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姓(郝)的名人吗?郝姓的来历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1收藏

历史上有姓(郝)的名人吗?郝姓的来历是什么?,第1张

一、名人

1、郝隆

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

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在上社村,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有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

2、郝昭

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曹真举荐郝昭守陈仓,迁镇西将军。诸葛亮大军逼近陈仓,先使魏延攻打,但连日无功致魏延说此城难打,诸葛亮大怒欲斩。

郝昭的同乡靳详请缨游说郝昭投降,但为郝昭厉绝归降。诸葛亮强攻,激烈的攻城器械城后,郝昭以三千拒守诸葛亮三十万,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当诸葛亮斩魏的援军王双后,因粮尽而乘机退兵。曹睿下诏嘉许郝昭的善守,赐爵关内侯。后再引见慰劳,正想重用时郝昭病亡。

3、郝懿行

今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他曾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于《尔雅》用力最久,撰《尔雅义疏》、《山海经义疏》,援引各书,考释名物,订正讹谬。另有《易说》、《书说》、《郑氏礼记笺》、《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二、起源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2、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3、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乌桓。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

5、源于西南夷,出自唐朝时期西南地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南蛮有郝氏。据史籍《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扩展资料

郝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秦汉之际,郝姓逐渐向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河北、河南的郝姓向外迁移。晋朝末年,郝姓一支从太原迁到润州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后来这一支又迁到湖北安陆。

隋唐之际,郝姓在陕西、山西一带日益壮大,形成望族。北宋末年,山西汾阳的画家郝章,为避战乱,举家迁到四川。元朝末年,郝姓开始大规模南迁。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郝姓分别迁往河北、山东、北京、天津。

郝姓祠堂里有一副对联,上联是 “储书晒腹”,下联是“饮水投钱”。上联指东晋时期的郝隆。农历七月初七,人们都忙着晒衣物,饱学多才、满腹诗书的郝隆却把衣服敞开,躺在庭院里晒腹,他说:“我在晒肚子里的书。”

下联指汉朝时期的郝廉。郝廉非常廉洁,出门喝人家的井水都要付钱。如果主人不在,他就会把钱投入井中。有一个成语“饮马投钱”,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

-郝姓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

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简化为赫氏。后陈氏一族的先祖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赫连氏一族后为北匈奴吐谷浑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至东晋时期,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族拓拔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⑶赫宜氏“

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

赫宜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⑷赫舒哩氏:

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

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⑸赫尔济氏:

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 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济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⑹赫尔苏氏:

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 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

赫尔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⑺赫济哩氏:

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

赫济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⑻赫佳氏:

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

赫佳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⑼赫锡赫理氏:

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 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

赫锡赫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⑽赫叶勒氏:

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 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

赫叶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赫、贺氏、何氏等。

⑾赫哲氏:

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 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

赫哲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⑿黑赫穆氏:

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 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

黑赫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⒀亨奇勒氏:

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 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

亨奇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2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赫尔诺络雅苏氏:

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 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

赫尔诺络雅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⑵赫齐拉氏:

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

赫齐拉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2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⑴赫鲁克氏:

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⑵赫勒氏:

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

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⑶赫锡特氏:

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

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3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年间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称其为“珠赫”, 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

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多为 。

融于 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为 ,绝不说是犹太族人。

二字辈:

“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现已排到“明”字,为第十五世) 。

三迁徙分布:

汉族赫氏多分布于今湖南、河南、台湾等诸省,以及马来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

蒙古族赫氏多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

满族赫氏先居于今辽宁省丹东市凤城边门赫家村,后散居在凤城的杨木乡、红旗镇、刘家河蛟羊峪、赛马赫家窑村、蓝旗乡老虎洞、鸡冠山镇袁家沟、岫岩杨沟乡赫家堡、朝阳、宽甸长甸、振安区等地。清同治年间,另有两支迁居至今黑龙江省双城县。

四郡望:

盛乐郡:西汉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祁县东部一带地区。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历史名人

赫天浪:(公元1923~今),满族,辽宁辽阳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国人民 军官、基础教育家。

赫荣耀:(公元1938~今),满族;辽宁沈阳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赫兴中:(公元1943~今),河北新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赫 炬:(公元1942~今),辽宁人。著名金融管理专家。

赫建华:(公元1938~今),女;河北巨鹿人。著名跳伞运运健将。

赫金全:(公元1949~今),河南潍阳人。著名地方国防工作者。

赫国胜:(公元1956~今),辽宁沈阳人。著名金融学专家、教育家。

赫永峰:(公元1956~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赫保真:(公元1904~1987),山东潍县人。著名国画家。

  姜姓

  一、姓氏源流

  姜(Jiāng 姜)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以居地姜为姓。据《姓纂》上面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换句话说,几千年前炎帝是出生在这里,以后姓姜的人也发源在这里。又据《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省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各地,有姓吕的,也有姓姜的。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炎帝。姜姓出自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六三八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汉初,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其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移居台湾,此期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不乏移居海外者。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四。

