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姚氏族谱,第1张

5750河北青县姚氏家谱二卷 钞本 河北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

5751上海南汇周浦姚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姚仁焯修 民国五年(1916)排印本 二册 上海图 杭州大学

5752上海南汇周浦瀛绪堂姚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姚雨阶辑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二册 上海文管 美国

5753江苏镇江姚氏重修族谱六卷 (清)姚廷甫主修 清道光九年(1829)世德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清乾隆三十二年始修。

5754江苏毘陵姚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姚师傅等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明恕堂活字本 北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武进、江阴、宜兴等地。

5755江苏镇江润州姚氏宗谱四卷 (清)姚家楫等修 清嘉庆十八年(1813)式好堂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756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支谱不分卷 (清)姚文馥重修 清光绪元年(1875)燕翼堂写本 一册 美国

5757江苏镇江丹徒姚氏族谱四卷首一卷附二卷 (清)姚承宪(五修) 清宣统三年(1911)活字本 八册 北图 科图(二郡)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5758江苏丹徒姚氏重修族谱稿 稿本 一册 北图 注:书名本馆增,二十一世姚辂支。

5759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十二卷 (清)姚盂廉重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敦睦堂木活字本 四册 南开大学

5760江苏常州辋川里姚氏宗谱十四卷 (清)姚澍垣 姚家骏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11) 注:始修于清道光九年。

5761江苏武进毘陵姚氏宗谱六卷 (清)姚世福 姚盘富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谐孝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元延佑元年姚淇孙始修。

5762江苏溧阳姚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三卷 (清)姚庆福 姚恩溥等续辑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刻本五十四册 河北大学 5763江苏常熟城东姚氏世系考不分卷 (民国)姚锡祚 姚尔钧等纂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二册 南京图 江苏常熟市图 注:首修于清乾隆十年姚于皋。

5764浙江余杭姚氏宗谱二卷 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余杭县文管

5765浙江余杭徐湖姚氏宗谱六卷 姚联庆纂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766浙江余杭姚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俞钦撰 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字本 浙江余杭县文管

5767浙江余杭姚氏宗谱十卷附编一卷 (民国)赵德富重辑 俞钦撰 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宇本 浙江余杭县文管

5768浙江宁波姚氏宗谱六卷 (清)姚煃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重校本 浙江宁波市档

5769浙江余姚古虞姚氏宗谱六卷 (清)姚升南等重修 清同治十七年(1809)刻本,六册 注:始修于唐代姚恩廉,是为八修。

5770浙江余姚云楼姚氏宗谱十二卷 (清)姚凤泉 姚安治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耕山堂刻本 浙江余姚梨洲文献馆(缺卷4、8)

5771浙江鄞县鄞锡山姚氏家乘二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张琴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察伦堂木活字本 北图 天一阁

5772浙江慈溪姚氏宗谱三十卷 (清)姚守烈续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植本堂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缺卷15、27) 注:始修于明正统十二年,此为五修。

5773浙江象山前山姚氏宗谱一卷 (民国)王醒华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774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学山堂家谱不分卷 (清)姚应龙辑 清道光十五年(1835)姚允升钞补乾隆二十四 年(1779)本 北图 注:内有后人直至光绪十年姚星垣补辑资料多种。

5775浙江嘉兴秀山姚氏家乘不分卷 (清)姚澍重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5776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六卷 (清)姚淳起重编 清雍正二年(1724)钞本 十二册 北图(又一部存一卷) 浙江图

5777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二十卷首一卷 (清)姚培纯 姚学邃等重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修 光绪二十三年 (1897)刻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存十七卷)上海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理学公创修于明末

5778浙江湖州姚氏家乘世系一卷支系一卷谱牒四 卷首一卷 (清)姚世锡纂修 清红栏格钞本 四册 中山大学

9779浙江湖州吴兴姚氏家乘不分卷 稿本 十二册 上海图

5780浙江绍兴姚氏家谱不分卷 (清)姚振宗增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增补师石山房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5781浙江绍兴重订绍兴姚氏谱十五卷首三卷附存 谱三卷 (清)姚振宗纂修 稿本 甘肃图

5782浙江绍兴姚氏谱十五卷首三卷附存谱三卷 (清)姚振宗重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5)活字本 人民大学 吉林图 日本 美国

5783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三卷 (清)姚日炎修 清同治七年(1868)活字本 五册 北京大学

5784浙江上虞古虞姚氏宗谱六卷 (清)姚文登 姚汝宾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 六册 北图 河北大学

