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姓付欲寻根本求姓氏起源或付姓家谱
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
“付”是“傅”的白字。
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
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付”变“傅”的替代。
实际上,在姓氏的表述上,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文字学上考证:
“傅”,字从“人”,起初有逐渐相传之义,后意会为辅助、教导。
本意上讲,“傅”字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是新兴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与“赵(赵)”字同时诞生。
“傅”,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仆人,就是当今从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领主管一类的角色;而“赵”,则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侍卫,就是当今警卫、保镖、保安一类的角色。
作为奴隶主,当然希望得心应手的大奴才代代相传地为自己服务,“傅”字便应运而生,及至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社会因之。
作为姓氏,则主要源于官职称谓。
“付”,字亦从“人”,起初是人与人近距离传递物品之义,后意会为给予、支付,交给,后延义到涂、搽、符合、归附、附着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傅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
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
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傅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
因为他居住在傅岩,“故遂以傅氏之,号曰傅说”。
后来,傅说果然兢兢业业地帮助武丁治理朝政。
傅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
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使其在位期间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
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
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
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
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傅氏、鄂氏等。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广西 及 寺》记载: 傅氏,先世系 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
傅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 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如今, 傅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区。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⑵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Hala、Fucala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
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
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
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
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
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
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
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
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九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
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傅御者,贰王诏事,谓冢宰也。”
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
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
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傅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汉末期,王莽成功篡汉,建立了新王朝。
王莽特为太子设置了四位老师,其中之一即为傅丞,亦称“太子傅丞”,官秩如同大夫。
其他三位为师疑、阿辅、保拂,由当时学识、为人、武功、技艺最高的人担当。
当时,王莽以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傅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史称“四师”。
