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的历史背景如何
迁安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一直比较荒凉。《尔雅》有“四荒”之说,把孤竹、北户、西王母和日下视为四个最荒凉的地方,而其中的孤竹就是现在的迁安。它最古时为殷商时所封的一个诸侯国,国名之“孤竹”,当取的是古代迁安的特有风物。按殷周时期,因为自然生态未被人为破坏,整个河北尚多原始森林,如今在江南才有的竹子,那时在北方也随处可见,《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为证明。所谓“孤竹”,是孤生的高大的竹木。可以想象,上古时期迁安的大竹树一定是很多的。
孤竹是商代疆域中最靠北边的一个诸侯国,这地方在商末出了两个名人——那就是伯夷和叔齐。这兄弟两个是孤竹国的最后一代王子。据《史记》说,他们的父亲本想把王位传给伯夷,但是伯夷推辞不受,在他父亲死后偷偷地跑掉,把王位留给弟弟叔齐。而叔齐也不受王位,也跑了。后来哥俩一块投奔了周武王,但听说周武王要伐纣,认为是犯上作乱,极力阻止。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叔齐为了表示抗议,就一块跑到了首阳山去隐居,因为不食周粟,最后双双饿死在山中。在儒家的原始经典中,对伯夷、叔齐的气节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他们隐居并饿死的地方——首阳山究竟在哪儿,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在河东,有人说在陇西,也有人说在岐阳。唯汉人许慎《说文》中说首阳山在辽西,而汉代的辽西即孤竹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迁安。按今迁安城东南60里确实有首阳山,离我二姑家花家庄不太远,我少年时曾到过此山,那时山上尚有“夷齐庙”,那是迁安人为了纪念这两位最早的乡贤而建的。
孤竹这个地方,周代叫令支,《周书》上写作“不令支”,《史记》上写作“离枝”,《淮南子》作“令疵”,实际上都是一个地方。汉代开始置令支县,到了晋代,迁安曾一度大为荣耀,因为鲜卑人段辽曾把这里作为他的首都,不过时间不长。唐代的辽西一直是边陲,为塞客负戈外戍之地。故诗云:“打其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现在的“迁安县”的名字是到金代才改成的。
迁安因地处偏僻,历来为兵戈纷扰之地,故文化一直比较落后。伯叔、叔齐之后,所出的历史名人寥寥无几,而且多为武将。
三国时期,迁安出了两个著名的将军,一个是汉末于河北起兵的公孙瓒,字伯圭,他出生于迁安。原来是郡太守手下的一个书佐(秘书),面貌英俊,声音洪亮,办事果断,能文能武,深得太守的赏识,并成了太守的乘龙快婿。后来公孙瓒到辽东做长吏,因用奇兵打败鲜卑人的入侵,遂升为涿郡令。因屡建战功,被董卓擢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卓死后,公孙瓒成为河北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最后为袁绍所败,自杀身亡。传见《三国志·魏书》卷八。
另一个是东吴名将韩当。韩当字义公,也是迁安人,他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曾从孙坚征伐有功,任偏将军,中郎将,永昌太守。后来孙权封他为昭武将军和石城侯。传见《三国志·吴书》卷十。
北周大将怡峰,字景皋,迁安人。他家一连几代都在北朝任高官,高祖怡宽,北燕时曾任辽西郡守,北魏时被赐爵长蛇公。他的曾祖父怡文也曾任冀州刺史。怡锋从小便从军征伐,以骁勇著称,沉毅而有胆略。北魏永安年间,怡峰因屡建军功而被授明威将军、车骑大将军等爵。后在征讨途中病逝,年五十。魏太祖为彰其功业,諡为襄威,而且封他的弟弟和儿子为高官。传见《周书》卷十七。
唐朝藩将李希烈,也是迁安人。他在正史上虽是个反面人物,但却显赫一时,在当时朝野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李希烈是中唐是有名的叛将之一。他性格刚忍,可面对惨烈的杀人场面而从容饮馔,谈笑自若。李希烈叛唐以前即握有兵权,唐德宗为了安抚他,封他为淮西节度使,不久又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南平郡王等。但后来李希烈还是叛了唐,自号建兴王,天下都统帅。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被李希烈杀得大败,其声威震动了朝野上下。最后朝廷几乎倾尽了所有的兵力才打败了他。传见《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
