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三儿七女,分别是在他多少岁时出生的?苏辙有几个妻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2收藏

苏辙的三儿七女,分别是在他多少岁时出生的?苏辙有几个妻妾?,第1张

苏辙有三子:长子苏迟、次子苏适、幼子苏远。五女(实为七女,两女夭折)。 苏迟,字伯充,号涌泉先生,苏辙长子。小名梁,生年不详,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15),享年约八十岁。娶妻梁氏(宋状元梁颢之玄孙,仁宗朝宰相梁适曾孙女,湖南提点刑狱梁子美之女)。绍圣元年(1094)苏迟留居颍昌。苏辙晚年闲居颍昌同苏迟颇多唱和。建炎初,累官尚书右司员外郎,直秘阁,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有政声,婺州父老为立碑祠。后召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文字,知泉州,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处州。权刑部侍郎,权工部侍郎。绍兴五年告老,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葬江西南溪灵洞山。 苏适(1067——1122年)字仲南,小名罗。生于治平四年眉山老家。娶妻黄氏,为龙图公黄寔之长女。初以苏辙郊恩授承奉郎,任郊社局令。后改陈州粮料院。苏辙北归,苏适复出守太常寺太祝。党祸复起,罢、领宫祠六年。不止一次回蜀祭先坟。后监西京河南仓,授信阳军司录事。中山帅赵公述荐判广信军,宣和四年九月八日卒于任(河北徐水),年五十五岁,后葬河南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生男:籀、范、筑。 苏远,又名苏逊,字叔宽,又名虎儿。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生。后随父苏辙至雷州。娶妻黄氏,也是黄寔之女。续娶范镇之孙女、范百揆之女为妻。大观元年,苏远出监淮西酒,曾回蜀通判泸州潼川府。卒于靖康元年(1126),年仅四十八岁。 女适文务光者。文务光字逸民,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第四子。 女适王适者。王适字子立,仁宗朝参知政事王鬷之孙。 女适曹焕者。曹焕,字子文,光州知州曹九章之子。 女适王俊明者。王俊明,字子家,王廷老长子。王俊明仕宦七十余载,历任二十官,官至中奉大夫。 女适曾纵者。曾纵,字元矩,曾巩之弟曾肇之子。 另有说法苏辙应有一女适胡仁修,未找到相关信息。《苏氏族谱》显示苏辙只有五女。有待考证。 另外 王弗是苏轼之妻 不是苏辙的 苏辙妻子是史氏 (1040—?),苏辙妻。宋孙汝听《苏颍滨年表》:(至和二年乙未),即1055年,“辙娶史氏,年十五,父曰瞿。”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史姓起源 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史氏来源也有下五种说法: 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你可以访问史氏春秋!!网

http://wwwsscqwnet/

在那里寻找你们本家家谱

实际最好的办法到你老家找,一般老族长都有家谱,如果他们没有的话,在网上找意义不大,属于舍本求末!!!

全国家谱调查统计了一下各地图书馆保存的你们的家谱,我觉得对你意义不大-----因为那很可能是别家的!!

天下一姓未必一样

下面是一些收藏记录,以上海图书馆为多

来源上海图书馆

l203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1204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上海图

1205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

(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

清钞本

南京图

1206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1207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8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 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9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1210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

乘》。

1211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卷

(民国)史济廷修

民国于九年(1930)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村(存卷1、2)

1212江苏常州史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圆华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册

上海图

1213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佑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

美国

1214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15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1216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217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1218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

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219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1220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庵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22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3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4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5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6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1228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229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

刻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1230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后有钞补。

1231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1232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5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6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237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1238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1239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z40山东栖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杨础乡史家庄 山东栖霞县观

里镇小观村

1241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2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3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244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1245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1246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1247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1248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1249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1250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51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鹳石庄史氏钞本 一

四川重庆市图

1252 蒋墅史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来兴等修

民国二十(1931)承启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253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1254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

北图

1255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257 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258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二、家乘谱牒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

