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文段选录(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7浏览:3收藏

霍乱时期的爱情—文段选录(二),第1张

第三章

P120: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而正是因为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P151:她们登上贫民墓地所在的小山,弗洛伦蒂诺曾在那里根据风向为她拉小提琴,好让她躺在床上就能听到。在那里,她们俯瞰这座历史古城的全貌:破旧的屋顶,杂草丛中城堡的废墟,海湾里断断续续、大大小小的岛屿,沼泽四周寒酸可怜的窝棚,还有一望无际的加勒比海。

P151:她并没有察觉,从家到学校,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地方,她短暂过去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因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而存在的。

P158:而对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来说,这次演奏就像是一道宽慰的符咒,因为当他把琴收进琴盒,头也不回地在死一般寂静的街道上渐行渐远时,心中感到的并不是明天即将远行,而是仿佛多年前就已抱定永不会来的决心离开了此地。

P166:他知道她即将举行隆重的婚礼,而他这个最爱她、且将永远爱她的人却连为她而死的权利都没有,之前一直被压抑在哭泣之中的嫉妒,此刻占据了他的整个灵魂。他祈求上帝,就在费尔明娜·达萨即将为爱情宣誓,顺从于那个只把她当做社交点缀而娶她为妻的男人时,让公正的闪电从天而降,披在她的身上,这位新娘,只能是他的新娘,否则就谁的也不是。他满心狂喜的想象着,她仰面朝天躺在大教堂的石板上,四周满是沾染了死亡露珠的雪白的橘树花,那泡沫般倾泻而下的头纱垂落在主祭台前安葬着十四位主教的大理石棺之上。然而,复仇的幻想刚一结束,他便为自己的邪恶后悔起来,于是他又看见费尔明娜·达萨完好无损的站了起来, 虽然于他遥不可及,但却活着,因为他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她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他没有再睡着过,而如果说他偶尔能坐下来随便吃几口东西,那也是因为幻想着费尔明娜·达萨坐在饭桌前,或者相反,是因为他不愿给予她那种殊荣,不愿让她认为自己是在为她禁食。有时,他会用这样的信念来安慰自己:在醉人的婚礼上,甚至在火热的蜜月里,费尔明娜·达萨会有那么片刻的心痛,至少有片刻,无论怎样,一定会有那么片刻,她的心里会浮现出这个被嘲弄,被侮辱,被唾弃了的恋人的影子,而她的幸福也将会荡然无存。

P175:然而,最让他感慨万千的,是她和丈夫组成了令人羡慕的一对,两人应付裕如地周旋于他们的世界,仿佛超然于现实的艰难险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没有嫉妒,也没有愤怒,而是感到一种巨大的自卑。他觉得自己可怜,丑陋,低贱,不仅配不上她,也配不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

P177:在大教堂的主祭台前,在一台有三位主教共同主持的弥撒中,在圣三主日早上十一时,她永远的结婚了,甚至不曾怜悯地想到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片刻。

P182:他心里明白,他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一点自己的虚荣心,但当他第一次吻她时,他确定,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止他们建立一份完美的爱情。在那第一个晚上,他们什么都聊了,一直聊到天亮,就是没有谈到爱情,以后也永远不会谈到它。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两个人谁都没做错。

第四章

P188: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的脱胎换骨。

P193: 死亡让我唯一感到痛苦的,便是不能为爱而死。

P194:不管怎样,他不像照片中的父亲,也不像自己记忆中的父亲,不像母亲因为爱而描绘的走了样的父亲,更不像莱昂十二叔叔以其残酷的幽默描绘出的那个褪了色的父亲。然而,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对镜梳头的时候,终于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也就是在那时,他明白了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是源于他发现自己开始长得像父亲了。

