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姓的迁徙分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1收藏

裴姓的迁徙分布,第1张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一百九十七位。

1晋朝时期:

西晋末期,朝廷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他们不能忍受西晋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匈奴贵族刘渊于永兴四年(公元304年)起兵,国号汉,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尧都区金殿)。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子聪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愍帝,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加上连年旱灾,造成了严重的饥馑和疾疫,饿殍遍地,流尸满河。在大动乱大旱灾大饥饿的情况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荆、豫、兖等州就食。在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东裴氏也被裹挟着从今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

建策司马睿镇江东的,除了王导以外,还有东海王司马越之妻裴穆。她是长水校尉裴绰的孙女,太傅主簿裴遐之女,太尉王衍的外孙女。她慧中秀外,称美当世。琅砑王司马睿镇建邺,王导起了首倡的作用,但也得到了东海王越及裴妃的支持。永嘉之乱后,司马越欲依托徐州守住洛阳,与石勒周旋。不料司马越拥军东行,死于军中。裴妃为人所掠,卖与吴氏。太兴中,她得以渡江归东晋。裴妃招魂葬司马越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墓毁后,又改葬丹徒。元帝经常去看她,并以其第三子司马冲嗣越。

裴康的次子裴邵,字道期。元帝为安东将军时,以邵为长史,王导为司马,“二人相与为深交”。裴邵又被征为太子中庶子,转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扬州、江西、淮北诸军事,东中耶将。可以说,裴邵和王导是司马睿麾下的两根支柱。若能同时过江,则裴王二族都将成为支撑东晋王朝的两个强大的北方士族。可惜的是,还没有来得及过江,裴邵即卒于军中。裴氏义一次失去了随司马睿下江东的机会。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王导在东晋拜司空。事后,王导感慨地说:“裴道期(邯)、刘矫(畴)在,吾不得独登此位。”他说的是真心话。

裴康的长子裴盾,是东海王越妃之兄,永嘉中为徐州刺史。他曾大发良人为兵,据守徐州。东海王越逝世后,其部下骑督满衡便带领所征发良人东还,回东方老家去了。匈奴刘渊遣将王桑、赵固,攻向彭城,前锋到达下邳,裴盾力不能敌,奔淮阴,被部将所杀。

河东裴宪参与了后赵朝仪制度的制定,受到隆遇。

裴宪,字景思,裴楷之子。少颖悟,修尚儒学,足不出户。当时名士谢鲲、庾鼓见裴宪鲠亮宏达,通机识命,劝他不可深弘保素,不关心世事。其父裴楷为太子少师,尝令裴宪与太子游处。初入仕,侍讲东宫,历黄门吏部郎,侍中。东海王越以宪为豫州刺史、北中郎将、假节。晋怀帝即位,遣北中郎将裴宪赴白马讨王弥。石勒攻信都,车骑将军王堪、北中郎将裴宪等自洛阳率众讨勒。勒至黎阳,宪弃其军奔于淮南。司空王浚结好夷狄,乘晋末大乱,自领尚书令,专权用事,谋将潜号。以枣嵩、裴宪并为尚书。石勒诈降于王浚,浚毫无防备。石勒进行突然袭击,遂擒王浚以下所有军将,收浚麾下精兵万人。枣嵩等谢罪军门,降于石勒。只有裴宪、荀绰不为所动。石勒素闻其名,不忍杀之,待以宾礼。石勒抄出王浚及其亲属之赀至巨万,惟裴宪与荀绰家中只有书籍百余帙,盐米各十数斛而已。勒曰:“名不虚传。吾不喜得幽州,喜获二子。”以宪为从事中郎、长乐太守。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制度未立。裴宪与王波为后赵撰朝仪,宪章制度,与王者同。石勒大悦,署宪太中大夫、司徒。石虎继位,更加礼重裴宪。宪有二子:挹、毂,并以文才知名。毂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挹、毂二人豪侠耽酒,好臧否人物。与河间邢鱼有隙。鱼窃乘毂马奔鲜卑段辽,被抓获。鱼诬称毂派自己以石氏袭段辽赴鲜卑告密。当时石虎正准备伐辽,闻后大怒,杀挹、毂,宪亦免官。不久,又以宪为右光禄大夫、司徒、太傅,封安定郡公。后卒于石氏。史称:“值中原丧乱,范阳卢谌与清河崔悦、颍川荀绰、河东裴宪、北地傅畅,并沦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