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

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来源上海图书馆及全国家谱调查录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一支则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关于史姓的姓源,是见诸《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出人头地的,像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史晨碑”。该碑是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汉语拼音:shi 汉字笔划:5 书写笔顺:竖折横撇拉

偏旁部首:口 部首笔划:3 五笔输入:kq(86版) kri(98版)

汉字解释:

史 history;史 sh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史载笔。――《礼记·曲礼》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官佐之称。《诗·小雅·宾之初延》:“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毛传:“立酒之监,佐酒之史”。(8)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顾炎武《复庵记》 (9)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10)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1)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2)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3) 姓史不绝书 shǐbùjuéshū [same things were very common in history;be again and again repeated in history] 指经常发生的那一类事情,历史记载上常能看到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史册 shǐcè [annals] 历史记载;史书载入历史史册史抄 shǐchāo [extracts from history]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史官 shǐguān [historiographer] 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地记载它们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史馆 shǐguǎn [historiographers' institute]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史话 shǐhuà [history] 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多用作书名),如《淮海战役史话》、《辞书史话》史籍 shǐjí [history;historical records] 记载史事的典籍史迹 shǐjì [historical site or relics] 历史文化遗迹年代湮远的史迹史记 shǐjì [Shi Ji(Historical Records)]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撰成。司马迁利用史官典籍,博采《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书与实地采访写成。记述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天汉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后其书有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均为褚少孙所补。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书中《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则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不仅仅是史学著作,由于描写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论 shǐlùn [historical works;historical essay] 评论历史的著作史诗 shǐshī [epic]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传说的长诗音乐舞蹈史诗史实 shǐshí [history;historical facts] 历史上的事实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史事 shǐshì [historical event] 历史上的事情史书 shǐshū [historical records] 历史书:记录历史的文献据史书记载史无前例 shǐwúqiánlì [unprecedented;have no precedent in history]谓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找不到同样的例子;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壮举仅仅是十年时间,从工农业生产增长的情况来看,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的提高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太阳的光辉》史学 shǐxué [historiography] 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史帙 shǐzhì [history] 史籍史 shǐ ㄕˇ (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通~。断代~。近代~。世界~。文学~。~诗。~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坛。~评。~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不绝书。 (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内~。 (3) 古代官职:刺~。御~。 (4) 姓。郑码:JOS,U:53F2,GBK:CAB7 笔画数:5,部首:口,笔顺

百家姓中“史”姓排名第几? 百家姓中,”史“姓排在第63位。

百家姓:

赵钱孙里,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

朱琴有序,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百家姓中“史”姓的起源 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时追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参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陆是第八十大姓,在台湾史姓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为姓。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他的后代,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 发展与演变:西周初年,有一位名为尹佚的人担任太史(管理观察天文,历法的官员),史称太史尹佚。他的子孙世袭这一官职,同时以官名“史”为姓。此外,史姓尚有几大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锭有史鱼,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又据唐书所载,「史」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史」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为姓。在唐朝时候, 还有少数民族姓阿史那氏,后来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史姓后来主要在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并形成了京兆,武昌两大著名郡望。

史姓的来源? 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称「作册逸」,「尹佚」主要职责是纪录天子言行。有人将史佚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其后以史为氏。

二: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史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茹茹(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年,逐灭茹茹,霸强北土,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后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思明则杀庆绪而自立为大燕皇帝,不久亦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可法(1601 - 1645)字宪之,一字道邻。明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崇祯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皖、豫,后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多尔衮致书劝降,坚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时追为忠正。后人尊称为史阁部。

地望分布:陕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参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陆是第八十大姓,在台湾史姓并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为姓。远祖始于上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他的后代,为了纪念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为姓。 发展与演变:西周初年,有一位名为尹佚的人担任太史(管理观察天文,历法的官员),史称太史尹佚。他的子孙世袭这一官职,同时以官名“史”为姓。此外,史姓尚有几大来源。春秋时期,晋国有史黯,秦国有史颗,卫国有史鱼,他们的后代都以“史”为姓。又据唐书所载,「史」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史」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为姓。在唐朝时候, 还有少数民族姓阿史那氏,后来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史姓后来主要在中原和关中地区发展,并形成了京兆,武昌两大著名郡望。

