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历史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1收藏

太极拳的历史呢?,第1张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因此,太极拳特别是杨氏太极拳,拳势简单、易学易练,正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已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些�方向、部位,并及时作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打来,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

  太极拳又叫‘十三势,这将在以后引述太极经典时经常看到。 但是,为什么叫太极拳呢? 太极拳最初是 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 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太极拳动作圆活,像环一样没有端点,不知终止处,则又 所谓太极本无极也。势势之中,着着之内,都含有一个圜形,所以假借太极的道理来加以说明。 阴阳动静刚柔进退等用太极来比喻其作用,并非世俗迷信者所谓的太极也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兰葩,并已逐渐普及到国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陈式太极拳又是各派太极拳的始源。自陈王庭创造太极拳,几百年来,世代沿袭,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在各式太极拳中,独留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色。

  随着逐步吸收太极哲理来规范太极拳技,太极拳进入了成熟时期。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老架基础上编成的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的赵堡架和忽雷架。随后,河南省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式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畲将两年多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畲编定为《太极拳谱》。

  此后,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得的“杨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五锤为基础,编成“太极五星椎”(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年,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将其父全佑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到北京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当时,年近古稀的和兆元长孙和庆喜开门授徒,其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为“和式太极拳”在西北传播打下基础。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拳推手练习法等。为适应竞赛需要,还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各洲举办的武术锦标赛中也都设有太极拳项目。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除了上述我们所熟知的太极流派以外,还有诸多门派,如:龙形太极拳、蛇雀太极拳、郑子太极拳等都继承发扬了太极拳的精髓与文化。

  24式太极拳

  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风似闭、十字手、收势。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

  1、起势 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分解:

  (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 动作分解:

  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 动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 动作分解:

  (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 动作分解:

  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 动作分解:

  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 动作分解:

  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 动作分解:

  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 动作分解:

  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 动作分解:

  (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 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 动作分解:

  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 动作分解:

  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 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 动作分解:

  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24式太极拳考试评分标准与方法

  9---10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低而稳定,绵绵不断而不停顿,心静体松。

  8----89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稍低而稳定,绵绵不断,心静体松。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一次的停顿。

  7----79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稍低而稳定,绵绵不断,心静体松。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二次的停顿。

  6----69 动作较正确,较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高而稳定,绵绵不断,心静体松。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二次的停顿。

  6分以下 动作有严重的错误,在整套动作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停顿。

  考试满分为10分,其中25分为动作的姿态、重心、稳定,3分为动作的难度,如云手、左右蹬脚、左右下势独立、搬拦捶。2分为动作的完成分,25分为动作的节奏等。

王宗岳是太极拳祖师。

因为当今太极拳,是武禹襄杨露禅按照《王宗岳太极拳论》,融合所学而创编的“新拳法”,完全区别于陈长兴之外的陈家拳。

由武禹襄完成的太极拳理论体系与杨露禅传授的太极拳技术体系非常完美地契合,换句话说,王宗岳的理论,定义了太极拳的形式和特征。

为什么说武禹襄杨露禅创编的“太极拳”,不同于陈沟拳呢?

在1928年,陈照丕到北京教拳。当时,杨家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候大师的弟子许禹生,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这样的疑问:“昔体社附设体育学校时,曾慕名延聘豫籍陈某教太极洪拳。果然运用如风,于震脚快打桩步均极讲究,唯练毕气粗色变。杨少侯见之曰:‘何太似花拳耶?’陈君为之语塞。其推手时身法步法固佳,唯喜用招、用力,不甚求懂劲为可惜耳。其大刀、双刀、杆子多系外家式法,不能承认之为本门艺术也。夫北平太极拳传自杨氏,杨氏学自陈家沟,则陈氏之拳路当与原谱相符,今其拳路亦颇多更改,多寡不一,更令人怀疑均非真传者。”

后来,陈照丕离开北平赴南京教拳,陈发科来北平。但,他俩的陈氏推手只有顺步推手一种。其法不及杨家完备。

由此可知,武禹襄、杨露禅的太极拳,完全超越了当时的陈家沟拳。

或许,杨露禅曾求教于其他太极拳传人,传言有道长陈荫昌指导过杨露禅或许,陈长兴将蒋发拳术及相关太极拳论传授给了杨露禅。

太极拳的闻名于世,最重要的无疑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

对于陈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三个人---(1)陈长兴,创编出一路、二路拳,成为陈氏太极拳的样本拳。(2)陈鑫,花费十年心血写出《陈式太极拳图说》1933年出版,描述陈拳就是太极拳。(3)陈发科,柔化炮锤,定型为陈式太极拳。

而,在陈长兴之前的陈沟拳,应是无极通背缠拳,拳经也是通背拳经。无极通背缠拳 可能由河南博爱县千载寺太极宫的李盛春创编。《武魁李盛春传》记载“无极通背,六合枪棍,圣门比武,枪棍拳魁”,是有关无极通背拳的最早记载,且千载寺的李从谆“助戚抗倭”。

后来,千载寺的道家拳术,传播了到王堡、赵堡及陈家沟,还有山西洪洞。

对比炮锤和通背缠拳24式,发现后者变化更丰富。在技能方面,后来的太极炮锤,仿佛是弱化的通背24式。很明显,陈长兴将通背缠拳24式 改编成了二路拳,作为绵拳(太极拳)的互补拳法。

简单梳理了无极通背缠拳的由来,可知陈王廷,在老年的时候,到处拜访拳师,完成了陈家沟通背拳系的整理工作。陈鑫在《陈氏家乘》里曾写“陈王廷往山西访友”,那时候的表现,陈王廷并不精于通背拳,更不用说精通太极拳了。

所以,王宗岳是太极拳祖师。

陈氏太极创始人:陈王廷。

武术史并未像其他历史事件纳入正史,所以可参考文献并不多,所以并不能准确的追溯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但据当下文献,最可考的我们可以追溯到陈氏太极的创始人:陈王廷,并有一些佐证可加以证明,至于张三丰,并无一些较为有力的佐证,找不到清晰的线索,且“太极”二字并非始于张三丰,张三丰的的历史故事也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所以并不能说太极是张三丰所创,至少以现在可参考的文献来看,陈王廷是最有可能创立太极拳的人。

现如今太极大概可分为六派:吴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但这几宗太极门派无人承认张三丰是祖师爷,因为人家有清晰的传承过程,第一位传承人并非张三丰。像吴氏太极,可清楚的追溯到传承人是吴鉴泉,问人家张三丰是谁?反正不是我们祖师爷就对了。

据现已有的可参考文献可知,唐豪曾以大量史实为依据对此事展开过调查,调查结果:陈王廷确为太极拳创始人。焦作曾出土过一份《陈氏家谱》,家谱中也详细记载了陈王廷在吴道子的太极养生功基础上创立太极拳的过程。

说太极拳并非张三丰所创并非无史实可依,我国专家曾对此历史进行诸多考证,但从未找到张三丰创立的证据,所以说事小说或着电视剧所赋予的历史并不能完全相信,一切还是要以史实为主。

太极拳的历史呢?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