西汉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其时,曾担当傅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傅氏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傅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 仿汉朝制度,为属下诸王设置了“王傅”之官,总领诸位王爷部下诸事。
在王傅之下,按王爷名数设有傅尉、司马,分管文政武事。
傅尉的权力仅次于王傅,位在司马之上,下属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动范围限于王府辖域之内,不得越界。
到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执政以后,整个大元帝国有四十五个王,但只有三个王府设有“傅尉”之职,即宪彻不花王爷府、也不干王爷府、斡罗温孙王爷府,其他诸王的相应官员仅称“府尉”,地位要比傅尉低一级。
元朝灭亡后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权中仍有王傅、傅尉之官。
北元政权在明朝大将蓝玉的打击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灭亡之后,有王傅、傅尉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其汉语及文学修养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汉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汉族,以避兵祸。
此后多称傅氏,为今蒙古族傅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大由、傅说、宗伯凤、傅宏烈、郎佳·升。
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
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
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
结果在一个叫付(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
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
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因说曾居于付(傅)岩,所以称他付(傅)说,付(傅)说就成为付(傅)氏的得姓始祖。
付(傅)百一郎、付(傅)念九郎:南宋初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治,其三世孙念九郎,后自邑治迁县南之白砂,为上福建付(傅)氏始祖。
付(傅)诩、付(傅)正:世居清河,唐朝由郓徙越。
始迁祖付(傅)正,宋初迁居山阴荷湖。
为山阴荷湖付(傅)氏始祖。
付(傅)晓俞、付(傅)胜霖:北宋大臣,世居须城城山,建炎南渡迁义乌。
十一世孙胜霖,为避元兵人侵,由豫章西洛村迁居润洲城南塔山,为始迁祖。
为润洲付(傅)氏始祖。
付(傅)盛梅:付(傅)百一郎十七世孙,清雍正间由上杭迁居衢州府西它县通仙门外三十四庄沧。
为沧洲付(傅)氏始祖。
付(傅)元午、付(傅)嘉祥、付(傅)仕和:原居福建龙岩州铜镖村。
十世孙嘉祥,于明清之际由龙岩迁居江西瑞金县上陶。
嘉祥子仕和,由瑞金转迁金堂、简州,最后定居于在都北玉局,为江西始祖。
付(傅)逵、付(傅)启远:居南城厚坪。
始迁祖付(傅)启远,清康熙三十六年由常山江家堡迁须江,初住邑之吴村上庄,继移家嘉湖荒塘尾,终居淤头庄达塘边。
付(傅)宝:唐僖宗光启间避地人闽。
为武荣付(傅)氏始祖。
付(傅)如锦、付(傅)子良:原居义乌壹门,其子子良,南宋初由壹门迁居金华雅付(傅)。
为金华付(傅)氏始祖。
付(傅)奕、付(傅)晓俞、付(傅)恩齐:唐邺县人,其十七世孙晓俞之子恩齐者,宋室南渡时迁居浙省鄞县鉴桥。
为鄞县鉴桥付(傅)氏始祖。
付(傅)仲一、付(傅)茂二:世居鄞县付(傅)家,子茂二,宋咸淳间因避疫徙居五乡契,为始迁祖。
付(傅)伦、付(傅)雄、付(傅)平:北宋自义乌云黄山稽亭里徙居邑之青岩,至孙雄,析居虞陵;曾孙平,又徙钟墟,与住表岩者合称三大派。
为义乌青岩付(傅)氏始祖。
付(傅)鹏、付(傅)崇学:唐贞观间由闽中莆田迁义乌,定居县前二十五步,建壹门,鹏二十二世孙传至崇学。
宋末避元兵,自壹门分迁邑这左溪塘、上铜塘、稠岩。
为壹门付(傅)氏始祖。
付(傅)熹、付(傅)雄:世居清河,东晋时由南阳巫仕乌伤,遂家焉。
始迁祖付(傅)雄,宋嘉佑间由义乌双林析居龙祈之虞陵。
其裔有名藻者,仕明为翰林编修,晚年还乡创建杜门书院。
后因以地名。
为杜门付(傅)氏始祖。
付(傅)继宗、付(傅)绍一:世为中原人,金人减宋,裔孙南迁越中,至十一世孙绍一,元末由余姚龙泉乡迁邑之孝义乡,为本支始迁祖。
为余姚孝义付(傅)氏始祖。
付(傅)六翁、付(傅)巍:五季由义乌迁居山阴县荷溪,十一世孙巍,南宋末避兵乱由诸暨直埠再迁萧山横山之阳,为始迁祖。
为萧山付(傅)氏始祖。
付(傅)逵:先世清河人,唐末同信州铅山迁抚州南城,至其孙,别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支,又阅二十一世,时当明季,礼房下思义、思能、思诚、思美、思玉兄弟,信房之量盛,先后由南丰迁来龙游,分居北乡之等地。
为龙邱付(傅)氏始祖。
付(傅)荣右:明洪武四年由江西丰城徙居湖南醴陵县堂宾卫。
为醴陵东乡尚宾付(傅)氏始祖。
付(傅)廷鹤:字兴旺,明正德二年丁卯六月初三日未时生,万历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初五日申时没,葬湘阴录水霞徐虎山袁树觜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石志墓图。
子一:大学。
为宁乡付(傅)氏始祖。
付(傅)德厚:世居江西省临江府新喻县凤巢岭石山里。
元配:罗氏。
子二:崇道;崇宏。
为邵阳付(傅)氏始祖。
郡望
北地郡:战国时期秦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
