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字的由来及发展
壮语简介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
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
由于长期与 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
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
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
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
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
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
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
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
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
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
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
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
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
"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
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
建国后,人民 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
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
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
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 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
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
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
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
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
今姑记临桂数字。
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
□(音矮),不长也。
□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
□(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
□(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
□(不+生)(音终),人亡绝也。
(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
(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
□(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
闩月(音撺),门横关也。
他不能悉纪。
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
"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
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
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
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
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
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
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
"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
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
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
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
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 壮族拼音文字。
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
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
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
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
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
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一个家谱有很多种,具体如下:
1、欧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4、牒记式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 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扩展资料: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考资料: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扩展资料:
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 "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二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
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三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四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五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七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八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九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十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参考资料:
-族谱
古壮字也叫土俗字,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另外,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古壮字的构造方式,是借、仿、创三者结合。借,是借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汉字六书中的方法。创,是再创造文字。古壮字的构字方式,大体有如下4种:1、形声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意符组合而成的字。2、会意字,是利用汉字本体的意义,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是以两个以上的汉字合并而成的字。3、借汉字,是直接借用汉字。有借音和借义两种。借音是借用汉字的正者或谐音来记录壮语字。一经借用,其原来汉义不复存在,而是表示壮义了。另一种是借音借义字。是既借音又借义的字。4、象形字。是依物赋形,依事描样,以简单而富有概括力的笔画,勾画出物体的基本形象。
