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有哪些姓氏
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
韩国的姓氏不到300个,但绝大部分人只采用少数几个。韩国常见姓金、李、朴、安、张、赵、崔、陈、韩、姜、柳和尹,在高句丽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而且除了金、朴算是韩国本土姓氏外,李、张、赵、崔、陈、柳等姓氏都是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中国的大姓和贵姓。
扩展资料
韩国的姓氏和中国的关系
在唐朝时期朝鲜半岛高丽和百济联手加上日本的倭寇攻打韩国,大唐出兵灭了高丽等国,韩国君主要子孙依附大唐,太宗便赐了李姓。之后,宋金时期,朝鲜作为附属国要求赐姓“完颜”金国国君觉得他们就是个奴才,只赐他们姓金。
明朝倭国举国之力攻打朝鲜,明朝出兵灭倭寇,朝鲜趁机复国。为了感谢明朝的再造之恩,愿以世代为奴,将姓氏改为仆,后来明朝被灭将仆改一篇旁“朴”这就是朴姓的来历。
参考资料:
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韩国人的姓氏同中国人的姓氏很像,但大部分和中国的血缘没有关系,仅仅为借用。
韩国姓氏2000年排行
1、金姓9,925,949(人口数)
2、李姓6,794,637
3、朴姓3,895,121
4、崔姓2,169,704
5、郑姓2,010,117
6、姜姓1,044,386
7、赵姓984,913
8、尹姓948,600
9、张姓919,339
10、林姓762,767
11、吴姓706,908
12、韩姓704,365
13、申姓698,171
14、徐姓693,954
15、权姓652,495
16、黄姓644,294
17、安姓637,786
18、宋姓634,345
19、柳姓603,084
20、洪姓518,635
扩展资料
1、韩国金姓明星——金希澈
1983年7月10日出生于韩国江原道横城郡。韩国歌手、演员、节目主持人、电台DJ、歌曲作词家,韩国男子组合Super Junior及其子组合Super Junior-T成员之一。
2、韩国宋姓明星——宋慧乔
1981年11月22日出生于韩国大邱广域市,韩国影视女演员。1996年,宋慧乔通过模特大赛出道。1997年,出演长篇喜剧《顺风妇产科》。2000年,宋慧乔出演了《蓝色生死恋》,并获得了KBS的最上镜头奖和人气奖。
——韩国姓氏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
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
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
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
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
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
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
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
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
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
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
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
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
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
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
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
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
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
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
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
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
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
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
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
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
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
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
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
父王�ND447�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ND447�,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
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ND447�
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
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
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
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
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
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
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
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
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
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
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
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
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
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
