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汤姓的起源,第1张

汤(tāng)姓,源出有: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国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至今。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ㄊㄤ)。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神人脚印,好奇的华胥就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当年带领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的河南淮阳和山东济宁、曲阜一带,所以在山东济宁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农历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华人都集中在那里举行古会,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后史也记载为“暘”、“阳”等,分居于汤山(杜县、杜陵,今陕西西安一带),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雅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

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正确读音作tāng(ㄊㄤ)。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当时隋军士兵虽然残暴,但都不敢对杨氏族人怎么样,因为汤氏的读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军将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轻易就避过大难。该支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政权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汤悦后来参与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览》的编修工作。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汤字是中国汉字中最早出现于史的文字符号之一,因而在中国上古时代的陶文、简籍、甲骨文、金文、帛文中都有汤字符号的记载。据考证而知,《古陶字汇》中收录的“氵早”字符号,就是最古老的汤字象型符号,从字型上分析,汤字如初升的太阳,因日临于水,则如字义。因汉代以前,文字符号可以拆装组合,“早”字亦拆为十日,《海外东经》证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故而十日既是汤。但因汤字符号与偒人发展的历史有关,故而汤字符号亦出现多元化,直至唐代汤字符号才得以统一化。因此,若想揭开汤字符号从多元化至统一的过程,就必须与偒人的发展历史相结合,才能弥补这一奇特的姓氏缺环。

我的祖籍是江西临川,1951年父亲汤展云举家移居北京,因而我有幸出生于首都,虽然没有回过老家,但每至佳节之日,京津两地的亲友必云集于我家畅怀乡情,因而乡音及乡情从小就萦绕在我的心田,由于血缘关系,我对“汤”氏的源流非常好奇,总想破解自己的血缘之谜。1985年我时任《经济学周报》发行部主任兼记者,于是利用到上海、杭州考察之机,顺路由杭州乘风而下直抵江西南昌。我的祖籍临川县李渡镇,今属南昌市进贤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李渡镇烧酒作坊遗址,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遗迹最多、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被称为2002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而其生产花炮的历史非常久远,其生产的礼花在东亚运动会、五十年国庆大典上为国争了光,因而李渡镇被称为“花炮之乡”。毛笔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秦汉时期李渡镇就开始制造毛笔,并波及到文港镇,李渡镇在上海创办的周虎臣笔店、在安徽芜湖创办的李鼎和笔店及文港镇在湖北武汉创办的紫光阁笔店与浙江湖笔店并称为“中国四大笔店”,为此我的家乡又称为“毛笔之乡”。而今中国各县市都设有李渡镇医疗器械办事处,所以我的家乡又称为“医疗器械之乡”,这三大支柱产业为我的家乡赢得了荣誉,因此李渡镇被评为全国模范镇。

我的祖籍李渡镇柴埠口汤家港背靠金山,面朝汝水,山环水绕美不胜收。自宋代我高祖朝四公由雍州(湖北襄阳,唐称“雍州”)徙居于此开基立业,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是我首次回到我祖先世代生居的故乡,只见汤村村头高耸着两排巨大的石碑坊,一块坊上书“中山优秀”;一块坊上书“玉茗流芳”。后经研究才知,“中山”是汤氏族徽标志;而“玉茗”,则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堂号。宗族长老汤友才先生,见我远道而来,特意请出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我祖父汤茗孙公主修的八修《汤氏宗谱》让我阅览,据临川《汤氏宗谱》记载:临川汤氏源于江苏苏州温坊,唐禧宗时我苏州温坊36世高祖汤宝亭公,任抚州路宣慰大夫,因督率唐军与黄巢大战兵败殉职,唐僖宗赐汤宝亭公为“公”,谥“忠勇”,敕葬抚州临川温坊北飞燕投湖山,立庙于长春地,供郡人凭吊,并有宋宰相晏殊作撰、宋宰相王安石题诗为证。汤宝亭公五子奉旨举家迁居临川,于温坊之侧守庐而居。我35世高祖汤德公是汤宝亭公的第三子,为唐赐进士,历官湖北襄阳文林郎,故而我三房宗支又迁出临川定居于襄阳。因襄阳唐时均是雍州移民,因而又称“南雍州”。宋代,我29世祖朝四公因避战乱,才返迁回临川,其见李渡柴埠口之地,上控南昌、九江;下辖抚州、南城,是江西水运的中枢枢纽,而其地山清水秀,水运繁盛,则依金山、傍汝水,构屋而居。因家族繁衍渐成为江右望族,因此其地于清时称:“汤家港”。因汤氏源于中山,故而称“中山汤氏”。因我不服水土,于是到张家窠汤氏祖坟山(今为李渡花炮城)祭扫祖墓后,即起乘回京。临行汤友才先生恭敬的将1947年我祖父汤茗孙先生主修的九修《汤氏宗谱》请出,郑重的交我带回北京保管。

