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1980以后的名单
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审核,并报经分党组同意,2007年批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共1141人。名单如下:
北京(31人):
梁治国 杨 雍 孔繁敬 徐正德 张文甫 吴正前 姜守垣 白 锐 冯立松 李毅强
孟淑英 张志国 霍建国 魏元祥 赵一唐 杜征麟 陈东昱 周晓陆 史丽薇 冷万里
汪 良 李建春 李长泉 李永忠 陈 友 黄吴怀 陈 明 张振生 赵远强 张孝勇
王金凯
上海(8人):
舒文扬 王 曦 张勤贤 彭烨峰 郭光裕 杜 赟 徐秋林 郑继波
天津(8人):
李德福 李绍臣 罗远智 黄 震 崔永明 崔大顺 卞建军 卞金龙
重庆(15人):
兰 娥 郑启超 龚 文 马大德 李 永 李宇平 李秀娟 陈白羽 颜以琳 羊 炯
舒自勤 游文中 余恢毅 傅胜德 傅应明
河北(57人):
马耀信 檀小光 张 卓 韩玉臣 高 飞 刘剑馗 徐建设 马 军 刘国强 王素芬
郭 阳 丁建强 扬胜宝 赵鸿昌 侯 猛 谢 军 王羲吾 齐 含 张 征 张僳华
林槐森 张占军 丁志勇 李峥嵘 刘晓霞 孙宏伟 陈瑞谦 陶殿甲 王 涛 赵慧琳
高国胜 郭亚林 刘景义 李泽成 刘俊坡 王志海 曹旭军 冯子平 杨国骏 李 勇
杨晓亮 赵 毅 王 鹏 孙英力 杨 波 马恒建 白振军 刘京文 许元庆 戴启和
孙占峰 寇学臣 周泓舟 张葆冬 周红日 杨学德 梁海书
山西(16人):
马俊青 姜红光 许 锐 薛珠峰 黄进明 张云岗 郑景昉 高银寿 郭秋林 李星元
原旭东 张明智 李克仁 张根虎 孙忠良 薛俊明
内蒙古(12人):
赵 龙 张金富 张彩锋 乔 雁 包星光 贺贵玺 耿泽峰 石月晨 云光中 刘世荣
胡 忠 连 辑
辽宁(44人):
黄海林 石 岱 李晓光 刘冠军 马云鹏 张洪祥 栾 波 李 晖 王运泽 李业明
孙福生 孙旭东 叶国俊 李 葵 赵静良 刘 欣 孙万民 孙万军 王云龙 赵文生
马 琳 熊 东 孙克顺 白 翎 孟令全 刘长华 厉 冬 熊洁英 李德刚 曲 坚
孙胜连 李 杰 刘 杰 张本平 宋世全 王 伟 辛 宏 王鹏江 郭兴文 郭庆雪
宋开强 班 军 于连胜 李宝权
吉林(14人):
曲志刚 邢日祥 李嘉国 胡 鑫 李惠斌 赵 驰 刘素娣 傅春来 李世忠 张志明
李升国 曲庆波 王忠仁 王云坤
黑龙江(43人):
曹文武 李 丹 李 慧 闫冬雪 杜延平 程晓海 高成山 王 伟 刘恒毅 周少清
宋 雷 张 靓 王官平 许 晨 张永昌 孙丽华 杨小林 黄 明 郑长华 张新蕾
金泽珊 仲伟迅 周润天 赵 峰 刘 成 宋治中 邹 权 高月玲 单宝山 于亚非
石正君 魏景春 贾梦强 李义清 吴金龙 吴庆东 阮殿龙 张志良 常树林 何树岭
忽培元 寇 铁 杨俊文
江苏(103人):
冯怀根 刘东芹 胡光灿 朱友舟 郑必厚 杨宏敏 释奚白 李志勤 王建强 诸培弘
孙玉杰 武传国 武宝民 王建伟 程 伟 庞现军 许 达 盛诗澜 陈小新 陈 晖
杨伯芳 陆振永 惠聪颖 孙立志 张根喜 陈巧令 马正君 卢海洲 戚散花 陈 清
刘 洪 郑长安 陈 捷 郭向东 管敬泽 蒋雪莲 宋 咏 陈 峰 潘 云 秦 健
方建明 金艳平 谢 燕 邵 宁 姚光义 范永江 任贵书 侍少华 郭家高 蔡 宁
王 静 韩建明 刘仲明 陈 建 张方举 祁 斌 汪 超 叶华洲 吴建华 冯 勇
张建祥 刘 保 张一冰 姜苏海 李德会 陈一农 黄志强 徐于群 徐 杰 吴宏亮
吴健华 王润松 李世晋 顾晓燕 李耀中 肖公文 顾冬成 刘长云 邓瑞清 韩满陵
朱洪林 赵昌智 詹从俊 姜忠明 周亚贤 赵宏武 许能俊 孙志勇 刘家骏 高俊源
王 浩 刘 瑞 周泽波 张 峰 史永元 汪洋舟 吴丽明 尤靖希 翟天鹏 居丽琴
林 尔 赵永贤 王亦农
浙江(101人)
楼金辉 叶慧敏 邱红日 刘宜珍 贺东祥 程文波 徐国强 陈养绿 黄建水 方林华
田一峰 费秋华 戴世成 胡迪权 袁建初 徐 清 吴战堡 王 昕 何玉峰 徐 强
施华峰 钱林江 张扬明 方艳艳 余久一 谢利疆 王琼瑶 邱朝剑 巴利平 楼秋华
王泽玖 邓志春 林晓林 张 斌 周扬辉 张兴南 肖 慧 郭志民 周 芳 陈 伟
刘去非 李卫宁 王北苏 陈良敏 任永江 林光进 江国华 方圣旺 夏军寅 陈心昌
仇雪峰 倪朔野 金锡强 陈 伟 唐欢军 贝立新 陈建邦 张哲民 蒋雪峰 牟重辉
陈永明 王 坚 梁世鲍 吴相撑 吴志仲 刘建平 郑蕾蕾 曹建平 杨益豹 吕郁芳
何 军 陈迎平 李 军 宋汉光 司燕飞 朱乒乓 张一兵 周 红 吕燮强 张宝仙
俞者新 吕永生 陈红兵 张 球 濮乾远 马青原 傅振余 徐轰轰 梁培先 计渺生
张 伟 周跃飞 林书杰 方钢军 周春梅 杜安才 徐志坚 王雪虹 潘荣昌 谈月明
朱希望
安徽(30人):
王 涛 杨文浏 刘跟弟 薛晓东 刘来保 陈耕夫 陶 勇 张兵民 杨继乾 邵 晨
石海松 方衡仓 周继中 王 盛 卢 火 蔡登高 唐 亮 梁颖州 陈士恒 侯辉玉
张 玉 单桂体 刘兴贵 汪 洋 齐 飞 欧阳兵 罗宏祥 李士杰 余焰炉 田唯谦
