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极三大门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3收藏

解密太极三大门派,第1张

 太极拳在我国武术历史上源远流长,现代医学从传统太极拳中发现很多养生方法。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经常练习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解密太极三大门派。欢迎阅读!

 解密太极三大门派

 纵观历史舞台,可以说太极拳是个奇葩,其功效太多,不仅能防身还能治病,下面我们一起分解以下三个门派。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主要从杨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吴式太极拳源于吴全佑先生,形成于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

 吴式太极拳有南吴北王之称,南派发展于吴公议、徐致一、吴英华、马岳梁、吴图南,北派发展于王子英、赵铁厂、杨禹廷等。

 吴式太极拳也是当今人们练习较多的,吴式太极拳在历史上也有很长的时间。

 吴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杨禹廷,其弟子有李秉慈、王培生、李经梧、翁福麒、杨家栋等。

 任达文80年代初追随吴式太极拳第四代掌门人王培生先生并被其收为弟子,在师父传教下体悟了太极拳精髓。

 如人体的阴阳哲理、太极拳沾粘连随的道理、天下万物分合之规律并感悟到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掌门人。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化主,以柔克刚等特点,气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等都是吴式太极拳常用的手法。

 呼吸与动作相配合,久练能达到腹实胸宽的状态,同时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常练吴式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新陈代谢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因而吴式太极拳在益寿延年方面为诸拳之冠。

 吴式太极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点是牮柱式与立柱式,弓步时三尖相照、鼻尖、膝尖、大脚指尖在一条直线上。川子步,斜中遇正、在转换式子时和定式时身体多保持端正支撑八方。

 纪式太极拳

 纪式太极拳法是专供晚清皇家善扑营“布库”(跤手)演练的一套内功拳法,是善扑营布库吸纳太极拳的内功拳技法,并将其与固有的满族掼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

 纪式太极拳法源于太极拳宗师杨露蝉至京传艺后,太极拳技法进入皇家善扑营,由善扑营右翼(西营)一等布库及其营长纪绶卿先生与其父亲两代人共同发明创建的太极拳分支,其第二代传人为纪绶卿之弟子宋春佑。

 第三代传人为宋春佑之孙宋鹏远,1976年生于北京,从12岁开始跟随祖父宋春佑学习纪式太极拳法,直至1996年祖父去世。现就职于北京市团城演武厅管理处。20多年来,他致力于纪式太极拳法的继承宣传工作。

 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钢工学院等高校举办“纪式太极拳法”专题讲座,反响良好。

 由他编写的《武道藏珠——纪式太极拳法》一书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局2009年科研出版项目,此书即将出版。他培养的第四代传承人曹绪伦从 2007年随他学习纪式太极拳法,现已基本掌握趟路技法。

 纪式太极拳法全套动作108式。整体要求“中正安舒”、“凝神用意”、“松顺自然”、“柔缓轻灵”、“贯续不断”、“圆活无滞”。

 具体招式依善扑营掼跤技法,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作了极大的创新,如:“揉球云手”、“踏步云手”、“金鸡抖翎”、“游鱼分水”等招式,为其他太极拳趟路所未有。

 “揽雀尾”、“倒撵猴”、“野马分鬃”等招式也作了极大的变形,均带有明显的掼跤架势和实用意图。该项目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反映了老北京所谓“把式跤”的真正含义,善扑营掼跤“近摔远打”、“摔打并重”的实战特点,得到集中体现。

 太极拳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的修炼,可以使习练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一个朋友说,真正的中国武术,不是**中华丽的拳脚,更不是竹林中飞舞的剑仙,而是清晨老人们打的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我很欣赏这句话。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同时,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如今已有四代传人其女儿孙剑云为第二代传承人,第三代传承人孙永田和周世勤,第四代传承人周梦华。

 孙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行拳盘架要守规矩。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孙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孙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

 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孙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习练孙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太极拳的祖师是谁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陈家沟的陈王廷,有的说是张三丰,有的说是王宗岳,争论到现在都没有停止。一种说法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阻拦,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造了太极拳。另一说法认为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根据现代史实,明末清初太极拳已经在河南农村广泛流传,尤以温县陈家沟和赵堡镇为中心,代表人物是陈王廷和蒋发。武术史家唐豪先生根据陈氏家谱、拳谱以及陈王廷遗诗考证,判断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而赵堡镇太极拳资料记述,蒋发22岁赴山西省学习太极拳,后回乡授徒传艺,从此使太极拳在河南发扬光大。

但是从传承角度;杨氏、孙氏、吴氏、赵堡的起源都是陈氏太极,现代的太极拳,都有着相同的地方和各自的特点,致使太极拳从原来的不同的拳种变成了现在的一个拳种。所以现在看到的太极拳绝对不是什么有谁发明、起源于哪里,而是由历史上的很多人共同发明、共同整理、共同研究出来的一个产物,可以说是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借鉴、进步的结果。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

1928-1936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

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 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太极拳家莫斐为吴图南大师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斐之子莫韫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科学化国术太极拳》,由于多拳种的研修此拳演变为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太极拳。为纪念太极泰斗著名武术家吴图南,莫韫龙特将此拳简称为南国太极(即:吴图南国术太极之意)又在祖国南方传播,为新时代矗立起一新风格拳种。 吴氏太极拳 宗师 吴鉴泉 次子吴公藻(1900-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於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

宗师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师於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孙南馨(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北京读书从业,后随北京中央交通部部分部门迁移定居于湖北武汉。船舶设计高级工程师。先后从近代和当代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徐致一、刘晚苍、何镜平、王玉芳,上海的冯汉文、马岳梁、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后集太极功夫于大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中国武术实战法》、《杨式太极长拳》、《吴式方架太极拳》、《太极拳连环化打法》(门内教材) 等著作。

孙南馨一脉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有弟子马思强、熊盛强、程建武、田传耀、王名宪(请参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0出版的《吴式方架太极拳》后记的214页)等,其再传弟子众多。马思强、王名宪将此拳带到深圳地区进行传播,熊盛强、程建武、田传耀、等则在武汉继续传承此吴式方架太极拳。 修丕勋(1892~1976)字朱臣,山东

莱州程郭镇大武官村,系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曾习八卦掌。1913年拜太极拳名家王茂斋为师,随其入京学艺,八载获得大成。修丕勋受武友尊敬,弟子众多,培养出大批太极拳精英,是吴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主要传人有修良、修占、温明山、孙镜清等。

陈小旺:陈氏太极拳掌门人,陈家沟四大金刚之首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传人,目前在国内的陈氏太极拳负责人,河南省武术总教练。

王西安: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家沟四大金刚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家沟四大金刚。

陈小兴:陈氏太极拳传人,陈小旺的弟弟。排四大金刚时, 年幼,未排上。 目前功力已臻化境

解密太极三大门派

 太极拳在我国武术历史上源远流长,现代医学从传统太极拳中发现很多养生方法。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经常练习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下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