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的马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马建忠的马氏家谱,第1张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马岳熊(马松岩):医生,商人

妻子:沈氏 马建淑

朱朴斋:

原配诸巷沈氏,一子

继妻诸巷沈氏,生一子后于1859年去世 长子:朱伯璠(原配生)  孙:朱永芳次子:朱仲玙(继沈氏生)  子:朱鸣冈  朱志贞(女)    朱爱贞(女)    朱志尧(行三):实业家  长子:朱安生,神父    次子:朱迎生,第一位参加一战并建立战功的飞行员  二女:朱月宝,进拯亡会修女院    三子:朱希生,创作的《卢沟桥》抗日歌曲  女:朱兆娟,修女,香港拯亡会中华省会会长四子:朱信生,负责大通轮船公司

妻子:董贵民 五子:朱义生,毕业于美国但登大学,负责合众码头仓库公司  子:朱恩荣后为台北耶稣会院长,六子:朱培生,任中西书室总经理    七子:朱达生,在小南门救火会开救火车。    朱云佐:创办了《格致新报》  子:朱鲁异

子:朱麟生朱开敏(季球):耶稣会士,天主教海门教区主教      朱季琳

妻子:宋玉

父:宋书荪(买办) 次子:朱盎生

三子:朱怡生

七子:朱洪声,神父,徐汇中学教务长 朱季琳长孙:朱兆和 马建勋:李鸿章幕僚        马相伯:耶稣会士,教育家

妻:王氏长子:马xx,早夭   次子:马君远马玉章(女)1913年生  女:马xx      马建忠:外交家,文学家

  马姓起源(一)

  古代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将军叫赵奢,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受朝廷封于马服那个地方享用地的物产,就是现今河北邯郸一带。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马服君,他的子孙更是用马服当作姓,又后来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马。马姓还有其他支系,如唐朝繁荣的西域丝绸之路一带,有西域的马姓人为繁荣丝绸之路作出贡献,有的后来定居中原。

  马姓先人还有如〔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毛最良。”〔马融〕东汉著名哲学家,对古代经典研究非常之深,学生有千余人,他讲课时座在高堂,有女子奏乐,很有气派。

  马姓起源(二)

  起燕赵古都邯郸,有关马姓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汉族有马姓,回族有马姓,满族有马姓,朝鲜、土家、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有马姓,在全国马姓人口众多,但却同姓不同宗,汉族和回族、满族命姓的方式也不相同,天下一个马,由此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邯郸曾是赵国的首都,汉族马姓的起源和这座都城密不可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能征善战,由此引出了一段马姓由来的故事。

  赵奢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盖世的,他因为和齐国、秦国交锋都取得巨大胜利,因此,他被评为战国七雄八大名将之一,赵惠文王就把赵城,就是邯郸这个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个叫马服山,就把这个地方就赐封给赵奢了,因此,赵奢就叫马服君,马服君的后人呢,就把邯郸赵国的贵族都迁到了咸阳,而且封马服兴为宗使,马服兴认为马是岳之首,于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马了,所以,中国汉族的马姓是从赵姓里分衍出来的。

  马姓曾经名人辈出,汉族、回族、满族中都曾涌现出了知名人士,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汉显帝皇后等。而回族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郑和,他原名叫马和,明永乐二年赐为郑姓,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史记载的航海家。

  马姓在第十九位,来源有三,出自嬴姓,其始祖为赵奢,马姓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马姓是44位,到现在统计是第十九位,不是说回族马姓大发展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回族还有其它几个民族,满族都有马姓,都包括进来,多了,原来回族吧,回族和满族都是译姓吹模粢牍吹模迨锹砑咽瞎吹模刈迥厥悄潞蹦拢阂刖褪锹砉荆⒚鞔⑶宕加幸徊糠稚偈褡逵缮偈褡逍帐希蛞氤陕恚裕谢褡宓穆硇瞻撕芏嗟男帐稀

