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是怎么化解袁世凯小站练兵惹下的杀身之祸?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徐世昌是怎么化解袁世凯小站练兵惹下的杀身之祸?,第1张

清末民初的袁世凯和徐世昌都是当时左右过国家时局的重量级人物。此二人在乱世宦途中曾相互帮衬,成就了一段历史奇闻佳话。

袁世凯于咸丰九年(1859年)生于河南陈州府项城,徐世昌则长他四岁,于咸丰五年(1855年),出生于河南卫辉府,两家算是河南同乡,但那时却是素不相识。

(徐世昌)

徐世昌因善书小楷,十七岁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十八岁为某知府治函札兼会计,二十四岁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这期间适逢华北大旱成灾,袁世凯随同当乡绅的叔叔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光绪四年(1878年),袁保恒感染瘟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与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相遇相识。徐袁二人一见倾心,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两人遂拜为金兰。时徐世昌、徐世光兄弟无钱赴应天府应乡试,家中富有的袁世凯当即赠银百两赞助,使徐家兄弟得已成行。

徐世昌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得授编修。编修为七品官,俸银甚少,生活清苦。有人劝他外放知州、知县,他都不为所动。

在翰林院一住九年,徐世昌未办过一次学差、试官之类有利可图之事,但他并不急功近利,而是积极结交,疏通上下,同时勤苦读书,关心时事,以待时机。

当时的翰林院大学士李鸿藻不喜欢徐世昌,认为他“虚矫过人”,予以压制。但徐世昌向李鸿藻介绍了在藩属国朝鲜帮办军务并崭露头角的袁世凯,通过李鸿藻,袁世凯为李鸿章所赏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向朝廷推荐去督练新军,此却成为袁世凯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成为徐世昌仕途中走向发达的转折点。

徐世昌的荐举之情,袁世凯自然心知肚明。已在翰林院坐了九年冷板凳的徐世昌终于在第十年等来了转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袁世凯专门向清廷奏请徐世昌兼管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徐世昌欣然就任。

到了练兵的所在地小站,徐世昌全力以赴,总揽文案并参与机密,袁世凯不在时且代理其职。从此成为袁世凯的得力智囊。

徐世昌到任不久,哪知袁世凯惹上了祸端。他因克扣年饷、诛杀无辜被人告发,军机大臣荣禄与陈奎龙负责查办,随时可能被治罪杀头。徐世昌见袁危难,立即挺身相救。他与陈奎龙为同榜进士,私交甚笃,于是积极涵旋说请疏通,保袁世凯得以逃过一劫,使一场弥天大祸消弥无影,袁世凯自是对徐世昌感恩不尽。

徐世昌参与在小站练兵管理虽只两年多,但他一来便受到袁世凯称为兄长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二来他是翰林出身,颇受将领们的尊重,皆叫他为老师。徐世昌工作勤奋,期间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从而奠定了他在北洋军队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

徐世昌与袁世凯一样,即有政治野心、也有爱国热情。历史上,两人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维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袁世凯却听信了他奉为军师的徐世昌之言:“帝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浅,势力薄弱;后(西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预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

袁世凯深以为然,遂向荣禄告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徐世昌、袁世凯很现实地选择了趋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红了顶戴花翎,从此深受慈禧太后恩宠,开始平步青云。

(小站练兵图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得到青睐。张之洞、袁世凯又交章保荐徐世昌,徐世昌遂得重用。在随后的三年中,他相继涉足清廷政务、财务、军务、学务。光绪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得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之阅卷大臣,也圆了他十年翰林以来主考之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这一年徐世昌正好五十岁。徐世昌获此殊荣,尚未停止升迁的脚步。51岁时朝廷又任徐世昌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称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从一品级重臣。各省督抚联名奏事,以徐领衔,排在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

