仇。筑起黄金台招纳天下贤士,暗中做好伐齐的准备。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掉宋国,独占宋国的土地,引起各国的不满。燕昭王见时机已到,便任命名将乐毅为帅,联合秦、楚、赵、魏、韩等一起攻打齐国。六国联军攻破齐都临淄,占领70多个齐城,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还在坚守。齐闵王逃到莒城,楚人假意愿意助齐,进入莒城杀死闵王。齐太子田法章化装成平民,逃到莒城太史敫的家里当仆人。太史敫有个女儿,她见法章言行举止都像是有身份的人,知道他不是平常的百姓,又同情他的遭遇,就经常接济他,接触次数一多,两个人彼此相爱了,私下定了终身。几个月后,楚军从莒城撤走后,齐国军民到处寻找齐王的后人,法章这才说明自己的身份,被拥立为齐襄王。齐襄王在位19年,他的庶子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法氏。法姓主要分布在陕西省长安县之西。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
三、历史名人
法 雄:字文强,扶风郿人也,齐襄王法章之后。据古书《后汉书》里有一篇《法雄传》,说法雄是春秋时,齐国君主齐襄王法章的后代。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二千石。法雄初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法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
法 真:字高卿,东汉扶风郿一带的人,南郡太守法雄的儿子。好学并且不固定局限在那一家精通中原和异域的图书典籍,是关西的大儒者。从远方来求学的弟子如陈留、范冉等,有数百。
法 正:字孝直(176-220),三国时扶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初天下饥荒,与同郡人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不受重用。与别驾张松友善,二人均以为璋无能,不足以共大事。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攻汉中张鲁,张松建议璋与刘备结盟防曹,举荐正为使者。正还,对张松称道备有雄略,密谋奉戴。松又说刘璋请备入蜀,令正再往。正至荆州,向备献策取益州,说张松可为内应,取之易如反掌。备欣然同意,遂率军西上,至葭萌(今四川省广元西南)南,返兵取成都,以正为蜀郡太守。二十二年,正又建策攻汉中,备采纳,于是有定军山之役而取汉中。二十四年,备自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翌年卒。后备猇亭战败,至白帝城,叹道:“法孝直若在,必阻我东征;即使东征,也必不致倾危。”
法 真:字朗如,瑞州(今江西省)高安人。得度於灌溪元文和尚。受具足戒之后,游方参学到了岭南,其中居住在丹霞最久。平时潜心于净土法门。有一天,偶然与禅者谈论到“无”字公案,于是生起疑情并在心中蕴酿了很久,有一日突然豁然开朗有所省悟。於是前往海幢寺,礼拜正目老人,两人的机锋话语相互契合,于是受到记别印可。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大众迎请他主持海幢寺,提倡禅宗一乘,并兼宏净土法门。晚年,辞去寺院住持之事,闭关于寺院东边之旁,专门持念佛名,无论寒暑都不懈怠,如是经过八年。曾经有偈颂说:“百八轮珠昼夜提,芙蕖(莲华)渐渐出深泥。轮珠掷却芙蕖放,古佛元来不在西。”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九月初,示现些微的疾病。十一日黄昏,召集弟子嘱咐后事。次日午时, 大众唱念佛名,香烧过两寸多的时候,自己举念《小净土文》,未过一半即往生。
法若真:清朝前期的书画家,字汉儒(1613-1996),号黄石,又号黄山,山东省胶州人,善画山水。举为进士后当了官,颇有政声。法若真虽非徽派画家,但他是康熙年间山水自成一格的画家。他所作的《树梢飞泉图轴》,为其精心之作。此图画雨后山景,薄雾轻罩,飞泉奔流,山头耸动。整幅画面静中有动,仿佛有声。山石用硬笔勾皴,多次皴染,充分表现出嶙峋的石质,和雨后的苍润。此图于丁卯年所作即公元1687年,后于甲戌年补题。款:“真”,钤“法若真印”白文印,“黄石氏”朱文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中记载:法氏望出扶风郡。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曹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长安县之西)。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2、堂号(缺)
============================================================
法姓宗祠通用对联
〖法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妫姓;
望居扶风。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法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智谋佐命;
玄德却征。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郡县人法正,字孝直,善于谋划策算。建安韧年,人蜀依刘璋,官军议校尉,与益州别驾张松谋划,劝刘璋迎刘备。刘备得成都后,他历官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尚书令,为刘备重要谋士。下联典指东汉法真,字高卿,法正的祖父。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生性恬淡,顺帝先后四次征召,他都不去。当时人称“玄德先生”。
-----------------------------------------------------------------
〖法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旌台分潞水;
飘摇识兵机。
——清法若真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顺治进士、诗书画家法若真撰书联。法若真,字汉儒,号黄石,又号黄山,山东胶州人。官至江南布政使。有《黄山诗留》。
-----------------------------------------------------------------
〖法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遍在经缘梦境;
五百罗汉见匠心。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高僧法洗,尝梦乘大艑,直截沧溟,自此经义不思而得。居钱塘天竺寺,盛阐《华严》,前后讲大经十遍,大历间终。有《仪记》。下联典指宋代高僧法能,吴县人。善画罗汉,尝作《五百罗汉呼》,积年而就。秦观为之题记。
-----------------------------------------------------------------
〖法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内外博通,允称百世师匠;
智术兼备,堪为一国谋臣。
——佚名撰法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法真,字高卿,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顺帝前后四征不就。时号玄德先生。下联典指三国时蜀国尚书令法正,眉县人,有奇画策算,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为刘备股肱之臣,拜护军将军。
1朱氏宗祠对联大全
朱氏宗祠对联大全:
负荆勤读;
折槛旌忠。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是一个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
白鹿家声。
——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鸾台表直;
鹿洞垂规。
——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逝世。下联典出南宋时期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
歌遍南阳。
