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的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1收藏

廖家的族谱,第1张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长永清次永坚三永宁四永安五永忠

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长子元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贵赠明威将军公笃嗜诗书隐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传其后嗣多半徙居苏州枫桥及湖北武昌府

第二世永坚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军主要指挥者之一后投奔陈友谅仕汉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前四子迁回湖北其余子尚居湘阴

第二世永宁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进士候补县丞明初后裔迁回湖北

第二世永安 生于1320年卒于1366年字彦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妣林氏龚氏无子以长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

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于1323年卒于1375年妣王氏一子权又妣何氏一子志广(见广东南雄廖氏族谱)明初封德庆侯后裔散布湖北、湖南长沙、广东南雄、广西等地据传江西、四川临水县也有其裔

第三世升 永安公继子生于1335年卒于1426年荫封指挥使妣夏氏子四人长基次垕三矶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儿镛,铭案牵连发配广西戍边公元1225年获赦还乡湖北

第三世权 永忠公子生于1347年卒于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为散骑舍人洪武九年从冯胜练兵西安十一年从御史大夫丁玉征松叠等州克之十三年袭封德庆侯十四年从颖州侯傅友德征云南十五年领兵守毕郡寻守泸州十六年夏五月召还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长镛次铭三钺四钟

第四世基 升公长子妣□氏子三人长子承庆次子善庆三子余庆

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矶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镛 权公长子生于1367年卒于1402年袭封德庆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据《廖姓史话》载其孙廖垂远从江西迁湖南长沙按公与弟铭同受学于方正学先生先生被难二公笃师弟谊收其尸瘗于聚宝门外山上遂同坐死并追去所赐铁卷金章母女谪发浣衣局子侄俱发充奉义金山两卫军史称被逮时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读书所致此后家人切勿读书二子泣顾曰此事非读书人不能作传语后代儿孙益当读书云厥后金陵建方正学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

第四世铭 权公次子事略同镛公妣李氏后世迁湖北潜邑黄中垸

第四世钺 权公三子袭封指挥使死于广西戍所妣□氏子嗣无考

第四世钟 权公四子隐居湖南华容

第五世承庆 基公长子袭封指挥使妣□氏子三人长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学先生案株连发充广西奉义卫军田宅金章铁卷尽被追去宣德时观察某奏请清勾靖难罪名旋赦还复官职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废辞不仕复触朝廷怒发守凤阳陵寻卒

第五世善庆 基公次子卒于广西奉义卫军戍所子嗣失考

第五世余庆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奉 承庆公长子妣□氏一子赞

第六世春 承庆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泰 承庆公三子正统举人官山东钜野县教谕升河南河间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长许次谊三让按廖氏自元末迁巢湖户族流离谱牒失传公始搜订之承先启后实有大功焉

第七世赞 奉公子子嗣失考

第七世许 泰公长子妣□氏子二人长世兴次世华

第七世谊 泰公次子明廪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

第七世让 泰公三子后裔徙居寿县安丰圹廖家老圩(详见寿春廖氏宗谱)

第八世世兴 许公长子妣□氏一子伏亨

第八世世华 许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八世世昌 谊公子明庠生妣韩氏子三人长伏初次伏元三伏思

第九世伏亨 世兴公子妣□氏子嗣失考

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长子妣□氏一子自勉

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凤阳陵戍所迁居寿县东乡王叶巷坊因以廖家湾名葬于本村前卯乙过峡转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

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长自成次自功

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长必登次必选

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侧妣刘氏合墓子三人长严次秀三实

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长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怀远廖家巷

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色目人),社会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汉人,即原属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遗民,蒙古贵族称之为“南人”,地位最低。铁木真曾规定:凡杀死豪古人的,须偿命;杀死色目人的,罚80两白银;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头毛驴就可以了。蒙古贵族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每20户编为一“甲”,首长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担任,这20户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财产和妇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统治者还禁止“汉人”和“南人”打猎,不准“汉人”和“南人”练武术和持有兵器,连赶集做买卖、拜佛集会、夜间出门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贵族又特别崇拜喇嘛,任他们为所欲为,于是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活佛”,却是“汉人”和“南人”的灾难。他们所到之处,随从如云,或强占民宅,或强占民女,或勒索财物,或挖掘坟墓**金银珠宝……。为避乱,文友公举家辗转来到巢湖水边。适值江淮大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反抗元鞑的暴虐统治,也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坚、永宁、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训练水兵,扯起义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义军驻和阳,欲渡江发展而苦无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约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亲自迎接永安等于巢湖水寨。得到这千余艘战船,万余名水兵,特别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将,长于水战(明史称永安为水杰),朱元璋的起义军如虎添翼,声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终于摆脱“高筑墙、广积粮”的被动防守局面,转入积极进攻阶段。