而在同一年,袁世凯则丧失了具有实权的总督大臣之位,被以患足疾为名开缺回了老家河南。

随着时局动荡,徐世昌于宣统元年(1909年)8月,出任协办大学士,补授军机大臣,后又授体仁阁大学士。重掌中枢,徐世昌欲行新政,却孤掌难鸣,于是他极力大造舆论,“助袁出山”。

由于北洋六镇从将到兵,一直听命于袁世凯号令,即使他回河南闲居,仍在暗中联络,遥控指挥。满人陆军大臣荫昌指挥不灵,清廷亲贵慌了手脚,不得不依照徐世昌建议,让袁“出山”,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各路军以皆归其节制,南下镇压革命。徐世昌终于又一次完成了保袁上台的任务。

徐世昌的幕前幕后努力,袁世凯终于坐上民国大总统宝座。当时朝野上下许多人认为,国务总理一职非徐世昌莫属。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徐世昌激流勇退,决意辞官隐居于青岛。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取得镇压"二次革命"胜利,剪除了政敌,再次请徐世昌出山。徐世昌这才出任北洋政府国务卿,时人呼之“徐相国”。

但不久,徐因不赞赏袁世凯倒退称帝,二人分裂。徐世昌又辞去国务卿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袁世凯死后,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一向两面讨好的徐世昌成为"理想人选",得任总统。

民国十一年直奉大战爆发,得胜的直系并不感谢徐世昌一边倒的支持,在曹锟等人一再逼宫下,徐世昌不得不遗憾离开总统府,从此结束了从政40余年生涯。1939年6月,85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简单的坟前仅竖一块“水竹邨人”墓碑。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这是民国历史上的《民国日报》公开侮辱大总统一案,最终法院只处罚被告每人100块大洋就了结。期间,段祺瑞与徐树铮等人在北京安福胡同组成了影响力颇大的政治团体—安福系。安福系在政界十分活跃,甚至对于民国政府的选举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成立新国会后,该系推徐世昌为大总统。该国又称为安福政府。

       一次,《民国日报》刊发文章《安福世系表之说明》。安福政府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于是百般讨好日本人,甚至在文章的家谱中,主动把日本人放在了辈分最高的位置,即如果该家谱中徐树铮是平辈,则日本人是爷爷辈的人物,也间接表示了徐树铮甘愿成为日本人的孙子。而徐世昌的总统之位是靠徐树铮的关系而得到的,即安福系背后操作产生,于是被称为徐树铮的私生子,而顺理成章,段祺瑞也是徐树铮最大的靠山,因此也就成为家谱中徐树铮的父亲,也就是日本人的儿子。这一切令国人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十分的羞耻,感到非常的可笑。

       由此可见,安福政府的政治十分的复杂。也难怪被人看了后没有人不喊绝,这篇文章一出,《民国日报》销量暴增,让安福政府颜面尽扫,成为大家的笑话,段祺瑞非常生气,决定严厉惩罚他。

       但是《民国日报》设在上海租界,安福政府只能到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控告《民国日报》“侮辱大总统及在职官员”,追究其罪责。段祺瑞、徐树铮甚至放出狠话说这场官司务必使公堂判处关闭《民国日报》,其总经理、总编辑则要判处徒刑。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接受了安福政府的诉状后,向《民国日报》总经理、总编辑发出传票。刚开庭,现场十分混乱,最后安福政府的代理人理亏而被告律师坚称对方证据不足,被告无罪。结果,法庭只处罚被告每人100块大洋。

       虽然安福政府对结果很不满意,又重新提出申述,但最终主审法官以他藐视会审公堂为由拒绝了他。《民国日报》公开侮辱大总统此案才最终了结。

称为水晶狐狸的徐世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有两个人,一个袁世凯,一个徐世昌,都是清末政府官员,也是民国总统。袁世凯精瘦,乱世自然。从来不拿自己枪的许世昌凭什么?