——上联典出汉朝舒地人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爱,后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
婺源著氏;
徽国流芳。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鹅湖世泽;
鹿洞家声。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此联采用南宋朝朱熹,题的白鹿洞书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鸾台夸气节;
道院画禽鱼。
——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鱼,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
鹅湖化日长。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
几阁文墨暇;
园林春景深。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昔贤教学地;
古洞闷淳风。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
四书精典宋圣贤。
——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一统天。
——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
汉室忠臣旌折槛;
理学心源忆考亭。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
才女词几致贻讥。
——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似见尼山传道日;
犹闻鹿洞听经时。
——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
淑人君子,帝表司农。
——上联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朝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
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
——上联典指梁代朱异,字彦和,遍览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朝朱缙、朱希周、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
一千余年著述,未坠斯文。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
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
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
——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苏州;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
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
裔嗣逾宋国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翥咏梧冈。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墉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国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
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2朱姓的家谱里有首诗,内容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为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亦善其身。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有名闻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欲把亲恩报,亲恩即是天。古来多孝子,勉力学前贤。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朱熹 《朱氏语类》该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全书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朱子殁后,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朱子所讲的话),将之编辑起来,并按其内容分类为二十六个项目。语类的内容生动,极具魁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朱子所说的话,常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及抄录者理解力的不同,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朱熹,字元晦(1130-1200),宋代著名理学家。“朱子”,是其门人后学对他的尊称。朱熹一生主要从事儒学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福建武夷精舍、湖南岳麓书院、福建沧州精舍等地聚徒讲学,从学者最多时达到数百人。朱熹授徒,循孔子“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之法,鼓励弟子提问。而在师徒一问一答之间,尽得儒学性命道德之精微、天人事物之蕴奥,较之朱氏之经传,语更详明简要。朱门弟子,记录其师谈经、论事、明理之言,遂成“语录”。嘉定乙亥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为四十三卷,又续增张洽录一卷,刻于池州,曰“池录”。嘉兴戊戌,道传之弟性传续搜黄干等四十二人所记,为四十六卷,刊于饶州,曰“饶录”。淳祐己酉,蔡抗又以杨方等三十二人所记,为二十六卷,亦刊于饶州,曰“饶后录”。咸淳乙丑,吴坚采三录所馀者二十九家,又增入不刊四家,为二十卷,刊于建安,曰“建录”。其分类编辑者,有嘉定己卯年间黄士毅所编一百四十卷,刊于眉州,曰“蜀本”。又有淳祐壬子年间王佖续编四十卷,刊于徽州,曰“徽本”。各本互有出入,又因翻刻不一,错讹间出。咸淳庚午年(1270),导江黎靖德集诸本之大成,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馀条,分为二十六门,遂成定编,刊刻传世。 朱熹为有宋一代大儒,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迄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朱子语类》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的,因而对研究朱熹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朱熹本人对编辑程颐语录有如下观点:“伊川在,何必观;伊川亡,则不可不观矣。”朱熹语录的价值,亦可作如是观。
该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
望采纳。。。。。。。。。
4朱姓宗祠通用对联朱姓宗祠门楣题辞紫阳世泽 考亭家声 上述两门楣题辞均源自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紫阳堂号。
朱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负荆勤读;折槛旌忠。——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年轻时家贫,靠卖柴为生,肩挑薪而目读书。
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多次忤逆权贵。