河东裴嶷、裴开投靠前燕。裴嶷,字文冀,河东闻喜人。父昶,司隶校尉。嶷清正有才略,累官中书侍郎、给事黄门郎、荥阳太守。晋末,天下大乱,嶷兄武先为玄菟太守,嶷遂求为昌黎太守。后来武卒,嶷被征还。于是他带领武之子开送丧一道南下。至辽西,道路梗塞,就和侄儿开投奔了鲜卑慕容廆。当时从内地流寓过来的人,见其草创伊始,都想离开。嶷提出首先确定名分,为群士启行。廆见大家都不走了,很高兴,以嶷为长史,让他参加军国大计的谋划。以裴开为股肱。当鲜卑宇文悉独多进逼大棘城下(今辽宁义县),内外骚动不安。魔问计于嶷,嶷说:“悉独多人众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军无号令,众无部阵。若简选精兵,乘其无备,则手到擒来。”按此计,攻击寇营,大获全胜。这个大胜利,使慕容庞声威大振,准备派人往东晋建邺献捷请功。精选使者,决定由裴嶷担负这一使命。

起初,东晋朝廷认为慕容廆在偏僻的荒远之地,只把他当做边境的豪杰对待。裴嶷到了朝廷,全面地介绍了一番慕容廆的豁达大度,能充分任用前去投奔的四海英贤,使举朝改观的情况。裴嶷将要回去复命,晋元帝试探着留下他,并观察他的态度。裴嶷告辞说:“臣世荷朝恩,濯缨华省,因事远寄,投迹荒遐。今遭开泰,得靓朝廷,复赐恩诏,即留京辇,于臣之私,诚为厚幸。顾以皇居播迁,山陵幽辱。慕容龙骧将军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诚,义感天地,方扫平中壤,奉迎皇舆,故遣使臣,万里表诚。今若留臣,必谓国家遗其僻陋,孤其丹心,使怀义懈怠。是以微臣区区忘身为国,贪还反命耳。”元帝看他说得很在理,就让他回去复命了。慕容廆对群臣说:“裴长史名重中朝,而降屈于此,岂非天以授孤也。”出为辽东相,转乐浪太守。

石勒遣使者与庑通和,廆拒绝了,并将其使者送至建邺。石勒大怒,遣宇文乞得龟攻廆。魔遣子皝抵抗,以裴嶷为右部都督,率部攻乞得龟,使其全军覆没,并乘胜攻拔其国都襄国(今河北邢台),收其资用亿计,徙其人数万户以归。

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廆称燕王,是为前燕。以裴开等并为列卿将帅。裴嶷、裴开投奔鲜卑慕容廆,对于促进鲜卑慕容部的封建化进程,对于沟通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河东裴元略仕前秦为谏议大夫,裴骑为后秦帅,都有过一定的贡献。

氐族首领苻坚任用汉族王猛为丞相,建立前秦。前秦统一北方以后,国内殷实,就奢侈起来。他命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室车乘等御用之物,俱以珠玑、琅(王干)、奇宝、珍怪装饰之。已成为尚书郎的裴元略谏曰:“臣闻尧舜茅茨,周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始皇穷极奢丽,嗣不及孙。愿陛下则采椽之不琢,鄙琼室而不居,敷纯风于天下,流休范于无穷,贱金玉,珍谷帛,勤恤人隐,劝课农桑,捐无用之器,弃难得之货,敦至道以厉薄俗,修文德以怀远人。然后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刑措既登,告成东岳,踪轩皇以齐美,哂二汉之徙封。臣之愿也。”他以中国历史上去奢崇俭,以致国家兴旺长久的实例,说服苻坚。苻坚接受裴元略的建议,立即撤去珠帘,并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丞相王猛逝世后,苻坚不听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决定进攻东晋。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前秦大败。战前,以苻朗为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以谏议大夫裴元略为陵江将军、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令其与王抚在蜀地准备舟船,大举进攻东晋。可见裴元略与苻朗分别是水陆两路的军事统帅,责任重大。

淝水战后,羌族首领姚苌在西州豪族的支持下,被推为盟主。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姚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他任命了一批官吏,其中裴骑等九人为帅。公元386年,姚苌即位于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在姚苌之子姚兴统治时期,曾遣姚崇攻打洛阳,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攻之不克,转而攻下柏谷(今河南偃师),迁徙流民西河严彦、河东裴歧、韩袭等二万户而还。这使河东裴氏之一部,从河南洛阳迁到了关中。在姚兴之子姚泓统治时期,匈奴赫连勃勃攻占雍州,建武将军裴歧被安定人胡俨所杀。