西汉时期移治到马陵(今甘肃庆阳),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
东汉时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划入羌胡辖境。
三国时期曹魏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陕西耀县)。
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
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
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
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
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 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
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 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 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 由城关迁驻葛仙庄。
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
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
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
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
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
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堂号
北地堂:以望立堂,亦称义渠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兴商堂:商朝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
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
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
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付(傅)岩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隶,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
他就是付(傅)说。
人们将他请到朝廷,他后来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敖姓是中国姓氏之一,被收入《百家姓》。分布较广。宋朝有敖陶孙,明朝有广西按察使敖宗庆。传说是大敖的后代。 应该跟鳌拜无关系挂?因为鳌拜姓瓜尔佳氏! 鳌拜(?—1669年),姓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鳌拜本人亦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不但是一员骁勇战将,而且也是皇太极的心腹。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1646年鳌拜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大破大西军军营,斩张献忠于阵,因此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 1661年顺治帝崩,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顺治帝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 鳌拜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将鳌拜擒获,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参考: 及维基中文姓氏列表
一 姓氏源流 敖姓的来源有二: 1 源于上古,是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 2 出自芈姓。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类国君的后代,也被称为敖氏。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1 谯国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 堂号: 1 采庵堂:宋代有敖陶孙的,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听到这些以 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敖陶孙,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采庵集》。 敖姓家谱目录 5835浙江长兴雉南敖氏宗谱八卷 (清)敖明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5836江西万载白良敖氏族谱□□卷 (清)敖焕章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谯国堂活字本 江西图(存五册) 5837湖北竹溪敖氏族谱不分卷 (清)敖自恩修 钞清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 湖北竹溪县文 5838湖北竹溪敖氏袖珍小谱□□卷 (清)敖立榜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刻本 湖北竹溪县文(存卷1) 5839湖北竹溪敖氏宗谱□□卷 木刻本 湖北竹溪县文(存卷3) 敖姓典故 秀毓谯郡;宗开太敖。 