  邯郸西郊,这里是汉族马姓的发源地马服山。

  马融的时候,就给他赐封为扶风茂陵,当时是重合侯,所以他又举家从咸阳迁到扶风茂陵,所以天下马都认为茂陵是自己的发源地,实际上这个地方马姓不多了,因为都进入关东了,都迁到关东去了。

  昔日人丁兴旺的马服山,如今早已风光不在。

  赵国之所以没有统一了天下,按说它的经济财力,它在战国七雄,它也是很富有的,因为邯郸这个地方,当时中国排五大都之一,而且又是商贾云集的地方,经济是很雄厚的,那它丧国是不是也跟这马服君有点关系,这个当时,长平40万大军被坑杀,好像是赵奢的儿子赵括,那他应该叫马服括,赵括当时把赵国的40万被人家坑杀了,还有一个典故叫,纸上谈兵。

  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满的马姓也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马姓起源(三)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 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马姓堂号还有"扶风"。

  2、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东北)。

  三、家乘谱牒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关于马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迁徙分布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台湾的马姓,以嘉义、台南和新竹为最多,名列第七十二位。台湾马姓的开基始祖,来自广东,与广东马姓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两千年以前,是由马援将马氏带到南方的。这些人虽然很可能不姓马,但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了。并成为马氏在南方的开基始祖。台湾的马姓,跟广东的马氏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开基始祖大多来自广东。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马姓堂号还有"扶风"。

家乘谱牒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谱一幅、马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利城马氏宗谱六卷

浙江: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会稽马氏宗谱五卷、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

马氏家乘不分卷、马氏族谱不分卷、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马氏宗谱不分卷、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云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浙商,有人一直以为他是杭州人,其实他是出生在杭州,他老家是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这个地处山区的镇大有来头,南宋的皇帝也去过。

谷来镇位于“越剧之乡”嵊州市西北部,东邻崇仁镇,北靠绍兴柯桥区(原绍兴县),西接诸暨市,离嵊州市区大约21千米,下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小镇。据宋嘉泰《会稽志》引唐梁载言《十道志》记载:“舜耕于此,天降嘉谷”,故名“谷来”。民国元年(1912)属顺安第一乡,此后称谷来镇。

谷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南宋小康王(即宋高宗赵构)遭金兵追击至谷来镇砩头岭,因人困马乏躲入庙内休息,金兵追至庙门口时,见蛛蜘结网封门,金兵认为无人进庙而离开,小康王因此脱险,后人以保护国君有功而改名为护国岭。

谷来镇街头景色

近代谷来镇较有影响的人物有马王云的父亲马来法,创制茶叶杀青机、珠茶炒干机的马传进,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骨伤科专家蒋位庄。因此,马云的父亲曾教导儿子将来也要做一个为故里争光的人。

马云真正的祖籍是在谷来镇北面的马溪村,因为这里出了马云后,一跃成为谷来镇有20个行政村中最出名的村庄。村子毗邻绍兴市柯桥区,全村有390多户人家,1180多人,村里95%的村民都姓马,且都属一个叫马敏的先祖在此沿袭下来,因此他们与马云都是沾亲带故的自家人。

据说:马溪村马姓人氏最早是从陕西省扶风县迁来的,其先祖是战国时期的大将,叫赵奢。公元前270年,赵奢率军打赢了秦军,赵惠文王便把马服(河北省邯郸市北面)一地封给了赵奢,并赐封他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们当初都是以“马服”作为姓氏取名,后来的晚辈觉得这“马服”双姓不方便也不好听,便把“服”字删掉了,改为单姓“马”。

到了西汉时期,马家后代又迁到了右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居住了很多年。到了北宋年间,扶风县有马涓者,字守澄,任宋室台谏大夫,配夫人赵氏,继娶陶氏,生二子为马政和马敏。时北宋皇帝赵构听闻金人打进来了,便率兵南逃。当时马敏在江苏为官,也跟着皇帝一起南逃,就这样逃到了嵊州谷来镇的小山村。最初马家的老祖宗为躲避战乱都窝居在山坳里,后来太平了才搬到山下小村生活,也就是现在的马溪村。