自从我有幸接掌了我族宗谱,几余年来为揭开汤氏家族“中山”之谜,我读遍中国二十四史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县志及《汤氏家谱》,初步认定河北定县(河北唐县、定县一带)与我家族徽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古史记载:定县古属“唐”,古天子傥女娲、帝喾、帝挚、唐尧、丹朱皆曾封于此称“唐侯”,因上古时汤与唐同音通用,所以又称“汤候”。东周时期,鲜于白狄族在此建中山国,因而汉初在此置中山郡。据湖南益阳《汤氏家谱》记载:河南陈留郡人汤振麟,仕唐为荆湖(湖北)统制,功封中山郡,谥“文毅公”,其后裔世称“中山汤氏”。然而,汉代江苏句容汤氏及两晋时期的安徽贵池汤氏就已经以中山氏自居了,说明中山汤氏的起源应早于唐代。典曰:“中字意为齐、殷、极。”因而齐国也可称中山国;而殷商王朝则可称“中央王朝”,以此推理中山氏可以追溯到殷商王朝的始创者汤武王子履。史曰:“冀州为天下之中。”冀州之称始见于伏羲氏时代,共工氏居此称帝,被母后傥女娲诛于冀州,因而冀州从共也。尧舜时期,冀州为大禹所划九州之一,因尧舜禹三代皆于山西运城地区称帝建都,所以山西运城地区当属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古之天子辖域为千里,藏缅语系曰:“千里之王为汤。”所以古天子号“汤”,因此汤是太阳、君王者的象征;《荀爽传》证曰:“汤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如:傥(汤)女娲、唐(汤)尧、汤孙(夏少康)、成汤等,都被尊为“汤”。汤由天子之号逐渐演变为姓,因而汤姓具备原始姓的多义、多形、多音、多变的条件,并具有分衍氏族的功能,因此汤姓成为中华民族第一姓。周代中国开始施行“谥法”和“避讳”制度,严格要求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此汤姓先后分衍出千万个氏族,所以汤姓是万家氏族之源,其与汤氏完全是两个概念。

那么汤武王子履是否与冀州有关系呢?中山与汤武王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闻喜县志》曰:“中条山又名汤王山。”山上建有汤庙。翁同和道:“有汤庙湫池,祷雨辄应,亢旱如此”。由此可知,中条山既是中山,汤武王就是中山之主。《运城市志》曰:“中条山西连华岳,东接太行,绵延300里,居中若带,故名中条山。”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汤里,传说是成汤的故居。《运城市志》曰:“汤里传说为商汤武王故里。”为了证实《运城市志》的这一论点,1990年11月我专程去山西运城地区进行考证。运城地区下辖运城市、临猗县、万荣县、平陆县、夏县、永济县、芮城县等7个县市,在运城地区文联副主席杜东明、运城市文联主席樊晋英、山西省宣传部《山西画报》社记者樊小力等人的陪同下,我们先后考察了运城市、夏县、永济县的文物古迹。运城有一个百里盐池,是中国最大的无机盐产地,也是上古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殷商族就是靠贩运盐泽起家,成为一代名族。

据史书记载:帝喾第三子殷契是殷商族的始祖,《拾遗记》记载:“有神女简狄,游于桑野,见黑鸟(燕子)遗卵于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母谓之曰:尔怀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德。狄乃怀卵,一年而有娠,经14月而生契。”唐尧称帝后拜三弟殷契为司徒,主管各部族教化,殷契认为自己是燕子卵所生,虞舜即位后赐契为“子”姓。燕卵真能诞生人类吗?我想这是古人对图腾的神话,实际上子契是上古以燕子为图腾的玄鸟部首领。子契初封为番侯,《世本•居篇》曰:“契居番。”番音盘,所以又称“盘侯”。子契协助大禹治水,因功而改封于商(陕西商州),辖域70里。子契的儿子昭明善于货殖,始创商贸文化,因此诸侯称其族为:“商族”。昭明之子相土为解决货殖运输而发明了马车,相土乘马驾车游历于天下,商族货殖千里主要贩运的是百里盐池的无机盐,因此在运城市至今仍保留着东古(明)、相城、马庄、马踢涧等地名。相土后率部迁至河南商丘立国,《春秋左氏传•襄公9年》记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相土晚年定居在安徽淮北县,在相山筑相土城,睢水流经于此,成为商人的母亲河。相土之子昌若、孙子曹圉经历了摄政羿与寒浞乱夏,至曹圉之子冥时,因冥助夏少康复国有功封为司空,主掌水土。夏少康11年黄河中下游因河沙淤积经常泛滥成灾,为根除水患,帝令冥率商人治水,冥率部迁至山西运城平陆鄍城,因地处运城咸(盐)池,所以咸(盐)池又称“冥泽”。《路史•国名纪》曰:“冥,鄍也,陕之(山西)平陆东北20里有鄍城。”冥治水20余年,因劳碌过度,于夏帝抒13年溺水而死,被尊为“水神”。《集解》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殷人郊之。”