作挽诗,陶孙侠气高尚1; 著杂言,子发才名大张2。 注释: 1宋代进士敖陶孙的事典。敖陶嘉陵江,字器之,福清人。少有大志。朱熹被贬时,陶孙游太学,首以诗送之;赵汝愚死贬所,陶孙以诗哭之。终温陵通判。2明代正德进士敖英,字子发,清江人。官至江西右布政使,工诗,兴幽思远,尽绝蹊径,有《绿雪亭杂言》等。姓启楚国一主3;名列江北二杰4。注释:3见敖姓起源(二)。4明代进士敖山,字静之,赋才雄爽,为文如奔峡腾川。与濬县王越齐名,人称“江北二杰”。 诗风雅致,韵似鸣琴绕谷5;赋才磅礴,文如奔峡腾川6。注释:5见注2。 6见注4。 人物简介: 1敖山:字静之。明朝时期莘县人。成化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升任山西提学副使。后因疾病辞官还乡。工诗文,诗才雄爽,文章豪放,与当时的王越齐名,人称江北二杰。晚年的时候专心研究数学。著 有《石绫传》、《灿然稿》、《先天手册》。 2敖家熊:字孟姜。浙江平湖人。早年在嘉兴创办稼公社及竹木小学堂。并组织祖宗教。清光绪二十九年入上海爱国学社学习。曾编写《新山歌》一书,宣传革命。次年加入光复会,并且出资与魏兰等人组织温台处会馆,这是革命党人的一个秘密联系机关。光绪三十三年与秋瑾共谋在大通师范学堂起义,事情泄露后逃跑。光绪三十四年在嘉兴被仇敌杀害。 3敖陶孙:字器之,宋朝时期福清人。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当时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而陶孙很尊敬朱熹的学问,于是去探望了他,并且赠诗表明自己的心意。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知道以后大怒,要逮捕他。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采庵集》。 4敖英:明代正德进士,字子发,清江人。官至江西右部正使。工于诗。他的诗路独辟蹊径,很有特点,流传于世的有《绿学亭杂言》。
敖 一 、姓氏源流 1 源于上古,是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的后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姓氏,于是形成了敖姓。 2 出自芈姓。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諡号的,都被称为敖,这类国君的后代,也被称为敖氏。 二、 迁徙分布 敖氏的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毫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谯国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 堂号 采庵堂:宋代有敖陶孙的,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听到这些以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敖陶孙,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采庵集》。 四、 历史名人 1 敖山:字静之。明朝时期莘县人。成化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升任山西提学副使。后因疾病辞官还乡。工诗文,诗才雄爽,文章豪放,与当时的王越齐名,人称江北二杰。晚年的时候专心研究数学。著有《石绫传》、《灿然稿》、《先天手册》。 2 敖家熊:字孟姜。浙江平湖人。早年在嘉兴创办稼公社及竹木小学堂。并组织祖宗教。清光绪二十九年入上海爱国学社学习。曾编写《新山歌》一书,宣传革命。次年加入光复会,并且出资与魏兰等人组织温台处会馆,这是革命党人的一个秘密联系机关。光绪三十三年与秋瑾共谋在大通师范学堂起义,事情泄露后逃跑。光绪三十四年在嘉兴被仇敌杀害。 3 敖陶孙:字器之,宋朝时期福清人。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当时奸臣韩佗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而陶孙很尊敬朱熹的学问,于是去探望了他,并且赠诗表明自己的心意。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知道以后大怒,要逮捕他。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采庵集》。 4 敖英:明代正德进士,字子发,清江人。官至江西右部正使。工于诗。他的诗路独辟蹊径,很有特点,流传于世的有《绿学亭杂言》。
参考: or/wjx/frameid=268&name=%B0%BD
索
suǒ
名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large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
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说文》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司马迁《报任安书》
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列士·天瑞》
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后汉书·段颍传》
昼尔于茅,宵而索綯。——《诗·豳风·七月》
又如:索苇(用苇作成的绳索);索头(绳头);索桥(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
人的发辫〖pigtail〗。如:索葛(头发);索虏(发辫)
法度〖law〗
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索,法也。”
链条〖chain〗。如:索桥
中国古地名〖Suotown〗。故地在今河南荥阳县。秦末刘邦与项羽战于京、索之间的索,即此地
索县〖Suocounty〗。中国汉代建立的县,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属武陵郡,顺帝时更名汉寿。今为湖南汉寿县
索
suǒ
动
搜索〖search;trytofindout〗
