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家谱到底有多重要?如果谱上没名会怎样呢?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明朝17位皇帝顺序如下:
1、朱元璋
2、朱允炆(为何用允,因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辈分同高)
3、朱棣(朱元璋四子,后面全是朱棣的后代,所以规规矩矩按照家谱,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来起名了)
4、朱高炽(姓不变,取家谱中的高字,棣是木字旁,木生火,所以取炽为名)
5、朱瞻基(姓不变,取家谱中的瞻字,炽是火字旁,火生土,所以取基为名)
6、朱祁镇
7、朱祁钰
8、朱祁镇(姓不变,取家谱中的祁字,基是土字旁,土生金,所以取镇、钰、镇为名)
9、朱见深(姓不变,取家谱中的见字,镇、钰、镇是金字旁,金生水,所以取深为名)
10、朱祐樘(姓不变,取家谱中的祐字,深是水字旁,水生木,所以取樘为名)
11、朱厚照
12、朱厚熜(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厚字,樘是木字旁,木生火,所以取照、熜为名)
13、朱载垕(姓不变,取家谱中的载字,照、熜是火字旁,火生土,所以取垕为名)
14、朱翊钧(姓不变,取家谱中的翊字,垕是土字旁,土生金,所以取钧为名)
15、朱常洛(姓不变,取家谱中的常字,钧是金字旁,金生水,所以取洛为名)
16、朱由校
17、朱由检(姓不变,取家谱中的由字,洛是水字旁,水生木,所以取校、检为名)
朱元璋是汉民。
我国学术界历来认为,朱元璋是汉族人,他建立的明朝是个汉族王朝。回族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46年写成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的一条脚注中,曾提到“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注: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
不过,白先生对这种传说似乎存有疑议,他的诸多有关伊斯兰教和回族史的论著,从未把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武宗列为回族人物,他主编的《回族人物志》,也没有这三个明朝皇帝的传记。
史书评价
《明史》:“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家谱世代传承基本上是从最有本事、名望、财势的一代为第一代,比如著名的秦始皇,接下来是秦二世。如果不是中途被刘邦、项羽夺了权,秦三世、秦四世都会流传下去。
但其实在秦始皇成为始皇帝完成统一之前,秦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著名的《芈月传》中芈月的老公秦惠文王等秦始皇的前几辈子秦国之主的努力,才使秦国成为始皇帝,但秦始皇是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皇帝,因此他实际上就是秦一世。
再说乞丐皇帝朱元璋,朱家祖先也只会从朱元璋作为朱家的第一代,或者朱元璋为了孝心,尊他的父母为朱家第一世,再往上,就没有记录了。但很明显,朱元璋也会有爷爷、曾爷爷,但因为太过碌碌无名,因此基本不会出现在朱家自朱元璋之后的皇族家谱里。
皇家如此,世家大族更是如此。中华第一家族孔家,家谱第一世就是孔子,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还有孔子第77世孙孔德成。
除了声名财势显赫的祖先能成为第一世孙,普通家族的第一世可能源于搬迁,比如著名的洪武年间的山西洪洞大移民,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都有从洪洞老槐树下迁移过来的移民,他们在各地开荒立祖,开枝散叶、延绵子孙,有的一户人家就能发展一个村庄,那么这个第一个立祖的人就是家谱的第一世。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情感维系,每个家族对自己第一世立祖人的选择,实际也是一种弃恶扬善的选择,毕竟,谁都不愿让臭名昭著的人作为自己的第一世祖先。
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当中有一句叫做“担当身前事,何惧身后名。”朱元璋出生于一个乞丐,最终却从天下群雄当中脱颖而出,最后平定天下,坐上龙椅,开创了“远迈汉唐”的洪武之治,岁老而终,可谓不负此生了。
朱元璋创立的明朝也像朱元璋一样有个性,在经历了将近300年的春秋之后,公元1661年南明灭亡,明朝寿终正寝,但是在清朝“反清复明”的斗争却仿佛一直伴随了清朝一辈子,从清朝建国开始到清朝亡国为止,没有哪一天在大清朝没有老百姓在准备“反清复明”活动的。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的后代不得不在明朝灭亡之后四散逃亡,甚至改名换姓。
不同于清朝灭亡后许多“皇室”站出来公布自己的身份,明朝皇室在清朝建立之后很低调,在清朝灭亡之后也很低调,他们从来不把这份皇室荣耀当作一回事,只是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流传着自己祖先曾经的故事。如果不是有一本代代相传的家谱,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的后代几乎的绝迹了。
直到安徽省田后蓬村的村民无意间翻看自己的族谱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居然是朱元璋的后代!他们是一个明朝王爷的后代,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这位王爷也许是提前预知了明朝的 灭亡,也许是早有准备。他带领自己的族人躲进了安徽的深山当中,躲在一个山洞里许多年,平日里只敢出来找点儿吃的。
这一躲就是许多年,李自成的“大顺”灭亡之后就是清朝的建立,清朝同样也对这些前明后裔感到非常不安,想尽办法抓住他们处死。因为各地的反清复明往往会借着几个前明后裔的名分的人来起事,每一个前明的皇族都是他们必须全力防备的人物。朱家王爷只好待在山里,隐居山林,哪也不去。
更加神奇的是,明末京城大乱,这位王爷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居然把京城皇宫里的龙椅也弄了过来——也许是看不惯龙椅被那帮无耻之徒的践踏吧,总而言之龙椅跟着王爷来到了山里成了村民们的一件“传家宝”。不过村民们也根本不知道这把黑漆漆又破旧的椅子居然是以前皇帝才能坐的“专座”,他们只是把这个东西当作对祖先的纪念,好好地保存起来。
田后蓬村只有38口人家,却几乎都是姓朱的。等到看到家谱的人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其他村民的时候,大家还是小小地震惊了一把,没想到自己居然也是曾经的“皇族”。于是这才将这个消息公之于众,经过专家的仔细研究,发现他们的家谱记载属实,那把龙椅也是货真价实的金丝木龙椅,价值连城,这才坐实了他们的身份。
不过他们也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想要申请特权,想要穿上明朝的龙袍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的想法,明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他们现在是共和国的人民,只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创造幸福的生活。毕竟,祖宗的荣耀是祖宗创造的,这一代人的荣耀还需要这一代人自己来创造!
朱元璋儿子有:
1、朱橚:
朱橚,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人,明朝宗室,医学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洪武三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洪熙元年薨,谥号“定”。
2、朱棣: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3、朱棡:
朱棡,明朝宗室亲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明朝第一任晋王,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
4、朱樉:
朱樉,明朝宗室亲王,安徽省凤阳县人,生于应天府上元县,明太祖朱元璋之次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朝第一任秦王,明代九大塞王之一。
5、朱标:
朱标于龙凤元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古代的家谱到底有多重要?如果谱上没名会怎样呢?
本文2023-11-27 06:05: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