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拳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拳谱,第1张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是由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在陈式太极拳老架的招式中,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由其本人修改,其子陈照奎定型的套路。以掤、捋、挤、按手法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手法运用为辅,动作力求柔顺,拳架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手法之变,身法中正自然,具有卓越的技击、健身、养生作用。

拳 谱

第1式 预备式 第42式 掩手肱拳

第2式 金刚捣碓 第43式 小擒打

第3式 懒札衣 第44式 抱头推山

第4式 六封四闭 第45式 三换掌

第5式 单鞭 第46式 六封四闭

第6式 第二金刚捣碓 第47式 单鞭

第7式 白鹤亮翅 第48式 前招

第8式 斜行拗步 第49式 后招

第9式 初收 第50式 野马分鬃

第10式 前螳拗步 第51式 六封四闭

第11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52式 单鞭

第12式 再收 第53式 双震脚

第13式 前螳拗步 第54式 玉女穿梭

第14式 掩手肱拳 第55式 懒札衣

第15式 第三金刚捣碓 第56式 六封四闭

第16式 撇身捶 第57式 单鞭

第17式 背折靠 第58式 运手

第18式 青龙出水 第59式 摆脚跌岔

第19式 双推手 第60式 金鸡独立

第20式 三换掌 第61式 倒卷肱

第21式 肘底捶 第62式 退步压肘

第22式 倒卷肱 第63式 中盘

第23式 退步压肘 第64式 白鹤亮翅

第24式 中盘 第65式 斜行拗步

第25式 白鹤亮翅 第66式 闪通背

第26式 斜行拗步 第67式 掩手肱拳

第27式 闪通背 第68式 六封四闭

第28式 掩手肱拳 第69式 单鞭

第29式 六封四闭 第70式 云手

第30式 单鞭 第71式 高探马

第31式 云手 第72式 十字摆莲

第32式 高探马 第73式 指裆捶

第33式 右擦脚 第74式 白猿献果

第34式 左擦脚 第75式 六封四闭

第35式 蹬一跟 第76式 单鞭

第36式 前螳拗步 第77式 雀地龙

第37式 击地捶 第78式 上步七星

第38式 翻身二起脚 第79式 退步跨虎

第39式 兽头式 第80式 转身双摆莲

第40式 旋风脚 第81式 当头炮

第41式 蹬一跟 第82式 金刚捣碓

第83式 收陈氏家谱

陈氏始祖:陈卜

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陈氏第九世:陈王庭(陈式太极拳始祖):太极长拳

陈氏第十世:陈所乐,陈汝信,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陈氏十一世:陈正如,陈光印,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恂如、陈申如;陈汝信之子大鲲、大鹏

陈氏十二世: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十二世的陈善(字嘉谟)

陈氏十三世: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三世的陈毓锦(字尚)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即太极拳大架(又名炮拳或炮捶)一、二路。教有名弟子扬露襌。十四世陈有本创立以劲走立圆、手走小圈的套路新架(即小架)。十四世陈有恒。

陈氏第十五世:陈耕耘,字霞村(陈长兴之子);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杨式太极拳。陈有恒之子,兄弟三人(伯甡、仲甡、季甡):陈仲甡(1809~1871),字志曛,又字宜箎,号石厂。陈清平(1795~1868),赘婿於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世人称为赵堡架(小架里的“圈”架)。(其弟子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延、李作智,分别创衍出了武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腾挪架。)

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

陈氏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陈子明

陈氏十八世:陈照丕(1883一1972),字绩甫;

陈发科之子陈照旭、陈照奎(陈照奎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陈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发科传人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

陈氏十九世:陈小旺(陈照旭之子)、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均为陈照丕所授弟子,合称为陈家沟的“四大金刚”)

若说“正宗太极拳”,莫过于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

因为,太极拳缘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始于武禹襄、杨露禅。

约1848年前后,杨露禅再次来到河南,拜访了陈清平。二人切磋交流,陈清平以渊博的内家拳理,为杨露禅释疑解惑,即杨露禅“得拳理于赵堡”,形成了近代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约1852年,武禹襄(1812~1880年)学艺陈清平,又称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说陈清平授予的,因此还闹得和兆元不高兴)。武禹襄回去后,创编“十三势架”,形成了“武氏太极拳”。李亦畲在咸丰癸丑(1853年)随母舅武禹襄学拳,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秋二十六日手书完成了三本太极拳谱,就是常说的“老三本”,于是,就有了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太极拳”套路名称。

太极拳派别介绍

 引导语: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以下是我整理的太极拳派别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

 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蒋发(1574~)所创。

 蒋发是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小留村人,二十二岁时在赵堡街与村人共同练拳,适遇山西太极宗师王宗岳一行二人。王宗岳宗师发现蒋发的习武资质良好,适于培养,并在蒋发恳求拜师之真诚感动下,允收为徒,带回山西家中亲自培养。经过王宗岳宗师七年的倾囊相授,终成一代太极名师。