史姓的来历是什么?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 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 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q>>

史姓在中国有多少人 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寻根溯源1、据《路史》所载,仓颉为黄帝时史官,其后人便以官为氏。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其后人有以官为氏者。3、隋唐时,西域康国支庶有史国,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入居中原者,遂以国名为氏。4、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改姓史。5、少数民族史姓。土族史卜氏,汉姓为史。另满、蒙、白等族均有史姓。得姓始祖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生有四只眼,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相当繁琐,便发明了文字,在其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仓颉自然成为史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迁传说仓颉为陕西陈仓人,一说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为史姓最早发祥地。东周列国时,各国均有史官,以官为氏者众多。如晋有太史史墨、史苏,卫有史朝,秦有史颗均属此种情况。西汉时,史姓有外戚发展成名门望族,从鲁国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汉武帝卫太子妃妾)开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为当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广西、广东已有史姓。东汉时,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史姓历史上六大郡望,其四为史丹之后,西晋永嘉之乱时,史丹后人史苞避乱至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后发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孙崇,东汉封溧阳县(今属江苏)侯,遂举家从陕西长安县徙溧阳,后发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后人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属山东,后发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孙史王广,居长安,后发展成为京兆望族。另有陈留郡,系东汉京兆尹,陈留考城(今属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东汉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隋唐时期,有西域史国人入居中原,以史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这两股新鲜血液的注入,壮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宋元时,北方战事频繁,史姓携家大举南迁,明代史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湖北各地。清代以后,史姓有迁往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家者。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东多此姓,两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郡望堂号史姓郡望主要有六个:1、建康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2、宣城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3、高密郡,西汉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西晋移治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4、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陈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6、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堂号:“怀溧”、“忠烈”、“忠定”、“金朝”等。宗族特征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3、史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孙士壁编史姓字行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史良书新续《史氏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名人精粹史籀:周宣王时书法家,据传籀文(即大篆)为其所创,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思想。史墨:春秋时晋国大夫,长于天文,熟悉各诸侯国内政。其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史晨:春秋时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此碑所书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史鱼酋:又名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

史姓在百家姓里的那句话是什么 高 明 兆 洪 武

薄 厚 昌 宗 祖

悠 久 荣 华 显

传 留 亿 万 年

这个吗?

“史”在姓氏中怎么读? 应该是念做“sui”第二声。据说历史上“史”是“随”的后裔,古人为了躲盯仇家灭门,所以改姓史,但仍念原姓“随”的音。

百家姓中姓史的来源和人口数量还有分布地区 史姓来源:(1)以官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史氏,出自周太史佚[yi]之后。(2)为“邵武九姓”之一有史氏。(3)阿史那氏唐代开元年间更为史氏。

史姓在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当代中国为第82姓,占025%,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人口9百余人,为第99姓。

百家姓的发展史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m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u、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  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  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  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  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