从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军统帅(永安陷吴后,永忠任水军统帅),协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陆军将领先后打败元中丞蛮子海牙,灭掉汉陈友琼、吴张士诚,又讨降方国珍、陈友定进克福州。使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将军,由海路取广东。东莞伯何真归降,至广州又降元将卢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杀之,广人大悦,广东悉平。接着进军广西,在梧州降元达鲁花赤拜住,继而攻克南宁、象州,广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从徐达北征,攻克察汗脑儿。洪武四年,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败夔府守将郭兴,智取瞿塘关,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继而帅舟师直捣重庆、铜锣峡,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谕成都守将戴寿、向大亨等归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从徐达北征,收复和林。洪武六年帅舟师扫荡盘据在沿海岛屿上的倭寇(日本海盗)大胜而归。

由是可见,永安、永忠兄弟的战迹几乎遍中国,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诸省战功最为显著,堪为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悬于门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语(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封永忠为德庆侯。一时廖家成为应天(南京)的名门豪族。

事态有变。永安攻打张士诚部和徐达攻克宜兴,乘胜深入太湖与吴将吕珍战时,战船搁浅,后续部队迟来一步,永安被俘。张士诚爱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从而被囚,八年后死于吴,吴平后,灵柩运回南京,太祖迎祭于郊。葬于钟山,因功配享太庙。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永忠“功超群臣”,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级的侯爵呢?

先前,朱元璋起义初期,因羽翼未丰,多次得到明王救援与庇护,朱元璋便拜明王为主而称臣,后来明王日渐式微,无奈之下,遣使谕元璋欲移驾应天,到元璋的地盘上来。元璋一面“恭迎”来臣,一面派永忠驾舟迎驾。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韩林儿淹死。这件事有些蹊跷。永忠舟可渡海作战,怎么会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么?无论将来是明王称帝还是元璋称帝,永忠都只能是一个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于只有永忠最了解内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隐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罢了,洪武八年(1375年),终以“坐僭龙凤”被赐死,年仅五十三岁。当然,当年的功臣名将在朱皇帝坐稳天下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火烧庆功楼在所难免了。

永忠死后,子廖权于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权公子廖镛以嫡子为散骑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时惠帝常与议兵事,宿卫殿庭。可见廖镛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变,攻克南京,建文逊国。忠于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个个被杀。大学士方孝儒首当其冲,灭九族。廖镛与弟廖铭曾就学于方孝儒门下,见方横尸暴野,便收其遗骸而葬之,也被论死。灭九族,又加上学生一族,成为历史上“祸灭十族”的先例。这一次灾难非同小可,不仅田产宅第均被没收,还追回皇家先前赐予的铁卷、金章、第钺,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钺等一律充军边陲,妻女谪发浣衣局,沦为皇家奴。从此金陵廖家再无踪影。

廖家经过两次杀身之祸,死的死,充军的充军,能逃的则逃,又加上不断迁徙和军旅生涯居无定所,便形成后来支脉数省的罕见局面。

(一)廖承庆迁居凤阳,安徽廖氏家族

永安公无子,兄永清公子廖升过继而嗣之。升随永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永安死后,升嗣公爵,授予指挥佥事。侄儿镛、铭惨案后,升公也受牵连,虽年事已高,仍被发配广西戍边。1425年,仁宗继位(年号洪熙),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边,余放还。”这该是建文时殉难诸臣家庭命运的一次转机。这时廖钺已死于边塞。升公除留下长孙廖承庆继续戍边,其余子孙皆获释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间(1426—1435),宣宗为安抚死难诸臣的后裔,颁诏赦免诸臣,承庆公感慨先祖们的悲惨遭遇,终日恸哭,对恢复官职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绝了皇家的任命,这下又触怒朝廷,以其积怨未消,再贬凤阳守皇陵,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