 传承脉络:蒋发—邢喜怀—张楚臣 —陈敬伯 —张宗禹—张彦 —陈清平—和兆元—和庆喜

;

当今太极拳,始于杨露禅、武禹襄。之前没有太极拳之说。

杨露禅说“陈长兴是蒋发的弟子”,练的是“绵拳”;蒋发在陈家沟只有陈长兴的一脉相传,陈家沟其他人不会太极拳。因此,在陈长兴之前,陈家沟流行通背缠拳。

而,陈有本(1780-1858)学的也是通背缠拳,当时称“炮捶陈家”。

陈长兴创编了一路、二路拳,紧接着通背缠拳就失传了。而且还跟通背拳的招式名称相合,这不是巧合。

1928年,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出版《炮锤》一书。1933年,《陈氏太极拳图说》出版,成为陈式太极拳理论支撑。

陈鑫在《太极拳图画讲义》的“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原序>中记述:“有本三十六岁始业拳,至晚年学业湛深”。“业拳”指的应是学拳。也就是说,陈有本三十六岁开始专门学拳,到了晚年,功夫才达到精湛的程度。据《陈氏太极拳志》卷一32页云:“陈有恒(1773—1819)……壮年溺于洞庭。”并说陈有本在“兄亡后,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更加精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自成一脉"。 这创新,自成一脉需什么条件、时间?

《序》中还有记述,陈有本“以是艺传我先大人仲甡、先叔大人季甡”,可兼陈有本专门教的弟子中没有陈清平,只属于“有所得”之人。所谓“门人”就是普通学员,并不是拜师的弟子。

陈清平(1795-1868)幼时已习太极拳,青年时已成名手。“青年时”指的何时?《陈氏太极拳志》卷二313页有说明:“十九岁”。即陈清平于1813年“已成名手”。这时陈有本还没有专门的闭门练拳,功夫尚浅,不足为师。

杜元化说“陈清平在幼时跟张彦学拳”。而到32岁以后,又跟陈有本学了炮锤,当时陈耕耘也在那儿学。多方学拳,很正常。

陈有本教拳,也会先看学生会什么。于是,陈耕耘、陈清平的太极拳法引起了他的兴趣。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参悟研究,最终改编出了“小架”。

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师兄弟”的关系。其渊源,皆源于陈长兴的传授。

那时,陈长兴将所学“绵拳”传授给了杨露禅,之后,杨露禅又“得拳理于赵堡陈清平”,在1852年,好友武禹襄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抄录一份给了杨露禅,杨露禅在北京又去请教过白云观道长(有的说:他得到了陈荫昌道长的指导)等,形成了太极拳体系,成为“杨氏太极拳”。

陈长兴在传授杨露禅之后,忙于走镖,无暇指导儿子陈耕耘习武;陈耕耘只好去求教陈有本,学到了通背十五红“炮捶”,刻录练功,一年后,可以帮父亲陈长兴走镖;闲暇之余,陈长兴指导陈耕耘,将通背炮捶改编成“绵拳手法”,并重新梳理拳术,定型出一路、二路拳,成为一套拳。这就是后来的“陈氏太极拳老架”。

至于陈式太极拳小架,是陈有本得自赵堡陈清平。那时,陈耕耘学有所成之时,与陈有本对练,陈有本深感陈耕耘的劲力忽隐忽现,遂去拜访了陈清平。而,杨露禅也拜访过陈清平。拳术方面,还是类似于”师兄弟”的关系。(那时,学武交流,互相帮忙,是很正常的事 ,并没有必须严格师徒的关系。)

总结: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皆源于陈长兴。

陈氏 太极拳 目前分为两支,大架和小架;大架又分为新架、老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欢迎阅读!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针对大架、小架哪个是陈王庭之原创的传统拳,不仅在陈家沟,乃至整个陈氏太极拳界争得不亦乐乎。陈家沟三百年的良好传拳风气早昨日黄花,门派成见严重阻碍了太极拳的全面传承,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啥要争利益所在!

小架和大架先后的考证。现在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有不少人云亦云的说法:小架是陈有本创编的,大架是陈家沟的传统拳,还有的说大架是陈长兴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大架。

西安有不少抗战和抗战后逃难去的陈家沟村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小架最接近陈王廷的原创拳。其中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曾跟陈发科学拳多年的陈西照大师回忆说,当年发科公曾对他讲小架在先,大架在后。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当年陈立清为求证此事,亲自 拜访 杨露禅后裔杨振铎,问当初杨露禅跟陈长兴学的是大架还是小架,杨振铎答:小圈(小架)。杨氏的最高功夫都是练小架产生的。如果不信,各位看看杨氏太极拳是接近于陈氏大架,还是陈氏小架另外,杨氏太极,现在有大架,中架,还有小架,还有杨氏老六路等。陈王廷原创拳可是五路拳,五路炮锤的。如果杨氏不是源于陈氏小架,杨氏的那么多拳架和套路,难道都是杨露禅通过陈长兴那一路拳创出来的吗这事好像没听说过!

