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主要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家谱的主要内容,第1张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蒲姓排在百家姓中第289位。

蒲姓的来源

汉族说法: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

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

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来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

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

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蒲氏家族,跟一种叫作“蒲”的水草很有关系,因为当初如果不是突然有五丈高的蒲生长在他们先人居处的水池里,则这个家族不可能会以蒲为姓。

关于蒲氏的得姓经过,《十六国春秋》的《前秦录》上有一段记载,说明得最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另外,《晋书苻洪传》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长三丈,因号蒲家,遂以为氏,后为苻氏”。

当时,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还是三丈高,这种情形的确令人惊异,则是完全一样的。蒲姓的人得姓于此,也真可以说是饶富趣味了。

蒲氏血缘所出的有扈氏,根据考证,是上古圣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后,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长。正由于他们世居西羌,又出现于南北朝所谓胡人纷纷入侵中原的时候,所以常常被人误会他们也是外来的胡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蒲姓的人都是最为光荣的炎黄子孙呢!

蒲氏之实际上为黄帝的子孙,而不是后来外来的种族,可以在《路史》一书上找到有力的证据,该书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为西羌酋长。”

上古的另一位圣君虞舜的后裔之中,据说也有以蒲为氏的。《万姓统谱》一书指出:“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东”,即为明证。

古时以蒲为名的地方,大致有两处,一处在现在河北省长垣县,是春秋时代卫国之地;另一处在今山西省隰县的西北,俗名斩祛垣,则是当时晋国的一个邑。以蒲为姓的虞舜后裔,究竟跟这两个地方有没有直接的关连,就没有确实的资料可资考证了。

回族说法

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 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姓。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有可能被冠以一个特定的中国姓氏——蒲姓。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均为回回名前冠蒲姓)再有,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省一带),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姓,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

蒲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蒲氏家族是我国穆斯林后裔中的名门望族。宋、元时期在粤闽地区孚负盛誉,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航运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总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宗支图”所记,蒲氏在广东的后人计有八房,其中三世伯蒲蔓房往海南贸易,迁居今海南岛儋县,其后人大部分就地汉化、黎化(改姓符);一部分迁往三亚羊栏。现羊栏蒲姓回族有两支,即大陆蒲姓与占城蒲姓,互相可以自由通婚。

历史名人

1 蒲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2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临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3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4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5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6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谱四字词语:

1、棒色谱图

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棱镜折射后所形成的一系列谱线。

2、族谱排辈

按照资历、年龄等条件排定职务的方式。

3、严氏谱牒

湖南省安化县温塘严氏族谱部分源流总系。

4、宋江家谱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报道,菏泽郓城县西宋庄村的宋大哥在收拾老屋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份宋江家谱,不但清晰记录了宋江后人的情况,甚至还有宋江四个兄弟的后人。

5、连续光谱

光谱的一种,包含各种色光,色光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炽热的固体、液体或高压气体所发的光都形成这种光谱。

6、闵氏族谱

闵氏族谱,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

7、贞元旧谱

以贞元旧谱谓时移世易,人事已非。

8、家谱档案

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9、地物波谱

地物的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特征是随波长而变化的。因此人们往往以波谱曲线的形式表示,简称地物波谱。

10、郝姓家谱

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其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

11、纳西酒谱

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

12、金兰小谱

亦省作金兰谱。

13、张氏家谱

乃全国第三大姓。

14、君谟旧谱

指宋蔡襄所著的《荔枝谱》,蔡襄字君谟。

15、治谱家传

意思是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16、蒲氏族谱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两朝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

17、检谱角_

一种技艺表演,类似今之摔跤。

——谱

 卜姓源起庞杂,历史悠久,时至今日,连卜姓也很难说出己出自何支。卜姓的名人各朝各代均有不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卜姓的起源与家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卜氏

 分布地区

 山西省西河郡,湖南省溆浦县。

 历史来源

 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卜」源出

 1、出自姒姓。为上古夏禹的儿子夏启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风俗通》所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所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姓。

 3、出自商、周代卜人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风俗通》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

 4、出自春秋时卜筮官之后,以官名为氏。据《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所载,春秋时晋国卜偃、秦国卜徒父、鲁国卜楚丘,皆为卜筮官,其后人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5、出自他族有卜姓或他族改姓卜氏。

 6、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

 卜姓源流

 源流一

 书籍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源流五

 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

 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

 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

 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

 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

 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

 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

 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宗下旨嘉奖卜刺浪马哈省,并赐汉姓为卜氏。

 此后,卜刺浪氏族皆改为汉姓卜氏,不论在今中国境内还是在缅甸境内,多称卜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巫师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如打猎、战争、婚丧等等,由巫师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卜卦时往往举行歌舞仪式。卜姓起源最早记载是说,上古夏的开国君主“启”,手下有姓卜的巫师。启就是大禹的儿子。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源出清初期陈蒙古八旗博斯沁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部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的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逊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戴氏等。