第一,徐世昌有君子的一面,做事一向谨慎。在没有嚣张气焰的时候,在晚清到民国的官场上,这样的做派让他少了敌人,多了朋友;第二,徐世昌有智者一面,懂得兼收并蓄。他能紧跟时代潮流,永远不会真正疏远与旧派的关系。这使他始终能够保持上上下下,无论是旧派当权还是新派独霸,没有人能忽视他;第三,许世昌有小人的一面。面对重大事件,他从不暴露自己。他只在幕后扮演主要角色。他善于取长补短,避灾避批评。

正因为如此,徐世昌在官场上才会有“水晶狐狸”的名号。一点点有一些贬义,但更多的不得不佩服。

1855年,许世昌生于河南卫辉。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可以和孟母相提并论。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成功,不惜典当财产,请老师教孩子。如果家里有三份食物,我们宁愿扔掉一份,也不愿让孩子们滋生贪婪。人们建议她去富裕的亲戚家,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认为贫困会磨砺她的孩子的精神。

徐世昌很幸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这决定了他以后虽然有一个圆滑的小男人,但性格永远是站着的。

令我妈妈高兴的是,许世昌不仅擅长阅读,而且擅长看书。她二十多岁,很有才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袁世凯。

24岁时,一次邂逅让徐苑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不擅读书的从心底里欣赏许世昌的才华,当场称赞他:“举人(许的号码)真是太棒了。”

袁世凯一直是个很会看人的人。注意他对许世昌“妙”字的赞美。“水晶狐”的味道,可以说是未来在这里了。

袁世凯见人才就笼是他一贯的凶狠手段,这次也不例外。袁世凯得知徐世昌缺钱后,当场给了一百两银子,帮助他在天府考试。

这是两个人半条命合作的开始。

在瘦百两银子的帮助下,徐世昌后来的科举考试一帆风顺,最终在高中成为秀才。

但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后,徐世昌迎来了十年寒流,直到袁世凯邀请他出任北洋新军首席智囊。

从翰林到前途未卜的北洋新军,只谈仕途,这是走下台阶。但人生最大的机遇往往是走下台阶,迎来一个广阔的世界。

毫无疑问,徐世昌当时的眼界和胆识都是一流的。

徐世昌一到北洋新军,他的八面玲珑立即派上用场。当时袁世凯被弹劾扣年薪,滥杀无辜,眼看就要被追究了。结果徐世昌利用人脉稍微动了一下,一场灾难立刻无形中消失了。

从此袁世凯对他感恩戴德,信任有加。

北洋熊雄和文丹的最佳搭档从此诞生。

随后,这一对北洋文武英雄共同应对三大事件。

第一,戊戌变法。都说袁世凯摇摆不定,最后徐世昌果断建议:“不如依附皇帝,得功名。”

所以袁世凯毅然改革荣禄,并在荣禄背后改革慈禧。

所谓审时度势,就是这样。

第二,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先是想杀袁世凯,然后又逼袁世凯回乡养病。这时,徐世昌是东北三省的省长。徐世昌得知此事后,立即辞职避险,既有自保之智,又有与袁进退之意。

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第三,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清廷、南方革命党三方博弈。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袁世凯如何脚踏两只船,赢得天下。其中,徐世昌的建议和提议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圆滑高明,就是这个。

袁在位后,徐世昌的表现依然卓越。他从来没有真正走在袁世凯的后面,但总是明智地走在袁世凯的一边。

看到袁世凯当政时安然无恙,他当国务卿也就差一半。不要小看这半拍,这是官场大智慧。

看到袁世凯是违背民心的,失了民心的,他不是从背后卖国贼,而是有分寸的从一边走开,不要小看这一边背后的势力,这也是官场的大智慧。

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互相争夺。你看看徐世昌,你没见过他明确的改革,只是等着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然后当选总统。