“永嘉之乱”后,河东裴氏一部分向河西地区发展。西晋秦州刺史河东裴苞,被张轨所杀。张重华时,夫人裴氏,裴恒为前锋都督。

前凉是由汉人张实建立的,都城姑臧。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海王司马越以南阳王司马模为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秦、维、梁、益诸军事,镇关中,模遣世子保镇上邦(今甘肃天水)。上邦为秦州治所。秦州刺史裴苞以兵拒之。模使都尉陈安率众攻苞,苞奔安定。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遣使拜张轨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裴苞、东羌校尉贯与据险阻断使者。张轨命左督护阴预与苞战于狄西,苞大败,奔桑凶坞,后为张轨所杀。

张实的孙子张重华统治时期,前凉攻克秦州(今甘肃天水),俯瞰关中。遣使上书说,后赵石虎即被消灭,现遣前锋都督裴恒步骑七万,遥出陇上,以俟圣朝赫然之威。为平荡长安,扫除山东而尽力。晋康献皇后遣使进重华为凉州牧。裴恒为前凉前锋都督,是重要将领之一。重华之妻乃河东裴氏。张重华之兄张祚继位后,暴*不道,先烝重华母马氏,继通重华妻裴氏,令国人切齿。

河东裴敏以中州令族支持南凉。南凉是由河西鲜卑建立的,都城乐都(今青海乐都)。秃发傉檀统治时期,夺得凉州,求贤若渴,凉州主簿宗敞告诉他:“凉土虽弊,形胜之地,道由人弘,实在殿下。段懿、孟讳,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陇之冠冕;裴敏、马辅,中州之令族;张昶,凉国之旧胤;张穆、边宪、文齐、杨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以大王之神略,抚之以威信,农战并修,文教兼设,又以纵横天下,河右岂足定乎!”傉檀大悦。裴敏以中州令族的名望和当地望族一起,支持着南凉政权。

2十六国时期:

河东裴氏星散于北国各地,各有作为。

历史名人:

裴 度:(公元765~839年),字中立;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朝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度后来因功高为牛僧孺,李宗闵所忌,罢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东都留守,乃治第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觞咏其间。

裴 土:(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导致唐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

裴 寂:(生卒年待考),字玄真;蒲州桑泉人。著名唐朝宰相。

裴 炎:(生卒年待考),字子隆;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生卒年待考),字焕之,裴守真之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应童子举,为唐睿宗藩邸典签。

裴 坦:(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

裴 航:(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

裴航、云英是唐朝裴铏所作小说《传奇·裴航》中的男女主人公。

裴 迪:(生卒年待考),关中人。著名唐朝诗人。

裴迪初与王维、崔兴宗居终南,同倡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李颀友善。尝为尚书省郎。留世有诗二十九首。

裴行俭:(公元619~682年),字守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大臣、外交家、书法家。

裴行俭历任唐朝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定襄道行军部管、金牙道大总管等职,以勋封闻喜县公。他是一位抵御外族入侵有功、善于用兵的著名将领,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裴光庭:(生卒年待考),字连城;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明皇开元年间大臣;历事唐朝德宗、宪宗、敬宗、文宗四朝。

裴怀古:(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司法权力虽然掌握在酷吏手中,可是这时候的御史制度比较发达。御史这个官职,在秦朝以前是掌管记事的,到了秦朝以后,御史的职责就改为专管纠察了。秦汉两朝都有着组织庞大的御史机构,它的职责是:查举非法,弹劾失职,理大狱,治疑案,掌管图书秘籍,监理地方诸郡、监督军旅,督运军粮,讨捕盗贼,安抚属国等等。

裴 秀:(公元?~271年),字秀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晋朝司空、地图学家。

裴秀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书学家。

裴 頠:(生卒年待考),字逸民,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的儿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朝时期的哲学家,

博学多闻,通医术,晋惠帝时官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封武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

他曾向惠帝建议重修国学,刻石写经,及改定度量衡制。对时俗的放荡不尊儒术深感忧虑,著有《崇有论》,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