 源流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卜氏,出自汉化为改姓。据文献《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记载,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报复,“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另外,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终记载,明洪武中期,“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皆今乌兹别克斯坦),功官百户,后赐占籍于嘉定,改汉姓为卜氏。其曾孙为卜相,卜相之侄卜永正,卜永正之子卜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奚族后裔伯德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为卜氏。

 ⑵ 满族博都哩氏,亦称布利托天氏、布勒多索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族,金国时期女真“孛术鲁”,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博氏、鲁氏、范氏、花氏、布氏等。

 ⑶ 满族布尼氏,满语为Buni Hala,世居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于氏等。

 ⑷ 满族布尔察氏,源出虎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语为Bulca Hala,汉义“规避”,世居阿里库(今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上游支流阿库里河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等。

 ⑸ 满族布尔尼氏,满语为Buln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 达斡尔族伯克图氏,亦称卜克图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

 ⑵ 达斡尔族布库尔氏,汉义“帽沿”,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卜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布喇穆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汉古河、布特哈(今黑龙江讷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等地。后有鄂伦春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布、鄂伦春族、满族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蔡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卜占那氏、卜库库苏里氏、卜库索里氏等,皆源出古匈奴须卜氏部族后裔,主源一同上述“第四个渊源”,元朝以后世居沈阳地区,在清朝时期被编入索伦部,大部分经长途迁徙驻扎于新疆伊犁地区,少部分留居辽东半岛。

 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卜氏。

 得姓始祖:卜偃。

 卜姓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等事,都想预知吉凶,占卜者遂应运而生,并产生专管此事的官职。卜巫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史称夏代开国君主夏启、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职,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绣亦任此职,春秋时晋有卜偃、鲁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职,其后有以官职为氏者,遂产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晋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书中对其有较详尽的描绘,其除运用卜甲、卜骨占卜外,还可运用沙鹿崩、柩有声如牛等物事变异进行铁口直断,堪称妙绝。因晋地之西河卜姓尊其为卜姓始祖,而西河后昌盛为卜姓郡望,故史书有尊卜偃为卜姓得姓始祖的。

 迁徙分布

 卜姓源起繁杂,先秦时期,除前文已述的卜姓人外,尚有春秋时鲁国大夫卜齿奇,晚于卜偃,而同样身为晋国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战国时有纵横家卜皮。可见在先秦时,卜姓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省西南)、秦(今陕西省)、晋(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西汉有今河南省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今河南省濮阳)人卜己,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宿贼卜阳,表明今两湖之地已有卜姓人入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卜姓在今山西离石、湖南溆浦、河南洛阳形成大的郡望,并且已有卜姓定居今江苏、浙江等江南之地。隋唐之际,卜姓除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望外,已有卜姓人定居于中国的大西北,如唐代学者卜天寿为西州高昌(今新疆区吐鲁番)人。两宋之际,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宁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广东。明初,山西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河南、宁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后,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谋生之故,迁于蒙古,对于山西人来讲,称为走西口。此际,南方卜姓已经在今华南、西南等地散居开来。如今,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约占全国汉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堂号

 西河堂: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此外,卜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烈堂”、“西河堂”、“中兴堂”等。

 家族名人

 卜商:春秋末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国学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学见称。著有《卜子书》、《子夏易传》、《圣门十六书》、《周易卜商传》,与子游等人合著《论语》。

 卜世臣:字大荒,一作大臣,号蓝水、大荒逋客,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学者、传奇小说家。磊落不谐俗,日闭门著书。有《乐府指南》、《山水合谱》等。另有传奇《冬青记》、《乞麾记》、《双串记》、《四劫记》等。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出生于公元 1640 年,卒于 1715 年,终年 76 岁。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 8 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文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请不起教书先生,便随父读书。他自幼聪慧过人,经史过目不忘。 18 岁完婚,应父母之命,娶本县文人刘国鼎的次女刘孺人为妻。 19 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 20 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 25 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计,于康熙九年应同邑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

归来后的蒲松没有考取功名,便屡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其中约三十年的时光是在淄川大家毕际有府上为塾师,在毕家他结识了当时的一批著名文人如王士祯、高珩、朱缃等,这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和传播有极大的影响。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他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今人搜集将其编定为《蒲松龄集》。

蒲松龄 74 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 年正月 22 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蒲翁墓中出土的东西,有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四枚寿山石印章,还有其夫人用的铜镜、耳勺。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