马云的故乡马溪村风光

谷来镇负责片区工作的马康华和马云家血缘关系算是最亲近的,他俩六代以上是同一个太公的。他岳父家还珍藏着一本《马氏宗谱》,在这本宗谱上还能查到马云的太祖父是孝字辈,祖父是悌字辈,到马云父亲这辈是忠字辈,上面都有他们的名字。在《马氏宗谱》上,有关马云祖父是这么记载的:“名悌蔡,字叔周,住杭州阔板桥(现杭州市滨江区长河镇上,此桥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由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来宗道所建。单墩双孔石桥。桥墩用8块石板,在当时算是一座较宽的桥,桥周围的地方就叫阔板桥)生于光绪甲午年,配杭州张阿全公之女。生一子,忠绰。”文中的“忠绰”指的就是马云父亲马来法的原名。据说马云的父亲7岁那年跟着马云的祖父马悌蔡一起到杭州阔板桥生活(马云的祖父曾在一家石灰厂做工),到马云这代家谱就没有修下去了,所以这部1936年修的家谱上面,自然就没有马云的记载。

马云和他的父亲马来法

马溪村人姓马,对马自然是非常有好感的。他们以前造房子时,在地面上会用石头做成马的图案马溪村边的这条小溪原来叫舜溪,后马家人将其改为马溪,在他们的眼中,这条有点弯曲的小溪,看上去就是一条马鞭。

马氏宗祠上写着家训

马溪村人视为“人民大会堂”的的马氏宗祠就在村委办公楼边上,这所以历了百年以上的老建筑,屋梁上面写着一行家训,由于时间很长已看不大清楚了,好象是“教育重在德”这所处在“越剧之乡”的祠堂院子中间有个戏台,两边还有进出的“厢门”,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都会汇聚到这里看越剧表演。现在里面摆了十多张桌子,平时主要用于村民做红白喜事摆酒席。

马云祖父住过的老屋地基上盖了一所民居

马溪村村委大楼对面曾是马云家祖上老房子所在地,是他爷爷和祖辈们住过的地方。据说解放后,马云的爷爷还回来过在这里住了一晚上。由于日久失修,他家的老房子已不在了,前些有村民在马云家的老屋地基上盖起了一所民居小楼。

马云的祖坟石碑

此外,马云的祖坟也安葬在马溪村最高的一座山上,坟上有石碑,字迹仍非常清楚,坟前有片绿油油卡的茶园,环境不错。马溪村的干部、群众都很热心地保护着这片风水宝地,他们很期待着马云在方便的时候能回老家走一走。

马云现在的家

看了马云老家的情况介绍,不知您有什么感想?请加个关注或写个评论吧。

这怎么说得完啊,介绍几个有名点的吧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出售,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杨桥:

曹操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迎仙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桃沅乡刘门坞附近的惆怅溪上,该桥系国内首次发现的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重修。迎仙桥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悬链线拱桥型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发明的世界先进桥梁科技。迎仙桥远早于国外应用了这项桥型技术。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桥位于刘宋诗人谢灵运开辟的“唐诗之路”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的科学性。

  玉成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谷来砩头村,与迎仙桥同为准悬链线石拱桥。桥长1215米,宽47米,拱高57米。建成于道光丙申年(1836)。坑举马正炫所建。马氏家谱中载有建桥的记录。该桥建成后当地村民认为桥拱这么平坦,可能要塌,拒付工钱。马正炫为了表达为民造桥的善意,竟然未收工钱,玉成其事,取桥名为玉成桥。桥建成后至今已160多年,完好无损,此祖业被马氏后人传为美谈,写入马氏家谱。该桥为新发现的又一座古代优秀桥型,已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广宁桥位于绍兴市广宁桥直街,横跨漕河。南邻八字桥,与大善塔相望。广宁桥为绍兴现存最长七折边形 单孔石拱桥。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桥系南北向七折边形单孔石拱桥,全长572米。桥上置栏,拱券为纵联 分节并列砌置,券顶镌《鲤鱼跳龙门》、《金龙伴玉兔等六幅圆型石雕》。桥脚内各设有纤道桥东侧,南北 引桥壁各嵌有石碑一通,桥北端西侧有《重建广宁桥记》石碑一方。