周弼曾说他“像武库一样,有五兵纵横,是人中之杰”。

裴 楷:(公元237~291年),字叔则;河东郡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大臣。

裴楷年轻时就以精于《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当时人称“玉人”。

晋武帝为抚军时,用他参与军事,后为吏部郎。晋武帝即位后,他历官散骑侍郎、侍中、中书令,封临海侯,与张华、王戎等人并掌机要。

裴 果:(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周骠骑大将军。

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后移居江南。著名东晋、南朝时期宋国史学家。

裴松之为《三国志注》的作者。

裴志耕:(公元1907~1997年),河北大名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7年参加中国***,1927年加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7年10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裴周玉:(公元1912~今),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绥远方式的胜利》、《刘志丹同志牺牲时的实记》、《裴周主回忆录》等。

裴中澄:(公元1915~2003年),山东济南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29年加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03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九岁。

裴九洲:(公元1929~今),吉林扶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团保卫股股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保卫科科长,军政治部保卫处副处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88年任兰州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裴怀亮:(公元1941~今),山西新绛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61年7月加入中国***,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文书、军司令部作训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1978年任军司令部作训处处长。1980年任师参谋长。1982年从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后任副师长。1983年任军参谋长。1985年8月任集团军副军长。1986年12月任集团军军长。1990年6月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9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2003年1月任指挥学院校长。是中国***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裴昌会:(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陕西省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

裴先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八十六军参谋长。

据专家考证,几千年之前,朝鲜半岛没人居住,是不毛之地。我想,那时,可能有些野生动物,比如野鸡、野鸭之类的等等。

商朝灭亡的时候,商朝贵族箕子(商朝纣王的亲戚)率领5000人逃到朝鲜半岛,建立了朝鲜半岛上第一个国家:箕子朝鲜。 从此之后,不断有中国人向朝鲜半岛移民。

汉朝时期,朝鲜半岛被汉朝占领,汉朝在那里设置了四个郡。东晋时期,由于中国丧失了北方的领土,因此无法控制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出现很多部落。这些部落互相吞并,在隋朝之前,形成了三个国家:新罗,百济,高句丽。

唐朝和新罗联盟,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百济被唐朝灭亡,后来领土归新罗,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合消灭,领土被双方瓜分,以大同江(就在平壤南面)为界线,北方归唐朝,南方归新罗。后来,新罗衰落,朝鲜半岛又分裂,崛起的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人就是新罗然人,新罗人就是箕子朝鲜的后人,因此,高丽人从血统上,都是华夏-汉族的后人。

高丽本来是汉化的国家,无奈宋朝软弱,不能帮助高丽。高丽先后被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控制,渐渐蛮夷化。这激起了高丽官吏和百姓的愤慨。最后,在明朝的帮助下,亲华的高丽大将李成桂率领爱国官吏和百姓,推翻了高丽政权,建立了亲华政权。李成桂向朝廷请示国名,明太祖亲赐其国名为“朝鲜”。希望他们能象箕子朝鲜那样,在朝鲜半岛弘扬华夏文化,是朝鲜半岛早日去除蒙古的遗毒,重新成为文明国家。 因为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和其他国家比,朝鲜可以理解为中国的一个地方,习俗跟中国类似。所以在明朝的时候,生活在朝鲜,就是朝鲜人,生活在中国,就是华人。

明朝时期,很多中国人移民到朝鲜,他们现在虽然还有自己的家谱(韩国人普遍有家谱),证明自己是从中国移民过来的,但现在都归纳为朝鲜人。同样,很多朝鲜人到中国就是华人了。

满清占领中国后,朝鲜失去了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帮助,虽然心理厌恶满清,但又不能帮助中国来反清复明,所有在文化上只有独立自主这一条路了。因此,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习惯。也就形成了朝鲜人。

日本在民国前一年占领朝鲜,后来有扶植霸占中国领土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为了控制中国领土东北,采取了向东北移民的办法。但日本本国人有限,而且距离东北比较远,于是日本也把一些朝鲜人迁移到东北去。这些朝鲜人是中国朝鲜族的祖先。

同宗同源

叫裴奥成吧!

正好是在2008年生的奥运宝宝,奥运是我国的头等大事!

这个名字预示着北京奥运顺利召开!读起来很有霸气!也挺好记的!

