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的家族墓葬
王韶墓、其父王世规墓、妻杨氏、刘氏墓、子王廓墓、王厚墓都位于德安望夫山(即敷阳山),有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瑞熙博导和江西省文物局局长、白鹿洞书院院长孙家骅于1989年在《南方文物》第2期发表了北宋军事家王韶墓址考论文,另德安县志、王氏家谱、墓志可查。
应该是王世爵。 咱俩是一家的,我家家谱有记载。我祖王太在永乐二年(1404年)从云南迁至即墨。王世爵为第六世。但我家家谱只记载了六世王世爵之后到第十一世。大部分为王世爵亲生兄弟王世禄之后。详情可以继续问我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表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相关内容:
大槐树的移民传说当前已经广为流传,依据目前相关史料记载,移民从明洪武三年开始直至永乐十五年,将近50年时间,从山西移民前往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如制定“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移民规定,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移民传说。
山西大槐树人脚丫特征
古大槐树下的人,脚小趾指甲是复形的。
“大槐树人”,是指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局迁移到商南境内定居的人,俗称“山西大槐树人”,也称“北人”。
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定都金陵之后,虽结束了战乱局面,但因各地连年遭受兵燹和水旱灾害程度不同,中原地带十室九空,人口稀少,山川遍野,满目疮痍,大片土地无人开垦,生产力低下,官府无银粮可征;而山西南部则少受创伤,较为安定,难民大量流入。
特别是蒙古贵族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剥削,百姓不堪受压,加上干旱、疫病等,不得不向山西流入,造成山西人口猛增。明政府为加速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生产,增加税赋,便采取将稠密区的人向地旷人稀区迁移。
遂于洪武二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立移民局,多次大量征集移民,办理迁移手续。同时,号召地方官吏带头移民,并给以种种优待,移民户从各州县集中于大槐树,再迁到各落户点。
大槐树812个姓氏明细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其中有李氏家谱、王氏、张、刘、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沈、曾等等。
相传在古代,人们将“上厕所”叫“解手”的人们都是那里的子孙,而根据野史记载,我们的祖先都是被强行的移民的,明朝初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十分的稀少,土地都被荒废了,而山西洪洞县的社会一直都是十分的安定,经济繁荣昌盛,人丁兴旺!
就这样,这里就成为了外迁移居的首选的地方了,在但是,老百姓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很长时间的地方,于是,当地的官兵就把每个想需要迁移的人用绳系着,在路途中,人们大小便就会解开绳子,后来叫做“解手”。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有20次之多,有野史记载有18次,期间经历了金、元朝、、明朝、清朝四个时代,时垮了600多年,在当今,称自己祖辈是山西洪洞来的人有2亿左右,此外,有很多老辈人还去过山西续了族谱!
山西洪洞移民是哪一年
山西洪洞移民是1465。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祭祖节日
1991年4月,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举办。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
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
600多年的明朝,由于战争原因,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而这百万百姓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因此大槐树就成了移民史的见证,也留下了很多传说。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大槐树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庹指的是成人伸展双臂的长度,一庹为五尺,算下来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
令人遗憾的是,原来的大槐树早已和寺庙一起被汾水冲毁,后人在故址上立有碑文,上书“古大槐树处”,现在存活着同根生的第二代和大三代槐树。
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在口口相传,不忘自己的根基,祖辈之所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非常著名的明代移民的故乡,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成为了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而最能后代表家乡的,大概就是这洪洞的大槐树了。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虽然伤痕到处都是但是任然不失风骨和气节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虽然树木活的时间很长,汉代古槐已然消失,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也早已成枯干,但第二代新槐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如同移民子孙的不断的生生不息。
虽然这些人因为那是候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家乡,但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家永远是不管走了多远都不会忘记的地方,所以每一个洪洞人,虽然第一代移民带走了遗憾,但是后来的人也会回来把这个遗憾填上。
大槐树早已无存,至今所见的槐树是老槐树根生子,或者是子生孙。我家的族谱记载明确,第一句便交代说:吾祖乃山西人氏也,大明中年迫于生计,吾祖携三子始迁范县数月,后迁。大槐树歌好多人都会吟唱: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先生,他曾在山东某报的整版,写过明朝移民的专题。从那时我才知道:告别大槐树背井离乡的,不止我的先祖们,还有更多人的先祖们。他们被迫流落他乡,重建家园。大移民持续了很多年,先祖们被迫分散到了各地,但他们唯能记想的只有大槐树了!大槐树是游子的故乡,是见证悲欢离合的祠堂。它身躯尽管枯老,但它恩荫未亡;它深藏情根,根发新芽。无论岁月沧桑,它不计春回雪藏;它是一棵树,是先祖们奉为神灵的树;它承载的不止于那段悲史,更寄托了无尽的哀思;没有根糸,何来勃发?只有扎根,方能发芽!大槐树的根尽管卑伏于贫壤僻地,但它不呻吟,不抱老。日夜翘首,时刻牵挂着异乡的游子让我们替先祖们祝福吧,天老地老情未了!愿大槐树长青,愿先祖们安眠!