索,入家搜也。——《说文》
忘索之。——《史记·范睢蔡泽传》
大索天下。——《汉书·张良传》
举国大索。——《汉书·韩安国传》
延年索怀中,得重劾。——《汉书·严延年传》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
遂闻君将合众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个人偕,不外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遍索不得;搜索(搜查);索隐行怪(深求隐僻的事而行为怪谲)
寻求;探索〖seek〗
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改,申其所未申,故以索隐为名。——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自序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又如:索垢寻庇(无事生非,找荐儿滋事);索摸(寻找,寻觅);索合(寻求志同道合的人);索秘(探索隐微)
挑选〖choose〗
以索马牛。——《左传·襄公二年》
又如:索牛(挑选出来的好牛);索引(又称引得,把书刊,文献等作品中的重要课题录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以便检索)
求取,讨取〖demand;askfor〗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唐·杜甫《兵车行》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索战(讨战);索号(回令;求取约定的暗号);索将(索取;求取);索逋(索要欠款);索掯(索取);索句(索取诗句);索米(求取米粮);索命(索取性命);索饭(讨取食物)
须,应,得〖must〗
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白仁甫《元曲选·梧桐树》
又如:索将(须使);索是(须是,煞是,真是);只索(只得);索须(必须)
捻绳使紧〖tighten〗
传语又称纣力能索铁伸钩。——《论衡·语譄》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屈原《离骚》
又如:索绳(紧绳)
搓;绞〖twist〗。如:索铁(绞铁成索)
娶妻曰索〖marry(awoman)〗。如:索妇(娶妻)
索
suǒ
形
独自,孤单〖allalone〗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晋·陶渊明《和刘柴桑》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北国·庾信《拟咏怀》
又如:离群索居;索处(索居);索居(独居一方);索索(冷落的样子)
涕泪流出貌〖tearing〗
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庄子·徐无鬼》
又如:索索落落(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索性;干脆〖clear-cut;straightforward〗
只是士大夫不青索性尽底里说话,不可专咎人主。——宋·朱熹《与魏之履书》
又如:索兴(干脆;直截了当)
煞是。确是;真是〖certainly〗。如:索是(煞是。甚是;真是)
尽;空〖exhausted〗
悉索敝赋,以讨于蔡。——《左传·襄公八年》
又如:索手(空手);索知(尽知);索空(竭尽);索莫(空乏穷尽的样子);索索(空虚、空乏的样子)
索
suǒ
量
古时民间计量单位,十丈为一索
古用绳计量长度,因以为计量单位。如:种粟千百索
计算钱币的单位。古代以绳索穿铜钱,每千文为一索,或称一贯。如:受贿三千索
索道
suǒdào
〖ropeway;cableway〗用钢索架设的空中运输通道
索贿
suǒhuì
〖seekbribe〗索取贿赂
渎职索贿
索解
suǒjiě
〖seekthemeaning〗寻求解释
不难索解
索尽枯肠
suǒjìn-kūcháng
〖rackone’ rainsinscheming〗比喻费尽心思
索居
suǒjū
〖livealone〗孤身独居
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礼记·檀弓上》
索具
suǒjù
〖rigging〗见“帆具”
索寞
suǒmò
〖depressed〗∶形容消沉,没有生气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莫与先异。——《乐府诗集·鲍照·拟行路难》
〖desolate〗∶寂寞萧索
山上杂草丛生,异常索寞
索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宋·王禹偁《暮春》
也作“索莫”、“索漠”
索赔
suǒpéi
〖claimindemnity〗索取赔偿费
根据合同,向外商提出索赔要求
索桥
suǒqiáo
〖chainbridge〗主要承重构件为铁索或铁链的桥
索求
suǒqiú
〖demand〗索要;要求
索取
suǒqǔ
〖askfor;exact;demand〗要求得到;讨取
索取资料
索然
suǒrán
〖dull;dry;insipid〗∶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兴致索然(兴趣无味)
〖lonely〗∶寂寞
将吏辐辏,降人争先赂遗,都统府唯大将省谒,牙门索然。——《旧五代史·郭崇韬传》
〖dispersed〗∶形容离散
索然俱散
〖tearing〗∶流泪的样子
索索
suǒsuǒ
〖fearfully〗∶恐惧的样子
震索索,视矍矍。——《易·震》《疏》:“索索,心不安之貌。”
〖tremble〗∶形容颤抖
这时,他的脸、脖子全冻紫了,两只手臂索索地抖着,呼吸已经很费劲了。——《罗盛教》
象声词
形容细微的声音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形容风吹草木声
山苍苍而坠叶,树索索而摇枝。——南朝陈·江总《贞女峡赋》
索梯
suǒtī
〖jackladder〗由木踏步和绳索扶手组成的船梯
索喜
suǒxǐ
〖藏soshi〗最普通的一种哈达,三尺长,用麻或生丝蘸粉织成,又作“素喜”
索性
suǒxìng
〖fearfully〗∶直截了当,干脆
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老山界》