全 百家姓吗 姓全历史的由来 全姓源流 全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姓氏,关于其起源问题一直有较多的说法。其中一种被大多数全姓人认可的说法是,全姓的来源最早与周朝的官名有关。据一些全姓谱牒记载,在周朝时有一种掌管货币流通和集市贸易的官吏,被称为泉,属〈周礼、地官〉系统。泉,也就是钱币。后来,担任这种官职的人便以官名为姓氏,姓泉。再后来,由于泉字与全字读音近似,一些姓泉人又以全为姓氏,从而有了全姓。 由此看来,全姓是一个由职官而来的姓氏,血统大概与周朝的王室成员有关。由于这种说法在古今全姓人中颇为流行,因此也是全姓人的主要来源。除此而外,与全姓起源有关的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其中如相传全姓起源于古国名或地名,这一古国名或地名大约在今安徽全椒一带,当地早在汉代时就被称为全椒县。又如另外一些说法,全姓是殷王高宗的后代,或是由汉代的王姓改姓而来。他们认为,在西汉末年,与汉元帝王皇后同族的人因不满王莽专政和篡国,耻于与他同姓,于是便改姓为全。因为全字的含义,在写法上包括“王”和“人”两部分,虽改姓为全,仍不忘自己原是姓王的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在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君王建把一位名为全宗朗的人改名为王宗朗,应是全姓改为王姓的直接例证。至于关于全姓起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或者当代一些少数民族中有全姓,则是更难以考辩了。 无论全姓在起源问题上多么众说纷纭,多都不影响它成为当代中华大姓之一。历史上,全姓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为郡望,并出现不少著名人物。其中主要有东汉尚书丞全柔、三国吴大将军全琮、晋名士全子栖、隋名医全元起、五代文洲刺史全师雄、元学者全谦孙、明大学士全思诚、清学者全祖望等。至于其分布,除具有与其他姓氏一样广泛的特点外,当代全姓又以湖南、河南、浙江三省最为集中。据有关专家研究,三省全姓人口约占全国全姓总人口的3/4。 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泉,古时候是一种钱币。周朝时候,设有一种官职叫做泉俯官,专门管理钱币,而泉府也就是专门管理货币的机构。泉府官的后代有的以泉作为姓氏,后来演变成全,成为今天全姓的起源。元代是有少数民族的首领叫作万全。后来这支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渐渐接受汉文化。而万全的后代亦改姓氏为全,这是历史上全姓的有一个来源。一、 姓氏源流 全姓来源有三:1、 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据《鲒琦亭集・全氏世谱》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因泉与全同音,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2、 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称全氏。3、 清代爱新觉罗氏症亲王之后有改姓全者。二、 郡望堂号 堂号 京兆郡: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堂号 绥南堂、钱侯堂:三国时全琮,父亲给他几千斛米到集市上去卖,他全部救济了穷人。全琮后来做了奋威校尉,领东海太守,加绥南将军,封钱塘侯,官终大司马左军师。三、 历史名人全谦孙:字贞忠,元代鄞人。他与其弟全晋孙一起在陈埙门下学习,喜好研究杨简之学。全谦孙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孙、弟颐孙及全鼎孙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义田赡宗人,时人皆谓之义田六老。全整:明代学者,字修斋,鄞人,喜好研究杨简之学,不愿入仕。永乐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编修《永乐大典》,他不愿就职。他称他的书房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亲重病数月,他衣不解带,日夜服侍。后来他的祖母患目盲>>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目录 [隐藏] 1 来源 2 始祖 3 初祖 4 史姓分布 5 史氏迁徙 6 郡望堂号 7 史姓家谱 8 史氏祖训 9 各房字辈 10 宗族特征 11 史侯祠 12 历史名人 13 现代名人 史姓-来源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姓-始祖 黄帝玄孙帝喾高阳氏之子弃。 史姓-初祖 尹佚:周成王史官,史家称为史官典范,后人以其职为姓史。 史姓-史姓分布 史鱼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史姓-史氏迁徙 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起源复杂,自以官为姓称史氏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至魏晋南北朝时,在中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五个郡望,郡望中的史氏主要源于汉朝史丹之后。 另据学者考证,源于安徽宣城的史氏族人皆为仓颉之后,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氏族人则为尹佚(史佚)的后裔。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族人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族人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朝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史恭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固城镇)。