姓名:裴奥成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4(火) 11(木) 24(火) 27(金) 17(金)

  总评数理得分:100 分 (吉)

 详细解说如下:

天格数理 4(火)[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

(凶变)四象之数,待于生发,万事慎重,不具营谋

人格数理 11(木)[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

(旱苗逢雨)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 (吉)

凡事善于计划,注重实际与工作,可自创家业,理想高远,能按部就班,得到平步青云之运程。

地格数理 24(火)[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

(掘藏得金)家门余庆,金钱丰盈,白手成家,财源广进。 (吉)

总格数理 27(金)[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

(增长)欲望无止,自我强烈,多受毁谤,尚可成功。 (半吉)

外格数理 17(金)[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

(刚强)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半吉)

天、人、地三才 4 1 4(火木火)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为:

  成功运佳,向上发展容易达到目的,基础、境遇俱佳而安泰,必定长寿享福,配置吉祥。(吉)

  1、总论:有发展之运势,做事能率先垂范,中年后可成功发展。注意因过于自信一意孤行,而使心情烦闷。

  2、性格:为人慷慨好面子,心理善良,外柔内刚,努力奋斗,快人快语且有自大之象,博学而不能专精于一艺,善于安排人生乐趣。婚后注意不要过于风流。

  3、意志:意志坚定,凡事依计划进行,耐性亦佳,能忍受艰苦,是创业的人才。

  4、事业:事业过程较劳碌,对家庭责任感重,能在社会上一展抱负。

  5、家庭:夫妻子女都勤勉和睦,共享天伦之乐。但应减少应酬,才不致发生意见冲突。

  6、婚姻:男取贤慧之妻,婚后感情融洽;女嫁有才干之夫,婚后美满。

  7、子女:子女优秀,个个健康又活泼。长大后在社会上发展很好。

  8、社交:为人比较严肃,让人有敬畏的感觉,人缘不错,社交也能成功。

  9、精神:为事业多操劳,但精神尚能得到安慰。

  10、才运:平日辛劳没白费,财源尚佳。

  11、健康:身体健康长寿,注意泌尿系统的疾病。

  12、老运:中年前辛劳,晚景尚称安定。但精神较烦闷。

人格与外格(一七)搭配,暗示人际关系、社交能力、事业等信息为:

外表平静,内心不屈,富于理性,但难免猜疑心。易患近视、神经衰弱等疾病。 (半吉)

 更多信息:

人格数理 11 暗示性格为:

性情多好静,富于理智。温厚中带有华丽气质,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表面看似非活动家,其实蕴涵着相当实力,必取得相当的成功。其人生虽属渐进型,但终能为人首领。还可获得家庭幸福。

人格与天格搭配(一四)暗示成功运:

上进顺利、成功迅速,容易达到目的。 (上)

人格与地格搭配(一四)暗示基础运:

吉祥安泰,富贵荣华,健康长寿。 (上)

人格或地格中有15、16、23、24、32、33、41、42等财运诱导之数(多钱财,富贵)。

地格数有 5、6、11、13、15、16、24、32、35,如果是女性,则德行优良,助夫爱子。

  1、在山西闻喜裴柏村。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2、姓氏简介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3、人物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佗、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裴字读作裴péi。形声。从衣,非声。本义指长衣下垂的样子。1985年以后的《新华字典》里只做姓氏。

裴姓简介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后飞廉有一个裔孙非子,非子的支孙秦后子被晋平公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

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𨛬)(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先秦时期,裴姓最初活动在陕晋地区。进入秦汉以后,裴姓向东迁移进入河北、辽宁。自陕西南下进入四川。南北朝时,裴姓已经进入湖北,长江的北岸。唐、宋时期,裴姓已经全面南挺,首先定居江西,随后进入浙江。到明朝时,裴姓已经分布于大江南北。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裴姓约有14万余,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二位。当时山西为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裴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南、江西、陕西等。全国形成以山西为中心向外散播的裴姓聚集分布状。

明朝时期,裴姓大约有1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三十五位。裴姓。的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因素是北方地区的战乱,主力在北方地区的裴姓人群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向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移民。当时江西成为裴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裴姓人口的23%。

全国裴姓主要集中于江西、陕西、山西、广西、广东,这五省大约占全国总裴姓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浙江、河北等。裴姓人口主要由山西向西、向东南、向南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了西北陕晋、东南赣浙、南方两广三块裴姓集中分布区。

当代裴姓的人口有83万多,为全国第一百五十六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裴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目前裴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北,大约占全国裴姓人口的13%。