福建(39人)
柯少岩 王期红 王文贤 邱玲华 刘顺华 许贻群 林玉梅 许海泉 卢克锋 朱金镑
游民戈 叶韶霖 黄水运 郑建松 王渊明 张国仁 林绍挺 邓 颢 张栋华 张 煌
黄志农 林丹红 黄鸿琼 张 军 王 冰 王毅霖 谢 健 陈玉富 徐良夫 宋玉荣
苏宝星 罗方华 陈祥耀 陈文贵 沈 岩 林公武 吴运农 李多宽 卓继辉
江西(11人):
曹卫民 曹端阳 朱德有 傅爱萍 何 流 刘建中 徐顺炉 马于强 张建华 王建民
张锦裳
山东(120人):
陈忠洲 孙增杰 王吉臣 姜言山 范学刚 薛昭东 谭晓昌 魏泮玮 石汝祥 丁兆德
许晓斌 李 瑜 张俊庆 张启勇 曲 伟 田连谟 宋占涛 李延庆 董国越 迟志邦
崔旭球 卞 涛 王美盛 乔德忠 彭作飚 刘慧慧 张荣磊 孙绪山 蔡卫东 毕世明
王开英 朱仕明 程爱忠 陈希龙 张广才 刘 铁 李晓光 徐 永 徐建民 高永旺
王 禾 杨守华 孙希民 刘国良 张伯祥 朱茂刚 闫 台 孙启新 杨 键 倪和军
沈维进 姚 磊 赵远方 孙光祥 李新君 李晓君 陈祥生 张景新 关 璇 胡振国
宋 刚 马 伟 张 欣 韩明东 徐华志 李 钧 霍春晓 李方振 王振刚 马剑畅
刘从明 李学敏 李令唐 陈文轩 张庆年 陈同龙 陈关瑞 荆得村 鲁世杰 李岩选
王锦元 李学山 张继民 殷 涛 段惠子 李 峰 吴宝华 朱本群 杭士友 梁嗣斌
赵钧波 崔传富 张 颖 高 波 缪九永 徐立成 郭少俐 王安慧 张维柱 张红霞
李再孝 何贤德 刘振东 刘光亮 钱栋廷 马斗进 李泓池 王尧忠 张 勇 张光兴
靳 永 李宗玮 苏晓敏 吴泽浩 杨炳云 朱树松 于钦彦 张铁军 王奎鑫 潘盛国
河南(135人):
杨文杰 徐荣双 谢安钧 常平安 张 良 樊利杰 白立献 芦 荻 陈培站 胡巨成
刘启红 娄红卫 薛明辉 李国昌 钟海涛 郑志刚 仵红泉 戴建波 陈玉莲 孟建军
李文敬 王秋人 于长海 孙永风 孟钦峰 刘炜东 刘东亮 赵心田 李振东 王梦笔
王延成 梁世同 薛文法 李勇山 王 岗 黄修珠 郭丛斌 齐保欣 山岳顶 李孝正
郭鸿光 杨换欣 马发喜 柴新胜 卫钢民 王永森 王怀阳 刘灿辉 张耀军 王木铎
刘 根 高雅轩 叶 文 王志立 郭爱德 王小平 李永成 刘海清 李毓采 常文艺
杜庆安 赵广付 李青林 胡玉忠 王了之 毋 立 逯国平 李玉军 周永刚 黄 镛
段 凯 郭体忠 张 睿 陈 卓 刘新泽 沈 淦 张学汉 高志民 李 峰 苏国强
孙文兴 刘昕居 梅 萍 李 炜 贾 光 李 林 王继涛 张燕凌 杨 城 张 倩
王根发 张志军 王文杰 孔令广 谷庆礼 赵永争 刘颖峰 黄竞天 张际春 彭 彤
袁景林 葛慎林 张 澍 班文生 张志本 赵 伟 梁吉超 高 源 李红普 亢 凡
曲书锋 冀 燕 王学峰 高 昂 穆海华 李贵阳 祝喜群 于建国 周 毅 穆仁先
李东明 韩 涛 阎勇宏 李 岩 高军红 李向军 耿书香 韩明伦 马 奔 柳青凯
王旭升 计承江 李文慧 张明坤 张传君
湖北(28人):
李铭鸿 吴永斌 朱宇华 胡定云 黄文泉 张 晖 陆舍无 廖光荣 杨 苹 彭金淋
刘 刚 李国光 卢方祥 闵 鸣 王 荣 杨豪良 肖 毅 张 波 田耕之 孙文平
杨 勇 秦龙志 吴 岚 徐士庆 熊 伟 李俊杰 叶金生 熊 毅
湖南(32人):
郭 晶 夏碧波 孙业华 曹 辉 文 佐 李逸峰 邓元喜 田晓华 贺子文 胡春香
吴 萍 刘 戈 谭安辉 晏 云 吕启琼 李建人 易 俊 林彰龙 张青渠 姜儒振
刘 明 孔小平 何朝阳 万应均 文承保 刘鸣泰 陈东久 王 宏 康博文 夏鹏程
罗成琰 贺长安
广东(60人):
陈绍基 操军凛 邹敏德 区福林 柯振海 陈 捷 朱燕霓 王宪荣 曾纪升 许集厚
李文填 熊绍庚 吴豪新 李辉良 魏育贤 龙锦营 李武耀 吕 凡 邵跃晰 郑南贞
唐昌明 倪恩广 何明霖 黄华文 刘乃明 观鹏程 郑元坚 邢宪铭 许子韩 黄 丹
余立宗 林秋宏 魏有永 胡锦秋 赖智豪 刘桂发 王 河 颜奕端 钟振强 卢志东
张耀文 冯少华 童志雄 黄舜生 林元解 林兆华 冯才权 涂乃光 庞罗养 朱桂明
罗春喜 骆培华 杜国志 周汉标 李鹏程 陈福坤 陈广权 钟春锋 高荣明 陈汉群
广西(10人):
黄家城 蒙麓舟 谭念宗 何泓延 余乐军 吕维诚 李忠连 黄文斌 苏洪强 覃日飞
海南(6人):
王国秀 谭 骏 林道飞 卓剑文 吴书生 邹世全
四川(20人):
文维义 张军文 曾家碧 杨 波 李在兵 杨 帆 严壁垒 钟宣秋 于 江 方 晓 赵恒源
王 杰 蒲 剑 王 洪 张家兴 李光斌 周永生 杨仁鸣 吕世正 高远歧
贵州(12人):
秦良静 侯兴平 谢安辉 岑 岚 熊志凌 吴 勇 安天富 尹开桂 邓 扬 熊华禹
谢贵新 黑卫平
云南(9人):
王子荣 尹宝元 谢美春 乔 明 尹文鸿 段 冰 朱从凯 周康林 李坤生
西藏(10人):
杨双举 巩同梁 陆运良 刘光轩 冯启双 田中鹤 王剑箫 高延鸿 乌金群培 次仁顿珠
陕西(28人):
孙 彧 淡高武 张延风 魏明义 张 逸 李 惠 谷衍舟 唐永平 符 浩 刘建设
张锦华 杨小琪 刘树勋 韩春涛 李杰民 钟 镝 刘小民 宋江安 王 强 吴川淮
徐伟聪 张 琴 牟君诚 王亚兵 郭连生 封海洪 张建林 周一波
甘肃(35人):
