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世称
范仲淹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范仲淹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成就卓越,他的作品以雄劲的笔触和深沉的思想,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他的散文则以清新脱俗、醇厚深沉见长,如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和情怀,抒发了对国家大业的关注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范仲淹一生清廉正直,无论在朝在野都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对待朋友诚挚热情,对待百姓关怀备至,对待国家忠心耿耿。
后世的纪念
墓葬:范仲淹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祐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欧阳修撰,王洙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
苏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塑范文正公坐像、铜像,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石牌楼。2006年,在原祠堂西侧,又建有范仲淹纪念馆新馆,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
—范仲淹
文/范伟平
根据桐庐县瑶琳镇范家村范顺陆保存的《分阳范氏家谱》记载:“分阳范氏家族自明景泰元年(1450),从兰溪村迁居分水五管潘岭脚罗家畈。始祖:范荣,字式玉,行崇一。系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陶朱)、北宋名臣范仲淹后裔。第二世范澳迁卜善村(百岁里范家),范清迁安乐村(百岁外范家),第八世孙范有社赘居马雪塔,第十四世孙范荣贵迁桐邑大奇,荣富迁潘村(瑶琳镇),第十五世孙范生富迁潘畈(钟山乡),尚球迁何宋(瑶琳镇)。”又据浙江丽水青田县章村乡陈山头村《范氏家谱》记载,他们村范氏家族的祖先是明朝的时候从分水迁居青田县的,系范仲淹后裔。近代青田范仲淹后裔迁居建德,在建德也有了范仲淹后裔。
在古代分水县被称为分阳,明代范仲淹后裔分布在分水县管辖的瑶琳镇范家村以及分水镇的外范村、富源村的范家坞等地。目前从保存下来的《分阳范氏家谱》来看,桐庐境内的光祖堂、光裕堂,善庆堂等分支均为范仲淹后裔。
在分阳范家代代相传一个故事,相传范仲淹后裔范荣从兰溪定居分水五管潘岭脚罗家畈后,他的妻子一连生了六七个女儿,一直不见男丁,这可急坏了范荣。范荣于是到分水镇蠡湖村范家走范家宗亲,经过蠡湖村范家的同意,把范蠡后裔的男丁抱给了范荣做儿子,自从抱养了范蠡后裔的男丁以后,范荣的妻子终于生了一个男丁。这个从蠡湖村抱养的儿子就叫范澳,他就是范蠡的后裔,对于范荣来说,这个儿子是“大门外”的儿子,他后来迁居在百岁里范家定居,他的后裔堂名改成了光祖堂;这个范荣自己生的儿子名字叫范清,这个儿子是“大门内”的儿子,他后来迁居在百岁外范家,他的后裔堂名改成了光裕堂。所以说,范蠡后裔和范仲淹后裔在桐庐相互融合成了一家人,但堂名还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分阳范氏分两班人马:一班是光祖堂,这班人是范蠡的后裔,第二班的堂名是光裕堂,这班人是范仲淹的后裔。但无论是范蠡后裔还是范仲淹后裔,他们相互融合成自己人了。由于百岁范家在深山老林里,过去交通不便,清代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范家人躲过了一劫,所以直到今天,光裕堂和光祖堂后裔各半,人数不分上下。但对于分水镇外范村来说,这里以前也有光裕堂和光祖堂,但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只剩光裕堂后裔,光祖堂后裔和其他堂名后裔已经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被“长毛”杀光了。我们这里也看到了范家在百岁也好还是在分水也好,均分成外范家与里范家两个自然村,在兰溪的范家村也是这样,一个外范家一个里范家,也许这就是范仲淹后裔取村名的共同特点吧!