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NF146�《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
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
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萧衍《古
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
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
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NFDA2�、鲜于枢、柯九思,
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
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帖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
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
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
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
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
窃出,终致散佚。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
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
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
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
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
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
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第一辑琅邪名族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以各郡大姓为基础的士族(或称世族)已经形成,并在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羲之属于琅邪王氏一族,西晋时,是琅邪国
(郡)的第一大族。东晋建立后,为侨姓(侨居江南的北方大族)之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
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
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与
章邯领兵镇压,在钜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当时秦法苛刻,王离二子
只好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于琅邪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邪王氏。次子王威迁于太原,
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王元
下传四世,为王吉。王吉自琅邪皋虞迁居同郡的临沂都乡南仁里,其后代从此自称琅
邪临沂人。
王吉,字子阳,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
王吉下传四世至王仁。仁,字少玄,东汉大将军掾。《晋书·王祥传》称其曾任青州
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此据《临沂王氏谱》。清光绪三十四年版《金庭王
氏谱》列王仁四子为:典、融、�NDE43�、谊。)。融生二子:祥、览。琅邪王氏作
为门阀‘士族’始于王祥、王览及同族兄弟王雄三人。王祥晚年拜太保,官至一品,
奠定了琅邪王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但入东晋后,子孙式微。王览官至宗正卿,三品,
其子孙显于东晋。至于王雄一系,与祥、览一系同显名于西晋,其中王浑、王戎、王
衍三人,一度官高权重,不久子孙式微,从政坛上消失(王雄的远祖及祖、父,已不
可考,只知道他应是王祥、王览的同族兄弟,曾任幽州刺史。生子戎,官至司徒。次
子�NFDB6�,平北将军。�NFDB6�子衍,善清谈,率西晋十几万军马从洛阳东逃,
途中被石勒围歼,全军覆没,他也被杀。衍弟澄,曾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杀。)。
祥、览的父亲王融,曾辟为公府掾,不就。王祥诞生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
五年),母亲薛氏早逝,父续娶朱氏。王祥自小即受继母虐待,然而却笃孝。‘父母
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晋书·王祥传》)。在这方面,有很多传说。《晋
阳秋》中提到:朱氏患病欲吃鲜鱼,时值寒冬,‘祥解衣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
鱼出’。萧广济《孝子传》也记载:朱氏想吃黄雀炙,让王祥去捉黄雀,王祥正在为
难之际,黄雀纷至。
王祥成年后不久,父亲去世。(据《晋书》,王祥死于晋泰始五年(二六九年),
享年八十五岁,逆推得知,他应当生于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年)。�一�说王祥薨于泰
始四年,据此他当生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王览卒于晋咸宁四年(二七八年),享年
七十三岁,逆�推�得知,他应生于汉建安十一年(二○六年)。王祥应比王览大二十
一岁或二十二岁。即使王览生下不久,他父亲王�融�就死去,那时王祥也已成年。)
家乡战乱(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这场战乱,应该是指建安十一年至十
二年(二○六年-二○七年)曹操征�海�贼管承,承走入海的一次战役。),王祥陪着
继母和怀抱中的弟弟王览到朱氏的家乡庐江,隐居耕田达二十年之久(《晋书·王祥
传》本作‘隐居三十余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的‘校勘记’据《考异》,认
为三十当为二十之�误。�应从之。)。其间,继母过世,他‘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尽孝如对生母。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二二○年-二二六年),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请出
任别驾(政务方面的主要幕僚),当时他约四十余岁(吕虔为徐州刺史,在魏文帝曹丕
黄初年间。考黄初共七年(二二○年-二二六年),倘若黄初五年(二二四年)王祥为徐
州别驾,亦只四十岁,本传说他‘年垂耳顺(六十岁)’才出为徐州别驾,误。)。