经过数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紧缺,便将自己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迁到当时寿州东乡,现在的淮南市廖家湾,聚族而居,成为当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与此同时,七世祖廖让公的后裔迁到寿州南乡,今寿县廖家圩定居,形成寿县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湾迁到怀远县廖家巷成为淮南廖氏的一个支脉。十三世祖廖应桢迁到今日长丰县水家湖,后裔成为淮南廖氏又一支脉。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后裔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当属二十五世。

(二)湖北永清公永坚公永宁公永忠公后裔

据我谱载,永忠“其裔半在庐州府,龙池支谱载其子迁居湖广武昌府及四川顺庆府临水县或亦有所据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谱(光辉和利和于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调查,复印仙桃市廖氏宗谱首卷一册),使我们对这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号永德字子芳)元至正举人,分发湖北侯补粮捕府,二世祖廖永宁(派名道恒号永定字竹斋),进士,侯选县丞。见江汉之间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汉市境)建立家园。我谱载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诗书教子,实高尚之流也”。可见当时廖家是书香门第、功名之家。时值元末大乱,地方上的土匪盗贼乘隙横行乡里,生灵涂炭。为避乱,“乃至父母兄弟各异”。我们知道便有了文友公举家迁徙巢湖之举。明初大定,社会秩序大大好转,洪武二年,永清、永宁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岁,到明朝建立时已四十五岁,可想永清、永宁这时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园隐居起来。永坚公曾在陈友谅部下做过事,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永坚公前四子后来也迁回湖北。仁宗大赦时,廖升率子孙(廖钺已死于边塞)也是回到湖北,当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们的后裔。

据湖北八县廖氏联谱记载,后裔分布如下:

廖永清(湖北谱记为兰山,派名道清,号永德)生子六:瑾、瑜、瓒、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瓒(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辅显、辅谟、辅翰、辅贤、辅明、辅仁,后裔散居汉川、沔阳(仙桃)、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坼、钟祥、孝感、汉阳等地。总人口最多的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瑨公的后代聚居于潜江渔洋镇。瓘公的后裔居于潜江的袁硚和周矶。琛公后裔居于监利新沟镇。

廖永坚生子六:远、逵、通、达、遂、运。前四子后来由湖南湘阴迁回湖北。远、逵、通的后裔分别聚居京山、潜江、当阳。达后裔居荆门、钟祥等地。

廖永宁(湖北谱记为旭山,派名道恒,号永定)生子三:玮、璜、玺,后裔分别居于天门市的渔薪镇北千弓、石河镇海湾村、汪场之廖家河岭,还有一支迁襄阳。

(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坚公后裔

永忠公和永坚公在湖南的后裔,现已清楚的有六支:

一是永坚公的第五、第六两子遂和运没有回到湖北,其后裔居于湘阴。

二是永忠孙镛、铭、钺、钟的后裔,聚居于华容东山乡及湘阴等地。

三是永忠的六世孙,廖镛曾孙廖垂远,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长沙市湘春门北门正街,形成一个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国遴,明朝末年官户部给事中,国遴的侄子廖远度是文学家。

四是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廖氏。据该地谱载: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从佐。邦佐始封御营指挥。洪武九年随黔国公平云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镇守长沙兼摄茶陵卫,殁于王事。妣符氏、马氏、许氏、阳氏,生子六:则斌、则善、则卫、则和、则忠、则华。后裔聚居于栗源镇石波潭村等地。历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

五是永安公后裔,明洪武时迁长沙城,随迁长县白箬乡长冲及城南外烂泥冲。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余人。宗祠设河西长冲。

六是永忠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阴黄谷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有4000余人。分布于归义乡丝塘、河市乡。宗祠在黄谷乡。

(四)广东永忠公后裔

广东廖氏这一脉主要有三个支系:

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抵达广东,东莞伯何真率众官出迎,见永忠真英雄豪杰之士,便将女儿嫁给永忠。广东平后,奉太祖令进军广西,按当时制度,妻女不准随军,便将何氏寄在东莞,此时何氏已怀孕,后生子名志广。1375年,永忠死时,志广才七岁,何氏贞节不再嫁,携幼子定居南雄,志广成年后修祠于南雄珠玑巷,到1988年已传至23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廖永忠世系。