马成吉 尚 墨 秦文亮 石庆云 张文颖 杨田盛 王炳文 王怀罡 包孝祖 张克锋
杨剑锋 林绪有 穆 钧 马识途 刘建国 包步洲 金希明 贾得梅 李 岩 翟相永
韦 巍 王 飞 刘明明 李鼎峰 郑国斌 李 靖 赵志强 杨周全 杨顺林 任继军
黎 明 安 石 张 机 冯树林 吴延富
青海(6人):
李炳筑 徐小江 劳建中 谢全胜 李其象 高海源
宁夏(3人):
周建设 齐国旺 汪象华
新疆(5人):
陈永全 徐忠新 吴景秋 任生举 周 静
中直(45人):
蔡永胜 杜世金 丁雪峰 江熙汉 张 玮 何汉卿 杨 菲 钟 成 刘学思 方 鸣
梁 江 程大利 胡基魁 林 涛 李斌权 楼建军 尹燕琦 黄天萤 周 惠 罗美富
官景辉 钱卫清 田滋茂 高昌礼 李培贞 吾如仪 崔承顺 蔡安季 林 军 何东君
胡 珍 白煜章 李宝光 蒋 巍 夏 潮 陈龙发 郭志鸿 李 牧 谢模乾 陈晓光
黄树贤 张龙之 杨洁篪 朱 军 孙盛军
兵团(1人):
王振堂
石油(9人):
黄 震 姚捍东 李 勇 田建民 郝凤先 陈一耕 白景峰 周凤国 宋玉林
总政(35人):
李金兰 郭孟祥 顾庆生 周 霞 季乐胜 武传国 任福安 王 然 刘开华 常秀林
张家益 陈光池 李国舟 徐 健 崔景山 许金学 张岳永 郭得河 王文杰 路运忠
朱永清 黄 彬 赵兴发 柯杨稳 温晋让 蒲荣祥 常生荣 尹 亮 翟充民 毕启亮
孙守礼 柴绍良 董文久 任福安 高正石
国图惊现光绪《蓝氏族谱》 揭密蓝采和身世之谜 四川、江西等地先后发现了“八仙”之一蓝采和的族谱,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特于2006年8月18日上午到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查询有关蓝氏族谱。
当笔者翻开一部出版于光绪7年(1881年)的《蓝氏续修族谱》时,竟然发现蓝采和的名字赫然载入谱中,大喜过望。
该家谱为木活字印刷,共8卷,编于清光绪7年(1881年),编者为蓝星修等。
笔者对家谱一一细阅,觉得该家谱谱系齐全,资料丰富,是一部难得的蓝采和族谱,破解了蓝采和的家世及其后裔之谜。
[编辑本段]1祖籍河南落籍南京 该家谱对蓝采和父亲蓝明德的记载:“蓝明德,唐贞观时人,聪明好学,行为正直,官扬州节都使,当李唐武氏改元天授庚寅岁,自东京河南祖居,后移迁于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又分徙句容县元句二邑创业居住,是为金陵始祖。”可知蓝采和的父亲蓝明德的祖籍“东京河南”,迁居于“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又分徙句容县”“创业居住”的事实。
家谱赞公诗写到:“官游卜地居南京,龙踞虎蟠势气新,地灵滚滚生豪杰,历代簪缨耀古今。” 该家谱记载蓝采和父亲和母亲“合葬于上元县西山人形坤山艮向”。
蓝采和应为江苏上元(今为南京市江宁区)人。
另家谱还记载了关于蓝采和出生的有关情况:“配陈氏,因未育嗣,夫妇虔祷于嵩岳山神,夜梦神人馈药一丸,陈氏吞之,既(即)觉异香袭体,遂有娠。
及产,红光满室、异香不散。
生子一:采和。” [编辑本段]2蓝采和直言谏帝隐终南山 该家谱对蓝采和的记载:“蓝采和,为人耿介,坚志读书,登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谏议大夫之职,因直言谏帝过宠外戚,遂与权奸杨国忠不合,即退隐终南山,世传在山修炼成功,白日飞升,即今所谓大罗仙翁是也。
葬金凤岗,海螺形癸山丁向。
配萧氏,继配岳氏。
生子一:仁。
公解印辞朝学炼丹,功成白日上青天,有子传方无后虑,逍遥快乐五云端。” [编辑本段]3蓝仁唐朝名相姚崇荐举不就 该家谱对蓝采和儿子蓝仁记载如下:“怀抱经济,不事王侯,唐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岁,宰相姚崇下赈民饥,过宿公所,与之共论治国安民之策,姚相深服其言,乃入朝荐于上,命安车征聘,公辞不就,惟乐自适其志而已。
配邵氏,继配李氏,生子二:元隆,元盛,殇。” [编辑本段]4蓝元隆与白居易为同窗好友 该家谱对蓝采和的孙子蓝元隆有如下记载:“沉潜经史,泥土轩冕。
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岁,其窗友白居易、李泌二人特荐于朝,召下安车征聘入觐,官拜谏议大夫,使就祖职,公坚辞不受,上深嘉美之,谓其克绳祖武,重待而归。
配项氏,继配洪氏,生子二:棣,桧,徙移失考。
公文章叠赠沐君恩,丹召满轮下木天。
殊想高人难屈就,辞官不已于归耕。” [编辑本段]5神医妙手蓝棣医术不亚华佗 家谱对蓝采和曾孙蓝棣记载如下:“神医妙手,术并和缓,广济生民,绝情爵禄,时人感德,无不仰瞻。
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岁宰相李泌荐医帝,不日而愈,帝大喜,降旨封公为太医院公,拜辞不授封而归,人咸慕高风。
配邹氏,继配苏氏。
公法炙神功胜华佗,济人妙药不须多。
一粒能治沉疴病,海上仙方极是和。
生子一:成之。