〖wilful〗∶任性
休要靠索性
索要
suǒyào
〖askfor〗向人要;索取
索要贿赂
索要钱财
索引
suǒyǐn
〖index〗根据一定需要,把书刊中的主要内容或各种题名摘录下来,标明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分条排列,以供人查阅的资料。也叫“引得”。
索诈
suǒzhà
〖extort〗用不正当手段强行索要或讹取
索子
suǒzi
〖largerope〗[方言]∶长而粗的绳子或链子
索 suǒ ㄙㄨㄛˇ
(1) 大绳子或大链子:~子。~道。钢~。绞~。线~。
(2) 搜寻,寻求:~引。思~。搜~。探~。
(3) 讨取,要:~还。~求。~取。勒~。
(4) 尽,毫无:~然无味。
(5) 单独:离群~居。
(6) 姓。
牛氏系出中天司徒之后子主祭至孙成汤原姓于,世封商伐夏而有天下。历纪六百四十四年,相传二十有八君主,至殷纣王无道崇妲己,任崇侯狎侮五常毒病之四海,纣庶兄比干谏而死,箕子作狂而为奴,微子叹月残害兄弟不如挂冠而去,出五朝门时举目观看,太阳已过午时,遂以午字出头即是牛字,因而改为姓牛,此是牛氏所有来也时至元朝太宗天下平定,有圣定,有圣临川祖籍贯山东因官上河南开封府尉氏县,又出任山西省洪洞县后,寄籍山西洪洞椿树街衍生子三人,长子讳洪顺宗时由翰林院编修官居吏部天官;次子讳裨顺宗时由翰林院检订后坠陕西省三边总督;三子讳超顺宗时武进士出身因征南有功,后封为满汉大将军。
历后各生六子,同堂兄弟一十八位聚首何乐如此,至大明朱元章平定天下,迁民领者一家而故乡难留。
我祖兄弟一十八领先人装载守资并带大锅壹个,由山西迁居河南开封府郑州汜水县西十里亭,迨至红小泉贱人作乱,恃众抢掠。我祖兄弟一十八人各持弋戟以敌红贼,及战至三天三夜,我祖兄弟众人知势难敌,遂将大锅破分一十九片后,各执一片,闺女一片,婆家汝阳杨氏以为后记。以求生路分四面八方而去,各投亲戚为安身之所。后知颖祖骑至北直隶,堡祖以奔直肄,迁祖奔至山东,翼祖复回洪洞,其余兄弟一十四人皆散河南。以后兄弟难忘,各通信息,约定每年十月初一日十里亭对锅而会,及知迁居外省者四人,寄居本省者十四人。所谓根深叶茂,源流不息,迄今四百余年。我祖宗而身始得其来,而沐其教泽也。因地少人多,无以为养,遂以技艺四方以为糊口之资。因而远历外省近关本郡,乃一十八祖之寄居者,历历可考也。
有同祖而能明其世系者载之。同族不明世系者阙之。如密县而知郁祖之后,鄢陵而知志祖之后,洛阳而知秉祖之后,以及汝宁、上蔡、陈州、西滑、怀庆、温县无不秩然有序,昭然不索各名某祖之后。而为吾所观而目睹者也。慨然于祖宗功德不忘,水源木本之至诚而念也。楷祖迁济居地县东五里河。秉祖迁洛阳居城东牛家集(即今之潘寨)。末祖居汝宁固始县城内。抗祖居归德鹿邑县城中。捷祖居郑州牛家岗。铨祖居西滑。青祖居祥符东北,村名系沙滩。秦祖居夏邑东北庄名金刘家,健祖居密县东五十里后又分居八里岗,鹏祖居孟县后移温县西河村,志祖居鄢陵,世居亦各牛家集。园祖居上蔡县东牛家庄。栾祖居太康县东南水家寨。颖祖居宪 平县牛家大场。堡祖居泗州肝贻县城南边属江南凤阳。翼祖归洪洞县椿树街。颖祖山西平阳,迁祖居冠县东五县河附山东之东昌,又移至惟恐不远矣,皆身依岳家。
始祖讳川字圣临开封府尉氏县人,祖居仪封县,元太宗元年甲子科举人乙丑科进士,原任河南府教谕、堡山西洪洞县知县,后寄籍县南二十里椿树沟,其墓在尉氏县东中岳庙东山,配马氏生三子,长子名洪,次子名裨,三子名超。
洪祖字碧波娶李氏系阳府李翰林之女,元顺帝正十一年辛卯科举人、壬辰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坠吏部上书天官,后告老还乡,生六子:楷、秉、来、抗、捷、铨。
裨祖字程波,娶郭氏,系洪洞县郭部吏部侍郎次女,元顺帝正十四年甲午科举人、乙末科进士,入翰林院检封坠陕西省上边总督,生六子:青、健、郁、颖、秦、堡。
超祖字振波,娶陈氏阳城县武殿大学士陈公之女,元顺十七年丁酉科举人、戊戍年科进士,后征南有功,帝封为征南大将军、满汉大将军,生六子:鹏、志、园、翼、栾、迁。
以上是川祖三子并十八孙也。
洪祖后 六子
楷字大儒,娶女郝氏系源县郝总兵长女,生六子,住县东五里河;秉字璨然,太学士,娶黄氏,系洛阳县黄汉林第六女,生四子,住县东西牛家集(即今之潘寨),后第三子分居城内,次子移居伊南蒂驾庄(即今牛家庄),四子移居洛阳七立射庄。长子孙系支:来字奏凯,宋贡生,娶刘氏谷始县民女,生六子,住汉宁府固始县城内;抗字超西,太学生,后选园州,娶李氏系鹿邑县城内;捷字会九,廪膳生娶女郑州张翰林之女,生好六,俱廪膳生员住郑州东牛家岗;铨字奉简,太学生,娶女裴氏,系西滑县牛家集。
裨祖后 六子
青字奉白,廪膳生,娶妻生三子,贪婪祥符县东北沙滩村;健字乾乙,贡生,娶妻刘氏系汤阴县民女,生七子,住彰德府怀县东沙滩河村;郁字文培,武举生,娶妻张氏,系密县民女,生五子,住县东五十里分店八里岗;秦字西会,附生,娶妻周氏,系夏邑县民女,生三子,住夏邑县东北金刘家;颖字奉州,太学生,娶女陈氏,系保定府完平县民女,生八子,四进士二举人一贡生一附生,住完平县牛家大场;堡字路有,廪生,娶妻薛氏,系盱眙薛宰相之女,生六子,住凤阳府泗州盱眙县城南边。
超祖后 六子
鹏字程九吏元,娶妻薛氏,系孟县民女,生四子,住温县西河村;志字盖山,廪生,娶妻相氏,住开封府鄢陵县南牛家集,生五子;园字百生,武举生,娶妻孙氏,系上蔡县民女,生四子,住县东牛家庄,又分居城内;翼字鹏飞,廪生,娶妻徐氏,系洪洞县徐公树之女,生十子,六进士二举人一贡生一副榜,住洪洞县椿树沟;栾字伯纯,太学生,娶妻高氏,系太康县民女,生二子,住太康县东南水家集;迁字伯移,廪生,娶氏卫氏,山东省冠县卫宰相之女,生六子,住东昌府冠县东五里河 牛氏家谱,载明始祖,讳川墓在尉氏县东岳庙东山,于楷祖十四世孙讳凤山系状元汜水县居住。囡子名宣于同治四年乙丑科中武贡生,殿试一甲第一名钦点,金殿传膳奉旨旧里先庙祭祖,囡思追考始祖之墓,并一十八祖宗嗣于腊月初自至密县祭郁祖,又赴鄢陵祭老祖,又赴尉氏祭超祖,又复始祖之墓。族众均原知者,在三查问,有一牛典,据程说,河水未波以前,东岳庙东山四十余步,有一墓冢,传问是牛氏墓坟之地,被他人侵占,又进朝控告,将地争回,经河水涨后,迄今不知有墓冢否。于是遂者领路到墓冢查看,仍有墓冢形迹,上有砖头数块,查问该庙主持者,俱程牛氏老坟,复询地主贵孙,亦系牛进朝将此坟地三亩捌分立约新当价钱三十二仟,又托身添起坟地等处余,因着人将冢封起竖立旗杆一对,复嘱族从务清明节以前将碑竖立此查真实,乃始知其为牛氏始祖之墓也。
淦(凎)[淦、凎,读音作gàn(ㄍ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江西赣江支流淦水,属于以居邑名称名为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淦氏,“吉州人,因水为姓。”史籍《千家姓》中记载:淦氏为“清水族。”
