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氏家谱的重修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1收藏

牛氏家谱的重修家谱,第1张

家族之修谱,犹如国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一般修谱的间隔时间为30年。1949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家谱一直被视为封建遗毒,“文革”期间,列为“四旧”,“横扫”、“火烧”,至今还使一些人谈谱色变。粉碎“四人帮”后,家谱逐步受到重视。其中山东省临清市牛张寨《牛氏族谱》有幸保存了下来,此谱始创于清朝顺治四年,现存光绪年的手抄本一部,有几篇修谱序言详实的记载了本支牛氏家族的祖训和一些特殊历史事实,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套非常珍贵的家族档案。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文指出:“宗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的一部分”,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又刊载了《家谱学待光大》一文,家谱研究从此有了新的起色。

家谱是家族的发展史,内容非常丰富,一般都有:谱序、谱例、像赞、封赠、恩荣录、名人录、族规、家训、祠堂、坟地,墓志、墓图,世系、艺文志、字辈谱、义田记、捐资记等等,可以说是家族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但其中最首要的内容,是记述家族源流及本宗来拢去脉,而最主要的内容,则是记述“世系”。这是每部家谱的主体,要占全部家谱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这部分内容是家族繁衍发展史,要做到世系相接,长幼有序,人物血缘关系一目了然,清晰明确。在记述方法上有叙述式的,有图表式的,不管哪种方法,都能使每个家族的主要成员(多数是男性及配偶)对号入座,按血缘传承关系,查找清楚。

一个家族,随着时间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到一定时候可能枝大叶茂,甚至居住八方,星罗棋布,但有了世系的详细记载,纵然天涯海角,甚至代远宗长,血缘关系也不会乱。正因为如此,历代人们修谱时,都非常注意记载世系。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最早的“打锅牛”是指牛弘后裔唐初蒙难打锅的故事,影响广泛的“十八打锅牛”与“打锅牛”并非同属一个支系,此“打锅牛”可能与彼“打锅牛”同为一家牛,但不一定是一个支系。故当前各地牛姓族人在纂修家谱时,千万不要以为凡是传说的“打锅牛”比如“听老人说是打锅牛”就认为与“十八锅牛”同属一支,草率地把自己归于“十八锅牛”后裔,“从而误导后人”。早在隋唐时期,各地区就有成千上万的牛氏先辈繁衍生息,形成了数不清的支系,其中有很多支系会延续下来,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没有留下各支系的详细记载,进而形成了现在牛氏家族的诸多支系无法上系衔接的局面,如果按照个人的好大喜功、攀附名门望族的意愿,强行把一部分找不到当地牛氏祖辈来源证据的支系,冒认其他支系的始祖,这样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代,这种不合适的做法不可取。

我们“陶山牛氏”在山东临清牛张寨燕翼堂《牛氏族谱》 和各种碑刻中没有关于同“18打锅牛”之关系的记载,但是,我们汉族的各支系牛氏族人,都是黄帝34世孙宋微子的传人,都是出自黄帝44世孙宋司寇牛父一门之后。自两宋以前,牛氏家族就形成了许多支系,并且会延续至今,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俗话说“牛没二牛”,如果从元朝往上数各个支系之间的血缘关系越往上就越近,姓牛的都是一家人,即便是找不到是从哪一朝、哪一代分开的支系都不重要,关键是牛姓宗亲团结一致,继承牛氏家族的光荣传统、弘扬坚强、奋进的牛氏精神,把中华牛氏文化发扬光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十八打锅牛”后代,牛楷十四世孙牛凤山状元,在道光十八年(1838)修汜水《牛氏家谱》时,为做到“宗亲之不可乱”,除详记本支世系外,又遍访其他各地打锅牛的世系,家谱对此是这样记载的: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载,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②寮姓改牛姓。据《隋书》及《路史》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侍中,赐姓牛(一说三国魏大将军牛金之后,为避难改寮姓,至寮允赐复本姓)。③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④出自他族。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牛姓。  始祖:牛父。 迁徒:  牛姓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286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牛姓人有秦大儒牛缺、赵大将牛翦,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牛姓名人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甘肃临洮人)亲信,从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军阀纷争,夷族入侵,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为多。目前牛姓人口列全国第113位。 郡望:  陇西郡 秦置,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堂号:  太史堂 唐朝诗人牛凤及,撰有《唐书》。牛凤及是牛弘的曾孙,官至中书门下侍郎,撰《唐书》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绩是修国史,故堂号叫“太史堂”。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陇西。②自立堂号:大雅、惟明、敦本、怀德等。 字辈: 某支牛氏字辈:文清品正,吉祥家发。

  某支打锅牛字辈:文积德成思梦,芳显青山日月明。

  山东梁山牛氏字辈:大清正学永,昌斯文恒存。

  河南济源牛氏字辈:青芝龙源,林萃田丰,正恒怀宗,慧泽栋英。 名人:  牛邯,东汉将领。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孺卿。有勇力才气。初为隗嚣将。后降光武,任护羌校尉,从中郎将来歙平陇西。