二是清远支系。据清远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谱考》记载,广东清远市即今清新县珠坑坪杉树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远滨江池水岭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吴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后裔聚居清远。传到四世祖国谅后,陆续有部分后裔播迁广州市、韶关、黄埔、乐昌、越南等地。

三是怀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间,永安、永忠后裔登宝等人由湖南邵阳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五世,聚居于怀集县西北的兰钟镇。在后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

(五)广西永忠公后裔

明初,南方岑伯颜不服明朝统治,仍坚持元朝体制,待广东平定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奉命进军广西,降服岑伯颜。至此,明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师回朝,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广西期间,永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安民兴业,民感其惠,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后裔也便在广西安家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监察御史,廖应先官至中宪大夫。

另外在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也聚居有廖永忠后裔,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辈是廖广,号君门,封千总军门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闪、日升。日正生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为避战乱,随祖母来到阆口三甲落籍。日照后裔分布于安怀镇、官成镇、怀城镇、思旺镇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闪嗣子其昌的后裔除居住平南县东华乡外,大部分分布在藤县大黎镇、东荣乡以及蒙山县陈塘镇等地。

又据广西平乐县廖氏族谱载:廖源广(1450~1528),字泰弦,号绍堂,明代人,永忠曾孙,奉旨率师统兵进伐九洲楠木洞(今广西东部一带),镇剿苗民叛乱。平定叛乱后,被皇上封为廖太尉征南将军昭灵太师金毗六殿显惠侯王,受命镇守九洲楠木洞。因爱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弘治五年(1492)带领兄弟子侄从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珠玑巷(原名猪鸡巷)迁居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东乡里榕津仙宫寨立寨创业。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后裔,分支遍布平乐、钟山、荔浦、恭城、贺县、昭平等六县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约有三万余。

(六)云南廖永忠后裔

云南板桥廖氏是廖永忠后裔,开基祖是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不受县平坝立业。应寿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时、明政、明义、明和、明孺、明智。从应寿至今已传13代。字辈是:应、尚、明、君、联、启、发、仁、正、万、天、国、元、延、绵、永、世、洪、忠、怀、文、凤、登、朝、彩、兴、德、顺、祯、祥。

700年间,文友公的裔孙遍布大江南北,纵贯数省,播迁全国各地。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经历形成的。据我谱记载,永清公尚有一支后裔迁苏州枫桥,承庆公尚有留在凤阳的后裔,据传江西龙南和四川境内也各有永忠的一脉。这些都还未证实,或许今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更由于廖氏子孙的努力,会很快水落石出。

二。谱牒

自文友公迁居巢湖传四世至镛、铭二公,因受其师方孝儒案株连,家破人亡,宗牒散遗,传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间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传至乾隆年间,旧谱存于十九世蘧风公(廪生)处,可惜毁于东邻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称公(岁贡生)手录之谱稿犹存,复订而修之,公挽我谱厄运于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统年间,二十一世绍董公偕众叔伯、兄弟、子侄采访手录而藏之,为以后续修家谱做了大量工作。

一、姓氏源流

张廖(Zhāng liào)姓源流独特,源出有二:

1、出自张、廖两姓璧联而成的复姓,称张廖氏。最早的张廖姓源于元末明初福建漳州有张元子公者,入赘诏安廖府,单生一子,因受恩于廖氏,乃誓约后裔子孙:“在世为廖,死后归张”。此为“张骨廖皮”、“一嗣双祧”之由来,族人自称“双廖”,并立“清武”为堂号,族谱命题也都以张廖姓为多,例如《云林张廖氏家谱》即是。

2、出自清·光绪时,台湾日据时代,一廖氏人家所改。1895年,清朝甲午战争失败后,台湾在《马关条约》中割让予日本,从此展开了台湾岛上五十年的日据时代。期间,再衍生另一支复姓的“张廖”姓,据说肇因于日治时期,在台湾中部台中市有一户廖姓人家,某一天日警来廖家查户囗,当他看到神龛上都以张姓记载祖先名字时,就质问该家户长为何谎报廖姓,在一时无可辩解下,就声称是姓“张廖”以化解当时日警之刁难,此后全台亦仅台中市有此一家以“张廖”为姓者,到目前子孙共有二百多人,台中市议会议长张廖贵专,即属此支裔孙。