吕虔曾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地方官之一,曹丕调升他为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吕
虔用王祥为别驾,王祥率兵征讨境内反抗曹魏统治的‘寇盗’,全力施展治才,成效
显著。史传赞美在他治下‘教化大行’。还流传下来一首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
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曹魏一朝,由温令、大司农、太常升到三司之一的司
空,又转太尉,加侍中。封爵从关内侯、万岁亭侯晋升到睢陵侯,实封一千六百户。
并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曾去太学视察,王祥为三老,面
向南持杖凭几而坐,天子面向北,向他请教。魏晋易代之际,王祥明哲保身,由曹魏
重臣转而成为晋朝的开国元勋,擢升太保,封睢陵公。王祥死于晋武帝泰始五年(二
六九年),享年八十五岁(《晋书·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而《晋书·武帝纪》
系其死于泰始四年四月。《三国志·吕虔传》斐注引王隐�《晋�书》云:‘泰始四
年薨’。今暂从本传。)。死前曾立下遗嘱:‘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
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晋书·王祥传》)他以信、德、孝、悌、让五条教导子孙,
惟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他的子孙和王览的子孙,按此遗嘱行事,历晋、
宋、齐、梁、陈而总有人能适应形势,仕于新朝,保持士族地位达三百年之久。祥五
子,其中王夏、王烈、王芬早死,王肇仕至始平太守,王馥仕至上洛太守。
王览声名不及王祥。王祥任徐州别驾后,他应本郡之召为吏,但升迁不快。曾任
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死于咸宁四年(二七八年)。览有六子:
裁、基、会、正、彦、琛。王裁,字士初,仕至抚军长史,一说仕至镇军司马,袭封
父爵即丘子。王基,字士先,仕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字士和,仕至侍御史。王正字士
则,即王羲之祖父,仕至尚书郎,系四百石小官。五子王彦居官最高。惠帝时,赵王
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NB545�等起兵讨伐,彦时为兖州刺史,隶属成都王司马颖
部下,为先锋,大胜于温县,与卢志等人俱封为开国公侯(事见《晋书·成都王颖传》。
依同封五人的次序,王彦应是封侯,封地及食邑户数不可考。据《王览传》,王彦的
�最�后官职为中护军。)。据《王氏谱》(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后所附二十六
家谱中的琅邪王氏谱。后文言及王棱、王侃时提到的《王氏谱》,亦指�此�谱。),
他没有后代。王览第六子琛,字士玮,仕至国子祭酒,早卒。琛长子王棱(王棱,
《晋书》中有时写作王�NB179�,应以作棱为是。),东晋元帝时为豫章太守,被堂
兄王敦杀害。次子王侃,仕至吴国内史。《王氏谱》中,亦未记二人的子孙。王裁、
王基、王会、王正的后代,在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中立有大功,从而冠盖不绝。
第二辑兴于江左
在王羲之降生前以及他的幼年时代,王氏家族中有三个人决定了全族的命运,即
王旷(王正长子)、王导(王裁长子)和王敦(王基次子)。
王旷,王羲之父亲,生年不详。《全晋文》王旷小传记他‘惠帝时侍中,出为丹
阳太守’。侍中直接服务于皇帝,‘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皇帝出宫,正员侍中
负玺陪乘,次直侍中(其他三员)护驾。侍中又是表示荣誉的加官,王旷应该几经升迁,
才获此职。
但惠帝司马衷是白痴。其妻贾南风(史称贾后)*虐,大臣贾模、裴�NFDB7�、
张华商议废后,立谢淑妃。贾后用计废谢淑妃所生太子,又派人杀了他。赵王司马伦
以此为借口废贾后,专擅朝政,引起诸多同姓王的不满,从此开始了有名的‘八王之
乱’。
永康二年(三○一年)正月,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尊司马衷为
太上皇。四月,司马伦兵败,被齐王司马�NB545�、成都王司马颖等所杀。司马衷
被迎回宫中再做皇帝,并且改元‘永宁’。
王旷久在皇帝身边,深感方兴未艾的朝廷权力之争的险恶,于是积极谋求外任。
永宁元年十二月,朝政大权在握的齐王司马�NB545�的三个儿子封王:冰为安
乐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按往例,王国由内史全权治理,王旷被任命为济阳
内史(王旷为济阳内史,他书不载,只《隋书·经籍志》于《晋平北将军牵秀集四卷》
下有长注,附其他各家,最后一句为‘济阳内史王旷集五卷,录一卷,亡’。考以济
阳为封国者,只有司马�NB545�的儿子司马英,他封王只有一年,故王旷为�济�
阳内史的时间可以考出。但是,这一记载有可疑之点二:�依《隋书·经籍志》体例,
凡有诗文集著录的,都写作者�最�后一任官职。如王旷,应写淮南内史而不应写济
阳内史。故此处疑济阳二字有误。�司马�NB545�三子中,冰为乐安�王,�超为
淮南王,乐安、淮南都是郡名,故他们是郡王。而济阳却是县,不应司马英独封县王。
既为孤证,又有疑点,�权�用此资料,而作说明如上。)。
司马�NB545�掌政后,骄奢专权,任用亲信,大修府第,引起朝野的不满。远
驻长安的河间王司马�,以自己和司马颖的名义上表声讨司马�NB545�,并且要求
在洛阳任骠骑大将军的长沙王司马�NFDB6�就地捉拿司马�NB545�。司马�NFDB6
�借此发兵攻占皇宫,拥皇帝攻打司马�NB545�。交战三天,司马�NB545�战败,
被斩于阊阖门外。三个儿子司马英、司马冰、司马超被革去王位,幽禁于金墉。王旷
济阳内史一职自然被罢免。
以后这一段,史料对王旷的记载是一小片空白。永兴二年(三○五年)他已经在扬
州丹阳太守任上了。
据《晋书·惠帝纪》,永兴二年(三○五年)八月,‘扬州刺史曹武杀丹阳太守朱
建’。又十二月‘右将军陈敏举兵反,自号楚公,矫称被中诏,从沔汉奉迎天子;逐
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可知王旷大约在这一年(三○五年)的八月或稍后就
任丹阳太守,四个月后被陈敏逐走(《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怀帝永嘉二年二月‘敏自
率万余人讨卓’条,在‘正以顾丹阳、周安丰尔’一句下,胡三省注:‘敏以顾荣为
丹阳太守。’知王旷让出丹阳太守后,陈敏令顾荣接替他。)。
在朝廷纷争中,司马�把皇帝劫持到长安。在关东的东海王司马越起兵反对司马
�,琅邪王司马睿被司马越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曾任司马越
参军的王导,投奔司马睿,任平东司马。司马越打败司马�,派人把皇帝从长安迎回
洛阳,后又将其毒死,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永嘉元年(三�七年),以太傅司马越辅
政。‘八王之乱’到此进入尾声,它的后遗症是北方出现了几处称兵割据的动乱中心,
留下西晋王朝灭亡的隐患。
永兴元年(三○四年),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王,年号‘元熙’,攻下并州的太
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与西晋的并州刺史刘琨屡次争夺各郡县。永嘉元年,
