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写家谱的时候,要如何进行排列?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下面谈一谈编写家谱的那些事。
首先来谈一谈世系排列问题虽然现在书本文字都是横版,但是谱牒中世系排列还是继承了古老传统,都采用了竖版,在16开的长方形纸张中,一张纸中刚好分为五格,刚好是五世,每一格刚好是一世,按房头,从长到幼逐一写清楚,有时候堂兄弟多,每一世都会用很多张纸。竖版排列世系有如下利弊:
有利的方面。古人竖版最大的好处,就是尊卑有序,每一世都会清清楚楚,不会造成辈分混乱,有利于后人查找祖宗。不利的方面。不利的地方当然是会很浪费纸张。比如第一世只一个祖宗,第二世有两个祖宗,第三世有四个祖宗,依此类推,第五世就有十六个祖宗。这样就形成了第五世书写最多,第一世只有为数不多几个字的局面。当然,关于世系排列,也并非完全是一张纸排五世,我所知道的,也有排列四世的情况,这样操作,可能是更加节约纸张吧。
既然是竖版,文字当然是竖着排版。比如第一世记录,在最右边会有一世祖标记,接着就是一世祖名字,因为是家谱,就不会写上姓,接着写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比名字的字体要细,突出了名字的重要性。
世系记录的具体内容:世序、大名、长上情况、小名、字、出生日期、娶育情况、殁葬情况。如下图。世系记录的具体排列:父子源流要对齐,尊长分先后。如:甲是第三世五房的长子,就应该在第三世五房的下面对齐接着写,不可写到其他房头,也不可写到兄弟后面。如果需要提头换页,则具体内容写明了几世几房的第几子,查找起来也不会混乱。相对而言,横版运用表格好像不伦不类一样,把修了几千年的谱牒横过来是一个巨大工程,同时也难以看习惯。
所以,我认为家谱中世系的排列竖版是最好的,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另一方面用表格五世排列的方式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再次,来拓展一下其他问题编写家谱的发起。编写家谱的发起,是一件大事情,并不是任何人想编写就编写的,而是有一定的发起方式和时间要求的。编写家谱的组织:必须由各庄德高望重的人组成谱局,并由有担当,有热情的知识分子(古时是大儒)主持全面工作。编写家谱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20年修一次,但在历朝历代更迭动荡期间,由于社会不稳定原因,时间也会有推迟。20年这个时间,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家谱的具体构成:除了世系以外,家谱还有源流情况、旌表记录、名人记录、名家赞颂等等具体内容。家谱的历史意义:在家国天下的理念中,国谱没有记录详细的地方,家谱有会有详细记录,当然,家谱记录的是自己的先人,公正客观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好了,就写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500姓氏可网上问祖一个普通人要如何通过这个网站寻根问祖呢?在这个网站首页上,有个“在线家谱”专题,里面排列了500个姓氏,点击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看到该姓氏家谱的详情。比如一位老家在江西的谢先生想查家谱,就点击姓氏“谢”,在“谱籍地”一栏选择“江西”,屏幕上就会出现江西萍乡、铜鼓、万载、玉山等各地谢姓家谱的书目。如果是山东的谢先生,就把“谱籍地”换成山东,上面同样会列出山东各地谢姓的家谱书目。
每一条家谱书目都把修撰者、版本年代、家谱现在的收藏地点一一列出。大部分家谱也都有全文影印件,可以直接点击,一页页翻看里面的详细内容。部分家谱还对相关地方志等信息做了摘录和链接。
最远家谱溯至先秦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庭、家族的历史档案,就是家的“史记”。翻开家谱,可以了解到家族的历史变迁、人口繁衍、科第教育、创业发迹、成功之路等一系列史料。
据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网站上大多数家谱文献属于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它们大多出版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家谱中对始祖的记载,上溯到唐末宋初和明朝初年的比较多。不过,也有些姓氏如“诸葛”的家谱可上溯到三国时期,“姜”姓的家谱历史最远,可上溯到先秦时期。不过,工作人员提醒,“上溯到这么远,是因为部分家谱只能说明是同姓,无法详细说明各个分支的繁衍变化,所以附会的成分比较多,后人查阅时还需要甄别。”
目前,国家图书馆馆藏家谱有4000余种,包含姓氏上百种,分布地区约20余省市。从赵宋的皇室谱牒《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到清爱新觉罗家族的各支玉牒,以及各地名门望族的大宗谱、名人家谱等等,包罗宏富,珍品纷呈。
华人共建“文明树”
“‘中华寻根网’的理想目标是能建立起‘文明树’。”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文明树”是个形象的说法,也就是把各地同姓家谱的横向联系建立起来,从而详细考察一个姓氏的迁徙过程。不过,这部分工作需要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协助才能完成。
此外,目前网站上的姓氏还缺很多。比如,“初”、“隗”以及很多复姓都没有。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编纂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共收录了大陆和台湾的11969个姓氏。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6642个(多为少数民族使用),目前仍在通用的汉姓约3050个。要把这些姓氏的家谱补充上来,也需要全球华人的通力合作。
免费上传家谱很简单
想要把手中的家谱公开到中华寻根网上其实很简单。在该网站“我的空间”频道里,有一个在线自建谱系工具,可以直接输入家谱中的文字,同时在这个频道里还有一个网络相册,可以用来存放家谱的扫描。上传资料的用户可以自行设定家谱的公开范围,既可以全部免费公开,也可以只对好友或同一个姓氏的人公开。
如果是学术机构、宗乡会等机构要上传家谱,可以直接联系国家图书馆,通过服务器进行上传。据介绍,国家图书馆还计划开辟一个上载专区,供更多人上载家谱的扫描件和文字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据研究发现,在家谱中附会、攀附名人、望族的情况时常出现,中华寻根网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无法负责辨别家谱的真伪。
真正的富贵人家,才会建大的祠堂,然后修家谱,但像我们这些平民,他们可能也是与我们一样,记的也就是自己这几代人而已。
古代跟咱们是不同的,他们那里当一代中出现一个有财的人,赚钱了或者发达了,都会修祠堂,修了祠堂以后就开始写祖谱,但因为之前的不知道,那可能就会写知道的几个。
从这个有钱人开始,他们家发达了,以后就会一直记族谱,并且发达以后的有钱人,总是会盘根错节的结交许多有钱人,这样就成为了一个大的世家,一个大的世家,他们每年都会开祠堂祭祖,并且在家里有嫡子嫡孙时,需要记入祖谱的时候,都会开祠堂写进去。
世家的发展有时候比一些王朝时间还会久,他们都是不缺钱,同样也不缺官位的人。
这些人的族谱就比较久远,而且后人也会知道自己的先祖是哪一位。
穷人基本是没有什么家谱的,顶多也就是一个村里修一个同姓的大祠堂,每家人的人去逝都会放在祠堂里。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
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
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在农村写家谱的时候,要如何进行排列?
本文2023-11-27 02:12: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