山西省洪桐县的大槐树是中华民族的根,它像征着人类起源的摇篮。每年都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寻根问祖。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的照顾维护下,槐树的四周修建的围栏上!树身树枝上挂满了前来寻根人的祈福留念的红色彩带。
洪洞大槐树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魂!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大槐树公园每年都有很多中国人前来寻根问祖!我们都是中国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不饶弯子的回答:传说中的大槐树早就不在了!民国年间,那里除了仅存的一颗二代槐树,杂草丛生,什么都没有。民国后期,有附近乡绅向社会捐资建了一座不大的石质碑亭。现在看到的三代槐树是“原装的”,除此都是近年修建的。
我是安阳一个民间古树保护协会的。2001年去过洪洞大槐树,现场有一个水泥包裹的死了槐树树干,树龄约200多年左右,旁边一活棵说是死去槐树的根萌发的,目测有50-80年左右。别的没有古树,现在的巨大古树是假的,水泥做的。
大槐树还在,每年来寻根的人不少。
都谁是王仲和的后代,从山西迁至河南郑州北大双桥,王氏三槐堂,者,其,乃,而,以,若,则,所,多,济,庆,绍,毓,生,文,光,家,法,延,长。后续,,诗,书,礼,议,振,国,顺堂。
明朝时候,有一个逃难的落魄家族,姓柳。因为祖上战乱,饥荒,散失了土地,成为流浪家族,一路流浪,从四川流浪到湖南。为了生计,他们从事商业,手工业,私人贩子。后来,加入了强盗团伙,杀人抢劫,当地其他家族深受其害。官府把强盗团伙剿除以后,众人看柳氏家族可怜,就划分了一片无人居住的贫瘠小土地给柳氏族人。
过了三四代人,柳氏家族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硬是把自己的贫瘠土地治理成了一片富裕的良田。柳氏酿的酒比别人的甜,柳氏种的棉花特别多,柳氏种的粮食比他人多,柳家的聪明人材也比其他家族多。
当地有一个姓王的大地主人家。老地主忠实厚道,虽然自己的眷属,家仆也被劫匪王氏杀了好几个,但是看柳氏无依无靠,就没有过多计较。后来,王姓地主家的后人堕落了,安逸了,家道中落,甚至不如柳氏家族。很嫉妒柳氏家族。
1一天,各个氏族在村社上比试武艺,刘氏家族和柳氏家族派出人选,相约比武。王氏家族的人(王耀)和柳氏家族的人(柳真元)担任筹备的人,王耀暗中在刘氏家族的备选人的汤里下毒,刘氏候选人比赛中毒性发作,王耀却归罪于柳真元。欺骗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很多人开始怀疑柳氏家族。
2柳姓家族的后人特别孝顺。清明节的时候,柳氏后人祭祀祖先,王氏家族就对大众说,柳家族的人以前杀人越货,是坏人,柳氏后人祭拜祖先是别有用心,不承认历史。
据20xx年1月,重修《太原王氏族谱》卷二(附录一)记载:“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天下一统,削平胡元。至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因西三府:济南、兖州、东昌遭元末兵戈之害,人民逃亡,田地荒芜,尽是荆棘,旨上将土居人户坐为军籍。令东三府:青州、登州、莱州临海等处户繁丁多者,迁徙西三府。彼时,孝思、孝敬祖不在被迁之列,仍居福山,惟我孝忠、孝礼祖,即于是年承王命,迁于馆陶县。彼时二祖西行,实难离家,奈圣旨不敢违背,乃携妻抱子洒泪而行。孝思祖遣亲子舜、孝敬祖子幼,乃遣义子伯元相送至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令祖去城东常氏庄下屯。舜、伯元同二祖各开荒熟耕,繁衍生息俱未回籍。祖殁后卜兆新茔。自孝礼、舜祖后,家业兴隆,人口繁盛,现星散卫运河畔,冀鲁两省,传宗36代,人口达数万之众。”
如今,在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杨坟村的旷野上,巍然耸立着孝忠、孝礼、舜、俊四祖的墓碑。孝礼祖的墓碑头上对称刻着两条龙,活灵活现,龙口下面的“福山王氏”四个大字,虽然有些模糊,却能够辨认清楚。
20xx年5月2日,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源远流长的“福山王氏”家族数百年来励志自强、建功立业的风雨历程;展示福山始迁祖王鉴后裔,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的光辉形象;歌颂“大碾王”王伦、王信祖支脉族人在人生的大道途中,共赴时艰、相濡以沫、呕心沥血、不懈努力的创业精神。我和族人敬达叔、婶子申荣梅、小弟佰哲,驱车前往了烟台。