东莱人王弥起兵反晋,活跃于青、徐二州,太傅司马越征青州刺史王敦为中书监。王
敦竟然委弃公主而逃(《晋书·王舒传》:‘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
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王敦传》作:‘永嘉初,征为中书
监。于时天下大乱,敦悉以公主时侍婢百余人配给将士,金银宝物散之于众,单车还
洛。’按永嘉初为三○七年,天下虽乱,从青州经琅邪至徐州,再去洛阳,道路尚通。
王敦委弃公主,单车而走,其原因不明,嗣后未再提公主事,似已死去。),回到家
乡。
在一片混乱中,琅邪王司马睿决策南迁,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
事,假节、镇建邺。从睿渡江者达百族之众。后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使晋朝已
断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余年。在司马睿决策南迁的过程中,王旷起了重要作用。《晋
书·王羲之传》载:‘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晋人裴启《语林》(据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考证,裴启于三六二年撰《语林》,正值王羲之逝世的第二年,时
羲之子凝之、徽之、操之、献之俱在,夫人郗璇及内弟郗�NC924�,王导的几个儿
子亦健在,此资料应属实。又,在有关王旷的资料中,惟有此条记王旷字世宏(�
ND447�字世将,彬字世儒),亦可见资料之珍贵。裴启《语林》后不传,此条录自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对此事有极具体的记载:‘大将军、丞相诸人在此时
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
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这里,大将军指王
敦,他晚年任大将军,虽然后来因造反而开棺戮尸,文献(尤其在小说中)资料习惯称
他为大将军,同时,称王导为丞相。
永嘉元年九月,琅邪王司马睿及追随他渡江的各大家族到达建邺,并开始重组安
东将军府。军府中,容纳了一些江南名族,如以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司马,纪瞻
为军祭酒,周�NFDB8�为仓曹属等,但也容纳了一些北方南来的名族子弟,如河东
裴�(裴�,《晋书·裴楷传》作裴邵。因此文引自《三国志》,故从《三国志》作
裴�。)。《三国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裴)康子纯……次质…
…次�,有器望。晋元帝为安东将军,�为长史。侍中王旷与司马越书曰:“裴�在
此,虽不治事,然识量弘淹,此下人士大敬附之”。’由王旷向司马越介绍安东军府
中新进人士,可知他参加了军府组织工作。大约在永嘉二年(三○八年)初,王旷任淮
南内史。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年)以后,扬州十一郡,九郡在江南,只有淮南、庐江
两郡在江北。司马睿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还想掌握江北的要冲以屏障江南,便要表自
己的亲信王旷掌握淮南郡的兵马,以分驻淮南的镇东将军周馥的兵权。
永嘉三年(三○九年),汉刘渊部下王弥和刘聪攻壶关。壶关是并州尚掌握在东晋
手中的有限地区之一,依汉、晋兵力对比而言,势难守住。但是掌握朝政的司马越却
派兵去救壶关。他放下离壶关较近的兖州、徐州兵马不调,偏派王旷率兵前往。
四月,王旷率将军施融、曹超,领兵三万渡河,准备长驱直入。将军施融有作战
经验,他劝王旷:胡兵围壶关,这里到壶关山高道险,能到得壶关,也只利于一战而
胜,否则无法退回;万一胡兵路上设伏,我们道路不明,又是孤军深入,怕要吃亏。
不如退回河南,凭借大河防守,看清形势,再作打算。王旷不听,反而斥责施融胆怯,
阻挡兵马前进。结果,大军在壶关南面的长平遭遇刘聪伏兵包围。这是战国时秦将白
起包围赵括四十万兵马的地方,王旷仓促迎敌,结果是全军大败,施融、曹超战死,
王旷下落不明(以今日所见资料,除为伪托羊欣的《笔阵图》外,没有记载王旷北援
上党失败后事迹的任何公私史料。依理推断,《晋书》只记施、曹二将战死,显然是
王旷未战死,也未逃回。倘若如今人之所谓失踪,当时不封赠,以后知其死,�也�
当有赠官,而文献资料都只记其最后的官职淮南内史。《晋书》不为他立传,似乎由
于司马睿有意隐讳其事,或《王氏谱》中消去了有关素材,甚至羲之《誓墓文》中也
未说父亲因何而死,死于何时,因此成为疑案。)。从此,东晋王朝一切大事件中,
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年,淮南内史已经换上裴硕。
此后,王导、王敦一文一武,帮助司马睿先在扬州,后陆续在荆州及江州站稳脚
跟。永嘉五年(三一一年)匈奴族刘曜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六年,司马邺被立
为太子,建行台于长安。又次年(三一三年)四月,司马邺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兴’。
因为兵少力弱,无力控制长江以南,便以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
建兴三年(三一五年),又加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这年九月,刘曜
攻长安,司马邺投降。西阳王司马�NC62C�、王导等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因
司马邺尚在,不便称帝,只称晋王,然而却大赦,改元,封拜百官,俨然是一朝皇帝
登基。王导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王敦为大将
军、江州牧。
建武元年(三一七年)十二月,刘聪杀司马邺。次年(三一八年)三月,司马睿即皇
帝位,大赦,改元‘太兴’,文武增位二等。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即位有功,受到
司马睿的极度宠信,甚至在他登御床时,也要王导同坐。此时,王氏家族盛极一时,
成为江左第一大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
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
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
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
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
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
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
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
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
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
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