金代的张景仁,字寿甫,迁安人。那时迁安属于金国,张景仁在金国任翰林待制。当时金国正与宋王朝对恃,宋朝议和,金国与宋的往返文书皆出于景仁之手,其文采深得金世宗的赏识,被升为翰林学士兼同修国史,是当时金国的重要文官。传见《金史》卷八十四。
明代,迁安也出了三位名标青史的战将。
一位是赵胜,字克功。正统年间,他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几次大败进犯的北寇,后任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最后被封为昌宁侯。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孙镗传》附。
第二位是周玺,字廷玉。明成化年间也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因多次打败入侵敌寇,成为北方著名将领,深得明宪宗的信任和器重。后受皇帝命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一年后病死,临终前还大喊“杀贼”。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第三位是马永,字天锡,生得魁梧伟岸,骁勇有谋。极可贵的是他文武双全,不但熟谙兵法,而且精通《左氏春秋》。明正德年间守备遵化县,因击寇有功,任总兵官。后奉命镇守辽东。镇守期间爱民如子,励农奖商,大受百姓的爱戴。后来朝廷调他到苏州镇守,辽东驻地百姓倾城而出,洒泪相送,并为他立祠。时人夸他有古良将之风。传见《明史》卷二百二十一。
清代,迁安见于史籍者有二人。
刘鸿儒,字鲁一,顺治三年中进士,康熙年间累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和左都御史等官,在朝廷影响很大。曾几次上疏皇帝,对当时的赋税以及民垦等问题提出重要的建议。传见《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四。
郑杲,字东甫,祖籍迁安。但因父亲在山东即墨做官,所以小时候长在山东。光绪六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他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致力于经学研究,尤精于《春秋》,对《春秋》的意旨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曾主讲于滦源学院。传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郑杲的著作有:《春秋说》二卷,《东父笔记》一卷,《杂记》一卷,《郑东父遗书》六卷。
现代以来,迁安出了两个较显赫的人。一个是杨秀峰,迁安县杨团子村人,北师大出身,后加入***,曾留学苏联,建国后任教育部部长、全国最高法院院长。此人与我家老一辈还有些瓜葛:我的姑奶,即我祖父的姐姐,嫁给本县上坞的兰家,而杨秀峰的姐姐也嫁到他家(当时我家和兰家、杨家都是本县的大户,清时一连多代皆有功名封赠),故我姑奶和杨秀峰姐姐是妯娌。我爷爷和杨秀峰少时因常到兰家去,所以两个人认识。后来土改时杨秀峰回家,以“恶霸地主”之罪亲自镇压了他的胞兄,我爷爷因是旧式知识分子,儒家思想比较浓厚,所以一直对杨杀兄一事不以为然。
另一个是刘亚楼,他是迁安县耿庄人。少时参军入党,后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
三国时期,迁安出了两个著名的将军,一个是汉末于河北起兵的公孙瓒,字伯圭,他出生于迁安。原来是郡太守手下的一个书佐(秘书),面貌英俊,声音洪亮,办事果断,能文能武,深得太守的赏识,并成了太守的乘龙快婿。后来公孙瓒到辽东做长吏,因用奇兵打败鲜卑人的入侵,遂升为涿郡令。因屡建战功,被董卓擢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卓死后,公孙瓒成为河北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最后为袁绍所败,自杀身亡。传见《三国志·魏书》卷八。
另一个是东吴名将韩当。韩当字义公,也是迁安人,他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曾从孙坚征伐有功,任偏将军,中郎将,永昌太守。后来孙权封他为昭武将军和石城侯。传见《三国志·吴书》卷十。