当然,他也知道渔翁之利是一时之利,所以皖皖之战终于定下来了。曹锟大获全胜之后,可以静下心来,过上二十多年的生活。

你看,李跟不一样。他总是想坚持什么。正因为如此,有人评价李是民国伟人,而徐世昌却得不到这样的评价。

因为世人看得很清楚,许世昌是庙里的奇人。

无论好坏,都是值得敬佩的。

天津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一幅书法,写着“水西庄”三个大字,字体潇洒大气。

水西庄是哪里?并不是一个普通村庄,而是清朝三大私家园林之一,袁枚《随园诗话》里面把天津水西庄与扬州小玲珑山馆、杭州小山堂并称为三大园林,环境曾经是非常优美奢华,清朝的乾隆皇帝还曾经在巡游的时候在水西庄住过四次。

能给水西庄题词的人,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仔细看书法的落款,只写了“水竹村人”几个字,莫非是附近村民?

其实不是,一般号称“村人”、“村夫”之类的都很厉害,比如诸葛亮还号称“山野村夫”。

这个“水竹村人”也是大有来头,他是历史上官位最高的天津人。

此人就是徐世昌。

他祖籍在浙江,但从明朝末年开始就定居天津了,是地地道道的天津卫人。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还好学习很刻苦,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最重要的还练了一笔好字。正因为他字写得好,所以才在17岁时候进入县衙担任文案,其实就是写材料,干干抄抄写写的活儿,只干了一年,就被知府大人看上,调到知府衙门继续写材料。

后来,有机会结识了袁世凯,两人一见如故,连徐世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钱都是袁世凯出的。

他33岁考中进士,又在翰林院坐了9年冷板凳,干的还是写材料的活儿,只是是给皇帝写材料。

终于等到了1897年,袁世凯向朝廷写了申请,希望能调42岁的徐世昌来天津帮助他,担任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官职听起来很厉害,其实还是写材料,是天津新军的军事文牍的负责人。

然而,在袁世凯手下,徐世昌如鱼得水,发挥自己擅长写材料、搞调研的优势,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操法详晰图说》等13册重要军事书籍,让北洋新军对其刮目相看,又因为其足智多谋,逐渐成为袁世凯的军师,一跃而成北洋军系统的第二号人物。从17岁到42岁,他足足写了25年材料。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徐世昌一路随行,护驾有功,从此又进入了慈禧太后的视野,在袁世凯等人大力推荐下,其官位一路升迁,先是担任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紧接着又升任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要知道这个地方可是大清国的龙兴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督抚联名上折子的时候,东三省总督都是要排在直隶总督前面的,也就是说徐世昌逆袭,排名排在了袁世凯前面。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朝对徐世昌的信任。

再后来,到了民国,袁世凯忍不住称帝的念头,终于称帝,封徐世昌为“嵩山四友”之一,模仿汉高祖刘邦的“嵩山四皓”,徐世昌断然拒绝。

1918年,徐世昌在北洋旧部的拥护下,当上“大总统”,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昌在当“大总统”之前,居然还给前清废帝溥仪上了折子,得到“恩准”之后才宣誓出任。

这也是天津人里面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吧,头像还被印在银元上。

天津博物馆的这幅徐世昌的书法,浑厚圆融,也算字如其人吧。

黎元洪。

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约法,召集国会。但实际权力则为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不甘于受段摆布,形成“府院之争”。

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请黎元洪复职。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无实权。

扩展资料:

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多次揖让,最终接受皇帝之尊号,准备成立中华帝国,打算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并拟定《新皇室规范》,其中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然而,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

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直至袁世凯对内宣布取消帝制帝号都未正式登基,年号洪宪仅在内部流传,对外仍称民国,故袁世凯还是民国大总统,滇军坚持要袁世凯下台。

-黎元洪

-袁世凯

徐世昌是怎么化解袁世凯小站练兵惹下的杀身之祸?

清末民初的袁世凯和徐世昌都是当时左右过国家时局的重量级人物。此二人在乱世宦途中曾相互帮衬,成就了一段历史奇闻佳话。袁世凯于咸丰九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