5785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六卷 (清)姚沛然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耕山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注:明建文四年姚杨姿始修。

5786浙江上虞始宁姚氏宗谱六卷 (民国)姚稼夫等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梓井山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787浙江兰溪郡马遗芳姚氏宗谱六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六册 浙江兰溪县文管(共十部) 注:谱始修于明天顺八年。

姚(yáo)姓源出有:

源流一

上古八大姓传承

源于舜帝姚重华,源于姚姓和妫姓,舜帝以姚为姓。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帝为了考察舜,让他居住在妫河边,他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改以妫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这就是沩汭的名称来历,所以妫姚二姓为同宗,曾经互用,舜帝为了加强子女间的团结,让姚姓子女曾经改为妫姓,让妫姓子女曾经改为姚姓,部分子女有改回本姓姚姓,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今河南淮阳)地,为陈姓和胡姓的由来。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唐书·宰相世系》言,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奉祀舜帝,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徙居吴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姓至舜帝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谏议大夫舜帝奉祀官姚平奠定吴兴姚氏基业,舜帝血脉已繁衍至一百四十几代,上述以《中华姓氏舜裔嫡系宗谱考略》为证[1]。自黄帝至舜、禹,虽然姓不同,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地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舜的后裔姚姓亦因祖德受到尊重,姚姓后裔分妫、舜、虞、陈、胡、王、孙、田、袁,车、陆等60姓,先后有60 世受封诸侯国君,计享位达1974年之久,著名的如夏禹时封为虞侯的虞思和周武王时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汉代,姚姓已繁衍为中原大姓族之一。姚姓是中华姓氏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自始祖舜帝肇始至今,已传至130余世。最初,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33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脉。在中华姓氏中,妫、姚、田、陈、胡五姓同根源,其血缘先祖是舜帝姚氏。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西汉帝国皇太后王政君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8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王莽封自己祖先的本姓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改姓的本姓是姚氏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陈国灭亡,共传24王,历566年。周敬王姬丐41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楚惠王在原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陈姓子女改回古姓为,再传五世后,复改为远祖之姚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见 舜文化、虞舜文化

中国名籍《史记 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书》也有" "的记载

舜帝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商代虞遂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时妫正朔,战国时承继舜帝香火正支是陈完,陈完避难齐国改姓田,秦灭齐后田姓改妫姓,西汉朝妫姓改回舜帝姚姓。此后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断地分化。《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

黄帝25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姓,凡五者皆黄帝嫡裔。王莽在这里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姚、陈、田、胡姓外,在中华100大姓之内的还有王、孙、袁、夏、陆等等。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如今参加这个组织的有姚、陈、虞、胡、田、潘、孙、车、陆、王、袁、姫等10余姓。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总部设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轮流在各地举行国际大会。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行,盛况空前。之后分别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在颍川陈氏的命名封地河南许昌长葛隆重举行,这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如今已举办了15届,影响很大。 天下舜裔,姓氏各异,但同根源,血脉相连。 舜生于姚墟,舜的子孙便以地为姓,姓姚氏,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舜姚重华生于姚墟,故姓姚”。

姚姓

源流二

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舜在即位为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舜,舜继承帝位后,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还将自己的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夫人,之后封他于陈(今河南周口),建有陈国,侯爵,史称陈满。他逝世后谥号为陈胡公。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陈国曾与宋、蔡两国联合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国的大举入侵,搞得要请求别国来救。春秋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

周定王姬瑜八年(陈灵公妫平国15年,楚庄王芈旅15年,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司马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2年,楚庄王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然后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不久之后又恢复陈国。楚庄王立陈灵公之子妫午为陈国君,是为陈成公。周景王姬贵11年(陈哀公妫弱35元年,楚灵王芈围7年,公元前534年),楚国再次灭了陈国,但不久后楚国内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5年后,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周敬王姬丐41年(陈湣公妫越23年,楚惠王熊章10年,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楚惠王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妫满的后裔子孙传至汉朝陈仲敬时(非东周庄王时期的史筮陈仲敬),因避祸乱而迁居于吴兴郡(浙江吴兴),改古姓为妫姓。传至舜帝69世嫡长孙姚平复改舜帝之姚姓,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吴兴姚氏正宗。[1]姚氏族人尊奉舜帝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为大本营,壬人首领称“皇”,手持规矩,所生男女俱称任氏,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手持圆规(壬手持合拢的圆规,癸手持张开的圆规),丁女手持矩,壬规丁矩,丁壬合文,诞生“皇”(或“中”,任又称仲,带仲字都属于任氏,奚仲、仲虺、挚仲氏任。壬+丁=中,中华之中字本意),至此,皇部落诞生,自称规矩皇族,产生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最著名的就是人皇,规矩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壬所生的人,自称“任氏”,将皇族“壬”加“人”,形成任氏(仲)这是最早的皇族。皇族所生的,才叫人(壬的同音)。规矩皇族,基本上类似人类始祖。规矩为图腾,自称皇,例如羲皇,娲皇,娥皇,泰皇,人皇,一般姓氏或国名在后。