玄冥后裔王亥、上甲微、报丁、报乙、报丙、示任、主癸先后承继爵禄,其部族主要活动于山西中条山脉的运城和潞城一带,以贩运无机盐而货殖于诸侯。王亥为解决货殖负重问题而发明了牛车,我们在运城乡村所见到的黄牛与出土的唐开元镇河大铁牛极为相似,仿佛看见了王亥正在这里驯化野牛驾辕。上甲微时商族开始逐鹿中原,灭了有易氏,夺了其日御之职,由此商族继有易氏之后接掌了夏代的易台(天文台),并改称“灵台”。皇甫谧曰:“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上甲微建都于山西潞城,因而在运城也可以看到潞村的地名。主癸因居运城,与鹿蹄山(河南洛阳宜阳县)扶都部族相近,因此娶扶都为妻,一日扶都夜游郊外,见白气贯月,夜有狼星之精入寐,黑龙盘于帐,因而有孕,于乙日生子。主癸认为此子乃天帝之子,因生于乙日,则为其起名“天乙”。天乙自幼生长在中条山下,年稍长即随父经商,因其族迁徙不定,天下皆留其足迹,因而诸侯呼其为“子履”。我们在运城乡镇考察时,看到汤里、汤里滩、中杜里、中阳里等大量与商族有关的地名,就如同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商族自然博物馆,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遗存?给我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历史悬念。

汤里位于中条山北麓运城市与夏县的交界处的三家村乡,明代属于安邑县夏鸣乡4都,清代改名汤段里,今恢复汤里原名。但汤里已经没有任何有关汤武王的古迹遗存,到是汤里村北门外路东的高地上,有一个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50米,文化层厚度为1 5米,暴露遗物有黑色陶片,绳纹陶片,大三足器陶片,石斧、陶环等物,蕴藏量较为丰富,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汤里南门的汤里滩位于三家庄乡与东郭乡之间,是保护盐池的一大天然滩地,这或许就是子履的盐贩之泽。通过中条山、中杜里、中阳里、汤王山、汤庙、汤里、汤里滩等地名的考证,“中山汤姓”徽号,的确与此有很密切的关系。子履早年因生居在中条山下,因而与有辛氏(陕西大荔县)隔河相望。《括地志》曰:“古辛国城在同州(大荔)河西县南20里。”故而两家联姻,共同南迁商(河南商丘)曹(山东曹县)之地。子履见夏桀无道,起而革之,先击败夏伯昆吾(运城曾有昆吾镇),又在鸣条(运城鸣条陌)击败夏桀,而建立商殷中央王朝,号“成汤”,因汤氏认为自己是成汤的后裔,所以就以“中山”为堂号,久而久之就成为家族的徽号。

其实,中山的名号早在上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汤古氏创建“中央之国”,因而其居地就称“中山”,其女傥女娲承传了中央之国的国号,将地名移植到河北定县,汉译改称为“齐国”,脐为人中,所以齐与中互假通用,故而定县古称“中山”。商殷中央王朝承传了“中山”后,随着商殷族的不断迁徙,中山这一地名也随之广播于华夏大地,汤氏是殷商族的后来氏,承传了天子汤姓的符号,汤氏无论迁徙何地,均认为自己是在地球的中央,并将中山当作姓氏的起源之地移植到所迁各地,因而中山地名遍及海内。我们在汤武王的故里没有发现汤姓聚居地,而1994年运城市的人口统计,全市汤氏人口也只有48人。根据这个统计不难看出,现在的运城汤氏是后期移民而来,与中山汤姓没有任何关系。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周代开始推行避讳政策,尤其不准用古天子名号为姓,因而汤姓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改氏现象,汤姓逐渐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又有其他姓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避讳、避忌、避祸而改为汤氏,这就是现在的后来氏“汤氏”。仅史书上可以查到的就有荡姓、御姓、杨(扬)姓、唐姓、殷姓、潘姓、康姓、昌姓、朱姓、张姓、砀姓、梅姓、袁姓、梁姓、宋姓、温姓、乐姓、易姓、余姓、贺姓等姓改汤姓,还有高山族邹族、蒙古族撒姓、藏族乞髯氏、契丹唐括氏、满族汤务氏及日本大和民族改汤氏,而今汉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畲族、白族、水族、傣族、高山族、回族、壮族、藏族、羌族、布依族、黎族、哈尼族、撒尼族、僳僳族中均有汤氏。汤氏今日总人口只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一;又曰:百分之零点一九,位居中国人口第90位。虽然汤氏只属于中等氏族,但是“中山”的徽号却因而得以延续。

汤姓的起源

汤(tāng)姓,源出有: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