北周大将怡峰,字景皋,迁安人。他家一连几代都在北朝任高官,高祖怡宽,北燕时曾任辽西郡守,北魏时被赐爵长蛇公。他的曾祖父怡文也曾任冀州刺史。怡锋从小便从军征伐,以骁勇著称,沉毅而有胆略。北魏永安年间,怡峰因屡建军功而被授明威将军、车骑大将军等爵。后在征讨途中病逝,年五十。魏太祖为彰其功业,諡为襄威,而且封他的弟弟和儿子为高官。传见《周书》卷十七。
唐朝藩将李希烈,也是迁安人。他在正史上虽是个反面人物,但却显赫一时,在当时朝野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李希烈是中唐是有名的叛将之一。他性格刚忍,可面对惨烈的杀人场面而从容饮馔,谈笑自若。李希烈叛唐以前即握有兵权,唐德宗为了安抚他,封他为淮西节度使,不久又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南平郡王等。但后来李希烈还是叛了唐,自号建兴王,天下都统帅。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被李希烈杀得大败,其声威震动了朝野上下。最后朝廷几乎倾尽了所有的兵力才打败了他。传见《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
金代的张景仁,字寿甫,迁安人。那时迁安属于金国,张景仁在金国任翰林待制。当时金国正与宋王朝对恃,宋朝议和,金国与宋的往返文书皆出于景仁之手,其文采深得金世宗的赏识,被升为翰林学士兼同修国史,是当时金国的重要文官。传见《金史》卷八十四。
明代,迁安也出了三位名标青史的战将。
一位是赵胜,字克功。正统年间,他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几次大败进犯的北寇,后任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最后被封为昌宁侯。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孙镗传》附。
第二位是周玺,字廷玉。明成化年间也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因多次打败入侵敌寇,成为北方著名将领,深得明宪宗的信任和器重。后受皇帝命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一年后病死,临终前还大喊“杀贼”。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第三位是马永,字天锡,生得魁梧伟岸,骁勇有谋。极可贵的是他文武双全,不但熟谙兵法,而且精通《左氏春秋》。明正德年间守备遵化县,因击寇有功,任总兵官。后奉命镇守辽东。镇守期间爱民如子,励农奖商,大受百姓的爱戴。后来朝廷调他到苏州镇守,辽东驻地百姓倾城而出,洒泪相送,并为他立祠。时人夸他有古良将之风。传见《明史》卷二百二十一。
清代,迁安见于史籍者有二人。
刘鸿儒,字鲁一,顺治三年中进士,康熙年间累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和左都御史等官,在朝廷影响很大。曾几次上疏皇帝,对当时的赋税以及民垦等问题提出重要的建议。传见《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四。
郑杲,字东甫,祖籍迁安。但因父亲在山东即墨做官,所以小时候长在山东。光绪六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他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致力于经学研究,尤精于《春秋》,对《春秋》的意旨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曾主讲于滦源学院。传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郑杲的著作有:《春秋说》二卷,《东父笔记》一卷,《杂记》一卷,《郑东父遗书》六卷。
现代以来,迁安出了两个较显赫的人。一个是杨秀峰,迁安县杨团子村人,北师大出身,后加入***,曾留学苏联,建国后任教育部部长、全国最高法院院长。此人与我家老一辈还有些瓜葛:我的姑奶,即我祖父的姐姐,嫁给本县上坞的兰家,而杨秀峰的姐姐也嫁到他家(当时我家和兰家、杨家都是本县的大户,清时一连多代皆有功名封赠),故我姑奶和杨秀峰姐姐是妯娌。我爷爷和杨秀峰少时因常到兰家去,所以两个人认识。后来土改时杨秀峰回家,以“恶霸地主”之罪亲自镇压了他的胞兄,我爷爷因是旧式知识分子,儒家思想比较浓厚,所以一直对杨杀兄一事不以为然。