据江北县淦家沟《淦氏族谱续谱》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无能,便弃官告老还乡,后携家小四处游历。有一次,他来到江西中部赣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见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来,便以淦水河的“淦”字为姓,隐姓埋名,耕读自娱,后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称为“新淦”,后被人简化作“新干”,最后发展成为江西境内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干)。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县东南部的离山,北流经紫淦山入赣江。新干淦氏传至清乾隆年间的后期,有个叫淦农族人率家小入川,定居于江北县(今重庆江北区),传衍至今,有子孙千余人。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朝时期的金氏官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传说,在南宋朝宋高宗赵构时期,东北地区有一金氏官员犯了官司,为让他躲避朝廷的罪罚,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赵构说情。宋高宗当时刚偏安于临安小朝廷不久,对廷属官吏的所作所为都睁眼闭眼,便指了一条变通之道:让他南下隐姓埋名,躲避朝廷惩处。
后来这位金氏官员到了江西省永修县一带定居,因居地临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变淦,称淦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江西鄱阳金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或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传说,两宋之际,江西鄱阳有一金斌赖,官至节度史。因当时大金国正与南宋王朝争战,宋高宗赵构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赖也领军前来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当金斌赖来到朝廷面圣时,宋高宗正在酣睡,梦中听太监说“金斌赖”到,他听成谐音“金兵来”,吓得钻到龙桌下筛糠。后来,见进来的是属下大臣金斌赖,宋高宗十分羞恼,就说:“爱卿,你的姓字不好!”遂提笔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为“淦”。皇帝之旨,谁敢不从?因此,金斌赖只好改姓为“淦”,一族人也只能随之,成为淦氏一支的由来。
二各支始祖:
淦定二:元末由进士升授通奉大夫,世居豫章临江府新淦县,生七子:淦仁五、淦义一、淦礼三、淦义四、淦仁四、淦义五、淦礼六。淦仁五任河南开封知府,复任湖广岳州府。淦定二与长子淦仁五由江右迁居洞庭之君山,后避陈友谅兵燹,于元顺帝年间再迁湘湄之楚冲里白沙都。淦仁五生有二子,长子淦明武任保定知府,次子淦明禄任户部尚书,仍居临湘印石畈牌楼坡,后更名淦家砦黄旗岭。明洪武年间徙居巴邑,落业密松山,开基王坡洞,越十传至淦耀选,复迁谢家山。有谱序曰:“维吾郡淦氏,其先居豫章之偶亭淦水,泊乎改名新淦,因以邑为氏。”是为新淦淦氏始祖。
三 分布: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永修县、吉安市新干县,湖南省的岳阳市,重庆市的江北区,台湾省的台中市等地,多此淦氏族人。
四郡望:
巴陵郡:亦称岳阳。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巴陵地区休养生息。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周敬王五十年(公元前505年)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秦朝统一六国,岳阳市大部分地区属长沙郡罗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下隽县,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公立之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立巴陵县。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时期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巴州为岳州。宋朝恭宗赵显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改岳州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政府开辟岳州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县为岳阳县。1964年10月,设立岳阳专署。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建制,属岳阳地区管辖。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2月实行市管县。
吉 州:亦称吉安府。
巴 郡: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人就在该地繁衍生息,并立国建都。
五鬻族班辈:
湖南巴陵淦氏字辈:
老派:“明念志廷万玉尚兴承立大邑是馨香”;
新派:“承先思佑启修谱志荣昌忠孝能垂训贤良自发祥”。
六历史名人:
淦 安:(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靖州知府。
淦克顺:(公元194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地方外科医生。
永修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曾任外科副主任,现任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九江分会会员。兼任永修县政协常委,民革永修县副主委。