  牛弘(545-610),隋臣。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泾川东南)人。本姓尞。父允为西魏侍中,赐姓牛。弘性宽厚,好学博闻,善文学,通律令,仕北周至内史下大夫。隋开皇时,历秘书监,礼部、吏部尚书等职,封郡公。广集天下书籍,修撰《五礼》,定正音律。主吏部选官,先德行,后文才。时人服其识度。朴直少言,宽和自重,杨素不敢轻侮。隋朝旧臣不因猜忌获罪者,唯弘一人,炀帝大业六年,卒于江都。谥宪。

  牛仙客,唐臣。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史,积功迁洮州司马,王君奂节度河西,召为判官,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为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遥领河东节度副大使,封邠国公,加左相。卒赠尚书右丞相,谥曰贞简。

  牛僧孺(779-847),唐臣。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领袖。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作策文触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这次科场案是以后纠葛40余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穆宗时,牛因拒绝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五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等。

  牛峤(约850-约920),五代词人。陇西(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松卿,一字延峰。牛僧孺之孙。乾符进士。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事前蜀,拜给事中。博学有文,诗学李贺。尤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花间集》收其词三十二首。

  牛希济(约872-),五代词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牛峤之侄。遇丧乱,流寓于蜀,仕前蜀王衍为起居郎。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后唐灭蜀,降入洛,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

  牛存节(-915),五代后梁将领。本名礼,字赞贞,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人。少以雄勇自负。归朱全忠,授宣义军小将。后屡从征战,累建奇功。积官邢州团练使、元帅府左都押衙。太祖受禅,拜右千牛卫上将军,历右龙武统军、左龙武统军、兴州马步都指挥使、同州节度使、郓州节度使、淮南西北面行营招讨使,进封开国公。末帝即位,徙镇天平,以功进太尉,与晋军苦战河上,旋因病诏归汶阳,翌日而卒。存节为将,慷慨忠厚,野战壁守,皆其所长,威名闻于内外,时人称其有贾复之风。

  牛皋(1087-1147),南宋抗金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高宗建炎年间任京西南路提点刑狱。金军自荆门北归,他伏军袭击,大败之。金军攻京西,率兵抗击,十余战皆捷。不久调安州(今湖北安陆)观察使,遇金军,战辄胜。值岳飞由襄、汉规复中原,提升为襄(今湖北襄樊)、郢(今湖北钟祥)安抚使。时伪齐派李成合金兵进占襄阳六郡。齐将王嵩盘据随州(今属湖北),他奉岳飞命率军攻随。军中携带三日之粮,粮未尽,城已拔,执嵩斩之。李成占襄阳,拒岳飞军,他率骑兵击之,毙李成军步卒无数,遂复襄阳。后官至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1147年被秦桧派人毒死。

  牛温舒,辽臣。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刚正,有气节。咸雍中,进士及第。大安初,累迁户部使,转给事中,知三司使事。国、民兼足,加户部侍郎,改三司使。乾统初,授参知政事,知南院枢密使事。五年(1105),宋攻夏,奉命使宋,宋许夏和。使还,加中书令。

  牛富(-1273),南宋末抗元将领。霍丘(今属安徽)人。为侍卫马军统制,戍守襄阳五年,后改守樊城(襄、樊,今为湖北襄樊市)。1267年,元军采取先破樊城、主力进攻襄阳的计划,大举围攻襄、樊,多次打败南宋援军。他与范天顺等率领军民抗击元军,并射书襄阳城中,与守将吕文焕相约、互为特角。两城坚守六年,他出力居多。1273年,元军截江而出,断绝襄、樊之间的联络,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立无援,终被攻破。他率百余人巷战,杀死元兵甚多;后头触火柱,壮烈牺牲。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谋士。河南卢氏人。贡生。崇祯十四年(1641),磨勘被斥,投李自成,深得信任,谋参机务。永昌元年(1644)封天祐殿大学士,以宰相自居,倾轧弄权,挑拨中伤。退出北京后,谗杀李岩,致义军离散。顺治二年(1645)清兵破潼关,义军南撤途中叛逃降清。后病死。

  牛鉴(-1858),清臣。甘肃武威人。字镜堂,号雪樵。嘉庆年间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1841年5月,英军进攻吴淞口,他领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舰炮击,仓皇逃命,致使吴淞口孤军无援,最后失陷。此后,牛鉴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拿问,1844年获释。1854年,参与镇捻军起义。

  其他牛姓名人有战国贤士牛畜;秦学者牛缺;唐大臣牛丛、牛藂,小说家牛肃;宋将领牛思进;元大臣牛兴祖,打锅牛始祖牛川;明大臣牛琼;清大臣牛思瑄,将领牛天畀、牛凤山,学者牛远震等。近当代牛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牛化东、牛书申、牛明智,物理电子学家牛憨笨,金属专家牛焱,采矿工程专家牛祯,农业生态学家牛锋,农学家牛景,医学家牛今,军事专家牛力,国际关系专家牛军,法学家牛平,历史学家牛济,编辑家牛欣芳,诗人牛波,版画家牛文,音乐教育家牛秋、牛珉,作曲家牛畅,相声演员牛群,**演员牛千、牛莉,豫剧演员牛得草、牛淑贤;乒乓球运动员牛剑峰等。

牛氏家谱的重修家谱

家族之修谱,犹如国家之修史,地方之修志,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也是宗族文化得以流传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一般修谱的间隔时间为3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