女二:长适傅德,次适孟文。” [编辑本段]6蓝成之种棉作絮造福桑梓 家谱对蓝采和5世孙蓝成之有如下记载:“立身淳良,持身勤俭,竭力耕种,为邻之倡,,后生懒惰者,多愧见公也。
唐开成四年己未岁,公效北地人种棉作絮,御腊蔽寒,教彼居邻悉知布种,一时乡里衣食皆丰,故公过身之后,人犹感叹也。
娶邱氏,继配杨氏,生子一安。
公历代而今学种棉,弦线作丝胜被毡。
腊到不愁霜雪不冻,饱食暖衣逸林天。” [编辑本段]7防盗高手蓝安设策防贼 家谱对蓝采和6世孙蓝成之有如下记载:“性质聪敏,心思颖异,年方十七,便能文章,才识过人,慎重持己,设策防贼,料量无虚。
唐末僖宗乾符三年丙申岁,黄巢作乱,盗贼蜂起,公与邻人定计防贼,捍卫一境,无不安然,当时父老咸赞美之。
公独善其身隐草庐,良谋广见 料无虚,设策预防无外盗,一方宁静得安居。
配梅氏,继配冯氏。
生子二:宗诰,殇。
宗训。” [编辑本段]8蓝宗训避乱寻定远山洞而居 家谱对蓝采和7世孙蓝宗训有如下记载:“博览古书,勤稽经典,广见远识,审时度机,料意世情,咸能预中。
昭宗丙午岁,黄巢既死,朱温复兴,世事如此,公即先知世方大乱,不能遽平,遂携家眷急速渡江,移至凤阳府定远县,寻获山洞而居。
公避乱离乡不计年,山中别处一方天,祥云封锁无人去,紫露迷遮有鸟喧。
配熊氏,继配乐氏。
生子二:昭,穆后未详。” [编辑本段]9蓝昭徙隐“世外桃源”嵩之石室山 家谱对蓝采和8世孙蓝昭有如下记载:“性情闲雅,隐逸讴吟,时石晋天福元年癸卯岁徙隐嵩之石室山。
配马氏,继配刘氏,生子二:一俊,一秀,移徙失考。
公吟曰:欣移石室隐嵩岭,帝历无颁岁莫寻,洞中梅发知春到,池内莲开识夏临。
日观游鹿穿林舞,时听飞禽绕树声,信是白云为锁钥,山间人市两沉沉。” [编辑本段]10蓝一俊与陈抟论世“民得其主” 家谱对蓝采和9世孙蓝一俊有如下记载:“学识高超,宋初建隆辛酉岁,陈抟论世,幸太祖登基,相与拊掌笑曰:民得其主也。
公离石室而自吟曰:干戈既息快人心,圣主当阳万国钦。
锐意卷囊离石室,宽怀携眷出山林。
居安既得近淮处,避开何须远地寻。
构室荒郊甘尽力,日耕夜读值千金。
配荀氏,继配赵氏,生一子备。” [编辑本段]11蓝吉甫为福建台湾蓝姓鼻祖 家谱对蓝采和14世孙蓝吉甫有如下记载:“蓝吉甫,字神嘉。
神农九世孙,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注:公元713年,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
父蓝万福居逮康之上元县时,建宅朱紫坊。
妻韩氏。
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常诵司马温公之句,颇积阴功于冥冥中,(为)子孙长久之计者公也。
值宋理宗宝庆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公,年十八(岁),(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
(时)人叹曰:北寇南侵,危安莫卜,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不已。
弃建(康居朱紫坊),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清县注:今福建省福清县之五(乡,开基立)业,蓝氏居闽,蕃蔓之盛,(实)奉公为(鼻祖),葬于(华)国山大坐人形子山午向。
自吟一(首诗):陡遇胡兵犯帝乡,黎民处处尽遭殃;犬吠骸骨无埋葬,鸦啄身尸是可伤。
父母恩深俱拆散,夫妻弟兄各分张;追思(昔)日艰难事,泪洒西风泣两行。
娶福清县林氏女七娘,终葬于华阳谷蛇形申山寅向,生三子,常新、(常灵、常秀)。
另据《赤岭种玉堂》一文介绍:“福建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
明德的后裔琛(二十二世)生三子,长元晦迁居漳州府漳浦县蓝教(今龙海市港尾镇隆教村)。
元晦生三子,长庆福(二十四世)分居苌溪即今漳浦赤岭乡,为漳浦蓝姓始祖。
次庆禄仍居隆教。
三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湖寮。” “清初,种玉堂十五世大轮居台湾桃园大溪镇。
十六世云锦居屏东里港乡。
十八世武居台北市。
十八世瑞芳居宜兰。
种玉堂派下蓝氏在台湾现有人口近二万人。
蓝云锦后裔胜民一九 到种玉堂谒祖。
蓝武后裔金涂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到种玉堂谒祖。
换长、仁义等台湾宗亲一行六人於一九九四年六月底往种玉堂谒祖。
种玉堂在台后裔鸿博、鸿玉於一九九三年到漳浦参加蓝鼎元学术研讨会。” 从上可知道,福建台湾的蓝姓多为蓝采和14代孙蓝吉甫的后代。