成帝时任槐里令,上书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成帝发怒要杀他,御史拉他出殿,他攀折殿上门槛大呼:“我能跟从龙逄、比干在地下,也知足了!”被赦免。后来要修门时,成帝不让换,说是用来旌表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白鹿家声。——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宋·朱熹,别号紫阳。
尝讲学于白鹿洞书院。鸾台表直;鹿洞垂规。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死。下联典出南宋·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歌遍南阳。——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出典出汉代舒地人朱邑,年轻时为桐乡啬夫(乡官名,掌管诉讼和赋税),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很受吏民敬爱。
后举贤良,官北海太守,治行推第一,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永平初年为卫士令,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
人们为他作歌:“强直自遂(刚正而不为人所动摇),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怀其惠。”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南宋·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
卒谥文,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南宋·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朱熹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南宋·朱熹题白鹿书联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朱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
——李文郑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博学而重气节。咸亨年间为洹水尉,武后时曾上书实行宽简仁爱之政,打击朋党,受赏识,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人称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笔,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当时,大臣魏元忠、张说受张易之诬陷,没人敢站出来说话,朱敬则一人上谏,使二人得以免死。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明代宁王朱权后裔,世居南昌。
明亡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建青云普道院。擅画水墨花卉禽鱼,简练概括,形象夸张,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又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从李侗学习,是二程(颢、颐)的四传弟子。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军守时,曾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并亲手订立学规。
又曾在江西铅山鹅湖山讲学。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佚名撰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朱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
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
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朱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下联典指南宋·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明·朱元璋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明·朱元璋撰书联。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
下联典指南宋·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
因部将叛变而被俘,。
有。
姓氏起源
1、出自妫姓
为战国时期齐襄王(田姓)后裔所改,以祖名为氏。据《后汉书·法雄传》载,齐襄王法章之后,本田氏,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故以法为氏。
齐湣王逃到宫城,被假意来相助的楚国人杀死了。齐太子田法章只好化装成平民逃到太史敫家当仆人,改姓为法,以避敌军。不久,齐国的田单打败燕,收复了齐国。法章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被拥为齐襄王。齐襄王的庶子后来便以他曾用过的法姓做为姓氏,称为法氏。
2、出自回族中有法姓
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
回族法氏的主要来源是先祖名字的汉化音译,出自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满苏尔(曼苏尔,Abu al-Ja‘far,公元707~775年),“满苏尔”的汉义就是“胜利者”,他的本名为艾布·贾法尔,亦译为阿布·哲耳法尔。
3、源于契丹族
出自辽国时期官吏法物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法物库,是宋朝时期辽国政权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南面朝官太常寺,主要职责就是掌管祭祀、乐器、车驾、卤簿等事务。
官位设置有法物库使、法物库副使,为正副行政长官。金国推翻了辽国政权之后,亦仿设有法物库,但隶属于尚书兵部,后又改属太常寺,法物库使官秩为从六品。属下除了有法物库副使以外,还增设了法物库直长。
4、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法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法曹,是汉朝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邮递驿传,属下有兵卒,兼管沿途治安与辑盗。
法曹、法曹参军、法掾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法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官位
出自宋朝时期官吏法酒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法酒库,是北宋王朝设置的一种官位,专有法酒署,隶属于光禄寺,其主要职能就是掌按法式配酿酒原料,监督酿酒工序,检查酿酒质量,以供王朝宫廷尊享、祭祀活动、赏赐之用,属于官家酒坊的行政长官,亦称“法酒库使”。
-法姓
请楼主采纳!!多谢!~~
东汉建立后,在行政区划工作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复西汉时的郡县名,清除王莽新朝时乱改的地名,重新规划全国的郡县,撤并了西汉时的县、道、邑、侯国400多个,王莽时增置的郡县基本上全部撤销,郡国数量相应减少。二是在州的建制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刘秀全部废除王莽所建的十二州牧,改交陟(去步加止,趾)为交州,恢复西汉的部州,并固定其州治驻所。升大州级的权力。至东汉末期,体制基本上实行州、郡、县三级。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州 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校尉部: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於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洛阳县