经过一天地奔波,直到下午六时许,方才到达烟台,族人国风叔盛情款待。我本来想,第二天到始迁祖居住之地福山看看,却未料敬达叔有急事需要连夜返回。国风叔只好把1998年5月15日,其父亲王盛之调查谨志的《诸留王氏家族志》复印件送给我们。我们也把《太原王氏源流探析》一书,以及电子稿,拷贝到国风叔的电脑上,便匆匆告别了,留在我心间的是一缕深深的遗憾。
回到家中,我认真阅读了《诸留王氏家族志》复印件。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春二月,已85岁高龄的孝斌祖第九世孙鼎任和第十世孙骐(《福山县志》亦有鼎任和骐的名讳记载),校并书的《王氏家谱》中发现,对我始迁祖孝忠、孝礼,亦有记载:“吾始祖之来也,甚远,其讳俱失。传至凡孝字者亦甚多,有孝真、孝义、孝英、孝思、孝敬、孝忠、孝礼等讳。”王隆兴(字盛之)撰写的《祖籍渊源调查记》如此记载:“洪武年间移民时,与吾一世祖同辈的王孝忠、王孝礼奉旨分迁馆陶县。吾家谱这一记载与《明史》正相吻合。是孝忠、孝礼的后人,于清康熙年间委其亲戚,时任福山训导的张风翥,捎谱来福山寻祖认宗的,并不是吾王氏,由馆陶迁来福山的。”这样的记载,恰与我们的《太原王氏族谱》相一致。
由此可见,我们馆陶的“福山王氏”与烟台福山的王氏,600年前是一家确定无疑,感情的距离一下子便拉近了。但是,孝斌与孝忠、孝礼祖之间的关系如何,无从考证。
20xx年10月4日,为了摸清这一链条的关系,国风叔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驱车从山东烟台来到河北临西。我和敬达叔陪同国风叔,先后到山东临清烟店镇王集村、八岔路镇杨坟村,与族人交流情况,并到孝忠、孝礼、舜、俊四祖的墓地拜祭。尽管费劲不少,依然未能摸清这一链条的关系,也同样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个问题,一直成为我和国风叔心中的一个结,久久不能释怀。
20xx年5月1日,敬达叔在婶子申荣梅身患重病,已经不能独自行走的情况下,执拗地让三女儿婷婷和女婿张贵涛陪伴着,同我一起第二次前往山东烟台,国风叔依旧是盛情款待。第二天吃完早饭,国风叔便亲自驾车,陪同我们前往了福山。
福山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约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遗迹。福山亦是东夷文化发祥地,目前境内就有:邱家庄、臧家、东风等新石器遗址,属龙山文化时期,距今6000余年前。1983年,烟台专区撤区改市,福山县更名为福山区,至今没有变动。
经国风叔联系,我们又认识了福山的族人家良叔。在他们的陪同下,我们首先来到大屋村。大屋村紧邻公路,交通方便,村边立有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刻有“大屋”两个白色大字。据悉,石碑背面的村名来历记述有误。
《诸留王氏家族志》之《祖籍渊源调查记》第八节,有这样的记载:“大屋村吾族王氏第一世王红道,第二世‘凡’孝字名孝思,以下有凡‘士’字、凡‘承’字的,至今已传至十九世。可以看出,该村起初‘凡’孝字与吾村相同,但是世数就有差别了,他的第二世与吾第一世乃是一辈人。”
看来,已经没有家谱传承下来的大屋村族人,也没有办法与我们这支王姓接续了。但是,站在通往大屋村的道路上,我依然感觉到亲切,遂与敬达叔分别在标示有“大屋”的石碑前摄影留念。
接着,我们来到了王家茔遗址,这里已经没有一户王家人居住,成为了一座五环彩瓦厂。
国风叔详细介绍说:“王家茔在门楼村后里,祖茔传说百亩,茔后有大屋村,而且,大屋村名也是由我家起名。在1739年时,住在大屋村的人都是我们本族的,现在,门楼村距茔地约有一里地,距现大屋村约有3里地。大屋村我也走访过,根据我父亲说的,我和家良叔也约见过几位老人。有一个老人80多岁,他说,他小时候见过一世祖的画像在堂里,一个红光满面的大胡子。二世祖王孝思,在家谱里见过,一世祖叫王红道。我分析,王孝思就是王舜父亲,一世祖找不到就弄个王红道顶替。在1753年,王琪续家谱时也说过,大屋村属九甲,当时凡永字的与我九世祖同辈,凡大字的与王骐同辈。我十世祖,当时门楼集叫六甲,凡承字者与我三甲九世祖同辈,凡尔字者与我十世祖同辈。所以,当时门楼村及大屋村所住的都是我王家本族人,门楼村现在已经找不到我王家本族人了,大屋村还能找到我王家本族人。下次来,我们一起去大屋村找几个老人聊聊。我家从第六世祖开始迁移诸留王村,但茔地一直由我这一支管理。解放以后平坟,我们这一支还种粮,诸留王村离坟地约有6里地。我觉得,我这一支是王孝思后人,王孝思就在大屋村居住过,或其小儿子在大屋村居住。大屋村家谱我一直在寻找,找到大屋村家谱三世祖是谁,一切就明白了。”