全国裴姓主要分布于湖北、安徽、河南、山西,这四省集中丁裴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在江苏、河北、辽宁,这三省又集中了裴姓入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鄂、皖、豫、晋为中心的裴姓分布聚集区。

问题一:廉姓在日语中怎么读? 廉

れん

Ren

朝鲜姓氏时:

ヨム、リョム

问题二:廉姓的简介 廉姓是一个十分老资格的中国姓氏,其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根据《姓纂》一书的考证:廉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廉颇,是战国时代赵国的神武大将,他的一生,多彩多姿,尤其是在“负荆请罪”上的精彩表现,不但使他的大名永垂不朽,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意义,就是使他所姓的“廉”氏,成为了一个中国人所熟悉的姓氏,同时,更证明了廉姓的古老。廉氏后人奉大廉为廉姓的得姓始祖。

问题三:干字姓氏怎么念 干字姓氏怎么念:gàn

更详细内容请参考:bai锭ebaidu/view/204673#5

问题四:乐 用于姓氏如何念? “乐”作姓的时候,Lè,Yuè的读音均有。

■姓氏起源

乐(Lè,Yuè 乐)姓源流有别,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子子b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纂》上是这样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b,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南阳。”另外,史游在所著《急就篇》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b,是称乐氏。”乐姓这个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周宣王时,宋国的一个国君叫宋戴公。本为子姓,其儿子名b(Kàn 音看),字乐父。b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以其祖父b之字乐父命姓,成为乐姓。夷父须就是这一支乐姓的始祖。

2、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载,春秋时宋戴公的四世孙,有个叫乐莒的人,是夷父须的族兄弟。他在宋国任大司寇。大司寇是西周王朝开始设置的一种官吏。其职责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乐莒的子孙引以为荣,便以祖上名字命姓,也成为乐姓,这支乐姓的始祖就是乐莒。

得姓始祖:公子b。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且封他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之子公子b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位尊而高的宋国,后来是于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则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的历史,说他们是“源远流长”,毫不为过。故乐氏后人奉公子b为乐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乐姓这个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封他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的历史。据《姓氏急就篇》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乐姓起源于子姓。周宣王时,宋国的国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乐父,他的第四世孙子叫乐营,是宋国的大司寇。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乐”字为姓。又据《姓纂》载:“安徽子之后,戴公生子衍,字乐父,子孙以王字为氏。”按:乐氏之先,和宋同姓。乐姓在河南省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

■历史名人

乐毅:战国时赵国灵寿人(今河北省灵寿县西北)人,战国中期燕国著名军事将领。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他的作战指导方略和政治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影响。

乐进:字文谦,三国时魏国曹操猛将。擅打仗,最早投奔曹操,为帐前吏。后跟随曹操讨吕布,攻张绣,战袁绍,多有战功。与张辽共破孙权。

乐恢:字伯奇,东汉京兆长陵人,喜好经学,为一时名儒。初仕郡,署户曹史,坐事抵罪,后复为功曹。永平中,辟司空牟融府,又辟司空第五伦府,皆不就,后征拜议郎。和帝时官至尚书仆射,针对外戚窦宪专权而上书进>>

问题五:从在做姓的时候应该怎么念? 40分 从,在做姓氏时候,念[Cóng]

发音同 “丛”……

附上“从”姓氏的资料

――――――――――

百家姓――从姓起源 从姓介绍

姓氏源流

从(Cóng 从)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在今安徽省桐城东南,为侯爵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汉代时,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姓从。

得姓始祖

从公。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是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指出,枞阳是一个地名,先人以地为氏,因此有枞氏,汉代有枞公,一作纵。枞公与从公,实际上是同一人,自汉朝以后,枞和从两姓,一向是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的。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自古以来,“从”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从氏则以一个叫枞阳的地名而得姓。望族居于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从氏后人奉从公为从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姓出自姬姓。古周朝时,周平王将自己的小儿子分封到枞(今安徽省桐城县一带),并封他为侯爵,历史上称为枞侯。枞侯后来在枞地建立了枞国,枞国的王族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枞氏,后来去掉木改为从,就是今天从姓的来源。汉代有将军叫枞公,他的后代称为枞氏,枞氏后来该为从氏。宋代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就有收录从姓的,所以枞氏演化到从氏,应是汉代以后,宋代以前的事。