京兆尹 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 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翎 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河东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虫加三点水)泽、东垣。
弘农郡 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河南尹 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 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豫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治所谯(安徽毫县)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南省。
颍川郡 治阳翟(今河南禹州)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汝南郡 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洇(去因加隐)强、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陈 国 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梁 国 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
沛 国 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锧(去质加至)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 国 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兖州: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约於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所昌邑县
陈留郡 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阴、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东 郡 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平、聊城、博平。
济阴郡 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山阳郡 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任城国 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 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
济北国 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 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
泰山郡 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治所临锱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等六郡,下辖62县,属魏地。约於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治所临淄县
平原郡 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 领10县:平原、高唐、祝阿、漯阴、安德、鬲国、西平昌、般县、乐陵、厌次。
济南国 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 领1。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著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
乐安国 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 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
齐 国 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 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县、临朐。
北海国 治剧县(今山东昌乐尧沟镇) 领18县:剧县、东安平、平寿、营陵、朱虚、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胶东、即墨、壮武、挺县、观阳。
东莱郡 治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城集) 领12县:黄县、嵫(去山加巾)国、曲城、掖国、当利、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
徐州: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约於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治所郯县
琅邪国 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戴城子)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沟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东海郡 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彭城国 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下邳国[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古邳) 领16县: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虑、僮国、夏丘、徐县、睢陵、盱眙、高山、淮陵、东城、曲阳、淮浦、淮阴。
广陵郡 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北) 领12县:广陵、江都、舆国、堂邑、海陵、高邮、平安、东阳、淩县、射阳、诲西、盐渎。
冀州: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治所高(hao)(河北柏乡县北)辖区今河北西南部。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治所邺县
魏 郡 治邺县(今河北临漳邺镇) 领15县:邺县、内黄、黎阳、繁阳、阴安、魏县、元城、馆陶、清渊、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国。
清河国 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北) 领7县:甘陵、贝丘、灵县、郁(去有加俞)县、绎幕、广川、东武城。
安平国 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领13县:信都、扶柳、堂阳、南宫、陉县、武邑、观津、下博、武遂、饶阳、安平、南深泽、阜城。
巨鹿郡 治廮陶(今河北宁晋东陈附近) 领15县:庄(去土加婴)陶、杨氏、郧(去员加枭)县、下曲阳、南辔(去口去车加言)、任县、平乡、南和、巨鹿、广干、曲周、广宗、广年、斥章、列人。
赵 国 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
常山国 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领12县:元氏、栾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门、蒲吾、井陉、灵寿、南行唐。
中山国 治卢奴(今河北定州) 领13县:卢奴、安熹、汉昌、蠡吾、安国、毋极、新市、上曲阳、望都、唐县、蒲阴、北平、广昌。