解放之前,陈沟大部分人练的还是小架,仅耕耘公一门习练大架。“”时期,陈式太极被列为&ldquo;四旧&rdquo;,传承人成为批斗对象,尤其小架传承人们大都成份不好,被游斗抄家,被整得噤若寒蝉,朝不保夕,谈何练拳教拳!大架代表陈照丕顶着被上纲上线批斗的压力,毅然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大架人才。

陈家沟目前流行的大架,主要是由陈照丕传下来的老架拳架。陈发科的新拳架经陈照奎回陈家沟有所传授。洪均生和冯志强等陈发科弟子的拳架与也与陈家沟的大架差别很大。从走劲行架的特点上看,杨、孙、武、吴、赵堡等更相似于陈氏小架(包括大架的洪均生)。没有陈照丕,就没有陈氏太极拳老架今天的繁盛,在此诸位练老架的务必诚心感谢。但是,陈照丕一不该将陈有本所著的《太极拳十大要论》《打手要言》等篡改为陈长兴所著(仍有陈有本原作为证),以致后人以讹传讹;二不该丢失陈鑫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原著手稿。其实真正得到陈发科真传的就2人,一是陈小旺的父亲陈照旭,还有一个陈茂森,但他们都没传人。

现实是一个玩笑:当代一些大架太极拳代表们都一致著书说明大架先于小架,陈氏祠堂也这么铭记,包括里面的先世塑像的位置主次都弄颠倒了,所绘的太极拳图也主次颠倒,有关小架的传承内容用的笔墨更是吝啬。

小架(即陈氏传统的拳架),历经300年来的锤炼,理论完整,技术臻善,虽经&ldquo;破四旧&rdquo;&ldquo;“”&rdquo;浩劫,依然得到稳当的保存和传承,陈鑫的《图说》理明法备,成为所有门派太极拳的学习宝典。大架作为中途一分支,尚无形成文字的理技体系,尤其至陈照丕晚年回村教拳时期,老架的高层技术几乎堙没。“”后之所以选择推广大架而不是小架,其一是由于陈照丕前期在村内的推广,当时的年轻人大部分跟他学大架;其二是小架的几个代表都还是诚惶诚恐,不敢出头,不敢与大架的代表们抗争。但是,陈沟人们心里都还是最清楚不过了。“”的时候又是谁白天在批斗小架的宗师,晚上却又逼人家教拳

到陈照丕时期,老架出现了断代。就连陈照丕本人,村子里有&ldquo;他不会推手&rdquo;之说,所以后来四大金刚求学于陈照奎,他们学到了多少东西暂且不表,但看与陈瑜的拳架相比,功夫层次相差不少。这是他们不愿意说的事。后来就转向学习小架,这也是四大金刚开始拉开距离的转折点。他们谁也不声张各寻拳师,悄悄学习,收获各异。小架成了争抢的宝贝,有人为了获得小架&ldquo;真经&rdquo;,甚至政治和武力并用,批斗和抄家手段都用上了,结果还是徒劳。直到现在,老架的技术层次还是残缺的、粗糙的,广泛的技术问题有:象&ldquo;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屈膝松胯&rdquo;等基本的要领都练错了;练拳多年不知何为内功;出现膝盖疼、腰腿疼、胸肋闷等负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30年,大架(老架和新架)在全国遍地开花,极为盛行。人们一提到陈氏太极拳,就等于是大架,认识小架的寥寥无几。而外面人学的拳架也越来越偏离&ldquo;功夫和技击&rdquo;的主题了,流行于娱乐和表演。所以,大部分人学到的,都是身子乱舞,作势作态,外行人看得眼花缭乱,实际是毫无内涵,腹中空空。包括马云、郭广昌、吴京等,他们练的拳架,表演娱乐还是可以的,他们是否能达到&ldquo;理明法备&rdquo;、修身养性的层次值得怀疑。

小架是陈氏家族真正的传统拳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陈家沟有&ldquo;五层功夫五套拳&rdquo;的传统拳法,目前仍然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架拳家庭内部严格传承,小架拳到现在还是5路拳,我们在网上能看到4路。而大架自陈耕耘以来一直就是两套拳:一路和炮捶。