  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他们首领自称“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两个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姚实为舜与癸女之后。姚发音与癸女之父“尧”音同。

  殷(乙庚)。庚,即金星。庚娶乙。庚,甲己之子。乙,乃戊和癸之女儿,即帝的女儿,帝女。庚迁殷,建立殷,庚乙的儿子丙,紧挨殷而建立商。

  商(辛丙)。丁的哥哥丙,同样是矩家族,丙娶辛,形成了商部落。上辛下丙,即商字。丙+辛=商。辛乃己之女儿。丙手持矩,辛手持利剑。辛是己的女儿。辛所生本为壬癸,但因壬自称人皇,为先祖,所以商人将十天干之外,又额外诞生了十二地支,将辛之子,称子,子姓诞生。与任氏之仲相同,子一般在名后。例如箕子、微子。后来,商灭,其贵族子孙,名后有“子”,以示殊荣。

  周(己甲)。帝有一子曰甲,一女曰乙。甲西迁,务农为业,是为周之祖。皇族女儿己(大任,任氏名己,挚仲氏任。皇族任氏之女),远嫁给甲,诞生周(甲+己=周),甲+己诞生了“周”字。周人自称“自己”,表示自称是己的后代。周人依据“己”的同音产生了姬姓,自称己女之后。任己名己,皇之公主,己父壬,母丁(甲骨文写法为“口”),任己为任氏而称仲(壬丁合文亦即“中”,挚仲氏任)。”周人依据“己”字以及己之母“丁”字(甲骨文丁为“口”写法,表示矩)组合,创造了“姬”这个字,表示己女所生的意思。凡是己所生的周人后代,都自称姬姓,与己同音,这就是姬姓的由来。姬字有个小口,口即丁(丁为姬姓始祖的外祖母),丁为己之母。据说甲因发明铠甲,依他的名字甲而命名。甲,帝子也。己,皇女也。帝子甲娶皇女己,姬(女+己+丁)姓应运而生。

父娶母

儿子

女儿

母+父=合文

其它合文

壬 娶 丁

丁+壬=皇

丁+壬=中

戊 娶 癸

癸+戊=帝

癸+戊=羲 / 舜 ; 女+癸=姚 / 姜

庚 娶 乙

乙+庚=殷

丙 娶 辛

辛+丙=商

( 高辛 )

甲 娶 己

己+甲=周

女+己+丁=姬

源流四

史记载︰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源流五

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末期西羌烧当部首领姚戈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郡赤亭(今甘肃陇西)羌族首领戈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戈仲。在姚戈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在西晋怀帝司马炽执政的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姚戈仲率领他的羌族部落从赤亭(今甘肃成县)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期曾被石虎强行徙至关中地区。

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姚戈仲被晋明帝任命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后赵君主石虎执政时期,率部属迁发达地区清河(今山东临清),被石虎任命为冠军大将军。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5年(后赵石虎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姚戈仲率部镇压了梁犊领导的起义军。后赵政权灭亡后,姚戈仲降晋,被晋穆帝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晋封高陵郡公。东晋永和8年(公元352年),姚戈仲病逝,第五子姚襄代领其众,在率领部众返回关中时于三原(今陕西咸阳)与前秦政权的大军交战,战败被杀。姚襄的弟弟姚苌率众降于前秦政权,为苻坚将领,之后累建战功。“淝水之战”后苻坚回长安不久,鲜卑贵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苌参与讨伐慕容泓战败,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尹详等的支持,随后也起兵反秦。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19年(公元384年),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了后秦政权。之后,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10万余户归附,势力发展很快。东晋太元10年(公元385年),姚苌擒杀苻坚,前秦政权基本灭亡。及至慕容永率鲜卑30余万离关中东归,姚苌于晋太元11年(公元386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东晋太元18年(公元393年),姚苌病逝,太子姚兴继立,次年,打败了前秦的残余势力苻登,彻底灭了前秦政权,据有关、陇地区。然后,姚兴又乘西燕败亡之时一举取得河东地区,随后又相继攻占东晋的洛阳,臣服西秦,攻灭后凉。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12年(公元416年),姚兴病逝,太子姚泓继位。东晋王朝的车骑将军刘裕率军北伐,进攻后秦,收复洛阳,而后秦宗室内部却只顾骨肉相残,自相削弱。晋义熙13年(公元417年),刘裕进取潼关,攻占长安,到农历8月姚泓兵败出降,后秦国灭亡。