(作者为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中国传统文化论坛副秘书长、著名姓氏文化专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乡心遥渡海,客路再经春。落日谁同望,孤舟独可亲。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青云已干吕,知汝重来宾。——陶翰《送金卿归新罗》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万里休言道路赊,有谁教汝度流沙。只今中国方多事,不用无端更乱华。——韩愈《赠译经僧》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兵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 收取凉州入汉家。——张籍《陇头行》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北宋·朱服·渔家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皇朝家具怎么样 质量好吗好不好香港皇朝家具集团是国内家具行业最早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培育商标品牌的家具企业,也是行业内最早获得“国字号”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
早在2007年,经过多年的市场孕育和奥运战略的全面实施之后,香港皇朝家具集团“Royal”商标就已经被相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皇朝家具的品牌综合实力、市场表现力还有消费者的公信力等各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为皇朝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上的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皇朝家具凭借一贯保持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相继通过CTA品质验证、CQC环保认证、FSC森林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ISO
14001质量认证、OHSMS
18001认证等认证,并获得“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市场家具行业十大知名品牌”、“中国家居产业最具价值家具品牌”等诸多荣誉和称号,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生活家具独家供应商和深圳2011年第26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办公及生活类家具赞助商,并得到北京奥组委、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及全球奥运健儿们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皇朝家具是一家香港上市品牌家具企业,集专业研发设计、生产、全球销售与售后服务于一体,拥有先进的工艺和完备的生产体系,规模宏大,综合实力雄厚,不断开拓市场,现已成为我国家具知名品牌。
香港皇朝家具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结合国际化现代家具的审美标准,成功打响了“皇朝”、“圣木”、“金骑士”三大品牌,并推出了“尊皇”、“奥运之家”、“巴厘岛”、“东御”、“黑胡”、“浅胡”、“沙比利”、“榉木”、“凤凰”、“Jessica”等十余系列上千个品种,成就了无数品位非凡的经典佳作。
皇朝家具的风格多变,奢华高贵的欧式古典,时尚大气的简约现代,充满神秘气息的北欧风格,原始自然的东南亚,个性十足的后现代,既古典又时尚的现代中式,传统朴实的明清古典,在皇朝都应有尽有。
虽然皇朝家具沙发风格有很多,但还是以后现代沙发为主,新颖别致,典雅大方,外形美观的同时也注重沙发的实用性,主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会充分考虑国内消费者生活习惯,打造舒适温馨的家居环境。
从它获得的无数的殊荣就可以看出。
公司荣誉:
2009年获得“品牌与服务双优企事业”殊荣。
另外,我们从皇朝家具的品牌优势,就可以看出皇朝家具怎么样了。
其品牌优势在于香港皇朝家具属于上市公司,实力雄厚。
而且它曾经当选北京2008奥运会生活家具独家供应商,产品品质环保健康,无可挑剔!皇朝家具还经常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献爱心,做善事,品牌形象良好,深入人心。
华美法罗家具怎么样
许多朋友在选购家具时都特别苦恼,市场上家具品牌那么多,究竟应该选哪个?其实啊,困惑的原因是大家对这些家具品牌不了解。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华美法罗家具,这个品牌的家具怎么样,沙发的价格大概又是多少?一起来了解下吧!