目前瑶琳镇范家村还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呢!相传明朝时期范荣是一个地理风水先生,他落户分水五管潘岭脚罗家畈以后,他走到范家村发现范家是一个风水宝地,于是安排两个儿子分别占领外范家和里范家,在范家村有一个巨大的石笋,在石笋的平顶上竟然有一个棋盘,传说每天晚上两个“神仙”就会准时来这里走象棋,按照当时的说法,只要定居这两个地方,这里将来是出将相的地方。当时范荣和桐庐的姚天官(1414--1473)正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由于姚天官是桐庐人,父亲在他还是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姚天官七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改嫁给了江西人,随后他也随母亲去了江西。由于姚天官不是亲生儿子,当然受尽了后父的冷遇,包括江西那边的孩子也都欺负他。姚天官读书非常发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最后当上了明代的宰相,所以姚天官对江西没有归属感。在姚天官母亲做八十大寿的时候,姚天官才抽出时间回江西一趟准备给母亲做寿。姚天官回家的时候竟然不按照常规出牌,穿了一件旧衣服回家,没想到在家门口被当地官员拦着不让进家门,姚天官于是拿出皇帝写的对联,当地官员一看上面的官印竟是当朝皇帝的官印,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姚天官,当地官员于是全部过来朝拜姚天官。给母亲做完八十大寿以后,姚天官回到了朝廷,皇帝想问问当地官员对姚天官的态度,结果姚天官一句话也不说,把头摇了一摇,结果皇帝认为江西官员是对他的不满,于是下命令把江西对朝廷有意见的官员抓了起来,后来竟造成了冤案,江西官员被冤杀掉一大半。如今现在还流传一句顺口溜:“姚天官把头摇一摇,江西杀掉大半朝。”这对江西的官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于是大批的江西地理先生纷纷来浙江破坏浙江的风水。有一天一个江西地理先生来到百岁外范家,发现这山顶上的巨大石笋,他一看这里将会出一对将相,将来会对江西的官场构成威胁,于是想法破坏范家的风水。这石笋附近的山想种点庄家,什么都种不起来,今天劈山了,明天就杂草长绿了。当范家人把这件事告诉风水先生时,风水先生说:“杀一条狗,杀一只鸡,沿着石笋山脚拖狗和鸡,这里就能种庄家。”于是范家人请风水先生杀了一条狗和一只鸡,沿着石笋山脚一路拖,当天就乌云黑地下起了磅礴大雨,没多久一声巨雷就把石笋劈成两段,倒下的一段就插在后山中树立着。这时里范家有一个13岁的小孩,力大无比,他正在赶一只小牛过河,由于河水猛涨,他于是背起小牛过河,没想到一脚走滑,被大水冲走消失的无影无踪,据说范家的风水就这样被江西地理先生给破坏了。这当然是传说,当天也许真的发生了石笋被雷公所击倒,小孩背牛被大水冲走这一历史事实,但这一事件被后人传成了一段神话故事。
到了清朝,范家人崇尚武术,咸丰八年,分水县外范村里范家的范启煜成了清代分水县最后一位武举人。据范家人口头相传,他的两个儿子范少成与范少强均是武术大师。太平天国运动,分水县组织了以范启煜为首领的地方团练,分水县地方政府搬到了外范村金桥坞,他们父子兵保护分水县地方政府三年时间,最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失手,整个分水县城存活的人只有六人,外范村只存活五人,合村乡存活7人。到目前为止,范家父子兵抗击长毛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到了1949年解放以后,瑶琳镇范家出了一个中国导弹专家,她就是范仲淹后裔范莘,家里小名叫范爱美。改革开发以后,分水镇外范村范华胜和范华勇两兄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螺钉厂和钢构以及房地产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资产上亿元。
据清代光绪《分水县志》后记记载:“分水范家为清白家风。”范家的规矩是很严的,我们从小不要不拿别人的东西。家父范传贵就是我们的榜样,他当了18年的生产队队长,不贪不拿集体的一分钱,上级组织要发给他个人奖品,他坚决不收,他常常公而忘私,严格要求自己,大公无私,为群众办事说道做到。范仲淹后裔的范家家风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在范家人后代得到传承。本人在2009年开始,为家乡老百姓卖青笋难问题出谋划策,自己出钱连续举办了六届“怡合青笋宴”活动,后来这一活动被分水镇政府接管,到今年第十届“怡合青笋宴”活动的成功举办,老百姓家里的青笋干不出家门就被销售一空。在我的努力之下,我的老家里范家,已经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敬老活动,过年的时候,全体村民吃一餐团圆饭,六十周岁的老人发一个红包,这一活动辐射到整个外范村,外范村各个自然村都先后开展了敬老活动。作为范仲淹后裔,我们要传承好范仲淹的精神文化,宣传好范仲淹精神,做范仲淹后裔的模范榜样,为社会贡献我们范家人的力量!