姚戈仲及其子孙创建的后秦政权,从公元386~417年共历3主,39年。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属于明朝赐姓为姚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禹尔氏,世居阿鲁科尔沁。后有满族以姚为姓氏,满语为Yur Hala。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姓姚。

⑵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时期赐汉姓姚氏。

⑶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姚姓而姓姚,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属于明朝炀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源流八

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属于汉化为氏。德昂族,散居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聚居区。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百濮人,与古哀牢国人有密切的关系。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原住民族。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时期被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德昂族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召、大理国,在元朝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人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僳僳族、傣族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氏族拉,称耐氏部落,有名无姓。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农历6月,以该支姚氏族人为主的明军地方武装所在驻地,曾爆发了著名的“姚营兵变”。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种茶,家家栽有茶树。过去,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曾一度沿袭民国时的称谓,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民族称谓为德昂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别的: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三身国"亦见于《大荒南经》"三身之国"; 《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 ,《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1]

浙江省舟山市姚氏字辈:行 仁 存 忠 义

山东日照姚氏雍睦堂字辈:“衅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暎朝霞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山东德州姚氏一支字辈:“(培)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

山东淄博姚氏一支字辈: “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傅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选振家声”。

山东烟台姚氏一支字辈:永常久福秀 锡成益洪隆 忠贤全德信 瑞肇振玉明。

山东曲阜姚氏字辈:史翰文章重 卿士若永良 臣忠常贞靖 宣藩德惠长

山东临沂费县姚氏一支辈:汝舜禹扬启章吉玉连锡;应文景德尊宗道学孔思;仁义礼智信正大光明仕;性情自爱国一家庆传之。

山东省枣庄姚氏字辈:兴 士 德 洪

山东姚氏字辈:殿景宏

山东姚氏字辈: 兴 玉 金 殿 贤 臣

某支姚氏字辈:宗纯才炳,大孝珍贵。万国安康,祖德广远,孙子荣昌。

 某支姚氏字辈:文德如玉尚,润希正一宏,绪绳先世远,庆锡万传荣。作善长适吉,崇师必显名,懋修期继美,廷选振家声。

 雍睦堂姚氏字辈:衅承贞福顺,念思永志正。贤能德国学,知喻开绍嘉。声振大启运,敦修万年华。携才光远裔,凯泽映朝霞。续字辈:宗乾元焕,孝义为先,勋猷恒著,教育纯全。

恩溪姚氏名派: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字派: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贵州姚氏字辈:仕文时字子,天永必通维,正大贤明启,荣华副梁忠,邵祖本元茂,敦伦瑞英长,舟廷龙显见,毓秀定连芳。

 重庆合川姚氏字辈:大正启世,国泰民安,谨守先业,敬为德本,学乃家祯,垂裕后昆。

 广东廉江姚氏字辈:国家兴业,礼乐成章,光华复旦,继世永昌。

四川恩溪姚氏字辈:

辈序:“一人垂拱御万字仰鸿猷发育齐天峻昭明如日周”;

字序:“臣心常贞靖卿士若尹良吏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长”。

四川苍溪姚氏字辈:“堂天丰国文邦”

四川南江姚氏字辈:“仕志用伯叔季自修英标才胜世继武定功周辅佐廷思致文明允执厥中行祖德经纶学佑启步云程善命敷四海敬承先谟训克和栛万邦九歌惟敍韵”。

四川绵阳姚氏字辈:“存仲祖广万伯兴再天文世代昌荣远佑启振乾坤”。

四川成都姚氏字辈:“励德从大本”。

四川宜宾兴文县姚氏字辈:光启明星聚祖籍是湖北孝感,什么时候入川的我不知道了,我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兴文县

全国各地姚氏字辈都不同,简单列了几个,可以说下你是哪个地区的,锦秋文谱告诉你。

姚氏族谱

5750河北青县姚氏家谱二卷 钞本 河北青县王镇店小交河村 5751上海南汇周浦姚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姚仁焯修 民国五年(1916)排印本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