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郭姓有哪些字辈?
1、山东日照:奎绍郭源公建长章和敬其相惟衍仁德家道隆昌。
2、山东枣庄:明学振万方依允。
3、山东郯城:传家慎科首永保征世文。
4、山东巨野:耀念本培元长成。
5、山东鱼台:云效桂怀庆兴玉传记广召显润凡祥。
郭姓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
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唐朝初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入闽,郭姓随以河南人群为主体的二次南下移民进入了福建。唐
朝中叶,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被封为汾阳王,中兴之功带来了姓族的兴旺,达到鼎盛时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数敬奉郭子仪为始祖。北宋时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迹几乎达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迁到了台湾。
以上内容参考 -郭姓
一、姓氏源流
东郭(Dōng guō 东郭)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得姓始祖:齐桓公。相传周朝齐国国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为姓的。齐桓公的子孙曾住在临淄外城的东门附近,而古称外城为郭,因此得东郭大夫一称,后来他们就以东郭为姓。据《姓谱》载,齐公侯大夫居东郭,以地为氏。故东郭氏后人尊齐桓公为东郭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东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候的齐国,有一支公族住在城四方。那时的城墙叫廓,于是这位于公族的后代就以居住的方位,分别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而齐国公族又是炎帝,的后代,炎帝族人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是农耕民族的信仰。而到了东郭姓产生的时候,这些炎帝的传人大都还是擅长于耕作,所以居住在城廓边,因为耕地都在城外的原野上。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东郭牙:春秋时齐国大臣,他为人正直,脾气犟,看到不对的事,不管君王高兴不高兴,就直言相劝,从来都是冒着杀头的风险。由于他敢说,为国家、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
东郭顺子:战国时魏国贤士。修道守真,清而容物,是田方子的老师。
东郭延年:东汉时道术家,晓“房中术”。《后汉书·甘始传》曾揭出曹操的好奇心理说:“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人名)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即左慈)、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东 郡:秦置,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辖境包括鲁西及豫东北。隋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
州由滑州改名,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
2、堂号(缺)
============================================================
东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东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子方师事;
大谏官贤。
——佚名撰东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东郭顺子,魏文侯的师傅田子方曾拜他为师。下联典指周代齐国大夫东郭牙,敢于冒死犯颜直谏,不向权贵屈服,被立为谏之官。
-----------------------------------------------------------------
〖东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东门外城启姓;
齐国公族发源。
——佚名撰东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郭姓的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
============================================================
附录:东郭姓典故、趣事
〖东郭先生和狼〗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窜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本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地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吃掉这种人呢?”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劝说,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
〖东郭履〗
“东郭履”主要是用来描述穷困潦倒的典故,出自于《史记·滑稽列传》。
西汉汉武帝登基时,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北方的匈奴族不时进犯,扰得汉朝不得安宁,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军都前去征讨过。卫青每次出征,都凯旋而归。
公元前123年,卫青又从前线胜利归来,汉武帝非常高兴,他当时就赏赐卫青千金,当卫青走出宫门时,一个方士挡住了他的去路,原来是东郭先生,他是为大将军献计的。他对卫青说他听到皇帝赏给卫青千金,询问大将军如何使用这些钱?卫青根本就没有想这件事,东郭先生建议大将军说,王夫人最近受到皇上的宠幸,可是王夫人的娘家并不富裕,如果大将军把千金的一半送给王夫人的家属,那么皇上一定会知道这件事,到时候皇上会重重赏赐大将军的。卫青虽然对此不以为然,但他还是按东郭先生的话做了,派人把五百金送给了王夫人的家属。王夫人果然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卫青不会有这样的计谋,他把卫青召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东郭先生的计策。汉武帝认为东郭先生很有计谋,派人把他请来,授予他东海郡都尉之职。
原来东郭先生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住在京城里的宾馆里等待朝廷的召见。由于没有钱,穿的衣服非常褴褛,鞋子破旧的只剩下鞋帮,这样在雪地行走时,不时地会露出脚趾头,人们见了以后都取笑他。而他却自我解嘲地说,有谁敢脚踏雪地,让别人看到上面是鞋,下面是脚印呢?后来,东郭先生受到汉武帝的器重,常常出入于宫廷,从此,再没有人嘲笑他了,反而对他乔目相看,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唐代李白的《赠宣城太守悦》里就有这个典故:“自笑东郭履,侧惭狐自温。”
不敢确定。
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
除建筑外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扩展资料: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
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剥夺实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参考资料:
郭秀山。
郭沫若出身背景: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人物经历: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的家庭。1897年,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师从沈焕章,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同时,接触了一些新学知识。
这对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郭沫若
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了一套标准模板。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不过也有像凡客家谱那样做出一套标准模板的。
郭子仪生于武则天称帝时期的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薨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60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发危达20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封郭子仪为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谥“忠武”。“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
据《郭氏家谱》(民国七年刻本)记载,郭子仪第五代孙郭在徽(华州人,世居长安)唐末被迫迁居洛阳,在唐庄宗、明宗时任鸿胪少卿,因事得罪唐明宗,贬官卫尉少卿,其后举家从后唐首都洛阳迁往吉州庐陵县62都麻岗,一直到郭子仪第26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朝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36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人川,落叶檀木湾。由此可知:郭子仪后裔从明代迁居大英县已达五百余年了,今大英、蓬溪两地均有其后裔生存繁衍。
檀木湾为郭子仪后裔入蜀祖居之地,郭氏族人死后,多葬于此,从而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崇音寺檀木湾形成了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现存的四块墓碑,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等。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民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古墓群之一的郭乾元墓碑记载郭乾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主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苦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蔽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杂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于有隔层的保护,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近200年日晒雨淋去未剥落。
山东郭姓有哪些字辈?
本文2023-11-27 02:12: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