华美法罗家具怎么样
华美法罗家具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是香港家私协会常务理事会员,亦是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常务理事之一。公司创立华美法罗品牌,产品包括卧房、客厅、餐厅、书房系列等家具。
公司座落于中国家俱之都---东莞厚街,工厂占地12万平方米,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设计、制造和销售美式家俱,目前,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知名家居广场设有专卖店近百家,产品畅销国内外。
华美法罗品牌已获美国政府淮许在丹佛注册,并在美国设立外销中心。公司以良好的信誉,产品品质符合国际的严格要求,一直为国内外买家所信赖。
华美法罗家具沙发价格
华美法罗家具秉承传统美式家具制造工艺,吸取中西方家具的设计精髓,使产品拥有独具风格典雅高贵,自然舒适!其优良的材质与典雅的造型,让您在家享受到一种大气而不浮夸,富贵而有内涵,庄重而带着休闲的感觉,尽显皇权贵族般家居生活。
沙发的价格,基本都在五位数以上。虽然价格相对高昂,但胜在品质享受。近年来,在全国开了近70家实体店,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您所在城市的线下店实体体验一把。
如果您家追求的奢华享受,而经济上也许可的话,华美法罗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
朱元璋
朱元璋生平
出身布衣
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明万历年间《帝里盱眙县志》记载其出生时有“二郎移庙之异,红罗浮水之奇”等诸多祥瑞之兆。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当然也有说是朱元璋活不下去才去投奔寺院的。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流浪行童
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
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伤心。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甚是可怜,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1353年,朱元璋任命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为前锋,一举攻克了和州。消息传来,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升献策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并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将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来求情,众将不知是计,也一起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看在众人的面上,暂时免去徐达死罪,不过要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徐达之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
削陈平张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知道刘基有主张,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泰州(今属江苏大丰市草堰镇)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建都平江(今苏州)。消灭陈友谅父子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檄文列举了张士诚八大罪状,除了第四款和第八款与西吴有关外,其余的全都是指责张士诚背叛元朝。不看开头和结尾,非常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元朝的讨伐令。这表明朱元璋已经以顺承天命的王自居,准备继承王朝的正统。
朱元璋的军队攻势迅猛,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明朝统一
