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第1张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毕升

毕升(约970年1051年),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990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

活字印刷术简介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中国宋代的一介布衣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风靡全世界。

活字印刷术发明过程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活字印刷术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古代凸版铅印

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中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与后文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矛盾。)

各种活字种类

毕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

汉字活字字体主要有宋体、正楷、仿宋、黑体4种。并有长扁变形体,另有隶书、魏碑、美术体等不同风格的字体多种。宋体又称老宋体,横细直粗,整齐清晰,容易辨认,阅读效果好,为中国书刊报纸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体、细体等三四种,日本人称为明朝体。正楷字体端庄方正,笔法和手写相仿,有几种不同风格的活字,适用面广,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更多使用。仿宋体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设计的活字,横直笔画粗细相近,横画略向右上倾斜,秀丽清健悦目,书刊的正文、标题、图版说明文,商品包装广告等均适用。字体有方形、长形2种。黑体,视觉上横直笔画粗细相同,方正粗

黑,又名方体字、等线体字,字体也有粗体细体的不同,一般作标题和重点文句用。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鲜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字体。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腊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缅文、泰文等多种,都设计有多种字体。拉丁文活字字体种类最多,按不同风格,可分为哥特体、罗马体、无装饰线黑体(又称等线体)、方装饰线黑体(又称埃及体)、斜体(又称意大利体)、手写体、美术体7大类,每一类中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少则十多种,多则几十种,各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木版活字印刷术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名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是那些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为将文化遗产列入名录,相关需要承诺执行专门的保护计划,并有可能从教科文组织管理的一个基金获得财政方面的资助。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清代初期的活字印本有顺治年间的《义门郑氏道山集》;康熙年间晋江施琅《靖海记》一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武水陈唐重订本宋陈师道《后山居士诗集》六卷、正集目录一卷、后山先生逸诗五卷、逸诗目录一卷等。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

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6年)开始,武英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经过三年的工作,共刻制了大、小两幅活字,共计25万多个,并试印了30余种书籍。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刷了《四库全书》及其它经典著作,几乎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历代的重要著作,其印刷图书的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印刷。由于乾隆皇帝为木活字版取了聚珍版的雅名,因此,这次印刷的书籍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见图5)。 5 武英殿殿聚珍版木活字全貌及字体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对木活字印刷工艺的改革。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40年),武英殿出版印刷了一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详细记载了这次木活字印刷的情况,是我国古代印刷史上唯一的一本专门介绍印刷技术的书,是研究印刷史的十分宝贵的资料。这本书是由当时主持武英殿编印工作的金简组织编写、由乾隆皇帝亲自批准印刷的。在书的前面,有乾隆为该书写的序和诗,对木活字印刷给以很高的评价。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把武英殿的木活字印刷作为一种规范推广到各地。该书的奏议部分涉及到有关《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情况,包括为什么要使用木活字排版而不用木雕版;应该刻制木活字的最低数量;刻制木活字及排版设备的成本、制造工艺;从刻字、排版到印刷等人力的配备等,这些问题都是其它史料中很少涉及到的。

从《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中还可看出,金简在木活字排版工艺方面作了很大改进:他实行明确的分工,按工序顺序作业,保持合理的生产进度,使存储一定数量的活字能满足不间断的循环生产;同时他还推行一种交叉作业法,更有利于活字的周转。从书中列出的十日作业进度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武英殿的生产能力:当时平均每日排版12块,印刷12块,十日可印刷120版,有拣字、摆版、校对、刻字、印刷等人员共约52人。这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效率是非常高的。

金简还设计发明了存放木活字的新设备--字柜。字柜是存放活字的重要设备,相当于现代的字架。金简所设计的字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存,进深二尺二寸,足高一尺五存,每柜有抽屉200个,每屉再分为八格,每格存大小两种活字若干个,每一柜可存放1600个字头(见图6)。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潘吉星著,2001年1月)

武英殿共设十二个字柜,按十二地支顺序排列,根据推算可存19,000多个字头。活字的存放顺序是按照《康熙字典》的检索方法,即按偏旁部首顺序和笔画顺序排列。为了查找方便,在每个抽屉外面,都贴上所存的字样。对于少数生僻字,则另设一小柜放于各柜之内。这是继王祯的转轮排字盘后又一新型的排字设备。所以金简是继王祯之后又一位对印刷技术作出贡献的人。

毕升发明了木活字但是没有成功,到了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更创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工艺中,木活字印刷较之泥活字和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在制作上是较为简便、容易的一种活字印刷。或许这正是毕升在制作泥活字之前首先制作木活字的原因。毕升用木活字印刷虽未成功,但此法后人必继续研究,且很快用于书籍印刷。现存西夏文木活字本《三代相照言文集》、《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佛经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无可争议的实物证据。到了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更创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明清二代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普遍,且出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的大规模木活字印刷工程。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历史的高潮。

参考:中华印刷通史。http://www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gb_9/08_2htm

木活字是元代发明的,用于排版印刷的木质反文单字。木活字是用梨木、枣木或者杨柳木雕成的,因为取材比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比较简单迅速,所以成为我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缺点是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木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指在木板上刻好反字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并用小竹片垫平塞紧后涂墨铺纸的一种印刷方式。木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需用到多种工具,如雕刀、雕盘、印板、上手刷(棕刷)等。整个做谱工艺流程有15道工序,除开丁(登记)、誊清(理稿)等文稿环节外,印刷环节有字模、捡字、排版、校对等,全凭手工操作。

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活字印刷,字模用的是木头,称作木活字印刷,从元代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东源村的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和元朝农学家王祯《农书》中的记载不差分毫,而该村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刻活字印刷村。因为在当地一直都有为家族修族谱的传统,一般每隔20年,每个宗族就要续修族谱,所以当地木活字印刷的全套技艺得以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毕升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 ,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活字印刷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古代凸版铅印

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中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与后文“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矛盾。)

各种活字种类

毕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

汉字活字字体主要有宋体、正楷、仿宋、黑体4种。并有长扁变形体,另有隶书、魏碑、美术体等不同风格的字体多种。宋体又称老宋体,横细直粗,整齐清晰,容易辨认,阅读效果好,为中国书刊报纸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体、细体等三四种,日本人称为“明朝体”。正楷字体端庄方正,笔法和手写相仿,有几种不同风格的活字,适用面广,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更多使用。仿宋体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设计的活字,横直笔画粗细相近,横画略向右上倾斜,秀丽清健悦目,书刊的正文、标题、图版说明文,商品包装广告等均适用。字体有方形、长形2种。黑体,视觉上横直笔画粗细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体字、等线体字,字体也有粗体细体的不同,一般作标题和重点文句用。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鲜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字体。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腊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缅文、泰文等多种,都设计有多种字体。拉丁文活字字体种类最多,按不同风格,可分为哥特体、罗马体、无装饰线黑体 (又称等线体)、方装饰线黑体(又称埃及体)、斜体(又称意大利体)、手写体、美术体7大类,每一类中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少则十多种,多则几十种,各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木版活字印刷术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名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是那些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为将文化遗产列入名录,相关国家需要承诺执行专门的保护计划,并有可能从教科文组织管理的一个基金获得财政方面的资助。

元代大德年间,著名农学家王桢发明了用木活字印术。木活字印刷较之泥活字和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在制作上是较为简便、容易的一种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的主要方法是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刷印。

此外,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的效率。关于王祯制木活字的方法和印刷经验,在他所著的《农书》中有详细的说明。明清二代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普遍,且出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大规模的木活字印刷工程,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历史的高潮。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毕升 毕升(约970年1051年),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