得姓始祖:张愿仔(张元子)。我国《百家姓》一书中,没有记载“张廖”这一姓氏,这一独特的姓氏并非音译,而是两姓的结合,一嗣双祧的一族,在血缘上是张公廖母,二姓合一家。论姓氏虽系两姓,论血统实为一脉。张廖是在台湾俗称“双廖”(正统之廖氏称“单廖”),发源于福建省漳州诏安县二都官陂。元顺帝时,白莲教猖乱,官陂始祖张愿仔公(后改名元子公),字再辉,原籍云霄县(北邻於诏安县)西林和尚塘,为张天正公之三子,避居官陂坪寨教读。当地廖化公(又称廖三九郎),单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聪慧贤淑,通读诗书,事亲至孝。廖公见张愿仔英姿义气,忠厚风雅,敬而慕之,赘为东床。廖公视婿如子,把产业全部交给爱婿执掌。张愿仔对岳父母也像亲父母一样孝敬,身受族人赞誉。张元子48岁,张、廖长子友来诞生,未冠之时,廖族有犯国法不容赦者,若人逃逸无踪,累及全族。张元子公挺身而出,以廖姓亲族身份,往官申辩,然当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临终遗嘱友来:“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张寥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父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业,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张寥友来的后代子孙,就以祖嘱改姓张寥氏,称张寥姓,故张寥姓的始祖是元末明初福建省诏安县的张愿仔(张元子)。

二、迁徙分布

张廖姓,又称“双廖”,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系元朝末年张姓与廖姓之合。张廖氏源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发祥于福建漳州诏安县二都官陂,张廖氏始祖张元子(1328-1392),祖出张虎(伯纪),张伯纪於唐总章二年随陈元光开漳州,后在福建漳浦县南郊中营开基。元顺帝(1341-1364)时,白莲教猖乱,张伯纪第十三世孙张元甫迁福建云霄县西林和尚塘,明洪武七年(1374年),张元甫第五世孙张天正第三子张元子,字再辉,到福建诏安县二都官陂乡教书,为官陂廖化赏识。廖化,年以白米三百石贡献朝廷,乃封外部员外郎,赐九品衔,人称三九郎,三九郎单生一女名为“大娘”。并招张元子为婿,元子入赘廖家事三九如父母。翁视东床如己出,廖家事业皆由元子执掌。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元子48岁,张元子妻大娘生子依俗姓廖名友来,友来未及加冠。某年,族人有犯国法者,拖累族人,族人不敢见官潜逃株连无数。当时,张元子就以廖姓身份,往官申辩。不料官讼多年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致官事清白结案,张元子年事已高返家途中重病垂危,临终时遗嘱儿子友来:“吾深受汝外外祖父(三九郎)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效,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于前,死归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张友来尊父遗嘱,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我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业,以后应回西林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外地,张姓、廖姓由其自便。”张元子死后,廖友来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还,廖友来转奉神主往云霄西林张姓祖祠,并将张元子遗嘱告知亲族。张族嘉勉曰:“生廖死张,是一嗣双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赐祠堂堂号“崇远堂”,并赐灯一对书“清河衍派,汝水流芳”,清河为张氏堂号,汝水(南)为廖氏堂号,又赐谱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民万世钦。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庆式玉金。”后用蓝轿八台鼓乐送张元子神主牌回官陂,廖友来并将官陂坪寨故居中厅改为祖祠为父祖立祠。奉父为「张廖」始祖,自己改名“张廖友来”,自立一族“张廖氏”。 张廖族为了发扬祖先勋业训勉世代子孙,族谱的封面均书为《张廖氏族谱》,并叙述“张廖氏”的由来,承认“张廖”之本姓,并定“七条祖训”刻碑文嵌入祖祠墙壁,教导子孙明白本源的由来,此亦为“七嵌”的来源。广东省潮州市张廖氏开基饶平有三派,都是福建诏安官陂“张廖”姓(或称双廖、一嗣双祧)始祖张元子后裔,张元子子张廖友来生四子,长子张廖永安、次子张廖永宁、四子张廖永祖后裔由福建诏安县二都(今官陂乡)迁饶平县建饶。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