从范仲淹对祖坟与房屋的风水事情上,可以看到范仲淹有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破除了祖坟的魔咒,一直能令他的家族兴旺八百年。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注重祖坟的安葬与房屋取舍的风水,仿佛这些能让神灵带给自己好运气。人们也往往恐惧风水不好的坟墓与住宅,怕让自己遭受厄运连连。
当范仲淹在母亲死之后,也请风水大师来看过母亲的墓地。风水大师说他母亲的坟墓是“绝坟”,家里都会断子绝孙,劝他把坟墓迁移。
可是,范仲淹却说到:
“既然是绝地,就不应该别人去受,宁愿我自己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
结果,范仲淹愿意自己承受“绝地”断子绝孙的命运,不让风水不好的“绝地”祸及他人,没有选择迁坟。
在房屋住宅取舍上,当时范仲淹在北宋朝廷做宰相的时候,苏州也有一处叫做南园的著名风水宝地。很多人劝范仲淹把南园买下来做住宅。由于住宅具有的好风水,后代能当大官与出人才。
范仲淹却说,一家人发达的富贵范围太小,要的就是天下人发达。于是范仲淹就买下了南园办“苏州书院”,为社会培养杰出的人才。
现在苏州的南园,也是苏州一所高中的校址。
从这两件事上我们也看到范仲淹如《岳阳楼记》一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百姓着想、救济苍生、敢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
需要指出的是,说范仲淹后代家族中出了80个状元、400个进士,乃是一种谣言,实质是对范仲淹高尚人格的敬仰。范仲淹家族也没出现过什么状元,或者几百名进士。后人这么描述,多半还是出于对范仲淹的敬仰。
要知道,至从科举制度实施之后,世家大族也逐渐消失,宋朝时候也没有南北朝时候绵延数百年的王谢世家大族,所以范仲淹后代人丁兴旺,但也不是都出状元,明朝时候有一个姓范的状元,但不是范仲淹家族的。不过在明末出现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范家后人,可惜也不是状元进士,这人就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范文程。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范仲淹天下为公,老天爷也没有让范仲淹子孙后代断子绝孙。在他死之后,四个儿子中,范纯仁当了宰相,其余三个儿子也是贵为官卿。范公后世家族能一直兴旺了八百年,一切秘密还在于范仲淹有着“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就是“天下为公”的家风教育子孙后代,读书无欲无求一心为黎民百姓谋幸福,尽了做人做官的本色,这使得老天爷不亏待范家。
一 “天下为公”,塑造范仲淹的成就
范仲淹也是穷二代家庭出来,典型的贫寒子弟逆袭人生的榜样。在范仲淹年仅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孤苦伶仃时候,就一个人带着儿子改嫁到了朱氏家庭。
范仲淹生母谢氏一生都是勤劳质朴,教育范仲淹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孝心、有担当的人。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性格忠厚,生活简朴,为官清廉,受着父母心以身作则的耳濡目染熏陶,范仲淹自小也树立为天下黎民百姓服务的情操。
范仲淹小的时候,都具有天下为公的情怀。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就去追问:“你帮我看一看,我的命运是不是能当宰相”。
这个算命先生看见范仲淹小小年纪,居然喊出要当宰相的狂妄话语,也的确吓了一大跳,于是就紧接着问范仲淹:“小小年纪,为什么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也不好意思,接着就问算命先生:“要不,你看我是否能当郎中(医生)?”
算命先生很郁闷,为什么前一个宰相,后一个郎中悬殊这么大,就问:“为什么你选择两个志愿呢?”