另一个是刘亚楼,他是迁安县耿庄人。少时参军入党,后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
河北省迁安县。迁安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一直比较荒凉。《尔雅》有“四荒”之说,把孤竹、北户、西王母和日下视为四个最荒凉的地方,而其中的孤竹就是现在的迁安。它最古时为殷商时所封的一个诸侯国,国名之“孤竹”,当取的是古代迁安的特有风物。按殷周时期,因为自然生态未被人为破坏,整个河北尚多原始森林,如今在江南才有的竹子,那时在北方也随处可见,《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为证明。所谓“孤竹”,是孤生的高大的竹木。可以想象,上古时期迁安的大竹树一定是很多的。 孤竹是商代疆域中最靠北边的一个诸侯国,这地方在商末出了两个名人——那就是伯夷和叔齐。这兄弟两个是孤竹国的最后一代王子。据《史记》说,他们的父亲本想把王位传给伯夷,但是伯夷推辞不受,在他父亲死后偷偷地跑掉,把王位留给弟弟叔齐。而叔齐也不受王位,也跑了。后来哥俩一块投奔了周武王,但听说周武王要伐纣,认为是犯上作乱,极力阻止。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叔齐为了表示抗议,就一块跑到了首阳山去隐居,因为不食周粟,最后双双饿死在山中。在儒家的原始经典中,对伯夷、叔齐的气节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他们隐居并饿死的地方——首阳山究竟在哪儿,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在河东,有人说在陇西,也有人说在岐阳。唯汉人许慎《说文》中说首阳山在辽西,而汉代的辽西即孤竹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迁安。按今迁安城东南60里确实有首阳山,离我二姑家花家庄不太远,我少年时曾到过此山,那时山上尚有“夷齐庙”,那是迁安人为了纪念这两位最早的乡贤而建的。 孤竹这个地方,周代叫令支,《周书》上写作“不令支”,《史记》上写作“离枝”,《淮南子》作“令疵”,实际上都是一个地方。汉代开始置令支县,到了晋代,迁安曾一度大为荣耀,因为鲜卑人段辽曾把这里作为他的首都,不过时间不长。唐代的辽西一直是边陲,为塞客负戈外戍之地。故诗云:“打其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现在的“迁安县”的名字是到金代才改成的。 迁安因地处偏僻,历来为兵戈纷扰之地,故文化一直比较落后。伯叔、叔齐之后,所出的历史名人寥寥无几,而且多为武将。 三国时期,迁安出了两个著名的将军,一个是汉末于河北起兵的公孙瓒,字伯圭,他出生于迁安。原来是郡太守手下的一个书佐(秘书),面貌英俊,声音洪亮,办事果断,能文能武,深得太守的赏识,并成了太守的乘龙快婿。后来公孙瓒到辽东做长吏,因用奇兵打败鲜卑人的入侵,遂升为涿郡令。因屡建战功,被董卓擢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卓死后,公孙瓒成为河北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最后为袁绍所败,自杀身亡。传见《三国志·魏书》卷八。 另一个是东吴名将韩当。韩当字义公,也是迁安人,他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曾从孙坚征伐有功,任偏将军,中郎将,永昌太守。后来孙权封他为昭武将军和石城侯。传见《三国志·吴书》卷十。 北周大将怡峰,字景皋,迁安人。他家一连几代都在北朝任高官,高祖怡宽,北燕时曾任辽西郡守,北魏时被赐爵长蛇公。他的曾祖父怡文也曾任冀州刺史。怡锋从小便从军征伐,以骁勇著称,沉毅而有胆略。北魏永安年间,怡峰因屡建军功而被授明威将军、车骑大将军等爵。后在征讨途中病逝,年五十。魏太祖为彰其功业,諡为襄威,而且封他的弟弟和儿子为高官。传见《周书》卷十七。 唐朝藩将李希烈,也是迁安人。他在正史上虽是个反面人物,但却显赫一时,在当时朝野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李希烈是中唐是有名的叛将之一。他性格刚忍,可面对惨烈的杀人场面而从容饮馔,谈笑自若。李希烈叛唐以前即握有兵权,唐德宗为了安抚他,封他为淮西节度使,不久又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南平郡王等。但后来李希烈还是叛了唐,自号建兴王,天下都统帅。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被李希烈杀得大败,其声威震动了朝野上下。