河间国 治乐成(今河北泊头千户屯附近) 领11县;乐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东平舒、高阳、鄚县、文安、易县。
渤海郡 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领8县: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
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荆襄九郡 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分置: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蕲春、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约於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治所襄阳
南阳郡 治苑县(今河南南阳) 领36县:苑县、西鄂、博望、堵阳、雉县、叶县、犨县、鲁阳、郦国、析县、丹水、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鄼县、阴县、筑阳、山都、邓县、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
江夏郡 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领14县:西陵、邾县、鄂县、蕲春、下雉、沙羡,安陆、南新市、云杜、竟陵、西阳、软(去欠加大)国、郡(去君加黾)县、平春。
南 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领17县: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当阳、鄀国、编县、宜城、却(去去加己)国、中卢、襄阳、临沮、秭归、巫县、佷山。
长沙郡 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领12县:临湘、湘南、益阳,罗县、下隽、连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县、容陵。
武陵郡 治临沅(今湖南常德) 领12县:临沅、沅南、汉寿、作唐、孱陵、零阳、充县、酉阳、迁陵、沅陵、辰阳、镡成。
零陵郡 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领13县:泉陵、营浦、营道、泠道、重安、湘乡、昭阳、燕阳、夫夷、都梁、洮阳、零陵、始安。
桂阳郡 治郴县(今湖南郴州) 领11县:郴县、汉宁、便县、耒阳、阴山、临武、南平、桂阳、曲江、浈阳、含洭。
扬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辖区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分置:淮南、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新都、会稽、临海、建安、东阳、吴郡、吴兴、豫章、庐陵、鄱阳、庐江、临川、安成、庐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县属吴地。约於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治所历阳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治阴陵(今安徽凤阳周圩西南) 领14县:阴陵、西曲阳,寿春,当徐、下蔡、平阿、义成、钟离、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历阳。
庐山郡 治舒县(今安徽庐江桂元西) 领14县:舒县、临湖、襄安、居巢、皖县、寻阳、龙舒、六安、安丰、潜(去日加鬲)县、雩娄、阳泉、寥县。
丹阳郡 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领16县:宛陵、芜湖、春谷、溧阳、丹阳、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于潜、泾县、陵阳、黟县、歙县。
吴 郡 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领13县:吴县、娄县、无锡、毗陵、曲阿、丹徒、阳羡、乌程、由拳、海盐、余杭、钱唐、富春。
会稽郡 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领14县:山阴、余暨、上虞、余姚、句章、鄮县、鄞县、诸暨、剡县、乌伤、大末、章安、永宁、东冶。
豫章郡 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领21县:南昌、余汗、鄱阳、郧(去员加枭)阳、海昏、历陵、柴桑、彭泽、艾县、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阳、庐陵、临汝、南城、雩都、赣县、南野。
益州: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分置:分置蜀郡、犍为、江阳、纹山、汉嘉、朱提、越隽、牂柯、建宁、兴古、永昌、云南、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武都、阴平等二十一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於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治所雒县
汉中郡 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房陵。
巴 郡 治江州(今四川重庆) 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广汉郡 治雒县(今四川广汉) 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
广汉属国 治今甘肃文县 领3道: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蜀 郡 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领8县3道:成都、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厩(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属国 治汉嘉(今四川芦山东北) 领4县: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键为郡 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城江东) 领9县:武阳、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键为属国 治朱提(今云南昭通) 领3县:朱提、汉阳、堂狼。
牂牁郡 治且兰(今贵州贵定县东) 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益州郡 治滇池(今云南橙江晋城) 领16县:滇池、俞元、胜休、建伶、连然、谷昌,昆泽、同劳、同濑、味县、牧靡、秦臧、挵栋、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贲古。
永昌郡 治不韦(今云南保山板桥) 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闽濮部、鸠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傈越部部族居住等。
凉州: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又称西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还称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分置: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於今甘肃省。治所陇县
武都郡 治下辨(今甘肃徽县江洛镇西) 领7县:下辨、河池、故道、沮县、上禄、武都道、羌道。
陇西郡 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领11县: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关、首阳、鄣县、襄武、临洮(驻南部都尉)、氐道。