长子张廖永安为建饶涂屋楼张寥氏始祖。张廖永安生五子,第四子张廖元聪,后裔派衍台湾。移居台 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

次子张廖永宁为建饶石坛张廖氏始祖。张廖永宁生四子,第四子元真又生四子,次男素庵之第四代孙张廖旭予(第九世)。于明末由官陂乡坪寨村迁来建饶石坛,为开基祖。张廖旭予生七子。张廖旭予生七子,第五子张廖拨诚于38岁去世后,继子张廖名天,迁徙台湾。

四子张廖永祖为建饶杨梅坑张廖氏始祖。……

台湾云林县西螺镇廖族公祠“崇远堂”倒塌后,裔孙廖景裔孙廖景琛将元子公祖龛请回家中奉祀,并执掌祖业一切权益,嗣经辗转改选管理人,廖族遵守“七崁箴规”力图振作,于1926年由族人廖天来、廖重光、廖富渊、廖学昆等推选廖大满主持筹建新祠。经宗亲出钱出力。纠工匹材,于西螺镇福兴里福兴路222号现址重建“崇远堂”祠堂,于1928年春天完成,今裔孙繁荣发达,在台湾,张廖的子孙是非常旺盛的,各地的张廖宗祠,像云林县西螺镇的“张廖姓崇远堂大宗祠”,台中市西屯区的“张廖家庙承佑堂”,云林县二仑乡的“清武家庙垂裕堂”等等,都是规模宏大而组织完密。另“张廖姓”后裔台中市议长张廖贵专等。(余略)

三、张廖名人

张廖贵专:前台湾省台中市议会议长。据台中2004年10月《台中市前议长涉贪污起诉》报道,前台中市议会议长张廖贵专在议长任内,到有女子陪侍的酒店消费并将酒账报公账,台中地检署四日依违反贪污治罪条例将张廖贵专提起公诉。检察官调查发现,张廖贵专自2000年6月起至2001年2月止,连续在台中市金钱豹系列酒店与KTV、假日酒店与KTV等有公关**陪酒的酒店,召公关**坐台陪酒、宴饮、唱歌、跳舞娱乐,事后再利用其议长身份,在职务上有权办理核销业务费之机会,将喝花酒之私人宴客饮酒以公账报销。检方指出,张廖贵专为规避会计,审计单位得知其以酒家消费报公账之不法情事,及 规定每笔指定采购金额不得超过10万元之限制,在酒店消费或由其签账或由其签账或由同行宴饮之人代为签账,除要求酒店提供报账用之统一发票每纸面额不得逾10万元外,统一发票之商号也要一般饮食店或餐厅名义,酒店及KTV总管理处会计人员及收帐人员均在消费日后第二个月的次月5日,将消费明细签账单及发票送至台中市议会请款,消费事项均记载为便餐。承办检察官表示,张廖贵专以此方式,连续26次诈欺得款113万余元,一次请领48万余元未遂。台中地检署昨日依违反贪污治罪条例罪嫌将张廖贵专提起公诉,检方调查指出,台中市议会主计、总务、会计人员在审核作业,因请款凭证之记载内容为便餐,且开出之发票名称为一般饮食店或餐厅,无法得知该笔款项不得以公费报销因此陷於错误而予以核章,检方因此未将相关审核人员列为被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诏安县:诏安,历史悠久,南北朝为绥安之城,明嘉靖九年置县。诏安,北枕巍峨乌山,南濒浩瀚大海,东连闽南金三角,西邻潮汕平原,介于厦门.汕头两特区之间,是福建的南大门,分水关屹立于闽粤交界处。素称“漳南第一关”。

清 武:张廖姓,目前已传至二十五世,分布于诏安县官陂镇的17个村落。为使后世子孙共知张廖姓木本水源,张廖族人取张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为本家族标帜。

2、堂号

崇远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愿仔逝世,张友来奉父祖神主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还后,张友来转奉神主往云霄西林张姓祖祠,并将父嘱告知亲族,张姓嘉勉曰:“生廖死张,是一嗣双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赐祠堂堂号为“崇远堂”,并赐灯一对书“清河(张氏堂号)衍派;汝(南)水(廖氏堂号)流芳”。赐谱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民万世钦。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庆式玉金。”并用篮轿八台,鼓乐送回父祖神主,嘱堂号如不适宜,可再撰,灯字勿废。于是将坪寨故居中厅改为祖祠,为父祖立开宗祖祠。于是“张廖”二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谓“张廖”氏,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承佑堂:张廖家庙堂号承佑堂,为承续福分的意思。