历史名人

从 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从 贞:明代繁昌人,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 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 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所向:明代钟祥人,官刑部主事,清廉恬退,为人仁义,有仁声。

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六:伯做姓是读什么音? 伯(Bó)姓

问题七:裴作姓氏怎么读? 裴 [péi]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问题八:一个虫子的虫一个姓廉的廉念什么 蠊lián

“蜚蠊”(fěilián):蟑螂的别称

问题九:郗做姓怎么读 字音

拼音:xī;chī

字形

部首:阝(右软耳)

笔画:9画

笔顺:341325252

五笔编码:qdmb

释义

1.春秋周邑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南。

2.姓。

编辑本段姓氏介绍

郗,源出于苏氏。周武王时,周朝的司寇名叫苏忿生,苏忿生的后代中有个支族封在郗(今河南沁阳县西南),其子孙称为郗氏。

姓氏源流

郗(Chī,X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黄帝之子玄嚣,其后代有叫苏忿生的,周武王时官至司寇,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忿生支庶子受封于郗邑(今河南省沁阳县),其后人遂以封邑命姓,称为郗姓。

迁徙分布

郗氏是在2000年前由苏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郗姓出姬姓,是高阳氏的后代,苏忿生的支子被封于郗邑,后代因而以此为氏,望族出于高平。而根据《路氏》上说,苏氏的儿子被封于郗,以郗为姓,称为郗氏。周朝时郗邑的位置,就是今河南省的泌阳县。姓郗中国人的最早发祥地,就在沁阳,后来他们却在山东的高平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留在河南老家的子孙比较少。望族居于高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金乡县西北。当今,郗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济宁汶上县杨店乡的郗村应该是最大的一个分支了,该村有1500余户,大都姓郗。另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王朱村约有几十户郗姓家庭,在当地比较集中。山东枣庄山亭区冯卯镇上朱园村有上百户,分布也比较集中。

历史名人

郗萌,籍贯、生卒年不详, ,活跃于公元1世纪前后。天文学家。占星学著作有《春秋灾异》15卷,《秦灾异》1卷,《霓虹通玄记》7卷。可谓最早的天文学家。

郗 鉴,字道徽,古山阳金乡人。晋书载: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孺雅著名,不应州命。时逢饥荒,州中之士因平日佩服他的人品德性,于是就给予资助。郗鉴就把这些朋友赠送的东西,分给乡亲孤老,有很多人因得到他这样的接济而活了过来。元帝初,诏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明帝初,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合肥。随后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咸和初,领徐州刺史,时逢祖约、苏峻反叛,一时威胁社稷存亡,郗鉴率军平定,遂官至太尉,封南昌县公。2007年8月汶上杨店的一支郗姓,寻便整个山东郗姓家族,招揽八方宾客,最终在杨店郗村为郗鉴立下一墓碑,供奉敬仰,并采纳多方的意见,把郗氏辈分重新排列,制定祖宗家谱,成为一方美谈,其他地方嘉祥县、微山县郗山、常州等地都有郗鉴墓。

郗 超:字景兴(336-377),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省)人,东晋大臣。郗超的祖父是东晋名臣郗鉴,父亲是郗郑郗超是郗值某ぷ印W杂 “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晋书・郗超传》)郗中诺澜蹋而郗超则信佛。郗趾镁哿玻积钱数千万,曾开库任郗超所取。郗超生性好施予,一日之内,将钱全部散与亲故。早期在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拜任抚军掾。后被桓温召为“征西大将军掾”。公元371年,郗超帮助桓温策划,扶持司马昱即晋简文帝,升为中书侍郎,执掌朝廷机要。

郗道茂:生卒年不详。王献之第一任妻子、表姐,郗鉴次子郗昙之女,王献之第一任妻子、同时也是他的表姐(王羲之的妻子是郗鉴的女儿,郗道茂的姑姑)。郗道茂与王献之青梅竹马,相识相知。两人相互扶持,共济患难,情真意重,志趣相投。王献之虽然一生宦途顺利,但其人狂傲不羁,宦情淡泊,热衷于书画艺术,钟情碧水秀山之间,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夫唱妇随,两情洽洽。郗道茂与王献之生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要求皇帝把她嫁给>>

问题十:廉姓在日语中怎么读? 廉

れん

Ren

朝鲜姓氏时:

ヨム、リョム

裴姓的迁徙分布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一百九十七位。1晋朝时期:西晋末期,朝廷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