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
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
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
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
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
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
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
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
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
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
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
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
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
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
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
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
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
父王�ND447�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ND447�,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
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ND447�
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
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
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
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
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
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
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
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
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
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
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
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
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
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
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NF146�《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
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
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萧衍《古
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
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
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NFDA2�、鲜于枢、柯九思,
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
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帖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
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
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
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
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
窃出,终致散佚。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
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
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
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
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
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
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第一辑琅邪名族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以各郡大姓为基础的士族(或称世族)已经形成,并在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羲之属于琅邪王氏一族,西晋时,是琅邪国
(郡)的第一大族。东晋建立后,为侨姓(侨居江南的北方大族)之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
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
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与
章邯领兵镇压,在钜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当时秦法苛刻,王离二子
只好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于琅邪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邪王氏。次子王威迁于太原,
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王元
下传四世,为王吉。王吉自琅邪皋虞迁居同郡的临沂都乡南仁里,其后代从此自称琅
邪临沂人。
王吉,字子阳,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
王吉下传四世至王仁。仁,字少玄,东汉大将军掾。《晋书·王祥传》称其曾任青州
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此据《临沂王氏谱》。清光绪三十四年版《金庭王
氏谱》列王仁四子为:典、融、�NDE43�、谊。)。融生二子:祥、览。琅邪王氏作
为门阀‘士族’始于王祥、王览及同族兄弟王雄三人。王祥晚年拜太保,官至一品,
奠定了琅邪王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但入东晋后,子孙式微。王览官至宗正卿,三品,
其子孙显于东晋。至于王雄一系,与祥、览一系同显名于西晋,其中王浑、王戎、王
衍三人,一度官高权重,不久子孙式微,从政坛上消失(王雄的远祖及祖、父,已不
可考,只知道他应是王祥、王览的同族兄弟,曾任幽州刺史。生子戎,官至司徒。次
子�NFDB6�,平北将军。�NFDB6�子衍,善清谈,率西晋十几万军马从洛阳东逃,
途中被石勒围歼,全军覆没,他也被杀。衍弟澄,曾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杀。)。
祥、览的父亲王融,曾辟为公府掾,不就。王祥诞生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
五年),母亲薛氏早逝,父续娶朱氏。王祥自小即受继母虐待,然而却笃孝。‘父母
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晋书·王祥传》)。在这方面,有很多传说。《晋
阳秋》中提到:朱氏患病欲吃鲜鱼,时值寒冬,‘祥解衣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
鱼出’。萧广济《孝子传》也记载:朱氏想吃黄雀炙,让王祥去捉黄雀,王祥正在为
难之际,黄雀纷至。
王祥成年后不久,父亲去世。(据《晋书》,王祥死于晋泰始五年(二六九年),
享年八十五岁,逆推得知,他应当生于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年)。�一�说王祥薨于泰
始四年,据此他当生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王览卒于晋咸宁四年(二七八年),享年
七十三岁,逆�推�得知,他应生于汉建安十一年(二○六年)。王祥应比王览大二十
一岁或二十二岁。即使王览生下不久,他父亲王�融�就死去,那时王祥也已成年。)
家乡战乱(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这场战乱,应该是指建安十一年至十
二年(二○六年-二○七年)曹操征�海�贼管承,承走入海的一次战役。),王祥陪着
继母和怀抱中的弟弟王览到朱氏的家乡庐江,隐居耕田达二十年之久(《晋书·王祥
传》本作‘隐居三十余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的‘校勘记’据《考异》,认
为三十当为二十之�误。�应从之。)。其间,继母过世,他‘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尽孝如对生母。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二二○年-二二六年),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请出
任别驾(政务方面的主要幕僚),当时他约四十余岁(吕虔为徐州刺史,在魏文帝曹丕
黄初年间。考黄初共七年(二二○年-二二六年),倘若黄初五年(二二四年)王祥为徐
州别驾,亦只四十岁,本传说他‘年垂耳顺(六十岁)’才出为徐州别驾,误。)。
吕虔曾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地方官之一,曹丕调升他为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吕
虔用王祥为别驾,王祥率兵征讨境内反抗曹魏统治的‘寇盗’,全力施展治才,成效
显著。史传赞美在他治下‘教化大行’。还流传下来一首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
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曹魏一朝,由温令、大司农、太常升到三司之一的司
空,又转太尉,加侍中。封爵从关内侯、万岁亭侯晋升到睢陵侯,实封一千六百户。
并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曾去太学视察,王祥为三老,面
向南持杖凭几而坐,天子面向北,向他请教。魏晋易代之际,王祥明哲保身,由曹魏
重臣转而成为晋朝的开国元勋,擢升太保,封睢陵公。王祥死于晋武帝泰始五年(二
六九年),享年八十五岁(《晋书·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而《晋书·武帝纪》
系其死于泰始四年四月。《三国志·吕虔传》斐注引王隐�《晋�书》云:‘泰始四
年薨’。今暂从本传。)。死前曾立下遗嘱:‘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
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晋书·王祥传》)他以信、德、孝、悌、让五条教导子孙,
惟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他的子孙和王览的子孙,按此遗嘱行事,历晋、
宋、齐、梁、陈而总有人能适应形势,仕于新朝,保持士族地位达三百年之久。祥五
子,其中王夏、王烈、王芬早死,王肇仕至始平太守,王馥仕至上洛太守。
王览声名不及王祥。王祥任徐州别驾后,他应本郡之召为吏,但升迁不快。曾任
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死于咸宁四年(二七八年)。览有六子:
裁、基、会、正、彦、琛。王裁,字士初,仕至抚军长史,一说仕至镇军司马,袭封
父爵即丘子。王基,字士先,仕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字士和,仕至侍御史。王正字士
则,即王羲之祖父,仕至尚书郎,系四百石小官。五子王彦居官最高。惠帝时,赵王
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NB545�等起兵讨伐,彦时为兖州刺史,隶属成都王司马颖
部下,为先锋,大胜于温县,与卢志等人俱封为开国公侯(事见《晋书·成都王颖传》。
依同封五人的次序,王彦应是封侯,封地及食邑户数不可考。据《王览传》,王彦的
�最�后官职为中护军。)。据《王氏谱》(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后所附二十六
家谱中的琅邪王氏谱。后文言及王棱、王侃时提到的《王氏谱》,亦指�此�谱。),
他没有后代。王览第六子琛,字士玮,仕至国子祭酒,早卒。琛长子王棱(王棱,
《晋书》中有时写作王�NB179�,应以作棱为是。),东晋元帝时为豫章太守,被堂
兄王敦杀害。次子王侃,仕至吴国内史。《王氏谱》中,亦未记二人的子孙。王裁、
王基、王会、王正的后代,在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中立有大功,从而冠盖不绝。
第二辑兴于江左
在王羲之降生前以及他的幼年时代,王氏家族中有三个人决定了全族的命运,即
王旷(王正长子)、王导(王裁长子)和王敦(王基次子)。