最后朝廷几乎倾尽了所有的兵力才打败了他。传见《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 金代的张景仁,字寿甫,迁安人。那时迁安属于金国,张景仁在金国任翰林待制。当时金国正与宋王朝对恃,宋朝议和,金国与宋的往返文书皆出于景仁之手,其文采深得金世宗的赏识,被升为翰林学士兼同修国史,是当时金国的重要文官。传见《金史》卷八十四。 明代,迁安也出了三位名标青史的战将。 一位是赵胜,字克功。正统年间,他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几次大败进犯的北寇,后任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最后被封为昌宁侯。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孙镗传》附。 第二位是周玺,字廷玉。明成化年间也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因多次打败入侵敌寇,成为北方著名将领,深得明宪宗的信任和器重。后受皇帝命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一年后病死,临终前还大喊“杀贼”。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第三位是马永,字天锡,生得魁梧伟岸,骁勇有谋。极可贵的是他文武双全,不但熟谙兵法,而且精通《左氏春秋》。明正德年间守备遵化县,因击寇有功,任总兵官。后奉命镇守辽东。镇守期间爱民如子,励农奖商,大受百姓的爱戴。后来朝廷调他到苏州镇守,辽东驻地百姓倾城而出,洒泪相送,并为他立祠。时人夸他有古良将之风。传见《明史》卷二百二十一。 清代,迁安见于史籍者有二人。 刘鸿儒,字鲁一,顺治三年中进士,康熙年间累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和左都御史等官,在朝廷影响很大。曾几次上疏皇帝,对当时的赋税以及民垦等问题提出重要的建议。传见《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四。 郑杲,字东甫,祖籍迁安。但因父亲在山东即墨做官,所以小时候长在山东。光绪六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他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致力于经学研究,尤精于《春秋》,对《春秋》的意旨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曾主讲于滦源学院。传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郑杲的著作有:《春秋说》二卷,《东父笔记》一卷,《杂记》一卷,《郑东父遗书》六卷。 现代以来,迁安出了两个较显赫的人。一个是杨秀峰,迁安县杨团子村人,北师大出身,后加入***,曾留学苏联,建国后任教育部部长、全国最高法院院长。此人与我家老一辈还有些瓜葛:我的姑奶,即我祖父的姐姐,嫁给本县上坞的兰家,而杨秀峰的姐姐也嫁到他家(当时我家和兰家、杨家都是本县的大户,清时一连多代皆有功名封赠),故我姑奶和杨秀峰姐姐是妯娌。我爷爷和杨秀峰少时因常到兰家去,所以两个人认识。后来土改时杨秀峰回家,以“恶霸地主”之罪亲自镇压了他的胞兄,我爷爷因是旧式知识分子,儒家思想比较浓厚,所以一直对杨杀兄一事不以为然。 另一个是刘亚楼,他是迁安县耿庄人。少时参军入党,后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
希望采纳
三国时期,迁安出了两个著名的将军,一个是汉末于河北起兵的公孙瓒,字伯圭,他出生于迁安。原来是郡太守手下的一个书佐(秘书),面貌英俊,声音洪亮,办事果断,能文能武,深得太守的赏识,并成了太守的乘龙快婿。后来公孙瓒到辽东做长吏,因用奇兵打败鲜卑人的入侵,遂升为涿郡令。因屡建战功,被董卓擢为奋武将军,封蓟侯。卓死后,公孙瓒成为河北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最后为袁绍所败,自杀身亡。传见《三国志·魏书》卷八。
另一个是东吴名将韩当。韩当字义公,也是迁安人,他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曾从孙坚征伐有功,任偏将军,中郎将,永昌太守。后来孙权封他为昭武将军和石城侯。传见《三国志·吴书》卷十。