古壮字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时期。壮族民间普遍用它来记录或书写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家族、契约、讼诉、经文、记财等,为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至风土人情,提供了可资的文字材料。
这与广西成为中国领土长达2000年有关,壮族受汉族的强烈影响是在明、清,特别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在清朝仍然有禁止汉人进入壮族地区的禁例,处于以夷制夷的考量,对壮族的土地有一定的保护政策,如《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从清后期的白山土司志就可以看出当时壮族的大部分人是不会讲汉语的。但清朝后期随着西方的影响加剧,清朝加强了近代化的进程,移风易俗成为清末、民国的政策,壮人中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增加,有一部分人已经丧失了说壮语的能力,尽管其所使用的西南官话仍有个别壮语残存。但现柳州、来宾、特别是河池、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壮族仍然使用壮语,壮族也不是没有文字,至少在唐代壮族先民就使用汉字六书构字法创造了方块壮字,壮语称为sawndip,一直在民间沿用至今,但只掌握在少数壮族知识分子手中,用于书写山歌、道经等用途。但因为各地方言不同使用的文字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西里尔文字的壮文,在80年代改为拉丁字母的壮文,但因为广西政府没有推广普及这种壮文和标准壮语,因此这种文字也只是在少数人中使用。壮族在乡镇和城市居住的人都普遍使用双语,即壮语和汉语方言,主要有西南官话和粤语两种汉语方言,个别地方会讲客家话。但农村只有3、40岁以下的人才会讲汉语,除了早就丧失壮语而转用汉语方言的地方外。壮族中掌握多种语言或方言的人很多,例如同时掌握壮语,普通话、西南官话、粤语的,如果临近有其他民族的,也有掌握其他民族语言的人。如果会说汉语就等于是汉化的话,壮族城市人口中汉化的程度较高。
家族谱、家庭结构图、家庭社会关系图是同一个意思吗
不是的
家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庭结构图也称家庭树或家庭图谱,是以图形来表示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家庭结构图可以直观地提供有关家庭历史、婚姻、伤病等重要家庭事件、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互动状况等重要信息 在家里的关系中你可能是儿子、女儿或者是父亲、母亲 在社会中的关系你可能是朋友、敌人、上司、下属、密友、闺蜜、哥们儿、姐们儿、竞争对手、战友等等 求家族关系图祖 祖 外祖 外祖
母 父 父 母 │ │ │ │ └—┬—┘ └—┬—┘ ┌———┬┴——┬————┐ ┌————————┬┴————┐ │ │ │ │ │ │ │ 姑 姑 婶 叔 伯 伯 父 母 舅 舅 姨 姨 丈 妈 婶 父 母 父 亲 亲 舅 妈 妈 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表 堂 堂 弟 弟 嫂 哥│自│ 姊 姊 妹 妹 │ │ 兄 姊 兄 姊 │ 妻(夫) 表 表 弟 妹 弟 妹 媳 弟 嫂 哥│己│ 姊 夫 妹 夫 兄 姊 │ │ │ │ ┬┘ │ │ │ │ 弟 妹 └┬┘ └┬┘ └—┬—┘ └┬┘ └┬┘ └—┬—┘ ┌ ┴—┐ └——┬—┘ ┌┴┐ │ │ ┌——┴┐ │ │ 媳 儿 女 女 │ │ 侄 侄 外 外 妇 子 儿 婿 甥 子 女 │ │ 甥 女 └┬┘ └┬┘ ┌┴┐ ┌┴┐ │ │ │ │ 孙 孙 外 外 孙 子 女 孙 女 求一份家族关系表家庭关系称呼总汇 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 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 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三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舅爹 )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 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 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侄子:兄弟的儿子。 侄女:兄弟的女儿。 外甥:姐妹的儿子。 外甥女:姐妹的女儿。 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 大伯子:丈夫的大哥。(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 大伯娘:丈夫的大嫂。(口语称呼叫大嫂即可) 其余哥哥以此类推。 小叔子:丈夫的弟弟。 小婶子:丈夫的弟媳。 妯娌: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 大姑子:丈夫的姐姐。 小姑子:丈夫的妹妹。 大舅子:妻子的哥哥。 大妗子:妻子的嫂子。 小舅子:妻子的弟弟。 小妗子:妻子的弟媳。 大姨子:妻子的姐姐。 小姨子:妻子的妹妹。 连襟: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也叫:担儿挑、一般沉。 公公:丈夫的父亲。 婆婆:丈夫的母亲。 岳父:妻子的父亲。(也叫:丈人、外父) 岳母:妻子的母亲。(也叫:丈母娘、外母)编辑本段亲戚称谓直系血亲 o 父系1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2 高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o 母系1 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2 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o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o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o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o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o 膀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o元孙:夫妻间的第五子代。 o 玄孙:夫妻间的第五子代以下的子孙。旁系血亲 o 父系 1.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父、伯伯、大爷 2. 伯母:伯父的妻子 3.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父、叔叔 4. 婶:叔叔的妻子 5.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妈,粤语“姑妈”专指父亲的姊姊,父亲的妹妹称“姑姐” 6. 姑父:姑姑的丈夫,也称姑丈 o 母系 1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2. 舅母:舅舅的妻子,也称舅妈、妗母、妗 3.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姨母、阿姨、姨妈、姨娘,有些地区“姨妈”专指母亲的姊姊,“阿姨”、“姨娘”则称母亲的妹妹 4. 姨父:阿姨的丈夫,也称姨丈 o 晚辈 1. 侄儿:兄弟的儿子 2. 侄女:兄弟的女儿 3. 外甥:男性称姊妹的儿子 4. 外甥女:男性称姊妹的女儿 5. 姨甥:女性称姊妹的儿子 6. 姨甥女:女性称姊妹的女儿姻亲 1. 公公:丈夫的父亲,又称家翁,有时也直称爸爸,有些地区称“老爷” 2. 婆婆:丈夫的母亲,又称家姑、家婆,有时也直称妈妈,广东称“奶奶” 3. 岳父:丈人,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粤语称“外父” 4. 岳母:丈母娘,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粤语称“外母” 5.