因为小架精细,要求静有形、动有法,一招一式必有理有法,讲究内在的、无形的心法,而你练太极拳不正是要学习这些东西吗你若掌握不到这些核心要领,又谈何功夫谈何悟道大架粗糙,浅显外漏,陈家沟村人称其为&ldquo;马房架&rdquo;,小架理法高深,村人称其为&ldquo;书房架&rdquo;,不是没道理的。

各种 武术 套路、拳架,本无优劣之分。但看其中有无内涵,拳架之层次高下就立见分明,习拳者有无收获、有多大的收获不问即知。小架所传的&ldquo;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宁进不退,下在上先&rdquo;等很基本的入门要领,许多练大架的闻所未闻,很多年仍然不会功夫,甚至练出一些病症,就是直接证明。有人曾说,陈发科的功夫造诣名震京师,晚年时回到陈家沟,看到陈克忠练的小架拳后,大为叹服,震动很大,说自己&ldquo;走了大半辈子弯路&rdquo;。大架传承至今,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以及历史时政的影响,传承人出现断层,技术丢失严重,甚至后来发生了陈氏家族邀请外姓人冯志强来陈家沟传授大架太极拳的荒唐事。

现在练大架的代表传人,即使有人想练小架,遗憾的是,时代不同了,当今商业化时代,小架的传人们抱着葫芦不开瓢。毕竟,在陈家沟,族内的大架和小架无言的利益冲突已经积淤成鸿沟。

另外,练拳打拳,习惯对人的影响与制约力也很强大。打个比方,长期喝惯假茅台酒的人,你突然有一天给他喝真茅台酒,他会说是假的,太极拳亦复如是。小架的外形朴实无华,干净简洁,毫无娱乐性成分,所以,习惯于大架的拳友,初看小架,常常不以为然,甚至排斥。因为他们看的是外形是否漂亮,也有人出于利益,诋毁小架,误导拳友。

在当今非尚武时代,大部分人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保健养生、修身养性。都知道太极拳保健养生效果好,能懂其理习其法者,寥寥无几。所以,练拳,要练个明白,要掌握其内涵,一静一动,皆有法度,皆有妙境。

对于太极拳的"架式",陈氏族人容易达成共识的说法是:陈王廷创拳后的很长时间里,陈氏太极拳只有一种架式。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览遍全书并没有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但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当年杀"大头王"的陈仲甡、陈季甡是陈有本的侄子,陈鑫是陈仲甡的三子,他们都是小架传人,所以笔者推测《陈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可能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之分,而是在训练 方法 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走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族人公认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根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名士多出其门",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hellip;&hellip;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罩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已经存在。小架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因为传承者多有 文化 ,因此又叫"书房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护镖在外,并无时间教导他练拳,耕耘遂求教于族叔陈有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拳的架型给予放大,有本亲自辅导,耕耘苦练,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新的架型,陈耕耘苦练一年有余,终其所成,形成了一种走大圈的新的太极拳之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以及传统小圈的练法打法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圈架、大圈架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发科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了加以区别,将以此走大圈的练法打法之架型叫&ldquo;大架&rdquo;,将走小圈的传统练法打法称为&ldquo;小架&rdquo;。

值得注意的是"小架"传人有不少人也会"大架",并坚持认为陈氏太极拳只有一套,并无"小架"和"大架" 之分,只是练法不同。而"大架"传人则宣扬"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这一观点写在了在陈氏家庙内的太极拳起源说明中,因此流传很广。然而有趣的是,在修建家庙过程中产生的宗族事务理事会中倾向小架的力量占大多数,虽然对此心中十分不认同,却无可奈何,显示了当代"大架"传人在陈家沟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较为强势的话语权。

不过"小架" 传人隐忍的态度是值得推敲的,据说刚开始办武术学校时,官方的体育管理部门也了解到陈家沟太极拳存在两种架式,曾征求意见,究竟教哪一种。对于这个问题家族内部也有争论,当时陈伯先(大、小架均练)提出 "大架在朝,小架在野"的建议,于是太极拳学校对外只教授"大架"。在一次家族内部论拳的小聚会上,陈伯先意外发现陈鑫的徒弟陈克忠"手高"(在此之前陈克忠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展示过自己的功夫),他喜出望外,为了使陈家沟小架后继有人,他就极力动员陈克忠出来教拳,在此之前村内仅有陈伯祥随他练拳,陈伯先当时白天在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教务工作,晚上到陈克忠家里张罗,自己也积极学习小架,那时在村中形成了"小架"和"大架"共同发展的局面,可是好景不长,陈克忠因为富农的成份屡遭批斗,这一次教拳更是罪加一等,1966年刚刚58岁的陈克忠因为传授太极拳而死于这场运动之中。同时期教练大架的陈照丕也被批斗,以至于差点儿投井自杀。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拳谱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是由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在陈式太极拳老架的招式中,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由其本人修改,其子陈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