P206:然而他知道, 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 ,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P219:他不仅视她为最热情的合作者,还把她视作自己一切倡议的灵魂。他说:“没有她,我会一事无成。”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无动于衷地听着他的话,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他不敢开口说话,因为害怕声音会背叛自己。但再听了两三句话后,他便明白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在那么多耗费精力的应酬之余,仍有富裕的时间去仰慕自己的妻子,而且程度几乎与他不相上下。这个事实令他茫然。但是他没有做出自己本想做出的反应,因为此时,他的心对他耍了一个只有心才能耍出的婊子花招:他的心告诉他,他和这个他一直视作死敌的男人是同一命运的牺牲品,遭受着同一种激情带来的厄运——是两头套在同一架轭上的牲口。在27年无休止地等待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头一次无法承受这种内心的刺痛: 眼前这个令人佩服的男人必须死掉,只有这样他才能幸福。

这是两人的唯一一次长时间交流,就发生在胡维纳尔知道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曾有过一段少年恋情之后。

P223:她那珍珠母一样白皙的皮肤,她身上那种幸福丰盈的女人所特有的芳香,以及她那女高音般的宽大胸脯上别的一只人造洋玉兰,这一切都引起他的注意。一袭黑色的天鹅绒长裙紧裹着她的身体,黑的就像她那双充满渴望和热情的眼睛。头发更是乌黑,用一把吉卜赛人的发梳别在后颈处。耳坠和项链是同一款式,好几根手指上带着一模一样的戒指,而所有首饰都嵌着闪闪发亮的泡泡钉,右边的脸颊还用眉笔画了一颗痣。

P226:事实上,他一直表现得就像是费尔明娜·达萨彻头彻尾的丈夫:肉体上不忠,心灵上却死心塌地;不停的摆脱自己所受的奴役,却又不让自己的背叛给她带去痛苦。

P233:费尔明娜·达萨当初在某种乍现的成熟之光中拒绝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而很快,她就因遗憾和负疚感到了痛苦,但她从未怀疑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那时,她也无法解释是什么深藏不露的理智让她做出了那样高瞻远瞩的决定,但多年以后,当她即将踏入老年的时候,不知怎的,在一次有关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偶然谈话中,她突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所有参加那次聚会的人都知道他是正值鼎盛时期的加勒比河运公司的接班人,很多人都十分肯定曾见过他很多次,甚至还和他打过交道,但是没有一个人记得请他是什么模样。于是,费尔明娜·达萨发现了潜意识中阻碍她爱他的原因。她说:“她就好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影子。”

她需要一个理由。

P234:有好几个月,费尔明娜·达萨总是在早晨打开阳台的窗子,思念着那个在空荡荡的小花园里窥视她的孤独幽灵。她望着那颗属于他的树,望着那条最不起眼的长凳,他曾经坐在那里,一边想着她一边读书,为她备受煎熬。接着,她又不得不关上窗,感叹道:“可怜的人。”直到后来,想要弥补过去已为时过晚,她甚至还为他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坚韧而失望痛苦过,并且不时地感到某种迟来的渴望,盼能收到一封永远不曾到达的来信。但当她不得不正视自己嫁给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决定时,她在一场更大的危机中被击垮了,因为 她发现自己在没有任何有力的理由就拒绝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后,也同样没有任何有力的理由更喜欢胡维纳尔·乌尔比诺。

。。。。。。

P235:事实上,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追求从来不是用爱的语言表达的,而且奇怪的是——至少可以说是奇怪——像他那样一个天主教的卫士,向她提供的竟然仅限于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P235:但是她最终还是投降了,在她人生的千钧一发之际,丝毫没有考虑那位追求者的男性的魅力、他传说中的财富、他的年轻有为,以及他那许多实实在在的美德中的任何一项,而只是因为害怕失去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发现二十一岁已迫在眉睫时慌了手脚。二十一岁在她心里是向命运屈服的秘密界限。这个关键时刻足以让她按照上帝和凡人的戒律作出并承担自己的决定:至死不渝。于是,一切疑虑都烟消云散,她毫无内疚的作出了理智指示她做的最体面的事: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将有关弗洛伦蒂诺·艾萨的记忆彻底抹除掉,让他在她的记忆中占据的那块空间长出一片**花。她唯一允许自己做的是和往日一样的一声深深叹息,最后一声:“可怜的人!”