我兴奋地说:“我期待着有机会再来福山寻根问祖,更期待着我们的世系传承,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
站在王家茔遗址的空地上,我们叔侄四人照了一张“全家福”。
离开王家茔遗址,我们直接插到了门楼村的最深处。这里只有一条主街,其余的均为狭窄的小街小巷,宽一点的小街巷,仅仅能容纳一辆小车通行,窄一点的小街巷,就只能由行人来往了。许多老房子都年久失修,墙皮脱落,房顶坍塌,笈笈可危,没有人居住了。有的老房子却有人居住,过年时贴在门框上的“欢乐幸福家,平安吉祥地”;“财源滚滚来,鸿运腾腾起”的对联依然火红。有的主人看见我们在小小的街门口照相,感到稀奇,便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笑答,寻根问祖。问起他们的姓氏,无一家是王姓人,我的心中不免滋生出一种寒凉之意。
凝视着古老的房屋,我的思绪回溯到700多年前:始迁祖王鉴,原居莱阳,其父溺水后,为避兵燹,年仅8岁的鉴祖,于元朝年间,随80有余的祖母赵氏和母亲周氏,依依不舍地痛别亲人,背井离乡,由莱阳徒步前往福山县,十天方才到达,投奔在祖姑父汪洪源(《福山县志》有其名讳记载)门下。尽管亲戚之间数十年不相往来,老祖姑已故去20年矣,但祖姑父汪洪源还是给予衣食。居住数日,又寻访至少祖姑父孙光祖处,年已70的祖姑唤子孙佩曰:“实系至亲,宜认之。”于是,孙公、汪公互相周济,母子有所倚居。二年,祖母赵氏辞世,鉴祖亦在福山县渐长成人。20岁时,即跟从表祖孙佩学习工业。举至弱冠,渐有积蓄,治买田宅,家道稍丰,后经表祖孙佩介绍,始配福山县门楼村居民林英(先人原为金巡海统驭使,因金朝内乱辞官不仕,林英不愿袭替,隐居福山村落,有田三百亩,家业稍丰)之女为妻,并入赘其家。鉴祖下传四代,至人称“大碾王氏”的王伦、王信兄弟,仍居住在门楼村。
“友明你看,这里快要坍塌的老房子,是不是我们老祖宗居住过的?”敬达叔的问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我认真地说:“也许是吧。”
1924年《王氏族谱》记载:“大碾王氏祖居门楼村,原与狗塔村相近,前后相去三里。”2007年《太原王氏族谱》前续卷一记载:“门楼村与狗塔村,相距三里,汪公(洪源)居前村,我王氏居住后村。”《诸留王氏家族志》之《祖籍渊源调查记》第五节,如此记载:“据大屋王华民回忆,原有其家谱亦有‘大碾王、莱阳迁来狗塔村’等记载。这也是祖居门楼村历史长远的一个佐证。”族谱记载如此吻合,说明祖居门楼村确信无疑。
可狗塔村呢?查无此村名,《福山县志》亦未有记载。国风叔介绍说:“我叔分析,狗塔村不是门楼村,应该是汪格庄,离门楼村不到3里地。”由此分析,汪格庄应是汪洪源的居住地。1958年,建门楼水库时,37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便分成了东西两个汪格庄。
那么,狗塔村在哪里?在国风叔和家良叔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山东烟台福山银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站在一条宽阔的大坝上,国风叔手指着远方的一处水域说,那里就是狗塔村遗址。再回头凝望门楼村,也就是三里之遥。距离是对上了,可村名依旧是个迷。不管狗塔村是否存在,我现在就站在了祖居之地的这块热土上,心里还是感到格外激动和兴奋。我独自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坝下,背靠狗塔村遗址留下一张影后,又与老王家的三位叔叔,在大坝上背靠狗塔村遗址,面对门楼村方向合影留念。我们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身影,与生命的祖根之地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从狗塔村遗址返回途中,路经门楼村时,我特意让车停下,在“门楼村欢迎您”的标志牌前,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走出门楼村地界的瞬间,我心中蓦地滋生了一种故土难离的感觉……
王韶的家族墓葬
本文2023-09-22 12:13: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