  新昌风雨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约40公里的巧英乡上三坑村,在旧时三泾至宁海的古道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今存风雨桥,木拱桥,桥而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桥长168米,宽4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813米。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廊梁上有“时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廿六字,墨迹尚可辩读,1992年5月,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应邀来新考察,认为此桥是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简化而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苦竹溪,半圆型双拱石桥。桥全长28米,宽5米,单跨10米,高12米,建于道光二十五年。此桥高大宏伟,与桥下巨岩清流相组合,呈现一幅深山古桥的迷人景观。

绍兴古桥。

纤道桥太平桥强口桥司马悔桥万年桥 何村桥和尚桥兰亭墨池桥画桥荷湖大桥谢公桥安康桥 融光桥 宝珠桥光相桥东湖桥东浦新桥东双桥 拜王桥诸暨浮桥八字桥上三坑古木拱桥龙亭桥镇东桥奎元桥化龙桥三接桥避塘桥小江桥迎恩桥 安昌街河桥禹会桥西跨湖桥广宁桥接渡桥安昌桥柯岩桥查林木桥东浦大木桥暨阳大桥

  大庆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沙溪乡真诏村西,跨真诏溪,该桥为3孔乱石拱桥,全长56米,宽47米,高9米,两边各有32级石阶。桥孔跨径分别为13米,139米,和132米,条石干砌的桥礅立于岩石之上。桥礅设有分水尖。桥于牛郎织女渡河的七月七日告成,七月乃大庆之月,故名大庆桥。桥建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俞维乾募建。此桥为全市最长的石拱桥。绍兴市区解放南路也有一座大庆桥,是一座半圆拱古桥。为了二者区别,新昌的大庆桥称为真诏大庆桥。

  品济桥位于嵊州市谷来镇马村。为四孔尖墩伸臂梁桥的代表作。

  等慈桥位于浙江省虞市丰惠镇,跨街河。该桥原名九狮桥,系横放并列砌筑的半圆拱桥。此种砌筑方法在古桥中少见。在绍兴仅此一座。嘉泰《会稽志》有载,已称等慈桥。说明此桥始建于宋朝嘉泰以前。元朝至正年间等慈寺僧永贻等人募捐重修。今为单孔石拱桥,全长26米,宽67米,拱高5米,桥拱跨径99米,桥北、桥南桥坡各长108米和1225米,各设26级和28级石阶。桥侧有“宋嘉定七年岁次甲戌二月初六日辛丑重修”刻石,宋嘉定七年即公元1215年。说明嘉定七年此桥曾作重修。现桥为元至正(1341)重修。该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悔桥又名落马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班竹村边,桥边建有司马庙,是通天台古道上主要桥梁之一。系单孔石拱桥,拱圈为不规则的石块或卵石砌置。嘉泰《会稽志》云:“旧传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因以为名。”据此唐代当有此桥。新昌至天台古道在东晋谢灵运时已开通,此桥在唐时已存在,可能始建于东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火毁重建。现桥长205米,桥面宽58米,高81米,净跨11米,桥面铺卵石。侧墙正中有“落马桥”石刻碑一块。

  访友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新山乡白宅墅村口。建于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桥长52米、宽3米、高10米。时任浙东常平茶盐使的朱熹来嵊州赈灾,访故友吕规叔,相遇于桥上,桥因以得名。从桥名可推断桥建于宋代以前。此桥为单孔三折边拱桥,在桥边石上有朱熹题写的“石泉漱玉”四字。该桥为嵊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泗溪东桥位于浙江温州泰顺的泗溪镇下桥村, 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离水面95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此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东溪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溪东桥)。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此桥修建者是修北涧桥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将这两桥称为“师徒桥”。因此桥外型美观,号称“最美的廊桥”。

  皇渡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皇渡桥村,明成化时称王渡桥,清康熙时称皇渡桥,因南宋小康王曾过此桥而得名。现桥为道光二十四年(1845)重建,系单孔石拱桥,块石并列砌筑。桥长239米,孔径17米,宽5米,高9米。此桥为新昌至天台古道上的重要桥梁。