北周大将怡峰,字景皋,迁安人。他家一连几代都在北朝任高官,高祖怡宽,北燕时曾任辽西郡守,北魏时被赐爵长蛇公。他的曾祖父怡文也曾任冀州刺史。怡锋从小便从军征伐,以骁勇著称,沉毅而有胆略。北魏永安年间,怡峰因屡建军功而被授明威将军、车骑大将军等爵。后在征讨途中病逝,年五十。魏太祖为彰其功业,諡为襄威,而且封他的弟弟和儿子为高官。传见《周书》卷十七。
唐朝藩将李希烈,也是迁安人。他在正史上虽是个反面人物,但却显赫一时,在当时朝野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李希烈是中唐是有名的叛将之一。他性格刚忍,可面对惨烈的杀人场面而从容饮馔,谈笑自若。李希烈叛唐以前即握有兵权,唐德宗为了安抚他,封他为淮西节度使,不久又加封为检校礼部尚书,南平郡王等。但后来李希烈还是叛了唐,自号建兴王,天下都统帅。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被李希烈杀得大败,其声威震动了朝野上下。最后朝廷几乎倾尽了所有的兵力才打败了他。传见《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五。
金代的张景仁,字寿甫,迁安人。那时迁安属于金国,张景仁在金国任翰林待制。当时金国正与宋王朝对恃,宋朝议和,金国与宋的往返文书皆出于景仁之手,其文采深得金世宗的赏识,被升为翰林学士兼同修国史,是当时金国的重要文官。传见《金史》卷八十四。
明代,迁安也出了三位名标青史的战将。
一位是赵胜,字克功。正统年间,他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几次大败进犯的北寇,后任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最后被封为昌宁侯。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孙镗传》附。
第二位是周玺,字廷玉。明成化年间也曾任永平卫指挥使,因多次打败入侵敌寇,成为北方著名将领,深得明宪宗的信任和器重。后受皇帝命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一年后病死,临终前还大喊“杀贼”。传见《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第三位是马永,字天锡,生得魁梧伟岸,骁勇有谋。极可贵的是他文武双全,不但熟谙兵法,而且精通《左氏春秋》。明正德年间守备遵化县,因击寇有功,任总兵官。后奉命镇守辽东。镇守期间爱民如子,励农奖商,大受百姓的爱戴。后来朝廷调他到苏州镇守,辽东驻地百姓倾城而出,洒泪相送,并为他立祠。时人夸他有古良将之风。传见《明史》卷二百二十一。
清代,迁安见于史籍者有二人。
刘鸿儒,字鲁一,顺治三年中进士,康熙年间累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和左都御史等官,在朝廷影响很大。曾几次上疏皇帝,对当时的赋税以及民垦等问题提出重要的建议。传见《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四。
郑杲,字东甫,祖籍迁安。但因父亲在山东即墨做官,所以小时候长在山东。光绪六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他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致力于经学研究,尤精于《春秋》,对《春秋》的意旨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曾主讲于滦源学院。传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郑杲的著作有:《春秋说》二卷,《东父笔记》一卷,《杂记》一卷,《郑东父遗书》六卷。
现代以来,迁安出了两个较显赫的人。一个是杨秀峰,迁安县杨团子村人,北师大出身,后加入***,曾留学苏联,建国后任教育部部长、全国最高法院院长。此人与我家老一辈还有些瓜葛:我的姑奶,即我祖父的姐姐,嫁给本县上坞的兰家,而杨秀峰的姐姐也嫁到他家(当时我家和兰家、杨家都是本县的大户,清时一连多代皆有功名封赠),故我姑奶和杨秀峰姐姐是妯娌。我爷爷和杨秀峰少时因常到兰家去,所以两个人认识。后来土改时杨秀峰回家,以“恶霸地主”之罪亲自镇压了他的胞兄,我爷爷因是旧式知识分子,儒家思想比较浓厚,所以一直对杨杀兄一事不以为然。
另一个是刘亚楼,他是迁安县耿庄人。少时参军入党,后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
迁安的历史背景如何
本文2023-11-27 03:33: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