淦克生:(公元1958~今)。江西永修人。
经济师。1974年在永修县白莲湖鱼场工作,1977年在新余铁路工程段,历任线路工、团总支副书记、团委书记。其间,多次被段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南昌铁路分局评为优秀党员。
1984年任新余铁路地区团委书记,1985年任南昌铁路分局团委常委。同年10月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永修县支公司工作,历任股长、副经理,现任经理、党支部书记。
淦家凰:(公元195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1988年于江西电视大学毕业。曾任永修九合中学教务主任,永修县教委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西永修三中教务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会员,全国青年教师联谊会会员,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会员,江西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九江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理事。
·天津宝坻芮氏族谱,分卷,不详,明刻本一册,人民大学·江苏溧水平原芮氏三宗大同谱,不详,(民国)芮逸夫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馀庆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渔歌乡
·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清)芮学之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二十四册,人民大学
·不详芮氏族谱,不详,清光绪钞本八册,北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五年。 古代名人
芮良夫:周厉王时,曾作《桑柔》之诗刺王。
·芮挺章:唐代太学生,有《国秀集》。
·芮及言:宋代上高县知县,字子及。莅政精勤,尝书所坐屏后曰:“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官三载,始终如一。
·芮麟:明代知府,字志文,宣城人。由国子生累官台州知府,明于政体,吏民信服。清廉宽简,有古循吏之风。谪戍边,遗之金,无所受。以慈惠称。后起为严州知府。
·芮钊:明代甘肃巡抚,字宗远。在镇三年,边境寂然。卒于官,贫无以为敛。人服其清操。 宝坻芮氏第一人。
·芮城:清朝学者,江苏溧阳人。他博通经书,文章在当时风靡一时,后来隐居著书,40多年不进城市,著有《礼记通志》、《纲目分注补遗》等书。
·芮烨:宋代人,字国器,一字仲蒙,陆游称赞“落笔龙蛇仲蒙帖”。弟芮煇字国瑞,兄弟二人,潜心于学,同科登第,雍容儒雅,时称二芮。 (绍兴十八年同科登第)
·芮毓:宋代人,敕封为奉政大夫。
芮振朝:大力士芮振朝,宝丰县肖旗乡韩店村人,字邮师,号盈升,他一家几代皆以武功著称。据《宝丰县志》载,芮振朝从小就酷爱练武,清道光癸卯科中解元,擢御前侍卫。他单手可挥舞120公斤的青龙大刀,双手能举250公斤重的石狮子。芮振朝在朝期间,清正廉洁,是非分明,扶正去邪。一天皇帝无事,要振朝耍刀助兴,于是他就舞起刀来,谁知舞到热闹之时,大刀突然失手落地,转瞬之间,他用右脚勾起,抛在空手,复落手中。别人问他这招叫什么名堂?他微笑着说:“这叫金钩钓鱼。”在场的人瞠目结舌,惊为奇观。
一天,朝廷下了一道圣旨,叫芮侍卫传谕,他走到前殿,见几个大臣们在下棋,因一个棋子吵起来,他忙走到跟前看热闹,竟不知不觉地把圣旨插到朝靴筒里。这一举动被朝中一个奸臣看到了,禀于皇上。少时,皇上传芮侍卫上殿问罪。此事被丁浩知道了。丁浩,字养滨,号松亭,大黄村北雁里人,与芮振朝是老乡,又是朋友,同在朝为官,后入内阁,由中书升侍读。丁浩想,振朝把圣旨插在靴筒里,有污皇上之罪,皇上决不会轻饶,一定要想办法救他。于是,丁浩赶紧去找芮振朝,走到殿前,正好碰见芮,丁故意与芮撞了个满怀,顺势把芮的乌纱帽打掉,芮正感到莫名其妙时,丁弯腰从地上拾起帽子给芮戴上,说声:“你还愣什么,还不快上殿去?”说罢丁下殿而去。芮振朝来到殿上跪下,皇上问:“你把圣旨藏到那里去了”芮振朝忙在自己身上乱找。皇上大怒说:“你把圣旨插到靴里,该当何罪?众侍卫,给他摘下顶戴,判他充军!”当众侍卫去取芮振朝的顶戴时,谁知圣旨竟从顶戴中掉了下来,这时芮振朝才醒悟,大叫冤枉,请朝廷明察。皇上立即传原告,那奸臣吓的面色如土,磕头求饶。结果以诬告罪重责五十大板,只打得皮开肉绽,魂飞魄散。
原来,圣旨本是芮振朝插在靴里,当丁浩弯腰拾帽时,用魔术手法趁机将圣旨从芮的朝靴里取出遁在乌纱帽里,关键时刻替芮振朝解了围。
芮振朝告老还乡后,一天进城办事,在一大户门前,见十多人赤着上身,叫喊着像在拉什么,芮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百斤重的石狮子滚落在大坑里,十多人拉不出来。只见一个胖子户主说,谁能把它弄上来,赏银二十两。芮振朝走到那人跟前说:“二十两银子现在就给,我就把它弄出来。”那个人上下打量芮振朝,说:“先给可以,如果你弄不上来的话,你需倒赔我银子五十两。”芮说:“好,一言为定!”只见他一紧身,一运气,抱住大石狮子往上一举,“呼”的扔到岸上。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振朝向大家使个转圈礼就说:“我这二十两银子分文不要,为穷哥儿们争口气,银子你们拿去分子吧。”大家纷纷称赞芮振朝武艺高强,为人义气。 芮逸夫:(1898-1994) 人类学家。江苏溧阳人。
·芮杏文:(1927-2005) 政治家。江苏涟水人。历任上海市委书记(1985),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89) 。
·芮乃伟:(1963-) 围棋九段。上海人。
·芮清凯 中将军衔。河北人。
·芮沐北大泰斗级教授,法学家,上海人。
·芮成钢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安徽合肥人。
本人姓付欲寻根本求姓氏起源或付姓家谱
本文2023-11-27 12:23: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