  和尚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浦口边的小溪上。始建于宋,后虽代有修建,桥石仍系原物。该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桥系三折边拱,桥长8米,宽2米,高4米。因溪流在桥前有一弯道,水在桥前已形成一个水潭,流速变缓,减少了对桥的冲力,由于该桥避开河道急弯,故桥基稳固。此桥自宋朝以来得以保存,为绍兴市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三折边桥。

  三条桥位于浙江省泰顺三魁镇薛宅村,地处温州垟溪乡和洲岭乡交界地,由原先三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始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重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为木叠梁拱式廊桥。全长2663米,宽4米,离水面高10米。呈八字形伸臂,其上建桥屋11间,明间五架抬梁,柱头有碟形莲花瓣头拱座。是泰顺历史最悠久的木拱廊桥,也可能是世界最早建筑的“廊桥”。当年在拆旧桥时发现有贞观年号的旧瓦,因此有人猜测三条桥最早可能建于唐代。

  如意桥又名丁公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拔茅镇丁公桥村。半圆型拱古桥。古桥建造者为丁天松。村名、桥名当是记念这位造桥能匠。此桥取名如意,当是匠人的得意之作。此桥桥面长29米,宽4米,东西桥坡各长154米和104米。东西桥坡各设12级和9 级石阶。桥于清乾隆年间重建。新昌县迎仙桥也是丁天松所建。

  新官桥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广利乡新官桥村。新官桥是在老官桥基础上重建的,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的桥名已称新官桥,这说明老官桥始建年代一定早于宋朝嘉泰时期(1201——1204)。官桥与民桥相对,此桥当为官府所造,是官道上主要桥梁。该桥为七孔石梁桥,全桥在清代多次重修。

  此桥位于浙江省省诸暨市草塔镇南面的下张村村头,座落在渎溪江支流上。为单孔半圆型青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其桥孔圆润高朗清秀,造型精巧美观。桥上莲花望栏,镇水叭蝮,桥面吉祥物饰,皆雕刻精美,今虽多破损,却仍可见其风貌。此桥为清代嘉庆四年(1800)所建,为该市屈指可数的古石拱桥之一。

  断桥位于杭州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为西湖十景之一。

  新昌风雨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约40公里的巧英乡上三坑村,在旧时三泾至宁海的古道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今存风雨桥,木拱桥,桥而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桥长168米,宽4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813米。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廊梁上有“时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廿六字,墨迹尚可辩读,1992年5月,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应邀来新考察,认为此桥是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简化而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塘古镇河流纵横,桥梁众多,几乎每一座桥的背后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卧龙桥、五福桥、送子来凤桥、安境桥等。西塘古桥的建造也是从宋代开始的;明代,随着商业繁荣,商旅云集,石桥也就越造越多,日前,小小的西塘镇竟有各式各样的桥近百座之多。 同济大学民居专家 阮仪三:桥在古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是水陆交汇的一种纽带 水行船 陆上行走 过河怎么办呢 就要靠桥 桥是联系陆地与陆地之间 跨越河流的一种重要的纽带 同时建造桥的位置是根据居住生活的需要 和根据交通的需要而建的 因此它的位置选得非常重要 因此这是桥的本身 由于我们江南地区 河里要走船 走船桥要拱起来 要有空间 要拱桥 拱背桥 和直桥 因此这个桥的地位比较高 所以往往桥也是人们休息和观景的地方 建于明代的“五福桥”,连通烧香港的南北两岸,是单孔石阶桥。五福指的是福、德、寿、禄、善终。是民间对人生的五大追求,更是造桥人对过桥人的祝福,希望这座桥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方便,更多的是吉利和希望。 “送子来凤桥”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是三孔石板桥。传说建造时,正好有一只鸟飞来,“送子来凤桥”这个吉祥名字由此得来。桥顶的棚,和方砖铺就的长条凳,为游人提供了休息和观赏美景的好去处。 而“送子来凤桥”最通体现西塘人细致周到的本性之处,在于桥体上的石阶被一分为二,左侧的石阶是供男人使用的;而右侧被设计成小小的斜坡;原因是,古人考虑到当时女子有缠小脚的陋习,迈步子小,台阶不方便行走,于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专用。 远远看去桥的顶棚上红檐黑瓦,桥正中的花墙隔断,把桥点缀得古朴新颖。 同济大学民居专家 阮仪三:同是它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是西塘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 你看西塘的桥都有桥联 桥联就是点景抒情的地方 这种点景抒情加上了一点文化的意念 一看桥的位置 一看桥的装饰 马上会引起联想 引起共鸣 跟当时的作者会引起共鸣 由于石桥都建在重要的交通位置,所以逐渐也成为了人们交往休闲的场所。 “修几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镌刻在石桥上的楹联,更加强化了西塘古镇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古镇景观的点睛之笔。 西塘古桥工艺精湛,至今保存完整,有很强的观赏价值,石桥见证了西塘古镇的历史,也为这座江南水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和隽永的文化意味。 在注重时尚与时效的今天,钢盘混凝土的阴隔,使散淡、安逸的生活和邻里亲密和睦交往似乎成为了记忆。而秀美江南的古镇西塘,人们质朴友善,几百年来过着一种素雅淡泊的平民生活,而一切也是今天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