王旷,王羲之父亲,生年不详。《全晋文》王旷小传记他‘惠帝时侍中,出为丹
阳太守’。侍中直接服务于皇帝,‘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皇帝出宫,正员侍中
负玺陪乘,次直侍中(其他三员)护驾。侍中又是表示荣誉的加官,王旷应该几经升迁,
才获此职。
但惠帝司马衷是白痴。其妻贾南风(史称贾后)*虐,大臣贾模、裴�NFDB7�、
张华商议废后,立谢淑妃。贾后用计废谢淑妃所生太子,又派人杀了他。赵王司马伦
以此为借口废贾后,专擅朝政,引起诸多同姓王的不满,从此开始了有名的‘八王之
乱’。
永康二年(三○一年)正月,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尊司马衷为
太上皇。四月,司马伦兵败,被齐王司马�NB545�、成都王司马颖等所杀。司马衷
被迎回宫中再做皇帝,并且改元‘永宁’。
王旷久在皇帝身边,深感方兴未艾的朝廷权力之争的险恶,于是积极谋求外任。
永宁元年十二月,朝政大权在握的齐王司马�NB545�的三个儿子封王:冰为安
乐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按往例,王国由内史全权治理,王旷被任命为济阳
内史(王旷为济阳内史,他书不载,只《隋书·经籍志》于《晋平北将军牵秀集四卷》
下有长注,附其他各家,最后一句为‘济阳内史王旷集五卷,录一卷,亡’。考以济
阳为封国者,只有司马�NB545�的儿子司马英,他封王只有一年,故王旷为�济�
阳内史的时间可以考出。但是,这一记载有可疑之点二:�依《隋书·经籍志》体例,
凡有诗文集著录的,都写作者�最�后一任官职。如王旷,应写淮南内史而不应写济
阳内史。故此处疑济阳二字有误。�司马�NB545�三子中,冰为乐安�王,�超为
淮南王,乐安、淮南都是郡名,故他们是郡王。而济阳却是县,不应司马英独封县王。
既为孤证,又有疑点,�权�用此资料,而作说明如上。)。
司马�NB545�掌政后,骄奢专权,任用亲信,大修府第,引起朝野的不满。远
驻长安的河间王司马�,以自己和司马颖的名义上表声讨司马�NB545�,并且要求
在洛阳任骠骑大将军的长沙王司马�NFDB6�就地捉拿司马�NB545�。司马�NFDB6
�借此发兵攻占皇宫,拥皇帝攻打司马�NB545�。交战三天,司马�NB545�战败,
被斩于阊阖门外。三个儿子司马英、司马冰、司马超被革去王位,幽禁于金墉。王旷
济阳内史一职自然被罢免。
以后这一段,史料对王旷的记载是一小片空白。永兴二年(三○五年)他已经在扬
州丹阳太守任上了。
据《晋书·惠帝纪》,永兴二年(三○五年)八月,‘扬州刺史曹武杀丹阳太守朱
建’。又十二月‘右将军陈敏举兵反,自号楚公,矫称被中诏,从沔汉奉迎天子;逐
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可知王旷大约在这一年(三○五年)的八月或稍后就
任丹阳太守,四个月后被陈敏逐走(《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怀帝永嘉二年二月‘敏自
率万余人讨卓’条,在‘正以顾丹阳、周安丰尔’一句下,胡三省注:‘敏以顾荣为
丹阳太守。’知王旷让出丹阳太守后,陈敏令顾荣接替他。)。
在朝廷纷争中,司马�把皇帝劫持到长安。在关东的东海王司马越起兵反对司马
�,琅邪王司马睿被司马越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曾任司马越
参军的王导,投奔司马睿,任平东司马。司马越打败司马�,派人把皇帝从长安迎回
洛阳,后又将其毒死,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永嘉元年(三�七年),以太傅司马越辅
政。‘八王之乱’到此进入尾声,它的后遗症是北方出现了几处称兵割据的动乱中心,
留下西晋王朝灭亡的隐患。
永兴元年(三○四年),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王,年号‘元熙’,攻下并州的太
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与西晋的并州刺史刘琨屡次争夺各郡县。永嘉元年,
东莱人王弥起兵反晋,活跃于青、徐二州,太傅司马越征青州刺史王敦为中书监。王
敦竟然委弃公主而逃(《晋书·王舒传》:‘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
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王敦传》作:‘永嘉初,征为中书
监。于时天下大乱,敦悉以公主时侍婢百余人配给将士,金银宝物散之于众,单车还
洛。’按永嘉初为三○七年,天下虽乱,从青州经琅邪至徐州,再去洛阳,道路尚通。
王敦委弃公主,单车而走,其原因不明,嗣后未再提公主事,似已死去。),回到家
乡。
在一片混乱中,琅邪王司马睿决策南迁,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
事,假节、镇建邺。从睿渡江者达百族之众。后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使晋朝已
断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余年。在司马睿决策南迁的过程中,王旷起了重要作用。《晋
书·王羲之传》载:‘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晋人裴启《语林》(据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考证,裴启于三六二年撰《语林》,正值王羲之逝世的第二年,时
羲之子凝之、徽之、操之、献之俱在,夫人郗璇及内弟郗�NC924�,王导的几个儿
子亦健在,此资料应属实。又,在有关王旷的资料中,惟有此条记王旷字世宏(�
ND447�字世将,彬字世儒),亦可见资料之珍贵。裴启《语林》后不传,此条录自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对此事有极具体的记载:‘大将军、丞相诸人在此时
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
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这里,大将军指王
敦,他晚年任大将军,虽然后来因造反而开棺戮尸,文献(尤其在小说中)资料习惯称
他为大将军,同时,称王导为丞相。
永嘉元年九月,琅邪王司马睿及追随他渡江的各大家族到达建邺,并开始重组安
东将军府。军府中,容纳了一些江南名族,如以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司马,纪瞻
为军祭酒,周�NFDB8�为仓曹属等,但也容纳了一些北方南来的名族子弟,如河东
裴�(裴�,《晋书·裴楷传》作裴邵。因此文引自《三国志》,故从《三国志》作
裴�。)。《三国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裴)康子纯……次质…
…次�,有器望。晋元帝为安东将军,�为长史。侍中王旷与司马越书曰:“裴�在
此,虽不治事,然识量弘淹,此下人士大敬附之”。’由王旷向司马越介绍安东军府
中新进人士,可知他参加了军府组织工作。大约在永嘉二年(三○八年)初,王旷任淮
南内史。惠帝元康元年(二九一年)以后,扬州十一郡,九郡在江南,只有淮南、庐江
两郡在江北。司马睿督扬州江南诸军事,还想掌握江北的要冲以屏障江南,便要表自
己的亲信王旷掌握淮南郡的兵马,以分驻淮南的镇东将军周馥的兵权。
永嘉三年(三○九年),汉刘渊部下王弥和刘聪攻壶关。壶关是并州尚掌握在东晋
手中的有限地区之一,依汉、晋兵力对比而言,势难守住。但是掌握朝政的司马越却
派兵去救壶关。他放下离壶关较近的兖州、徐州兵马不调,偏派王旷率兵前往。
四月,王旷率将军施融、曹超,领兵三万渡河,准备长驱直入。将军施融有作战
经验,他劝王旷:胡兵围壶关,这里到壶关山高道险,能到得壶关,也只利于一战而