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又称媳妇、新妇(粤语白读为pou5,音“抱”) 6.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7. 嫂: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8. 弟妹、弟媳、弟妇: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9.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10. 妹夫、妹倩: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11.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12.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13. 大伯子:对丈夫的哥哥的称呼,又称“大伯” 14. 小叔子:对丈夫的弟弟的称呼,又称“小叔” 15.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粤语称“姑奶” 16.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姑”或姑妹或妹妹 17.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又称“大舅”或内兄或哥哥 18.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又称“小舅”或内弟或弟弟 19. 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又称“大姨”或姨姐或姐姐 20. 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又称“小姨”或姨妹或妹妹 21. 继父母 22. 继子女配偶 1.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2. 妻子: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有些地区又称“太太”编辑本段英语、德语的称谓 姑妈,伯母,舅妈 aunt die Tante 兄弟 brother der Bruder 孩子 child das Kind 堂姊妹,表姊妹 cousin (fem) die Kusine 女儿 daughter die Tochter 父亲,爸爸 father der Vater 孙子 grandchildren die Enkel 祖父 grandfather der Großvater Opa 祖母 grandmother die Großmutter Oma 祖父 grandparents die Großeltern 丈夫 hu and der (Ehe)Mann 妻子 wife die (Ehe)Frau inlaws die Schwiegereltern 堂兄弟,表兄弟 male cousin der Vetter 母亲,妈妈 mother die Mutter
Word如何做家谱世系图1、电脑打开Word文档。
2、打开Word文档后,点击工具栏中的插入,然后选择智能图形。
3、进入选择图形页面,选择图形后,点击确定。
4、Word正文添加构造图之后,就可以输入名字世谱了。
5、如果表格不够,可以选中一个图标,点击右上角的添加,可以选中在上方或者下方添加项目。
中的四大家族人物关系表关系表: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是蒋介石的心腹,一直担任 党政要员。蒋介石为了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依靠,娶了宋家的女儿宋美龄,蒋介石让宋家的宋子文和宋子良都出任了 要职。
孔祥熙则是娶了宋家的另一个女儿宋蔼龄,算是和蒋介石搭上了亲戚,曾担任国民 财政部部长。他的儿子孔令侃在上海滩经营着大量工商企业,赚了不少钱。
所谓“四大家族”,即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
扩展资料:
CC派是 中央系最主要的分支派别。因为“掌门人”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姓名缩写首字母都为“C",故称”CC"派。
这一派系的成员主要分布在 中央党务部门,特别是组织部、中统局、地方各级党部和教育系统,基本控制了 的人事大权与党务大权,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称。
孔、宋两家即孔祥熙和宋子文家族,这两家是蒋介石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孔、宋两人也凭此地位以及与蒋介石的亲戚关系,控制了全国财政、工商等要害部门。
到了抗战后期,两大家族基本控制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是 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人称“四大家族”。
虽然都说“四大家族、蒋宋孔陈” 、富可敌国。其实蒋、陈两家基本没什么家产,富得就是孔、宋两家。
所以蒋介石对孔、宋两家也有很大的不满,不过迫于亲戚关系和时局无法对两家下手。解放战争中,孔祥熙和宋子文控制的经济产业损失殆尽。
参考资料: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 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家族图谱画法如下:
写下你想要包含在图中的人。家谱从你的家庭开始,家谱树从那里出来分支出来。首先写下你的直系亲属人的名字,然后移动到你的上一代。请确保你没有遗漏的人!你的家谱将是你家族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需要时间来建立一个准确的图。
写下你的名字,你的兄弟姐妹的名字,和你父母的名字。写下你的祖父母的名字,你叔叔阿姨的名字和你的表兄弟姐妹的名字 。写下你的曾祖父母的名字和你大叔叔阿姨的名字。很多人在那里就停止了,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多画几代。
通过一些研究填补漏洞。一旦你追溯到前几代,填名字可能就比较困难了。努力确保每个人都有包括在内、所有的名字是准确的,进行一些研究,仔细检查自己的家谱树。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去更多地了解你的家族历史。
和你的家庭老年成员谈谈,去了解更多信息。找出你的祖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姓名。尽你所能问问周围的人。如果你幸运的话,你也有机会可以听到一些奇怪的家庭故事和秘密了。
用家谱工具在网上做研究。网上有很多工具,你只需输入你的名字和你父母的名字,然后会为你做所有的研究调查。这些网站通常给你一个有限的可用信息量,然后你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如果你是认真在绘制你的祖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收集信息。
确定你想要突出的其他信息。此外,要包括你家人的姓氏和名字,你可能想要列出他们的出生日期,死亡日期(如适用),注册结婚日期,等等。在家族树上有了这些日期会有更加详细的信息作为你的家人的一个历史文件。除了日期,你可以考虑,包括你的亲人“的发祥地和家乡。
从你的父母辈填写。现在是时候填写第二代 - 你的父母辈。连接横线在每个已婚夫妇上,然后连接一条线向他们的孩子。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1“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
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2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3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
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
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
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
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扩展资料: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壮族
壮族文字的由来及发展
本文2023-11-27 13:59: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