寻山东马氏600年前宗谱(我有一部马氏家谱)2006-12-25 23:02各位马姓同宗你们好: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齐河县,马氏在当地生活繁衍了600多年,近期,喜获祖传家谱一套,得知我祖讳德公于明永乐年间自山东诸城迁居齐河距今已600多年,因年代久远,家谱记载不详,1403年往前的马氏祖先不得而知,愿与有志于马氏宗谱研究的马氏后人,共同探讨我扶风马氏的历史:

马氏续修族谱序:

马氏邑之右族也,明永乐间<1403年>自诸城迁居齐河。余族亦于永乐二年<1404年>自枣强迁齐河。马氏自始祖讳德公以下四世均失讳,余族自始祖讳仲良公以上四老祖妣皆失姓。余与马氏为老姻矣,而何云相同若是云多耶。佩之先生余表妹行也,将续修家乘而问序于余余。维马氏五百年来,子姓繁衍代有闻人簪<zan>绂<fu>云兴珥,貂相望负燕南之重誉为齐右之世。家邑乘载之备矣,固会待余之赞述,且家乘之续修,亦非正一次前人序之详矣,尤会待余之费词,而此次之独异者,以石印代枣梨之刊一也;誉首附绘宗图令阅者一目了然二也;科第荟萃一幅易于观览三也;支分派别详注居处四也。苏明允曰:读吾谱者孝弟之心油然而生矣,夫苏氏之谱详云所自出尊云,所自出而犹嫌云邻于私也。然则观马氏之谱者不尤足动,木本水源之思耶。本年春,余以事族里,余兄品三拓,余曰:吾族生齿日繁,谱之续修不可缓矣,顾将有补旧谱之未备者,则凡吾族之有德闻者,有文誉者,纪一小传附之谱中,使后之子孙知祖功宗德之所在夷,然动其为善之心,否则先人之典型,今日津津于父老之口者,恐他日并片口说而轶之也。其余如石印、绘宗图、科第荟萃、分支别派,一如佩之先生之旨,而马氏旧谱则固有家传之附刊也,呜乎吾两姓来齐占籍之年代,同始祖以上之失讳、失姓,同至于重修谱之规模,竟亦若片云不谋而合耶,顾余兄族之维扬马氏之谱,已乐观厥成矣,余族之谱今始业凡而未遑〈huang〉执简片,所以序马氏之谱而枨cheng触余怀不能自己也。 邑人郝凤章敬撰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暑月〈1920年〉

命名排行字:

孝 友 传 家 远 诗 书 衍 世 长,

又续添十字:

慎 勤 身 乃 正 俊 杰 国 之 光,,

你可以看看这个

马建忠的马氏家谱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马岳熊(马松岩):医生,商人妻子:沈氏 马建淑朱朴斋:原配诸巷沈氏,一子继妻诸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