  三、历史名人

  姜 尚:即姜子牙,俗称“姜太公”,吕国(今河南省南阳)人,一说汲县(亦属河南)人,属东夷族,一说属羌族,西周初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谋臣,他足智多谋,灭商居功至伟,以功封于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相传曾作兵书《六韬》。提到姜太公,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关于他究竟是姓姜还是姓吕,却常常叫人搞不清楚。其实这位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功的姜太公,由于从先人吕侯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所以他也从封姓,叫做吕尚,子牙则是他的字。《古史考》的说法是这样的:“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封姓。”

  姜 肱:东汉高士,因与弟仲海、季江,俱以孝闻,友爱天至。年七十余终于家。据《后汉书·姜肱传》:“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寑,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后以“情重姜肱”喻兄弟友爱。

  姜 维: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本为魏将,后归蜀,深得诸葛亮信任,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诈降,企图反魏复蜀,事败被杀。

  姜 夔:南宋词人、诗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省)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湘、鄂等地。30多岁时,在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萧氏很赏识姜夔的文才,便把侄女嫁给了他。当时正是秦桧当权,姜夔唾弃秦桧的为人,干脆隐居不仕。随后姜夔依萧德藻寓居湖州(今属浙江省),卜居弁山白石洞下。一生未仕,朝夕与白石洞天为邻,结果著作等身。其诗初学黄庭坚,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姜 才: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南宋著名将领,以善战有名,后据扬州抵抗元兵,兵败被俘而壮烈牺牲。

  姜 彭:江苏省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 宜:字五峰,如皋(今属江苏省)人,清代女书画家,乾隆时画家姜恭寿之姊。从学于汤密,善墨兰及竹石,笔致颇佳,有管道升之遗法,工诗。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立纲:字廷宪,号东溪,永嘉(今属浙江省)瑞安梅头东溪村人,明代书画家,曾写匾于日使,日使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卒后,明孝宗皇帝曾遣使谕祭。一生经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从英宗天顺七年授中书舍人,累官至太仆寺少卿。遗著有《东溪书法》一卷,论八法八病。墨迹被收入清《三希堂法帖》,传世作品有瑞安文物馆藏中堂草书《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南京博物院藏行书《咏易诗》,故宫博物藏楷书《七言律诗》,以及楷书碑刻多方。

  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工诗古文,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予纂修《明史》,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思周:字周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所作不轻易与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装潢人郭华阳而索其酒资。

  姜炳璋: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别名张经圣,又名诚,号稚丹,化名张明、兰芳。湖北省英山杨家坊人,1924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加入中国***,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1930年被选为鄂豫皖边区特委委员。次年任中共皖西分区特别临时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后任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三师政委、红四军第十二师政委、皖西北特区军委分会主席。1931年10月在肃反中被害。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天水郡:西汉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邽(今天甘肃省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广汉郡:今广汉市古为雒县。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13县,治所在乘乡(今四川省金堂东),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至隋代,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

  2、堂号

  姜姓的主要堂号有以:“天水堂”、“龙泰堂”、“稼穑堂”、“渭滨堂”、“敬睦堂”、“云磬堂”、“森阳堂”等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

  姜姓宗祠通用对联

  〖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广汉;

  源自姜滨。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岐水世泽;

  四岳家声。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炎农世泽;

  渭水家声。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姜太公尝垂钓于渭水之滨。

  天水世泽;

  尚父家声。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吕尚,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姓,俗称“姜太公”。

  平江保障;

  白石清歌。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节操,以承信郎临平江税务。建炎年间,金兵攻平江,他率军民极力抵御。下联典指南宋祠人、音乐家姜夔,字尧章,因与白石洞天为邻,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来于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客交游。工诗,词尤其出名,又精通音乐。词重格律,音节优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为词与乐谱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

  孝征跃鲤;

  迹溷牧羊。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广汉人姜诗,侍奉母亲极孝,其母爱吃鱼,据说有一天,房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清晨从中跃出一对鲤鱼。后官江阳县令。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时为孤儿,家庭贫苦,为人牧羊,晚上则整夜读书。苻坚为帝时,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

  〖姜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楚佩分嬃女;

  班捍续大家。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女书画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兰及竹石,工诗。尝题其弟恭寿画兰云:“楚佩分嬃女,班香续大家”。

  六韬能破敌;

  一榜可封神。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姜子牙。又称姜(吕)望、姜(吕)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为周初军事家、谋略家。青年时曾在商都朝歌为吏,后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赏识。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强自己实力,先求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谋略方案。经过姬昌施行,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灭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王死后,他继续辅佐其子武王姬发,进一步削弱商的实力,并最终指挥周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西周建立后,因功受封于齐。他举贤尚功,因俗而治;重视工商和军队建设,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奠定了齐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下联典指民间传说“姜太公封神”,封来封去,到最后却忘记了自己的名姓,便自封为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唐宋时期曾被奉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圣,一武一文;明代以后,虽然关羽成为武圣,姜太公在民间仍很有影响,传说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把石敢当说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于渲染石敢当辟邪的民俗信仰。