消灭东吴张士诚后,朱元璋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这些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伐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南方的形势是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据有福建、明玉珍控制着四川,广东和广西则仍处在元朝统治中。在平江战役快结束之时,朱元璋已派参政朱亮祖率兵进攻方国珍,然后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从宁波进攻方国珍,方国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归降。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刘基细细商定了北伐计划。此时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灭元朝的疲卒,占领大都后,分兵出击,则大功告成。为此,朱元璋不赞成,他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进攻,太过危险,应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诸将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后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檄文还表示,对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愿为新皇朝臣民,则与中原人民一样看待。
北伐军节节胜利,迅速攻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四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 一如宋之丞相文天祥所说的一样,胡运不过百年。
在南征北伐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经过了九十九年的努力,汉人终于重掌了政权,坐回自己的主人。
经过十六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走,只好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光复。
袁家山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以及新中国近四百余年之久,一直被稳定的传袭了下来,他印刻着几个朝代的印迹和文化。袁家山的文化内涵已经在当地百姓中生根发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袁山”文化现象。袁家山西侧的市场被称为“袁山市场”,袁家山东边的大路被称为“袁山路”,袁家山后边的胡同被称为“袁山胡同”,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会被称为“袁山居委会”……。袁家山数百年来一直作为一个固定的名称代代传承,深入人心,在当地有着很深的地域感情和历史渊源,他昭示着睢州人民对一代直臣廉吏精神的寄托和传承,更承载着古老睢州的人杰地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据考证,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资料建置和图考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明代古地名实物,是睢县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明清两代古城的标志性参照物,是不可再生的建筑地名文化资源。昔日的袁家山道场每年从三月底到五月初,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历时十年的文化大浩劫,袁家山成为睢州古城硕果仅存的历史建筑,在道界名重日高,至今每年不断有大量海内外同胞来此进香祭拜。
近年来,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投入巨资对袁家山进行维修,公元2001年,睢县人民政府将董其昌书丹的“袁尚书大石坊”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成为袁家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当地一些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顾文物保护法的三令五申,在袁家山重点保护范围内竟劈去山基的后半部,构建大量违法房产谋取商业利益,使袁家山山基主体暴露无疑,已严重危及到袁家山古建筑的安全,不能不是游山拜道者的遗憾。