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汉时期,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四川青神)。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族人分布。 史丹裔孙、后汉归义侯史苞的后人,在西晋时期因避永嘉之乱迁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遂形成当地望族;史丹孙史均,其儿子崇东汉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侯(今江苏高淳固城镇),后遂率子孙定居溧阳,形成宣城史氏望族;史丹裔孙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山东高密),后形成高密望族;史丹有一孙史圹留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其中遂为京兆望族。这期间,突厥阿史那氏改姓为史氏后,在河南一带繁衍,成为当地一大姓氏。西汉末,史氏族人已入迁广东、广西。东汉时,迁入四川。 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宋之际已分布江南许多地方,宋、明以后,史氏族人遍布全国。 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 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 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 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今日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7%以上。 史姓-郡望堂号 史浩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史姓家谱 史嵩之 全国:史氏谱録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史姓-史氏祖训 史氏八行垂训:孝、友、睦、姻、任、恤、中、和。 史氏皇祖十戒训:戒不孝不悌、戒不睦宗党、戒不尚节俭、戒赌博、戒奸盗、戒嗜酒、戒行凶、戒误入优隶、戒出入衙门、戒不完国课。 史氏家训:立身、孝友、敬祖先、睦亲族、敬师、取友、教弟子、和邻里、肃闺门、御仆蜱、酬恩释怨、排难解纷、治家敬宾、施药传方、不妄杀、官箴。 史姓-各房字辈 1、 江苏埭头分支---47世开始:以--忠--良--显--瓒--述--是--景--企--嘉--彦--庆--斯--衍--方--正--守--宗--法--诗--书--佩--圣--贤 2、江苏夏庄分支---47世开始:继--致--顺--积--美--乔--期--仍--愈--贤--来--裔--仪--悠--远--会--运--昭--简--编 3、湖南永兴、桂阳分支---54世开始:尚--学--德--义-世--维--昌--昭--承--久--济--美--习--庭--顺--XX-财--明--高--阳--慎--忠--仁--福--初--达--重--其--勇--从 4、山东栖霞分支---24世开始:大--本--汝--先--树--峻--德--志--克--明--统--绪--务--可--继--延--世--善--永--存 5、河北沧州史家楼支---56世开始:锡--汝--林--焜--淑--铭--清--树--炳--坮--祖--恩--贻--泽--远--万--世--永--承--昌--忠--信--振--国--运--孝--友--传--家--本--和--善--秉--先--久--端--品--在--淳--良--贤--达--惟--圣--学--文--方--保--济--祥 6、河南邓州-----天 清载德政代传永流芳 7、济南淄川县---振,海,俊,宪,克,向 8、山东省莒县鸡山沟村----永、桂、兴、高、力、业、成 9、江苏丰县:迁丰后长房11世~30世 :一--惟--克--敦--宗--九--运--复--肇--宏--友--恭--延--绪-- 广--蔚--起--焕--家--乘 迁丰后二三房13世起:以宽厚作基,用忠孝为先,志经德蔚起,庶百世永绵 31世起长二三房共用:乐遵砚祖训,教诲见天真,业隆声誉远,品端由学纯 史姓-宗族特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3、史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孙士壁编史姓字行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史良书新续《史氏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史姓-史侯祠 史天泽 史侯祠为史氏家庙,祭祀东汉溧阳侯赠司空史崇。从汉朝兴建,三国吴时和晋朝世代保持(史侯祠旧址,即埭头中学现址)。有司空庙碑略可证。 据《重修司空溧阳侯庙记》中记载宗庙的建置,由来很久。“宗”是说尊,“庙”是说貌,尊崇祖先容貌的处所,尤其不可不严格确定它的规章制度。司空御灾捍患,后汉光武帝刘秀赐封溧阳侯于此,子孙继承封爵,成为世嗣的开始。后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泽垂千载,古树茂盛,高接楼墙,供享洁净,帏帐肃穆,不行动就产生敬意,不发怒就显示威严,全县都仰承他的神灵保佑……然而殿堂久远,土木颓坏,屋瓦分散,横梁倾斜,漏雪透风,积年累月,虽然神灵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状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孙,朝议郎,前杭州临安县令,上柱国史有则,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抚千万家,发出号召,别人马上响应,大家乐于完成,他认为难以依照旧有制度,就建立

苏辙的三儿七女,分别是在他多少岁时出生的?苏辙有几个妻妾?

苏辙有三子:长子苏迟、次子苏适、幼子苏远。五女(实为七女,两女夭折)。 苏迟,字伯充,号涌泉先生,苏辙长子。小名梁,生年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