胜,否则无法退回;万一胡兵路上设伏,我们道路不明,又是孤军深入,怕要吃亏。
不如退回河南,凭借大河防守,看清形势,再作打算。王旷不听,反而斥责施融胆怯,
阻挡兵马前进。结果,大军在壶关南面的长平遭遇刘聪伏兵包围。这是战国时秦将白
起包围赵括四十万兵马的地方,王旷仓促迎敌,结果是全军大败,施融、曹超战死,
王旷下落不明(以今日所见资料,除为伪托羊欣的《笔阵图》外,没有记载王旷北援
上党失败后事迹的任何公私史料。依理推断,《晋书》只记施、曹二将战死,显然是
王旷未战死,也未逃回。倘若如今人之所谓失踪,当时不封赠,以后知其死,�也�
当有赠官,而文献资料都只记其最后的官职淮南内史。《晋书》不为他立传,似乎由
于司马睿有意隐讳其事,或《王氏谱》中消去了有关素材,甚至羲之《誓墓文》中也
未说父亲因何而死,死于何时,因此成为疑案。)。从此,东晋王朝一切大事件中,
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年,淮南内史已经换上裴硕。
此后,王导、王敦一文一武,帮助司马睿先在扬州,后陆续在荆州及江州站稳脚
跟。永嘉五年(三一一年)匈奴族刘曜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六年,司马邺被立
为太子,建行台于长安。又次年(三一三年)四月,司马邺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兴’。
因为兵少力弱,无力控制长江以南,便以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
建兴三年(三一五年),又加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这年九月,刘曜
攻长安,司马邺投降。西阳王司马�NC62C�、王导等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因
司马邺尚在,不便称帝,只称晋王,然而却大赦,改元,封拜百官,俨然是一朝皇帝
登基。王导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王敦为大将
军、江州牧。
建武元年(三一七年)十二月,刘聪杀司马邺。次年(三一八年)三月,司马睿即皇
帝位,大赦,改元‘太兴’,文武增位二等。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即位有功,受到
司马睿的极度宠信,甚至在他登御床时,也要王导同坐。此时,王氏家族盛极一时,
成为江左第一大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明末清初朱舜水带着明亡的遗恨东渡日本,开始他后半生中的讲学生涯,在清政权的统治范围之外,以保持言说的自由和民族的精神。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和高尚严峻的人格曾一度感化日本知识界,激励并影响着后世进步青年从事反抗异族侵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爱国活动。他孤忠大节的人格正是明清之际“天崩地解”时期下士大夫儒学精神的写照。 清兵入关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剧烈的变动,“易代”所引起的社会震荡,使不少士大夫(他们或被称为明遗民)热血丹心,坚守志节。为了明耻慎节,他们或身处海滨,自甘穷寂,不仕新朝;或遁隐山林,自耕为食;或从事讲学,撰述学说;在社会所能容忍的极限上保持着最大的距离。以遗民自居而从事哲学研究者如刘宗周、孙奇逢、李颙、陈确、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等,在哲学上,他们坚持夷夏之辨、正僭之说,视满清为外夷入侵,悼明亡为华夏陆沉,延续宋明以来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和深入研究,深刻反思明亡的历史教训,呼唤士人增强现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文学上他们抒表“遗民情结”——对昔日君主、朝廷以及故国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坚定执著、无时或释的怀恋之情。 这里我们提到的是一位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名儒,他就是带着明亡遗恨东渡日本的朱舜水(1600-1682),在复国无望的情况下,他断绝了归路,以保存民族正气。二十余年来他以积极传播儒学思想和中华文化为己任,广收门徒,被日本学者私谥文恭先生。 他的道德理想、爱国精神和人格风范塑造了中、晚明以来儒士的精神脊梁,他的渊博学识、务实学风对当时日本的文化思想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论他:“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渊贯的学问,极诚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力实在舜水。……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是日本维新致强有力的导师。” [1]当代日本著名史学家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年)说过:“给日本精神文化以最大影响的是明朝遗臣朱舜水。……凡当代的学者无不直接、间接受到他的感化,给日本儒学界以极大的影响。”朱舜水还将中国当时先进的农业、医药、工程建筑、手工工艺、从图样到制法,传授给日本民众,亲自加以指导和实践。朱舜水还根据西湖和庐山的风景特色,替德川光国设计了为他祝寿的园林“后乐园”,还以他设计的《学宫图说》,建造了东京的“圣堂”。朱舜水以自己的崇高品格和渊博学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后来的日本学者评价说:“天佑以还,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不惟后来明治维新受此良好之影响,即于朱氏学说本身发扬而光大之,其功亦伟矣!”梁启超在评论朱舜水时也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极为高尚严峻,所以日本知识阶层受其感化最深。” 朱舜水孤忠大节的人格正是明清之际“天崩地解”时期下士大夫儒学精神的写照,下面予以从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悲天悯人、责任承担的忧患意识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少时拜朱永佑、张肯堂和吴仲峦为师,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世谓“文武全才第一人”。然而明清之际中国社会正处于“天崩地解”的历史时期:世道日坏,国是日非。他虽然“有识者期以公辅”,却慨然绝仕进之路,先后十二次谢绝朝廷诏征和官员荐举,不与奸党相为朋比,为此一度被台省以“无人臣礼”论劾。为恐遭通缉,他被迫逃往舟山,辗转于日本、交趾等地。 朱舜水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表征,它包涵悲天悯人和责任承担两层意义。 所谓悲天悯人即当现实的苦困缠绕个人与众生之际,当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人我和谐的秩序被打破之时,志士仁人自然在
韩国人有哪些姓氏
本文2023-11-27 13:57: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