此外,张寥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垂裕堂”等。

============================================================

张廖姓宗祠通用对联

〖张廖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清河衍派;

汝水流芳。

——张氏宗祠撰赐张廖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张氏望族居清河郡。下联典出廖氏望族居汝(水)南郡。

-----------------------------------------------------------------

〖张廖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祥云集家声远;

百福年增世业长。

——佚名撰张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中市西屯区西安里西安街205巷1号张廖氏家庙祠门联。

-----------------------------------------------------------------

〖张廖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承继双桃原为一体;

佑分九族本是同宗。

——佚名撰张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寥姓宗祠“承佑堂”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堂名(下同)。

承先代传家惟忠惟孝;

佑后人缵绪宜俭宜勤。

——佚名撰张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张寥姓宗祠“承佑堂”堂联。

============================================================

附录一:张廖氏祖训、字辈派衍

〖张廖氏“七嵌”祖训〗

张廖族历代祖宗对祖先所定的“七条祖训”均刻意经营,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兴建溪口楼时,更将其大门门嵌特设为七嵌,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下的“七条祖训”,足见张廖族对祖训的重视,从此子孙也称这“七条祖训”为“七嵌箴规”。所谓的“七嵌”即:

第一嵌:生廖死张,姓曰张廖。

如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等记载,都以廖姓为本,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张,代表廖、张血缘不分。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论。

因二世祖友来公常代替父亲巡视农田,以牛和狗为体,有一次遇到老虎,牛为了保护主人与虎斗,狗则回家吠报,廖祖妣遂发愿为报救主之恩,不吃牛和狗。

第三嵌:得祀正位,篮轿八台。

是友来公因先祖元子公逝世,发愿说:“生而姓廖,以报母族。死而姓张,归宗父脉。”先祖得正祀位,内心甚感安乐,比八个轿夫去擡轿还快乐。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绍为先。

凡无男而次女继承者,日后招来配婿,所生之男则生廖死张,则生身之父无归宿者,待生子孙继绝为先,继承生父,次嗣女继承香火者须写明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不入张廖之祠。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在守制中假使女孩子怀孕,恐生脾气暴躁的婴儿,应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邻。

即祠堂作祭祀修谱之外,兼作教育子孙阐明祖训,导引后代能和睦相处。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即指迁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须修明家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来由,子孙各房分散虽远,一看序谱,就知道是一家人。从此张、廖两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张廖氏”,后裔“张廖姓”,派衍“张姓”、“廖姓”。后裔若从母系本姓“廖姓”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后裔若从父系本姓“张姓”则系承继本姓,三姓均书谱明缘由,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

-----------------------------------------------------------------

〖张廖氏字辈派衍〗

为了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张廖族人除了将七崁奉为箴规外,也十分重视族谱序列,日后张廖姓族人只要从名字上即可明了长幼亲疏的关系,并知道所属派系及世代了。如:

昭穆清武溪口日享公派为:

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名万世钦。

昭穆日享元表公派自十六世祖为:

文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锁奉天发隆。

============================================================

附录二:张廖氏典故、趣事

〖张、廖、张廖氏伦常〗

“张廖氏”是传统社会入赘他姓但仅生一子,决定后世继嗣伦常的一个特别规例,不过“张廖氏”派衍的“张姓”、“廖姓”,也曾两姓后世因为不明自己的渊源而发生一些憾事。

如清乾隆年间,“廖姓”十三世武魁进士,蓝翎侍卫廖国宝,深得乾隆信任,因而引起朝内“张姓”张国公忌妒,而保廖出征,致其遭人暗算,后来张公知道两人原系同源,后悔莫及。