汉阳郡 治冀县(今日肃甘谷) 领12县:冀县、西县、望垣、上郭、陇县、略阳、显亲、獂道、成纪、阿阳、平襄、勇士。
安定郡 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领7县:临泾、阴盘、鹑觚、乌氏、高平、朝那、彭阳。
北地郡 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领6县:富平、廉县、灵州、参辔(去口、车加言)、泥阳、弋居。
武威郡 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领13县:姑臧、休屠、显美、宣威、武威、揟次,鸾鸟、苍松、张掖、朴劓、媪围、颤(去页加鸟)阴、祖厉。
金城郡 治允吾(今甘肃水清县平沟) 领10县:允吾、枝阳、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临羌。
张掖郡 治触(去虫加乐)得(今甘肃张掖临泽县) 领8县:触(去虫加乐)得、昭武、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和、骊肝(去月加革)、另有张掖、居延属国,治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酒泉郡 治禄福(今甘肃酒泉) 领9县:禄福、安弥、会水、乐涫、表氏、玉门、延寿、干齐、沙头。
敦煌郡 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城河西) 领6县: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冥安、渊泉。
并州: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分置: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治所晋阳
上党部[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治长子(令山西长子) 领13县:长子、泫氏、高都、阳阿、际(去示加奇)氏、潞县、壶关、屯留、谷远、铜鞮、襄垣、涅县、沾县。
太原郡 治晋阳(今山西大原晋源) 领15县:晋阳、榆次、阳邑、祁县、中都、邬县、界休、平陶、大陵、兹氏、狼孟、盂县、阳曲、虑厩(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 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领9县:离石、中阳、平周、蔺县、圜阳、圜阴、平定、广衍、美稷。
上 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镇) 领9县:肤施、龟兹、白土、桢林、奢延、高奴、定阳、雕阴、漆垣。
雁门郡 治阴馆(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领14县:阴馆、马邑、埒县、楼烦、广武、原平、卤城、汪陶、繁畤、剧阳、崞县、武州、平城、强阳。
云中郡 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 领11县:云中、沙陵、沙南、箕陵、成乐、武进、原阳、定襄、咸阳、武泉、北舆。
定襄郡 治善无(今山西右玉) 领5县:善无、中陵、武成、骆县、桐过。
五原郡 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哈业附近) 领9县:九原、河阴、临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武都、曼柏。
朔方郡 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坝楞) 领6县: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治所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分置:分置涿郡、代、上谷、渔阳、上谷、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国一属国,下辖69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治所蓟县
代 郡 治高柳(今山西阳高) 领11县:高柳、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狝(去尔加示)氏、平舒、东安阳、桑干、当城、代县。
上谷郡 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附近) 领8县,沮阳、居肃、涿鹿,潘县、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广宁、宁县。
涿 郡 治涿县(今河北涿州) 领7县:涿县、良乡、方城、范阳、遒国、故安、北新城。
广阳郡 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城区) 领5县:蓟县、广阳、昌平、军都、安次。
渔阳郡 治渔阳(今北京密云十里堡附近) 领9县;渔阳、犷平、厩(去既加虎)奚、安乐、狐奴、平谷、潞县、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 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区) 领4县:土垠、徐无、无终、俊靡。
辽西郡 治阳乐(辽宁北票南巴图营子附近) 领5县:阳乐、临渝、肥如、海阳、令支。
辽东郡 治襄平(辽宁辽阳) 领11县:襄平、辽队、新昌、安市、汶县、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无虑。
另领辽东属国,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领5县:昌黎、扶黎、宾徒、徒河、房县、险渎。
玄菟郡 治高句丽(今辽宁沈阳东陵附近) 领5县:高句丽、候城、西盖马、辽阳、高显。
乐浪郡 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南市区) 领18县:朝鲜、占蝉、遂城、让(去上加冉)邯、浑弥、增地、骊望、镂方、乐都、灞(去霸加贝)水、屯有、含资、提奚、带方、海冥、昭明、列口、长岑。
交州: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治所广信(广西梧州市)分置: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属国、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属国一都尉,下辖104县,属吴地。约於今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治所龙编 后吴分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九郡一都尉另置‘广州‘。
南海郡 治番禺(今广东广州) 领7县:番禺、增城、博罗、龙川、揭阳、四会、中宿。
苍梧郡 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领9县:广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阳、临贺、冯乘、谢沐、荔浦。
合浦郡 治合浦(今广西浦北石埇西南) 领4县:合浦、高凉、临允、徐闻。
郁林郡 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城西南) 领10县: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领方、安广、增食、临尘、广郁。
交趾郡 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北宁) 领12县:龙编、北带、曲阳、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乌)、望海、西于、封溪、娄(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队(去人加娄)
九真郡 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领5县:胥浦、居风、无功、无编、咸欢。
日南郡 治西卷(今越南平治省广治市) 领4县:西卷、卢容、朱吾、比景。
法姓 法氏家谱 法姓起源 法姓名人 法姓的来源 法姓简介
本文2023-11-27 17:54: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