蒲松龄故居

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座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100余幅。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泉 又名满井,在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古称满井。最初蒲家庄也由此得名满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为今名。当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后人又称之为“柳泉”。相传蒲松龄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搜集创作素材。蒲松龄酷爱此地,自号“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凉亭,井口围加了栏杆,井旁“柳泉”石碑为著名文学家沈雁冰所踢写。柳泉北面原有一座龙王庙,也叫满井堂,庙西庑原有《新建龙王庙碑》一块,碑文系蒲松龄所撰。现庙已无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内。

蒲松龄墓 位于淄川区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系砖石砌围墙,内松柏树10株古木阴翳,郁郁葱葱。墓院系蒲氏老林,内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足向东北之势。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后学张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脚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建立沈雁冰撰写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斋园 位于淄川蒲家庄村东,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聊斋园分为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六部分。艺术陈列馆共三个展室:第一、二展室陈列反映蒲松龄生活的诗词、文稿及颂扬蒲松龄的图画、诗歌、书法等艺术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组蒲松龄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美观,包括共笑亭、留仙桥、柳拉碑、奇幻门、聚仙峰、卧狐、独眼狐等景观。“石隐园”内建有远心亭、同春堂、迟月亭、九回廊、文梓树、蔓松桥、霞饴轩及各种石景等,并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斋宫”内有《罗刹海市》、《席方平》、《画皮》、《娇娜》、《尸变》等聊斋故事艺术雕塑作品,并采用灯光、音响、**特技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再现了蒲松龄笔下神鬼狐妖的艺术形象。“观狐园”内。

蒲 松 龄 书 馆

蒲松龄书馆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西南昆仑路旁、王村镇西铺村西铺大街。原系明末户都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分。先生一生的职业是教书,他在其三十二岁时,应好友毕际友[公元一六七九(康熙八年)至一七0九年(康熙四十八年)]之聘离开家乡淄川区蒲家庄,在此设馆教塾三十余载。直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一年),先生在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塾师生涯,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撤帐归里田园,连续教了三十八年的书。在漫长的三十八年中,先生凭着自己的才能,栖身于王村西铺的高墙内,寓居于毕家的松龄书院,领衔伴读在绰然堂,可以说,西铺是先生的第二故乡。

弹指三百余载,当年先生执教著《聊斋》的书院——“ 毕尚书府”,几经蹉跎岁月的风风雨雨,历尽沧桑,到文革时期一度破败不堪、面目全非。

春风又绿“江南”岸。从一九八五年以来,淄博市人民政府暨周村区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遗产,加强蒲学研究,纪念一代文化伟人,相继拨款四十九万元,分两期工程对蒲松龄书馆进行了彻底修复,并作为淄博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来到蒲松龄书馆,踏上西铺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一条名曰:“松龄路”的新拓宽的长三百米,宽六米的高标准水泥路引我走向蒲松龄书馆。

这是一座具有浓郁明清朝代风貌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 千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765平方米。馆内共有大小建筑22间。抬眼望, 前门上横挂着一块漆黑乌亮的牌匾,上书“蒲松龄塾馆”五个姿媚酋劲、超逸入神的镏金大字、熠熠放光,夺人耳目。旁边则有社会各界损资碑记。(左图为前门)

拾级而上,进门向里走,迎面便是古朴宏丽的绰然堂。原有牌额上题“绰然堂”三个隶书大字,落款崇祯甲戊白阳老人题(白阳老人即毕自严,该匾原件现存蒲松龄故居)。它是幢三间高大的大厅房。先生来到毕府,便选定了绰然堂设馆住教。但见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端庄俏拔,气势壮观。北房二间,东边暗间,作先生的写作和住宿的地方,著名《聊斋志异》及大量诗词皆出于此,中外间作为学生们肄业的课堂。现有塑像来体现当时的情景。身临其境,可以看到几个毕氏子弟正伏案忙于学业。有的诵书、有的习字,还有的在沉思。先生则侧耳倾耳,神态怡然。

绰然堂(董建生/摄)

先生一生从教。他经常结合幼年学生的接受能力,专意编写与教学有关的通俗读物。如他在58岁时,编写了两部这样的书。一是著《小学节要》,对当时塾馆所用的道德教材删繁就简,取其中精要缩编而成。二是选编了《宋七律诗选》,对其教学所用的宋诗去粗取精,择选佳句,选择了22首作为学习宋诗用。先生教书,有别于其他人多数的塾馆教书先生。他厌恶旧式教学那种墨守成规的死记硬背,不满故弄玄虚的“师尊”,毅然与学生平等相处,诚心以待,既悉心教育引导学生刻苦攻读学业,又不压抑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纯洁童心。正是这种实际感受,使他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绰然堂会食赋》。赋文幽默,风趣,生动描述了孩子们每当吃饭时《出两行而似雁,足乱动而成雷》的场面。