2012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疏林远岫图》首次对袁可立和董其昌两位历史人物一生的故交佳话进行了生动报道,在文史和书画界引起很大反响。而稍早前山东蓬莱电视台所推出的历史节目《名臣袁可立》、《观海市》(上、下)和河南睢县电视台拍摄的十八集电视系列史话片《忠诚干国袁可立》都将袁可立这一受满清封杀数百年之久的历史名臣话题重新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也为明金战争史,尤其是辽海战及间谍战的相关话题补上新的篇页。
2013年10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检察日报》 以“勘破冤案名留青史”为题对四百年前袁可立主政苏州司法期间为民请命洗雪冤狱的事迹进行了表彰。中共福建省委主办2013年第10期《海峡通讯》发表了谢志伟的《袁可立:有胆有识有奇谋》,其中罗列大量史实对袁可立一生有胆有识谋略过人的政治事件进行综述。2014年5月15日到22日,《大河报》对袁可立以“袁家山前说袁公”为题进行了五期连续报道。2014年6月,河南省文物局暨睢县政府对袁可立的别业袁家山开始自建山400年来最大规模的周边环境治理和维护工作,力争重现袁家山当年青山绿水原貌,而被满清刻意忽略的明末名臣袁可立及其相关历史的研究也从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在《节寰袁公传》中说:“安夫人(袁可立生母)妊时,数盥水,见金鲤荡漾盎中”。中国道教经典著作《道藏辑要·在陆肇祥》记载道:“袁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梦吕帝(吕洞宾)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六十年后的袁可立真的来到了吕洞宾现身的地方蓬莱任巡抚督理大兵抗清防海,并在海战中曾经遇险传说受到过吕洞宾的保佑,后来袁可立的别号叫“石仙”,老家睢州的堂号称为“石仙堂”。袁可立退休后在睢州南城别墅陆园中建起袁家山道场供奉吕洞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巧合,数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南来北往的命相和道
明兵部尚书袁可立 ,东征平辽,船行至大海中间,风浪骤起,幻觉遇吕洞宾保佑。返里后建庙还原,因坐落在土山上,故名袁家山。 (清)彭定求
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上建纯阳宝殿。额曰:“梦觉迷津”。后供吕帝閤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书回道人志。
乘载袁尚书始祖荣,世有隐德。递及尚书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吕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梦吕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将小徒为尔后。曰:异日此地当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淮甫晤而立生一生,文章事业董宗伯其昌志载甚详。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
(《道藏辑要·吕祖圣迹辑要·在陆肇祥》) 他最爱攀登的是坐落在城东南角的袁家山。这袁家山,确实有点山的气魄,又高又宽,气势很雄伟。 -- -- --阎豫昌《苏金伞评传》
“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 -- -- 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
“袁家山,在今袁山路西。始建于明末,又称吕祖庙。建在一土丘上。前有山门,中有大殿,后有凉亭。周围有浅水环绕,整个建筑望去如一船浮于水上。
建国后,大殿左侧建厢房十间,作为文物陈列室,山前开辟了花园。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曾改作县第二机械厂宿舍。1978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1980以后的名单
本文2023-11-27 02:10: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61473.html