P242: 所谓的世俗生活,虽然在她了解之前曾让她有过许多顾虑,但其实那不过是一套沿自传统的规矩,庸俗的仪式,事先想好的言词,在此之下,人们彼此消遣,为的是不致互相杀戮。

P253:她丈夫爱她胜过一切,胜过时间所有的人,但这也仅仅是为了他自己:这是他神圣义务。

P254:他是个完美丈夫:从不会捡起地上的任何东西,也从不关灯,不关门。黑暗的清晨,如果他发现衣服上缺了一颗扣子,她便会听见他说:“男人需要两个妻子,一个用来爱,一个用来钉扣子。”

P255: 世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

说民国的爱情十有九悲,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奈和束缚。在民国时期,爱情表达往往传统、委婉而含蓄,见面和婚姻都受到诸多限制。同时,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不安定也给爱情带来了许多悲剧情节。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那个时期的爱情充满了太多的身不由己,国在前,家在后的观念使得许多人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此外,那个时代的婚姻更多地强调门第匹配和家庭背景,这也使得许多爱情无法得到实现,从而留下了许多悲剧。

中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爱情故事,其实有两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

《柳毅传书》、

《董永与七仙女》;   另一种说法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许仙与白娘子》

《孟姜女》

《牛郎织女》。

无论是是哪一种说法,其实都说明了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中被大家熟知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牛郎织女》,虽然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只要坚守爱的真谛,爱情就在前方不远处等着我们。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东晋时期,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民间另有传说两人实际上相差了八百多年,梁山伯是明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祝英台是侠女,劫富济贫,三去太守家盗银,后中埋伏被乱刀砍死,百姓将其厚葬;梁山伯是宁波府银县县官,死后入葬挖墓时,恰巧刨出祝英台的墓碑,风水看好,另择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为梁,红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是流传在我国民间历史最优秀的传说之一,织女是中国神话中的天帝孙女,工作是编织云彩,后私自下凡与牛郎结合,西王母发现后,用发簪一划,牛郎与织女之间出现了一条天河(即银河)将两人分开。以后每年七月初七(阴历)才得在鹊桥(喜鹊搭建的桥)上相会一次。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许仙与白娘子》

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在峨眉山经过千年修炼的两位蛇仙,来到人间的西湖,化作美丽的少女白娘子和青儿。她们在雨中遇到青年许仙,白娘子与许仙萌生爱情,结为夫妇。和尚法海认为此乃妖孽为害,遂蛊惑许仙于端阳节以雄黄酒灌醉妻子,白娘子醉后显露蛇形,吓死许仙。白娘子醒后惊痛不止,舍生忘死去仙山盗回仙草,救活许仙。

不料许仙病后初愈,又被法海诱上金山寺。白娘子和青儿赶到,法海却不准许仙出见,白娘子无奈,与青儿调动水族,水漫金山,法海请来神将护法助战,不想中了法海禅师的计谋,被装进了一个很小的钵盂里,压在了雷峰塔下面,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和天伦之乐。

 《柳毅传书》说的是洞庭龙君的女儿,远嫁给泾川龙君的次子,丈夫虐妻成性,将她赶出龙宫,放牧羊群。龙女求助无门,掩面哭啼。书生柳毅路遇此事,慨然代龙女传书报讯,龙女得以被救回龙宫与家人团聚。龙女感谢柳毅大恩,心生爱慕,龙王也想将女儿嫁与柳毅。但柳毅传书是仗义执言,本无私念,就拒绝了婚事。柳毅回家后先后娶了两位夫人都不幸死去。后与一渔家女成婚,貌似龙女,后发现此女就是托书的龙女。此后,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工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

传说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动了七仙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妻。一夜之间织了十匹锦布,帮助董永偿债赎身。奴役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的爱情故事。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她是秦国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花了很长时间才到长城,然而最后却被告知丈夫已经死了,尸体也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 