  -----------------------------------------------------------------

  〖姜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八旬丞相兴大业;

  七岁翰林显奇才。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曾在昆仑学道,后奉师命辅佐周室。年八旬余,钓渭水边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武王完成兴周大业。下联典指明代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七岁能书,命为翰林秀才。天顺中以法书行于天下,称姜字。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书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匾赠东瀛称国宝;

  画成牡丹索酒资。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曾书匾赠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姜思周,字周臣,钱塘人。擅画牡丹,钩勒、设色俱佳。嗜酒,醉后逞笔,所作不轻易与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装潢人郭华阳而索其酒资。

  壮志未能吞司马;

  大业无惭继卧龙。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剑阁县姜维墓联。墓原在剑门关口。后因修川陕公路迁于钵孟寺路湾。

  -----------------------------------------------------------------

  〖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

  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姜嫄于郊外踏着巨人的足迹有娠而生后稷。下联典指周宣王姜氏脱簪珥待罪于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

  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孝子姜诗(广汉人)的典故。下联典指三国时蜀将姜维,字伯约,天水(属甘肃)人,本是魏将,后投奔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被迫假降,卧薪尝胆,一直准备反魏复蜀,因事败被杀,功败垂成。“缵”,谓继承。“伏龙”,即卧龙,指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伦于同被;

  鹰扬望重,兆匡世于钓璜。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联典指2周代姜姓部族首领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羡登瀛学士;

  超群智勇,荣拜征西将军。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姜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宋文学家姜文达,为“十八学士”之一。下联典指三国蜀将姜维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

  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春。

  ——佚名撰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新竹县北埔乡姜氏家庙联。上联说东汉广戚人姜肱,字伯淮,与两个弟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常同盖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经,又懂星纬之学,朝中征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画工绘他的图像,他用被子蒙着头,说有病怕见风。中常侍曹节要征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边,多年才回家。常棣,《诗经·小雅》篇名,是宴请兄弟的诗,后用来比喻兄弟。下联说姜氏起源于渭水的支流姜水,而本支姜氏则迁到了台湾省新竹县。

  ============================================================

  附录:姜姓典故、趣事

  〖姜姓图腾〗

  姜姓是炎帝族以羊图腾得姓。凡从女的姓都是母系社会确定的姓,是最古老的姓。燧人氏、伏羲氏开始“名物虫鸟兽”、“别姓氏”、“立婚姻”,图腾姓氏之始已有15万年的历史。姜姓始自伏羲,羲从羲,羲从羊,是驯化羊而得姓。姜上羊下母,合为姜姓图腾。羌为姜姓人图腾像。姜子牙是姜姓祖先之一。

  -----------------------------------------------------------------

  〖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源于《左传·僖公九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史称“葵丘会盟”。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桓公在位期间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称霸奠定了基础。齐桓公曾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周天子欢心。另外,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参与会议的诸侯国有鲁、亲、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已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决议:

  第一,不得阻塞水源;

  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

  第三,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

  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后来,人们用“言归于好”来表示重新和好。

  -----------------------------------------------------------------

  〖姜肱大被〗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而且三个兄弟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张的晃着明晃晃的匕首一步步逼进抱在一起的两兄弟。突然,哥哥推后弟弟,走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还是杀我把!”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讲到: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

  到了京城里头去办事,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它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隔天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说仁慈到极点,怎会不感化人?何况盗贼也是人啊。姜肱他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兄弟能和睦相处,父母会感到高兴,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现今我们不用像他们三兄弟睡在一起,可是我们兄弟姐妹间也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我们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一直有个亲人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不开心时,可以安慰你;当你拥有喜悦时,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么快乐的事!现在社会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争夺家产,斗的鱼死网破。又为何呢!

  同样,我们人与人之间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让世界成为一个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姜肱因与弟弟们相亲相爱,常同被而眠,故后世人用“姜被”来表示兄弟友爱之情。

  郝姓

  一、姓氏源流

  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三、历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郝 昭:字伯道,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

  郝 澄: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宋代画家,他所作道释、人马,笔墨清劲而善于设色。

  郝 质: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将领。少年从军,挽强第一。以防御西夏、平贝州贼乱有功,累迁六宅使。其治军严谨,犯者不贷,而犒赏优厚,平时自奉俭约,尤笃于信义。

  郝 章: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宋代画家,长于画人马,与路皋橐驼、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郝 惠: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宋代画家,善山水人物,为燕文费之师。

  郝 经:字伯常,顺天(今北京市)人,先世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名臣、学者、书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哲学家。累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其字画天资高古,取众人之长为己有,故其笔画俊逸,遒劲,无倾侧妖媚之态,为当世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定县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邯郸临漳郝氏家谱一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原平东社镇上社村现存族谱数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州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

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

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扩展资料

郝姓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

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但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为南方三大姓氏之一。由于古代文字记录较少,多数人物事件皆口头流传,古音郝、何同音,加之郝字古体书写较繁,因此许多书写记录多用何字替代。

-郝姓

历史上有姓(郝)的名人吗?郝姓的来历是什么?

一、名人1、郝隆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