范仲淹接着回答:“只有良相与良医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听完,也为这个孩子有着慈善为怀、救济天下苍生使命的善良情怀所感动,接着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是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能当宰相。”
果然,范仲淹以后也能当宰相了。从算命先生的话可以看到,范仲淹就是有着“救人”的心肠,也是他将来能走向宰相的秘密。严格来说,范仲淹一生也不是天才,到了中年才开始发迹。
他有十多年都是当地方官,虽然官位低,却能使地方百姓安居乐业,蒸蒸日上。由于范仲淹杰出的政绩,朝廷也看中他的能力,把他调动了朝廷中,当右司谏。
之后,范仲淹在朝廷当宰相之后,主持改革北宋朝廷弊政的“庆历新政”,也就是范仲淹改革,目的就是改革当时社会弊端,可惜触犯到了权贵阶层的利益,结果也落到一个贬谪的下场。不过,虽然为官遭贬,却在诗文、散文上独有造诣。
可以看到,范仲淹由于受着很好的家风,自然有着天下为公“救民”的情怀,这也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二 良好的家庭教育
范仲淹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非常注重家庭教育,通过自己榜样的作用塑造良好的家风,也是“天下为公”与“救民”的家风,让范家子孙后代能够一直繁衍兴旺。
如范仲淹有四个儿子,由于老爸在朝廷当官,在今天看来也算是北京的高级干部,子女也是“官二代”与“富二代”,过着开宝马、玩女人,到处吹捧自己老爸牛逼的日子是可以的。可是,范仲淹的儿子却比穷人家孩子更加简朴,更能吃苦耐劳。
如范仲淹的儿子从来不对外宣扬:“我老爸怎么……怎么……”在城市外读书,距城大约是二十里地,每天自己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放学,夏天用破扇子遮阳,一部普通人家子弟的派头,就是这一种简朴的作风,培养了孩子将来都在朝廷当官,这也是范仲淹良好家风熏陶的。
范仲淹的家教也是非常严格,一直教育子女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生活清廉俭朴。如有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从苏州运卖到四川,在返回路上遇到朋友石曼卿,知道石曼卿失去了亲人,无钱把灵柩运送回乡,就把一船的麦子都全部送给他,帮助他还乡。
范纯仁回到家里,也没有提到这一件事。当父亲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就说自己的朋友石曼卿没钱送自己的亲人灵柩回乡,困在苏州。范仲淹立即焦急地问:“为什么不送全部麦子,给他为运灵柩的运费?”范纯仁立即就说自己早就这么做了,范仲淹听了也立即表示赞许。
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到,范仲淹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乐于善事,培育孩子具有关心他人的善良之心。这一种教育方法,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通过读书提高见识或待考取功名后为国分忧。另外他遵从传统的宗法制度,超越家,重视族,坚持将光宗耀祖、赡宗睦族视为己任。其子范纯仁曰:“臣父仲淹,先任资政殿学士日,于苏州吴、长两县置田十余顷。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一直以来范仲淹致力于修家谱,创义田,兴义庄,通过多种手段为范氏家族建立了一个多重架构的宗族福利保障体系。
其次,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若没有范氏子孙们的自觉认同,也很难造就这般荣耀。明末范凤翼在《复宗侄孙石夫孝廉书》中曰:“质老同宗同道,生平知己,何异同胞。”范景文亦有赠诗:“水木自吴天衍派,玺书专尚月为卿。同人应语偕忧乐,独往宁堪滞钓耕。”他们都是范仲淹的后世,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能很明显地看出他们强烈的精神归属感。他们往往是通过家谱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和世系脉络,并以史为鉴——择其善者发扬光大,其不善者摒弃修正。
除此,不忘出身,重教守业也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范仲淹生于贫寒之家,即使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朝廷贵族,但人们常说“攻城容易,守城难”,家道中落的戏码时常发生,就连朝代都会更替,更何况是家族?范氏家族历代子孙严于律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并对前人的事情铭记于心。
范文正公家训不过百字: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虽然只有区区百字,其中蕴含的真谛是无穷的,总的来说,它是在告诫后世要不断学习,不忘出身,完善自我,积善行德。
你的问题很难回答,光凭一个字的辈分很难确定,因为第一个别人的辈分可能跟你的一样,但是对三代就不一样,说明你们不是在一起续族谱的,可能会有重复的辈分,但并不一定是一个辈分的,要想查辈分得从范仲淹往下查,我们也是范仲淹的子孙,但是我的第一代京生于明朝隆庆6年(约公元1572年,离2018年有446年啦),我们的辈分前20代到我这里是8代辈分(圣字辈是前8代的辈分,也是第一代京的19代子孙),后面还有12代辈分,几乎十代还没有出生,但是后20代辈分早已出来了,也就是中间还有三十带人,得个上百年吧,我查了下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到隆庆6年还有520年的时间,那么我们这边一起续谱的范仲淹到京是多少代呢? 所以看辈分得从上到下看,不能从下到上看,是追不到的(因为过去信息不发达,辈分各续各的,不在一起
范仲淹世称
本文2023-11-27 06:24: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2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