文/鱼儿君

这本书是暑假的时候读的。

读这本书的冲动就是因为这句话了。这句话不是作者写的,但却放在了前序里,只是觉得挺文艺的,就去买了书。翻开作者介绍,方知道作者原来是写了《百年孤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加西亚·马尔克斯, 久仰久仰。

28万字看下来,我读到的就是一个女主人公与丈夫的相处婚姻,以及男青年对女主人公的病态执着,说实话并没有感我至深。我认为作者特别厉害之处,在于描述,一系列平白的,落到细节之处的描述:城中的霍乱,建筑的风格,院落的植物,屋内的鹦鹉,衣服上的纽扣纹饰……让我看到了霍乱时期,让我感受到了拉丁美洲的风情。不由想到了《百年孤独》的介绍:

那么,该版全书的第117页,告诉了我什么呢?

千万小说家们致力于构造笔下人物的爱恨情仇,给读者编织一个关于爱情的美梦。

不久前才看了余华的《活着》,序言里作者说他穷尽一生都在渴望让写作靠近现实,因为书中所能言往往难以抵过现实中的一分残酷。

便是这样的残酷,我在这本以爱情为主题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找到了。

何以让我震惊呢?可以说这本书到117页以前的描写,都是女主人公为了这个情窦初开,甚至从未同她交谈过,只是知道他仰慕她而已的青年;如何同父亲斗争,如何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到远方亲戚家去,一路上受苦受难,又是如何坚毅不屈不挠,如何入骨相思。

到这里我都以为女主人公是爱惨了他。所以对于二人的重逢格外期待,结果,作者给我当头一棒。

书中第116这样写到:

二人在“代笔人门廊”的见面,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的网友见面,把对方当成了白月光一样的存在,见面后女方才发现网线的那头其实是一个臭屌丝。

而更让我觉得过分的是,这样违背言情套路的发展,于作者而言很是平常,没有铺垫,也不解释,此前对于二人情陷网中的描写篇幅,就如同我翻过这页一样,就过了。

此前读过的作品里也有作者想表达这份残酷,但绝没有人像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残酷,残酷到不愿费笔墨去分析女主人公的心里变化,简单告诉你:她看不上他。

原来女主人公爱惨的不是他,她爱的不过是她心中那份神圣的 爱情幻想 。

或许并不是作者残酷,而是作者只是按“现实”叙述了,不得不感慨诺贝尔文学奖不是白拿的。

虽然结局他们是在一起了,但那也是跨越了半个世纪后,女主人公丈夫死了以后的事。即使这样的“happy ending”也永远不可磨灭在全书第117页,“代笔人门廊”这里女主人公对青年的看不上,才有了青年余生的苦苦追求,直至生命尽头。

我不称青年为男主人公,因为女主人公的丈夫,关于他们二人的婚姻爱情,作者也描述地很完整,因而我并不认为有男主人公一说。

写到这,我也才明白了百度介绍里那句:

“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

是这样的,没有人会永远不变,没有人可以抵挡时间。时间,才是扼住命运的镰刀,这也是余华在《活着》前序中的观点。

正是因为如此,“一生只爱一个人”,才成了众多言情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执念,倒不如说是全人类对爱情的终极共鸣。

初心不变,和时间抗衡,一生只爱一个人,这太了不起了。如此看来书中那个青年好像做到了,但他坚守爱情理想的同时也并不妨碍他去追求别的女人,因此绝不是玛丽苏里的“忠贞”。

一句话总结:《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爱情,没有理想爱情。

PS:

不由想到有人说: “低级文学写梦想,高级文学写现实” ,从思维的深广度而言,被分出了个“高”与“低”,也未尝不可。

但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我觉得有个作者“大风刮过”说的好:

“文章本无高低贵贱,只分真心和假意。”

要我说:“有的文学写梦想,有的文学写现实。”

没有褒贬,二者皆要有之,皆要读之。

霍乱时期的爱情—文段选录(二)

第三章 P120: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而正是因为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P151:她们登上贫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