据记载,绰然堂曾于”清光绪三十年倾圮“,今在原址重建是以纪念蒲松龄创作写书育人三十年之业绩。

转过“绰然堂”向北,正对的是省书法家朱学达题“振衣阁”门前楹联上书:万卷书当南面窗、一帘风拂北窗凉。这是在绰然堂后修建的一幢与之对称的砖木结构双层楼阁建筑,阁上花窗雕棂,舒朗明快;阁下朱红漆柱承托重荷。整个阁的外壁饰有飞檐、禅兽、雕栏、花棂。“振衣阁”是“毕尚书府”藏书之地,有万卷诗书”,可供先生任意博览,成了先生的文库。它为先生搜挟奇闻异事、著书立说提供了不少文献资料。因此,素日里的软事传闻便很快在天才的笔下“遂以成篇”。

振衣阁(董建生/摄)

走进下层阁楼里,墙上挂有先生的画像。他身着岁贡生服(生前没坐官,71岁官府授贡生)。正襟端坐,室内设有古玩架、先生曾用过的双耳瓶、暖手炉、笔筒架等陈列其上,给室内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典雅。

万卷楼(袁鹰/摄)

登上阁楼上层,园内别致的圆心亭、绚丽的霞绮轩、奇特的卧龙石等大小各异、二十余景历历如画,尽收眼底,教人心旷神怡,难怪多次被先生写进其作品中呢。

这振衣阁是先生写作的地方,先生知识渊博,却屡试不第,一生怀才不遇,从而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决心以志怪的艺术,假笔于花妖狐魅、精灵怪异以超尘绝俗的笔,游刃于鬼狐世间,抒发自己内心愤郁的情感,并暴露和鞭挞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抚慰善良人受创的心灵。他在一道题为《感愤》的诗中曾这样写:“漫问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怜恨不休”。道出了先生发愤著书,妙笔写尽人间不平事,“生花”绘出月下女儿情,不成书誓不罢休的志向和决心。

先生白天舌耕育桃李,夜晚在此挥毫泼墨、洒洒点点笔耕著文章,他聚平生之力完稿并日臻完善了《聊斋志异》一书。于是灯下写道:“……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此外,先生还在余暇,撰写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文、铭、、书启、引、序、疏等。如今振衣阁里有蒲松龄伏案写书的塑像和有几面本书的书架。桌子上则摆有先生生前的若干手稿、著作等。

见情思景,可以想见,先生每每写得倦了,就走出来在这“万卷书档南面窗,一帘风拂北窗凉”的振衣阁上调理一下文思。

驻阁凭栏,会看到楼下有一株冠径85米的“蝴蝶松”(五针松)形态奇特,别具风韵,它那虬曲的枝丫,树冠如伞,虽不见当年色凝翠碧的繁茂风姿,但仍似超然挺拨,挥身欲跃。宛若一只振须展翅、翩翩欲舞的巨蝶,又尤如先生那“愤世疾俗”的风骨和顽强性格。全让它再现出来!给人以跃跃欲试、奋飞博击之感而顿然精神抖擞。据传,先生下课、写作之后,常来这蝴蝶松下,观赏解闷、寄托情思。

下的楼来,阁旁东西两侧各有一间青砖白缝的厢房。东厢房内有根据聊斋故事制作的工艺人物造型。可以看到红玉、冯相如、郎玉柱、颜如玉同登一堂,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西厢房内,陈列着全国各地书画名家之精品、荟萃四壁。这些作品匠心独运,情溢笔端,其中一幅“诗书传世醒人志,画幅纵留天地久”,倾吐了对先生之敬仰,抒发了对《聊斋》之厚爱。

漫步于蒲松龄书馆,使人们仿佛看见“婴宁女笑站柳梢迎远客,留仙翁漫步书馆盼知音”。睹物思人,不免发些思古之幽情,驻足追思,展开先生塾师生涯的冗长画卷,星转斗移,日炎月明,尽力度过了三十八个春秋,同时完成了《聊斋志异》、《蒲松龄集》中的大量篇章。但是,先生人生道路的主流,不是吟花咏月,不是小说诗赋,而是在乡土教育和急庶民所需等社会活动上做出的贡献。他的教书思想、方法、作风和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至今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书香世家

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

《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

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汭—盘—松龄

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汭,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

励志向学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

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

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

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

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

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

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

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

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

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

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

八年窘困

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

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设帐西铺

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

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

科场偃蹇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

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

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

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志异著述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笃重交游

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 、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领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

岁贡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

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它饱含深情撰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祭日坟,似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蒲松龄科举不第,无缘官场,终身清贫,仅靠教书为生。然而,他却没有颓废,更未流俗,而是集中业余精力,勤奋著述,无偿地为后世流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学瑰宝。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

家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