台湾光绪年间发生的“白马事件”,也出现过误会,幸即时出现“张廖”一家而化解。

所谓“白马事件”,即“钟、廖、李拼生死典故”。在廖姓族人垦居七崁的同时,另有钟、李两大姓混居其间,光绪元年(1875年)廖姓族人因李家的白马盗食廖家稻谷,竟引发严重冲突,又由于李姓与钟姓有甥舅之亲,最后形成廖姓与李姓、钟姓的械斗长达三年,冲突激烈时双方各出动人丁数百名,在三姓部落间呐喊嘶杀宛如战场,居民们也死伤惨重,乃至于田园荒芜,是清代最大的一次分姓械斗。此事件过后地方上开始流传着“钟、廖、李拼生死”的谚语,在地方史上通称为“白马事件”。

-----------------------------------------------------------------

〖活廖死张〗

据《清武族谱》中对张廖合姓的源流,说明甚详,据其族谱所载,相传,廖三九郎为当地富家,惟独生一女,名曰大娘。当时一位年轻人名为张愿仔,为人俊秀忠厚,是一个生意人,经常往来於诏安官陂一带。廖家於是招张氏为婿,并将财产悉数交由他管理。张氏事岳父母克尽孝敬,但廖家还是怕将来张氏忘廖还张,于是对张氏说:“得我业而承我廖者昌,得我业而忘我廖者不昌。”张氏亦对曰:“生当姓廖,死必归张。”自此张廖两姓合而为一别开一族。廖氏大娘。单生一子名友来,等他长大后,张氏常叮咛他说:“汝父原住在云霄和尚塘,本姓张,因为兵目始来平寨入赘廖家,原籍尚有祖业,以后应回祭扫祖坟,至于春秋二祭,廖家公妈更不可忘,代代相传子孙当须如此。”所以现今,西屯廖家族人尚称自己是“廖皮张骨”世代相传,于户籍上写“廖”,而神主牌位则改为写“张”,即所谓“活廖死张”典故的由来。

-----------------------------------------------------------------

〖张廖禁食鸡头〗

在从前物资缺乏的年代,往往只有祭祀、拜神、宴客之时才能吃得较为丰盛。所以民间惯例,主人宴客时客人往往不能夹食鸡头,好让主人于下批客人到时,能够再添加几块鸡肉,又是一只全鸡上桌,以示款客诚意。相传张廖氏第六世先祖廖日享公家贫,一日为了赴宴,特地借了长袍马褂带著孙子参加,筵席上孙子嗜吃鸡肉,一不小将鸡头脑汁喷到廖日享公的衣襟,日享公大怒、孙子哭闹弄得场面十分尴尬。被沾污袍褂,袍褂为借用,奉还时物主出言羞辱一番。于是回家后,日享公便招集张廖氏族人戒之“食鸡头者,非我族类。”其父兄廖宗福代为解释曰:“男不可食鸡头,女则不拘。”从此,双廖氏后人男丁便禁食鸡头,但是单廖姓氏的族人就没有这个禁忌了。

廖姓字辈

1、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廖氏字辈:

刚嗣理荣讯,中光鉴淇林,点城万天梦,孙泰海询琮,

年二孝日时,五尚仲侗添,思贵永大琇,正文希元显,

可绍先人志,宜谋百代光,家声期振作,德泽自延长,

如树能培植,蓬勃竟发扬,千秋锺毓秀,才华出栋梁。

2、广东连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宗祠碑记上所刻的班辈词句即为:

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

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3、广西全州县廖氏民国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谱》时,从《千字文》中选出60个字,作为廖氏新增60代辈派:

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

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

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廖氏新的统一字辈: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

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

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

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4、重庆奉节县久发公后裔廖氏的字辈谱是:

久为德有 永吉祥应 宏开泰运

5、江西龙南廖氏的字辈谱是:

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

6、大雅乡马冈厝德安公的字辈谱是:

德(十五世)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7、东势镇武威千十公的字辈谱是: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

8、三岑乡田尾三口灶盈汉公的字辈谱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

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9、观音乡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

国(十五世)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10、厚福道烈、道顺公的字辈谱是:

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

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11、厚福道昭公的字辈谱是:

崇(十二世)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12、平寨嵌下天兴公的字辈谱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

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

13、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辈谱是: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

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属于张廖)

14、老六大位公派: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

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15、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辈谱是: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16、台北县土城乡子燧公的字辈谱是:

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

17、台中市西屯区勤朴公的字辈谱是:

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给你在网上找好久的,你看看把

廖家的族谱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